更全的杂志信息网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演进及其规律探析

更新时间:2009-03-28

习近平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1]23他也曾特别指出:“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2]生态文明思想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正在引领中国走向永续发展和绿色发展的新道路。从多角度、多维度研究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演进逻辑及其发展规律,对于“深入推进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并为全球走向绿色循环低碳发展贡献中国方案和中国智慧”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一、历时态视野下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演进

历时态是研究事物在历史上的演变过程,即对事物从时间维度考察其历史发展过程的纵向研究,与历史唯物主义一脉相承。在历时态视野下探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演进轨迹,能够从历史的动态角度探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发展脉络,科学地把握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历史发展进程。

(一)自然生态平衡观

20世纪80年代初,习近平在河北正定、宁德主持工作期间,运用生态平衡思想指导实际工作。他指出,修堤能够解决人行车通问题,“但水的回流没有了,生态平衡破坏了”[3];大量使用地热水可以解决疗疾洗浴问题,但地面建筑下沉了。“这类傻事千万干不得!”[3]习近平“防止修堤断流、水取地沉”的主张,充分体现生态学原则的生态平衡思想,这种渗透于实践工作中的自然生态平衡观成为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萌芽。这种自然生态平衡观引导人们意识到人类要长久发展不能以破坏生态平衡为代价,人类必须与自然环境和谐共处才能谋求永续发展。

(二)人与自然的和谐观

20世纪80年代中期至21世纪初,习近平在闽东工作时期,力主立足实际发展生态农业,在此基础上发展工业。他强调,“振兴闽东在于‘林’字”[4]83,要求对资源进行“综合开发”,“达到社会、经济、生态三者的效益的协调统一”[4]84,实现生态环境的良性循环。人出生于自然,生活于自然,终于自然,人的本质就是自然界的一部分,必须遵守自然界的规律并受其制约。习近平曾经说过:“什么时候闽东的山都绿了,什么时候闽东就富裕了。”[4]83充分体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理念,启示人们共同反思人类活动对自然界所造成的直接与间接、积极与消极的影响,提醒人们利用自然资源实现自我发展和建设。只有合理解决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问题,人类社会才能实现永续发展。

(三)以人为本的生态文明观

21世纪初期,习近平在浙江主持工作期间,形成以绿色为基调的生态文明思想,体现以人为本、以绿色为导向、以人与自然和谐为核心的生态理念和生态发展观。习近平指出:“以人为本,其中很重要的一条,就是不能在发展过程中摧残人自身生存的环境。如果人口资源环境出了严重的偏差,还有谁能够安居乐业,和谐社会又从何谈起?”[5]以人为本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政治抱负。在此期间,习近平首次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还提出绿色生产方式的发展理念,并提出绿色产业、绿色制造、循环经济、清洁能源等促进经济转型升级的可持续发展纲领。经济发展的最终目标是为了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因此,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经济发展实质上是违背人的全面发展理念。以人为本的生态文明观在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基础上,从人的主体本位立场出发,对人与自然和谐观进行提升,基于人的全面发展理念倡导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四)生态民生发展观

共时态是对同时存在的一个或多个事物在历史发展进程中某一阶段的逻辑关系状态进行研究,即对事物从空间维度进行横向研究,与辩证唯物主义一脉相承。在共时态视野下探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从空间的横向维度考察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逻辑关系,有利于理解和把握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空间逻辑关系。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又有了新发展,他站在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和人类文明发展的高度,明确生态文明建设的政治高度。作为生态文明思想的重要基础,习近平提出人与自然构成“生命共同体”的思想。山水林田湖是一个生命共同体,习近平曾对这个生命共同体做过阐释:“我们要认识到,山水林田湖是一个生命共同体,人的命脉在田,田的命脉在水,水的命脉在山,山的命脉在土,土的命脉在树。”[10]人与山水林田湖也是一个生命共同体,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是人类生存发展的共同责任,“在生态环境保护问题上,就是要不能越雷池一步,否则就应该受到惩罚”[8]。习近平的“生命共同体”思想与马克思的自然界与人的“无机的身体”思想一脉相承,也是对当代生态哲学“把自然看作一种生命现象”论断的阐释和印证。习近平的“生命共同体”思想是具有前瞻性、战略性和全局性的生态文明的科学论断。

(五)“生命共同体”思想

与上述“农业为主,工业为辅”观点稍有不同,还有论者仅侧重强调“农业为主”,而忽略“工业为辅”的意义。1931年9月,曹刍在《从群众潜隐的形态中寻找中国教育的出路》一文中指出,中国是“还停滞在手工业时代”的农业国,“诚然我们要抵抗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侵略。可是我们要学资本主义国家用大规模的机器生产,去抵抗工业品的入侵,在最近的将来,几乎是绝对办不到的。我们惟一的方法只有利用农产品。去换必要的工业品,渐求入超的减少,以至于出入相抵。这是农业国家必经的途程”[9],由此得出生产教育必须注重农业生产的结论。

《C语言程序设计》作为多数高校的通识课程,主要是面向大一学生开课,学生计算机水平参差不齐,课程抽象性和逻辑性强,概念繁多、语法规则抽象、编写灵活,对于多数初学者来说是相对较难的一门课程,传统“教师讲,学生听”满堂灌的单一教学方式,学生课堂吸收能力有限,必然导致学生知识盲点越来越多,从而产生厌学、畏学心理,打击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自主性,教学质量难以保障。

(六)系统的生态文明思想

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又一次对生态文明进行具有实践指导意义的科学阐释。“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设美丽中国”[1]50。这是具有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高度的阐述,深化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内涵。习近平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的矛盾。”[1]11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全面包含人们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和生态环境需要,前瞻性地描述新时代背景下人们生活的美丽蓝图。发展不平衡与不充分也体现出生态文明建设亟待解决的问题和努力方向,前瞻性地指导建设宁静、和谐、美丽的自然生态环境。“推进绿色发展”“着力解决突出环境问题”“加大生态系统保护力度”“改革生态环境监管体制”等论述,站在人类遵循自然规律谋求发展、面对中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变的新高度,描绘生态文明建设的伟大蓝图,体现习近平关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建设思想。也正如习近平所指出的:“我们要牢固树立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为保护生态环境作出我们这代人的努力!”[1]52习近平的前瞻性生态文明思想对于建设天蓝、地绿、水清的美丽中国具有重要指导意义,也彰显了“构筑尊崇自然、绿色发展的生态体系”的远见卓识与使命担当。

信息技术的发展和进步,为商务英语教学模式创新提供了新的方向和基础,可以利用信息技术,对现有的教学模式进行创新。

(七)前瞻性的生态文明思想

生态文明是现代人类在历经工业文明的生态苦难之后的新式文明追求;它既代表着人类对历史实践的理性审思,也寄托着他们渴望拯救地球家园,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美好远景[11]。由此,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强调,实现“十三五”时期发展目标,破解发展难题,厚植发展优势,必须牢固树立并切实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这是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一场深刻变革。在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上,习近平再一次高度强调要坚持生态文明理念,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绿色是永续发展的必要条件和人民对美好生活追求的重要体现。必须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可持续发展,坚定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现代化建设新格局,推进美丽中国建设,为全球生态安全做出新贡献。这既是延续中华文明的历史责任,也是对国际社会的庄严承诺。2015年,习近平强调营造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净化政治生态环境,进一步充实并完善生态文明思想,体现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系统性。系统的生态文明思想不但体现中国适应“经济新常态”的生态文明理念,而且体现中国积极参与全球应对气候变化事业的坚定信心。2015年11月,习近平在出席气候变化巴黎大会时,将生态文明思想带上世界舞台,他强调,中国一直是全球应对气候变化事业的积极参与者,目前已成为世界节能和利用新能源、可再生能源第一大国。未来,中国将把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融入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现代化建设新格局中。习近平的系统生态文明思想体现以务实、负责任的态度积极参与全球气候治理和号召全人类共同应对气候变化的担当精神,体现在生态文明道路上的决心和智慧。

习近平在全国各地考察时,针对地域特色、地方民俗和环境特点发表重要讲话,体现具有地域特色的生态文明思想。2013年4月,习近平在海南考察时指出,要处理好发展和保护的关系,重点工作落脚在“增绿”“护蓝”上,将可持续发展的“绿色银行”留给子孙后代;2014年2月,习近平在北京考察调研时指出,特大城市的环境治理工程是系统工程,必须作为重大民生实事进行落实;2015年5月,习近平在浙江召开会议强调,要对生产、生活和生态空间进行科学布局,在扎实的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基础上使人民生活质量增长点体现在良好生态环境上;2015年6月,习近平在贵州考察指出,要在生态文明建设体制机制改革方面先行先试,用实践行动实现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协同推进;2015年7月,习近平在吉林考察时强调,东北老工业基地要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强化综合治理措施,“推进清洁生产,扩大绿色植被,让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生态环境更美好”[12];2016年1月,习近平在重庆调研时指出:“重庆集大城市、大农村、大山区、大库区于一体,协调发展任务繁重……保护好三峡库区和长江母亲河……建设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推动城乡自然资本加快增值,使重庆成为山清水秀美丽之地”[13];2016年5月,习近平在黑龙江考察时指出,黑龙江的冰天雪地就是金山银山,要牢固树立绿色发展理念,推进清洁生产和城乡环境综合治理,使黑龙江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生态环境更美好。习近平的这些重要指示,无不是根据各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实际情况做出的科学论断,体现了具有地域特色的生态文明思想。此外,在具有地域特色的生态文明思想中,习近平将绿色发展与民生福祉紧密联系,明确指出生态环境一头连着人民群众生活质量,一头连着社会和谐稳定,“绿色惠民”关系中华民族的未来。

二、共时态视野下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演进

习近平治国理政之后,把以人为本的生态观进一步发展为政治意涵丰富的生态民生发展观。习近平的生态民生发展观体现科学与担当精神。习近平指出:“走向生态文明新时代,建设美丽中国,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重要内容。”[6]生态民生发展观强调,不能把生态文明建设仅仅作为经济问题,“这里面有很大的政治”[7],“建设生态文明,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8]。“环境治理是一个系统工程,必须作为重大民生实事紧紧抓在手上”[9]。生态民生发展观是在良好生态环境的基础上,注重民生福祉,“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多生态公共产品,提高生活质量和幸福指数,让老百姓在分享发展红利的同时,更充分地享受绿色福利,使生态文明建设成果更好地惠及全体人民,造福子孙后代”[3]。习近平的生态民生发展观在强调生态文明的同时,注入“注重民生、保障民生、改善民生”的理念,在生态发展的基础上,满足人民多样化的民生需求,在民生保障网中增加一道绿色屏障。

(一)具有地域特色的生态文明思想

胡适先生这样写过:“据我的拙见,自由主义就是人类历史上那个提倡自由,崇拜自由,争取自由,充实并推广自由的大运动。‘自由’在中国古文里的意思是:‘由于自己’,就是不由于外力,是‘自己作主’。在欧洲文字里,‘自由’含有‘解放’之意,是从外力裁制之下解放出来,才能‘自己做主’。在中国古代思想里,‘自由’就等于自然,‘自然’是‘自己如此’,‘自由’是‘由于自己’,都有不由于外力拘束的意思。”

(二)区域协调发展的生态文明思想

“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全球绿色发展思想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突破国界、走向世界舞台的一次升华。把生态环境当作人类的生命一样看待,与人类的命运是一个不可分割的共同体,“要把生态环境保护放在更加突出位置,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16]。这种“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绿色发展思想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精华。随着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不断成熟,“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绿色发展思想在全球化背景下对环境与资源及人类发展的矛盾进行更高层次的思考,由“小我”走向“大我”,由国家走向世界,发展成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全球绿色发展思想。早在2010年习近平出席博鳌亚洲论坛开幕式并发表题为《携手推进亚洲绿色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演讲,表达我国愿意同亚洲各国一道,为了实现亚洲和世界的绿色发展和可持续发展做出努力的意愿。2015年,习近平又在博鳌亚洲论坛2015年年会上的主旨演讲中提出:“亚洲要迈向命运共同体、开创亚洲新未来,必须在世界前进的步伐中前进、在世界发展的潮流中发展。”[17]绿色发展不仅仅是一个国家、一个地区的问题,它更是一个全球性问题,习近平在很多国际场合都就生态文明思想做出过阐述,并做出中国的“绿色承诺”。2015年9月,习近平在第七十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时指出:“建设生态文明关乎人类未来。在这方面,中国责无旁贷,将继续作出自己的贡献。”[18]2015年11月,习近平在气候变化巴黎大会中提出:“巴黎协议应该有利于实现公约目标,引领绿色发展。”[19]并做出真诚承诺:“面向未来,中国将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十三五’规划重要内容,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中国在‘国家自主贡献’中提出将于2030年左右使二氧化碳排放达到峰值并争取尽早实现,2030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60%—65%,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达到20%左右,森林蓄积量比2005年增加45亿立方米左右。虽然需要付出艰苦的努力,但我们有信心和决心实现我们的承诺。”[19]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又一次强调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始终不渝走和平发展道路、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坚持正确义利观,树立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新安全观,谋求开放创新、包容互惠的发展前景,促进和而不同、兼收并蓄的文明交流,构筑尊崇自然、绿色发展的生态体系,始终做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1]25这种积极参与全球应对气候变化事业的坚定信心、大国担当和充足诚意充分体现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博大胸襟,为应对气候变化和环境保护的全球挑战贡献中国智慧与中国方案,以中国绿色发展的承诺为冲破全球环境困境注入动力。

(三)建设“美丽中国”的生态文明思想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既符合中国社会的发展规律,也体现整个中国社会的共识。正如习近平所说的:“走向生态文明新时代,建设美丽中国,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重要内容。”[6]建设“美丽中国”的生态文明思想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又一次飞跃,既是从中华民族历史发展的高度对生态文明思想的有力诠释,也是在宏观视野下基于我国国情的有关资源与环境问题的生态文明建设理念。党的十八大首次确定生态文明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战略组成之一,“美丽中国”也成为生态文明建设的宏伟目标。建设“美丽中国”的生态文明思想体现代际公平的理念,站在可持续发展高度选择中华民族的绿色发展道路。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设美丽中国”[1]50,环顾世界,在竞争日益激烈的国际新环境下,各国都在寻找新的发展引擎,打造新的经济生长点。“绿色富国”战略已成为我国绿色发展引领新常态的重要指挥棒。建设“美丽中国”的生态文明思想体现保护、改善生态环境与发展生产力并进的思想理念,这种绿色生产力倡导有限的资源和美好的环境是人类最可贵的财富,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建设“美丽中国”的生态文明思想充分显示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中的价值。这一顺应世界绿色发展潮流、具有中国特色的绿色发展理念既是对我国现代化建设提出的新要求、面临的经济新常态进行深刻思考的理论结晶,拓展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理论视域,也是我国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思想保障。

(四)“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全球绿色发展思想

绿色发展不但要重视各地区的地域特色,而且要注重各区域的协调发展。协调发展是绿色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持续健康的内在动力。生态文明建设不能孤立前行,应该在城乡协调、区域协调和地域协调的基础上统筹发展。中央城市工作会议着重强调:“要以城市群为主体形态,科学规划城市空间布局,实现紧凑集约、高效绿色发展。”[14]习近平在重庆调研时也强调:“要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促进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在加强薄弱领域中增强发展后劲,着力形成平衡发展结构,不断增强发展整体性。”[13]区域协调发展的生态文明思想既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协调发展理论的运用和创新,也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充实和深化,为理顺区域关系、提升发展空间、拓宽绿色发展视野提供有力的支撑点。各区域的发展是不可分割的整体,在绿色发展过程中,要相互联系、相互贯通、相互促进、相互支持,应该既具有个体特性,又考虑整体一致性,既不能顾此失彼,也不能相互替代。习近平在黑龙江考察工作结束时指出,既要牢固树立绿色发展理念,全面考虑大小兴安岭和长白山等重点林区的生态环境保护,也要重视呼伦贝尔、锡林郭勒等重点草原的保护,还要注重三江平原和松辽平原等重点湿地的保护,推进环境的综合治理工作。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以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为导向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支持资源型地区经济转型发展”[1]33。可见,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也是注重区域协调发展的科学理念。在区域协调发展进程中,习近平将绿色发展与经济、社会和文化发展紧密结合,强调指出:“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使绿水青山产生巨大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15]这一系列论述和主张拓展了生态文明思想的理论内涵。

三、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演进的基本规律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在历时态视野下经历自然生态平衡观、人与自然的和谐观、以人为本的生态文明观、生态民生发展观、“生命共同体”思想、系统的生态文明思想和前瞻性的生态文明思想等七个阶段的演进过程;在共时态视野下包括具有地域特色的生态文明思想、区域协调发展的生态文明思想、“美丽中国”的生态文明思想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全球绿色发展思想等四个方面内容。从历时态与共时态辩证关系的视角考察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逻辑演进,蕴含深刻的规律性。

(一)反映自然生态系统的发展规律

自然生态系统的非生物环境、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之间的能量转换、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体现一定的规律性,即反映生物间协调关系的相互依存与相互制约规律、物质循环与再生规律、动态平衡规律、相互适应与补偿的协同进化规律和环境资源的有效极限规律。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是在遵循自然生态系统规律的基础上形成并实现的。自然生态平衡观体现自然资源的协调稳定规律,在此基础上形成的人与自然和谐观也体现自然生态系统发展规律的精华与核心,而“生命共同体”思想则体现人与自然的相互依存与相互制约规律。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逻辑演进过程中,每一个演进节点都清晰地表达一个观点,“每一个生态系统对任何的外来干扰都有一定的忍耐和极限;当外来干扰超过这一极限时,生态系统就会被损伤、破坏,以致瓦解”[20]。“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实行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1]24。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逻辑演进,就是遵循自然生态系统的发展规律不断向前发展,并逐渐走向科学、成熟与完善。

(二)反映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

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体现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过程中,也就是社会形态各层面的矛盾运动。社会进步的根本标准是生产力的发展。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做出生态环境也是生产力的科学论断,在生态集体主义价值理论的基础上,以生态思维方式诠释绿色生产力的发展理念。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六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要正确处理好经济发展同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牢固树立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的理念,更加自觉地推动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决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去换取一时的经济增长。”[22]生态环境决定生产力,决定经济发展,决定人们的生活水平,也决定人们的生存条件。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创新社会发展思路和手段,“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是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实现绿色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前提”[21]。显然,如果生态文明是超越工业文明的一种新的文明形态,绿色生活则是与生态文明相适应的人类新的生活方式[23]。在资源配置和经济结构上也应树立生态文明理念,更应提倡绿色化的生产模式。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注重地域特色的生态文明,把握区域协调的生态文明,具有国家宏观战略的生态文明,升华到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国际生态文明观。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呼吁各国人民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要坚持环境友好,合作应对气候变化,保护好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家园。”[1]59这一逻辑演进过程体现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在遵循改革创新和经济发展互动的运行规律基础上,在调整经济结构和经济发展方式的同时,动态地调整基本分配制度和经济运行机制,发展生产力,在促进经济发展的同时,推动上层建筑的绿色变革,探索出中国特色的绿色政治、绿色文化、绿色社会和绿色生态的发展道路,在遵循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中实现科学、全面、可持续的生态文明目标。正如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所强调的:“要坚持用联系的发展的眼光看问题,增强战略性、系统性思维,分清本质和现象、主流和支流,既看存在问题又看其发展趋势,既看局部又看全局,提出的观点、作出的结论要客观准确、经得起检验,在全面客观分析的基础上,努力揭示我国社会发展、人类社会发展的大逻辑大趋势。”[24]

(三)反映中国共产党执政的基本规律

中国共产党的执政规律是党的活动和建设规律。党的执政规律包括“理论创新规律、兴国要务规律、执政为民规律、依法执政规律和从严治党规律”[25]。探求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逻辑演进规律,关键在于探求党的科学执政规律。在党积极号召并响应生态文明的新形势下,“自觉地把握和运用马克思主义政党建设规律,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创造新经验,”[26]在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进程中,不断加强党的建设,体现绿色建党的科学理念。在历时态和共时态辩证关系视野下探索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在时间上体现中国共产党在推进党的建设科学化进程中的理论创新规律,在空间上诠释中国共产党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第一要务的兴国要务规律和党的执政为民规律。2016年7月1日,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习近平强调:“坚持以新发展理念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经济发展结构、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加快形成崇尚创新、注重协调、倡导绿色、厚植开放、推进共享的机制和环境,不断壮大我国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27]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根植于党的建设思想中,在全面推进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方面提升到新的发展高度,充分体现中国共产党的科学执政规律。

共发放36份教学反馈调查问卷,问卷回收率为100%,均为有效问卷。实验组学生在提高外科学习兴趣、临床实践动手能力、阅读文献能力、理论联系临床能力及临床思维等方面均较对照组明显提升,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丰富和完善,科学地把握其逻辑演进轨迹和规律,对于在实践层面运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指导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构建“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性意义。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2017年10月18日)[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2]习近平.生态兴则文明兴——推进生态建设打造“绿色浙江”[J].求是,2003,(13):42-44.

[3]乔清举.心系国运绿色奠基——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的生态文明思想[N].学习时报,2016-07-28(001).

[4]习近平.摆脱贫困[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2.

[5]黄浩涛.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论述[J].今日浙江,2015,(12):48-49.

[6]习近平.习近平致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2013年年会的贺信[EB/OL].(2013-07-18)[2017-07-20].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3-07/20/c_116619687.htm.

[7]迟全华.从政治高度深刻认识生态文明理念重大意义——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生态文明新理念新思想[N].光明日报,2016-04-10(06).

[8]习近平.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基本国策,努力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EB/OL].(2013-05-24)[2017-05-25].http://www.gov.cn/ldhd/2013-05/24/content_2410799.htm.

[9]习近平.立足优势,深化改革,勇于开拓,在建设首善之区上不断取得新成绩[N].人民日报,2014-02-27(001).

[10]习近平.关于《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说明[N].人民日报,2013-11-16(001).

[11]胡建.建设生态文明与克服消费主义[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1):5-7.

[12]习近平.保持战略定力增强发展自信坚持变中求新变中求进变中突破[N].人民日报,2015-07-19(001).

[13]习近平.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确保如期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N].人民日报,2016-01-07(001).

[14]中央城市工作会议在北京举行[N].人民日报,2015-12-23(01).

[15]习近平.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让中华民族母亲河永葆生机活力[EB/OL].(2016-01-05)[2017-01-07].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6-01/07/c_1117704 361.htm.

[16]习近平张德江俞正声王岐山分别参加全国两会一些团组审议讨论[N].人民日报,2015-03-07(001).

[17]习近平.迈向命运共同体,开创亚洲新未来[N].人民日报,2015-03-29(002).

[18]习近平.携手构建合作共赢新伙伴,同心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在第七十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时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5-09-29(002).

[19]习近平.携手构建合作共赢、公平合理的气候变化治理机制——在气候变化巴黎大会开幕式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5-12-01(002).

[20]索贵彬.河北省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问题研究[M].北京:中国财富出版社,2014:21.

[21]习近平.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基本国策,努力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N].人民日报,2013-05-25(001).

[22]习近平.携手推进亚洲绿色发展和可持续发展——在博鳌亚洲论坛2010年年会开幕式上的演讲[N].人民日报,2010-04-11(001).

[23]杨昌军,吴明红,严耕.论绿色生活对人类需要的全面满足[J].商业研究,2017,(10):133-138.

[24]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EB/OL].(2016-05-17)[2017-05-18].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6-05/18/c_11188911 28.htm.

[25]《党的建设辞典》辞条:共产党执政规律[EB/OL].(2009-11-18)[2017-07-10].http://theory.people.com.cn/GB/49150/49151/10402737.html.

[26]钟学敏,段治文.党的十八大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逻辑演进[J].浙江社会科学,2012,(12):4-8+31.

[27]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6-07-02(002).

 
刘经纬,吕莉媛
《行政论坛》 2018年第02期
《行政论坛》2018年第02期文献

服务严谨可靠 7×14小时在线支持 支持宝特邀商家 不满意退款

本站非杂志社官网,上千家国家级期刊、省级期刊、北大核心、南大核心、专业的职称论文发表网站。
职称论文发表、杂志论文发表、期刊征稿、期刊投稿,论文发表指导正规机构。是您首选最可靠,最快速的期刊论文发表网站。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 粤ICP备202304699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