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全的杂志信息网

基于产教融合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究

更新时间:2009-03-28

近年来,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率呈现出逐年下降的趋势,这使得部分毕业生产生了毕业就失业的恐惧心理[1]。高校职业教育效果不理想,毕业生实践操作能力差,未能达到企业的生产要求,无法胜任生产岗位,这也让用人企业很是苦恼[2]。反之,技工学校的毕业生,毕业即就业,甚至出现了学生未毕业就被企业提前预定的情况。如表1,地方本科院校的就业率远远低于技工院校,即便是就业率前三甲的中国药科大学、北京邮电大学和东北师范大学等名校的平均就业率也低于部分骨干技工院校 0.54%[3][4]。一边是本科毕业生就业难,另一边是技工院校毕业生供不应求。造成这种冰火两重天局面的根源在于高校毕业生的实际操作能力与用人企业的要求严重脱节。因此,很多地方高校积极向培养应用型人才转型,采取在职业教育中加大实践教学比重、针对用人企业的具体要求设置专业课程等教学改革举措。为此,需要将职业教育教学中各个环节重新规划、整合,形成新的人才培养模式与之相适应,确保职业教育转型准确、到位。

通过在教育教学中不断研究探索,逐渐形成产教融合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可以使高校毕业生完全达到或高于用人企业的招聘标准,既让大学生找到理想的工作,又满足企业对人才的需求,真正达到职业教育目的。如图1所示,该模式包括四个环节:校企共同启蒙入学专业教育、校企共建专业实践教学体系、产教融合强化岗前培训、开放式招聘实现校企共赢,四个环节紧密相连,互为基础,相互促进,形成一个完整闭合的动态环型结构。

 

表1 2016届大学毕业生与技工学校毕业生“受雇全职工作”就业比例表

  

(数据来源: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

 

学校层次统计名称就业率%毕业人数地方本科院校79.2 727万技工院校96 577万就业率前三甲著名高校99.46一批骨干技工院校100

一、校企共同启蒙入学专业教育

入学教育作为大学生进入大学的第一环,其意义尤为重要。尤其是入学专业教育,更应发挥专业启蒙的作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树立学习信心,明确学习目标。目前各高校开展的入学专业教育大多是对学生进行包括专业发展历史、课程内容、未来前景等概括性介绍,强调学习各门课程的重要意义。这种传统的专业教育虽然在一定程度上使新生对本专业有了初步了解,但由于内容抽象、形式单调、理论性较强,无法对专业知识毫无认知的新生留下深刻印象,很难引起学生的共鸣,教育效果不够理想。

为了达到专业启蒙的教育作用,应邀请企业主管、行业专家走进课堂,从企业、行业的角度去诠释专业的意义。从生产实际出发,阐述在实际生产岗位操作中运用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涉及到的专业课程。同时,可以利用多媒体将真实的生产线运行过程、工艺流程、大型生产设备和国内外先进的生产技术和产品以视频的形式现场播放。由于企业主管、行业专家都来自于生产企业和行业的前沿,他们所介绍的都是从生产实践中总结出的最浓缩、最精华、最具实践价值的经验,以及最真实、最前沿、最具科技含量的行业信息,这样的专业教育生动形象、直观具体、清晰易懂,给学生强烈的视觉、听觉、思维冲击,能收到很好的教育效果。

这堂校企合作共同完成的入学专业启蒙教育课,不仅使学生对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有所了解,让学生深刻地感受到,整个大学教育是一个目标定位准确、规划清晰完整、课程丰富实用的一个完整教育教学体系,进而提高对学校的信任感和认同感。同时,使学生对本专业有一个清晰的认知,对专业知识和实践技能的重要性有了深刻的认识,明确未来的就业方向,使其在校期间就关注专业及行业的发展动态,收集相关信息,有利于未来就业方向的把握。

  

图1 产教融合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结构图

二、校企共建专业实践教学体系

(一)实践教学在专业课教学中的重要地位

技工学校在课程的设置与教学内容的安排上趋向综合化和模块化,课程与职业资格证书有机衔接,实践课程比例高(约占60%~75%),经过长时间实操训练,技工院校学生具有动手能力强、技术技能过硬等特点。而本科院校强调专业基础理论和技术理论的系统性,实践课程比例相对低(一般不足30%)[5],由此可以看出,高校以理论教学为主,对于理论知识的掌握要求较高,强调基础理论知识牢固并运用熟练,具备一定的运用理论知识解决难题和研发能力。高校的实验课多是基础性实验,缺少以综合能力培养为目标的产学研合作平台,缺少在实验实训教学中将所学理论知识进一步实践应用,探索新工艺,开发新产品,缺少总结新理论的科技创新、实践创新。党的十八大提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强调“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必须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6]。所有创新都是来之于实践,又被应用到实践中去。加强实践课程建设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必要条件。

(二)理论和实践课程比例应遵循客观规律

混联PHEV结构的特点是既有串联也有并联,兼顾了串联与并联的优点,但结构较为复杂。行驶时优先使用纯电动模式,在蓄电池包的荷电状态降到一定限值时,切换到混合动力模式下行驶。在混合动力模式下,启动、低速时使用串联系统的发电机发电,电动机驱动汽车车轮行驶,加速、爬坡、高速时使用并联系统,主要由发动机驱动汽车车轮行驶。发动机多余能量可带动发电机发电给蓄电池包充电。

大跨度钢结构网架顶棚施工作为我国当前建筑施工中较为常见的一种施工形式,在其施工管理技术应用过程中,应该注重对施工技术应用分析,这样才能在施工技术应用分析下,全面提升大跨度钢结构网架顶棚高空散装施工质量。本文针对大跨度钢结构网架顶棚高空散装施工研究,能够在研究过程中,按照施工技术应用需求,将对应的技术应用难点及技术实施中的关键性技术应用控制好,对于提升其技术应用能力和钢结构网架顶棚散装施工质量具有重要性研究意义。

(三)必须全面开展实践课程建设,提高实践操作能力

可从企业聘请各工种的技师、会计师、职业律师等有多年实际工作经验,具有执业资质的技术能手、行业精英担任专业课指导教师,对学生进行实践经验的传授[7],使理论知识更具可实践性,成为基础理论知识的有效延伸和理论到实践的良好过渡,为实习实训的开展提供更具操作性的理论支持。

(四)聘请企业高技术人员到校执教,提升实践教学软实力

由于技工学校培养目标是具有实际操作能力的一线工人,直接指向企业实际生产岗位,所以在其课程建设上,应以实践为中心,实行产教结合的教学模式,将在企业实际生产中需要掌握的操作技能,有针对性地传授给学生,为企业的生产岗位量身培养操作人员。相比之下,偏重理论而轻实践的大学生,由于实际操作能力弱,入职后需要经过岗前培训的再学习才能达到上岗的要求。一个是到岗就能转化为生产力,一个是进厂后还要花费财力、物力、时间培训才能投入生产,企业的选择不言而喻。因此,高校必须全面快速推进实践课程建设。

应用型本科培养的是面向指定企业的专用型人才,而非以往的通用型人才。目前我国高校的专业课程是按培养适应大多数企业基本应用的通用型人才而设置,对于企业来说缺乏针对性,靶向性不强,专业知识泛而不专,很难适应具体企业的岗位需要。同时,同一行业不同企业侧重也会不同,相近岗位对人才的要求也会有所差别,所以通用型人才已难以满足企业的实际需要,而定向式培养深受企业欢迎。这就要求在设置专业课程的时候,一切以生产实践为基准,以能够实现实践生产为目标,采用产教结合的教学形式,以人才市场的需求为导向。参考企业的“以销定产”的生产方式,建立“以招定培”的课程设置原则,请相关行业、企业专家参与专业理论和实践教学大纲的制定,合作开发实验、实训课程建设及专业技能考核办法等[8],对人才的知识结构提出具体规范,教学更接近生产,直接满足用人企业的需求,真正实现高校与企业在人才培养与使用上的无缝对接。

(五)派遣专业教师到生产一线学习、调研,确保专业教师知识的先进性

当今世界科技飞速发展,行业、企业技术在不断革新,新技术新产品被不断研发应用,如不时刻关注、及时学习,势必造成教师自身的知识结构落后,无法担起培养综合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人才的重任。打铁还需自身硬,教师要持续关注本行业本专业的技术发展信息,经常到企业了解新动态,学习新技术,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内容,保持专业知识的先进性。只有将新知识新理论不断地融合到教学中,才能有效提高专业课程的实用性、先进性、生动性。这不仅为实习实训课程的开展奠定了良好的理论基础,同时对学生从理论到实践良好过度具有积极作用。

(六)校企共建专业课程

(1)临安市某污水处理目前使用处理工艺为倒置型A2/O工艺,出水NH3-N的潜力值为0.5mg·L-1。通过良好的运行管理,通过生物脱氮工艺,出水NH3-N浓度可以稳定在0.5mg·L-1以下,远低于一级A标准值,表明除NH3-N的潜力值巨大。

三、产教融合强化岗前培训

(一)把握企业用人标准

现在本科毕业生在就业时面临的一个普遍问题就是缺乏自我能力的认知,无法在市场竞争中对自己准确定位。究其原因,一方面是由于学生专业技能水平不高,缺乏自信,另一方面是对于企业用人标准把握不准。

应用型本科高校培养人才的目的是服务于社会,更多面向企业,但由于以往校企交流合作较少,造成高校人才培养标准与用人企业对人才需求标准不一致。简而言之就是学生的专业水平虽然达到了学校的毕业标准,却无法满足企业对岗位能力的要求,毕业标准和从业标准两者产生了严重脱节,无法完成人才的有效对接输送。

要培养出企业需要的人才,必须准确把握企业用人标准。要将企业用人标准和高校人才培养标准两者统一,作为契合点,将企业所需纳入高校的培养方案,围绕企业对专业技术的要求,对教学内容进行合理调整。要明确这个标准,最快捷方式就是通过直接和用人企业沟通交流,直接明确各项用人指标。其实,用人企业非常欢迎与高校交流合作,培养出毕业就可从业的人才。目前企业招收的毕业生,到企业后通常要进行少则三个月多则半年甚至一年的内部岗前培训,招到的人才不能马上创造价值,反而还要先投入时间和资金培训,加重了企业负担。如果将企业的这种岗前培训前伸,将这个阶段的培训于学生毕业前在校内完成,这样充分利用了校园的吃、住、教的有利条件,为企业节省了岗前培训的人力、物力、时间,实现了入厂即上岗。

(二)双向选择顶岗培训

对方忽然反过来,鹰爪一样抓住她的头发,“娘的,装什么正经,你他妈的腿裆装进一头驴了,你这样的疯子我不稀罕!娘的,在我的房里发疯。”

1.可以有效降低违约率。每年都有相当一部分毕业生违约改签,这给毕业生和用人企业都带来了损失。其原因就是用人企业和毕业生仅仅通过招聘会上几分钟或十几分钟的短暂交谈或简单测试就签订用人协议,毕业生对企业缺乏了解,在实际到达工作岗位后,觉得与自己的理想相差甚远,后悔自己的决定,以致发生违约的情况。现在,在学生选择企业培训班的环节中,尤其是到企业顶岗实习阶段,学生有充分的时间对企业和岗位的真实情况做以全面了解,思考、决定自己的意向。同时,学生有多次选择培训的机会,这样做出的决定相对成熟,到了企业会稳下心来,扎根企业。

用人企业在校设置长期定向培训机构,开设就业技能培训,专项学习企业岗位技能,提升就业竞争力。首先,学生可以在众多用人企业之间选定感兴趣的培训班参加培训。企业安排各自培训班学员先在校内完成岗前理论培训,再到企业顶岗实习,在实际生产中提高学生的操作能力。学生在企业培训班期间可以根据个人意愿改选其他企业培训班。至此,学生完成对企业的选择。当培训全部结束,企业召开招聘会现场挑选人才,进入企业选择人才的环节。根据现场操作的实际情况,综合平时培训和顶岗实习情况,给出客观的评价,做出准确的聘用决定。这种双向选择建立在相互了解基础之上,确保了结果的准确性。这种校企合作双向选择顶岗培训方式的优点就在于以下几个方面。

3.这种定向式就业培训具有非常强的靶向性,可以有效提高就业率。谁招人,谁培训,现在教什么,招聘时就考什么,未来岗位就用什么。企业的这种一站式培训,教学内容充实,实用性强,学生学习的目标清晰,标准明确。短时间内可以快速提升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提高专业技能水平,进而增强其在人才招聘中的竞争力。这种感知性很强的培训方式,可以极大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可以让企业全面了解学生,选拔理想人才。传统的招聘会上,企业无法通过有限的交流全面了解应聘人员,对其是否胜任实际工作无法做出准确判断,招聘效果无法保证。而在校培训是一个长期的过程,给用人企业提供了充分了解学生的时间。企业对参加培训的学生有一个长期、直观、具体的认识,对其具备的能力了如指掌,避免了与理想人才失之交臂的情况。同时,现在的企业不仅注重应聘者的专业知识和实际操作能力,一个人的品行和团结协作能力等综合素质也被用人企业所关注。而企业通过在校培训长时间接触、考察,确保了对学生的各方面素质及能力了解得更全面、更准确、更真实。

实践在检验理论正确性的同时,能加深对理论的理解和掌握,而且在实践中还可以用已知的知识探索出新的理论。理论是对实践的指导,自身无法产生价值,而实践在检验理论的同时将理论转化为生产力,进而产生价值。由此可见,在一个由理论和实践构成完整的知识体系中,实践所占的比重要大一些。因此,在专业教育教学中的课程设置上,实践课所占比例应该大于理论课。这样才能与知识体系实际结构相符,符合其客观规律。

“互联网+教育”具有在线、开放、受众广及不受地理位置限制等优点[2],但却无法提供必须借助实体环境才能完成的教学,无法面对面交流,不利于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因此,结合“互联网+教育”与传统课堂教学的优劣,将二者融合的“互联网+课堂”的混合式教学模式可达到优势互补,实现最优化的教学目的。这种模式的构建,主要是“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教师和学生的角色发生了变化,教师主要起到引导、交流、答疑的作用,使学生利用教师创建的环境到达良好的学习效果。

4.可以为高校专业教师提供丰富自身专业知识、提高理论与实践水平的机会。高校专业教师在与企业方派遣的技术培训人员进行长期深入的相互交流与合作中,可以弥补自身不足,及时、准确地掌握该领域内先进的生产技术和行业动向,进而将其充实到今后的理论教学,对学生将来的就业培训会起到很好的衔接作用,大大提高了培训效率。

四、开放式招聘实现校企共赢

开放式毕业招聘会,能有效融合就业和现场专业教育。毕业招聘会,是给聘、应双方提供双向选择的平台,也是大学期间专业知识技术学习和个人综合素质展示的时刻。那么就需要一种新的招聘形式,既要为毕业生提供个人展示的平台,同时还可以对在校学生起到专业实际应用的现场专业教育教学作用,实现双赢。

(一)招聘形式开放

应改变以往在封闭场馆内,聘、应双方仅通过面对面交流和一些纸质的证明资料,就确立了招聘意向的这种简单、可靠性低的招聘方式,进而采用开放、灵活的招聘形式,把招聘场所设置在实训基地的操作室内,把单纯的面对面语言交流改为实际上机动手操作,就操作环节中的问题进行考核,边操作边提问边解答,有效地检验了应聘者理论知识的掌握和实际操作技能的运用。用人单位可以在短时间内对应聘者知识的掌握和技能的运用有清晰的认知。

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教学实践中使用电教器材设备和电教教材进行相关教学活动,在体育教学中已经越来越常见,有时也称之为“视听教学”、“机器教学”、“多媒体教学”、“CAI辅助教学”。但是由于常规的体育课程教学,尤其是体育专项课教学,大都在体育场馆进行技术技能的实践演练,因此运用相对较少。电化教学如今更多地采用多媒体的方式进行,通过幻灯、电影、录音、电视、录像、电子计算机等终端设备,在训练计划、游泳模拟、动态展示等课程内容上,可以多角度、多方位地向学生展示游进中的身体姿态,相比传统语言讲解与示范,具有更为形象、直观、动态等多种优势。

(二)招聘范围开放

参加招聘会人员不仅仅局限于求职者,要向在校各年级同学开放。通过优胜劣汰的真实场景,使在校生意识到专业技能在求职时的重要性,在不久的将来,他们也将直面这样的考场,从而激发学习热情和坚定学习信念,促使他们尽早树立危机意识,端正学习态度,珍惜时光,不断学习、积累、丰富自己的专业知识,为自己将来就业积累资本,有效纠正“考上大学就万事无忧”的错误思想。因此,通过开放式招聘平台,企业招聘了需要的人才,学校又实现了对在校生的一次实践教学和心理教育,实现了校企共赢。

五、结语

产教融合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应用,促进了现代高等职业教育与地方经济发展相结合。由于企业实际参与了人才培养的整个流程,对学生从知识技能的掌握,到品德、责任感、身体素质和组织、协调等综合能力都有一个全面、深刻的了解,大大提高了招聘的成功率。同时,学校也因此赢得了用人企业的信任,建立起自身评价和社会反馈的人才培养评价体系。学校成为了企业的人才培养基地,企业成为了学校的人才输送终端,有效地将知识转化为产能,快速完成从专业技术到生产力的转化,充分体现了国家提出的高等教育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教育指导思想。同时,实现了职业教育的成功转型,推动职业教育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王青林.关于创新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的若干思考[J].中国大学教学,2013,(6):20-23.

[2]朱庆峰,孟克,顾坤华.地方高校人才培养的社会适应性探究——以常熟理工学院为例[J].中国高教研究,2015,(10):91-94.

[3]张维.技工院校就业率超96%[N].法制日报,2015-01-21(6).

[4]张晓鸽.75高校公布“就业成绩”[N].京华时报,2015-01-21(C04).

[5]鲁武霞,张炳生.地方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应向高职本科转型[J].江苏高教,2012,(3):139-141.

[6]齐芳.新的经济发展方式必须以创新驱动[N].光明日报,2012-11-12,(10).

[7]张勇明,李俊彬,曹佩红.提高职业教育校企合作运行机制长效性的策略研究[J].河北职业教育,2017,1(6):21-23.

[8]高闰青.探索“全程实践”模式提升学生职业能力[J].中国高等教育,2015,(23):47-49.

 
秦莲童,沈国良
《河北职业教育》 2018年第02期
《河北职业教育》2018年第02期文献

服务严谨可靠 7×14小时在线支持 支持宝特邀商家 不满意退款

本站非杂志社官网,上千家国家级期刊、省级期刊、北大核心、南大核心、专业的职称论文发表网站。
职称论文发表、杂志论文发表、期刊征稿、期刊投稿,论文发表指导正规机构。是您首选最可靠,最快速的期刊论文发表网站。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 粤ICP备202304699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