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全的杂志信息网

斫琴需要科学思维——访何氏制琴传承人汤乔

更新时间:2009-03-28
 
 

“我很小就从广播里听到古琴的录音,虽然听不懂,但觉得挺神秘。”汤乔说他第一次看人演奏古琴是1995年,“那是在李晓敏老师家里,我见到他用古琴演奏《关山月》和《阳关三叠》,觉得非常动听。”见汤乔对古琴很感兴趣,李老师就推荐他师从管平湖先生的弟子、天津古琴家高仲钧先生。从此,汤乔与古琴结缘。

与唐人握手 与晋人神交

汤乔除了跟高仲钧先生学琴外,后来还跟陈长林老师学过琴。“我印象最深、对我影响最深的是老一辈琴人们的气派和风骨。”回忆起开蒙老师高先生,汤乔敬佩不已,称他是一个真心爱琴的人,家藏的唐、宋、元、明的古琴一应俱全。汤乔最爱弹高先生那张唐琴“老龙吟”,音量听上去比高先生另一张明代老琴“秋声”大好几倍。“记得有一次,在他家吃完饭后,高老师依旧不让我们走,爬到床下翻出一个蒙了灰尘的盒子,打开盒子取出一支唐代的玉笛,为我们吹了一曲《梅花三弄》,之后给我们讲东晋名士桓伊为狂士王徽之吹奏此曲后不辞而别的狂放与不羁。”汤乔回忆道,高先生仰着脸,用陶醉的口吻对他说:“我们这是与唐人握手,与晋人神交啊!”高先生追慕古人的艺术风骨,钦佩前人的旷达豪放,给汤乔留下了永远难忘的印象。

 
 

成都巧遇老琴家

1995年7月,刚学琴不久的汤乔背着600元买的入门古琴到成都旅行。在青羊宫古玩市场转悠时,一个满头银发的老者上来与他搭话。经过聊天,汤乔才知他是当地有名的老琴家、“缶琴堂”创始人王华德老师。“他热情邀请我们去他家做客,琴桌上摆放着一床混圆样式的古琴引起我的注意。我拨动琴弦,音量很大,发音很灵敏。”汤乔说,这张琴颠覆了他一直认为“只有老琴才会声音好、新琴声音不好”的观念。经王华德老师介绍,汤乔知道这张琴是成都何明威斫制的混沌式古琴。汤乔当即透露了想认识何明威老师的念头。第二天,汤乔跟随王老师前往一个古琴雅集场所,见大家正围坐试听何明威新斫的一张黑色混沌式古琴,汤乔也凑上去试奏,感觉声音比王老师家里的那张还好。王老先生借机把汤乔介绍给了参加雅集活动的何明威先生,自此汤乔与何明威先生结缘。通过聊天,何明威先生邀请汤乔去他家弹琴。“那一夜我弹遍了他家中所有的他的作品以及收藏的老琴后方知道:酒能醉人,茶能醉人,琴也能醉人。”直至夜深,汤乔才依依不舍地离去。这是他跟何老师第一次相遇,也是后来二十几年师徒情的开始。

叙事伦理自上世纪八十年代由西方文学研究领域的伦理转向和叙事转向结合而诞生,如今已经逐渐成为文学批判、人文研究的一种潮流范式和批评方法。我国最早引渡这一文学概念的是刘小枫(程丽蓉,2018)。狭义的伦理是指人与人之间的关联,叙事伦理与之一脉相承,但又有不同,重点在于叙事视角所隐含的伦理取向,叙事结构方式等对伦理话语的影响。通俗来讲,就是探究文本内容中的伦理和叙事方式中的伦理(王鸿生,2012)。

 

拜何明威老师学习斫琴

汤乔第一次提出要跟何明威先生学习斫琴是在1997年,当时何老师并没有马上答应他。汤乔记得何老师当时跟他说过这样一句话:“一个人要想做琴,要具备四个条件——离娄之明,师旷之聪,公输之巧,颜回之志。”说白了就是要求斫琴人眼力要好,耳力要好,手要巧,同时为了自己的志向和爱好,能够守住贫困、寂寞而不改其志。这四项加在一起,才能做好古琴。当时汤乔觉得自己与四个条件尚有距离,拜师的念头便搁浅了。时隔八年之后的2005年,汤乔认为条件成熟了,再赴成都提起拜师之事。何明威老师经过八年的观察,答应收下这个徒弟。老师跟他讲了一些斫琴的基本要领,然后让汤乔回去自己琢磨。2008年,时年70岁的何明威老师飞到天津,亲手指导汤乔从选材、开琴坯、挖槽腹、合板到之后的裱布、刮灰、刮灰胎、上漆、打磨,完成了一张琴的整个制作过程。何明威老师对学生的殷殷关爱之情令汤乔终生难忘。

  

跟师父何明威学习斫琴

不会演奏就做不出好琴

对于今天而言,汤乔认为古琴制作更需要科学的思维,离开可操作性、可验证性,谈不上科学。有些人盲目迷信老琴,认为老琴的声音一定比新琴的好,对此汤乔不以为然,他甚至觉得多数的老琴演奏时声音欠佳。“这根本用不着进行双盲测试就能验证。无论任何时代,市场上顶级演奏琴都是极少数,多数的琴是差琴和普及货。练习琴再过几百年也不会变成一流演奏用琴。”令汤乔哭笑不得的是,有一次他看到有人听着一张发出铁丝般声音的宋代古琴如醉如痴,仿佛聆听天籁。汤乔认为:一张琴的完成需要很多工序,每一道工序的疏忽都会对琴的声音产生不利影响,如:与何种材质底板匹配,龙池、凤沼的大小,琴型,灰胎的厚薄、成分差异,甚至表漆是刷漆还是擦漆等等,都会对琴的共鸣与音色产生一定影响。同一块板材面对这么多变量和可能性,所谓用老木头就能做出好琴可谓无稽之谈。

据记载,古琴是在周朝就已盛行的乐器,距今至少已有三千年以上的历史。

所谓输送机的动态分析就是将输送带按粘弹性体的力学性质,综合计入驱动装置的启动和制动特性、各运动体的质量分布、线路各区段的坡度变化、各种运行阻力、输送带的初始张力、输送带的挠度变化、拉紧装置的型式位置及张紧力等因素的作用,建立输送带粘弹性力学模型,求得在启动和制动过程中,输送带上的不同点随时间的推移所发生的速度、加速度和张力的变化。

“琴材无罪,罪在琴工”

很多斫琴人都把古琴选材作为重中之重。而当年蜀派古琴大师喻绍泽先生教何明威的时候就讲过一个观点:“琴材无罪,罪在琴工”,意思是说如果一张琴没有做好,不要怪琴材不好,是你做琴的人没有做到位。“实际上这里面的合理性就在于古琴制作中,斫琴人对一张琴的好坏起着决定性的因素,而不是材料。”汤乔在制琴实践中,深深体验到这种观念的正确性。“对我来说,对古琴的选材,既非常重视,又不是非常介意,因为它只是一个基础性的条件。当然,有传声性能更好的板材我当然会选择,如果它不是最好的选材,它后面还有一百多道工序呢,每一道工序都会影响它最后的结果,都会影响这个琴最后的音色、质量,你更多的可以靠人在后面的环节里来调整、改进,这些都是可以做的。所以,不是某一个环节就能够决定琴以后的结果的。板材只是第一个环节,要重视它,但是不要把它拉高到迷信的程度。”汤乔透露,前不久,八十岁的何明威老师用小叶紫檀做了一张琴,这张琴的名字叫“重威”。业内人士都知道,乐器共鸣箱一定要选择声学品质高、传声速度快、出音灵敏的板材,比如说云杉和桐木;而硬木一般只会作为指板或者配件的材料,不会把它作为共鸣箱。“何明威老师这么多年坚持‘琴材无罪,罪在琴工’的理念,他将古琴的底、面板用小叶紫檀,居然能做出声音优美、共鸣充分的一张琴,我觉得非常了不起。”汤乔说。

古琴是乐器不是道器

(2)连续时间建模方法[22] 该方法能够较为精确地表达各项任务的开始时间和结束时间,大大减少变量、约束的个数。

汤乔庆幸自己在很早就得遇何明威老师和四川音乐学院江嘉祐老师,“他们告诉了我,古琴首先是乐器,不是道器。演奏要服从音乐规律,而不能自说自话,更不能装神弄鬼。”在制琴上,1995年何老师就告诉汤乔不要迷信《碧落子斫琴法》,这种认识充满了自信与胆识,在当时实属离经叛道。时至今日,还有很多斫琴人标榜“古法制琴”,其实许多人都在悄然“变法”。汤乔认为:古琴的制作当然要学习古人,继承传统,但也要将当代的科学理念与时下演奏需求相融合。汤乔是一个善于思考的人,他始终认为斫琴秘诀不会在书里。“因为古时匠人多不写也不会写书,文人掌握话语权但往往又非工于斫技。比如唐代雷氏家族,他们安身立命的绝技怎么会写书授人?而写出《碧落子》的作者,他的存世古琴作品到底怎样?谁说得清?如果书中内容不能与实物作品相印证,那怎么知道他的记述和方法是正确的?”

斫琴需要科学思维

汤乔觉得,从工艺来说,古琴的漆艺这块是比较难的。“做木胎的时候,只要共鸣箱制作合理,更多的变量会出现在刮灰和漆艺这上面。而漆艺需要非常耐心的等待,每刮好一遍灰以后,都要放到窨房里,不能着急,一定要四天或一星期漆才能干,然后你才能进行下一步。”汤乔坦言,做琴是一个磨人的活儿。这个活儿一个是要等待,一个是要灰胎干了以后打磨。“要反复地刮灰、打磨,反复地刷漆、擦漆、打磨,真的是一个磨人性格的活儿,需要耐心。”

在乐器制作界,很多制琴人自己并不擅长演奏乐器,这一短板无形中也制约了制琴师向更高层次的发展。汤乔认为,如果自己不弹奏,就无法辨别声音的好坏,体会不到共鸣是否充分、音色是否优美等问题;不会演奏古琴,琴的手感如何、琴弦是否抗指、打板等问题便体会不到。“会演奏古琴,才能够在制琴的过程当中帮助你去判断,把暴露的缺点加以修正。”汤乔认为,一个不会弹琴的人,注定是做不好琴的。有人问汤乔,斫琴的难点在哪里?他回答:最难的还是音色。“上世纪九十年代,整个古琴制作业音量和匀整度普遍存在问题,共鸣的瓶颈没有突破。而今,古琴共鸣的问题整体有了改善,但古琴音色问题依旧存在。音色问题不仅涉及技术层面,如音板的弧度、厚度、纤维长度分布、弹性模量、琴弦质量、底面板的材质配比等等,还涉及到制作者的审美取向和标准。”

常规组:给予常规组患者踝足矫形器进行治疗。踝足矫形器的应用可以有效促进患者的康复,它与运动疗法学紧密结合,主要用于患者的下肢矫形,因此是一种常见的下肢矫形器疗法和康复方法,具体方法:(1)指导患者进行起立、站立、平衡训练和ADL训练,结合患者的病情状况开出踝足矫形器处方;(2)康复训练三天后,制作AFO,患侧下肢穿AFO进行站立平衡以及患侧下肢负重训练;(3)于平行杠内穿着AFO行诱发迈步训练;(4)正确指导患者行下肢强化分离运动锻炼及步行训练。训练时间根据患者耐受力进行调整,每次约15~20分钟,每日1次,持续训练时间1个月。

把古琴做到我理解的极致

汤乔忘不了当作家的父亲去世前曾经对他说过的一句话:你挣扎了多年,最终总算走在了适合你自己的路上。

汤乔因为当初喜爱古琴,进而也对斫琴产生了好奇,所以才一头扎进了古琴领域。“我能师从于讲究科学制琴的何明威老师,跟随他领会这门手艺的奥秘,我感到很幸运。”汤乔如是说。

汤乔的斫琴工作室名为“可矣庐”,此名出自《论语.里仁》:“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

从名字上便可窥见汤乔对斫琴有着崇高的信仰与追求。汤乔不承认自己是斫琴家,而只是一个制琴痴迷者。“我现在每天的个人时间就是在实验和探索。我的最终目标,就是沿着老师给我定的这个方向和他对我的期许,把我初步入门研习的这门手艺,用我全部的心力去做好。”汤乔表示:在我的有生之年,把我的作品做到我所能理解到的极致,就是我最大的心愿。

 
文/孟 迪
《乐器》 2018年第05期
《乐器》2018年第05期文献

服务严谨可靠 7×14小时在线支持 支持宝特邀商家 不满意退款

本站非杂志社官网,上千家国家级期刊、省级期刊、北大核心、南大核心、专业的职称论文发表网站。
职称论文发表、杂志论文发表、期刊征稿、期刊投稿,论文发表指导正规机构。是您首选最可靠,最快速的期刊论文发表网站。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 粤ICP备202304699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