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全的杂志信息网

粤港澳大湾区“9+2”城市创新科技关键因素比较分析*

更新时间:2016-07-05

一、研究背景及分析框架

(一)研究背景

科技进步可以解除劳动及资本的边际收益率递减的约束,从而成为经济增长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动力,这点在国际国内得到广泛共识。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提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在2017年4月对广东工作的重要批示中,习近平总书记对广东提出殷切希望,要为全国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提供支撑。粤港澳大湾区作为国家全方位对外开放战略的重要示范区,在其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粤港澳大湾区在发展创新科技产业上具有多种优势,体现为:一是制度多样性、开放性与国际性的优势;二是产业集聚程度高、分工差异化明显;三是科技创新基础良好。目前,粤港澳地区科技创新实力突出,拥有通信电子信息、新能源汽车、无人机、机器人等高端产业集群。广东省2016年共有高新技术企业19857家,规模居全国第一,全省区域创新能力综合排名连续7年位居全国第二,有效发明专利量和PCT国际专利申请量保持全国第一。

虽然大湾区内创新科技产业已经颇具规模,但要使湾区内创新科技持续不断发展壮大,成为区内经济增长引擎、国内自主创新战略的示范区,并进而成为有影响力的国际创新中心,仍需对粤港澳大湾区“9+2”城市创新科技产业进行深入细致研究,包括影响各城市创新科技产业几个关键因素,这将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分析视角

本文是在综合《奥斯陆手册》《全球创新指数》以及迈克·波特钻石理论等理论和文献的基础上提出的分析框架。根据粤港澳大湾区数据可获得性以及可比性,本研究从以下几方面分析创新科技产业的发展现状。主要包括:(1)高级生产要素,主要包括高水平的大学、研究机构、高素质的人力资本以及企业家。(2)营商环境与基础设施。其中,商业环境包括融资、税收与贸易成本低、贸易便利化,鉴于数据可比较与可获得性以第三产业比重衡量;基础设施包括信息通信技术(ICT)以及普通基础设施,例如港口、铁路、机场等。(3)需求市场,包括市场需求规模与需求市场的独特性,用人口规模、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人均GDP)衡量。(4)产业网络。包括:纵向——政府、高校与研发机构、企业、风投等;纵向——企业上下游产业链上企业间网络;横向——企业与同行间网络。鉴于数据可获得性,重点考察纵向的企业上下游产业链上企业间网络,并从产业视角探讨。(5)政府投入。政府是影响创新科技产业发展及其竞争力重要因素。政府既可以通过加大对教育与研究投入,影响基础与应用研究,从而培育高级生产要素,也能通过在资本市场、补贴、税收、生产标准、竞争条例等方面的政策直接影响生产要素、国内市场需求、企业间网络。

图1 创新科技与其影响因素因果关系图

二、粤港澳大湾区创新科技发展关键因素分析

(一)高级生产要素

高级生产要素是创新科技产业发展的基石。粤港澳大湾区推进创新科技产业发展的核心在于培育和汇聚高级生产要素。下面比较粤港澳大湾区“9+2”各城市的高素质人力资本储备、研究人员以及研发投入的占比情况。

1.粤港澳大湾区“9+2”各城市高素质人力资本储备情况

高等院校不仅是孕育创新科技人才的摇篮,同时为创新科技产品提供基础与应用研究的支撑。

各城市对科技财政投入,直接反映政府对创新科技推动力度。下面从科技财政投入总额及投入占财政支出比,比较粤港澳大湾区各城市的政府对科技投入的现状。

经统计,校园足球研究的第一作者101人,来自47个单位,90%为高等学校,其中体育院校有10所.发文3篇以上的有11个单位(见表5),共发表文献50篇,占发文总量的40.32%.其中上海体院学院发文最多,发表论文11篇,其次为沈阳体育学院,发表论文7篇.由表5可以看出,校园足球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体育院校和师范大学、综合性大学的体育院系.

GII提出有利于创新科技发展的基础设施包括:信息及通信技术、普通基础设施、生态可持续性。鉴于数据可获得性,本研究重点比较粤港澳大湾区“9+2”各城市在信息及通信技术方面的基础设施建设情况。

(1)香港和澳门

从国内影响看,2017年教育部公布的“双一流建设高校及建设学科”名单中,粤港澳大湾区有以下科学、技术、工程、数学(STEM)专业入围:中山大学(数学、化学、材料科学与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华南理工大学(化学、材料科学与工程、轻工技术与工程)、华南师范大学(物理学),以上高校均集中于广州市。

表1 2017年粤港澳大湾区内大学部分理科、工科、医科QS排名

资料来源:QuacquarelliSymonds世界大学排名。

学 科电子工程学珠三角中山大学(201~250),华南理工大学(301~350)计算机科学 中山大学(201~250),华南理工大学(401~450)数学化学工程学化学医学物理及天文学中山大学(201~250)中山大学(151~200),华南理工大学(201~250)中山大学(151~200),华南理工大学(401~450)中山大学(201~250),暨南大学(401~450)中山大学(251~300)香 港香港科技大学(29),香港中文大学(32),香港大学(34),香港城市大学(51~100),香港理工大学(51~100)香港科技大学(19),香港大学(24),香港中文大学(35),香港城市大学(51~100),香港理工大学(51~100)香港大学(28),香港中文大学(36),香港科技大学(43),香港城市大学(46),香港理工大学(51~100)香港科技大学(29),香港大学(51~100)香港科技大学(27),香港大学(28),香港中文大学(51~100),香港理工大学(51~100)香港大学(34),香港中文大学(47)香港科技大学(51~100),香港大学(51~100)

(2)受高等教育的人数

(五)政府投入

2015年,“9+2”各城市在校人数共176.2万人,年平均增长率5.8%,从高到低为(单位为万人):广州(104.3)、珠海(13.2)、东莞(11.5)、香港(9.9)、深圳(9)、肇庆(8.9)、佛山(4.9)、中山(4)、江门(3.9)、惠州(3.4)、澳门(3.2)(见表2)。粤港澳大湾区高等院校主要集中在广州、深圳、香港、珠海等地,普通高校在校生也主要集中在以上地区。

表2 粤港澳大湾区各城市普通高等院校在校学生(万人)

资料来源:粤港澳大湾区内地各市统计年鉴;香港为8所公营学校的在校人数,资料来自香港大学资助委员会(UCG)。

香港7.4 7.5 7.6 9.3 9.5 9.7 9.9年份2009 2010 2011 2012 2013 2014 2015广州79.6 84.4 89.6 93.9 98.3 101.9 104.3深圳6.7 6.7 7.0 7.6 8.2 8.8 9.0珠海10.2 10.8 11.7 12.3 12.7 13.2 13.2佛山3.7 4.0 4.5 4.6 4.7 4.7 4.9惠州1.2 2.0 2.2 2.4 2.7 3.1 3.4东莞3.4 3.8 4.5 5.2 6.1 7.0 11.5中山3.5 3.5 3.6 4.0 4.0江门2.2 2.3 2.7 3.1 3.4 3.9 3.9肇庆5.8 6.6 7.0 8.0 7.7 8.5 8.9澳门2.2 2.6 2.6 2.8 3.0 0.3 3.2

广东省2015年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主要数据公报显示:全省常住人口中,具有大学(指大专及以上)教育程度的人口为1194.92万人,占比11%。2015年,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显示,同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广东省常住人口中,每10万人中具有大学教育程度的人数由8214人上升为11014人。人口素质的改善,大大促进了创新科技发展。

2.粤港澳大湾区“9+2”各城市高素质研究人员情况

3.明成化《新昌县志·县境图》和明万历《新昌县志·舆地图》中,右上方表示河流图中文字注明“水自金庭来”[16]。

研发人员是创新科技活动的实际承担者,研发人员的素质和数量关系到该地区的创新水平。当前我国科技创新人才主要分布于三个领域:工业企业、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粤港澳大湾区工业企业研发人员数占到总体比例的80%。本文着重分析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究人员数作为评价粤港澳大湾区科技创新发展的关键指标。

表3 粤港澳大湾区各城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发人员折合全时当量(人)

资料来源:粤港澳大湾区内地各市统计年鉴、《香港知识型经济统计透视(2016)》。

年份2009 2010 2011 2012 2013 2014 2015香港19283 20582 20381 21236 22466 23831 23684广州34036 34695 48859 52360 52682 60754 60946深圳110944 143966 142605 176354 162497 150803 149748珠海7680 8622 11749 13133 12773 13744 12149佛山20864 28629 38467 49549 54764 39653 53656惠州8176 11062 12739 15946 16440 15363 18715东莞22733 26634 31743 44335 43635 49457 47449中山20698 20608 24815 34396 37857 38551 38488江门3520 6678 9505 11282 11527 13607 13529肇庆3203 5253 6935 8667 8208 9472 9264

由表3可见,粤港澳大湾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究人员折合全时当量从2009年的25.1万人,到2015年达42.8万人,2009~2015年均增长率达到9%。其中,2012年深圳研发人员全时当量达到顶峰为17.6万人,为大湾区内地9市与香港中最高,2015年回落到15.0万人。这得益于深圳市提供了一系列吸引创新性人才以及扶持科技基础、应用研究的相关政策。

2015年广州研发人员全时当量为6.1万人,佛山为5.4万人、惠州为1.9万人、东莞为4.7万人、中山为3.8万人、江门为1.4万人、肇庆为0.9万人,这七市工业企业研究人员比2009年翻了一倍甚至以上,珠海为1.2万人,比2009年增长58%。相对而言,香港研发人员数量总人口占比及增长率都低于湾区平均水平,分别只有0.32%和3.4%。

3.粤港澳大湾区“9+2”各城市研发投入情况

研发投入(R&D)是支撑创新活动的源泉,其中企业又是创新活动重要的主体。企业研发支出主要包括内部开展研发活动(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试验发展)的实际支出。包括用于研发项目(课题)活动的直接支出以及间接用于研发活动的管理费、服务费、与研发有关的基本建设支出以及外协加工费等。不包括生产性活动支出、归还贷款支出以及与外单位合作或委托外单位进行研发活动而转拨给对方的经费支出。

在企业的研发投入情况方面。粤港澳大湾区各城市工业企业研发投入不断增加,从2009年的641亿元,到2015年达到1596亿元,年均增长率达16%。由表4可知,大湾区内地9市研发投入增速明显。

表4 粤港澳大湾区各城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内部研发投入③(亿元)

资料来源:《广东统计年鉴》《香港统计年刊》《香港创新活动统计2009~2016》,香港为工商机构投入。

年 份2009 2010 2011 2012 2013 2014 2015 2015占GDP(%)香港51.8 55.1 55.4 59.8 58.7 61.5 70.3 0.36广州103.1 118.8 140.7 158.2 171.0 193.0 212.3 1.17深圳259.0 313.8 388.9 461.9 532.9 588.3 672.6 3.84珠海13.4 20.3 27.5 31.2 34.6 38.6 43.4 2.14佛山62.8 92.2 116.4 146.9 161.2 182.9 193.0 2.41惠州9.0 17.6 31.5 43.5 51.9 54.7 59.7 1.90东莞39.1 49.5 61.3 74.8 98.4 115.1 126.8 2.02中山27.9 35.1 46.0 53.1 61.2 66.4 69.2 2.30江门10.1 15.0 22.6 27.8 31.8 35.0 38.7 1.73肇庆4.2 6.8 10.0 12.4 15.4 17.1 19.2 0.98

但是湾区内各城市研发投入力度参差不齐。以研发投入占本地GDP比重看,第一梯队为深圳。2009~2015年,深圳研发投入迅速增加,远超其他城市。2015年,深圳市研发投入占本市GDP比重达到3.84%,占大湾区研发投入比重达42%,远高于其他城市的平均水平。第二梯队为珠海、佛山、东莞、惠州、中山、江门,研发投入占本地GDP比重达到2%左右。第三梯队为广州、肇庆、香港,研发投入占本地GDP比重低于总体平均水平。

(二)商业环境与基础设施

实证研究表明,创新科技很大程度上依赖经济发展水平所决定的市场发育状况,迈克·波特认为,当一国进入创新导向阶段时,经济发展处于比较发达阶段,相关产业比较成熟。由世界知识产权组织WIPO(worldintellectualPropertyOrganization)、康奈尔大学和英士国际商学院联合发布的全球创新指数(GII)指出,成熟市场为创新的形成和发展提供必要有利条件。鉴于数据可获得与可比较性,本研究使用第三产业比重,作为衡量商业环境的指标。

1.粤港澳大湾区“9+2”各城市商业环境

商业环境在港澳、湾区的珠江东岸、珠江西岸间,形成梯级差异。一般而言,第三产业比重高的城市,其金融和商贸服务比较发达与成熟,为创新提供较好的商业环境。表5显示,大湾区“9+2”城市中第三产业比重从高到低依次是澳门、香港、广州、深圳、东莞、珠海、江门、中山、惠州、佛山、肇庆。

表5 粤港澳大湾区各城市第三产业占本地生产总值的比重(%)

资料来源:广东统计信息网、《香港统计年刊》、澳门特区政府统计暨普查局。

年份2009 2010 2011 2012 2013 2014 2015澳门92.4 92.7 93.6 93.8 96.3 94.9 92.2广州60.9 61.0 61.5 63.6 64.5 65.2 67.1深圳53.8 53.7 53.6 55.8 56.8 57.4 58.8珠海44.8 42.6 43.2 46.0 47.2 47.4 48.0佛山34.2 33.1 34.0 34.5 35.5 36.1 37.6惠州37.9 35.5 36.5 37.5 38.4 38.7 40.2东莞51.1 48.4 48.9 51.1 52.1 52.1 53.1中山39.4 39.3 41.5 42.0 42.1 42.3 43.5江门34.2 37.0 38.0 40.9 41.9 42.8 43.8肇庆43.7 40.4 38.6 37.9 36.5 35.3 35.1香港92.7 93.0 93.1 93.0 92.9 92.7 92.7

港澳的第三产业比重均已达到90%以上,显示其商业环境较好,尤其是香港,无论从融资环境,贸易成本以及易于创业与方便营商方面,在大湾区内遥遥领先。而在湾区内地9市中,珠江东岸的城市商业环境比较成熟与发达。例如,广州、深圳和东莞的第三产业比重也已过半;而西岸的佛山、中山、珠海、江门、肇庆的第三产业明显低于东岸。从2009~2015年发展趋势看,内地各市第三产业所占比重基本呈现出上升的趋势。

2.粤港澳大湾区“9+2”各城市的基础设施

叶霭玲把我领到她家,见了她的父母。叶霭玲的母亲只有一只眼睛,令我想起古书上说的“眇一目”,她的表情比较严厉,给我的印象有点像猫头鹰;而她父亲却笑咪咪的,腆着个大肚子,像个弥勒佛。叶父对我比较满意,他有一种诸事不管、大撒手的气度,只要外表看着好就行了。叶母却详细地询问了我家的家底,父母干什么工作,退休了没有,身体有没有病,家里有没有第二套房子等等。一直到问及房子,我们之间的谈话都是顺滑的,就像一辆在山道上行驶的汽车,虽然危险却毕竟都绕了过去。在房子问题上,我与叶母发生了分歧。叶母说,一套房子是男方必须预备下的。

粤港澳大湾区高等院校共71所,主要集中在广州(36)、深圳(4)、珠海(4)、香港(12)、澳门(5)五个城市。其中,广州市本科院校数量高达粤港澳大湾区的一半,且拥有2所985高校和2所211高校。

信息及通信技术在此包括了移动电话普及率和互联网普及率两个方面。移动电话普及率与互联网普及率分别指:全市移动电话用户数和全市互联网用户数占全市常住人口的比例。二者直接反映了一个城市的信息发达程度,而信息与资讯越发达,城市越具有创新活力,资讯的充分交流是创新的必要条件。

(1)电话

从可获得的大湾区内地9市与香港的移动电话用户数及其普及率看,总体处于上升水平,只有广州、深圳、珠海、东莞、香港近两年出现轻微下滑,广州、深圳、香港处于领先地位。2015年,广州普及率为378%,深圳为230.3%,香港为229.5%。在经济相对发达的东莞、珠海、中山、佛山等地,移动电话普及率均接近200%。在经济相对落后的江门则较低,在2009年、2010年普及率不到100%,但近几年有了明显提升。

(2)互联网设施

以每个城市在当年的互联网注册用户数及互联网用户普及率作为互联网设施的度量指标,大部分城市从2009~2015年互联网注册用户数及普及率均呈现上升趋势(见表6)。香港互联网普及率在大湾区排名靠后,但该项指标在2016年GII中全球排名也在3~18名。

表6 粤港澳大湾区各城市互联网用户数及普及率(用户数:万户;普及率:户/百人)

资料来源:粤港澳大湾区各城市2009~2016统计年鉴,由于江门数据异常,表格中没有展示普及率。 注:普及率的计算公式:用户数/城市常住人口×100%。

城市广州深圳珠海惠州东莞中山2013年766.5 59.3 584.0 54.9 65.9 41.4 110.0 24.4 216.11 26.0- -江门澳门香港2015年539.3 39.9 674.0 59.2 83.9 51.3 133.4 29.5 201.74 24.4 115.3 35.9 338.1-33.9 52.4 233.6 32.0互联网用户数普及率用户数普及率用户数普及率用户数普及率用户数普及率用户数普及率用户数普及率用户数普及率用户数普及率2009年280.2 27.1 247.6 24.9 53.9 35.0 56.3 12.9 118.02 15.0 53.9 18.1 249.3-14.3 26.8 164.8 23.6 2010年422.9 33.3 261.5 25.2 69.6 44.6 68.3 15.3 153.92 18.7 69.6 22.3 260.8-17.0 31.4 212.7 30.3 2011年569.7 44.7 280.5 26.8 79.5 50.7 81.8 18.3 190.72 23.1 79.5 25.3 305.0-20.9 37.5 224.5 31.7 2012年645.2 50.3 532.0 50.4 87.1 55.0 104.2 23.2 209.59 25.3 87.1 27.6 317.2-23.5 40.4 226.5 31.7 315.7-26.3 43.3 223.2 31.1 2014年536.1 41 630.0 58.4 72.6 45.0 122.5 27.2 204.86 24.6 108.6 34.0 329.3-30.5 47.9 226.9 31.4

(三)需求市场

2015年年末,粤港澳大湾区年末常住人口达6670万人,GDP达到84369亿元,“9+2”各城市人均GDP达到14万元,本土需求市场规模庞大。人口规模大且人均收入水平较高,这意味着高新技术产品将拥有庞大消费市场,一方面挑剔高质素的消费者,将刺激高科技产品的生产者不断完善产品,另一方面庞大消费人口,也可以降低新产品持续升级换代成本。

1.粤港澳大湾区“9+2”各城市人口规模

按照国务院《关于调整城市规模划分标准的通知》,大湾区城市规模划分如下:广州、深圳两地常住人口早已突破1000万大关,迈入超大型城市的行列。佛山、东莞、香港常住人口达到500万以上,属于特大城市。珠海、惠州、中山、江门、肇庆五市达到大城市规模,澳门属于中等城市(见表7)。

表7 粤港澳大湾区各城市年末常住人口统计(万人)

年份 广州 深圳 珠海 佛山 惠州 东莞 中山 江门 肇庆 澳门 香港2009 2010 2011 1187.0 1271.0 1275.1 995.0 1037.2 1046.7 154.2 156.2 156.8 687.5 719.9 723.1 435.1 460.1 463.4 786.1 822.5 825.5 296.5 312.3 314.2 436.6 445.1 446.6 383.8 392.2 395.1 53.3 54.1 55.7 699.6 705.2 711.0

续表7 粤港澳大湾区各城市年末常住人口统计(万人)

资料来源:广东统计信息网、《香港统计年刊》、澳门特区政府统计暨普查局。

年份 广州 深圳 珠海 佛山 惠州 东莞 中山 江门 肇庆 澳门 香港2012 2013 2014 2015 1283.9 1292.7 1308.1 1350.1 1054.7 1062.9 1077.9 1137.9 158.3 159.0 161.4 163.4 726.2 729.6 735.1 743.1 467.4 470.0 472.7 475.6 829.2 831.7 834.3 825.4 315.5 317.4 319.3 321.0 448.3 449.8 451.1 452.0 398.2 402.2 403.6 406.0 58.2 60.8 63.6 64.7 717.1 721.1 725.3 731.0

2.粤港澳大湾区“9+2”各城市经济规模

分析2009~2015年粤港澳大湾区各城市GDP可知:粤港澳大湾区的11个城市GDP逐年稳步上升,从2010年的4.82万亿元增至8.44万亿元,在世界四大湾区中居第二位,年均增长速度达到9.8%。

2015年,粤港澳大湾区GDP总值为8.44万亿元,占全国12.21%。其中,香港1.93万亿元,广州1.81万亿元,深圳1.75万亿元,为第一梯队,远远超过其他城市的现有规模水平。佛山0.8万亿元,东莞0.63万亿元,为第二梯队;惠州0.31万亿元,中山0.3万亿元,澳门0.28万亿元,江门0.22万亿元,珠海0.2万亿元,肇庆0.19万亿元,为第三梯队,经济体量较小,与第一、第二梯队差距明显,发展空间广阔。

本文同时计算了大湾区”9+2”各城市人均GDP,如表8所示,发现:2015年澳门人均GDP最高达44万元,香港居第2位为26万元,其余内地9市人均GDP从高到低排序为(单位万元):深圳15.8、广州13.6、珠海12.5、佛山10.8、中山9.4、东莞7.6、惠州6.6、江门5.0、肇庆4.9。其中大湾区内地9市中,深圳、广州、珠海、佛山人均GDP均超过10万元。

表8 粤港澳大湾区各城市人均GDP(元)

资料来源:《广东统计年鉴》、香港特区政府统计处、澳门特区政府统计暨普查局。

年份2009 2010 2011 2012 2013 2014 2015香港209690.4 220340.4 226963.6 231850.8 237841.2 247648.8 264274.4广州89081.6 87458.0 97588.0 105908.9 120293.5 128478.3 136188.0深圳92771.9 96184.0 110520.0 123450.8 137631.9 149495.2 157985.0珠海69889.5 78030.0 90140.0 95818.9 105833.7 116536.9 124706.0佛山80686.5 79902.1 85650.0 90792.4 96317.1 101617.5 108298.6惠州35818.9 38650.3 45371.0 51130.1 57715.7 63657.5 66230.7东莞56601.1 53193.0 57913.0 60907.5 66439.9 70605.3 75616.1中山62303.8 60888.5 70063.0 77693.6 83803.9 88681.8 94029.7江门32139.4 35621.7 41063.0 42028.4 44545.9 46237.4 49608.0肇庆22415.4 28051.6 33754.0 36998.6 41811.3 45795.2 48669.9澳门272591.1 354586.4 431880.6 476821.0 536826.6 546739.9 440939.6

3.粤港澳大湾区“9+2”各城市外部需求市场

粤港澳大湾区除拥有人口规模庞大,消费水平高的本土消费市场外,其制造业具有典型出口导向型,即许多产品生产用以满足国外需求。下面比较湾区各城市出口导向现状。

由于数据所限,这里出口包括农副产品及工业品,但以工业品为主。另外香港的进出口总额等于港产品出口加上进口留用。

表9显示,(1)粤港澳大湾区进出口总额占GDP的比重从2009年的82%,下降到2015年的71%。这可能是由于国际贸易保护主义抬头,使粤港澳大湾区对外贸易总额在逐年下降,以出口导向为主体的经济模式正发生转变。(2)从2015年数据看,粤港澳大湾区“9+2”各城市的产业(主要是制造业)贸易依存度超过100的从高到低依次为:东莞(166.3)、深圳(157.4)、珠海(146.5)、惠州(107.8)。但从2009~2015年数据看,珠海、深圳曾经是产业(制造业)贸易依存度最高的两个城市,最高分别达到246.2和240.2。(3)2015年大湾区内地其他城市贸易依存度低于100的城市,从低到高依次为:肇庆(26)、广州(46.1)、佛山(51.1)、江门(55.1)、中山(73.7)。而澳门和香港高度服务化,本地制造业萎缩,所以其产业(制造业)外贸依存度较低。

表9 粤港澳大湾区各城市进出口总额占GDP比重(%)

资料来源:《广东统计年鉴》、香港特区政府统计处、澳门特区政府统计暨普查局,香港数据为港产品出口+进口留用。

香港23.9 30.5 32.3 32.1 31.1 31.5 24.3年份2009 2010 2011 2012 2013 2014 2015广州57.4 65.4 60.4 54.6 47.5 48.0 46.1深圳225.0 240.2 232.2 227.2 228.4 187.2 157.4珠海246.2 243.1 236.5 191.1 200.2 180.8 146.5佛山54.3 62.2 63.6 58.6 56.5 56.8 51.1惠州141.2 134.0 119.7 131.3 131.4 121.6 107.8东莞170.8 192.4 183.0 181.0 171.8 169.7 166.3中山80.5 113.6 100.6 86.5 83.2 80.4 73.7江门56.2 61.8 62.4 63.0 61.1 60.1 55.1肇庆25.9 27.3 27.8 27.3 26.0 26.1 26.0澳门24.6 21.9 23.3 22.5 21.3 22.0 25.2

(四)产业网络

产业网络,从经济学角度是由于外部规模经济导致产业集聚,是一地方产业专业化水平的体现,同时也是创新科技实施与转化的重要载体。新经济地理学进而认为,它不但是生产实物产业关联的链条,而且其中承载着信息流动与知识传播,尤其是企业间竞争与合作中形成的开放网络,是激发持续创新的有效机制。但由于资料可获得性,本研究重点关注产业集聚这个创新重要载体。

个性化学习就是满足学生个体特定需求的学习,也就是基于每个学生现有的基础和特点,根据不同学生的学习目标、学习计划、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等方面进行设计,运用个性化的、定制的学习方式帮助每个学生实现充分发展的学习。可以说,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要,实现以生为本、各展其长、各尽其才,是古往今来备受推崇的理想教学模式,但因教育成本太高,而至今难以在学校普遍落实。

刚开始,我的心忐忑不安,手微微发抖,迟迟不肯下笔。我用笔沾了些墨汁,仔细分析了字帖上的一笔一画,才缓缓写下一个竖。只是一个“四”字,我就写了足足十分钟!随着时间的流逝,我终于在姥爷的指点下写完了这副对联,墨迹干了,一比较,哎,怎么有些字大,有些字小呢?“第一次嘛,还不错。”姥爷夸赞道。接着,姥爷将对联贴在大门的两边,望着自己的“佳作”,我心里的疲劳与不安一扫而空,高兴极了!

在粤港澳大湾区中,由于港澳制造业早已衰退,本研究重点分析湾区内地9市的产业网络现状。

1.广东九大产业国内专业化程度

作为工业大省的广东,其工业自改革开放以来具有轻工业发达和出口导向明显的特征。2003年,广东确定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电气机械及专用设备和石油及化工为三大新兴支柱产业,确定纺织服装、食品饮料和建筑材料为三大传统支柱产业,确定森工造纸、医药和汽车及摩托车为三大潜力产业,统称九大产业。三大优势产业中前两大在全国优势明显,以2013年为例,广东家用电风扇、电饭锅、微波炉产量占比超过80%;电子产品中数字程控交换机和手机产量占比超过50%。近年来在创新驱动下,广东省注重发展先进制造业、装备制造业和高新技术制造业。但这些制造业大多包含在或孕育于原有优势产业网络中,尤其是被确认为高新技术制造的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电子计算机及办公室设备制造业,都包含在广东三大新兴支柱产业中。

老年脑卒中患者往往需要长期卧床,在一定程度增加了护理难度,而受到多因素影响,患者有发生压疮的风险[1]。而患者的恢复需要很长时间,大多数患者无法在院接受长期治疗,通过护理干预向患者的家庭延伸,帮助患者预防并发症,提高康复效率,是医护人员的重任[2]。本文分析了延伸护理对老年脑卒中卧床患者压疮发生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报道如下。

下面就用区位熵分析广东九大产业的集聚程度。集聚程度高反映一地区专业化水平程度高,以及产业上下游链条完整。

式中,θij表示地区j行业i的产值,表示地区 j的总产值,表示行业i在全国的总产值,是全国总产值。

区位熵指数是表明某地区某个产业发展的专业化程度,即集聚水平,它是与全国平均水平来比较的,若区位熵大于1,说明该地区该产业相对于全国具有比较优势,若区位熵小于1,说明该地区该产业与全国相比较不具有专业化发展优势。区位熵(β)指数用公式表示为:

《钴鉧潭西小丘记》极具朴素之美。文中有这样的对话:“问其主,曰:‘唐氏之弃地,货而不售。’问其价,曰:‘止四百。’余怜而售之。”即:“我打听它的主人是谁,有人说:‘这是唐家不要的地方,想出售而没人买。’问它的价钱,说:‘只要四百文。’我很喜欢它,就买了下来。”此番话,简简单单,用意尽显。小丘遭人遗弃,低价售之,反映出作者与其“同病相怜”。没有大肆渲染,没有娓娓阐述,这种简单的写法让读者很容易明白写小丘,就是在映射作者的遭遇,自然而然理解了作者失意时内心的苦痛与忧伤。

表10 2015年广东省九大产业在全国区位熵

资料来源:广东统计年鉴2016。

行 业行 业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电气机械及专用设备森工造纸纺织服装食品饮料区位熵2.67 1.47 1.16 1.13 0.86建筑材料汽车石油及化学医药区位熵0.79 0.77 0.73 0.64

由于粤港澳大湾区内地9市占据广东工业比重80%以上,所以广东数据也可代表粤港澳大湾区内地9市整体产业网络整体状况。从表10可见,广东三大支柱中的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电气机械及专用设备制造业以及传统的森工造纸、纺织服装行业,集聚程度和专业化水平都高于国内同行水平。根据国家统计局2013年颁布的《中国高新技术制造业分类2013》,高新技术产业中的电子、通信设备和电子计算机制造行业均包含在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行业中。而2015年广东这一产业区位熵高达2.67,显示其全国集聚与专业化水平明显,该领域制造业创新产业链条集聚且完整,产业网络较为发达。

2.粤港澳大湾区内地9市新兴产业的产业网络

表11 2015年粤港澳大湾区内地9市九大产业中突出行业的区位熵

资料来源:广东统计年鉴2016,大湾区内地各市统计年鉴2016。

城市深圳惠州东莞珠海广州中山肇庆佛山江门9市的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在全国的区位熵3.8 3.4 2.6 1.5 1.2 1.2 1.1 1 0.3 9市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在全国的区位熵8.1 6.2 5.7 3.6 1.8 1.7 0.9 0.8 0.8城市珠海佛山中山江门深圳东莞惠州广州肇庆

表11进一步计算大湾区内地9大城市的两大新兴产业——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以下简称计算机通信设备)以及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的国内区位熵,有以下发现:(1)两个行业相比,前者均值达到3.3,而后者为1.8,显示在全国范围内大湾区内地9市的计算机通信设备行业具有更高集聚性;(2)计算机通信设备集聚程度最高的依次是深圳、惠州、东莞,均高于5,表明该行业产业在国内具有极高专业化水平与产业集中度。(3)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方面大湾区内地9市中8市区位熵大于1,这是广东专业化优势所在。与现实相吻合的是珠海、佛山、中山在家电(空调)、照明方面专业化水平较高、产业集聚相当明显。

从大湾区内地9市九大产业区位熵分布可以发现这样的规律:涵盖高新技术制造业的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在大湾区6市中集聚程度都较高,特别是集中在深圳、东莞、惠州;家电制造占大比重的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在大湾区遍地开花,产业集中度最高的两个城市依次为珠海和佛山。广州在重化工业、装备制造业产业,如汽车、石化行业具有较高专业化水平。传统制造业如纺织服装、建筑材料、森工制造业主要分布在珠江西岸的中山、肇庆、佛山和江门。大湾区目前在医药行业产业集中度及专业化水平较低,并未形成优势。

高校学生最具活力与创新能力,同时一地人口,尤其是常住人口中大学生比例越高,往往创新能力越强,因为其为创新储备了大量科技研发与转化人才。

由于科技创新具有高不确定性、高风险性以及公共性,所以政府投入起关键推动作用,如美国硅谷起步也得益于政府军事科研投入。在创新科技发展方面,政府既可以通过加大对公共产品如教育与研究投入,从而培育高级生产要素,也可以运用财政与税收政策以及制定相关生产标准、竞争条例等方面的政策直接影响市场需求、企业间网络等关键因素。

下面对粤港澳大湾区内各政府对科技创新推动的政策与财政投入作初步分析。

1.粤港澳大湾区“9+2”各城市创新科技相关扶持政策

从国际声誉看,在英国教育组织QuacquarelliSymonds发布的QS世界大学排名中,2017年,香港5所公营大学多个学系位列世界高校前100名,其中香港大学、香港科技大学的计算机科学、数学系、化学工程学系、化学系、医学系、物理及天文系位居全球高校前50名。而区内中山大学、华南理工大学虽在国内享有一定声誉,但QS最高排名在151~200,与香港相比仍有一定差距(见表1)。

免耕秸秆还田共调查7块田,水旱轮作,其中撒播田块占57.14%,条播田块占42.86%。苗期杂草种类有猪殃殃、看麦娘、繁缕、通泉草、荠菜、窄叶野豌豆、硬草等7种,拔节前期有猪殃殃、硬草、 繁缕、看麦娘、通泉草、荠菜、窄叶野豌豆、婆婆纳等8种,分属6科8属,其中禾本科2种、玄参科2种,其他科均为1种。在苗期和拔节前期形成以硬草+猪殃殃+看麦娘+荠菜+繁缕为优势的杂草群落。表5列出了株数发生量最大的6种主要杂草在同一类型田块中的平均株数、平均密度、平均盖度、平均频度及总频度。调查发现条播和撒播2种不同的播种方式对杂草的发生没有影响。

2017年,香港新一任行政长官林郑月娥上任后的首份施政报告就大篇幅论述创新及科技和创意产业发展,并提出了一系列具体可行的措施。其实香港早在2000年就成立了创新科技署,并于2006年成立了5个研究中心。其后又与国家共建16个国家重点伙伴实验室,以及6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香港分中心。上述均由创新及科技基金资助。2017年,澳门施政报告也在“培育新兴产业发展,推动经济适度多元”中,提出要加强粤澳中医药科技产业投入,完善科研基础设施建设。

第二,优化考核制度。考核干部,尤其是地方领导干部,要注重考核指标的综合性和均衡性,注意考核主体的人性化和多元化,防止出现“唯上”“民粹”“唯GDP”等机会主义特征。

(2)大湾区内地9市

广州、深圳、珠海、佛山、惠州、东莞、中山、江门、肇庆分别根据《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和国家“十三五”规划纲要的战略任务以及各市“十三五”规划,制定了各自的“科技创新十三五规划”。主要产业分别对标《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智能制造技术(先进装备)、新材料、新能源、生命科学与生物技术、航天航空、海洋科技、节能环保。深圳提出宏伟的十大行动计划,并在基础研究、应用研究以及应用研究转化及产业孵化各个环节制定了一系列优惠或资助政策。另外,珠海和惠州重点分别是发展海洋工程装备和石化工业。

在人才引进方面,除了国家及广东省的千人计划、珠江人才计划等外,深圳的孔雀计划成效卓越,吸引了64个海外高层次的创新团队落户深圳。其他有特色的科技政策包括:广州对创新标杆百家企业进行最高500万元的奖励、东莞补贴发明专利者、珠海对集成电路设计创新企业进行奖励等。

2.粤港澳大湾区“9+2”各城市对科技的财政投入

教学良师。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在事关政治立场、政治方向、政治原则、政治道路问题上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热爱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事业。牢固树立坚定的理想信念,不断增强为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事业服务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有扎实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础、较高教学水平和较强科研能力。深入学生、了解学生,提高教学艺术和教学能力,打造有效课堂。注重道德修养,提升精神境界,为人师表。

(1)高校及研究实力

表12 粤港澳大湾区各城市科技财政投入、增长率及财政支出占比支出(亿元)

资料来源:粤港澳大湾区各城市2009~2016统计年鉴,香港的来自《香港创新活动统计2016》,香港财政预算案。

2015年占财政支出(%)3.4 6.1 7.4 3.8 4.1 5.3 4.0 2.7 1.9 2.1城市广州深圳珠海佛山惠州东莞中山江门肇庆香港2009年32.4 79.2 3.9 8.4 2.4 11.3 4.8 2.3 2.1 57.5 2010年32 116.7 5.7 11.3 3.6 8 6.78 3 2.3 58.9 2011年42.7 70.5 7.3 12.9 5.3 18.1 9 3.9 3.1 57 2012年52.1 79.3 8.8 16.8 5.1 18.5 11 5.4 3.9 57.5 2013年54.2 133 12.1 16.4 5.6 17-5.3 3.4 58.7 2014年56.3 94.6 12.5 15.4 19.8 14.1 12.9 5.2 4 62.3 2015年88.7 214.3 28.6 30.3 19.8 30.8 16.6 8 5 70.4 2009~2015年增长率(%)17 17 33 21 35 17 21 21 14 3

从表12可见,各城市科技投入都逐年增长。其中,深圳市政府科技投入最高,达214亿元,远远高于第二名的广州和第三名的香港。从财政投入增长率看,惠州最高达35%,其次是珠海33%,香港增长率只是个位数。从占各政府财政支出比例看,珠海最高7.4%,其次是深圳6.1%,第三位是东莞5.3%,香港倒数第二,占财政支出2.1%。

三、粤港澳大湾区创新科技发展的优势、问题与建议

(一)粤港澳大湾区内创新关键因素存在优势互补

粤港澳大湾区“9+2”各城市中,香港、澳门与内地分属不同关税区,社会制度和经济体制也不同,因此下文分别从港澳两个城市与内地9城市两个层面论述各自在创新科技关键因素方面的优势。

1.港澳:在商业环境与部分高级生产要素方面比较出色

有一些妈妈在孩子面前发泄自己的坏情绪,甚至有摔东西、打孩子等比较极端的做法,可以说是损人不利已,你肯定不会这么选择的。妈妈应学会用适当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情绪,比如把自己的担心表达出来,可以说“你这样做我很生气,因为我很担心你的安全。”或者说“我不喜欢你把地板弄湿了。”把自己的感受清晰地表达出来,让孩子知道他的行为给你带来的感受。

香港与澳门长期以来实施自由港政策,金融、贸易、信息服务等相关商业服务业发达完善。尤其是香港多年来位列世界银行全球营商环境报告(DoingBusiness)的前5名。在2017年世界银行的评比中,香港在190个国家和地区里总分排名第四。在分项评比中,香港在“易于创业”“保护中小投资者”“易于纳税及低税”三项排名位列第三,“易于获得施工许可”排名第五。澳门方面服务业比重也较高,近年来金融业发展势头较好,但博彩相关服务业发达,对其他服务业有挤出效应。

引起桩周土体沉降的因素很多,最主要的是地下水位的下降和地面堆载两种因素,都是由于有效应力的增加而导致土体产生新的固结沉降。本文按照堆载预压条件进行分析,对地基进行大面积堆载预压土体因受荷载作用而发生固结,一般条件下外荷载作用保持不变,因此在地基任一深度z处附加总应力p(z)为常数。在施加荷载的瞬时,p(z)全部由土中的孔隙水来承担,经过时间t后,孔隙水压力消散,其值变为u(z,t),此时有效应力的增量为p(z)-u(z,t),有效应力变化是地基产生固结沉降的主要原因。根据地基沉降的计算理论,可得位于深度为z、厚度为dz的土层,经过时间t后的沉降量为:

香港在高级生产要素,尤其是基础研究与部分应用研究方面具有国际影响力。例如,在全球QS世界大学排名中,香港有5所公立大学在电子工程学系、计算机科学、数学系、化学工程学系、化学系、医学系、物理及天文学系的教学科研人才培养方面处于全球前100位,而其中香港大学、香港中文大学、香港科技大学更是位于全球前50位,远高内地9市。

2.大湾区内地9市:产业网络、需求市场、政府投入以及部分高级生产要素方面突出

式中:Qrad,re为由空腔表面反射引起的辐射损耗,Qrad,emit为太阳光从采光口泄露出去引起的泄露损耗。

(1)产业网络方面。大湾区内地9市在产业网络方面,尤其在高新技术聚集的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在国内具有集聚程度高、专业化水平高的特征。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大湾区内地9市九大产业区位熵有以下分布规律:涵盖高新技术制造业的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在区内多数城市聚集程度都较高,最集中在珠江东岸的深圳、东莞、惠州。在家电制造占大比重的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以珠海和佛山产业集聚程度最高。广州在重化工业、装备制造业方面专业化水平较高。传统制造业如纺织服装、建筑材料、森工制造业主要分布在珠江西岸的中山、肇庆、佛山和江门。但内地9市整体在医药行业产业方面较弱。

(2)需求市场方面。内地9市需求市场规模较大,年末常住人口达到5874万人,人均GDP达9万元。虽然香港、澳门两城市人均GDP达到35万元,但人口规模较少,年末常住人口两城市共796万人,本地需求市场规模较小。另外,内地9市中有4个城市产业外向型明显,按2015年数据从高到低分别为东莞、深圳、珠海、惠州。

(3)政府投入方面。总体而言,内地政府对高科技无论是政策支持还是财政的投入,都比香港力度更大。虽然香港GDP规模在所有城市中排列第一,达到19万亿元,但是研发投入只有70.4亿元,而深圳市政府在科技投入最高,高达214亿元,是香港的3倍。政府科技支出在财政总支出的占比方面,内地9市中8市高于香港,香港只有2.1%。

(4)高级生产要素方面。在工商界对研发投入总量上,2015年香港为70.3(亿元,下同),低于深圳(672.6)、广州(212.3)、佛山(193)、东莞(126.8)。在研发人员投入折合全时当量方面,香港为2.37(万人,下同),低于深圳(14.97)、广州(6.09),佛山(5.37)、东莞(4.74)、中山(3.85)。

(二)影响大湾区内城市创新科技发展的问题

第一,粤港澳大湾区内地9市基础研究相对薄弱。虽然内地9市在高新技术制造业发展水平,以及创新科技的许多关键因素,如产业网络、需求市场、政府投入方面都优于香港,但是在基础研究水平方面明显不足。具体表现为,与国内省市比,2013年广东科技论文发表3.6万篇仅是北京7.3万篇的不到一半,远低于江苏5.3万篇,与香港比也较逊色,区内985、211高校在QS最高排名都是250名以后。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9市创新后劲。

第二,香港需求市场狭小,高水平应用研究难以转化。(1)研发成果转化成本高。由于本地人口基数小,所以很多科研成果难以实现转化且技术难以低成本继续升级。例如,香港虽然是开放的国际化都市,以最快的速度接触国际先进技术,但是却没有发展出腾讯、阿里巴巴这样的互联网企业,而是拿来主义地直接使用Facebook和WhatsAPP,因为香港用户群太小,不足以支撑企业投入巨资研发新产品与继续开发新的功能。(2)本土中小企业无法承接。香港5所应用科学研究院以及香港大学、香港中文大学、香港理工大学、香港科技大学的许多科研成果研发出来被束之高阁,因为许多技术成果的转让,例如通信设备、生物医药动则数千万元,本土企业一方面规模较少,另一方面也没有相关生产制造的产业链条支撑。

第三,两地合作制度障碍明显。虽然大湾区内地9市与港澳,尤其是与香港的合作存在优势与资源互补。但两地合作制度障碍明显。在人流方面,内地科研人员出入香港,只能一周一行。在资金方面,两地虽然有多种渠道合作研究,但两地经费不能自由划拨,阻碍进一步合作。还有涉及许多不同行业的市场准入与行业标准问题,对香港科技成果转化存在制度壁垒。例如,香港虽然在检验检测方面有好方法与成果,但由于与内地检测标准不统一,无法进入内地市场。另外,香港青年到内地就业创业方面,遇到差别待遇问题,诸如买房、考驾照等许多问题。

(三)推动湾区内城市创新科技发展的建议

第一,打破制度障碍、创新合作机制。两地制度差异,虽然有利于两地同时利用国际国内的信息与技术,如在生物医药发展方面,香港不但基础研究雄厚,而且玛丽医院临床试验数据获国际认可。因此两地开展生物医药合作,既可以开发国际市场,也可以拓展内地市场。但目前制度障碍严重妨碍两地科技进一步合作,所以应该以企业合作倒逼合作机制的创新。

第二,提倡市场驱动。创新科技发展由于风险高、不确定性大,初期需要政府推动,但一旦市场化后,政府应该让位于市场,否则产业缺乏竞争力,难以茁壮成长。

第三,香港方面政府应更有作为。具体包括:(1)加大对科技财政支出,目前在“9+2”各城市中,除澳门外(没有数据),香港特区政府对科技投入占财政比例在湾区“9+1”中倒数第二低,只占2.1%,这与香港经济发展水平与规模是不相匹配的。(2)改变对大学的评价机制,鼓励师生合作将高水平研究成果转化。(3)吸引、扶持创新、创业相关辅助与服务机构与团队,例如吸引风险投资者,包括各行业创业导师以及相关法律财税等方面专业人士进入创新领域。

①迈克·波特:《国家竞争优势》,李明轩、邱如美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2年。

②香港为8所公营学校的在校人数,资料来源:香港大学资助委员会UCG,https://cdcf.ugc.edu.hk/cdcf/searchStatSiteReport.action。

③因统计口径不一致,科研院所的内部研发经费无法获取。目前能找到的关于科研院所的数据都是科技经费,科技经费远远大于年鉴中内部研发经费支出。

④《奥斯陆手册》由经合组织OECD和欧洲共同体联合开发,是OECD向成员国推荐的测度科技与创新活动、收集和解释创新数据的指南。《全球创新指数(TheGlobalInnovationIndex,GII)》是由世界知识产权组织 WIPO(worldintellectualPropertyOrganization)、康奈尔大学和英士国际商学院联合发布。

⑤朱遂文、林瑜:《抓住机遇发展工业 优化升级铸就辉煌》,http://www.gdstats.gov.cn/tjzl/tjfx/200808/t20080818_60708.html,最后访问时间:2017年11月7日。

关红玲,吴玉波,宋媚婷,张珂
《港澳研究》 2018年第01期
《港澳研究》2018年第01期文献

服务严谨可靠 7×14小时在线支持 支持宝特邀商家 不满意退款

本站非杂志社官网,上千家国家级期刊、省级期刊、北大核心、南大核心、专业的职称论文发表网站。
职称论文发表、杂志论文发表、期刊征稿、期刊投稿,论文发表指导正规机构。是您首选最可靠,最快速的期刊论文发表网站。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 粤ICP备202304699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