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全的杂志信息网

互联网+时代教师面临的现实挑战与应对策略

更新时间:2009-03-28

教育的关键在教师,教师专业化和专业发展水平直接影响教育的效果。然而,明确教师职业的专业性也只不过是近几十年的事情。1966年国际劳工组织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其官方文件《关于教师地位的建议》中首次提出应把教师工作视为“专门的职业,这种职业要求教师经过严格的、持续的学习,获得并保持专门的知识和特别的技术。”[1]此后,教师专业化和专业发展成为世界各国关注的热点。进入21世纪之后,信息技术获得了迅速发展。特别是近几年,整个世界进入了“互联网+”时代,它极大的冲击着人们的思想观念和现实生活,也正在改变着人们对教育的认知。与以往相比,在“互联网+”时代,教师将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如何应对这种挑战并努力将其转变为进一步发展的机遇,将是教师专业发展的现时代诉求。

一、从“互联网+”到“互联网+教育”

2015年3月“两会”期间,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了“互联网+”的概念,并要求各行各业制定“互联网+”行动计划,从而实现传统行业的改造和发展。自此,互联网+便迅速成为人们热议的一个词汇。然而,由于人们的出发点和视角不同,对“互联网+”的认识也不尽相同。[2]尽管如此,我们认为“互联网+”本身并不是一个新概念,甚至可以说自“互联网”出现的那一天起,“互联网+”就已经潜在的存在了。“互联网+”在本质上是用互联网的思维、技术等对传统行业进行改造,从而催生出一个新的行业形态。“互联网+教育”即是如此。

1.3.2 适龄献血人群相对减少 《中华人民共和国献血法》提倡18~55岁的公民自愿无偿献血,研究表明,目前我国献血人群的主要年龄段集中在18~30岁之间,而人口学调查显示,18~30岁年龄段的人群所占的比例正在逐渐的下降,预测未来10年还将进一步下降[5],导致适龄献血人群相对减少。

客观的说,在互联网与众多传统行业进行不断融合并获得较大发展的一段时间里,教育则表现出了一定程度的保守性。“尽管信息技术培训在过去的十几年中开展了一轮又一轮,‘校校通、班班通、人人通’通了一年又一年,网络课程建了一茬又一茬,但只要你走进大中小学的课堂,你会发现,课堂还是那样的课堂,除了PPT替代了传统的板书外,与十几年前相比并没有发生实质的变化。”[3]互联网和信息技术与教育之间仅仅建立了一种浅层的工具性关系。好在这种关系在2012年之后开始有了显著的变化。互联网与教育的融合度逐步提升。与传统教育相比,“互联网+教育”是一种新型的教育形态。[4]移动学习、微课、慕课、翻转课堂等正是“互联网+教育”这一新型教育形态的产物,它们正在改变着传统学校教育的生态环境,一个开放、创新的教育生态正在形成。在这一背景下,教育的各个构成要素均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响,其中以教师所受到的冲击最为显著。

二、互联网+时代教师面临的现实挑战

()对传统教师角色的挑战

无论是西方还是中国,在相当长的时间里,教师都是对学生发展有着重要教育影响的他者。在学校教育的语境中,这一重要角色主要集中体现于教学之中。在教学中,教师既承担着知识传递者的角色,同时也作为道德的楷模担负着教化、育人之作用。

然而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尤其是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传统学校教育中教师作为知识和真理的化身的荣光将褪去,教师作为知识传授者的角色也将渐居其次。因为,信息和知识的获取变得异常容易,教师以占有更多的知识的量而自居的年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现时代只要学生输入所需知识的关键词,就能在搜索引擎中迅速获取大量的与之有关的信息和知识,其数量已经远远超过了一个教师所掌握的知识量。同时,互联网+时代提供给所有身处其中的个体一个无限的学习资源空间,只要愿意学习,每个个体都可以自由的在这个开放的场域中学到他所需要的、有价值的东西。对于新生代的学生,当他们来到这个世界时,就处于这样的环境之中,在他们进入学校之前,就已经掌握了大量的信息和知识。这就对学校教育中以知识传授者为其角色的教师构成了极大挑战。

在互联网+教育深度融合之前,传统的课堂教学以传递—接受模式为主。这一模式体现为一种先教后学的思想。即使经历了新课改的思想洗礼,这一模式仍然在我国的广大课堂中占据中心地位。近年来,随着信息技术发展,中小学中出现了一些新的教学方式,比如MOOC、微课、翻转课堂等,这些新的教学方式的最大特点是学生在课前进行学习,之后学生带着问题进入课堂,教师结合学生的问题,或组织学生讨论共同解决,或予以针对性解决。这种教学方式体现了与以往不同的教学思想,即先学后教。这种教学方式的转变体现了教育观念的转变,即由教师中心向学生中心的转变,也体现了对学生学习能力的一种信任。这种新的教学形式,对教师构成了更大的挑战。它要求教师改变先前熟悉的教学流程,将教学准备的重点由对教学内容的钻研转向对学生的研究以及学生可能提出问题的解决之上。同时,还要求教师要对线上、课堂的学习内容与组织都要熟悉,否则将很难胜任这种新的教学方式。

()对传统教学方式的挑战

与此同时,互联网的迅速发展使得我们周围无处不充斥着海量的信息。然而,这些信息却良莠不齐。为了吸引人们的点击率和关注度,很多明显有悖于伦理道德的新闻被大众媒体所推送。这些新闻对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处于形成阶段的青少年,将产生负面影响。在这一背景下,传统学校教育中教师作为教化育人之作用正在逐渐消减。

据介绍,通过对新定位区间内的基因做精确筛选,研究人员得到26个可能控制大豆开花时间的基因,并利用自然群体遗传变异和表型差异的关联对其中部分基因进行验证,这为重要农艺性状基因的挖掘提供了新思路。专家指出,中国的Gmax_ZH13基因组的发表为大豆基础研究提供了重要资源,为国产优异大豆品种的培育奠定了基础。

()对教师教学能力的挑战

2.知识的加工者和连接者

传统的课堂教学,学习者所需要学习的知识量相对有限,有限数量的学习资源也主要由教师提供,学习者只要围绕着要学习的知识进行反复练习和巩固即可。但互联网的迅速发展,使得学习的时空得到了极大的拓展,信息和知识变得唾手可得,以至于传统教师作为信息资源供给者的角色所发挥的作用不断降低。但与此同时,信息和知识的数量急剧膨胀,也同时对学习者构成了极大的挑战。因为在众多的信息和知识中选择有价值的学习内容,是一件非常棘手的事情,更何况来自互联网的信息良莠不齐。这时,教师作为信息资源的选择者和组织者的角色就凸显了出来。面对着海量的信息资源,教师的优势正在于其所拥有的学习者所不具备的专业知识和教育经验,从而确保所选资源的适切性,并根据学生的需要进行有效、合理的组织。信息选择和组织的过程,正是教师依据自身的价值观进行学习内容的选择和组织过程。因而,“互联网+”时代的教师是学习内容的协调人、课程的合作者,学生不仅学习教师所提供的内容,更从教师教学中选择价值认同。[6]从这个角度说,在互联网这个知识的海洋中,教师所扮演的角色如同海洋中的灯塔,为学生指明知识学习和价值认同的方向。

1.信息资源的选择者和组织者

复杂冲断系的局部负反转由若干个冲断层组合构成叠瓦状冲断系,在张引裂陷、伸展构造体制作用下,其反转具有明显的选择性。即利用每个冲断带后缘陡倾的冲断层,在张引和重力作用下活化发生负反转。但是,从叠瓦断层系根带至前缘带,由于重力势能依次变小,其反转作用的程度亦依次减弱,正断层规模也依次减小,这是叠瓦状冲断系负反转的普遍规律。这种复杂冲断系的局部负反转主要在桩西潜山主体部位发育[8](图3)。

三、互联网+时代教师应对挑战的策略

()面对新的时代教师树立新角色

如前所述,在互联网+时代,教师作为知识传授者的角色将不断弱化,作为道德楷模的作用也在降低。那么,新时代教师将承担怎样的新角色呢?

元学习向教师提出了如何教自己会教的问题。只有当教师自己拥有很强的元学习能力,很高的学习智慧时,才能较容易的教自己会教,进而才可能指导学生学会学习。[5]但反观当前,具有很高学习智慧并能引导学生学会学习的教师有多少呢?这无疑对绝大多数教师的教学能力构成了挑战。

对知识的巩固和掌握是一种一般意义上的学习,更加强调认知方面。学会学习也是一种学习,但是它以学习者自身为对象,是一种自我对象化的学习,是一种元学习。元学习不仅关注认知结构,也关注非认知结构。非认知因素通常包括兴趣、情感、意志之类的心理要素。这一类要素既参与一般意义上的学习也同时参与元学习。一般的学习以知识为对象,元学习主要以学习者自身为对象。显然,自觉地自我对象化,自觉地改善自身的各种心理品质,这对于学生更为重要。尤其是在当前互联网+时代背景下,信息与知识大爆炸,仅仅依靠学习者对知识的记忆来应对这个复杂变化的世界,显然是不可能的。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会学生知识不如教会学生学习。学会学习,既需要学生主体意识的觉醒,也需要教师细心的引导。这是更为艰巨的同时也更具有价值的教学任务。

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使得原有的教学时空界限被打破,为学习者获取知识提供了更为便捷的途径和更为个性化的学习模式。这不仅会引起教学方式、方法的改变,更会带来教学理念的转变。传统的“三中心”模式将被彻底打破,依附于“三中心”模式的“授受范式”将转向“学习范式”。后者更加强调教学中学生的中心地位。反映在教学方式上,“先教后学”将逐渐被“先学后教”所取代。

教学能力是教师立教之本。如果说在前互联网+时代,教师教学能力主要体现为更有效和清晰地向学生传递知识的话,那么在当前的互联网+时代,教师的教学能力则更多的体现为教会学生学习。这是两种完全不同的教师教学能力观。前者注重教师知识的传递能力,为了帮助学生有效学习和掌握所学知识,教师会使用各种教学技能和技巧以展示一个教者的风采,从而达到预期的目的。而后者则注重通过教师的引导从而使得学生学会学习。

互联网迅速发展在方便人们学习的同时,学习时间和学习内容的碎片化比较严重。碎片化学习时间的利用,一方面可以视为对时间的合理而充分的利用,但同时也极易造成学习者不愿深入思考和深加工知识的习惯;学习内容的碎片化则使学习者难于建立起知识间的意义联系,从而不易形成知识网络。这样,学习者就难以进行深度的学习。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教师主要的作用不再是信息和知识的传递者,而需要整合大量碎片化的信息,成为对信息的加工者和连接者,从而帮助学习者建立起零散、碎片化的知识间的联系,构建相互联系的知识网络。

3.个性化的教育者

时至今日,学校教育仍普遍采用班级授课制的方式进行教学。这种教学组织形式在发展之初正好适应了当时社会对大量人才培养的时代诉求。然而,这种教学组织形式带来的问题是所培养人的同质化,难以针对个体差异进行因材施教,也难以造就创新型人才。在信息技术和互联网不断发展的今天,这种统一的、集中于固定教室围墙之内的教学组织形式正在被颠覆,学生学习知识的途径和方式越来越多元化。由于每个学生的先前知识基础以及获取信息的能力不同,以至于在进入学校之前,他们之间的差距会变得比以往更大。因而,在这个时代,教师很难再像以往一样作为一名集体化的教育者,而要尽可能成为一名个性化的教育者。教师作为个性化的教育者在以往的教学中必然存在,但是在任何时候,都不像今天这样的迫切。甚至可以说,个性化教育者将成为教师的主要角色,师生可以在课堂中或者通过互联网平台实现双向选择,据此教师为学生制定符合其个性特点的学习目标,定制个性化学习方案,并及时根据具体情况调整方案和指出学习中存在的问题。个性化的教育者作为互联网+时代教师的重要角色,对开展因材施教和在此过程中进行潜移默化的道德观的影响,无疑是发挥着更大的作用。

()转变教学理念实现教学方式的变革

可以这么说,中国花样游泳虽然起步较晚,但通过30多年来的顽强拼搏,如今实力水平已经大大提升,目前正在缩小和世界强队俄罗斯的差距。希望在2020年东京奥运会上,中国的花样游泳能冲击金牌。

严文潘教授在“未来的学校到底学什么”一文中用布鲁姆教育目标分类学说阐释“先教后学”思想与“先学后教”思想的区别。[7]他认为传统的“先教后学”是教师将处于认知层次较低的内容放在课堂上讲授,而将高认知层次的内容留给学生在课外学习。“先学后教”思想正好与此相反。学生在课外先对低认知层次的内容进行自学,在课堂中教师和学生则围绕着高阶认知问题进行学习和讨论。这一阐释的意义在于向我们道明了“先学后教”的思想实质,它带给我们的启示是教学理念转变的重要性。在互联网+时代,信息技术是实现微课、翻转课堂、慕课等教学方式不断成为教学现实的工具。但这并不意味着,没有高超的信息技术素养就无法实现“先学后教”这种教学方式。实际上,信息技术只是实现“先学后教”教学方式的一种手段,只要我们认清了这种教学方式的实质,那么即使在没有掌握较高信息素养的前提下,依然能够实现相应的教学方式。比如,我国中小学倡导的“导学案”在实质上也体现了这种“先学后教”的思想。当然,如果教师能够掌握和熟练运用信息技术方面的知识,并将其运用于教学之中,那自然更好。

()实践+反思不断提升教学能力

教育的质量取决于教师的教学质量。在互联网+时代,提升教师的教学能力将成为保持课堂教学竞争力的基本保证。教学能力是教师专业能力的核心构成,是教师能力的重要表征。提升教师教学能力,也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基本要求。

在高速动车组运行过程中,由于潮流分布和系统元件参数变化,牵引供电系统会产生过电压。过电压通常会引起供电系统绝缘闪络,造成断路器跳闸,影响供电系统安全运行;同时,过电压还可能会造成高压电气设备被击穿,从而酿成事故,以致供电中断。因此,有效安全地获取过电压的数据,掌握其分布规律,并实时监测其变化就显得尤为重要。

加快渝黔区域合作,推动边界经济走廊建设,要强化顶层设计,加快两地各种资源流动共享,增强两地经济发展粘合度,因地制宜,因势利导,科学指导。

如前所述,互联网+时代教师的教学能力主要体现在教师教会学生学习。学会学习是学习化社会对公民的基本要求,早在上世纪70年代已经出现,但是在今天这种要求则显得更为迫切。学会学习也是我国针对当前社会发展现状所制定的学生核心素养构成中的一项重要指标。教会学生学习,其前提是教师自身要会教学,这种会教学就对教师的教学能力提出了要求。

教学能力的提升来自于教学经验的不断积累和对这种经验的不断反思。波斯纳认为,经验+反思=成长。经验的得来则主要依靠教学实践,但仅仅依靠实践经验又是不够的,还需要有基于实践经验基础之上的主动反思。教师的反思,其本质是教学理解与教学实践的对话,是教学现实与教学理想的沟通,反思是教师教学专业知识和能力发展的根本的机制。[8]不难发现,这里所说的教师反思,实际上仅仅是将教学作为客体而进行的一种反思活动。这种反思在传统教学中主要表现为教师通过课后对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不足进行反省。但事实上,教师的反思,不仅包含了对外在于自身的客体对象的反思,亦包含了对自身的反思,而后者对教师的成长和发展起到了更为重要的作用。教会学生学习体现了教师卓越的教学能力。而这种卓越教学能力的提升则离不开教师的教学实践以及在此基础上的教学反思。正是在这一意义上,教师又被称为反思性实践者。

互联网+时代的到来,极大的改变着我们对传统学校教育的认识,一个新型的教育形态随之而来。为了适应这种新型的教育形态,我们既要清楚其对教师构成的挑战,更要寻求应对之策。唯有不断紧跟时代的步伐,不断提升教师的专业水平,教师作为一门职业才能在任何时代都不可替代。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师范教育司.教师专业化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3.

[2] 张岩.“互联网+教育”理念及模式探析[J].中国高教研究,2016(2).

[3] 赵国庆.“互联网+教育”:机遇、挑战与应对[N].光明日报,2015-6-9(14).

[4] 秦虹.“互联网+教育”的本质特点与发展趋势[J].教育研究,2016(6).

[5] 张楚廷.教学论纲(第2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54-60.

[6] 沈璿.“互联网+”时代教师伦理的技术转向与思考[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7).

[7] 严文蕃.未来的学校到底学什么?[J].教育研究与评论,2016(6).

[8] 王鉴.教师专业发展的内涵与途径——以实践性知识为核心[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5).

 
徐波,安龙
《教育文化论坛》 2018年第02期
《教育文化论坛》2018年第02期文献

服务严谨可靠 7×14小时在线支持 支持宝特邀商家 不满意退款

本站非杂志社官网,上千家国家级期刊、省级期刊、北大核心、南大核心、专业的职称论文发表网站。
职称论文发表、杂志论文发表、期刊征稿、期刊投稿,论文发表指导正规机构。是您首选最可靠,最快速的期刊论文发表网站。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 粤ICP备202304699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