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全的杂志信息网

国外高校校友捐赠文化的启示

更新时间:2009-03-28

在国内,《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给各高校带来了新的机遇,同时也让这些学校面临着巨大挑战。要建设高等教育强国,我们将不可避免地面临学校管理制度的创新、人力资源的保障,以及教育经费保障等迫切的现实问题。目前,政府财政拨款和学费对大多数国内高校来说仍是学校运营经费的主要来源。但这些经费已不能满足高校事业大踏步向前发展的需求。高校需争取更多的校外资源来解决办学资金的持续保障问题,而这就对传统办学思维模式形成了冲击,也对高校管理实践提出了巨大挑战。一方面社会资源稀缺,另一方面政府财政能力有限,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教育事业完全依靠国家财政,而不进行成本分担,那么有限的财政资源就难以支撑高等教育快速发展所需的庞大支出。毋庸讳言,通过有效的制度创新和经费筹措策略,争取更多的社会捐赠,特别是其中的校友捐赠,为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的建设提供有力的经费保障已成为国内许多高校面临的严峻考验。因此,在推进大学多渠道筹资事业过程中,有效推动校友捐赠工作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在国外,校友捐赠资助办学的传统由来已久。这种传统在社会学层面上有其深层次的内因和外因。其内因产生于在这些社会最根本的意识形态基础,即宗教信仰;其外因为基于这一根基而逐步形成的传统理念及文化现象,以及为了使这一文化传统得以延续而设计的一系列制度保障及管理实践。时至今日,校友捐赠已经成为美国乃至其它西方国家中那些世界一流大学办学的重要基础。比如哈佛大学的校友捐赠能占到其办学经费的五分之三,而耶鲁大学的办学经费中也有三分之二来自校友捐赠[1]。在欧洲,随着各国政府从20世纪后半叶开始对高等教育经费预算的削减,校友捐赠也成为了各大学的重要收入来源,平均占这些大学总收入的6%。其中,像牛津大学这样的名校,其校友捐赠收入已占到其总收入的27%[2]。国外大学都非常重视校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他们的校友捐赠工作已呈现出捐赠金额持续稳定上升,捐赠项目设计的针对性及可行性不断加强,筹资机构及校友会人员越来越专业化,捐赠资金的使用透明度越来越高等特点,其良性循环的态势日益明显。在这些西方高校正蓬勃发展的校友捐赠是基于那个社会历史悠久的捐赠文化之上的重要社会行为。

一、国外捐赠文化的起源与发展

审视西方国家悠久的大学捐赠文化的历史脉络及内在动因,我们可以推理出以下4个主要因素。

()宗教信仰与教义的要求

国外的捐赠文化具有其深层次的宗教根源。在众多基督教教义教条中,对捐赠文化起到最大作用的是其“原罪说”和“罪富说”。在他们的信仰里,亚当和夏娃偷吃禁果,被逐出伊甸园是人类历史的开始。因为他们俩没有聆听上帝教诲,作为其后代的人类生而有罪,只有通过努力劳作“才能从地里得到吃的”,而且还要不断向上帝忏悔,一心一意皈依上帝。与此同时,人类需有奉献精神,要铭记财富不是用来独享的,而是用来侍奉天国和救济同胞的,这样人才能赎罪并得救。在《新约》的教义里,明确指出上帝不会怜悯过度追求财富之人,因为财富是易逝和危险的。人类须放弃俗世财富,真心向主才是正道。基督教的“罪富意识”鄙视商人的赚钱手段,认为那是有罪的,甚至超过盗窃。因为这种手段使人变得贪婪,它有损于人们对上帝的虔诚信仰。这种观念深深影响着西方国家那些富人们的人生哲学。因此,为了摆脱这种负罪感,将自己的财富捐献出去是一种非常理想的方式,无论从社会效益上还是在心灵上都给予捐赠者以极大的宽慰。

()长期形成的社会传统

在西方社会这一群体组织结构中,社会风尚或者社会大环境对每一个个体的影响是不言而喻的。起源于上述宗教根基的捐赠文化长期以来在那些西方国家已经成为了支撑那个社会自我完善的重要因素之一。例如,在美国,那些靠着私人的捐助建立起来的早期学府对其高等教育的发展起到了关键作用,其中最重要的就是捐赠行为的延续,捐赠文化的传承。它的重要意义在于给后人留下了一种宝贵的精神财富,让个人捐助教育这种行为进入到社会主流的高风尚领域,成为了许多人观念上及行动上的一种习惯。西方国家诸多的慈善机构以及捐赠活动的出现及蓬勃发展就充分说明了这一点。

()有效的政策鼓励和导向

源于宗教信仰的捐赠行为成为社会传统的过程中,西方国家的政府政策也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就像他们很早就意识到专利的重要性,并通过种种有效政策保护个人的专利,以及发明人的创新热情及获得利益一样,为了扶持捐赠传统的有效延续和不断发扬,这些国家采取了一系列的有效措施,从精神层面和物质利益层面进一步鼓励那些捐赠者放心地参与到传承这一社会传统的队伍行列当中。

随着悠久的捐赠文化而发展起来的校友捐赠事业,在国外高校的筹资工作中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国外高校在其办学过程中也始终非常重视校友捐赠文化的培育,深知其对传统延续的重要性。政府预算对高校经费投入的削减迫使那些高校更加珍惜校友捐赠在学校筹资工作中的地位,并细心经营,无论是吸引校外资源,还是做好校友工作,无不体现学校在尽一切努力吸引更多的捐赠,来确保学校的正常运行及跨越式发展。国外高校对校友捐赠文化的培育可以从两个方面进行分析。

在国外,教会与教育之间关系之密切程度毋庸讳言。例如在美国建国之前,那些乘坐“五月花号”漂洋过海到达新大陆的开拓者们,以及后来的移民,在他们的思维深处最看重的有两样东西,即宗教与教育。对他们来说,在新大陆发展教育就跟建教堂做礼拜一样是必须要做的事情。如今国外那些赫赫有名的高等学府,大部分刚开始的时候就是教会学校,培养牧师及其他宗教人士。

()成就感及自我认同

在西方社会,使得捐赠文化得以宣扬的另一个重要因素就是人们的成就感及自我认同感。其实每一种类型社会中的成员都有他们所追求的做事做人原则。在中国,家庭观念及家庭成员才是最基本的社会根基。使中国人产生成就感及自我认同感的第一对象要素就是家庭,或家族的认可。“光宗耀祖”“光耀门楣”的观念在中国人心目中不仅占据着重要地位,而且在形成中国人的价值取向方面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但是以个人主义为核心价值观的西方社会则与以家族观念为中心的中国社会相比有着很大的不同。在比较分析西方社会与中国社会之不同点时,费孝通先生在其《乡土中国》一书中做了如下比喻:在西方社会,每一个个体在平时就像一根根柴火棍,非常独立,但一旦这一个个柴火棍聚在一起就会变得非常结实,很难折断。因此,在西方人的观念里这种团体意识有时变得非常明显,这种团体就是个体和个体之间通过一种契约而形成的组织,每一个成员都知道维持这个团体组织对个体发展的重要性。于是,在这样的一个社会,所有成就感及自我认同感就与这一团体有了密切的关系,能为这个团体或者这一团体中的他人做什么样的事情就变得非常关键。于是,在西方人看来,向自己家族之外的他人或组织捐赠,就成为了获得成就感及社会认可的重要途径。

二、国外捐赠文化与教育的结合

埃德蒙:诗人的料!不,我担心自己倒像那个老是向人讨烟抽的乞丐,他连做卷烟的材料也没有,有的只是那股烟瘾。我刚才跟你说的那些话,我实在表达不清楚,只能结结巴巴讲一通。我也只能做到这一点了。不过,这至少是实实在在的写实主义。我们雾里人生就只能这么结结巴巴辞不达意的。[19]1046

后来,西方的一些重要理论推动了社会捐赠与教育的进一步结合。例如在美国,杜威的实用主义哲学对办学理念的冲击很大。受其影响,弘扬民主、平等和乐观向上的观点成了大学里的主流思想,与此同时大学也成为了培养事业和实用精神的平台。捐资教育成了帮助实现这些高远目标的最好途径[3]。西方高校对利用社会资源筹措办学经费的真正关注开始于二战以后,是伴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趋势出现的。二十世纪后半叶,很多西方国家的经济形势不容乐观,对教育的投入也日渐减少。在这样的背景下,美国经济学家约翰·斯通于1986年出版了《高等教育的成本分担:英国、联邦德国、法国、瑞典和美国的学生财政资助》一书,正式提出了著名的高等教育成本分担理论。之后,世界上大多数国家均接受了教育成本分担的主张。教育成本分担的实施开辟了多渠道筹措教育经费的新道路。除此之外,在20世纪80年代开始流行的“利益相关者理论”以及90年代开始出现的“绩效管理理论”等都大大影响了大学经费筹措方式的变化,并给高校吸引和利用社会捐赠提供了理论依据。

个人捐助办学的行为在西方国家有着悠久的历史。其中,最典型的例子之一就是1638年在美洲殖民地时期,约翰·哈佛给查尔斯镇刚成立不久的一个教会学院捐赠了780英镑和400册的图书,后来这个学院就发展成了如今的哈佛大学。还有一个经常提到的例子。在1718年,英格兰巨商伊莱休·耶鲁将自己价值200英镑的货物及400余本图书捐给了一个于1701年建立的教会学校,那个学校后来更名为耶鲁大学。个人捐赠资助教育行为的起源也在于宗教。在这些西方国家,最初设立那些教育机构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他们的宗教信仰服务,使得其宗教文化得以传承和延续。因此,教会的力量和社会捐赠对大学的兴办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毋庸置疑,学生在校时对学校越是满意,毕业后想着母校,为母校做出贡献的愿望就越强烈。因此,国外的高校始终一如既往地强调并加强对在校生的有效培养,其中包括让他们毕业前切身感受到校园的捐赠文化。提高在校生的满意度无非就是从教学质量、服务质量、课外活动质量、师生关系等等方面入手。其中,例如在师生关系方面,国外高校在实践层面已有诸多好的经验,包括导师制的实行、教师办公时间(office hour)接待学生、对学生的精准联系或点对点联系等等。在学生学习和生活的每一个细节上,西方高校都尽力去体现学校对在校学生负责的态度和努力,而这种态度和努力,虽然有时不太完美,却能给在校生留下深刻印象,在他们心中萌发出对母校的感激及自豪之情。美国密歇根大学在其办学过程中,就非常重视学生对学校及教师的意见反馈。他们的校长每个月都会抽出时间专门会见学生代表,听取学生群体对学校的各种意见和建议,有时校长还会亲自参与教室和宿舍的设计等活动并在其过程中与学生积极互动。密歇根大学的主要理念认为大学日后获得校友回报的重要前提是让每个学生在校期间能够享受到积极、健康和向上的求学经历[4]

三、国外高校对校友捐赠文化的培育

对于个人来说,在追求高尚精神慰藉的同时能得到物质利益上的实惠是做事的最理想状态。西方国家的那些政策制定者对这一点非常清楚。因此,他们在国家治理过程中尽量去制定一些保障措施,法律法规,使捐赠行为一开始就有法可循,逐步形成一套完善的捐赠体制机制。例如,在这些国家的法律法规里,我们如今不难发现个人捐赠行为对个人所得税、企业所得税的影响,还有比如遗产税对社会向高校捐赠方面起到的巨大激励作用。

()在校生对母校满意度的提高

在极限荷载作用下,基础相应部位承受应力最大值仍小于或接近相应材料强度设计值,基础各部分承载力均满足相应要求,故在设计预应力下锚杆基础两年内的承载力均满足设计要求,能够保证风机安全运行,且具有一定的安全裕度。通过现场风机基础振动、倾斜以及发电量等情况,也说明风机两年来运行状态安全,与评价结论较为一致。根据长期承载性能评价结果,锚杆预拉力复打周期可适当放宽至两年。

未来,承载多代人企盼的云岭牛将驮着全省广大牧区农民的致富梦想,在打造绿色食品牌的机遇下,创造更美好的明天。

()密切联系校友工作的加强

区域试验采用随机区组设计,3次重复,5行区,小区面积20平方米,并设不少于4行的保护区。实收中间3行(面积12平方米)全部果穗,风干脱粒后称籽粒重量,测含水量,折成14%水分计产,与对照品种比较计算增(减)产百分率。

深层次的校友工作是国外高校培育和发展校友捐赠文化的重要基础。无论是在组织层面上还是在执行层面上,国外高校都建立了比较完备的规章制度和发展战略。例如,英国剑桥大学的理事会底下就设有专门的发展与校友关系委员会、捐赠委员会、荣誉学位委员会、投资委员会,以及信托管理委员会等。各委员会在同一个战略高度上相互推进,互相衔接,共同推动校友工作的整体水平及效率[2]。主管校友工作的校务委员会副校长统筹负责校友捐赠和投资等具体业务。在他的领导下,校友工作的具体事务由校友办公室负责执行。校友办公室利用学校的影响力、资源和校友网络,加强与遍布世界各地的校友之间的沟通与联系。这种联系的具体方式可谓多种多样,比如电子邮件、寄明信片、邀请回校参加活动等等。学校的校友会其实就是一个社会各类民间组织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反映着那个社会自我管理组织的发展状态。国外高校在加强与校友的联系工作中,始终强调的一点就是积极培育终身的文化认同概念。这种文化认同感来自同一所大学的毕业生共同的经历、共同的回忆、共同的情感,而这种共同的情怀在国外高校校友工作的有效推动下,变成了学校可持续发展的黏合剂。

四、国外高校校友捐赠文化的启示

与国外的那些高校相比,我国高校在大学多元化筹资方面,尤其是在有效利用社会资源方面有很大差距,需加快发展步伐。这里除了有经济和文化因素外,制度支持也是主要的原因。社会资源对高等教育的资助行为的影响因素首先是捐赠文化及个体动机需求,其次还有有效的制度建设及法律保障。鉴于我国与西方国家不一样的文化根基和社会形态,国内高校要想大力推进校友捐赠筹资事业,就一定要积极培育适合我国特点的捐赠文化,并且还要在制度层面和管理层面上进行创新。如何在借鉴他国经验的基础上,结合中国实际,对高校捐赠文化及捐赠管理实践进行深层次的研究,形成一套适合中国国情的捐赠制度和管理模式,应该成为未来国内大学筹资方面的主要研究方向之一。

()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挖掘与发扬

在国内高校培育捐赠文化,我们必须扎根中国传统文化,并从中提取相关的文化因素,并加以大力宣传和提倡。辜鸿铭曾经在其《中国人的精神》一书中说道西方人是以对上帝的敬畏和对法律的恐惧来维持秩序的[5]。这就说明西方人的信仰究其根源就是一种出于敬畏或者恐惧心理的信仰,他们被迫利用俗世的行为摆脱其“原罪”。但在中国人的信仰中,不管是对佛的信仰,对神的信仰,或对祖先的信仰,都出自一种对美好的希望,即希望他们能够保佑自己健康、富裕。可见在中国人的信仰中,没有什么“财富原罪说”这种说法。因此,我们要培育和传扬捐赠文化,就必须要深挖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关爱他人”和“助人为乐”的理念,例如“凡是人,皆须爱,天同覆,地同载”或“见人善,即思齐,纵去远,以渐跻”等思想根源。而后我们还需利用符合中国实际的方式方法及现代化的传播手段对这些思想进行不遗余力的宣扬,让其入脑入心,并用政策鼓励及规范制度等有效措施努力保障“乐善好施”行为的普及和提升。

()大学校园的通识教育与环境育人

积极发展大学的通识教育及环境育人功能,大力提倡大学校园里的人文情怀,避免所谓“精致的利己主义者”的出现。通识教育是要让学生能够成为一个完整的人,成为具有人类普遍价值辨识能力的人,成为能够继承和发展社会普遍伦理的人。因为通识教育的好处可能会随着年龄的增加、身心的成熟、世事的洞察和生活的宽裕而越发显著,所以高等教育一定要有长远眼光,要深知在大学期间对学生进行的通识教育之效果有时不会立竿见影,但其影响会伴其一生。关于校园环境育人的重要性,我们可以说有时它不亚于课堂教学育人。台湾学者黄坤锦在其著作《美国大学的通识教育:美国心灵的攀登》一书中有一段比较精彩的阐述:一所大学,没有湖或河,灵性中难以有波光的倒影;没有大树华盖,如何让学生仰首,透过树梢而望蓝天或明月;有绿草一坡,学生才能躺卧遐思;有林木一片,在哲学之路上方得沉思[6]

()对国外有效组织模式及实践的学习

以上述两点为前提,在吸引校友捐赠的具体运行及操作层面上,我们要积极向国外大学的有效组织模式及实践学习,健全校友会组织架构,投入足够的人力和物力,用捐赠项目的精细化、针对性设计吸引更多的校友资源。更重要的是国内高校要建立比较健全的并且面向全校人员的绩效奖励制度,大力支持并鼓励所有人参与到这项工作中。与此同时,学校还要努力吸引全方位资源,不能局限于现金捐赠,而要积极探索多样化的捐赠方式,认真研究如不动产所有权、有价证券、寿险捐赠、遗产捐赠,以及有形资产等不同类别捐赠形式,为学校的发展争取到最大范围的资源保障。在实践过程中,国内高校不仅要在逐步形成比较成熟的捐赠文化,也要使其捐赠渠道畅通,资金使用透明,利用比较完善的监督机制,让那些校友心里踏实,对自己捐赠后的权益保障充满信心。

麻江县充分利用当地适宜的自然条件、自有的育苗栽培技术优势及国内国际广阔的市场需求,在石漠化治理区发展蓝莓经济林1241.07hm2,使治理区蓝莓种植面积达到1 700余hm2。2013年项目区蓝莓挂果面积900 hm2,鲜果产量32 00多t,产值1.28亿元,解决了当地农民工就业2 000多人,带动项目区1 000多户农民人均年收入增加1 000元以上,在有效治理石漠化的同时较好地解决了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和农民增收问题,实现了生态与经济效益“双赢”。

参考文献:

[1] 周红玲. 高校校友捐赠影响因素实证分析——以华南理工大学为例[J]. 高教探索,2016(7).

[2] 张地珂,杜海坤. 欧洲大学校友捐赠的组织要素分析及启示[J]. 教育探索,2016(7).

[3] 胡慧勇. 美国高等教育捐赠文化透视[J]. 华北电力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4).

[4] 高岩,高欣. 美国密歇根大学校友捐赠运作及启示[J]. 宁夏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5).

[5] 辜鸿铭. 中国人的精神[M]. 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10.

[6] 黄坤锦. 美国大学的通识教育:美国心灵的攀登[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朴锋春
《教育文化论坛》 2018年第02期
《教育文化论坛》2018年第02期文献

服务严谨可靠 7×14小时在线支持 支持宝特邀商家 不满意退款

本站非杂志社官网,上千家国家级期刊、省级期刊、北大核心、南大核心、专业的职称论文发表网站。
职称论文发表、杂志论文发表、期刊征稿、期刊投稿,论文发表指导正规机构。是您首选最可靠,最快速的期刊论文发表网站。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 粤ICP备202304699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