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全的杂志信息网

消失的疼痛 —— 麻醉背后的故事

更新时间:2016-07-05

麻醉一词来源于希腊文,意思是“感觉、知觉丧失”。从现代医学角度出发,麻醉的含义是指通过药物或其他方法使患者整体或局部暂时失去感觉,达到无痛的目的,以利于手术治疗或者其他医学检查。

人类自古便试图寻找止痛的方法,但不是效果不可靠,就是危险太大。例如采用冰冻患部,但效果并不好;也有用放血的方法或者在手术前将患者敲晕,使之昏迷,但容易引起生命危险。

我国很早以前就有关于镇痛的记载,我国最早的医学典籍《黄帝内经》在针灸镇痛方面就从经络穴、针灸法到针灸理论做了比较系统的镇痛论述。而在1800多年前的东汉末年,“外科圣手”华佗发明了能麻醉全身的麻醉剂——麻沸散,并成功地实施了全身麻醉下的腹腔手术,这不仅在我国医学史上是空前的,而且在世界麻醉史上和外科学术史上也居领先地位。麻沸散的出现,成为麻醉剂发明的里程碑,但令人惋惜的是麻沸散后来失传了。

1799年,英国化学家汉弗莱·戴维发现了最早的真正意义上的麻醉剂——一氧化氮,在此之前,一氧化氮一直被人们认为具有毒性。戴维公开发表了实施外科手术时,一氧化氮可以减轻痛苦的论文,但是没有受到重视。

1842年,乙醚吸入麻醉的成功实施,真正开启了人类麻醉的新纪元。当时,27岁的牙科医生威廉·莫顿在美国马萨诸塞州总医院当众成功示范了乙醚麻醉用于实施颈部肿瘤切除的手术。

1847年,英国爱丁堡大学的妇产科教授詹姆斯·辛普森首次使用氯仿作为麻醉剂成功实施腹部手术。氯仿因其强烈有效的麻醉作用,在短短时间内迅速取代乙醚,但后来发现如果氯仿剂量过多,会引起患者心脏与肝脏的损害。后续,人们又发现了环丙烷、三氯乙烯等吸入性麻醉剂,但这些麻醉剂必须通过肺部溶于体液中最后到达脑部才能达到镇痛效果。后来,比吸入更直接的给药方式如皮下注射、静脉注射、椎管内注射等麻醉方法和麻醉剂被陆续应用。

不同时间点10 μmol/L GSK126对细胞增殖的影响见图1b。结果显示在3个不同时间点,正常对照组细胞活力明显高于激素性股骨头坏死组(P<0.001),用10 μmol/L GSK126干预后,细胞活力较未干预前明显提高(P<0.01),但仍低于对照组。表明10 μmol/L GSK126能明显促进激素性股骨头坏死MSCs的增殖。

如今,随着社会和科学的进步,麻醉的工作范围不再局限于手术室,在疼痛治疗、舒缓医疗、无痛胃肠镜检查、分娩镇痛等领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麻醉学已成为解除患者医疗痛苦和保障医疗安全的关键学科。

As,,,andare independent,and supposing that the PRN code rate fcodeis identical at two signals of different frequencies,where the two DLLs used to track the code phases of the signals yield the identical performance,as do the two PLLs used to track the carrier phase,we obtain:

李秀娟
《保健医苑》 2018年第5期
《保健医苑》2018年第5期文献

服务严谨可靠 7×14小时在线支持 支持宝特邀商家 不满意退款

本站非杂志社官网,上千家国家级期刊、省级期刊、北大核心、南大核心、专业的职称论文发表网站。
职称论文发表、杂志论文发表、期刊征稿、期刊投稿,论文发表指导正规机构。是您首选最可靠,最快速的期刊论文发表网站。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 粤ICP备202304699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