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全的杂志信息网

上海自然博物馆“青少年科学诠释者”培训项目的策划与实施*

更新时间:2009-03-28

0 引言

近年来,博物馆逐渐成为学校师生的“第二课堂”,是青少年课外学习的重要场所。从国际经验来看,学生在博物馆中获得的情感和态度的变化,一般是以具体的学习作为依托的。为此,上海自然博物馆创建了“青少年科学诠释者”培训项目,旨在积极培养青少年的合作探究学习,为在校学生提供一个积极的学习环境,同时满足新时期教育改革的需求。通过一系列相互关联的体验式学习过程,帮助青少年正确认识科学诠释的内涵与意义,提升其科学素养、创新思维、历史使命感与社会责任感。

1 活动设计

“科学诠释”一词最早由欧盟科学诠释者学院提出,其目的是在科学与大众之间建立桥梁,使科学知识得到有效的传播。一名优秀的科学诠释者需要具备丰富的科学知识和出色的表达技能,以最终提高公众的科学素养。事实上,演讲、展览、表演等都能成为“科学诠释”的手段。

上海自然博物馆的“青少年科学诠释者”培训项目打破传统模式,引入“探究+策展”的理念,让青少年有机会体验“博物馆策展人”的角色。“策展人”一词源于英文“curator”,即“展览策划人”,是指在博物馆的展览活动中担任构思、组织、管理的专业人员。一名优秀的策展人需要具备深厚的学术背景、创新的宣传能力和灵活的协调能力。而中学生的能力显然无法达到如此高的水平,故本次培训项目旨在鼓励青少年充分利用场馆资源,在科技辅导员的引导下,通过前期的展品科学观察、资料搜集汇编等技能培训,学习博物馆的策展理念和方法,进而借助小组合作,以策划与设计展览的方式输出学习成果。

这让张仲平很满意,他倒不是看重徐艺从五星级酒店门僮那里学来的礼仪,而是欣赏他已经养成了这些个习惯。他们经常跟法院的、银行资产公司的人打交道,这些看似繁文缛节的客套是免不了的,会给他们的客户或者说他们的衣食父母留下很好的印象。

“青少年科学诠释者”培训项目是围绕意义建构为核心设计的。意义建构是内部行为(即认知)和外部行为(即过程)共同作用的结果。如图1所示,本次培训项目以博物馆展览等实物资源为起点,让学生通过观察提问、资料搜集、分析归纳、推论验证等探究性学习过程,了解基本的科学研究方法,塑造科学思维,培养自主学习的习惯。同时,让学生掌握多元化的诠释手段,培养良好的协作、分享和表达能力。由此,“探究学习+科学诠释”的过程可以帮助学生在已有认知的基础上实现进一步的意义建构。

患者平卧固定架,体膜固定患者上身,开激光定位灯,患者体膜两侧和前面激光灯定位肿瘤中心,热塑体膜上贴“十”字胶布与激光灯重合,“十”字中心处标记。CT扫描,患者呼吸保持平稳,扫描范围下颌下缘至肺下缘[4]。放疗后需修改计划时,再次 CT 定位,扫描条件与初次扫描条件一致。

  

图1 意义建构的过程

2 活动安排

科技辅导员协助各组学员现场布置展位,讲解自己的作品诠释和探究过程,并聆听、记录观众及专家的反馈意见。最后,学员们顺利通过考核,成为新一期的“青少年科学诠释者”,利用课余时间来上海自然博物馆志愿服务,将各自的探究成果与观众进行展示交流。平日里不怎么发声的学员,也变得十分活跃,给了他们一个展现自我风采的平台。

Richard Lange Perpetual Calendar“Terraluna”搭载的专利轨迹月相显示,展现观测者在北半球观望月亮、地球和太阳的位置。显示设备由三个圆盘组成,分别为天体圆盘、其下的月相盘、中间的地球圆盘。此布局中,摆轮即代表太阳的位置。轨迹月相显示准确追踪月球29日12小时44分3秒的朔望轨道,1058年后才出现一天的偏差。

 

表1 活动安排

  

活动主题 活动内容 活动目标 对应科学课程标准初探自然博物馆(展览主题确定)(1)介绍活动概况(2)分组、前置评估、确定小组主题(3)熟悉展览资源(4)确定诠释对象(5)制定工作计划(1)学会科学观察实物展品(2)对自然现象产生好奇心,提出可能通过科学探究解决的问题(3)学会基于问题搜集、归纳和分析资料展览内容plus(展览内容确定)(1)馆内资料搜集(2)小组讨论(3)构思诠释方案(4)制定分工方案(1)发展提出问题的能力(2)发展收集信息的能力(3)掌握处理信息的能力(1)针对所提出的问题依据已有的科学知识、经验,通过思考作出猜想和假设(2)了解猜想和假设在科学探究中的作用展览形式beta版(展览形式优化)(1)举办“诠释者研习会”(2)现场制作(1)经历科学探究过程,增进对科学探究的理解,发展科学探究能力,初步养成科学探究的习惯,增强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2)逐步培养创新意识(1)初步学会展览策划和设计技巧(2)学会利用多元化的方式来诠释探究结果我的策展故事(策展故事定稿)(1)举办“诠释者研习会”(2)撰写“诠释者小记”(3)现场制作初步掌握用科学语言表达和交流的技能学会用生动、精炼的文字来描述自己的探究和诠释过程 将探究过程用语言文字描述的能力欢迎来到我的展览(成果展示)(1)布置展位(2)汇报展示(3)经验分享(1)锻炼科学诠释的语言技巧(2)学会倾听和尊重他人的意见初步养成善于与人交流、分享与协作的习惯

3 组织实施

3.1 初探自然博物馆

向学员介绍活动概况,并对学员进行前置评估,以衡量学员的总体认知水平。之后将100名学员进行分组,每组为7~8人。活动中,科技辅导员会带领学员熟悉上海自然博物馆的学习资源,以展区的展品展项等实物为起点,进行细致而科学的观察,并结合自身已有的认知展开思考。

以发展学生数学素养为追求,要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螺旋上升地安排教学内容,特别是要让重要的(往往也是难以一次完成的)数学概念、思想方法得到反复理解的机会.无论是教材还是教学,都要以“事实——概念——性质(关系)——结构(联系)——应用”为明线,以“事实——方法——方法论——数学学科本质观”为暗线,并要强调结合明线布暗线,形成基本数学思想和方法的“渗透—明确—应用”的有序进程,使学生在掌握“四基”发展“四能”的过程中有效落实核心素养.

回家任务:要求学员完成海报的文字标语,并撰写一篇“诠释者小记”来描述小组共同探究、诠释的过程。

3.2 展览内容plus

作为一名校长,他所面临的角色和功能其实在许多方面和教育局局长所面临的有很大不同,原因很简单,那就是对一名校长来说,面临的不仅是权力、权力分配、民主和权力的分享等,他还要面临一些技术问题,如师资培养、课程、教学、家校沟通等。那么,处于校长的位置,他们会遇到哪些限制与约束呢?

回家任务:要求学员根据小组分工各司其职,并思考还有哪些手段可以让科学诠释产生更好的效果。

3.3 展览形式beta版

本文从信任值准确性与反映攻击行为的角度出发,选取了4个因素。直接信任的因素集F={F1,F2,F3,F4}。F1、F2、F3、F4分别表示数据相关性因素、数据包发送速率因素、数据新鲜性因素、成功交互率因素[10-11]。

回家任务:要求学员基于活动中提出的问题,通过多元化的手段进行资料搜集和调查研究,并尝试去分析和归纳搜集来的资料。

3.4 我的策展故事

组织学员参加“诠释者研习会”,邀请专业培训师来教大家如何讲好一个故事,通过生动、精练的语言来描述自己的探究性学习过程和设计制作创意诠释作品的理念和设想等。

回家任务:要求学员进一步完善“诠释者小记”,并完成海报的所有内容。

以上海市天山中学的《我们有毒》(见图2)为例,学员们绘制了不同生境将画面分为5个板块,分别对应5位主角(河鲀、科莫多巨蜥、箭毒蛙、箱形水母和东亚钳蝎)。此外,采取一问一答的对话形式,从生存环境、生存策略、与人类的关系三个角度诠释5种有毒动物。并制作动物信息卡,供观众了解拓展内容,或自助核对寻找答案。从学员的海报作品可以看出,他们增长了有关动物的科学知识,也表达了对自然的好奇,希望日后能探索丰富多彩的生物世界。

亲爱的同学:你一定知道什么是“朋友圈”,那么当提到“动物们的朋友圈”时,你能想到什么呢?可以是事件、灵感、问题、词语、愿望、图像、经历、兴趣、地点或其他任何相关的内容。欢迎在海报上用各种方式进行表达!

组织学员对上一次活动任务进行分享,包括方式、渠道、经验、教训、成果等,并总结出有效的资料搜集方法。学员通过搜集、分析资料,形成对问题答案的推论,并就自己的推论进一步求证。在问题答案得到推论和验证的基础上,构思如何将自己的探究成果告诉他人。各组最终讨论出展览主题、内容框架、呈现形式及任务分工,并将讨论结果体现到展览海报的草稿上。

3.5 欢迎来到我的展览

“青少年科学诠释者”培训项目以“动物们的朋友圈”为主题,激励学员各自发挥所长,通过制作一幅融合了多种素材元素的展览海报对博物馆观众进行科学诠释,并以“诠释者小记”的形式记录小组探究背后的故事。如表1所示,本项目主要分为5次活动,从知识、方法与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对青少年开展培训。

组织学员参加“诠释者研习会”,邀请上海视觉艺术学院教授进行专题讲座。通过案例分析和现场指导,让学生了解如何以展览为诠释手段,将复杂、枯燥的科学知识(信息)有效地传递给观众。

活动结束后,我们对学员进行了一次后置评估。由图3可知,经过五次培训之后,学员的科学诠释技能大力提升,并且学会使用不同的呈现形式,对小组诠释的主题及所要传递的意义也有了进一步的理解和升华。

4 启示与思考

博物馆与学校之间共同探索“馆校合作”的适宜机制,已经成为全国教育改革的正在进行时。如何将“授之以渔”的指导思想贯穿于博物馆教育活动中,是我们不断追求并为之奋斗的目标。上海自然博物馆的“青少年科学诠释者”培训项目以探究性学习作为铺垫,要求学员制作一个属于自己的展览,以海报结合实物、音频、视频的展板形式向公众进行展示传播。我们相信,这一活动能够使更多的青少年理解科学研究的重要性,在他们的心中播下一颗科学信仰的种子,并在未来传递给更多的人!

  

图2 海报作品《我们有毒》

  

图3 学员的个人意涵图

4.1 以兴趣为导向

学校是传统的青少年正式教育场所,而科技馆则是非正式教育的场所,教育职能只是其全部职能中的一部分,两者在教育理念和教育目标等方面均存在差异。为有效提升青少年的科学素养,科普场馆教育活动的活动目标应当与学校的科学课程标准有机结合。而博物馆的优势就是将书面化的知识与技能实物化,并根据青少年的兴趣来设定不同的分目标。在本次培训项目开展之前,馆方就征集了每一位学员的兴趣方向,将志同道合的学员分为一组。此外,活动的主题“动物们的朋友圈”也与时下流行的微信朋友圈较为接近,能使青少年把培训当作一个游戏,而非学业任务。

4.2 激发多元化思维

以往实施的科学诠释培训侧重于表达能力的提高,而本次培训项目引入“博物馆策展人”的概念,就是希望学员不再扮演展览中的一个小角色,而成为展览的主人。通过循序渐进的技能培训,让青少年学会自主探究,将自己的成果科学地诠释给观众。由此,在活动实施过程中,我们要激发青少年的多元化思维,并增强团队合作意识。

4.3 合理编排活动时间

对于青少年来说,参加活动的同时也是一种技能记忆的训练。一般来说,短时记忆凭借反复训练,可变成长时记忆。而本次培训项目贯穿在一个学期中,每隔2周进行一次活动,战线拉得比较长。针对一些学业压力比较繁重的学员而言,往往一次活动后,间隔很长一段时间没有训练,学会的技能无法完全体现到下一次活动中。由此,在活动的时间编排上,日后尽量选择寒暑假,对学员进行系统化培训,在技能记忆方面会有一定的帮助。

参考文献

[1]王莲华.馆校合作开展科普工作致力青少年科学素质提升[N].中国文物报,2016-09-23(07).

[2]宋娴,孙阳.我国博物馆与学校合作的历史进程[J].上海教育科研,2014(4):44-47.

[3]陈沪铭.基于公共科普场馆的青少年科学教育[J].中国科技教育,2012(5):56-58.

[4]王晓芬.博物馆特色课程的设计与应用——以山西博物院2016暑期“小小讲解员团队”活动为例[J].文物世界,2016(6):54-57.

[5]王泉.我国科学诠释学的兴起[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4):562-563.

 
陆怡菁,朱峤
《科学教育与博物馆》2018年第02期文献

服务严谨可靠 7×14小时在线支持 支持宝特邀商家 不满意退款

本站非杂志社官网,上千家国家级期刊、省级期刊、北大核心、南大核心、专业的职称论文发表网站。
职称论文发表、杂志论文发表、期刊征稿、期刊投稿,论文发表指导正规机构。是您首选最可靠,最快速的期刊论文发表网站。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 粤ICP备202304699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