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全的杂志信息网

浅论地方志在传承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地位和作用

更新时间:2016-07-05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的文化沃土,是当代中国发展的突出优势。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实现,离不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滋养和引导,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对延续中华文脉、提升人民文化素养、维护国家文化安全、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和社会高速发展,但与之不匹配的是,优秀传统文化保护与传承工作仍较薄弱,在生产生活中转化运用仍显不足。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站在历史与时代相结合的高度,十分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传承和创新发展,将其作为治国理政的重要思想文化资源。2017年1月25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提出到2025年基本形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体系的目标。这是第一次以中央文件形式专题阐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作,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重大战略任务,具有重要的历史和现实意义。地方志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本身蕴含着丰富的传统文化基因和海量的地域文化信息。地方志的独特性和文化性,决定其在传承优秀传统文化中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和作用。

国际竹藤组织于2009年在埃塞设立了东非办事处,目前有联合国农发基金——欧盟项目、荷兰—中国—东非项目和世行可持续土地管理项目等竹子项目及20多位项目员工。国际竹藤组织将继续推动埃塞的竹林可持续经营和加工利用。目前国际竹藤组织正与埃塞政府合作准备埃塞竹业发展策略。

最理想的结果是投入尽可能低的肥料来获取高收成、高产产量,而且是在保证土壤肥力和土壤资源不被破坏前提下,提高农产品品质得到。我国作为一个正在发展中的农业大国,化肥利用日趋增多,这为增加农民的收成和产量,提高农作物的品质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地方志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中的基础作用

地方志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在浩如烟海的中华文化中,地方志独树一帜,被称作世界地方文献之翘楚。若以周初的“古国史即古方志”算起,地方志编修已有3000多年历史,若从汉代的“郡书”算起,至今也有2000多年历史。据不完全统计,全国现存新中国成立前编修的旧志8000多种10万多卷,约占现存古籍的十分之一,这是我国历史文化遗产中弥足珍贵的部分,是传承中华文明、发掘历史智慧的重要载体。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我国开始大规模编修社会主义新方志,经几代方志人的努力,取得了一大批优秀地方志成果,第一轮修志全国累计出版三级地方志书5800多部,开创了我国方志编修的新局面,是中国方志发展史上的壮举,也是中国文化发展史上的盛事。第二轮修志规模比首轮志书更大,三级地方志书、部门志、专题志编修成果丰硕,乡镇志、村志编修方兴未艾。这些成果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提供了有益借鉴,为子孙后代留下了珍贵的文化财富,为文化强国战略作出了重要贡献。英国汉学家伟烈亚力认为,中国地方志无论从广度看,还是从其系统性、全面性看,都是任何国家的同类文献所不能比拟的。李约瑟也指出:“要研究人类文明和中国文化,就必须研究中国的地方志”。地方志是传统与现代的最佳连接点,既能延续本土文化“根脉”,又能推进当今文化建设。其全面性、权威性、资料性具有其他资料无法替代的优势,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具有独特作用,是中华民族延续文脉的重要载体,承载着传承中华文明、弘扬历史传统的重任。《意见》强调要“加强党史国史及相关档案编修,做好地方史志编纂工作,巩固中华文明探源成果,正确反映中华民族文明史,推出一批研究成果”。

编修地方志是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本途径 地方志书的全面、系统、客观性记述,决定了编修地方志为传承历史文化的基本途径,可以说,地方志工作是一项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文化事业。

文化强国要以丰富的传统文化资源为支撑,以鲜明的民族文化特色为标志,以浓郁的地域文化色彩为基础。《意见》强调把优秀传统文化贯穿国民教育始终、滋养文艺创作、融入生产生活,并提出一系列相关重点任务和措施,如构建中华文化课程和教材体系,加强国民礼仪教育,推进戏曲、书法、高雅艺术、传统体育等进校园,实施传统戏曲振兴工程、中国经典民间故事动漫创作工程、中华老字号保护发展工程、中国传统节日振兴工程,将传统文化标志性元素纳入城镇化建设、城市规划设计、城市公共空间,加强对传统历法、节气、生肖和饮食、医药等的研究阐释、活态利用,实施中华节庆礼仪服装服饰计划,大力发展文化旅游、传统体育,培育符合现代人需求的传统休闲文化,支持中华医药、中华烹饪、中华武术、中华典籍、中国文物、中国园林、中国节日等代表性项目走出去,积极宣传推介戏曲、民乐、书法、国画等。通过一系列举措,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更好更多地融入生产生活各方面。地方志恰是中国独有的文化基因,它可以为各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提供基础性资料。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阐明传统文化与核心价值观之间的关系,他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一邑之典章文物,皆系于志”。地方志作为中华文化特有的标志性形式,在教化人心、固化信仰等方面起着不可替代的积极作用,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头活水,是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重要推动力量。近年来,一些地区积极探索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的有效途径,比如有的地方志工作机构联合教育部门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到国民教育过程中,通过乡土教材培养中小学生的爱国爱乡观念,通过“乡贤”文化弘扬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等核心思想理念。

中国两千年来留下的大量宝贵的方志资源,为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供了重要基础资料。改革开放以来,社会发展日新月异,这一波澜壮阔的发展历程更需要通过编修地方志书来传承。举一个典型例子,“5·12”汶川特大地震,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破坏性最强、波及范围最广、救灾难度最大的一次地震,灾后恢复重建规模空前、难度空前,堪称“世界性难题”。以2008年9月国家下发《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总体规划》为标志,在党中央坚强领导和全国人民鼎力支持下,四川人民和援建省市穿越灾难、坚强奋进,夺取了灾后恢复重建的决定性胜利。而在抗震救灾过程中,留下了气壮山河的足迹,书写了惊天动地的奋起,丰富和发展了伟大的抗震救灾精神,为进一步做好四川工作提供了深刻启示。这么重大的历史事件很有必要记录并传承下来。四川省地方志办牵头承编的《汶川特大地震四川抗震救灾志》2009年5月启动,规划《赈灾》《医疗防疫》《抢险救灾》《灾后重建》《灾情》《人物》《总述大事记》《附录》8个分卷,对地震灾情、抗震救灾、灾后重建的情况进行客观详实的历史记录,对救灾援建的经验教训进行认真总结,有着重大的历史和现实意义。这部志书即将出版,不但能为社会、历史、国家留下一笔宝贵的资料财富,还能彰显中华民族和衷共济、团结奋斗,全国人民携手并肩、万众一心的优秀品质,生动诠释“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向世界展示四海同心的中国力量。

《意见》从国家层面明确了地方志在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中的重要作用。地方志工作机构要善于抓住契机,主动把地方志事业发展融入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体系之中,全面推动地方志从一项工作向一项事业转型升级。

将地方志事业发展纳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

地方志事业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体系的重要部分 按照《意见》要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是一个全社会参与全方位展开的系统工程。目前,全国各地公共文化设施已形成规模,文化馆、博物馆、图书馆、美术馆、艺术馆、档案馆、展览馆、音乐厅等构成了一个有机的公共文化网,这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体系的重要平台。地方志事业本身是一项重要的文化事业,地方志工作者是文化建设的主力军,地方志在这个文化网中信息储量最广、综合性最强,具有“中心”及“统领”作用。近年来,全国地方志系统逐渐树立大文化观念,将地方志工作上升到提高地区文化、民族文化、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高度,积极把地方志工作纳入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加快方志馆、地情网站、数据库等基础设施建设,突出方志文化的“综合性”特征,努力将其打造成地方文化网的“中心”节点,有效搭建了公共文化服务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的平台。

如积极参与中指办国家社科基金抗日战争研究专项工程项目《中国抗日战争志》;积极参与中国名山志文化工程、中国名水志文化工程、中国名酒志文化工程,向世界展示中国的名胜古迹和独具特色的华夏文化;积极参与中国志书精品工程、中国年鉴精品工程、中国名镇志文化工程、中国名村志文化工程等全国地方志“十大工程”。

地方志工作可以围绕各级党委、政府的中心工作,积极发掘传承历史智慧,为党和政府决策,为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历史借鉴。比如,可以利用自身优势与政府、科研机构合作共同开展资政课题研究;通过深入研究地情,利用人大、政协提案积极参政议政;争取成为各种规划委员会成员单位,利用成员单位身份将研究成果纳入决策机制;做好区域开发服务,重点在旅游开发、文化遗产申报、文化产业打造、城市文化元素设计等领域发挥独特作用。以四川省为例,可以围绕西部文化强省建设,充分发掘感恩文化、红色文化、民族文化,在基础建设、招商引资、旅游发展、减灾防灾等方面发挥作用,在保护乡村传统文化,延续城市历史文脉中建言献策,为实现“两个跨越”提供历史智慧。

做好教化育人工作 优秀传统文化只有全方位融入国民教育各个领域、各个环节,与人民生产生活深度融合,才能真正实现活起来、传下去。《意见》要求,“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全方位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艺术体育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贯穿于启蒙教育、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各领域”。地方志作为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既承载着沉甸甸的文化遗产,又不断滋养着新的文化创造,将志书中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深入挖掘,编写成通俗读本及地情书籍,可以推进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普及,可以引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形成,做到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和时代新风的完美结合。

对医院经济运行能力进行评价时,需要运用多个方面的指标来综合反映医院的经济运行情况。科学有效的评价指标体系,是观察、预测补偿机制改革对医院经济运行产生影响的重要工具。在选取指标时,主要遵循相关性、可比性、重要性、适用性和可得性原则。此外,也要坚持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为导向的原则。

在民国众多武人中,大刀王五应该是最为大众所熟知的了,毕竟是最早拥有以他为主角人物的小说的人,同时也是最早拥有个人主题电影的武人之一。在众多文学影视作品的宣传之下,王五的人物形象虽然未必鲜活,但是他的生平事迹大多数人倒是都知道,尤其是和谭嗣同的一番纠葛,不知道养活了晋江上多少的耽美同人作者。

地方志工作在培养爱国情感、维护祖国领土完整方面也可发挥独特作用。2017年2月,“南海主权与地方志论坛”在海南省海口市举行,论坛全面梳理了中国人民发现、开发和管辖南海领土、领海的历史资料,为维护我国南海领土主权和海洋权益提供详尽有力的史实证明,充分发挥了地方志服务国家重大战略布局的作用。可见,地方志工作在资政辅治、地情教育、科研利用等方面具有重要价值,能为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升我国国际话语权作出新的贡献。

做好资政辅治工作 “治天下以史为鉴,治郡国以志为鉴”。地方志作为一方百科全书,全面记载了一个地方、部门或一个系统、行业的完整概貌,是了解地情最便捷的途径。宋代有“下轿伊始问志书”的典故,毛泽东同志每到一地,也有先看志书的习惯。习近平同志非常重视地方志工作,他在担任福建宁德地委书记期间曾讲,“无论走到哪里,第一件事就是要看地方志”。因此,地方志已成为资政辅治的重要工具,是管理者科学决策的有效依据。

中华传统美德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是民族传承立根之魂。家风家教,传承传统美德、敦促廉洁齐家;乡贤文化,重构乡土道德、醇化民风民俗。《意见》要求,要“挖掘和整理家训、家书文化,用优良的家风家教培育青少年。挖掘和保护乡土文化资源,建设新乡贤文化”。地方志在这方面有独特优势并已有作为,比如,中指组指导编纂出版的《中华家训精编100则》《中国古代为官箴言》、福建省编纂出版的《福建家训》、江苏省组织编纂的《江苏好家训》,均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反响。

做好服务社会工作 要找准在新的伟大历史时期的发展定位,明确地方志工作在“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中的地位作用,始终把地方志工作摆在地方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全局中去审视、去谋划。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从人民群众的实际需求出发,积极敞开大门、面向公众,使研究成果贴近群众、贴近生活,激发群众的阅读兴趣,积极创新传播渠道,通过微博、微信等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主动把研究成果呈现到公众面前,为广大群众提供独具特色和魅力的地方史志文化服务。

1)在梨小食心虫越冬前,树干绑诱虫带,诱集幼虫越冬,冬末解除集中烧毁。春季越冬幼虫化蛹羽化前,刮除树干老翘皮,消灭根颈周围土壤中的越冬代幼虫。

可以结合社会需要对地方志进行开发利用,切实参与到规划编制、旅游开发、教育研究、环境治理、人口控制、历史文化遗产发掘保护等方面的工作,如与高校旅游学院合作成立文化旅游研究中心,在高校、公共图书馆设立史志馆,与党委政府等合作建立区域研究与咨询中心。目前我国城市建设普遍存在文化内涵缺失,而规划部门又缺乏相应文化资源,地方志工作机构正好可以弥补这方面不足,在街道命名、特色街区规划、标志性建筑设计、地铁站、城际快铁等建设中献计献策,为城市发展注入历史地域文化元素,使城市富有历史底蕴与文化内涵。地方志在申报世界遗产和申请地理标志产品保护方面已经发挥了重要作用。北京颐和园、天坛,洛阳龙门石窟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申报文本都参考了大量地方志资料。《峨眉山申报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文本》就是以新编《峨眉山志》为基础编写完成的,受到考察团的高度赞扬。云南丽江县志办整理的丽江古城资料为丽江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奠定了基础。按照《意见》要求,要“加强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历史文化街区、名人故居保护和城市特色风貌管理,实施中国传统村落保护工程”。中指组指导实施的中国名镇志文化工程、中国名村志文化工程就是乡村文化抢救传承工程在这方面的实践,已经取得阶段性成果。近年来,中指组还指导实施了以《中国地情报告》为主体、《中国方志发展报告》《中国年鉴发展报告》为两翼的全国地方志“一体两翼”用志工程,取得了较好的经济社会效益。

地方志是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和基本途径,每一位方志工作者都应以积极有为的举措,充分发掘地方志工作在资政辅治、教化育人、服务社会等方面的重要价值。地方志工作机构要抓住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历史机遇,坚持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积极推动地方志转型升级,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谱写出地方志的精彩篇章。

黄文记
《巴蜀史志》 2018年第2期
《巴蜀史志》2018年第2期文献

服务严谨可靠 7×14小时在线支持 支持宝特邀商家 不满意退款

本站非杂志社官网,上千家国家级期刊、省级期刊、北大核心、南大核心、专业的职称论文发表网站。
职称论文发表、杂志论文发表、期刊征稿、期刊投稿,论文发表指导正规机构。是您首选最可靠,最快速的期刊论文发表网站。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 粤ICP备202304699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