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全的杂志信息网

基于数据挖掘分析穴位贴敷治疗小儿厌食选穴与用药规律

更新时间:2009-03-28

小儿厌食症[1]是指小儿较长时间厌恶进食,食量减少,甚则惧食的病症,为小儿常见病、多发病,约占小儿疾病的40%以上,好发于1~6岁的儿童,发病率约为 12%~34%[1],对儿童的健康 、营养状态及智力发展有较大影响[2-4]。如果厌食久治不愈可导致贫血、佝偻病、呼吸道感染等一系列疾病的发生[5-6]。其诊断标准应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中医司1986年制定的《小儿厌食症疗效标准》[7]。小儿厌食的病因虽多,但其病机关键是脾胃失和,一般分为饮食、喂养不当、它病伤脾、先天不足,后天失养、情志失调等方面。中医外治疗法即穴位贴敷疗法由于其操作性强、经济安全、不良反应小且疗效显著等特点,治疗小儿厌食症具有显著的疗效[8]。穴位贴敷疗法是在某些穴位上敷贴药物,通过药物和腧穴的共同作用防治疾病的一种外治方法[9]。其融合了经络、穴位、药物为一体,属中医外治方法,无不良反应和危险性,是一种较为安全、简便易行的治疗方法[10]。此疗法体现了中国传统医学整体观念、内病外治的原则。穴位贴敷疗法在中医儿科临床上受到患儿家长的广泛认可,治疗小儿厌食疗效显著。但是穴位贴敷的影响因素也是比较多的,如生理因素、穴位的选择、透皮及疗程、周期等[11],临床上应加以重视。本文通过归纳整理文献中穴位贴敷治疗小儿厌食的用药及取穴规律,为临床腧穴配伍和用药规范化提供理论依据。

依托新媒体的优势,以马克思主义、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中国梦为指导的校园思想政治教育主题网站为抓手,构建思想政治教育多层次平台。注重学生“三观”培养,提升学生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此外,要落实好教育主客体对思想政治教育主题网站的关注度与普及度,切实保证其教育效果。同时,把丰富多彩的图片、视频等内容,融入思想政治教育主题网站,突出网站的多样性与互动性。

1 资料和方法

1.1 文献检索 采用计算机检索的方法,以“小儿厌食症”为主题检索词,分别与“穴位敷贴”“穴位贴敷”“穴帖”“帖敷”“敷贴”“腧穴贴敷”“膏药”“冬病夏治”“夏病冬治”“伏九灸”“三伏贴”“三九贴”组合,从中国知网数据库(CNKI)、万方数据库、维普全文期刊数据库中检索出符合标准的穴位贴敷治疗小儿厌食的临床文献35篇。

1.2 文献纳入标准 以穴位贴敷为主要的治疗方法;临床观察或以人为对象的试验研究;研究方案科学合理;穴位贴敷的具体药物和穴位必须明确。

(3)使用弧形加热装置进行高强钢环缝预热 高强钢和较厚的低合金钢环焊接缝焊前应均需要进行预热,目前使用较多的是履带式电加热板,加热板长度为800~1000mm不等。以绩溪抽水蓄能电站为例,总长14m的焊缝需要覆盖14块加热板,加热板利用磁块吸附在焊缝上。当压力钢管转动时,加热板随着转动,由于每块加热板都有独立的一组连接线接在自动温控箱上,随着压力钢管的转动,连接线会绕乱甚至扯断,给焊接带来了极大的困扰。采用了一种便捷式环焊缝预热及后热装置(见图5、图6),使焊缝受热均匀,可操作性和实用性强,有效保障了高强钢的焊接质量。

1.4.2 数据库的建立及统计分析 将纳入的文献进行分类整理后,将相关资料输入 Microsoft Excel 2013,建立穴位贴敷治疗小儿厌食腧穴用药数据库,运用“中医传承辅助系统”(V2.5)软件进行分析。通过运用Microsoft Excel 2013 和“中医传承辅助系统”“数据分析”模块中“方剂分析”功能,利用系统“数据查询”功能,将纳入文献采用腧穴及药物录入系统。然后点击相应功能按钮进行数据分析,包括频次统计、取穴用药的规律分析。

3.1 穴位贴敷与小儿厌食 穴位贴敷疗法是祖国医学的外治法之一,有着悠久的历史,是在古代药熨贴敷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15]。其融经络、穴位、药物为一体,是一种无痛苦、疗效可靠、无不良反应的传统疗法,体现了中医学“治未病”思想及“内病外治,殊途同归”“外治能补内治之不及者”的治疗原则[16-17]。对近年来穴位贴敷治疗小儿厌食的文章进行归纳总结,找出用药及选穴规律,目的是分析出最优化的组合方案,更好地指导临床。小儿厌食属祖国医学的“恶食”“伤食”“纳呆”等范畴。《诸病源候论》指出:“脾不和则不思食,胃不和则食不化,脾胃不和则不思而且不化。”其病因病机是脾胃功能失调所致,治疗应以健脾和胃为要旨。

1.4.1 数据的规范化处理 将筛选后符合标准的文献进行信息的规范,内容包括作者、刊名、腧穴名称(取穴个数、腧穴所在部位、腧穴所属经脉和特定穴情况等)及药物名称(药物类别、性味、药性、归经)。录入时腧穴用词统一参考《腧穴名称与定位》[12],对文献中同一味中药但是采用不同名称者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13]所载予以规范。所有药物归经的确定均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进行规范,次则参照《中药学》[14] 所载规范。

1.3 文献排除标准 重复发表以及议论性、综述性、单纯试验研究等文献;只针对小儿哮喘中某一证型的研究;没有固定处方和选穴的文献;研究的方法或诊断、疗效评价标准不科学;采用多种治疗方法治疗者。

2 结果

2.3 腧穴所在部位分析 将腧穴按所在部位归类,其选用腧穴的部位大多集中于胸腹部及腰背部的前后正中线上,胸腹部腧穴频次百分比为64.86%,腰背部百分比为16.22%,下肢部百分比为8.11%,见表 3。

 

表1 腧穴频次统计

  

注:出现频次百分比 =“腧穴”出现频次/腧穴频次总数×100%

 

腧穴 出现频次 出现频次百分比/%神阙 28 37.84中脘 11 14.87脾俞 6 8.11足三里 5 6.76涌泉 3 4.05命门 3 4.05下脘 3 4.05内关 3 4.05气海 3 4.05天枢 2 2.70胃俞 2 2.70通谷 1 1.35大椎 1 1.35肺腧 1 1.35阳陵泉 1 1.35关元 1 1.35

2.2 腧穴所属经脉分析 经归纳可以看出,共涉及的经脉有7条,其中频率最高的属任脉,选用的穴位46次,占总穴次的62.16%,其中包括神阙、中脘等,其次为足太阳膀胱经10次、足阳明胃经7次等,见表 2。

2.4 腧穴所在类型分析 将整理后的腧穴按所属穴位类型归类,募穴应用最多,其次是五输穴,其中包括井穴1个,荥穴1个,原穴1个,合穴2个,见表 4。

 

表2 腧穴所属经脉分析统计

  

注:经脉穴次为该经脉中主治胃脘痛腧穴出现频次的总和。穴次百分比 = 该经脉总穴次/总穴次 ×100%

 

序号 经络 用穴统计穴次 穴次百分比/%1 任脉 46 62.16 2 足太阳膀胱经 10 13.51 3 足阳明胃经 7 9.46 4 督脉 4 5.41 5 足少阴肾经 3 4.05 6 手厥阴心包经 3 4.05 7 足少阳胆经 1 1.35

2.1 腧穴频次分析 从腧穴选用频次看,临床常用的穴位是神阙穴,应用28次,占总穴次的37.84%,其次为中脘,占14.87%,脾俞占8.11%,足三里占6.76%,涌泉穴占4.05%等,见表1。

2.把好引种和繁殖关。一是在引进种兔时,要做好引种计划,应到有种兔经营许可证的正规种兔场引种,不可到疫区特别是患有兔球虫病严重的或饲养管理条件较差的种兔场引种;选种时应选择外貌符合该品种特征,系谱档案资料齐全,精神良好,行走姿势正确,耳朵转动灵活,被毛光洁,毛短齐密,无皮肤病等的种兔,种兔年龄应选择4~5月龄的青年兔。二是在配种繁殖时,要做好配种繁殖计划,配种时间宜选在1~4月份、8~12月份等阶段,气温较高时应安排在早晨和夜间的8~10点,气温低时可在上午9~10点或在晚上7~9点,配种时期还应避开高温多雨季节;此外,配种前最好先对种兔的粪便进行检测,患有球虫病的种兔不得用于配种繁殖。

(1)桩59-X30井随着注采比的增加,地层平均压力不断增加,采出程度升高,但是含水率也不断升高。综合各项指标,认为注采比为0.965的方案最佳。此时对应的注水井井底压力应保持在40MPa左右。

 

表3 腧穴所在部位统计分析

  

注:出现频次百分比=“腧穴”所属部位出现频次/腧穴所属部位频次总数×100%

 

序号 部位 用穴统计出现频次 出现频次百分比/%1 胸腹部 48 64.86 2 腰背部 12 16.22 3 下肢部 6 8.11 4 足部 4 5.41 5 上肢部 3 4.05 6 颈项部 1 1.35

 

表4 腧穴所属类型统计分析

  

注:出现频次百分比=“腧穴”所属类型出现频次/腧穴频次总数×100%

 

序号 类型 用穴统计出现频次 出现频次百分比/%1 无 35 47.30 2 募穴 14 18.92 3 五输穴 13 17.57 4 背俞穴 9 13.16 5 络穴 3 4.05

 

表5 用药频次统计分析

  

注:出现频次百分比=“中药”出现频次/中药频次总数×100%

 

中药 出现频次 出现频次百分比/%砂仁 16 9.58木香 14 8.38莱菔子 14 8.38白术 13 7.78丁香 11 6.59山楂 11 6.59神曲 10 5.99肉桂 10 5.99麦芽 9 5.39苍术 8 4.79陈皮 7 4.19吴茱萸 6 3.59鸡内金 6 3.59杏仁 4 2.40枳壳 4 2.40栀子 3 1.80胡椒 3 1.80牵牛子 3 1.80桃仁 3 1.80干姜 3 1.80党参 3 1.80荷叶 2 1.20肉豆蔻 2 1.20大黄 2 1.20

2.6 药物归经分析 将药物按所属归经分类,由于小儿厌食属脾胃病范畴,所以药物选择上以脾胃经居多,占50%左右,其次是肺经、肾经,见表 6。

 

表6 药物归经统计分析

  

注:出现频次百分比=中药归经出现频次/穴位归经频次总数×100%

 

序号 归经 用药统计频次 百分比/%1 脾经 151 30.02 2 胃经 132 26.24 3 肺经 48 9.54 4 肾经 35 6.96 5 大肠经 35 6.96 6 肝经 33 6.56 7 三焦经 21 4.17 8 心经 18 3.58 9 胆经 18 3.58 10 小肠经 6 1.19 11 膀胱经 6 1.19

2.7 药物类型分析 将药物按其类型归类整理,应用最高的还是消食药,其次是温理药、理气药,见表7。

2.5 用药频次分析 将近现代文献中穴位贴敷治疗小儿厌食所用药物进行统计,应用频次最高的是化湿药砂仁,占总频次的9.58%;其次是理气药木香,占总频次的8.38%;消食药莱菔子,占总频次的8.28%;补虚药白术,占总频次的7.78%等。见表 5。

 

表7 药物类型统计分析

  

注:出现频次百分比=“中药”所属类型出现频次/药物所属类型频次总数×100%

 

序号 类型 个数 用药统计出现频次 出现频次百分比/%1 消食药 5 50 29.94 2 温里药 5 33 19.76 3 理气药 3 25 14.97 4 化湿药 2 24 14.37 5 补虚药 2 16 9.58 6 泻下药 2 5 2.99 7 化痰止咳平喘药 1 4 2.40 8 收涩药 2 4 2.40 9 活血化瘀药 1 3 1.80 10清热药 1 3 1.80

3 讨论

1.4 数据的规范化处理与统计

实践证明在场头废地中采用统一质量的扦插苗、统一的肥料、统一的修剪、统一的病虫害防治方法,采用不同的株行距、不同的水位管理,研究出苗木的不同生长量,得出在废场头只要科学合理地扦插管理,也能生长出优质苗木。

3.2 取穴及选穴规律 经统计得出结论,胸腹部局部的神阙穴在穴位贴敷治疗小儿厌食中应用频次最高。脐中神阙穴为任脉要穴,内联十二经脉、五脏六腑,外络四肢百骸,起着调节气血脏腑生理功能的作用。《幼幼集成》云 :“脐为百气总窍,五脏塞门,为人身之命蒂。且脐中为腹壁的最后闭合处,与全身其他部位皮肤结构比较,表皮角质层最薄,屏障功能最弱,药物易于渗透,因而为穴位贴敷的首选穴[18]

中脘穴为胃之募穴,主治腹胀纳呆、疳积呕吐等脾胃疾病。现代研究证明,刺激中脘穴能够控制食欲,避免暴饮暴食,还能促进肠胃蠕动;脾俞穴具有健脾和胃、利湿升清的功效,是人体补气要穴,负责外散脾脏湿热之气;足三里穴主治噎膈、腹胀腹泻等胃肠疾病。被称为“保健穴”,刺激足三里穴可提高消化酶的活性,增进食欲,促进胃肠蠕动,促进消化,并且能提高机体的防病能力。小儿厌食病在脾胃,而胸腹部为脾胃病变局部,取穴频率最高的是胸腹部,因此穴位贴敷治疗小儿厌食的取穴规律重在局部。

3.3 选药及用药规律 小儿厌食病变部位在脾胃,病因主要有脾胃虚寒、脾胃气虚、脾失健运、胃阴不足、湿困中焦。所以治疗大多以温中补虚、健脾理气、消积化滞等药物组成方剂,正是遵循了中医辨证论治的原则。《理瀹骈文》云:“外治之理即内治之理,外治之药即内治之药,所异者,法耳。”故主要根据本病的病证特点辨证用药。药物作用于腧穴循环与身体的各个系统,其对身体各个系统起到整体调节作用[19]。经统计发现,35篇文献中涉及穴位贴敷治疗小儿厌食的药物有57味,种类繁多,但频次较高的分别为砂仁、木香、莱菔子、白术、丁香。由此可见,穴位贴敷治疗小儿厌食用药重在脾胃经。

4 小结

穴位贴敷治疗小儿厌食疗效确切、方法简便,其最重要的特点是克服了儿童畏针和服药的困难。但穴位贴敷疗法也有阻挡其前行的弊端,由于这种治疗方法不拘泥于中药的配伍原则,所以中药成分复杂,有效成分难以确定,因此需要进一步研究和改善,尽量减少由个体差异引起的疗效差异。与此同时,调节饮食也是预防治疗小儿厌食的重要措施[20-21]

参考文献:

[1]汪受传.中医儿科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2004.

[2]张力.运脾消食汤治疗小儿厌食症80例疗效观察[J].浙江中医杂志, 2014, 49(11):829-829.

[3]竺青华,姚伟光,徐佩华.肥儿合剂治疗脾胃不和型小儿厌食症疗效观察[J].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5, 39(2):127-129.

[4]李顺英.小儿厌食症辨治概况[J].黑龙江中医药, 1989(4):50-53.

[5]温振英.小儿厌食症的中医防治[J].中华实用儿科临床杂志, 1987, 2(4):231-233.

[6]刘思浚,徐济达,龚燕霞,等.南通市3~12岁儿童厌食的分布特征[J].中国学校卫生, 2004, 25(6):658-660.

[7]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 1994.

[8]李牧真,李华东.小儿推拿中膏摩疗法应用总结[J].山东中医杂志, 2015, 34(2):158-160.

[9]王富春.刺法灸法学(供针灸推拿学专业用)[M].上海:上海科技出版社, 2009.

[10]岳亚军.穴位贴敷简介[J].中国民间疗法, 2014, 22(8):21-21.

[11]佘世锋,许能贵.穴位贴敷临床研究方法探讨[J].新中医,2010, 42(6):104-105.

[12]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腧穴名称与定位[M].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 2006.

[13]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药典委员会编.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一部)[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1964.

[14]高学敏.中药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2007.

[15]王福隆,夏滨祥.脐疗机理探讨[J].中医外治杂志,1991(1):7-8.

[16]李惠玲.穴位贴敷治疗面神经麻痹69例[J].中国民间疗法, 2014, 22(4):22.

[17]周炜,王丽平,张树源.穴位贴敷疗法的临床应用[J].中国针灸, 2006, 26(12):899-903.

[18]青晓蓉,吴明英.大黄芒硝贴敷神阙穴治疗便秘的疗效观察[J].四川中医, 2013, 31(12):90-91.

[19]刘成竹.肾康穴位敷贴治疗168例慢性肾脏病患者疗效观察[J].内蒙古中医药, 2014, 33(23):48-49.

[20]孟跃.七味白术散治疗小儿厌食症61例[J].河南中医,2007, 27(3):78-78.

[21]盛爱棉.小儿厌食症治疗体会[J].河南中医, 2008, 28(5):76-77.

 
王思君,马鋆,赵树明,王富春
《吉林中医药》 2018年第05期
《吉林中医药》2018年第05期文献

服务严谨可靠 7×14小时在线支持 支持宝特邀商家 不满意退款

本站非杂志社官网,上千家国家级期刊、省级期刊、北大核心、南大核心、专业的职称论文发表网站。
职称论文发表、杂志论文发表、期刊征稿、期刊投稿,论文发表指导正规机构。是您首选最可靠,最快速的期刊论文发表网站。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 粤ICP备202304699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