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全的杂志信息网

晋系窑房同构建筑的空间形制与布局

更新时间:2009-03-28

窑洞结合木结构房屋混合建造,是晋系古建筑典型的营造方式,本文将其称为“窑房同构”[1]。在晋系古建筑中,窑房同构的单体建筑既可以组成三合院、四合院等院落空间,也可以通过组合院落空间形成建筑群体。若干建筑群体通过纵横两向的进一步扩展,便形成了城镇和乡村(图1)。

山西地处黄土高原,山地多、平地少,地形起伏变化较大。平坦地带接近水源,适宜农耕。为了把有限的平地用作耕地,山西民居、庙宇等人工环境选择基址时往往不占用平地,而是依据地形的高低广狭,因山就势、合理布局,既营造了负阴抱阳、背山面水的理想人居环境,又可以节约耕地,可谓适应黄土山地自然环境最具经验理性的营造技术手段。在一些山坡地带,或掘土为窑、窑上建房,或窑上建窑、窑前建房,使下层的窑顶成为上层的前庭,营造出黄土高原建筑特有的空间形式。诸如此类的院落空间,本文称之为“台院”。众多台院通过一定的空间结构组织在一起,形成了跌宕起伏的聚落形态,这是晋系古建筑中较多采用的空间形制和布局方式[2]

电气工程可以通过智能化的处理器将实际发生的数据进行处理,同时快速的对每个环节进行分析判断,对不同的处理器产生不同的影响。采用智能化的电气工程处理方式帮助解决了电气工程系统信息不一致的问题,克服了信息缺陷的问题,保证了信息资源的正确性和精准性,对整个电气工程的信息化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窑房同构的单体建筑,在院落、组群以及聚落中,通常被置于较为重要的位置。在三合院、四合院中,它常居于空间的轴线上,作为院落的主体建筑。在规模较大的衙署、书院、宫观、祠庙、寺庙、神庙,以及多进院落组成的大型民居等建筑组群中,则常被布置在最后一进院落的中心位置,具有压轴的作用。不需要累土筑台,人为增加高度,便能使主体建筑高出其他建筑,形成主从得体、尊卑有序的空间层次,这也是晋系古建筑典型的营造手法[3]。此外,窑房同构还被大量使用在府城、州城、县城、村落等聚落中。窑房同构的单体建筑,既可以作为城池的城门、钟楼、鼓楼、市楼、角楼,也可以是村落的堡门、寨门、高阁,成为一个成熟的聚落空间必不可少的中心、节点、路径、边界、领域上的建筑要素(图2)。

1 聚落中的空间布局

山西的城乡聚落,按照规模,可以分为城镇和乡村聚落;按照分布区域,可以分为晋中、晋南、晋西、晋北和晋东南聚落;按照聚落选址,可以分为平地和山地聚落;按照聚落形状,可以分为散点形、条带形、团堡形和层叠形聚落。类型多样,特色鲜明[4]。窑房同构的建筑形态,在平地聚落和山地聚落中皆有发现。一般而言,平地聚落多采用砖砌锢窑与木构房屋相结合的营造方式;山地聚落则利用生土窑洞、砖石锢窑与木构房屋混合建造(图3)。据调查资料显示,在晋中、晋西的城镇聚落中,普遍存在窑房同构现象;而晋南、晋东南的城镇聚落,几乎不存在这一情况;晋北有一些城镇聚落,如河曲、宁武、五寨、平鲁、保德、偏关等地,存在窑房同构的现象。一些位于黄土丰厚区域的平地聚落,则采用生土地坑窑洞形式,只在窑顶构筑檐厦,以晋南平陆、垣曲较多,晋北的朔州一带也有少量发现。窑房同构的乡村聚落,最典型的实例有临县西湾村、汾西师家沟村、方山张家塔村、灵石董家岭村和昔阳长岭村等。这些村落产生于农耕文明时期,大都依山而建,因境而成(图4)。

  

图1山西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分布图(图片来源:王金平绘制)

  

图2太谷鼓楼(图片来源:王金平摄影)

  

图3柳林孟门镇(图片来源:同图2)

  

图4临县李家山村(图片来源:同图2)

西湾村位于临县碛口镇东北2 km处,背靠眼眼山,东临湫水河,西接卧虎岗,依山傍水,避风向阳,取“左青龙,右白虎”之势。因处于侯台镇西侧的山湾里,故称“西湾村”。西湾村历史格局完整,街巷、水井、磨房、坟茔等生活、生产要素和防洪、堡墙、寨门、明渠、暗道等安全防御设施,一应俱全。尽管因地形所限,西湾村的总体规模较小,但其民居建筑因地制宜,较多采用四合院、三合院形式,既可横向布置,也可纵向扩张。由于地处山区,地形高低起伏,在前后布置时,往往形成“台院”形式,即将下层的屋顶作为上层的前庭(图5)。

大刚惊讶地说:“噫,你还懂得这些?可别瞎蒙啊。”赵大刚是特种部队转业出身,一向对公子哥形象、富二代的刘志武有些看不惯。志武不以为然地说:“我蒙?对这个可是有一定研究的,四肢发达有什么用?干刑警得有知识得有头脑才行。”

  

图5临县西湾村(图片来源:同图1)

晋系古建筑中,依据基址的不同情况,若干窑洞或窑房同构的单体建筑,可以首先组合成一字形,再由一字形组合成L形,进而组合成三合院和四合院,成为民居、庙宇等建筑的一进院落空间。一字形组合方式,多用于靠崖挖掘的生土窑洞和砖石锢窑。锢窑的独立性强,适应性较好,除不宜曲屈变化外,可以实现多角度、多样化组合。既可以建成一字形,也可以组合成三合院和四合院;既可以窑前建房、窑上建房,与木结构建筑混合建造,也可以窑上建窑、窑前建窑,进行窑与窑的组合,形成纯粹的窑洞院落。

伴随着联合国旅游产业的组织发展,出国旅游已经成为当下的主要消费方式,不论是俄罗斯人,还是其他国家人,都开始主动的研究适合自己的旅游方案。自2018年以来,出境游的俄罗斯人达到1000万人次。俄罗斯的如今旅游增长速度快,出境旅游更快。俄罗斯的旅游主要集中在土耳其、中国为主,其他还有匈牙利、以色列、希腊、阿联酋等。随着越南、日本的游客数量不断增加,随之的资金不断增长。

张家塔村位于方山县西南的峪口乡,距县城22 km,始建于明末清初。村落选址于群峦起伏的黄土深山沟里,依山而建,坐北向南,负阴抱阳,面向小河形成背山面水的聚落格局。坡底建筑位置与坡顶建筑位置高差72.52 m。本着珍惜土地的原则,建成窑房同构、结构独特的民居院落。冬天日照充足,夏天厦檐挡日,冬暖夏凉,藏风聚气。建筑布局严谨对称,窑上房屋美观大方。每处宅院都有防洪排涝的明沟暗渠,防洪抗涝,全村连贯,至今完整无缺。村落街巷从南到北,连通12处院落。院落之间以巷道贯通,联系便捷。据现存残碑题记等考证,张家塔村营建活动历经210年,共建有民居宅院36处,护村堡门4座,堡墙长约1 060 m,门卫居住的防御性建筑梦楼1座,赵氏祠堂1座,庙宇3座。经调查,现存民居院落29处,其中窑洞510孔、砖木结构的房屋175间、大门21座、石碾石磨9副,村中人工砌筑明暗水道2 215 m,这些遗存弥足珍贵。其中窑洞的砌筑依山就势,既解决了地形高低差的问题,又可以将窑洞空间用作其他功能,是晋西窑房同构的典型代表(图8)。

结肠癌患者典型临床症状[5]:①具有息肉史或者癌症史;②大便隐血试验呈现阳性;③具有肠道腺瘤;④一级亲属患有结直肠癌史;⑤慢性便秘、黏液血便、精神创伤史、慢性腹泻、慢性阑尾炎史;患者具有以上五种表现中的两项以上表现。

  

图6汾西师家沟村平面(图片来源:王金平绘制)

  

图7汾西师家沟村(图片来源:王金平摄影)

董家岭村是由灵石赵氏家族修建的一处血缘聚落,位于灵石县南关镇西部。村落东南侧沟壑为季节性冲沟。周边群山环绕,丘陵起伏,山峦叠嶂,景色秀丽(图9)。乾隆年间,以“永和堂”为代表,赵氏发展成为灵石“四大家、八小家”中的“八小家”,村落始具规模,延续至今已有300余年的历史。整个村落由东西两部分组成,东部坐东北向西南,西部坐西北向东南,交汇处有一聚水池,用来收集雨水以便人畜利用。村落依山靠崖而建,全部采用砖砌锢窑形式,局部结合木构房屋修建,向上层层迭起。西部9层,东部5层,符合风水习惯。村中现存爱立堂、当铺院、银楼院、中间院、永知堂等大小30余处民居院落。庙宇主要有旧佛庙、观音庙、关帝庙以及具有风水和景观意义的文笔塔等。院落彼此相通,上下相连,整体通融,浑然一体。

列位老友还当记得,49年前东北黑龙江连队树趟子里,就有白桦林。印象里没这么白,也更粗些,长势与长相也是同样的随意、不讲究。秋高气爽的时节,那白桦林在傍晚残阳斜照里有明黄的亮色,大片的桦叶在秋风落叶的日子里一天天厚厚软软地铺在地上,留下很奇特的踩踏感受。

长岭村位于昔阳县界都乡东部,太行山中部的东麓。因建于寨垴山底部一条蜿蜒曲折的蛾眉岭上,故名长岭村。村落依山势建在一个向阳的山坡上,由西到东,与地形有机结合,与群山交错生长,互相辉映。民居院落层层叠叠,呈现出高低起伏、错落有致的建筑形态。村落中部为集中连片的传统建筑区,主房为石砌窑洞,厢房为砖木混合结构,属典型的山地窑洞四合院形制(图10)。村中主要道路有东西道、南道、西坡道、岭后底道。中下部由东至西有石板坡街、麻地街、槐树坡街、官坊街、烧锅街、碹筒筒街,中上部由东往西有圪台街、楼后街。巷道纵横如“井”字,互相贯通。村内传统建筑有双井寺遗址、五道庙、关武庙、官坊场、神坊、陈家大院、陈家小院、翟家小院、张家小院、四方地、池塘、新戏台等。这些建筑融封闭性、等级性、坚固性、审美性为一体,属多进式山地串珠式的对称四合院,院院相通,院院不同,高低错落,别有韵味。

除以上实例外,晋中平原的汾阳、平遥、介休、孝义等地,尽管地形比较平缓,但也采用了窑房同构的方式营建城乡聚落。这些聚落结构紧凑,规划方整,利用横平竖直的街巷划分不同居住单元。院落由砖砌锢窑组成,中轴对称。锢窑如在南北轴线上,称为正窑;在东西两侧,则称为厦窑。砖木结构的房屋用作厢房,称为厦房。每个街坊均有一个砖石拱券的大门,称为坊门。门上往往镶有匾额,作为里坊的标识。不难看出,这样的格局留有唐代及之前我国聚落规划的里坊制痕迹,古风犹在(图11)[5]

2 组群中的空间布局

晋系古建筑中,较大规模的民居、庙宇、书院、衙署等不同性质的建筑,往往利用三合院、四合院或层层退后的山地台院,形成纵向、横向或纵横两向、多进多跨的建筑组群,以满足多种多样的使用功能,这也是中国古代建筑固有的空间布局方式。民居是一切建筑类型的原型,不同的建筑种类从其产生伊始,几乎都受到民居建筑的影响,经历了长期的发展与演变过程。伴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建筑功能日益完善,建筑形制日趋成熟,从而使得不同性质的建筑发展出了不同的规制。研究发现,窑房同构的单体建筑,在不同使用性质的建筑组群中皆有应用,非常普遍。不同于西方古典建筑,中国古代建筑空间内敛含蓄,等级分明,秩序井然。有堂必有门,讲究门当户对,起承转合,具有严格的门堂之制。这在民居、庙宇、衙署、书院等建筑中皆有体现。窑房同构的建筑,或为庙宇的山门、戏台、斋堂、钟楼、鼓楼、藏经楼、魁星楼、正殿,或为衙署的谯楼、碑亭、三堂、内宅,或为民居的宅门、客堂、居室等,被广泛使用在晋系古建筑组群不同的要素和部位上[6]

  

图8方山张家塔村(图片来源:王金平摄影)

  

图9灵石董家岭村(图片来源:同图8)

  

图10昔阳长岭村(图片来源:同图8)

山西大量的宫观建筑也采用了窑房同构的营造方式,如太原纯阳宫、柳林玉虚宫、河津真武庙、汾西真武祠、方山真武行宫等。太原纯阳宫也称吕祖庙,为供奉吕洞宾而修建,坐北向南,前后五进院落。中轴线由南至北有宫门、木牌楼、二道宫门、过厅、吕祖殿、虚无洞、方形单间回廊亭、灵宝洞、玉皇阁,两侧各院现存厢房、配殿及八卦楼等。方形单间回廊亭为清代遗构,是一座砖砌二层楼阁建筑,一层方形平面,四面砖砌窑洞,均面宽三间,正面明间设砖券拱门。窑洞上层四面建楼,四角建八角攒尖亭,有飞桥连通。玉皇阁也称巍阁,位于第五进院中,是宫内最高建筑,正面底层为砖石结构锢窑,正门“潜真洞”洞内面宽七间,进深三间;二、三层为木结构楼阁,三层较小,可俯视远眺。纯阳宫利用砖砌锢窑应对高低广狭变化,与木结构建筑混合修建,营造了别有洞天的灵虚圣境(图12)。

其三,历史上的黄土高原自然条件优越,森林植被较好。明清之际,人口繁衍,人类对自然资源的过度索取,造成可用于建造纯木结构房屋的木材日益匮乏。为解决这一问题,“窑房同构”技术应运而生,继而发展成为成熟的民间营造做法,适应了山西复杂多样的自然环境和多种社会需求。这种技术方式根植于地域,一经产生便具有顽强的生命力,被人们世代传承,形成了特定地区的风土建筑[13]

  

图11平遥壁景堡平面(图片来源:宋昆《平遥古城与民居》,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25页)

  

图12太原纯阳宫平面(图片来源:王金平绘制)

  

图13五台山佛光寺(图片来源:同图12)

山西境内遗存的祠庙和神庙,其建筑组群常常坐北朝南,左右对称。南北轴线上依次布置山门、戏台、献殿、正殿、寝宫等;左右布置护持性的建筑,如钟楼、鼓楼、偏殿、耳殿等,形成多进院落空间。山西是戏曲之乡,建有数量众多的戏台。戏台往往与神庙、祠庙组合建造,用以娱神,以期神人共乐。调查发现,一些圣贤祠庙,如文庙、司马光祠、栗毓美祠等,讲究礼制秩序,庄严肃穆,很少设置迎神赛戏的戏台;而在武庙或称关帝庙、老爷庙,以及家族宗祠等建筑群中,戏台的建设则十分普遍。神庙或神祠中,戏台屡见不鲜,如二郎庙、龙王庙、三皇庙、后土庙等,几乎是有庙必有台。一般而言,山西戏台以砖木结构为主,偶尔也可见纯粹的砖砌窑洞戏台。由于戏台的表演功能要求台口有一定的宽度,而窑洞的跨度又受到发券尺寸的限制,山西境内砖石筒拱窑洞戏台的破损现象较为普遍,并且程度严重。在一些神庙、祠庙中,戏台与殿堂相向布局。底层砌筑砖石窑洞,窑前建房作为庙宇的山门,二层建造砖木混合结构的戏台,窑上建房形成窑房同构的建筑形态。除此之外,庙宇的钟楼、鼓楼、碑亭等,也采用窑上建房技术。洪山源神庙,位于介休市洪山镇洪山村东南。坐南向北,二进院落,占地1 623 m2。中轴线由北至南依次为木牌楼、山门、戏台和正殿,两侧为钟鼓楼、东西配殿及偏院娘娘殿和厢房。现存建筑为明代遗构。戏台与钟楼、鼓楼连构,下部为砖券窑洞5孔,中间为通道,台身面宽三间,进深四椽,单檐悬山琉璃瓦顶,台中以木制隔断分为前、后台(图18,图19)。

  

图14平遥白云寺禅堂(图片来源:王金平摄影)

  

图15大同观音堂(图片来源:王金平绘制)

  

图16清徐香岩寺西部(图片来源:同图15)

  

图17清徐香岩寺东部(图片来源:同图15)

在衙署、书院等建筑中,窑房同构的建筑形式也得到应用,如平遥县衙、孝义县衙(图20)、霍州州署,以及桂馨书院、冠山书院、中阳书院等。一般而言,衙署中的大堂、二堂较多采用砖木结构或纯木结构建筑,谯楼、内宅或寝室偶尔会采用窑上建房的方式。平遥县衙建筑群(图21)纵向分为东、中、西三条轴线:中轴线六进院落,自南向北依次为大门、仪门、牌坊(牌坊已毁,其两侧为六房)、大堂、宅门、二堂、内宅、大仙楼;东侧轴线由南至北有彰瘅亭、土地祠、寅宾馆、酂侯庙、常平仓(又叫钱粮厅)、花园;西侧轴线由南至北有申明亭、牢狱、公廨房(遗址)、十王庙、洪善驿、督捕厅、马王庙等。衙门外,左翼有观风楼,右翼有乐楼(尚未复原),前有照壁。整个建筑群主从有序,前堂后寝,左文右武。房屋间数为299间半,是封建王朝最基层统治机构的完整再现。内宅之后有大仙楼,是县衙中现存的唯一一座元代建筑。大仙楼为砖木结构,上下两层,底层为砖券窑洞带前廊,是知县吃饭的餐厅;二层为木结构建筑,面宽三间,五檩悬山前廊式,殿内神龛内供奉守印大仙[9]

书院,特别是私塾,本来就是从民居中分离出来的,其建筑形制受一个地区民居的影响最大。公办的书院,规制要比私塾讲究得多,其中的藏书楼常常采用砖石发券结构形式(图22)。桂馨书院位于灵石县静升镇王家大院内,是静升王氏一族的家族书院,属于高家崖院落群,修建年代大约在嘉庆元年至十六年(1796—1811年)之间。桂馨书院是高家崖主体建筑群西端的最后一套院落,坐北朝南,为主从式布局。主院与跨院纵向均分为前院、中院、内院三进,入口位于东南角。每进院落皆有一道通往主院的侧门,使院落内部横向交通便捷,纵向则互不干扰。主院为规整的长方形,为严格的中轴线式布局;跨院由于地形原因,平面为不规则形,但纵向依然有明确的轴线,设有精舍和花院。桂馨书院整体布局严谨对称,通过宅门、影壁、垂花门、内院、室内的空间序列组合,显示出主次分明、前低后高、循序渐进,步步推向高潮的传统四合院特征。整个书院窑房同构,窑院层叠,代表了较高的建筑技术水平(图23)[10]

  

图18洪洞水神庙分水亭(图片来源:王金平绘制)

  

图19介休洪山源神庙戏台(图片来源:王金平摄影)

  

图20孝义县衙内宅(图片来源:同图18)

  

图21平遥县衙平面(图片来源:同图18)

  

图22河东书院藏书楼(图片来源:同图19)

  

图23桂馨书院内院(图片来源:同图19)

3院落中的空间布局

师家沟村位于汾西县僧念镇北,一面临沟,三面环山,窑院层叠,错落有致,是晋系古建筑窑房同构营造做法的杰出代表(图6,图7)。现存较完整的台院30余座,砖砌锢窑250余孔,木构房屋100余间。建筑普遍采用砖砌锢窑结构,窑上建房,院上盖院,窑房同构,交融一体。保存较好的窑洞民居包括凝瑞气院、松茂院、大夫第、流芳院、处善院、循礼院、务本院等20余处。聚落结构合理,台院沿等高线布局,主要道路垂直于等高线,四周设环道。环道外侧为生活、生产设施,酒坊、醋坊、染坊、油坊、当铺、药店等一应俱全。

黄土横穴居室(图24),或称靠山窑,是黄土高原先民首选的居住方式。这种居室由于受到自然条件的严格限制,必须随地形的变化而变化,空间组合的可塑性低,故以一字形平面为主。一字形的横穴居窑洞院落,一面为居室,三面围以夯土墙或植物秸秆编织的篱笆,民间形象地称之为“野院子”。这种土窑院落,冬暖夏凉,生态环保,可纳天地之精气,收四时之浪漫,颇具乡间野趣,最富乡土特色,缺点是阴暗潮湿,宜居水平较低,时至今日已逐渐被乡民弃之不用。

  

图24横穴居黄土窑洞(图片来源:王金平绘制)

如果一字形土窑前的场地较为开阔,则可以一面临沟,在土窑两侧营建简易的土木结构瓦房,用作厨房、库房、柴房、厕所、畜棚等生活、生产附属设施,形成窑房同构的三合院。一些沟坡地带,黄土的发育较好,可以在三面挖掘横穴居室,形成倒U形簸箕状的黄土窑洞院落,民间称之为“敞院”,实际上是一种黄土窑洞组合而成的三合院。(图25)

  

图25敞院意象(图片来源:王金平摄影)

  

图26地坑院平面示意图(图片来源:同图24)

平坦地带也可以利用黄土挖掘横穴居室。这种现象,在晋南和晋北的一些地区常有发现,民间称之为“地窨院”或“地坑院”。事实上,这是一种竖穴居与横穴居相结合产生的土窑四合院。在平坦的地方,自上而下挖一个长宽约30 m×40 m、深约10 m左右天井似的深坑,形成露天场院。然后在东西南北四个方向向里挖窑,再在院角或南侧中部开挖一条长长的上下斜向的门洞作为院门,一座地坑四合头窑院就基本成形了(图26)。一般而言,朝南的土窑洞为正屋,作为居室,东、西、南三侧窑洞用以堆放杂物,饲养牲畜。为了收集雨水,院中掘有深窖,用石灰泥抹壁,沉淀后的水人畜皆可饮用。地势较低的院落角部,常设置“旱井”或“干井”,作为污水排放之处。为防暴雨倒灌,地坑院常在门洞下设有排水道,起到拦洪的作用。窑洞的顶部覆土夯实,可作打谷场之用。烟囱通过窑洞屋顶凿洞直通上面。储藏粮食的窑洞,也凿洞直通窑顶的打谷场,碾打好的粮食可通过小洞从打谷场直接灌入粮仓,省力又省时,平时则在洞口加盖石块,以为封口。

由于 Fe2+在溶液中的存在形式受制于溶液的pH值,在中性和碱性环境中,Fe2+催化 H2O2产生·OH的能力会减弱(张蓉蓉,2013;刘俊等,2013),导致其对合成麝香的去除率降低。

黄土窑洞虽然经济适用,但土的湿陷性使其存在很大的安全隐患,特别是窑口的顶部,如遇阴雨连绵的雨季,最易陷落。为了避免这种情况,常采用三种技术手段:一是在窑顶砌筑檐厦,称“窑顶檐厦”(图27);二是在窑口加砖石拱券,称“接口子窑”;三是将砖石拱券一直砌入到窑洞的最里部,称 “偷碹”或“托碹”,使土窑更加安全。除了砖石“托碹”,山西有些地方在土窑的顶部用木梁支撑,避免洞顶塌陷。这些技术措施,一方面使生土窑洞被雨水的侵害减小了,另一方面也改善了土窑的安全性和室内环境,可窥土窑技术的演进。“偷碹”的进一步发展产生了砖石锢窑。锢窑俗称“四明头窑”,是指不需要任何依托便可四面临空,独立建造。锢窑的适应性很强,无论平地还是山地皆可使用。

研究人员将小鼠放进黑暗的箱子中,训练其通过胡须触碰来搜索附近物体。用爪子按压搜索到的物体后,小鼠可以喝到美味饮品。研究人员用激光照射小鼠大脑中负责感知信息的皮层区,使该区域细胞在一段时间内无法正常工作。这时小鼠大脑表现出与人类中风后相似的受损状况。随后,一组小鼠立即重返箱中,继续在黑暗中进行搜索物体的工作,另一组小鼠休息3天。结果发现,工作组小鼠在24小时后用胡须感知周边环境的能力逐渐开始恢复;3天静养期结束的小鼠该能力仍然未恢复,且随后的恢复速度也非常缓慢。

研究采用的地形资料主要为1964年、1997年河道地形图,少量河道采用1989年、1990年航道图,其中实测河道地形长度约481 km,占模型计算河道总长的92%。其中东江下游及三角洲河道1997年地形资料是目前为止较为系统的成套地形资料(见图1)。

  

图27带有檐厦的地坑院(图片来源:王金平摄影)

锢窑与木结构混合建造形成的三合院和四合院,见于民居、庙宇、书院、衙署等不同类型的建筑。南北向的三合院一般由院门、东西厢房和正房组成。如在三合院坐南朝北的位置上布置倒座房,便可围合成四合院,民间称之为“四合头院”(图28)[11]167

  

图28师家沟大夫第平面(图片来源:李锦生《山西古村镇历史建筑测绘图集》,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3年版,第167页)

在窑房同构的三合院或四合院中,正房称为“上窑”。所谓“上”是指地位重要,一般为长辈居室或主要殿堂。东西厢房,称东西“下窑”。“下”指地位次于上窑,一般为晚辈居室或偏殿。倒座房称“南窑”,位置居南,地位最低,通常是下人或客人的居室。上窑开间一般为奇数,以三开间、五开间为主,较少有七开间或以上的。上窑和东西下窑的前部,通常建有木柱支撑的廊厦,称“穿廊”“窑前建房”或“明柱厦檐”。如在窑洞顶部筑有挑檐而无柱子,则可称之为“窑顶檐厦”或“无根厦檐”。挑檐的结构形式有三种,即砖石叠涩、条石挑檐和木结构挑檐。如在窑洞的屋顶上建房或建窑,便可形成二层或二层以上体量的建筑。

首先,经过长期的探索和实践,穴居方式经历了不断的技术演进和流变过程,其建造技术与时俱进,日趋成熟,适应了社会的发展与文明的进步。而砖石发券技术在元末明初被广泛使用于地面以上的建筑,为砖石窑洞的大规模推广及其与木结构的结合建造,创造了成熟的技术条件[12]

  

图29师家沟大夫第立面(图片来源:同图28第170页)

黑龙庙,位于临县碛口镇卧虎山腰,坐东北向西南。庙宇为四合院,布局严谨,结构精巧,中轴线上建有窑洞山门、戏台、正殿。窑洞山门面宽三间,进深一间,前有抱厦。戏台位于山门之上,采用窑上、窑前建房的方式,是典型的窑房同构式建筑。中轴线两侧有偏殿、库厨,左右对称。偏殿为砖砌拱券窑洞结构,各有三孔,上部挑檐,属于窑顶檐厦构筑方式。库厨上部筑有砖木结构的廊厦,具有看台的功能[11]349 (图31,图 32)。

  

图30墙垣式大门(图片来源:王金平绘制)

  

图31临县黑龙庙平面(图片来源:李锦生《山西古村镇历史建筑测绘图集》,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3年版,第349页)

  

图32临县黑龙庙横剖面(图片来源:同图31)

4结论

综上所述,从城乡聚落到院落组群,直至民居殿堂,山西境内的风土建筑广泛采用窑洞结合木结构混合营造的方式。明清之际,“窑房同构”成为山西地区的主流建筑形态。形成此类营造现象的因素很多,概括来讲,体现在如下三个方面。

奥尔夫将古典音乐的厚重和现代音乐的节奏感完美融合,使气势磅礴的开篇序曲在近一个世纪中产生了非凡的影响力。随着雄壮和声“O Fortuna velut luna”(噢,命运,如月),这段脍炙人口的拉丁文唱词,①生动地刻画出一位转动命运之轮的福尔图娜女神(或称“机运女神”)的意象(Imagery)。

汾西师家沟大夫第(图29)位于村落西南角,临内环道。大夫第共两层,上下均为砖砌锢窑,但做法不同。底层窑洞顶部女儿墙上砌有精美的砖雕花格,二层窑洞则采用窑前建房方式,为砖木混合结构。这座建筑虽然结构复杂,但窑洞与房屋结合得天衣无缝,浑然一体[11]170。三合院的院门,一般居于中轴线上,砖结构砌筑,称墙垣式大门,雕饰精美(图30);四合头窑洞院落,则常常利用倒座窑洞的一间作为院门,外观低调朴实。据调查,窑房同构四合院的倒座,即南窑,很少带有廊厦或挑檐。对于一些庙宇而言,大门也即山门的做法,要比民居讲究得多。

其次,砖石窑洞,特别是生土窑洞,较之纯粹的木结构建筑,取材较易,工时较短,可塑性强,持续耐久,经济适用,具有绝佳的生态性能,而且对自然环境的干预较少,至元明之际,愈来愈被广泛地认同和接受。窑洞与木结构的结合,使建筑的内部空间保留了窑洞优越的物理性能,外观则维持了木结构房屋的主流形象,可适应日益变化的社会功能。

山西寺庙建筑众多,为了适应山地环境,常常利用砖石砌筑窑洞,将不适宜建设的坡地整理成较为平整的台地。分层构筑的砖木结构殿堂,在满足寺庙建筑规制要求的同时,也形成了丰富的佛寺景观[7]。五台山佛光寺、南山寺,平遥白云寺,大同观音堂,隰县千佛庵等,都采用了窑房同构的手法(图13)。白云寺位于平遥县卜宜乡梁家滩村西,坐北向南,三进院落。中轴线建有山门、弥勒殿、大雄宝殿和禅堂。山门二层,面宽三间,下层明间辟拱券门洞,上建三间硬山顶小殿,称关帝殿。大雄宝殿二层,下层为5孔砖券窑洞,带前廊,其上建观音阁,面宽三间,进深五椽,单檐卷棚硬山顶,六檩前后廊式构架,殿内存明代彩塑3尊。禅堂二层,上下均为砖窑,上层窑洞砖砌前檐墙为仿欧式做法,称古佛殿。白云寺建筑或窑上建房,或窑脸仿木,将窑房同构做法应用得淋漓尽致。处于平坦地带的寺庙,也常采用窑上建房的做法,如平遥镇国寺三佛楼、灵石资寿寺、新绛白台寺、孝义净安寺等。明代中叶,无梁结构建筑兴盛。这种利用砖石拱券模仿木结构建筑的锢窑,一方面节约木材,另一方面有利于防火,被广泛用作寺庙的藏经楼或大雄宝殿。山西境内留存有大量的无梁殿建筑,其中以太原永祚寺、永济永固寺、五台山显通寺、清徐香岩寺最为著名(图14—17)[8]

参考文献

[1]王金平, 王占雍. 晋系古建筑典型营造技术初探[J].西部人居环境学刊, 2017(5): 1-8.

[2]王金平. 风土环境与建筑形态:晋西风土建筑形态分析[J].建筑师, 2003(1): 60-70.

[3]王占雍, 赵慧, 王金平. 晋系古建筑窑上建房营造技术分析[J].西部人居环境学刊,2017(6): 71-77.

[4]王金平, 徐强, 韩卫成. 中国民居建筑丛书:山西民居[M]. 北京: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9: 42-83.

[5]宋昆. 平遥古城与民居[M]. 天津: 天津大学出版社, 2000: 25.

[6]林徽因, 梁思成. 晋汾古建筑预查纪略[J].中国营造学社汇刊, 1935(5): 12-67.

[7]常青. 元明中国砖石拱顶建筑的嬗变[J].自然科学史研究, 1993(2): 192-200.

[8]王金平, 李会智, 徐强. 中国古建筑丛书:山西古建筑(上)[M].北京: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5: 443-446.

[9]曹昌智. 画说平遥古城[M]. 太原: 山西经济出版社, 2010: 65-76.

[10]张昕, 陈捷. 画说王家大院[M]. 太原: 山西经济出版社, 2007: 88-92.

[11]李锦生. 山西古村镇历史建筑测绘图集(上、下)[M]. 北京: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13.

[12]傅熹年. 中国科学技术史:建筑卷[M].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8: 301.

[13]常青. 历史建筑保护工程学[M].上海: 同济大学出版社, 2014: 1-30.

 
王金平,王占雍
《建筑遗产》 2018年第01期
《建筑遗产》2018年第01期文献

服务严谨可靠 7×14小时在线支持 支持宝特邀商家 不满意退款

本站非杂志社官网,上千家国家级期刊、省级期刊、北大核心、南大核心、专业的职称论文发表网站。
职称论文发表、杂志论文发表、期刊征稿、期刊投稿,论文发表指导正规机构。是您首选最可靠,最快速的期刊论文发表网站。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 粤ICP备202304699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