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全的杂志信息网

江初旺:让种茶和扶贫情结齐飞

更新时间:2009-03-28

“芳原绿野恣行时,春入遥山碧四围”。清明前后,春的气息还在肆虐,夏的燥热已高调来袭。在铅山县英将乡汉阳村海拔1300余米的茶山上,绿和有机资源开发有限公司总经理、铅山县六和茶叶专业合作社理事长江初旺和合作社社员、贫困户们忙的是不易乐乎,他们每天起早摸黑抢抓良好天气采摘新茶。

纵观高校教育教学督导和评价机制的产生、发展和调整,可以认为所有的学校都非常重视教学工作,教育教学督导和质量评价的机制运行在当时主要依赖于校级的行政管理。这就导致了教育教学督导和评价机制从诞生开始就具有行政管理的性质,这使得督导小组与行政干部彼此分离又相互叠加,从而产生了一些现行的实施特点。

以应试为目的、如此被动的英语学习,如此输入单一、缺乏拓展、脱离生活的英语学习,造成在现实场景应用中的聋哑现象,也就实在不足以为奇。由于现实场景中的应用表达,课堂上没教过,课外书没读过,自己没见过,没和别人聊过,自己也没想过,所以相应的英语发音、应用场景的认知图式都是空白,故而难以听懂(聋)和迁移应用(哑)。就算学过相似场景的表达,因为不自信,怕出错,怕丢脸,怯场等情感因素过滤,脑子里只留下一片空白,或者断断续续、支支吾吾,不敢说或是说不出来。

“明前茶是清明节前采制的茶叶,受虫害侵扰少,芽叶细嫩,色翠香幽,味醇形美,是茶中佳品。同时,由于清明前气温普遍较低发芽数量有限,生长速度较慢,能达到采摘标准的产量很少,所以又有‘明前茶,贵如金’之说。”说起茶叶经,江初旺这个传言不善言辞的茶人竟是侃侃而谈。打开他的种茶话匣子,江初旺更是讲得眉飞色舞,一股对茶叶的深情溢于言表。在江初旺的叙述中,他的种茶和扶贫情结在我们脑中越来越浓、越来越清晰了。

  

产业扶贫基地

打小就在心里种下了茶叶的种子

1968年,江初旺出生在铅山县英将乡一个叫做汉阳村的山旮旯里。江初旺德父亲在当地是个名人,当过村里的会计、大队长,还当过乡企办主任,乡里、村里的茶厂都是他管理。从小,茶山就成了江初旺的乐园,耳濡目染,十几岁时,江初旺就能分辨出茶叶的品质高下。

林胜提出选择企业中有代表性的经典案例,结合制图的知识点开发出专题化与系列化的微课程,然后根据选题内容,合理将PPT、三维动画、三维模型、生产现场视频、解说声音、画面字幕等多种元素融于一体[2]。渠婉婉等根据高职学生的特点,提出高职微课的使用应针对高职学生的特点,普及多媒体设施,结合行业特点[3]。程敏总结了微课在机械制图中适合制作成微课的内容为绘制过程和知识讲解两部分[4]。李国营提出微课可以作为课下复习的依据,微课使机械制图实现个性化教学,并提出微课要突出机械制图的趣味性和意义[5]。

江初旺深思熟虑后,决定把这份责任交给儿子江平。2014年,江初旺把江平送到福建武夷山茶校学做茶,毕业后又在福建武夷山市做了2年茶。现在,江平已考取“初级品茶师”,在参与父亲公司事务的同时,专心钻研准备参加“高级品茶师”考试。谈起接承父业的打算,江平满怀憧憬地说,父亲辛苦20多年打下了坚实的茶业基础。他没有理由不承接这份事业,没有理由不把这份事业做好。接下来,他打算跑跑各级茶科院所和各地大型茶业企业,学习科学种茶制茶,标准化种植,标准化制茶,标准化生产茶叶,不断提升英将茶的品质,要让英将茶再创辉煌。

英将位于铅山县东南武夷山腹地,地理坐标为东经117°56′-118°00′、北纬28°-28°24′。境南的五府岗和清明尖海拔分别为1891米和1366米。英将山高岭陡,山势连绵,山中清泉汨汨,飞瀑霰霰,英将水漾漾。山环水转,水绕山行,针阔叶交混林中的千余亩茶园,其枝其叶,条萦肥实,绿者叶绿汤清、神韵高雅、亮丽芬芳、香沁心脾,红者色泽乌润、汤色红浓、香气高长、滋味醇厚,品质超群。

当年,辛弃疾用瓢泉水泡小龙凤团茶,口齿生香,回味无穷,情不自禁地赞道:“其外芬芳,团龙凤片,煮云膏些。”(《水龙吟》)此小龙凤团茶即为英将高山交混茶林中的“银丝水芽”。早在宋代,小龙凤团茶即为贡茶。明清四百年,英将的清明尖、茶坑源、熊坑源、坪阳源等地所产青枝绿叶更为武夷山之高山茶极品。当年,英将的茶叶常常代表铅山茶叶送审送评。

以糖尿病肾病患者作为分析对象,其各项检测结果的阳性率见表2所示,可见患者α1-MG、β2-MG、TRF、mAlb和Cys-C阳性率分别为43.68%、40.23%、77.01%、82.76%和57.47%。

2006年,江初旺筹资360万元注册成立了“绿和有机资源开发有限公司”,茶叶基地已发展到了1300余亩。公司开发了“六和云丫”、“六和云毫”等系列品种,并全部通过中国绿色食品认证中心的绿色食品(AA)认证和中绿华夏有机食品认证中心(COFCC)的有机茶认证。2010年至2016年,公司茶叶参加全国茶博会年年获金奖,2016年在庐山举办的全国名优茶评比中,“六和云毫”一举摘得最高级别的“茶王”桂冠。

“英将茶好,不仅是这里山高环境好,不施化肥和农药才是英将出好茶的秘密。”爬上海拔1300米的茶叶基地后,江初旺指着两旁满眼碧绿的茶海说:“你看,我们茶山的茶树下生长的草是青绿色的,如果用除草剂除草后生长的草就是枯黄色的。使用除草剂除草种植出来的茶叶,产量和收入虽高,但茶叶有农药残留,喝了对人的健康有损害。我不能为了眼前利益做砸英将茶品牌的事。”

一大早,铅山县英将乡留桥村肢体残疾的建档立卡贫困户宁小红的妈妈就和乡亲们来到茶山上采摘新茶。一天下来,她采茶青的报酬近百元,她们采摘茶青的工资要比非贫困户多2元一斤,这是江初旺给贫困户的优惠政策。

一辈子只想做好英将茶

1985年,江初旺高中没读完便开了家木器加工厂,生意做得风生水起。一次,一个杭州客户委托江初旺带几斤慕名已久的英将茶叶去尝尝,江初旺便带了5斤前往。品尝了英将茶,杭州客户赞不绝口,当场向江初旺下了50斤英将茶的订单。

这个额外的订单把江初旺尘封多年的茶叶情怀大门打开了。回到家,江初旺便处理了加工厂,租下了村里的200多亩茶山和邻村100多亩茶山和茶厂,投入3万余元,高薪聘请了几个有丰富经验的制茶师傅,江初旺开始了英将茶的复兴之路。

这个传说在江初旺心中烙下了深深的印记。“可惜牌匾后来在一场大火中毁了,但是铅山英将的六合春茶却闻名遐迩,茶叶供不应求。”江初旺不无遗憾地说。

以民宿软件小猪短租为例,小猪短租并非提供标准酒店,而是致力于推广当地居民的闲置房间。通过平台为需求者提供更具有当地民族特色和人情味的住处,让入住者感受到当地的特点以及风土人情。在新疆有少数民族毡房,在北京有四合院,在云南有当地小寨等。随着平台的发展,可选择的房源也更加优良,装潢更加独特,本地的特色更加丰富。它不符合大多商业机构的标准化,追求的是独特和无可替代性。

 

当然,生产“良心茶”并非是赔本买卖。如今,慕名来买江初旺茶叶的茶商、厂家络绎不绝,价格是普通茶叶的好几倍。

 

在英将流传着一个传说:清乾隆年间,英将乡有一家六兄弟的茶叶做得很好。一次,乾隆在杭州品茶,同时品了西湖龙井和英将“六和茶”后,乾隆喜不自禁,当场将其列为朝廷贡茶,并挥毫泼墨写下“六合春”,命人制成牌匾送到英将。

经过江初旺20多年的努力奋斗,他生产出来的英将茶已恢复了往昔的荣光而畅销茶市场。这份英将茶的事业,怎么把它传承下去,并进一步做强做大?

“多年来,一个有关英将茶叶的传奇故事一直在我脑中挥之不去,就是这个故事成就了我今天的事业。”说起英将茶,江初旺表现出的是一种自豪,让人感受更深的是他透漏出的一份责任。

惟愿贫困乡亲多笑脸

(2)配套设备:表面温度计感温元件为表面热电偶,指示仪表一般应具有热电偶参考端温度自动补偿功能。配套电测仪表,要求符合0.1级及以上技术指标。

 

“绿和有机资源开发有限公司”壮大了,英将茶重焕了异彩,做英将好茶的事业也有了传承人,江初旺开始思考带动本村村民共走富裕路。2010年,江初旺成立了“六和茶叶专业合作社”,当年吸收了当地100余农户加入,江初旺被推选为理事长。几年来,江初旺通过推进茶叶行业标准化建设,促进农民茶叶专业合作社向标准化、专业化、规模化发展,通过公司加农户的模式,带动茶农增收致富。2015年,合作社被国家农业部评定为“农民专业合作社国家级示范社”,“绿和有机资源开发有限公司”、“六和茶叶专业合作社”的茶叶基地达到了1600余亩。

当全县上下轰轰烈烈开展脱贫攻坚之际,江初旺也以实际行动参与了这场脱贫攻坚决战场。

“我的发展离不开政府对我的大力扶持,也离不开乡亲们给我的帮助和支持。为了贫困群众早日脱贫,为了乡亲常露笑脸,我愿全力参与到光荣的脱贫攻坚中去。”江初旺斩钉截铁地说。

在铅山县扶贫和移民办和英将乡政府的指导帮助下,江初旺将410亩茶山列为产业扶贫基地,把全乡149户387明贫困户全部纳入合作社。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可在合作社采茶、务工赚取工资,年底还可享受1000元的产业分红。

英将乡汉阳村智力残疾的建档立卡户余顺水今年28岁,可他却是江初旺公司十几年的“长工”了。每年采茶期,余顺水一天能赚到100元左右,一年采茶可赚到2000多元。平日里,余顺水和母亲在茶山务工,每人一年收入超过3000元,继父在茶厂工作,每天工资120元。参加合作社后,每人每年分红1000元。“江总对我和乡里的贫困户可好了!没有他,我一家的穷日子都不知道什么时候能结束。”说起江初旺,余顺水一家都有说不完的感激话。

  

江初旺(中)指导贫困户识别新茶

  

贫困户在茶山上采茶

头雁飞,群雁随。扶贫脱困需要“头雁”,英将贫困户需要“头雁”。“目前,我们虽然为贫困户做了一些微不足道的事,但还远远不够。将来,协会、企业将进一步整合资源,为广大社员与贫困户搭建学习交流合作平台,脱贫扶智、扶志、扶心,坚持富口袋与富脑袋同频共振,从思想上、创业方式上、技术、销售上全面帮扶贫困户脱贫致富。作为一名县人大代表,我更要成为英将扶贫帮困的‘头雁’。”江初旺坚定地说。

 
陈万民,于龙广
《老区建设》 2018年第07期
《老区建设》2018年第07期文献

服务严谨可靠 7×14小时在线支持 支持宝特邀商家 不满意退款

本站非杂志社官网,上千家国家级期刊、省级期刊、北大核心、南大核心、专业的职称论文发表网站。
职称论文发表、杂志论文发表、期刊征稿、期刊投稿,论文发表指导正规机构。是您首选最可靠,最快速的期刊论文发表网站。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 粤ICP备202304699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