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全的杂志信息网

基于社会性别的气候变化认知和气象灾害应对调 查 分 析 ——以内蒙古突泉县太平乡曙光村和赛银花村为例

更新时间:2009-03-28

引言

气候变化是当前各界比较关注的话题,社会性别与气候变化的关系已经成为近年来国际化的主流趋势,随着IPCC第5次评估报告的发布,气候变化对不同性别群体的影响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我国在部分地区开展了一些社会性别适应气候变化平等性的调查研究,提供了一个理解气候变化认知和气象灾害应对对性别产生不同影响的研究视角和方法。

在2014年联合国多个国际组织联合主办的“天气与气候服务中的性别问题——均等服务和女性赋权”高层论坛上,矫梅艳副局长以主题演讲的方式介绍了中国强化面向农村和贫困地区防灾减灾气象服务的实践,体现了对贫困地区妇女减灾的赋权性措施。与世界其他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在性别与气候变化及气象灾害研究方面起步晚,研究少。因此,关注和研究气候背景下气象灾害对我国不同性别的影响评估有很大的现实意义和必要性。

本文从社会性别分析的角度出发,以内蒙古突泉县太平乡曙光村和赛银花村为案例,通过问卷调查分析,揭示了女性和男性在气候变化认知及应对灾害等方面的差异。

1 开展的工作及调研区域概况

邀请来自国家气候中心、国家公共气象服务中心、中华女子学院相关研究领域的专家召开数次专家座谈会,根据专家建议选择内蒙古突泉县太平乡曙光村和赛银花村为试点村。主要考虑两个原因:一个是曙光村和赛银花村为贫困地区;二是这两个村庄为气象部门扶贫点,对于问卷的收回率更高效。结合专家意见设计的此调查问卷。问卷包括气候变化认知和气候变化应对两部分内容,共27个相关调研需求。问卷顺序由浅入深涉及天气、气候、预警、预报、灾害、影响及应对等内容。问卷采用一对一访问填写形式,累计完成有效问卷284份,其中女性被访问者113人,占40%,男性被访问者171人,占60%。18~24岁受访者占8%,60岁以上占2%,其余90%的受访者的年龄段在25~59岁。这个年龄段的人群为主要劳动力人群,更有利于为调查问卷工作提供准确、详实的信息。因此,调查问卷具有一定的准确性,可以作为进一步分析研究的基础。

埙在新石器时代就已经盛行,大约有七千年的历史。古时候,人们用绳子系上一个石球或者泥球,投出去击打鸟兽。有些球体中间是空的,表面有孔,投出去一兜风就能发出声音,这启发先民们制造出了早期的埙。这时的埙多为石制、骨制。后来,改用陶土烧制,用来模拟禽鸟的叫声,以诱捕猎物。

 

表1 调查人员基本情况

  

年龄段/岁人数所占比例/%18~2424825~34863035~44752645~599232≥6072

同时曙光村和赛银花村属内蒙古突泉县太平乡的贫困村,多年来是气象部门重点扶贫的村落。经济以农业为主,是一个农牧业相结合的乡村。两个村属温带大陆性气候,春季干旱多风,夏季炎热多雨,秋季凉爽短促,冬季严寒多雪。一年四季都有可能存在干旱、多雨雪等灾害天气,对于村民了解气候变化认知和气象灾害应对具有主动性、迫切性,这将有利于问卷工作的开展。

2 主要分析结果

2.1 女性更关注气候变化及灾害预警信息

调查问卷显示,对于气候变化和气象灾害预警知识的了解需求、关注气象灾害预警信息程度方面,女性所占比例高于男性。

2.领导重视,坚持高位推进。山西省政府高度重视农垦土地确权发证工作。以省领导任组长的省农垦改革发展领导小组召开专题会议,明确了各市人民政府纠纷调处和确权登记任务,特别是对省山投集团、省林业厅、省农业厅、吕梁市人民政府就方山肉牛场与关帝山林局林地纠纷一事达成一致意见,极大推进我省国有农垦土地确权登记工作。而且,省领导在本年度内就推进相关工作作出重要批示,明确提出要坚持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对标先进、对照任务,紧盯时间节点,加大通报和问责力度,加快工作力度,按时完成确权发证任务。

传统生物决定论认为,女性孕育生命、哺育后代的性别角色使她们对孕育万物的大自然有着更本源的联系,更能深切地感受自然环境给当代乃至子孙后代造成的影响。同时女性的生活和生计比男性更依赖周边的自然资源和生态系统[1]。这些都决定了女性往往更关注气候环境和生存环境的信息。本次调研问卷中的实例分析也得出这样的结论。在调查的113名女性中,关注气候变化的女性为61人,占比例为53.98%,高于男性5个百分点。问卷中关注气象灾害预警信息程度的女性比例高于男性近9个百分点,男性所占比例为45.12%,女性所占比例为54.10%,如图1所示。

  

图1 气候变化及灾害预警信息关注比例

2.2 女性获取天气和灾害预警的信息渠道的比例低于男性

问卷从电视、广播、互联网、手机、报纸杂志5个方面调查曙光村和赛银花村不同性别在获取天气和灾害预警的信息渠道上的差异。问卷汇总的结果发现,女性获取天气和灾害预警信息的5种方式上选择的比例都低于男性,如图2所示。例如对互联网的利用,男性所占比例为54.86%,女性是53.1%;通过电视获取信息的途径比例男性是69.71%,女性占64.6%。这说明女性获取信息的能力比男性弱,受到多方面的限制。

当提到在经历过极端灾害性天气后,人们打算对工作生活方式做出哪种改变来应对气候变化。从表2可以看出,购买气象灾害保险和学习气象灾害和气候变化相关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这两个方面男女比例相差比较大,相差十多个百分点。购买气象灾害保险男性选择的比例是40.57%,女性28.32%。学习气象灾害和气候变化相关的专业知识和技能男性占50.29%,女性占39.82%。

以上分析显示,女性创新能力也受到制度和文化因素、个人和家庭等因素的影响。

从图2中也可以看出,男性和女性获取信息渠道的选择多以传统媒体渠道和现代信息传播渠道为主,作为传统媒体渠道,报纸杂志和广播在农村中地位逐渐衰落,而手机、互联网等现代信息传播媒介成为农村获取信息的主要来源。

  

图2 获取信息渠道的性别比例

2.3 应对灾害时,女性的创新性较弱

自古以来受传统农业文化形成的家庭性别男主外女主内分工模式影响,农村女性在承担家庭农业生产的劳作时,没有具备相应的知识、经验和技能,使得在自然灾害来临后的思考受到限制。农村女性习惯依附于男性,强化她们受保护、主内意识的心理。女性受教育程度低、缺乏生存技能和生产资料等不利因素,也将妇女在应对灾害方面的主动选择能力推向边缘。

  

图3 灾害应对措施性别比例

调研结果表明,女性对气候变化及其灾害也不是束手无策,她们自己也积极应对,但是由于受传统农村社会性别观的影响,限制了农村女性主体意识的建立和发展,面对灾害威胁时,大多数农村妇女缺乏应对的主动性和创新性。

联合国第46次关于妇女地位的会议上也有学者指出,妇女不能享受充分的人权,缺乏经济保障和土地保障权,她们在教育和培训上的匮乏以及闲暇时间的受限制,使得她们在面临选择时,缺乏主动创新意识。被受访的女性在面临灾害的应对中也是选择了依靠自己节约生活用水的方式比例更高。

每次,只要我端起喂狗的碗走下楼梯,趴在地上的小狗就迅速跳起来,朝我“汪汪汪”地高声欢叫,脖子上的铁链被它摇得哐啷哐啷响,看来它已经习惯了每天由我这个小主人给它端饭、送水,并清楚地知道我手上拿的正是它的美食。

(1)女性更关注气候环境和生存环境的保护,对于了解气候变化和气象灾害预警知识的需求、关注气象灾害预警信息程度比例高于男性。

大部分女性的传统价值观念仍然根深蒂固地制约和束缚着她们,表现为独立意识较差、风险承受能力较弱,在遇到灾害时难以独立解决,在思想上更多依附于男人,习惯于传统的男主外、女主内的分工模式,而这种传统的思想观念也限定了两性不同的活动领域,赋予其不同的责任。

长期以来女性思想较保守,传统思想认为妇女应该照顾家庭,限制了妇女的流动性,也限制了妇女参与政治、获得教育、获取信息和市场及其它资源的机会[2]。尤其是农村女性受教育程度相对较低,一般来说,受教育程度越高获取信息的能力越强,能够从纷繁复杂的信息中搜寻到对自己有用的信息[3]。从时间上来说,女性将更多的精力放在家庭关系的构建上,很少有充分的时间与外界交流;从空间上来说,长期以家务劳动为主使得她们的生活圈和活动范围在逐渐缩小。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在《第四次评估报告》也指出由于社会文化的限制,女性往往也很难参加社会公众服务[4]。以上几种原因导致女性在信息渠道的获取使用上处于“男多女寡”的劣势地位。

2.4 灾害后,女性选择生活方式的改变比例低于男性

(2)妇女的流动性,参与政治、获得教育、获取信息和市场及其它资源的机会受到性别的限制。

护理工作者在对患者进行护理的过程中,一定要注意安全问题,严格按照操作要求对患者进行护理,对患者及其家属尽量使用温和的态度,拉近和患者之间的距离,这样才能促进医护行业的健康发展。

调查表明,在应对气候变化及其灾害的举措方面,女性的创新性选择比例要低于男性。在问卷中涉及对干旱和缺水选择哪些适应措施的调研,答案包括修水库、开采地下水、进行污水处理和再利用、推广喷灌、滴灌等节水技术、开发抗旱新品种、地膜覆盖和耕作保墒和减少生活用水等7个方面的选项。调研数据显示女性在面对灾害采取措施时,愿意从自己做起,以选择减少生活用水的女性比例远远高于男性,女性比例为80%。其他6项选择都要求具有创新性,调研发现在创新方面女性的选择比例均低于男性。比如选择修水库,男性比例是41.71%,女性比例是31.86%。

 

表2 调研数据比例汇总

  

调整种植品种转换谋生方式调整生活方式(使用环保产品,多走路少坐车开车等)购买气象灾害保险学习气象灾害和气候变化相关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其他性别调查/人男8313713771881女49888132455性别所占比例/%男47.4578.2978.2940.5750.290.57女43.3677.8871.6828.3239.824.42

3 结论与讨论

调查结果显示:

[2]Caitlin Lustig, Bonnie Nardi, “Algorithmic Authority: The Case of Bitcoin”, 48th Hawaii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System Sciences, 2015, pp.743-752.

调查数据显示,灾害天气发生后,妇女在选择应对气候变化生活方式上的改变也反映出男女两性传统性别角色上的差异。

(3)面对灾害威胁时,大多数农村妇女缺乏应对的主动性和创新性。

[9]〔德〕弗里德里希.卡尔.冯.萨维尼.历史法学派的基本思想[M].郑永流,译.北京:法律出版社,2009.

(4)灾害天气发生后,妇女在选择应对气候变化生活方式上的改变,受传统农业文化形成的家庭性别男主外女主内分工模式影响。

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电力电子器件对多电平逆变器的电平数目的要求也越来越多[3-4],这使得逆变器内部的主电路的功率半导体管数量不断增加、电路的内部结构复杂、控制方式繁琐,极大地提高了其发生故障的概率,降低了电源系统的可靠性[5-7]。因此会引起一系列的电源故障问题,如会造成变电站中电源的损坏,导致区域性停电、部分电网瘫痪等,影响到人们日常生活,企业正常生产,这将直接对国民经济的发展构成重大的威胁[8]。因此,为了避免此类事故的发生,不仅要提高逆变器的生产质量,还要对其进行相应的故障建模以及对出现的故障进行诊断和研究。

内蒙古突泉县太平乡曙光村和赛银花村的调查结果反映了我国农村存在气候变化认知和应对上社会性别的不平等性。性别分析侧重于理解男女之间的关系、家庭中的性别关系以及在各个层面决策过程中男性与女性的赋权、知情、掌握和参与情况。性别关系是社会中女性与男性之间的社会结构和权利关系,这一关系决定了女性和男性如何从自然资源中受益。两性在社会中不同的角色和责任导致了气候变化对男性和女性的不同影响。要理解性别和气候变化之间的关系,就需要理解男性与女性不同的社会关系、角色和责任,他们获取资源和从事生产活动的能力,以及在上述情况下气候变化如何对男性和女性产生不同的影响。

从性别角度来研究气候变化以及灾害应对对不同性别的影响,为今后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及其灾害提供了理论和对策依据。气候变化的性别分析,也体现在男性和女性如何运用他们不同的资源、知识和经验来应对灾害的影响,同时他们的社会地位、社会决策机制和过程如何制约或者促进其应对气候变化影响的能力,如何降低和弥补这种制约。

由于农村女性在社会、经济和文化生活中所处的地位和发挥的作用不同,灾害发生时她们所受到的影响比男性严重。建议为农村女性提供一个共同的平台,让农村女性提出自己的要求,为妇女增权,激发其自身的推动力。可以组织女性做气候变化知识及应对灾害等措施的培训,培训内容和形式要特别关注女性的需求和实际情况。培训的内容要符合妇女的生存状况和环境,要考虑妇女的特殊要求,如受教育程度、生理心理差异。对妇女进行社会性别意识提升是必要的,应该意识到自己的表达途径、表达想法的意愿。通过角色定位和角色塑造充分发挥女性作用,加强性别意识的宣传和分性别的专项统计,使女性的权益得到保障,使女性成为我国灾害应急管理的重要力量。

参考文献

[1]胡玉坤.社会性别视阈下的气候变化问题爱思想专栏[DB/OL].http://www.aisixiang.com/data/72471.html.

[2]Alber‘Gender,Cities and Climate Change’,Cities and Climate Change Global Report on Human Settlements 2011,Kenya:UN Habitat.

[3]孙洁.宁夏农村女性获取信息影响因素实证的研究[D].宁夏:宁夏大学,2015.

[4]IPCC AR4 WG2(2007),Parry,M.L.;Canziani,O.F.;Palutikof,J.P.;van der Linden,P.J.;and Hanson,C.E.,ed.,Climate Change 2007:Impacts,Adaptation and Vulnerability,Contribution of Working Group II to the Fourth Assessment Report of the Intergovernmental Panel on Climate Chan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5]胡艳红.基于社会性别的灾难社会工作——以汶川地震为例[J].中华女子学院山东分院学报,2010(5):28-33.

[6]侯婷.呼和浩特市大学生对气象预报服务认可程度的调查报告[J].内蒙古气象,2016(6):23-25.

[7]杨金华.内蒙古手机短信气象灾害预警发布平台的开发[J].内蒙古气象,2015(1)36-38.

 
杜建君,艾婉秀,王长科,赵琳,吕明辉
《内蒙古气象》 2018年第01期
《内蒙古气象》2018年第01期文献

服务严谨可靠 7×14小时在线支持 支持宝特邀商家 不满意退款

本站非杂志社官网,上千家国家级期刊、省级期刊、北大核心、南大核心、专业的职称论文发表网站。
职称论文发表、杂志论文发表、期刊征稿、期刊投稿,论文发表指导正规机构。是您首选最可靠,最快速的期刊论文发表网站。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 粤ICP备202304699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