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全的杂志信息网

中国特色残疾人事业的历史方位(上)*

更新时间:2016-07-05

在改革开放四十周年、中国残联成立三十周年前夕,党的十九大报告作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重大判断。中国特色残疾人事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始终与改革开放共同奋进,并推动改革开放进程。中国特色残疾人事业经过实施7个五年规划,探索出了一条中国特色残疾人事业发展道路,逐步实现了残疾人“初步解决温饱”、“稳定解决温饱”、“总体初步达到小康水平”和“总体达到小康”的发展目标,直至实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残疾人一个也不能少”的目标,初步构建了保障残疾人生命健康权、生存权和发展权的制度框架,为残疾人事业长期持续健康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任何客观事物,都是在由过去向着现在、由现在向着未来的共同维度中发展演进的,也都是在过去、现在、未来的整体视域中被人们所认识与理解的。我们观察历史图景的站位和角度,会在很大程度上决定我们如何铺展未来的画卷。了解把握中国特色残疾人事业的历史方位,也应当鉴往知来,回望这项事业的历史进程。

习近平同志对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残疾人事业取得的历史性成就给予了高度评价。2014年5月,习近平在会见出席第五届全国自强模范暨助残先进表彰大会代表时讲道:“改革开放以来,在党和国家关心重视下,在社会各界支持帮助下,我国广大残疾人和残疾人工作者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积极投身改革开放事业,坚持弘扬人道主义精神,推动我国残疾人事业上了一个大台阶,开创了一个蓬蓬勃勃的局面。”[1] 2017年11月,习近平在向2013—2022年亚太残疾人十年中期高级别政府间会议致贺信中又一次指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残疾人事业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2]经过40年的努力,我们已经探索出一条中国特色残疾人事业发展道路,为残疾人事业长期持续健康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中国特色残疾人事业的发展进程,是中国改革开放的生动实践,反映了中国社会文明的进步;中国特色残疾人事业实践也遵循着一定的发展规律,有一个由艰难起步到逐步成熟的发展过程;毫无疑问,引领这项事业前进的思想理念的变化,从更深层次上影响着时代变迁和历史发展。从历史的、实践的和理论的视角出发,我们才能全面透视中国特色残疾人事业的历史进程。

1.从历史逻辑看,中国特色残疾人事业发展与国家改革开放的进程是一致的

1.1 中国特色残疾人事业是在改革开放中兴起的

新时期中国特色残疾人事业是改革开放的产物,具有改革开放初期鲜明的时代特点:第一,对历史和现实的反思,包括对中国传统文化关于人的尊严和价值的再认识,对“文化大革命”的再批判,以及对社会主义本质的再理解。中国特色残疾人事业,从一开始就宣传人道主义,关注人的自由与解放,追求社会的公平与正义。第二,向国际社会开放。1984年6月,中国政府接受联合国《关于残疾人的世界行动纲领》并概括了“平等、参与、共享”的基本原则,表明中国特色残疾人事业在起步之初就跟上了国际残疾人运动的潮流。第三,残疾人觉醒。20世纪八十年代初,一部分残疾人开始新的觉醒,在各地成立残疾人自己的组织,喊出“废字与我们无缘”,要求与健全人有平等的机会,为国家做贡献。第四,创业者的热情。在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里,残疾人事业的开创者为理想而献身,敢想敢干,大胆实践,很快打开了残疾人事业的工作局面。

1.2 中国特色残疾人事业始终顺应改革开放的前进步伐

改革开放40年,经历了从目标探索、框架搭建到制度成熟的现代化进程,对各项事业产生了决定性的时代影响。中国特色残疾人事业始终与改革开放共奋进。

当今世界,抽水马桶已被公认是考量一个地区、一个国家卫生水准的标尺。英国人当年发明抽水马桶的历史功勋,理应彪炳史册。

要制定一个完善的实验方案,学生必须具备以下能力:明确实验目的、陈述自变量和因变量的关系、描述观察或测量变量的方法、列出重要的步骤和实验器具。其中实验目的已给定,不列入本次量表要素。本探究实验中,如枝条的选择、处理、芽的处理等无关变量均会影响实验结果;实验周期较长,涉及到实验数据记录的问题;同时本实验涉及到的枝条处理方式、浓度的选择等都是课堂教学未涉及到的需要学生自行查阅。所以增加三个要素:具有控制变量的意识、设计表格记录实验数据、资料查阅。量表制定见表1。

第二,顺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主动适应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通过完善立法、健全政策,确立了“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国家扶持、市场推动”的发展原则,在推动残疾人就业、社会保障和公共服务等领域,实现了从“国家保障、集体保障和家庭保障”向社会保障的历史性转变,体现了经济社会发展从倡导“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到“更加注重社会公平”的价值转换。坚持公益性和社会化相结合,政府履行残疾人基本公共服务职责更加明确,市场主体、民间力量、社会资源日益进入残疾人服务业。

当年在祖屋里玩耍的孩童们早已长大成人,各自在不同的城市购置新居、结婚生子,有些人已有数年未回祖屋相聚了。如今,人去楼空的祖屋再不加以修缮,过几年也许就真的全塌了。俗语有云:树长千丈落叶归根,人行万里涅槃回乡。祖屋留在故乡,我们这一代的根才能继续留在故乡,才能给在外拼搏的游子留一个回乡的念想。

第三,走中国特色的发展之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特色残疾人事业发挥中国共产党领导这一最大优势,立足具体国情和现实的社会制度、历史传统、文化理念,实行“打好基础、讲求实效”的发展策略,建立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基本相适应的残疾人事业制度机制,采取一系列独具特色的工作策略,以一个群体、一个侧面,映照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蓬勃生机。

首先,在思想观念上,深入宣传人道主义,提倡建立人人平等、相互尊重的社会环境,培养关心他人、关怀弱者的良好社会风气,成为我国思想文化建设上冲破旧思想、树立新观念的积极力量。

第一,紧跟改革开放的发展目标和战略步骤,适应国家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要求,依据国家“三步走”的发展战略,中国特色残疾人事业在已经实施的7个五年规划中,先后提出残疾人“初步解决温饱”“稳定解决温饱”“总体初步达到小康水平”“总体达到小康”的发展目标,“十三五”规划进一步确立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残疾人一个也不能少”的目标。

同样,鲁迅在南国陷入“孤岛”“深山”时,上海成为他新的去向,对他脱离厄境起到了重要作用。鲁迅认为上海“较便当”,而且自信能够通过“卖点文章”[13]为生。在上海,他还作出了一个重要选择,即彻底摒弃了政府、学院等从业空间,主要以自由撰稿人、编辑、特约撰述员为业,还时时面临文网的封锁。即使如此,他也斩钉截铁地表示不“回到乡下”。这说明,城市给了鲁迅较为自由的立足空间,使他自食其力,不仅可以摆脱固定职业的限制,而且能够在精神上无所顾忌,因此,身心得到极大的解放。这也是鲁迅生存方式的一次巨大变化。

1.3 中国特色残疾人事业在改革开放中发挥有效的推动作用

残疾人事业是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的一个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残疾人和残疾人事业的发展,具有促进改革开放的内在动力:走向共同富裕的共同目标、促进公平正义的共同要求、推动社会和谐的共同理想、实现全面发展的共同追求。中国特色残疾人事业几十年的发展,从多个角度留下了推动改革、促进开放的轨迹[3]

40年来,残疾人事业的中国特色发展之路探索从未停止,从八十年代倡导“劳动福利型、企业养事业、基层保障网”的发展模式,到九十年代推进“权益保障与事业发展相结合”的制度建设方向,再到新世纪确立“残疾人生命健康权、生存权、发展权”的基本权益保障架构,后来又积极探索建设残疾人社会保障和服务体系,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更加明确提出在全面深化改革中“健全残疾人权益保障制度”的要求,这些都体现了中国特色残疾人事业与时俱进的改革精神。

其次,在制度机制上,大力呼吁关注最困难群体,基本构建起保障残疾人权益的法律法规框架体系,加快完善普惠与特惠相结合的残疾人社会保障制度,积极推进残疾人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进程,实现社会经济同步发展、不同群体和谐相处,促进了社会的公平正义和文明进步。

与“创业阶段”所形成的思想、政策、业务和组织“四个体系”相比较,“二次创业”是在国家民生保障和整体社会事业的开放格局下推进的,残疾人社会保障和基本公共服务不再以构建自成一体的工作体系为目标,需求导向、覆盖全面、纳入大局、面向社会成为这个阶段残疾人工作的鲜明特征。相应地,残疾人保障和服务实现了从覆盖一部分人群向人群全覆盖、从临时性救助向制度化保障、从个别化帮扶向常态化服务的历史性转变,中国特色残疾人事业奠定了向更高层次发展的重要基础。

第四,在对外开放上,积极参与残疾人国际事务进程,向国际社会讲好中国残疾人故事,展现了中国改革开放的良好形象。从一定意义上讲,中国特色残疾人事业的发展历程,也是参与改革开放、支持改革开放、推动改革开放的历史。

2.从实践逻辑看,中国特色残疾人事业经历了“两次创业”的发展阶段

实践是社会发展的基础,坚持实践逻辑才能科学阐释社会发展的规律。中国的改革开放是从尊重实践、回到实践、用实践检验一切真理开始的,改革开放进程遵循着自身的实践逻辑和发展规律。中国特色残疾人事业发展道路也是在实践探索中开辟和发展起来的,同样具有自身的演进脉络和发展轨迹。近年来,有人依据重要年代发展、重大政治时间节点等,对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特色残疾人事业发展进行阶段划分,或总结为三阶段,或提出四阶段说,也有更细致详尽的阶段理论,这些都是认识和理解这段历史的好方法。不过,想要真正有逻辑性和说服力,必须回到中国特色残疾人事业的客观实践本身,从中找到这项事业演进发展的客观规律。

参考孙宝国等[10]人总结的香精调配技术可知,在香精调配过程中,若各种香原料的香气不够协调时,可尝试加入适量的精油来达到目的。且百香果是一种具有强烈特征香气的热带水果,可加入少量的硫代薄荷酮来突出百香果香精的热带水果气息。由此,得到百香果香精配方B(表5)。

表1显示,中国特色残疾人事业以跨世纪的2000年为分界点,前后两段历史的发展脉络有着非常惊人的相似。20世纪八十年代的创业历程,在新世纪后再次“上演”,实现了“二次创业”。

思维导图是一种辅助记忆和扩展思维的工具,由英国学者东尼博赞(Tony Buzan)在20世纪60年代初创立[9],能促进学生进行有意义的学习,通过整合新旧知识自主构建知识网络,优化知识结构,进而从整体上把握知识;还能启发学生通过纵向横向总结归纳知识的来龙去脉,拓展相关知识、融会贯通、举一反三,形成能力,内化为治学方法。有利于教师高屋建瓴地把握课程全貌,提高备课效率与质量。近年来,思维导图已成为广泛应用的教学辅助工具[10]。

表1

创业历程 二次创业1982年《关于残疾人的世界行动纲领》通过2006年 《残疾人权利公约》通过1987年第一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2006年第二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1988年中国残疾人联合会成立 2008年中央7号文件出台1991年残疾人保障法颁布 2008年残疾人保障法修订1993年国务院成立残疾人工作协调委员会2007年更名为国务院残疾人工作委员会1994年,远南运动会在北京举办2008年北京举办奥运会、残奥会

“创业阶段”具有标志性的历史事件包括:1982年,联合国大会通过《关于残疾人的世界行动纲领》,其所倡导的“平等、参与、共享”理念,成为中国特色残疾人事业的一个重要思想来源和实践原则。新时期中国残疾人事业就是从向世界开放、借鉴国际先进理念开始,宣传人道主义精神,走上中国特色的发展之路。1987年,开展第一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全面掌握残疾人及其家庭的基本情况,在此基础上形成了中国特色残疾人事业“讲求实效、打好基础”的发展方针和“重点保障、特别扶助”的制度方向。1988年,中国残疾人联合会成立。它由稍早(1984年)成立的中国残疾人福利基金会、中国盲人聋哑人协会和联合国残疾人十年中国组织委员会秘书处合并组建而来,是残疾人及其亲友的统一组织,履行“代表、服务、管理”职责,是中国残疾人事业发展的中坚力量和发动机,中国特色残疾人事业由此迈出了坚实的一步。1990年,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保障法》,标志着中国特色残疾人事业起步不久就走上了依法发展的轨道。1993年,国务院成立残疾人工作协调委员会,与此前(1991年)出台的《“八五”时期中国残疾人事业发展纲要》相呼应,推动残疾人事业纳入国家大局和政府职责,开始形成政府主导、部门协作、社会参与和残疾人组织发挥作用这一独具特色的工作格局。1994年,远东及南太平洋地区残疾人运动会(简称远南运动会)在北京举行,标志着“自强与助残”的社会宣传进入高峰,尊重和理解残疾人逐步成为人们的共识,无障碍理念和相关设施建设开始引入中国。

“创业阶段”的前15年,即八十年代初到九十年代中期这个阶段,虽然处于事业初创时期,但发展节奏可谓高歌猛进。1995年之后大约10年的时间里,也就是在跨世纪前后10年间,中国残疾人事业进入一个相对沉静又稳打稳扎的年份。“两基”建设成为发展主轴,“保障残疾人基本生活”与“加强基层残疾人组织建设”两大任务,占据着“九五”“十五”规划和这一时期各年度计划的主要篇幅,残疾人事业进入一个“打基础、抓基层、保基本”的成形阶段。通过厚植根基、开拓发展,推动残疾人事业形成了“四大体系”,即:以人道主义为核心的思想理论体系,以残疾人保障法为核心内容的政策法规体系,以自上而下统一建立起来的残联组织为主体的残疾人组织体系,以及包含残疾人康复、教育、就业、社会保障、文化体育、法律维权等工作内容的业务体系。“四大体系”的形成标志着中国特色残疾人事业已具雏形。

从21世纪初开始,适逢国家加快推进全面小康社会建设,中国特色残疾人事业历经“二次创业”,实现了全面提升。2006年,联合国大会正式通过《残疾人权利公约》,在促进、保护和确保残疾人充分、平等地享有各种权利和尊严上向前迈出了一大步。与1982年联合国《关于残疾人的世界行动纲领》相比,该公约不仅具有国际约束力,而且从权利和发展的角度提供了一种认识残疾的新理念和发展残疾人事业的新模式。中国在国际残疾人事务上一改作为国际规则被动接受者的身份,变身为国际公约的主动倡导者和推动者。2006年,开展第二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与1987年的“一抽”相比,除了了解残疾人及其家庭的基本状况,还增加残疾人需求调查,开展残疾功能评定,残疾人医疗康复、辅助器具、护理照料和无障碍服务等“特殊需要”开始受到关注,消除“障碍”与消除“贫困”一同成为中国残疾人事业的历史使命。2006年,国务院残疾人工作协调委员会更名为国务院残疾人工作委员会,去掉“协调”两字,并从法律上明确其为政府残疾人工作机构,实现残疾人工作与政府职能的深度结合,推动残疾人事业成为社会保障和公共服务的重要领域。2008年,全国人大常委会修订残疾人保障法,增设社会保障和无障碍环境专章,明确法律责任,强化了残疾人平等权益的制度保障。2007年世界特奥会在上海举行,2008年奥运会和残奥会在北京举行,2010年上海世博会设立生命阳光馆,都充分体现了残疾人的尊严和价值,也极大地推动了残疾人事业发展,残疾人平等参与社会得到更多人的认可,为残疾人提供更多更好的无障碍环境支持和志愿服务成为社会自觉行动。

中国特色残疾人事业的“二次创业”,得到了党中央、国务院强有力的支持。2008年的春天,中共中央、国务院首次以中央文件的名义出台《关于促进残疾人事业发展的意见》(中发〔2008〕7号),为残疾人事业的中国特色定下了总基调,包括:第一次提出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的残疾人工作领导体制,第一次明确“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国家扶持、市场推动”的残疾人事业发展原则,第一次确立生命健康权、生存权和发展权的残疾人基本权益保障架构,第一次确定健全残疾人社会保障制度和完善残疾人服务体系的核心任务,第一次提出发展残疾人服务业的发展新方向。2008年后,国务院办公厅制发了《关于加强残疾人社会保障体系和残疾人服务体系建设的意见》,各地以贯彻落实中央文件精神为抓手,有力加快了残疾人社会保障制度化、残疾人公共服务体系化建设的步伐,直接推动在党的十八大报告里写入“健全残疾人社会保障和服务体系”的内容。

本文所指的烟气是天然气在锅炉内完全燃烧后的产物。供给锅炉的空气恰好完全满足燃料燃烧所需时,此时的空气量称为理论空气量,燃料完全燃烧产生的烟气量为理论烟气量。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对残疾人格外关心、格外关注,残疾人事业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和发展。一是发展残疾人事业和改善残疾人民生被提升为实施国家发展战略的一个部分,纳入治国理政的重要内容。习近平总书记做出系列指示,要求“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残疾人一个也不能少”“推进健康中国建设,努力实现残疾人人人享有康复服务”,在打赢脱贫攻坚战中“将贫困残疾人作为群体攻坚的重点 ”,为做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的残疾人工作提供了基本遵循和强大动力,推动残疾人事业纳入“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和“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二是实施一系列国家行动计划。国务院制定加快残疾人小康进程专项规划,出台残疾预防行动计划;国家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专项规划设立残疾人基本公共服务专章,开展全国残疾人基本服务状况与需求的专项调查和动态更新;打赢脱贫攻坚战,把农村残疾人作为重点扶持对象,残疾人状况得到全面改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空前提升。三是建立了一批保障残疾人基本权益的国家制度。以《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保障法》为核心,以《残疾人就业条例》《残疾人教育条例》《残疾预防和残疾人康复条例》《无障碍设施建设管理条例》为重要支撑的残疾人事业法律法规体系基本框架已经形成。在国家层面建立困难残疾人生活补贴和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制度,全面推行政府购买助残服务,支持发展康复辅助器具产业,中国特色残疾人事业的政策法规和制度建设取得了历史性突破。

第三,在社会治理上,创建了中国残联及其地方组织这一组织新形态,探索建立与各类社会组织的良性关系,为打破“官本位”的僵化模式、创建管理服务新体制提供了有益经验。

3.从理论逻辑看,中国特色残疾人事业发展是一个观念现代化的过程

残疾人事业是当代中国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残疾人事业现代化有多层次的含义,包括制度、组织、技术和能力的现代化,不过,真正核心和关键的是观念现代化,即在认识残疾人和对待残疾人问题上,实现了从传统观念向现代观念的根本转变。纵观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历史,在社会发展领域里极少有像残疾人事业这样,从一开始就主动而有意识地以观念变革来引领发展,并持续推动思想解放与理论创新。具体而言,就是通过弘扬人道主义思想,丰富发展残疾人事业理论基础,构建现代文明社会残疾人观,并以其为指导,制定实施残疾人事业的工作方针、行动计划和发展策略,从而在更广范围、更深层次促进社会的现代化和人的现代化。

中国特色残疾人事业的观念变革,有多方面的思想来源,也有深厚的实践基础。改革开放以后,在思想大解放的背景下,人们深刻反思“文革”中出现的很多非人道现象的深层次原因,把中国传统文化的优秀部分,例如孔子的仁爱思想,西方文化中自由、平等、博爱思想的先进内容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革命思想结合起来,举起人道主义这面旗帜,强调以人为中心,尊重人、爱护人、关心人,让中国数千万残疾人散发出生命尊严的光芒,这是现代文明社会残疾人观形成的思想文化背景。改革开放持续带来制度变革和社会创新,促进了现代文明社会残疾人观的形成。在推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民主法治、和谐社会和先进文化的改革过程中,人的价值和权利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人们关注社会公平正义问题,讨论公平与效率的关系,思考人和人之间的道德准则,人道主义的价值观和发展残疾人事业的要求多次被一起作为政治宣言写入党中央文件。中国政府从接受联合国《关于残疾人世界行动纲领》,到积极推动出台《残疾人权利公约》,邓朴方获得联合国人权奖,让人们在国家开放的大格局中看到宣传人道主义、保障人的自由和基本权利的重要意义。社会变迁、科技进步同样深刻影响着人们的残疾人观。社会转型与家庭结构变化,让更多人意识到关心关爱残疾人的社会责任。现代科技的应用,逐渐消弭残疾人与健全人之间的差距,使残疾人显现出身上蕴含的本来价值和无限潜能。最重要的是,残疾人事业的发展、残疾人的广泛参与,为现代文明社会残疾人观的形成开掘了丰富的实践源泉。40年来,残疾人事业的理论和实践工作者不断探索创新,不断提出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总结概括残疾人事业的基本经验和理论,形成现代文明社会残疾人观的基本内容。

可以看到,奠基于人类先进文化并在改革开放实践中发展起来的现代文明社会残疾人观,以人道主义思想为理论基础,以“平等、参与、共享”为主要内容。其核心价值内涵为:第一,尊重残疾人的尊严。每一个具体的人在人格上是平等的,无高低贵贱之分,损害残疾人的尊严,也会让人的尊严受到损害。第二,是肯定残疾人的价值。人的固有价值是没有差异的,残疾偏见与歧视的根源在于用人本身之外的价值,比如劳动能力,来衡量残疾人。第三,保障残疾人的权利。每一个人的基本权利都应受到尊重和保障,必须创造条件让残疾人获得平等参与和平等发展的机会。第四,促进残疾人的解放。残疾人解放是人类解放的一部分,残疾人事业的终极目的是让残疾人从困境和障碍中解放出来,获得人的自由和幸福,只有每一个残疾人都能够自由发展,一切人才有可能自由发展。[4]今天在中国,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残疾人的残疾,不是个人的问题,而是社会的问题;造成残疾人问题的主要原因不是残疾本身,而是外界障碍;判断残疾人的能力,应当着眼于他们能干什么,而不是不能干什么;对待残疾人,首先不是同情、怜悯、慈善、救济,而是创造条件让他们在参与中实现发展;对残疾人的服务,对残疾人最好的帮助,不是代替他们去做什么,而是向他们提供必要的支持,让他们自己有权利做出选择,并在事实上获得平等参与社会生活的机会和空间。“残废”概念完全被“残疾”所取代,“残障”“障碍人士”的说法也屡见不鲜。残疾人是平等的社会成员,是普通的受教育者、人力资源和社会消费者,是全面小康的共建共享者,这样的社会角色和身份逐渐被更多的人所认识和接受。与此同时,残疾人赋权增能、分配正义、政治参与、社会融合、精神文化的发展需求开始受到关注。从社会的、发展的、权利的视角看待残疾人和残疾人问题,正是现代文明社会残疾人观的重要特征。

与西方国家这几十年来主要以理论和法治的方式推动残疾人观的“医疗模式—社会模式—权利模式”进展路径[5]有所不同的是,中国特色残疾人事业在推动观念变革的过程中,不仅强调在理论上深化人道主义思想,在立法上固化人道主义精神,而且以多种方式向全社会宣传和弘扬人道主义。第一,激发人道主义的情怀。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创作了一大批写残疾人或者残疾人写、演残疾人或者残疾人演的文艺作品,无不讴歌生命的价值和意义。有人讲,一部“千手观音”,催生“新残疾人观”[6];一场残奥会,演绎“超越、融合、共享”的生命激情。中国特色残疾人事业的宣传实践表明,从生命价值的维度观察残疾和残疾人问题,更加彰显人性的光辉和人道的情怀。第二,实现人道主义的价值。当代人道主义并非是单纯的思想理论体系,它的价值尺度在于道德的实践。变革不人道的状况,需要切实的社会行动。正是从这个角度说,发展残疾人事业与弘扬人道主义是相辅相成的。中国特色残疾人事业40年来的发展,始终正视残疾人的现实问题,解决残疾人的民生关切,从康复、教育、就业、社会保障、文化生活和无障碍环境建设等领域一个个实际问题切入,消除形形色色的障碍和歧视,帮助残疾人参与社会发展进程、共享发展成果。从国际残疾人运动的历史来看,很少有一种理论,像人道主义和现代文明社会残疾人观这样深刻改变着一个国家残疾人的命运,影响着一个国家残疾人事业的进程。第三,汇聚人道主义的力量。这种力量,在残疾人身上表现为自尊、自信、自强、自立的精神,激励他们主动融入社会,创造社会财富,实现人生价值,并给社会大众以启迪和教育;在社会其他成员那里,就是理解、尊重、关心、帮助残疾人,引导人们正确认识残疾人,对残疾人给予特别的扶助,从而在更广的意义上形成“平等、互助、和谐、友爱”的社会氛围;在残疾人工作者那里,就是坚守“人道、廉洁、服务、奉献”的职业道德,用爱心、真心、实心为残疾人谋利益、办实事,感召人们真正做一个人道主义者。这些精神和力量的汇合,丰富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推动了中国社会的文明进步,因而也成为当代中国社会现代化的重要标志。

党的十八以来,习近平同志特别关心关注残疾人这个群体,从党和国家发展全局的高度,通过重要会议讲话、重要批示指示和致贺信等方式,对正确认识残疾人、支持残疾人事业发展,提出了很多新的重要论述和重要理念。他在向中国残疾人福利基金会致贺信、会见第五次全国自强模范暨助残先进集体和个人表彰大会受表彰代表、看望唐山市截瘫疗养院截瘫伤员等多个场合,都着重讲到要进一步弘扬人道主义精神,展现生命的价值和意义。他多次强调残疾人是社会大家庭的平等成员,是人类文明发展的一支重要力量,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支重要力量,同时突出表明残疾人是一个特殊困难的群体、一个特别需要关爱的群体,明确了既要尊重和发挥残疾人的价值,又要积极正视和解决残疾人特殊困难的辩证思维和科学认识,将现代文明社会残疾人观提高到一个崭新的时代高度。理论是行动的先导。当前中国特色残疾人事业理论建设的首要任务,就是要系统学习习近平同志关于残疾人和残疾人事业的系列重要论述,将这部分思想和理论融汇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当中,为将中国特色残疾人事业推向新时代奠定理论基础。

参考文献:

[1]《习近平致中国残疾人福利基金会的贺信》,新华网,2014年3月21日电.

[2]《习近平向2013—2022年亚太残疾人十年中期高级别政府间会议致贺信》,新华网,2017年11月30日电.

根据《±800 kV直流换流站设计规范》(GB/T 50789—2012),阀厅按100年一遇风压进行设计。本工程100年一遇基本风压取值0.45 kN/m2,相应风速为26.8 m/s。地面粗糙度类别为B类[5]。

[3]邓朴方:《人道主义呼唤》(第四辑·2006—2012)华夏出版社,2012年11月北京第1版,第264—273页.

[4]张海迪:《残疾人事业的当代价值》,《光明日报》,2016年5月17日.

[5]世界卫生组织、世界银行:《世界残疾报告》(中文版),2012年,第3—11页.

[6]《千手观音催生残疾人观》,《瞭望东方周刊》,2005年3月4日,第72页.

厉才茂
《残疾人研究》 2018年第1期
《残疾人研究》2018年第1期文献

服务严谨可靠 7×14小时在线支持 支持宝特邀商家 不满意退款

本站非杂志社官网,上千家国家级期刊、省级期刊、北大核心、南大核心、专业的职称论文发表网站。
职称论文发表、杂志论文发表、期刊征稿、期刊投稿,论文发表指导正规机构。是您首选最可靠,最快速的期刊论文发表网站。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 粤ICP备202304699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