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全的杂志信息网

散不去的硝烟

更新时间:2016-07-05

就绘画而言,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战争对艺术产生的影响。很多画家对战争期间发生的各种事件、不断变化的时局,都留下了自己鲜明的态度,用侧面描绘对战争与政治提出控诉,对做了战争牺牲品的人民发出呐喊,对战争中的大义大勇与第一线的士兵表示同情与敬意,甚至在对阵地死亡气息的描绘中,发出战争最终会穷途末路的警示。他们的作品不再符合传统的美学观点,远离公众的欣赏习惯,尖锐的、坚硬的、棱角的、粗犷的构成,对应了由战争暴行带来的心理对峙。

机器——机枪班的推进

化合物 3A09:质谱 ESI/MS(negative mode),m/z 236,[M-H]-。 1H NMR(500 MHz,CDCl3,TMS),δ为7.20~7.25(m,2H),7.00(t,J=8.5 Hz,2H),5.82(br.s,1H,NH),4.39(d,J=6.0 Hz,2H),2.20(t,J=7.5 Hz,2H),1.63 ~1.67 (m,2H),1.26 ~1.29 (m,6H),0.87 (t,J=7.5 Hz,3H)。

版画 24×28.7cm 1916年

奥托·迪克斯

这是一种变了形的真实,深刻反映了一战后的社会现实。贝克曼说:“我想在我的作品中表现所谓的现实背后的东西,我在寻找桥梁,从可见中寻找不可见的……我画中人物的取舍是根据命运所支配的,我努力把他们的外部特征剥掉,去抓住他们的本质。”

243×475cm 1914-1916年 阿尔宾·列兹

奥匈帝国为扩张霸权,发动对塞尔维亚的军事行动,旋即卷起第一次世界大战。不过在奥塞战线,奥军很快遭到两次惨败,被逐出边境。在此期间,奥地利画家列兹先后创作了两幅关于战争的巨作。席勒、柯柯希卡等先锋派画家的艺术,是在精神、肉体以及性的焦渴与死亡的惶恐中,以个体内心强烈的冲突、骚动与不安,表现出对世界动乱的敏感,有一种神经质的暴露。列兹与之不同,或者说他采取了一种与当时颓丧的文艺主流不同的态度,直面战争,并且作出自己独立率直的看法。在题为《战争》的画中,步兵直立阔步,穿过荒芜、没有掩体的地带,强壮有力的腿姿,有一种向前的坚定感,地面有中弹倒毙的同伴,前方有一军士掉头审视队伍前进,令人望而生畏。而在《无名的人们》中,同样的士兵,则是掩头弯腰,面容憔悴,脚下是遍地弹坑,冒着枪林弹雨匍匐的姿态就像一座座坟墓。

两幅作品的差异,清楚地表明了他对战争观察所产生的明显转变,当战争进入最残酷的屠杀阶段,他已经在他的艺术中透露出对战争的厌恶与对士兵的同情了。两年后的1918年,他又创作了第三幅战争作品《死亡的士兵》,弹坑中仰卧着阵亡了的士兵,像一个个巨大的问号。

一战初始,洛贝斯的这些画作曾被作为宣传画在社会上大肆流行,对美国民众的参战导向起过很大的引导作用。不过今天,这些作品已经超越时代背景,成为反思战争的杰作了。

炮兵在淋浴

乔治·格罗兹是最早的德国表现主义画家,一心想脱离城市的现实,“回到大自然的怀抱”。然而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柏林作为发动战争与走向衰败的帝国首府,社会矛盾与结构都处在大动荡的酝酿旋涡,应时而生的大都市表现主义,使一些画家把艺术与政治结合起来,将焦点重新聚集在对现实的批判中。

以核心岗位能力要求为基础构建课程体系,真实地体现了企业对高职类人才的要求,使学生所学知识结构与企业要求基本对接,培养出更符合企业需求的高技能人才。

凯尔希纳是德国著名艺术团体“桥社”中最得力与活跃的画家。“桥社”画家早期的创作主题多是以风景为背景的裸体。他们研究动作迅速变化的裸体模特的形式特点,风景则易于激起情感,二者的结合,可以摆脱旧有图式的约束,释放色彩的表现能力;并将空阔原野中的裸体,作为原始的、纯洁的生命象征,本来就符合他们的美学理想。凯尔希纳就曾说过:“画家的第一件事就是用自然的手法,去自由地描画自由的人们。”

《炮兵在淋浴》正是他这一时期的作品,充分体现了他自由活泼、追求本真的艺术特质。人体与环境的色彩对比、直率的速写笔法,使画中年轻的生命鲜活而灿烂。脱去军服的士兵,像孩童般沉醉在沐浴带来的快乐中。然而,他们是前线的炮兵,若将画作原题所含有的思想意译为“正沉醉在淋浴中的炮灰”,也许可以更好地理解画家作画时的动机,这也正是此画的价值。

第一次世界大战从不同角度影响到当时每个个体的精神,凯尔希纳在服满兵役后,也一度精神失常。

“三分栽,七分管”,发展核桃产业没有一支过硬的技术队伍不行。一要建立一支高素质的核桃技术服务队伍,加强科技培训,提高管护水平。经过技术培训,落实技术承包责任,让他们充分发挥专业技术人员在核桃产业发展中的作用。二是加强对农村乡土技术人才的培训,每村要有3-5个技术员,每户要有一个懂技术、会管理的明白人,不断强化核桃产业发展的技术支撑。

人墙

病人接受综合的护理和治疗后,疼痛得到了显著减轻。其中30例重度疼痛患者中,有19例已经转为轻度疼痛,轻度疼痛组的生活质量评分为48.3±1.8;中度病人和重度病人的生活质量评分为34.2±2.6。

将螺栓拧松(指采用转角法拧紧螺栓时,拧紧螺栓的装配的扭矩未达上限,螺栓可继续产生转角),并给电机通电,上位机测得曲线与相位差如图9所示,两曲线出现较大差别,且由于作用力函数的变化,其波形也发生很大变化,但能清楚看出量曲线的相位存在明显较大差异。判定所得系统状态处于磨损状态,符合实验所处状态。虽然其相位差读数在实验过程中均大于0.5π,但其读数变化范围较大(0.5~1.5之间)。

一战期间,美国现实主义画家洛贝斯创作了几幅著名的反映战争暴行的作品,《人墙》就是其中之一。此作描绘德国军人躲在被剥光衣服的比利时平民后面,用他们的身体做人盾,以抵抗比利时军队的枪炮。明亮的躯体与隐藏在暗绿背景里的密集的端着枪的军人,形成极强的对比。高举起的手臂与身后垂直的树干,使构图看起来像一个令人悲怆的殉难墓地。该画将战争本质暴露无遗,连当时对战争表示极端愤怒的先锋派艺术家也感到震惊。

在对战争的关注中,洛贝斯的注意力主要投向探究战争野蛮残酷的一面。在《死刑》中,他描绘了1915年10月,德军对英国红十字会护士处以极刑的一个事件,她唯一的“罪行”,仅在于帮助了协约国的受伤士兵。画家在表现德军的血腥暴行时,把护士塑造成一位圣女的形象。在《德国人来了》中,一个德军扭住一个比利时平民的脖子,另一个士兵正砍去这个比利时人的手,后面是被德军包围的燃烧的村庄。此外,他还创作了《迪那特的屠杀》等作品,手无寸铁的妇女、儿童、老人与青年们,正遭受枪杀。洛贝斯在作品中告诉人们,这就是当时德国统治集团意识中,自以为优越的“德国文明”,并且似乎还要告诉人们,对妇女、儿童的态度,亦是区分何为文明的态度。

他在战争的三个阶段所创作的三种士兵的姿态,成为里程碑式的、具有重大象征意义的典型形象,并且成为第一次世界大战完整的战争启示录。

126×213cm 1918年 乔治·洛贝斯

133×154cm 1918-1919年 马克斯·贝克曼

贝克曼是德国大都市表现主义的杰出画家。他一战时入伍当志愿兵,不久因患神经衰弱退伍。战争对他的艺术风格的改变主要表现为刺激他形成了激进的风格。他企图把源于战争年代强烈而直接的幻觉,与战前学院派的程式相结合,形成一种个人的表达方式,即由“受伤的表现主义”转到“个人的印象性风格”,现实的直觉中充满神秘伤感。这种风格中的锯齿造型和空间限制方式,同时也借鉴了立体派与哥特式的某些特征。

《夜》是贝克曼对战争的暴行与残忍所做出的反应,他用痛苦与蛮横的戏剧性效果,表现出那个时代的无法无天。画面中,一伙匪徒在黑夜破窗而入,主人被凶手勒死,另有匪徒扭断他的胳膊,他的妻子双手被绑,昏暗的蜡烛一支尚在燃烧,一支已倒地熄灭,留声机也被推落在地。拥挤狭小的空间里,暴徒以折磨为乐事,就像阴间的鬼在虐杀无辜者。人物变形而扭曲,明晰准确的细部刻画,呈现了一种恐怖、惨淡的色彩,更加强了观者对虐行的厌恶感。

无名的人们

社会支柱

200×108cm 1926年 乔治·格罗兹

BR合成基因表达检测结果发现,外源BR处理会降低BnCPD、BnDET2、BnDWF4的表达量,而BRZ处理则会增加它们的表达量,说明甘蓝型油菜的BR信号也具有与拟南芥相似的保守反馈抑制机制,过高的BR信号可以反馈抑制BR合成基因的表达。BZR1作为BR信号下游重要的转录因子,接受BR信号后去磷酸化进入细胞核内,激活目标基因的表达。

如果儿童打了人,家长、教师默认、纵容,不制止、不批评的态度就成为儿童打人行为的强化剂,儿童会觉得打人没有什么不对,以后还打人。所以,当儿童表现出攻击性行为时,应该即时给予批评教育,并且鲜明地表明自己的态度,使儿童认识到什么行为是错误的,怎么做才对。如果儿童有非常严重的攻击行为,如打骂他人、无理顶嘴等,应该给予重罚。当然,重罚并不等于惩罚。重罚包括取消某种特权、不许参加喜欢的活动等。

140×153cm 1915年 凯尔希纳

若仔细考察杰克·伦敦的其他作品,会发现其中蕴含着大同小异的意识形态立场。以《海狼》(1904)为代表,得出结论:弱者终于战胜了强者,文明终于战胜了野蛮(王宁、张艳红2010:124)。以《白牙》(1906)为代表,白牙的整个成长过程充满痛苦和挫折,最后在人类爱的感召下变成了一只忠实的“狗”,表现出作者强调博爱与毅力对人类发展的重要性(李智2012:208)。

格罗兹是柏林人,曾两度在军队服役。作为从大都市表现主义起源的柏林俱乐部达达派创始人之一,后又投入新客观主义。他一生出版了大量钢笔画与水墨画,对魏玛时期社会的伦理道德和文化分裂现象,进行了辛辣的讽刺。

皇帝瞥了随侍一眼,那些人何等聪明,立刻站在原地不动,如泥胎木偶一般。皇帝上前两步,青樱默然跟上。皇帝方悄然道:“朕是不是难看了?”

他的油画鲜明地反映了其讽刺风格与反军国主义立场,以一种罕见的愤激意识,批判社会现存秩序,艺术上也不回避抗议的形式。在《社会支柱》中,作为上流社会支配力量的政客权贵、教会领袖、军队头目,正在狂热地鼓动战争。他们一边喝着啤酒,拿着橄榄枝冒充和平主义者,一边挥舞战刀,挟着种种沙文主义理论,以坚持其固有的好战本性。被切开的脑袋里,是战争的图景与臭气冲天的粪便。格罗兹用夸张与丑化的手法,揭露了统治阶级的真实面目与躁动不安的社会现实。

格罗兹说:“为了掌握一种风格,以表达我所画的物体的严谨与条理清晰,我研究了艺术本能的强烈表现,我临摹了公共厕所里的一些民间画,我认为这些画是表达强烈感情的最直接和最简便的方法,儿童画的直接表现方法也使我激动,逐渐使我形成了这种跟钢一样坚硬的风格,才能复现出我的所看所感。”

危险的道路

183×317cm 1919年 保罗·纳什

纳什1889年生于英国伦敦,曾就读于斯莱特美术学院。其艺术受到超现实主义的影响,带有明显的隐喻意味,是英国先锋派艺术家团体“一号团体”的创始人之一。

在一战、二战时,他都是有名望的官方战地画家,创作了一大批描绘前线战地的油画,画面有很强的符号化特征:被炮弹烧光了枝叶的树干,一棵棵高高竖立于狼藉的阵地上;巨大的探照灯光柱横射天空,相互交叉成一张死亡之网;硝烟弥漫,空气死寂,直线锐角组成结构严密的空间。战场的纵深感与宽阔度,在孤立无援中扩展,隐现难以支配的阴影与不安。画面常常没有人物,或者只在远处略现几个人影,像幽灵在游弋,死寂中更显出战争的残酷与恐怖。在对战地废墟的状态描绘中,也深深传达出敏感的画家对人的精神深层的实质感受,有丰富而复杂的象征内容。

灵霄
《读者欣赏》 2014年第07期
《读者欣赏》2014年第07期文献

服务严谨可靠 7×14小时在线支持 支持宝特邀商家 不满意退款

本站非杂志社官网,上千家国家级期刊、省级期刊、北大核心、南大核心、专业的职称论文发表网站。
职称论文发表、杂志论文发表、期刊征稿、期刊投稿,论文发表指导正规机构。是您首选最可靠,最快速的期刊论文发表网站。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 粤ICP备202304699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