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全的杂志信息网

松辽盆地北部古恰地区含铀岩系四方台组粒度特征及其沉积环境指示意义

更新时间:2016-07-05

粒度分析是沉积学研究中反映沉积物搬运介质,判断水动力条件,识别沉积环境类型应用较为广泛的分析手段之一,已经取得了较为丰硕的成果[1-6]。目前较为常见的粒度分析方法包括直接测量法、薄片法、沉降法、筛析法和激光粒度分析仪法[7,8]。粒度分析不仅是地质应力强弱的度量指标,同时又对于沉积储层的分析和评价具有重要的地质意义,在油田地质勘探中应用甚广[9-11]

松辽盆地北部是近年来砂岩型铀矿勘查的重点区域,特别是大庆长垣南端地区,已经取得了良好的找矿效果[12-13]。前人对该地区铀矿目的层位四方台组的研究成果,为该区内的找矿工作奠定了基础[14-16]。厚层泥岩中的砂岩可作为铀矿赋存的有利场所,其沉积微相类型对成矿具有一定的控制作用[17-18],但目前针对研究区含铀岩系四方台组沉积相及沉积微相的识别工作略显不足,特别是沉积相对砂岩型铀矿的控制作用研究亟待丰富[19-21]。本次笔者团队分别对位于该区不同地点的四方台组进行了研究[22-24],应用激光粒度分析仪法对四方台组砂岩进行粒度分析,以常用粒度参数特征和不同曲线形态为主要依据,探讨沉积物的搬运方式、水动力条件和沉积环境等,同时对研究区含铀岩系四方台组沉积相进行判断,进而结合区域地质、岩性组合和沉积构造特征,识别其沉积微相类型,以期为四方台组沉积环境研究和该区砂岩型铀矿找矿工作提供一定的帮助。

1 区域地质概况

松辽盆地是晚中生代以来形成的具有典型断陷-坳陷叠合构造的大型陆相含油气盆地。研究区位于松辽盆地北部大庆长垣南端的东南部,地理位置上位于肇源县城北西方向约18 km,西邻超等乡,北接头台镇,南与松原市隔江相望。大地构造位置属于中央坳陷区内三肇凹陷的南部,西部紧邻大庆长垣,南部为朝阳沟阶地(图1)。前人研究表明,伴随着盆地断陷期、坳陷期和反转期的构造演化,朝阳沟阶地和大庆长垣的持续抬升,三肇凹陷自晚白垩世早期沉积开始共经历了三次持续的埋藏过程和两次构造抬升,但整体幅度不大,具明显的“下断上坳”二元结构特征[25]。区内岩浆岩不发育,基底为石炭纪-二叠纪浅变质岩和多期次火山岩、花岗岩组合,其上沉积逾万米中、新生代碎屑岩,依次发育下白垩统沙河子组、营城组、登娄库组、泉头组,上白垩统青山口组、姚家组、嫩江组、四方台组、明水组,第三系泰康组和第四系松散沉积物[26]。四方台组是本区铀矿勘查的重点层位,四方台组沉积时期经历了一个连续的再埋深过程,与下伏嫩江组五段呈不整合接触,与上覆明水组呈整合接触关系。四方台组是盆地北部湖盆萎缩阶段的产物,发育曲流河-湖泊相为主的砂泥岩组合,沉积范围明显收缩,此时盆地东部掀斜作用加剧,呈现出东高西低的古地理格局,沉积中心不断向西迁移[27]

2 四方台组岩石学特征及其岩性段划分

根据钻孔岩性组合变化特征和测井曲线形态,本文将钻孔11D35-1四方台组顶底界面分别划在139.17 m和241.26 m。其上为明水组底部厚层灰绿色砂砾岩和含砾粗砂岩,其下为四方台组顶部杂色碎屑岩,测井曲线形态为高幅箱型和钟型组合,界面呈突变状。四方台组底部发育浅灰色粗砂岩、中砂岩等粗碎屑沉积物,其下与嫩江组五段顶部湖相深灰色泥岩细碎屑沉积呈突变接触,嫩江组五段顶部测井曲线形态为低平直线型,而四方台组底部呈高幅箱型和钟型组合。

图1 研究区及钻孔分布位置示意图 Fig.1 The study area and location of borehole distribution

研究区四方台组发育了砂岩型铀矿成矿所必需的“泥-砂-泥”结构。野外地质编录表明,隔水层主要发育深灰色、红棕色泥岩、粉砂质泥岩和泥质粉砂岩;含矿含水层则多为浅灰色、灰绿色粉砂岩、细砂岩和含砾中砂岩。镜下岩矿鉴定结果显示,砂岩主要为长石岩屑砂岩。碎屑组分中石英以单晶石英为主,约占40%~70%,偶见波状消光。长石以钾长石为主,其次为酸性斜长石,部分发生高岭土化和绢云母化,钾长石与斜长石比例约为2/1,整体约占10%~25%。岩屑含量约占碎屑组分的15%~30%,以火山岩岩屑和变质岩岩屑为主。胶结物主要以泥质胶结、钙质胶结和铁质胶结为主。砂岩碎屑颗粒粒径以细粒到中粒为主,多数颗粒为次棱角状和浑圆状,分选中等。

(2)综合四方台组岩性组合、沉积构造特征与粒度分析结果,认为古恰地区四方台组整体为曲流河沉积,在各岩性段内识别出河道、堤岸和河漫3种沉积亚相及河床滞留、边滩、天然堤、决口扇、决口水道、河漫滩和河漫湖7种沉积微相,沉积基准面先下降后上升再下降,沉积水动力条件发生多次变化,由高能向弱水流和中等水动力条件发展,垂向上自下至上具备“粗-细-粗”的沉积旋回特征。

四方台组三段:深度139.17~171.37 m,主要为浅灰色、灰绿色细砂岩及粉砂岩与棕色、红棕色等杂色泥质粉砂岩、粉砂质泥岩,局部夹灰白色钙质砂岩条带,总体上以钙质结核、钙质团块及泥砾发育为特征,该段砂岩较为发育,“灰色岩系”砂岩岩心较疏松,透水性较好,而“红色岩系”钙质结核含量较高,多为泥质、钙质胶结,岩心致密,透水性差。

四方台组二段:深度171.37~219.12 m,上部以棕色、红棕色夹浅灰色及灰绿色等杂色泥质粉砂岩及粉砂质泥岩等细粒沉积为主,局部夹浅灰色粉砂岩薄层。该段“红色岩系”中发育少量波状层理及砂纹交错层理,偶见灰黄色斑点。下部岩性则为浅灰色、灰绿色粉砂岩及细砂岩夹红棕色粉砂质泥岩,以“灰色岩系”沉积为主,多见红棕色泥岩条带,为四方台组第二套含水层。

图2 11D35-1钻孔四方台组岩性段划分和沉积微相图 Fig.2 Sedimentary microfacies and lithologic member division of Sifangtai Formation

四方台组一段:深度219.12~241.26 m,上部主要为红棕色粉砂质泥岩、泥岩和灰色粉砂质泥岩,局部夹灰绿色细砂岩薄层。该段上部主要为细粒沉积,透水性较差,为下伏含矿段上部隔水层。含矿含水层段主要岩性为浅灰色细砂岩、中砂岩及中粗砂岩,透水性较好,具冲刷面构造,自下而上粒度由粗变细。见少量炭屑及黄铁矿,底部发育泥砾,砾石为深灰色粉砂质泥岩,呈扁平状及次圆状,定向排列,大小混杂,为本区四方台组铀矿勘查的重点层位。

图3 研究区四方台组砂岩显微镜下照片及典型沉积构造 Fig.3 Microscope images of the sandstone and typical sedimentary structures of the Sifangtai Formation a.四方台组一段浅灰色中细砂岩(-);b.四方台组一段浅灰色中细砂岩(+);c.四方台组一段浅灰色中细砂岩;d.冲刷构造;e.平行层理构造,夹灰黑色炭质薄层;f.流水砂纹层理构造;g.灰白色钙质结核;h.波状、脉状层理构造

3 样品采集与处理

研究区内四方台组铀成矿条件良好,钻探成果显示了大面积铀矿化和异常,并存在较多钻孔已达到工业品位。鉴于此,选择区内成矿效果最佳的钻孔11D35-1,并结合该孔分层信息和野外地质编录情况进行取样研究。自139.17 m至241.26 m,取样间隔80~100 cm,含矿含水层四方台组一段取样间隔为30~50 cm,共计获得14个粒度分析样品,基本涵盖了钻孔所揭示的四方台组内部各套砂岩地层。

设计不是一个时髦的代名词,而是标志着一个时代。在信息时代,人们要靠科技与文化融合的创新设计迈向未来。我们要从过度依赖自然资源,向依靠人力资源转化。同时,我们要思考一个问题:人的智慧如何才能变成促进发展的资源?纵观历史,推动每一次人类世界革命性变革的力量背后,都有设计方法的突破与创新。

样品的处理和测试工作在东北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粒度分析实验室完成,实验过程主要包括碎样、去除胶结物和有机质、分散和清洗等,具体步骤省略。测试仪器采用Microtrac S3500激光粒度分析仪,测量精度为0.02~2 000 μm,重复测量误差小于1%。对每一份样品,测量了其中砂、粉砂及黏土的百分含量,并依据林可分类法结合我国《石油天然气行业标准碎屑岩粒度分析方法》相关命名准则对沉积物进行命名。笔者采用φ值分级标准,利用矩法公式(Mc)计算了样品的平均粒径Mz、标准偏差σ、峰态Kg和偏度Sk。应用Grapher 12绘制了各个样品的粒度分布直方图、频率曲线、概率值累计曲线以及粒度参数变化曲线等。运用图解法计算出了样品的C值和M值,分别为累计曲线上1%和50%处所对应的粒径,并绘制了样品的C-M图[7]

4 粒度分析结果

4.1粒度组分分布特征

本文将研究区样品沉积物粒度划分出砾石(大于2000 μm)、粗砂(500~2 000 μm)、中砂(250~500 μm)、细砂(100~250 μm)、粉砂(5~63 μm)和杂基(小于4 μm),共6个粒级,分别统计了每个样品中各粒级的碎屑颗粒分布情况(图4、5)。

图4 样品粒度组分分布曲线 Fig.4 Grain-size content curves of the samples

图5 研究区样品沉积组成类型柱状图 Fig.5 Histograms of sediment composition types of the samples in the study area

[9]宋子齐,杨金林,潘玲黎,等.利用粒度分析资料研究砾岩储层有利沉积相带[J].油气地质与采收率,2005,12(6):16-18.

4.2 粒度参数特征

沉积物粒度参数的研究,在探讨沉积物沉积特征方面具有一定的地质意义。本文应用矩法公式(Mc)计算样品相关粒度参数(表1),包括平均粒径(Mz)、标准偏差(σ)、偏度(SK)和峰度(KG)等[7,23],绘制了样品粒度参数垂向变化曲线(图6)。

平均粒径(Mz):由图6可知,19号样品的平均粒径最小,φ值为4.44,15号样品的平均粒径最大,φ值为2.53,全部样品的平均粒径平均值(φ值)为3.6,且平均粒径较大值主要集中在四方台组一段。整个剖面平均粒径分布不均一,且跨度较大,指示了平均水动力能发生了较大的变化。9~14号样品的平均粒径基本分布在平均值基准线上,反映了此时平均水动力能趋于稳定。含矿段砂岩则表现出平均粒径逐渐增大的趋势,代表了平均水动力能逐渐增强。

表1 古恰地区四方台组样品粒度分析参数统计表 Tab.1 Statistics of particle size analysis parameters of Sifangtai Formation in Guqia area

注:测试单位为东北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粒度分析实验室

样品编号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深度147.79 158.49 166.24 175.27 183.57 193.69 197.70 202.70 213.10 218.85 223.55 228.48 232.13 233.90层位三段三段三段二段二段二段二段二段二段二段一段一段一段一段岩石定名极细砂岩细砂岩细砂岩粉砂质砂岩极细砂岩细砂岩细中砂岩细砂岩极细砂岩极细砂岩粉砂岩极细砂岩细砂岩细砂岩Φ1 429.2827 291.1834 360.9823 479.6321 411.7955 360.9823 429.2827 301.4520 295.2482 253.4899 550.9526 351.1112 469.7614 469.7614 Φ50 103.6649 103.6649 156.0413 72.7958 105.8432 145.5917 246.5582 164.9385 114.2289 81.3339 57.5117 81.8996 197.5103 217.6376平均粒径(Mz)3.70 3.82 3.34 4.17 3.68 3.59 2.53 3.29 3.52 4.13 4.44 3.97 2.82 2.75分选系数(σ)1.62 1.54 1.46 1.54 1.32 1.67 1.13 1.34 1.14 1.66 1.86 1.27 1.04 1.16偏度(SK)0.18 0.41 0.41 0.19 0.26 0.50 0.22 0.57 0.25 0.32 0.03 0.18 0.31 0.34峰态(KG)0.99 0.78 1.31 1.06 1.20 1.20 0.95 1.40 1.30 0.91 1.07 1.08 1.39 1.80

图6 研究区样品粒度参数垂向变化曲线 Fig.6 Vertical variation of the grain-size parameter curves of the samples

分选系数(σ):分选程度与沉积环境的水动力条件和地理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可作为重要的环境判别指标。研究区样品分选系数最大值为1.86,最小值为1.04,平均值为1.41(图6)。全部样品分选系数值介于1~2之间,普遍表现为分选性较差,沉积物颗粒不均匀,表明了四方台组砂岩经历了较强水动力条件的冲刷淘洗。

偏度(SK):研究区14个样品偏度值范围为0.03~0.57,平均值为0.29,均大于0(图6),绝大部分样品呈正偏至很正偏,说明沉积物主要粒度以粗组分为主,细粒一侧表现为低的尾部。极个别样品偏度值为0.03,接近于对称分布,两种粒度总体近等量混合,且分选性差,常出现在河流沉积中[28]

峰态(KG):常用来度量粒度分布的中部和两尾部的展形之比,直观的反映了曲线峰部的尖锐程度。研究区14个样品峰态最小值为0.78,最大值为1.8,平均值为1.17,峰态数值普遍较低(图6)。根据福克的峰值等级划分,大部分样品呈平坦至中等尖锐程度,部分样品表现为尖锐。

弗里德曼(1967)利用采自世界各地具代表性的砂岩样品建立了区分河流砂、海滩砂与湖泊砂的模式图,对沉积环境的识别具有一定的帮助作用[7,28]。因此,运用样品分选系数与偏度离散图对四方台组砂岩进行沉积环境判别,结果表明,全部样品点落在河流区范围,整体为陆相沉积环境(图7)。

4.3 频率曲线特征

频率曲线可以直观地反映出沉积物粒度组分的分布情况,分选程度的好坏,以及粒度分布的对称程度和尖度等。由研究区样品粒度直方图绘制的粒度频率分布曲线如图8所示,13号、17号、21号和22号粒度样品频率曲线主要呈现出不对称的单峰(图8a),15号和16号样品频率曲线呈不对称的双峰(图8b),其余样品频率曲线则呈不对称的多峰形态(图8c、d、e)。样品粒度分布范围较宽,介于0.2 φ~9.3 φ之间,主要碎屑组分以粗粒居多,主峰集中分布在1.5 φ~3 φ,细尾部发育,部分样品可见多个次峰。总体上看,自四方台组一段至二段,粗组分含量逐渐减少,在频率曲线上表现为不对称的单峰过渡为“一主多次”的峰形。此外,频率曲线的双峰或多峰性,反映出研究区四方台组可能具多物源属性。

图7 研究区四方台组砂岩粒度参数离散图 Fig.7 Dispersion map of sandstone particle size parameters in Sifangtai Formation

4.4 概率值累计曲线特征

根据碎屑沉积物搬运方式的不同,可划分出滚动、跳跃和悬浮三种粗细不同的粒度组分,在概率值累积曲线上产生不同的沉积响应,可反映出不同的沉积水动力条件,对沉积环境的解释具有一定的地质意义[29-31]。本次研究对采自钻孔岩心的14个粒度样品的不同粒度组分进行概率值累积曲线投图,结果如图9所示,样品概率值累积曲线共划分出两段式、高斜率两跳夹一悬三段式和阶梯状多段式三种类型。四方台组三段主要存在两段式和多段式,四方台组二段三种类型均发育,以多段式为主,四方台组一段则多见两段式,高斜率两跳夹一悬三段式和阶梯状多段式均不发育。

4.4.1 两段式

(2)当煅烧高岭土替代矿粉质量分数为20%时,低碳混凝土样块的抗压强度与基准混凝土的相近,其收缩率比为95%;经过200次冻融循环后,其质量损失率和抗压强度损失率比基准混凝土减少了0.17%和2.07%.

4.4.3 阶梯状多段式

图8 研究区样品粒度频率曲线分布图 Fig.8 Distribution of the frequency curve of the samples

图9 研究区样品粒度概率值累积曲线图 Fig.9 Cumulative probability curve of the samples

(2)10号、18号和19号粒度样品的概率值累积曲线均为两段式(图9b),表现为以跳跃总体和悬浮总体为主,不含滚动总体。悬浮总体的累积百分含量可达80%~90%,占主导地位,该段斜率均小于45°,约在35°~40°之间变化,分选性较差。跳跃总体仅发育一段,含量约占10%~20%,斜率约为75°~80°,说明跳跃总体的分选性比悬浮总体好。两者的截点集中在3 φ左右,沉积物粒度变化范围在1 φ~9 φ之间,变化范围较窄,以粉砂和杂基为主,且比重远大于细砂,总体粒度较细,故判断其对应沉积地层的水动力条件可能较弱。

(3)12号和20号粒度样品的概率值累积曲线形态为两段式(图8c),粒度组分以跳跃总体和悬浮总体为主,不含滚动总体。其中跳跃总体和悬浮总体的含量近于相等,跳跃总体的累积百分含量略有增多,约占55%~60%,悬浮总体约占40%~45%。跳跃总体的线段斜率约为55°~60°,悬浮总体的线段斜率约为35°~40°,表明跳跃总体的分选性比悬浮总体的分选性好。两者的截点在3 φ~4 φ之间,粒度在0 φ~8 φ之间变化,变化范围较窄,粗砂和中细砂的含量与粉砂和杂基含量相近,不含砾石。故判断其水动力条件近于中等水平,保留了较多的细粒组分。

4.4.2 高斜率两跳夹一悬三段式

15号和16号粒度样品的概率值累积曲线表现为高斜率两跳夹一悬三段式的分布特征,粒度组分具有两个跳跃总体和一个悬浮总体,不含滚动总体(图8d)。悬浮总体的累积曲线仅发育一段,其含量仅占10%~15%,该段斜率均小于45°,斜率在15°~20°之间变化,分选性很差,与跳跃次总体的截点集中在4 φ左右。跳跃总体的累积曲线发育两段,总体含量约占85%~90%,粒度区间介于1 φ~4 φ,一段斜率可达80°,二段斜率约为45°~50°,表明其分选性良好,两者之间的截点在2 φ~3 φ。碎屑颗粒绝大部分为中细砂,含少量粗砂,不含砾石。该曲线类型体现了一定的冲刷回流作用,反映了中等能量的水动力条件。

(1)13号、17号、21号和22号粒度样品的概率值累积曲线形态相似,均呈两段式(图9a),表现为以跳跃总体和悬浮总体为主,不含滚动总体。悬浮总体含量约占15%~25%,斜率均小于45°,分选性较差,跳跃总体仅发育一段,含量约占75%~85%,跳跃组分线段斜率普遍比悬浮总体高,多为60°~75°,表明分选性比悬浮总体好。跳跃总体和悬浮总体的截点变化范围很小,均在3 φ~4 φ之间。样品整体粒径变化范围在1 φ~8 φ之间,表明沉积物粒度变化范围很窄,中砂至细砂碎屑颗粒的比重远远大于极细砂至粉砂,总体粒度较粗,故判断其为高能水动力条件下沉积形成。

9号、11号和14号样品的概率值累积曲线呈阶梯状多段式出现,包含两个跳跃次总体和两个悬浮次总体,不含滚动总体(图8e)。悬浮总体的含量约占20%~30%,两段线段斜率为20°~40°,分选性较差,两个次总体之间的截点在5 φ~6 φ。跳跃总体的含量约占70%~80%,一段斜率可达75°~80°,二段斜率约为50°,分选性整体比悬浮总体好,两个跳跃次总体之间的截点为2 φ~3 φ。多段不同斜率的次总体表明沉积环境动荡,造成了复杂多变的沉积物搬运方式。

4.5 C-M图

为研究地层的沉积成因,笔者以样品的M值作为横坐标,C值作为纵坐标绘制成图(图10)。根据所得图形的形态,与C=M基准线和典型的C-M图进行对比,并结合钻孔的岩性及沉积构造特征,对其沉积环境做出判断[7,28,32,33]

图10 四方台组砂岩粒度C-M图 Fig.10 C-M pattern of the sandstones from Sifangtai Formation

样品C值(μ值)最大值为550.95,最小值为253.49,平均值为389.64;样品M值(μ值)最大值为246.56,最小值为57.51,平均值为132.09(表1)。从C-M图可以看出,14个样品点的分布范围基本落在塞帕加的典型牵引流C-M图中的QR和RS段,缺失滚动悬浮段OP和PQ,表明研究区主要受牵引流沉积作用控制。QR段代表递变悬浮沉积,该段图形基本与C=M基准线平行,即C值随M值成比例地增加,水动力条件较强到适中,适合带动中—细砂,难以搬运粗砂和砾石,同时细粒沉积物和杂基等悬浮组分难以稳定沉积,四方台组三段全部样品点和一段部分样品点落在QR段。RS段代表均匀悬浮沉积,沉积物颗粒较细,以粉砂和杂基为主,最粗为细砂,由于沉积物基本不受底流分选影响,粒径随深度变化不大。该段代表了递变悬浮之上的上层弱水流搬运沉积,分选性较差。整体来看,四方台组砂岩具有经典曲流河 C-M 图分布模式[28,34,35]

5 沉积环境指示意义

根据以上分析结果可知,古恰地区四方台组粒度参数特征主要表现为平均粒径2.53 φ~4.44 φ,以细砂岩和粉砂岩为主,分选性普遍较差,偏度正偏至很正偏,峰态中等至很尖锐,频率曲线呈不对称的单峰、双峰及多峰形态,概率值累计曲线以两段式、高斜率两跳一悬三段式和多段式为主,C-M图中QR和RS段发育,反映了较强的牵引流沉积作用。因此,参考前人总结的各沉积相粒度特征结果[7,28],推断研究区内四方台组砂岩总体上与河流相沉积的粒度特征相吻合。

对于四方台组的沉积环境研究,前人在松科1井从岩性、岩相和旋回等方面进行了沉积序列的厘米级精细刻画,识别出了曲流河红色粗碎屑岩沉积和浅湖黑色静水泥质沉积两种沉积亚相以及10种沉积微相,记录了松辽盆地坳陷期-构造反转期湖盆萎缩阶段的沉积充填特征[14]。本文通过粒度分析结果,限定了研究区四方台组整体为河流相沉积环境,同时综合前人研究成果,依据该孔岩性组合和典型沉积构造特征,认为该区四方台组具备明显的曲流河沉积特征(图2)。四方台组一段粒度较粗,以浅灰色细砂岩、中砂岩及中粗砂岩为主,平均粒径2.75 φ~3.97 φ,频率曲线以单峰型为主,正偏,很尖锐,分选性差,在C-M图中数据点集中分布在QR段,概率值累积曲线则以两段式为主,与典型河道砂体概率值累积曲线特征一致[3,7,28,34],指示了较高能的水动力条件,发育冲刷面构造和槽状交错层理构造(图3),认为该段可能发育曲流河河道沉积,在钻孔柱状图中可进一步划分出河床滞留和边滩沉积微相,代表了河道下切,沉积基准面逐渐下降的过程。四方台组二段沉积物平均粒径逐渐变细,介于3.5 φ~4.5 φ之间,岩性以厚层红棕色泥岩为主体,频率曲线特征则表现为底部单峰形态,向上以不对称的双峰或多峰为主,正偏至很正偏,偶见近似正态分布,中等至尖锐,该段分选性变化较为动荡,认为该段沉积时期水流不稳定,可能存在多次洪泛作用,在C-M图中多分布在RS段。概率值累积曲线为下部两段式、高斜率两跳夹一悬三段式和多段式,上部多段式的组合,反映了中等至较弱的水动力条件,流速较四方台组一段逐渐变缓,说明四方台组二段沉积时期泛滥盆地沉积的占比明显增大,随着湖平面的持续升高,沉积基准面有上升的趋势。该段浅灰色粉砂岩常发育平行层理构造、流水砂纹层理构造、小型交错层理构造以及滑塌变形构造等(图3),认为该段下部显示了河道废弃的过程,河水流速逐渐降低,上部湖平面升高,水动能减弱。故认为四方台组二段具曲流河堤岸和漫滩亚相沉积特征,可进一步划分出底部天然堤、决口扇和决口水道,上部为河漫滩和河漫湖的沉积微相特征。四方台组三段又以粉砂岩和细砂岩为主,粒度参数仍体现出河流相砂体的特征,具多段式和两段式的概率值累积曲线组合,反映了湖平面再次下降,水动力条件有所增强,但沉积物粒度仍以细粒砂岩为主,可能为河道和堤岸沉积。综上所述,古恰地区四方台组整体为曲流河相沉积,在各岩性段内共识别出河道、堤岸和河漫3种沉积亚相,可进一步划分出河床滞留、边滩、天然堤、决口扇、决口水道、河漫滩和河漫湖7种沉积微相,沉积基准面先下降后上升再下降,由粒度特征反映出的沉积水动力条件发生多次变化,由高能向弱水流和中等水动力条件发展,垂向上自下至上具备“粗-细-粗”的沉积旋回特征。

四方台组一段为研究区内具高铀异常层位,以细砂岩、中砂岩和粗砂岩为主,从整个研究区来看,该层砂体发育稳定,出现频次最高,厚度百分比最大,属曲流河河道亚相中河床滞留和边滩沉积微相。从垂向上来看,该层上部为四方台组二段泛滥盆地沉积,其下为嫩江组五段顶部滨浅湖沉积,均为厚层红棕色或深灰色泥岩,可作为重要隔水层,具备砂岩型铀矿成矿所必须的“泥—砂—泥”三段式结构,区内铀矿化和异常大多由河道砂体控制。纵观我国各个重点产铀盆地,以河道砂体为主要赋矿层位的砂岩型铀矿已成为当前勘查的首选区域[35]。古恰地区四方台组一段河道砂体厚度大,埋藏浅,压实作用弱,物性条件优越,具备良好的砂岩型铀矿成矿先天优势,可作为古恰地区铀矿勘查的重点目标。

6 结论

[11]孙雨,马世忠,舒萍,等.松辽盆地兴城气田营四段砾岩储层粒度特征与沉积环境分析[J].石油天然气学报,2010,(4):171-175.

根据岩性组合特征,四方台组可进一步划分出以下三个岩性段(图2、图3):

(2)适应度值不好的一类采用蔓延生存策略,即向外蔓延生长,跳出之前的不利环境,寻找更好的生存条件。因为原有的k-opt交换方法比较复杂,且k值需随初始种群的变化而不断变化,所以在蔓延生存策略中将其替换为随机乱序的方式,随机选择个体中50%的点进行乱序排列。该部分算法主要程序如下:

(3)四方台组一段高铀异常段属河道亚相中河床滞留和边滩沉积微相,其上部隔水层以天然堤和河漫滩沉积微相为主,与嫩江组五段顶部滨浅湖相泥岩共同构成成矿所必须的“泥-砂-泥”三段式结构,可作为古恰地区铀矿勘查的重点目标。

致谢:在样品的采集、测试和数据处理过程中得到了东北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介冬梅教授、史吉晨同学的悉心指导和帮助,成图工作得到了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赵龙博士的协助,文章修改过程中得到了审稿人的宝贵意见,在此一并表示最诚挚的感谢!

基于台风“珍珠”(2006)ARW-WRF(版本2.2)分辨率为2 km的模拟资料,利用谐波分析和涡度收支分析方法,对台风“珍珠”螺旋雨带的发展机制进行了讨论,结论如下:

参考文献:

[1]肖晨曦,李志忠.粒度分析及其在沉积学中应用研究[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25(3):118-123.

[2]丁喜桂,叶思源,高宗军.粒度分析理论技术进展及其应用[J].世界地质,2005,24(2):203-207.

[3]刘智荣,沈军,黄静宜,等.河北三河晚更新世地层粒度特征分析[J].地质学报,2016,90(5):997-1005.

“找我们陈主任呀?他才出去一会,有什么事情你可以跟我说呀!”年轻女孩说话声音不大,听起来软软的感觉很糯。

[4]李亚龙,于兴河,单新,等.准噶尔盆地南缘四工河剖面中二叠统乌拉泊组辫状河三角洲沉积模式及沉积序列[J].天然气地球科学,2017,28(11):1678-1688.

[5]申洪源,贾玉连,张红梅,等.内蒙古黄旗海湖泊沉积物粒度指示的湖面变化过程[J].干旱区地理(汉文版),2006,29(4):457-462.

做好“自己”就是首先要将自己的工作和问题解决好。毕竟打铁还需自身硬。所以练好自己的本领可以做到具体以下两个措施:

[6]李楠楠,介冬梅,阳金秀,等.长白山西麓泥炭灰分粒度特征及其环境意义[J].沉积学报,2014,32(5):873-883.

[7]成都地质学院陕北队.沉积岩(物)粒度分析及其应用[M].北京:地质出版社,1978.

随着科学史这一学科自身的不断发展,研究者不仅认识到用现代自然科学的门类划分、内涵外延去规范古代的思想、行为与成果,难免有削足适履、牵强定性之感,而且还存在着割裂总体、斩其筋骨之弊.而这一弊害之严重,不仅仅是就所谓自然科学各分支相互间存在着的联系而论,实乃关系到人类文明史、社会发展史这一足以涵括史学全部范畴的总体.

[8]陈秀法,冯秀丽,刘冬雁,等.激光粒度分析与传统粒度分析方法相关对比[J].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32(4):608-614.

2.5.15 血栓性疾病 术后卧床容易导致下肢静脉血栓形成,严重者血栓脱落导致的肺栓塞可能危及生命。因此,建议根据术后冲洗液颜色尽量减少止血药物的使用,并鼓励患者早期活动。对于有血栓形成危险因素的患者,建议术前常规进行下肢深静脉血栓检查。术后患者如有下肢肿痛,应尽早行彩超检查。

14个样品中细砂和粉砂的含量较高,属于细砂岩-粉砂岩范畴,且颗粒粒级主要集中在细砂组分,可进一步划分出细砂岩、极细砂岩以及粉砂质细砂岩。样品中可见少量粗砂,但含量小于1%,最高仅0.46%。9~11号样品采自四方台组三段,从粒度含量分布曲线特征上来看,表现为一套由细变粗的砂体,中砂含量近10%~12%。12~18号样品采自四方台组二段,该段地层中砂泥比呈上部和下部较低,而中部升高的波状起伏,砂体由细变粗再变细,15号样品中砂含量可达35.6%,细砂约占39.2%。14~16号样品整体比三段样品粒度偏粗,12~13、17~18号样品则整体偏细。19~22号样品则来自于含矿段四方台组一段砂岩,在剖面上连续取样。粒级呈明显的跳跃式增大的趋势,21号和22号样品粒度突变,中砂含量不断增多,发育大量灰绿色泥砾,砾径介于0.8~1.5 cm,大小混杂,分选性差。

[10]陈欢庆,舒治睿,林春燕,等.粒度分析在砾岩储层沉积环境研究中的应用—以准噶尔盆地西北缘某区克下组冲积扇储层为例[J].西安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6):6-12.

(1)通过对古恰地区四方台组粒度分析,得出参数特征主要表现为平均粒径2.53 φ~4.44 φ,以细砂岩和粉砂岩为主,分选系数1.04~1.86,分选性普遍较差,偏度0.03~0.57,近于对称至很正偏,峰态0.78~1.8,中等至很尖锐,频率曲线呈单峰或多峰,概率值累计曲线以两段式、高斜率两跳一悬三段式和多段式为主,C-M图反映了较强的牵引流沉积作用,总体上与河流相沉积特征相吻合。

[12]汤超,金若时,谷社峰,等.松辽盆地北部四方台组工业铀矿体的发现及其意义[J].地质调查与研究,2018,41(1):1-8.

[13]魏佳林,汤超,徐增连,等.大庆长垣南部四方台组砂岩型铀矿化特征研究[J].地质调查与研究,2018,41(1):9-17.

通过多因素线性逐步回归分析,去片裸眼视力作为因变量,眼轴长度、球镜度、柱镜度等作为自变量,较差的去片裸眼视力与初诊较高的球镜度(b=0.05,β=0.27,P=0.018)相关。

[16]陈路路,聂逢君,严兆彬,等.松辽盆地西部斜坡带四方台组铀成矿条件分析[J].世界核地质科学,2013,30(2):70-78.

[15]张雷,王英民,李树青,等.松辽盆地北部四方台组—明水组高精度层序地层特征与有利区带预测[J].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40(6):1679-1688.

[14]程日辉,王国栋,王璞珺,等.松科1井北孔四方台组—明水组沉积微相及其沉积环境演化[J].地学前缘,2009,16(6):85-95.

活到现在的O2O公司,基本有两个特征,第一就是没有故意去改变需求,比如58到家的保姆、月嫂服务,这些服务本来就是在家里完成的。但有一些公司是去刻意改变用户行为,比如在店里的服务,非得改到上门,这些服务本来就是在店里等着客户来的效率最高;第二个特征就是,获客要偏向互联网。

[17]陈戴生,李胜祥,蔡煜琦.我国中、新生代盆地砂岩型铀矿沉积环境研究概述[J].沉积学报,2006,24(2):223-228.

作品在设计和开发过程中,各个组员要保留好每一步相关的文档资料。在提交阶段,需要从整个作品的角度对文档进行组织,此时可以将之前的文档利用起来,要完成作品的测试文档。大赛一般还要提供作品的演示视频,在录制视频时,要边演示边讲解,尽可能让评委全方位地了解作品的真正技术和方法。完成这些后,根据要求将作品源码和文档资料一并上传到指定的服务器。

[18]张字龙,韩效忠,李胜祥,等.鄂尔多斯盆地东北部中侏罗统直罗组下段沉积相及其对铀成矿的控制作用[J].古地理学报,2010,12(6):749-758.

[19]李胜祥,陈戴生,王瑞瑛,等.伊犁盆地含煤系地层沉积相特征及其与层间氧化带砂岩型铀矿成矿关系[J].铀矿地质,1996,(3):129-134.

[20]杨仁超,韩作振,樊爱萍.鄂尔多斯盆地东胜地区砂岩型铀矿床沉积微相与层序地层[J].地层学杂志,2007,31(3):261-266.

[21]金若时,覃志安.中国北方含煤盆地砂岩型铀矿找矿模式层序研究[J].地质调查与研究,2013,36(2):81-84.

[22]徐增连,汤超,李建国,等.松辽盆地北部三肇凹陷四方台组层序地层及其与砂岩型铀矿化的关系[J].地质调查与研究,2018,41(1):24-32.

[23]陈路路,汤超,李建国,等.松辽盆地大庆长垣南端四方台组含铀目的层岩石学特征及地质意义[J].地质调查与研究,2018,41(1):33-39.

对《导基》书本的所有章节进行解读,梳理章节内容衔接性和关联性;依据知识内容的关联性,总结归纳,化分散为统一;依据考试大纲,勾选重点考试内容。

[24]肖鹏,汤超,魏佳林,等大庆长垣南端四方台组沉积相特征及其与铀富集的关系[J].地质调查与研究,2018,41(1):18-23.

[25]葛荣峰,张庆龙,王良书,等.松辽盆地构造演化与中国东部构造体制转换[J].地质论评,2010,56(2):180-195.

[26]黄清华,吴怀春,万晓樵,等.松辽盆地白垩系综合年代层学研究新进展[J].地层学杂志,2011,35(3):250-257.

[27]李树青,王英民,王岩,等.构造反转期层序划分和可容纳空间的变化机制—以松辽盆地北部晚白垩世构造反转期为例[J].地质科技情报,2007,26(3):1-6.

[28]朱筱敏.沉积岩石学.第4版[M].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2008.

[29]Blott S J,Pye K.GRADISTAT:a grain size distribution and statistics package for the analysis of unconsolidated sediments[J].Earth Surface Processes& Landforms,2001,26(11):1237-1248.

由恶性循环到良性循环,这个过程注定不容易,也很难理出逻辑上的真正起点。但是我们依然可以有所作为。尤其是公权力,可以逐渐减少对公民的傲慢与偏见,放下身段作出更多合理的制度安排,为不文明者划出底线,同时又不伤文明者的自尊。就像治理“中国式过马路”,无需出台过多的“违章者曝光”举措,将精力更多放在绵密执法上,放在文明出行的倡导激励上,日久见人心,恶性循环终将会变成良性循环的。

[30]杨玉卿,田洪,孟杰,等.渤海湾中部南堡35-2地区新第三系河流沉积及油气勘探意义[J].古地理学报,2001,3(4):77-84.

[31]李亚龙,于兴河,单新,等.鄂尔多斯盆地东南部下石盒子组盒8段物源特征与沉积相[J].东北石油大学学报,2016,40(3):51-60.

[32]Passega R.Grain size representation by CM patterns as a geologic tool[J].Journal of Sedimentary Research,1964,34(4):830-847.

[33]Passega R.Texture as Characteristic of Clastic Deposition[J].Aapg Bulletin,1957,1952-1984.

[34]李明龙,郑德顺,龚文磊,等.济源盆地中侏罗统马凹组砂岩粒度特征分析[J].沉积与特提斯地质,2013,33(2):25-31.

[35]吴仁贵,陈安平,余达淦,等.沉积体系分析与河道砂岩型铀矿成矿条件讨论—以鄂尔多斯中新生代盆地东胜地区为例[J].铀矿地质,2003,19(2):94-99.

刘华健,金若时,肖鹏,汤超,徐增连,李建国,王铁军,陈路路,魏佳林
《地质调查与研究》 2018年第01期
《地质调查与研究》2018年第01期文献

服务严谨可靠 7×14小时在线支持 支持宝特邀商家 不满意退款

本站非杂志社官网,上千家国家级期刊、省级期刊、北大核心、南大核心、专业的职称论文发表网站。
职称论文发表、杂志论文发表、期刊征稿、期刊投稿,论文发表指导正规机构。是您首选最可靠,最快速的期刊论文发表网站。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 粤ICP备202304699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