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全的杂志信息网

给建筑师姚仁喜先生做书

更新时间:2016-07-05

《内境·外象:姚仁喜的建筑美学》乃多方天作之合,也许有些编辑一辈子都遇不到我这样的幸运。

初识姚仁喜先生,首先是学生时代对台湾诚品书店的向往。那时的文艺青年都有着狂热的书店情节,渴盼着一睹标杆式的“诚品”。台北诚品敦南店就是姚先生设计的,多了不起。而后又知道了他的太太姚任祥女士,知道了《传家》,再后来知道了姚先生设计的乌镇大剧院……

2015年,一次偶然,在某电台听到了台湾建筑大师姚仁喜谈建筑的节目,立马被深深地吸引了。作为初出茅庐的新编辑,总想着酝酿出特别的选题,听到姚先生谈起对建筑的敬畏之心,谈起建筑与人类情感、历史人文、东方哲学之间的内在关联,心里琢磨着这怕是遇到好机会了!一方面憋了一肚子劲给姚先生的“大元建筑工场”写邮件,又惶恐石沉大海;另一方面,我社长久以来苦于渠道所限鲜少出版建筑类图书,又恐选题不能通过。正当为难之际,通过我社其他同事辗转联系上了时任上海浦睿文化总编辑的张雪松先生,后又由他邀请了著名设计师朱赢椿先生为图书进行设计,也就有了之后《内境·外象:姚仁喜的建筑美学》的多方天作之合。

于我而言,能做姚仁喜先生的选题,乃是特别幸运之事。这不仅仅是编辑对遇到好作者的向往,也满足了我想把敬仰已久的姚仁喜先生推介给更多的人的渴望。

多层次与全方位。新闻出版业转型升级是全方位、立体化、多层次的,具体包含技术的创新应用、产品的数字化转型、流程的协同化升级、渠道的数字化转型、人员素质的全方位提升等。转型升级几乎涵盖了新闻出版的所有产业链条,从选题策划、内容审校、印制发行到衍生产品。转型升级的应有题中之义是新闻出版与外部产业的融合——新闻出版与影视、科技、农业、地质、法律等其他国民经济各行业的融合发展。新闻出版业与其他产业融合,一方面是落实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的国家战略部署,另一方面也是转型升级高级阶段的重要抓手和主要举措。

建筑师姚仁喜先生

从人文情怀上看,姚先生是虔诚的佛教徒,跟随上师仁波切修行,甚至还翻译了如《正见》等大量佛学著作,而他的佛学思想也一直贯穿于其设计思路中,从其各个案子的虚实对比可以很明显地看出中国的阴阳、调和、中庸理念。也正是这样的佛学情怀使得他设计出了水月道场等极富东方禅意的建筑空间。建筑素来追求天人合一,姚先生在建筑设计中修行,研究如何因地制宜,研究建筑如何亲近自然,师法自然,有如一个虔诚的禅修者,对建筑有着执着的心性,张弛有度、化繁为简、自然而然、无为而治。

2016年端午,在苏州诚品姚仁喜先生、姚任祥女士的“堂奥、传家”夫妻联展上,我第一次见到了姚先生,至今回想起来仍觉心潮澎湃。姚太太的展览答问环节问现场观众能否说出姚先生的六个以上的建筑案例。“我来。苏州诚品、台北诚品敦南店、水月禅寺、乌镇大剧院、兰阳博物馆、寒舍艾丽酒店……”心里想着,这哪里能难倒我,十多个我都能如数家珍。展览后在对姚先生姚太太的采访中,我们又提了很多问题,想进一步加深对姚先生的认识,借以全方位地充实书中的内容。听着姚先生、姚太太娓娓道来,谈姚先生青年时期的留学经历、做第一个案子、对佛教的理解、对东方文化的研读……犹如醍醐灌顶,妙趣横生。事实上,也正是这次会面让我们加深了对姚先生的了解,奠定了日 后做书的感性基础。姚 先生早年毕业于台湾东海大学 建筑系,该系素以严谨著称,堪称台湾现代主义建筑师的摇篮。而后又去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留学,接触到各类的建筑大师、各式建筑的观点,如影响他建筑生涯的秩序性、可持续性等等。

最终我们给图书作出了这样的定位:我们希望以这本书为媒介,让大家来解读姚仁喜先生的建筑美学,但这个解读却不完全是由文字来叙述的,而是将采用中国传统的审美方式——散点透视来布局书中的内容,既有由姚老师的设计经历构成的叙事,也有一些闪光的妙语之思和设计金句,除此以外,建筑作品图例、影像与设计手稿同时穿插并行。秉承东方文化传统中讲究留白的理念,图书将选取姚仁喜先生讲座、访谈中的语录、精彩内容进行重组,少而精炼地呈现出一本既精彩而又过目不忘、充满情怀的建筑人文图书。

这本书的起点,是姚先生在上海的“内境·外象”作品展。多元化的展览以电影、音乐、融入大型装置的手法来呈现建筑师姚仁喜的内在思维、哲学理念以及对东方文化的探索……展览选取他最具代表性的作品,通过创作过程中的草图模型、纪录像片、细部模型、绘图纸本的呈现,连贯一气地把看似专业的建筑设计领域,转化为承载人们生活、记忆的诗意舞台,温暖而又触动人心。大半个月,我和素未谋面的浦睿编辑同行在网上来回思维碰撞,琢磨着如何跳出展览图书的基石,做成一本真正能向大陆读者推荐姚先生建筑美学的书,为那些对建筑抱有兴趣的年轻人开启一扇门。

姚仁喜先生三十余年的职业生涯,早已深谙如何从现代建筑形式中撷取最让华人感到亲切和认同成分的秘密,并借此在中华同源并流的儒家文化圈行云流水,游刃有余。十四个案子显然不足以全然呈现姚先生设计的伟大和动人之处,但绝对足以引起想认识他及他建筑的人的极大兴趣。“堂奥”,即为建筑的整体,这是姚先生喜欢的概念和他对建筑设计及意境的追求。以建筑语汇进一步说,“堂”所代表的是明白彰显、具体的面向,诸如造型、色彩、质感、构造、功能等;而“奥”则是隐晦暧昧,抽象的面向,例如非实质的光影、气流或空间等。事实上建筑与社会、历史、文化甚至人性的联系,都属于“奥”的范畴,以乌镇大剧院、“台北故宫博物院”南院、兰阳博物馆来说明堂奥再恰当不过。“建筑是舞台”则更多是强调人之于建筑的重要性,把人设身处地置于建筑当中,把建筑置于身边的自然、环境、文化当中。如苏州诚品、台湾高速铁路彰化站、新北市立美术馆……“静谧的心”乃是姚先生修持一己之心,将多年佛学修行运用于建筑的体现。扉页上提到“‘静谧的心’是直观创作的基本要素,静谧的建筑无法以喧闹的心境设计出来”,水月道场、法鼓文理学院……正是在这样一种“无为”且无造作的心之下自然而然应运而生。

当然,做书却应当是充满理性的。参考了姚先生的意见,我们将十四个案例糅合于“堂奥”“建筑是舞台”“静谧的心”三个中心主题之下,近距离呈现他的大量随笔、设计手稿、演讲实录。

关于图书的执行。想来也是一件痛并快乐的事情。从2015年底真正介入图书到2017年底图书印刷完成历时两年,期间凝结着无数人的心血。姚仁喜先生、姚任祥女士及大元建筑团队对书的重视和细致程度,让我无比敬畏。每每回想起和浦睿编辑同行一次又一次与姚先生的助手怡茜邮件往来、微信逐字逐句地修改稿件、设计图的位置,推敲腰封上的宣传语……心中无限感慨。的确,如果不是姚先生的团队竭尽全力地配合与提供帮助,我们断然做不好这样一本书来。

朱赢椿先生以“台北故宫博物院”南院外墙铸铝圆盘同心圆为设计元素,用现代数码设计方式呈现古老文化中的龙纹与云纹,旨在传达姚仁喜先生的建筑对传统文化的关注和延伸之意。全书将纷繁复杂的彩色剥离开来,通篇只采用黑白设计,更加纯粹地勾勒出姚先生建筑设计中最精彩的点线面。大至设计手稿、建筑实景、模型、平面图的版面安放位置,小至字号大小、字体的美观,朱赢椿先生都用他设计师的敏锐为图书的整体把关,并与我们无数次沟通。在纸张选择和印刷工艺上,朱老师也是非常之考究。从外封到内文纸,这本书用的特种纸就达到四五种之多,印刷上外封上整版同心圆烫黑,主标题“内境·外象”虽被拆分在内封和外封之上,却有遥相呼应之意,“内境”通过圆形模切从内封透出来,“外象”则是圆形烫白呈现在外封之上。副标题“姚仁喜的建筑美学”烫白置于护封居中位置用以强调图书核心主旨。

姚先生是一位擅长把自己的思想凝结在自己的设计作品上的建筑师,诚如我们跟他的会面一样,善于沉思、善于倾听,但是只要一开口,必然会抛砖引玉或者哲思颇丰。诚如我们对图书的定位,文章无需太多、文字亦是,只要有那些关于案子、关于建筑美学的点睛之思即可,再附以精彩的建筑图片、手绘图纸和设计说明,把无限的想象空间留给书的读者去产生共鸣。而这个至关重要的共鸣却是由著名的设计师朱赢椿先生来完成的。

要建立耕地质量保护多渠道投入机制。聚集资源,按照“取之于土、用之于土”的原则,通过完善土地出让金政策,争取从土地出让收益中拿出一定比例,同时,撬动金融和社会资本,引导他们积极参与,从而加大对盐碱地改良资金的投入。聚合力量,充分调动科研机构和企业力量,加快研究低成本、易于大面积推广的盐碱地改良治理和土壤污染综合治理修复技术,加快成果转换应用,推动耕地质量保护取得实效。

以汉阳大学为例进行分析,汉阳大学本科阶段要求学生具有语言及文化素养、信息素养、社会意识、团队意识以及创新意识。在能力方面要求学生具备资源设计及开发的能力、教学设计的能力、教学媒体开发的能力、教育行政管理以及经营的能力、进行特殊教育的能力、人力资源管理的能力。

一本好书,值得萃取,值得等待。

据统计调查显示,总体而言英语专业学生的英文水平、跨文化交际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要高于非英语专业学生,从而外语类高校或专业的学生在提供志愿者语言服务方面更具优势。此外,例如此次的中国航海日,其行业特色为航运和海事,必然涉及此专业的志愿者在专业知识内容和专业英语方面了解甚多。因而,活动赛事的主办方或组织方可依据活动主题着重对英语专业和主题领域的高校学生进行招募。

文|潘旖妍
《出版人》 2018年第5期
《出版人》2018年第5期文献

服务严谨可靠 7×14小时在线支持 支持宝特邀商家 不满意退款

本站非杂志社官网,上千家国家级期刊、省级期刊、北大核心、南大核心、专业的职称论文发表网站。
职称论文发表、杂志论文发表、期刊征稿、期刊投稿,论文发表指导正规机构。是您首选最可靠,最快速的期刊论文发表网站。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 粤ICP备202304699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