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全的杂志信息网

基于ESDA的中国城乡收入差距时空分异格局分析

更新时间:2016-07-05

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增长,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后,城乡收入差距不断扩大,已成为影响我国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热点问题。同时,城乡收入差距也引起了学术界的广泛关注,有关专家针对城乡收入差距产生的根源[1-2]、影响因素[3-4]、变化趋势[5-6]、解决对策以及与城市化的关系[7]、缩小城乡收入差距的对策等进行了广泛讨论 [8]。但是,目前国内对城乡收入差距空间分布的相关性、异质性的研究较缺乏,本文以2002~2014年中国339个地级及以上城市为研究对象,运用空间自相关性、空间异质性分析方法分析了城乡收入的空间格局,为国家因地制宜实行差异化、区域化的发展政策提供科学参考。

太空中的电子设备,脱离了大气层的保护,直接暴露在空间环境下,受到辐射和重粒子的冲击而发生各种辐射效应,容易造成其工作的异常或故障。因此,必须对其进行抗辐照工艺处理,以确保其工作可靠性。SOI CMOS技术因其埋藏氧化物(BOX)和浅沟槽隔离(STI)[1-2]的完美隔离,不仅去除了困扰体硅器件已久的闩锁效应,而且在辐照加固领域具有光明的应用前景。

老鳜鱼,这就是我们找你谈的话题。有人说,四细狗请你吃了炖鸡喝了地瓜烧,你不但没杀他,还成了他的腿子哩。是这样吗?我们想知道你去杀他,当年的那些细节。

1 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1.1 研究方法

1.1.1 空间自相关

空间自相关是描述研究区域属性值与其相邻位置属性值是否存在相关性以及相关程度的一种空间数据分析方法。

1)全局空间自相关,是对属性值在整个研究区域的空间特征的描述,主要通过Moran's I指数来衡量,其计算公式为[9-10]

式中,ZiZj为属性值的均值标准化。

2.2.2 局部空间自相关分析

对Moran's I 计算结果进行Z统计检验,其检验公式为:

2)局部空间自相关。为了更好地反映局部空间单元的空间自相关性质,本文采用LISA指数度量各区域与周边地区之间的局部空间关联和空间差异程度 [11- 12]。其计算公式为:

式中,xixj为空间单元ij的属性值;n为空间单元的数目;Wijij之间的空间连接矩阵。本文采用基于邻近标准的Queen Contiguity方法建立空间权重文件,即若ij相邻,则Wij=1,否则Wij=0;当i=j时,Wij=0

式中,N(h)为分割距离为h的样本量。

通常,一个表面由确定的全局趋势和随机的短程变异组成。全局趋势反映空间物体在空间区域上变化的主体特征,主要揭示空间物体的总体规律。本文利用ArcGIS的全局趋势分析功能,将属性值赋予每个空间单元,形成三维趋势面,从而分析数据在特定方向上的趋势。

1.1.3 空间变差函数

本文利用OpenGeoda软件分别计算了中国339个地级及以上城市2002~2014年的城乡居民收入比的全局Moran's I指数和相关参数。由表3可知,4个年份的Moran's I 指数全部为正,且检验结果显著(Z值在显著性水平P=0.001下明显超过临界值1.96)。

空间变差函数亦称半变异函数,是描述区域化变量随机性和结构性的基本手段,设区域化变量Z(xi)Z(xi+h)分别为Z(x)在空间位置xixi+h上的观测值,则空间变差函数的计算公式为[13]

1.1.2 全局趋势分析

根据Moran's I指数来看,4个年份的城乡收入差距在空间上的集聚程度均很明显;由Moran's I指数的变化情况可知,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地级及以上城市城乡收入差距的空间依赖性逐渐减弱。

1.2 数据来源

本文以2002、2014年两个年份作为研究断面,以城乡收入比(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为研究指标,以地级及以上城市(包括地级市、地区、自治州和盟,除港、澳、台)为研究单元。数据来源于中国统计信息网、各省市统计年鉴和中国城市统计年鉴等。

2 时空差异分析

2.1 全局空间格局分析

为了更直观地表示中国城乡收入差距的时空分布,根据中国实际情况和国家经验,将城乡收入比重划分为4类,分别为低收入比(<1.5),中收入比(1.5~2.5),高收入比(2.5~3.5)和极高收入比(>3.5)。基于此,制作表1说明中国2002~2014年间城乡收入差距的时间序列变化情况。

Sharmila Parmanand用一个话题说明了己方立场:妇女参政人数的“缓慢的转变是不能接受的”。因此,我们提议政府要在议会为妇女保留30%到40%的席位。

表1 2002~2014年中国高、中、低城乡收入比

项目 2002 2006 2010 2014高中低高中低高中低高中低个数 215 125 1 251 90 0 209 128 4 182 156 3比重/% 63.05 36.66 0.29 73.60 26.40 0 61.29 37.54 1.17 53.66 45.76 0.88

由表1可知,13 a间中国城乡收入差距先增后减;虽从2006年开始城乡收入差距有缩小趋势,但整体上中国城乡收入差距还是比较大的。高收入比的地区一直占据主导地位,2002年高收入比的地区有215个,占地区总数的63.05%,2006年有251个,占地区总数的73.60%,2010年有209个,占地区总数的61.29%,2014年有182个,占地区总数的53.66%;低收入比的地区很少,2002年有1个(丹东市),2010年有4个,全部位于黑龙江省(丹东市、鹤岗市、伊春市、绥化市),2014年有3个也全部位于黑龙江省(牡丹江市、伊春市、鸡西市);总的来说,中收入比地区的个数有所增加,2002年中收入比的地区有125个,2014年达到156个。

情况 5.3 若f3(v)=2,此时最坏的情况是v点关联5个6-面,两个不相邻(3,3,7)-面,v的非三角邻点均为3-点,且它们各自还关联着一个3-面。根据引理1.4,与7-点v关联的两个三角形中如果一个为穷或半穷面,则另一个必为富面,又根据权转移规则R2.1中3度点优先取得它非三角6+-邻点的权值,故这两个三角形最坏情况下是一个穷面一个富面(或两个半穷面),最多从7-点取得的权值为由R1,R2.1,R3.1或R3.2或R3.4及最坏3-面7-点情形得

由表2可以看出,中国城乡居民收入比大致呈东部较小、西部最大,由东向西逐步扩大的趋势,其地域分布与我国经济发展水平三大地带的划分基本一致。城乡收入比大于3.5的地区全部位于西部地区(除2010年的海南省外),其中西藏自治区是收入差距最大的地区,历年城乡收入比均大于3,2002年城乡收入比更是高达5。这主要是因为西藏自治区当时正处于经济相对落后的工业化起步阶段,国家对其工业化发展的支持力度较大,如加大财政转移支付的力度,为了鼓励优秀人才在西藏建功立业而采取的相对较高的工资制度等;但相比而言,广大的农牧民族地区,由于当地自然条件恶劣,市场经济落后等,导致农村经济也很落后,农民收入不仅低而且很难提高。

表2 2002~2014年中国各省区城乡收入比重

注:此处统计不包括港、澳、台和北京市、上海市、天津市、重庆市。

省份 年份 省份 年份2002 2006 2010 2014 2002 2006 2010 2014黑龙江 2.4 2.7 1.8 2.5 江西 2.6 2.5 2.6 2.5吉林 2.5 2.8 2.6 2.8 湖北 3.0 2.8 2.8 2.9辽宁 2.1 2.4 2.0 2.4 湖南 3.0 3.1 3.0 2.8河北 2.8 2.7 2.9 2.3 广西 3.9 3.4 3.5 3.4山东 2.5 2.6 2.7 2.3 贵州 3.9 4.2 3.9 3.1江苏 2.0 2.4 2.1 2.4 陕西 3.7 3.6 3.6 3.1浙江 2.5 2.6 2.3 2.4 宁夏 2.7 2.9 3.0 2.6福建 2.4 2.6 2.6 2.8 甘肃 4.1 3.4 3.3 3.1广东 2.2 2.7 2.3 2.2 四川 3.3 2.9 2.9 2.6海南 2.5 3.0 3.5 2.5 云南 4.8 5.0 4.0 3.3安徽 2.8 3.1 2.8 2.4 青海 4.9 3.9 3.5 3.3内蒙古 2.6 2.5 2.6 2.6 西藏 5.0 4.9 3.7 3.3山西 3.2 3.0 3.2 2.7 新疆 3.8 4.0 2.5 2.6河南 2.8 2.6 2.5 2.6

城乡收入比较小的地区主要位于东部地区,其中黑龙江省、辽宁省和江苏省的城乡收入比一直处于2.5以下,特别是2010年黑龙江省的城乡收入比更是达到了1.8。这主要是因为改革开放的最先受益者是东部地区,加上中国东部地区的大城市数量较多,分布较密集,且辐射作用较强,不仅对本城市居民的收入水平有明显影响,对城市郊区农民的收入水平也有很大影响,特别是城乡结合部的农村地区;在这种大城市的带动下,城乡间的依赖性逐渐增强,农村产业结构也逐渐向多元化转变,有些地区已经实现了城乡良性互动,农村居民收入来源增多,城乡间的差距较小。

另外,从表2还可以看出,城乡收入比显著缩小的省区包括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西藏自治区、青海省、云南省、四川省和甘肃省,这些地区全部位于中国西部,说明中国城乡收入差距显著缩小的地区主要集中在西部,这与中国实施的西部大开发战略密切相关。城乡收入比增加的省区包括宁夏回族自治区、福建省等,其中福建省城乡收入比增加最明显,由2002年的2.4增加到2014年的2.8。东部、中部地区在2006年以前,城乡收入比基本上呈增加趋势,2006年以后逐渐呈减小趋势,说明城乡收入比在2006年达到最大值,随后开始逐渐缩小,这与中国在2006年取消农业税和大部分的农村收费(如粮食补贴、农资综合直补以及农业牲畜养殖补贴等)密切相关,这些政策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农民负担,增加了农民收入;同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也为农村富余劳动力提供了大量的就业岗位。

2.2 空间自相关分析

2.2.1 全局空间自相关分析

SBI:0为牙龈健康,无炎症和出血;1为牙龈颜色有炎症性改变,探诊不出血;2为牙龈探诊后点状出血;3为牙龈探诊出血并沿牙龈缘扩散;4为牙龈探诊出血并溢出龈沟;5为牙龈自发出血。

表3 2002~2014年中国城乡居民收入比的Moran's I

年份 Moran's I E(I) Z(I) P(I)2002 0.626 73 -0.002 9 17.903 0 0.001 2006 0.616 03 -0.002 9 17.781 8 0.001 2010 0.601 74 -0.002 9 17.488 8 0.001 2014 0.412 22 -0.002 9 12.222 9 0.001

一是注重培养新型农牧民,引导家庭牧场和专业合作社的发展以提高自我服务能力。二是鼓励规模化养殖企业和社会资本建立养殖小区以提高社会化服务能力。三是引导龙头企业延伸产业链条以提高一二三产融合能力。

1) 高职院校会展专业学生英语水平较低。高职高专会展专业学生的英语基础较为薄弱,词汇量小、语法知识缺乏,英语学习积极性也不高。缺乏专业英语词汇,英语口头交际能力较差,对传统的专业英语教学方式比较厌烦,希望课堂学习与实践相结合。

为了揭示中国地级及以上城市城乡收入差距的热点区和冷点区,本文利用Geoda软件计算和绘制了各地区城乡收入比的LISA集聚图。由图1可知,中国地级及以上城市城乡收入差距发展格局具有明显的动态特点。

2002年城乡收入差距呈“高—高”集聚格局的地区主要分布在西部地区,且连片分布,特别是西藏自治区、青海省、云南省、广西壮族自治区和甘肃省的东南部、陕西省的北部等地区;而呈“低—低”集聚格局的地区分布较零散,主要集中在东部地区,特别是辽宁省、江苏省和广东省的南部、山东省的北部等地区。与2002年相比,中国2006年城乡收入差距呈“高—高”,“低—低”集聚格局的地区都有所减少,呈“高—高”集聚格局的地区有45个,比2002年减少了8个,约占地区总数的13.27%,呈“低—低”集聚格局的地区有40个,比2002年减少了11个,约占地区总数的11.80%。

长期以来,传统政治经济学认为价值因素存在社会性,使用价值存在自然性。并且把这种认识当作是马克思对商品属性认知的原意。实际上,这曲解了马克思关于商品属性思想的本意。价值本身具有社会属性,然而作为商品的使用价值也并不是只具有自然属性,同时它还具有社会属性。这就有必要对商品使用价值的属性问题进行重新认识。

图1 2002~2014年中国城乡收入差距LISA集聚图(审图号:GS(2013)1655)

2010年,呈“高—高”、“低—低”集聚格局的地区有所增加,分别占地区总数的19.18%和14.45%,前者向西部地区、西南地区、黄河中上游地区集聚,后者主要集中在中国的东北部、新疆北部地区,另外东部和南部也有零散分布。与2010年相比,2014年呈“高—高”、“低—低”集聚格局的地区均有所减少,其中呈“低—低”集聚格局的地区减少幅度较大,由2010年的49个减少到2014年的20个。总体而言,4个年份中呈“高—高”、“低—低”集聚格局的地区占地区总数的比例一直大于20%,分别为32.15%、27.43%、34.51%和23.01%,说明中国城乡收入差距呈不均衡的发展格局,而这种空间格局的形成与各地区的区域条件、资源禀赋以及国家政策有关。

2.3 热点分析

LISA集聚图虽能反映中国城乡收入差距的局部空间相关性,但部分地区的相关性不明显。为了弥补和验证LISA集聚图的分析结果,本文引入G*统计指数对2002年、2004年、2010年和2014年的城乡收入差距进行了热点分析,并按照G*指数的大小,从高到低划分为热点地区、次热地区、次冷地区和冷点地区4 个类型,见图2。

图2 2002~2014年中国城乡收入差距热点分析图(审图号:GS(2013)1655)

由图2可知,中国城乡收入差距呈南北方向上的“带状”分布,热点地区主要分布在西部和中部地区,并逐渐向中部地区转移;次热地区紧邻热点地区分布;冷点地区主要分布在东部和东北地区,并逐渐向东部地区转移;次冷地区紧邻冷点地区分布。空间分析结果与LISA集聚图的分析结果是一致的。

3 结 语

本文以2002~2014年中国339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的城乡居民收入比为衡量城乡收入差距的基础数据,采用Moran's I和空间变差函数探讨了4个年份中国城乡收入差距的空间格局。结果表明,中国地级及以上城市城乡收入差距具有以下特点:①2002~2014年中国地级及以上城市城乡收入差距逐渐减小;②中国城

乡收入差距在空间上存在一定的正空间自相关性,即城乡居民收入比相似的地区在空间上积聚分布;③根据LISA集聚图和热点图分析可知,中国西部和中部地区的城乡收入差距较大,东部地区的收入差距相对较小,呈西部>中部>东部的分布格局。本文仍存在一定的缺陷,所选的指标比较单一,时间跨度小,不足以代表13 a以来的发展趋势。引入其他指标,并对其他年份进行分析,得出的结果是否会有所差异,有待进一步探讨,多指标、长时间、小区域是今后继续研究的方向。

参考文献

[1] 高帆.中国居民收入差距变动的因素分解:趋势及解释[J].经济科学,2012(3):5-17

[2] 韩建雨.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变动的影响因素分析[J].统计与决策,2013(9):126-128

[3] 赵人伟,李实.中国居民收入差距的扩大及其原因[J].经济研究,1997(9):19-28

[4] 程开明,李金昌.城市偏向、城市化与城乡收入差距的作用机制及动态分析[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7(7):116-125

[5] 徐永发.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问题研究[D].武汉:武汉大学,2005:25-29

[6] 陈斌开,林毅夫.发展战略、城市化与中国城乡收入差距[J].中国社会科学,2013(4):81-102

[7] 韩其恒,李俊青.二元经济下的中国城乡收入差距的动态演化研究[J].金融研究,2011(8):15-30

[8] 张义博,刘文忻.人口流动、财政支出结构与城乡收入差距[J].中国农村经济,2012(1):16-30

[9] 潘竟虎.中国地级及以上城市城乡收入差距时空分异格局[J].经济地理,2014(6):60-67

[10] 王静,张小雷,杜宏茹.新疆县域经济空间格局演化特征[J].地理科学进展,2011(4):471-478

[11] 何格,欧名豪.城镇建设用地效率时空分异研究:以青岛为例[J].商业研究,2007(10):123-127

[12] 方叶林,黄震方,涂玮,等.基于地统计分析的安徽县域经济空间差异研究[J].经济地理,2013(2):33-38

[13] 周扬,李宁,吴文祥,等.1982~2010年中国县域经济发展时空格局演变[J].地理科学进展,2014(1):102-113

[14] 方叶林,黄震方,陈文娣,等.2001~2010年安徽省县域经济空间演化[J].地理科学进展,2013(5):831-839

[15] 陈鹏,李锦涛,马伟.犯罪热点的分析方法研究[J].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3):53-57

孙焕芳,梁敏
《地理空间信息》 2018年第05期
《地理空间信息》2018年第05期文献

服务严谨可靠 7×14小时在线支持 支持宝特邀商家 不满意退款

本站非杂志社官网,上千家国家级期刊、省级期刊、北大核心、南大核心、专业的职称论文发表网站。
职称论文发表、杂志论文发表、期刊征稿、期刊投稿,论文发表指导正规机构。是您首选最可靠,最快速的期刊论文发表网站。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 粤ICP备202304699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