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全的杂志信息网

近46 a汉江流域地表干湿状况变化及其影响因素

更新时间:2016-07-05

引言

近数10 a来,气候变暖加剧导致中小量级降水减少,而使大或特大量级降水显著增加[1];水分平衡和干湿状况的异常变化使得干旱、洪涝等极端天气频次增多、强度增加[2]。降水量和潜在蒸散量是决定气候干湿状况的2个大气水分收支主要参量,其中,干燥度指数、湿润度指数和相对湿润度指数是评价气候干湿状况的主要指标。近年来,关于我国干湿状况的研究,已取得一些成果。吴绍洪等[3]研究指出,中国的最大可能蒸散年均值为400~1 500 mm,且P-M模型对中国的蒸散计算效果较好,可以广泛应用。张方敏等[4]研究发现,我国半湿润和湿润地区的干湿状况年际变化大,且半干旱区和湿润区增多,而半湿润区减少。刘波等[5]的研究进一步发现,干旱和半干旱区面积之和呈现扩大趋势,而湿润和半湿润区面积之和则为减少趋势,且在1995—2004年表现得尤为显著。也有人对我国各地区干湿状况进行了更细致的分析。苏秀程等[6]利用1961—2011年中国西南5省市113个气象站观测资料,研究了该地区气候干湿状况的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这50 a来我国西南地区气候有“暖干化”趋势,这种趋势在进入21世纪后有进一步加剧迹象;而西北地区自1993年以来,潜在蒸散量呈波动式快速上升状态[7]。孙力等[8]研究则指出,东北地区呈现出较强的变干倾向,且由于气温升高导致的潜在蒸发的加大与降水一样对这一变干倾向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

(2)榜样法。将同理心运用得好的工作人员树立为典型,对其观念、做法等方面加以宣传,引导大家运用榜样人物的立场观点方法来认识问题、思考问题,从而做出适当的言行。很多时候,不是不做,是不知道怎么做,如果有榜样可以学习,体会到什么样的反应是同理心运用得好的,下次再碰到这样的情况,举一反三,也就会用了。所以,树立典型案例非常重要,如果这个案例是由权威领导树立的就更有影响力了。

汉江流域是湖北省资源要素最为密集的地区之一,全长1 532 km,为长江最大支流;其发源地在陕西省西南部秦岭与米仓山之间的宁强县冢山,水流先沿东南方向穿越秦巴山地的陕南汉中、安康等市进入鄂西后北过十堰注入丹江口水库,而后继续向东南流,过襄阳、荆门等市在武汉市汇入长江。该流域属亚热带季风区,气候温和湿润,年降水量873 mm,水量较丰沛,但年内分配不均,5—10月径流量占其全年的75%左右,年际变化较大,这使汉江成为长江各大支流中变化最大的河流。因此,研究其降水特征和地表干湿变化,不仅能了解汉江流域对中国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重要水源地——丹江口水库的影响,还对开展该流域生态资源保护有着重要意义。为此,夏智宏等[9]利用SWAT模型对汉江流域的水资源状况进行了模拟,结果表明,降水增加或气温降低都会导致径流增加,而降水增加或气温增加都会导致实际蒸散发增加。而朱非林等[10]则利用AA模型和GG模型计算汉江流域实际蒸散发后发现,整个流域多年平均实际蒸散发呈现显著下降趋势,而显著下降的风速和日照时数是导致该流域年实际蒸散发显著下降的主要原因。汉江流域降水特征相关研究表明:1951—2003年50 a汉江流域大部分地区降水变化趋势不明显,而气温则呈上升趋势[11];其降水量与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面积指数、冷空气、东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北界、北半球极涡中心位置等14个环流因子具有非常强的正相关关系[12];且可降水量与降水量的变化趋势基本相同,降水转换率近年来有所增加[13]。但近年来,汉江流域湖北段水资源承载力发展态势不容乐观[14],流域湿地总面积呈下降趋势,自西北至东南湿地生态状况呈健康向脆弱趋势变化,下游区域湿地生态则为脆弱状态;湿地整体景观生态处于亚健康状态[15]。汉江流域水土流失呈明显增强趋势[16],2009年安康、汉中和商州3市水土流失模数均超过5 000 t·(km2·a)-1。因此,为了解汉江流域地表干湿状况的程度和空间分布、掌握该流域生态环境和旱涝变化规律,本文分析了该流域相对湿润度指数的时空分布特征,期望能为相关部门合理利用水资源、调整农业种植区划和科学规划产业布局等提供决策参考。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说明

本研究使用的资料为1971—2016年共46 a汉江流域17个气象台站(图1)的逐日气象观测数据,具体包括降水量、日平均气温、日最高气温、日最低气温、日照时数、平均相对湿度和平均风速等。该资料源于中国气象局国家气象信息中心。

另外,上述各站潜在蒸散发量(ET0)数据采用联合国粮农组织(FAO)Penman-Monteith公式计算,各站相对湿润度指数(MI)则通过ET0计算得到。

实际水汽压(ea)根据饱和水汽压es和空气相对湿度计算。其计算公式为:

图1 汉江流域气象站点(黑点所示)地理分布 Fig.1 Distribution of meteorology stations over Hanjiang River basin.

1.2 研究方法

1.2.1 潜在蒸散发的计算

潜在蒸散发是指下垫面足够湿润条件下水分保持充分供应时的蒸发量[17]。本文采用联合国粮农组织(FAO)Penman-Monteith公式计算潜在蒸散发。该公式综合考虑了温度、湿度、气压、风速及太阳辐射等气象因素的影响,具有明确的物理意义,而且不需专门的地区率定和风函数等,其使用价值和精度均较高,且具有良好的可比性[18-20]。逐日潜在蒸散发的数学表达式为[21]

式(1)中,ET0为潜在蒸散发(单位:mm·d-1);Δ为饱和蒸汽压曲线斜率(单位:kPa·℃-1);Rn为净辐射(单位:MJ·(m2·d)-1);G为土壤热通量(单位:MJ·(m2·d)-1);T为2 m处平均气温(单位:℃);u2为高度为2 m处风速(单位:m·s-1);es和ea分别为温度为T时的饱和水汽压和实际水汽压(单位:kPa);γ是干湿表常数(单位:kPa·℃-1)。其中:

1.2.3 相关分析方法

其中,Ti为当日平均气温,Ti-1、Ti-2、Ti-3分别为前三日的平均气温(单位:℃)。

饱和水汽压(es)采用FAO-56(Food and Agriculture Organization of the United Nations)提供的公式计算:

本研究还使用了SNAP软件,该软件是欧洲航天局针对Sentinel系列卫星数据处理开发的开源软件包,面向所有用户免费使用。本软件为SNAP6.0版本,预处理主要包括数据浏览、大气校正与格式转换等预处理。

播种后,分别记载各品种的出苗期,并在出苗后观察统计各生长阶段的生长势、病虫害发生情况和倒伏情况;在大麦成熟后,每小区随机抽选10株进行考种,测量并记载其株高、穗长、小穗数、穗粒数等性状,同时将每个小区分开,单收、单脱、单计产,并折算产量。试验数据采用Excel2003和SPSS统计软件进行分析处理。

这部分的问卷结果也存在着多重选择,表3数据显示两组在使用词典查词汇的拼写和用法方面差别不大,但是四级分数低于500分的同学较少关注例句(只有14%的学生为了学习例句去查字典),不过,他们会在翻译时更多地求助于词典(有37%的学生),说明他们的词汇量较少,不能圆满完成翻译任务。

上式中,RH-mean为平均相对湿度(单位:%)。

对饱和蒸汽压曲线斜率(Δ)的计算,本文采用Murray[23]提出的公式,即:

上式中,T为平均温度(单位:℃)。

综上所述,从汉江流域上游到下游,其月均MI峰值出现月份有所提前,存在由典型单峰型向双峰型转换的变化趋势,说明其地表湿润状况显著转好。

干湿表常数(γ)采用Brunt[24]提出的公式计算,即:

式(7)中,cp为湿空气比热,本文取值为1.013 kJ·(kg·℃)-1;p为大气压力(单位:kPa);ε为常数,取值0.622;λ为蒸发潜热(单位:MJ·kg-1),Ta为气温(单位:K),其计算公式为:

1.2.2 相对湿润度指数的计算

相对湿润度指数(MI)计算,采用国家标准《气象干旱等级》(GB/T20481—2006)推荐的方法。该指数可用来定量分析研究区干湿状况及其时空变化特征。其计算公式为:式(9)中,P为评价时段的总降水量;PE为评价时段总潜在蒸散量(即ET0的累加值)。该指数反映了实际降水供给的水量和最大水分需要量的平衡,适用于作物生长季节旬以上时间尺度的干湿状况监测和评估。

上式中,Rns、Rnl分别为净短波辐射通量和黑体净长波辐射通量(单位:MJ·(m2·d)-1),其具体计算见文献[22]。土壤热通量(G)的计算式为:

内服自拟的“宣肺通窍汤”,每日一剂,水煎服,早晚各一次,每次急火煎20分钟取汁200~300ml。基本方组成:荆芥、苍耳子、辛夷、藿香、柴胡、白芷、公丁香、黄芩、赤芍、升麻,葛根,石菖蒲、川芎、黄芪、路路通。

本文在对数据进行相关性分析时采用了Excel2010、Origin9和SPSS19.0软件;在分析要素之间的显著性时采用F检验。

从图4中可见,该流域MI月平均变化曲线主要呈单峰型,峰值(-0.06)出现在7月。进一步分析该流域各代表站MI月平均变化发现,位于上游的汉中、石泉和镇安3站表现为典型的单峰型,其最大值出现在9月,分别为-0.12、-0.18和-0.34,其中,镇安位于MI空间分布的低值中心(图3c),尽管该站位于汉中和石泉的下游,但其各月MI显著低于汉中和石泉;位于中游的郧西和老河口站MI曲线的单峰型变化特征不明显,7—10月MI较接近,其中郧西最大值出现在9月,次大值出现在7月,分别为0.14和0.07,老河口最大值(0.09)出现在8月;而汉江下游的钟祥7月相对湿润指数(0.23)显著增大,明显大于其他各月,次峰值(0.01)出现在10月。

图2 1971—2016年汉江流域降水(a;单位:mm)、潜在蒸散发(b;单位:mm)和相对湿润度指数(c)距平的逐年变化(曲线为变化趋势线) Fig.2 Annual variations of the anomalies of(a)precipitation(unit:mm),(b)potential evapotranspiration(unit:mm)and(c)relative moisture index in Hanjiang River basin from1971 to 2016.Dashed lines represent variation trend.

2 结果与分析

2.1 汉江流域地表干湿状况的年际变化特征

图2给出1971—2016年汉江流域降水、ET0和MI距平的变化趋势。从中看出,降水量、ET0和MI均表现为起伏振荡的变化特征。由图2a可知,降水量在1970年代和1980年代起伏变化剧烈,且分别在1978年和1983年出现了区域年降水量最小值(509.1 mm)和最大值(934.6 mm);而进入1990年代后,降水距平表现为正负交替的准周期变化特征,一般是当年降水量高于平均值,后一年降水量则低于平均值;进入2000年后,降水距平起伏明显减少,且出现连续5 a降水量都低于平均值的情况,其总体变化特征表现为降水总量减少。

另外,ET0表达了研究区域内地表的蒸散发能力,是能量平衡和水分平衡的重要组成部分。由图2b可知,1971—2016年汉江流域ET0总体变化表现为下降趋势,近46 a该流域ET0距平以-0.113 mm·(10 a)-1的速率减小(相关系数为-0.41),并通过0.05显著性水平检验,其减小趋势显著。区域年潜在蒸散量的最大值(1 135.7 mm)出现在1978年,最小值(979.7 mm)则出现在1989年;多年平均潜在蒸散量为1 054.7 mm。导致ET0减少的可能原因主要是蒸散互补、太阳辐射减少和风速减小。其中,蒸散互补主要适用于干旱地区,因此可认为导致汉江流域蒸散发减少的原因应是太阳辐射减少和风速减小,这也与近年来气溶胶和污染物增多以及城市化加剧的相关研究结果相一致[25]

MI表征了地表干湿状况,其值越小,代表地表越干。由图2c可知,汉江流域MI近46 a来呈不显著增加趋势,说明地表略有变湿。该流域内年MI最大值(-0.28)出现在1983年,最小值(-0.65)出现在1997年;多年平均MI为-0.51。MI距平变化主要呈现2个波峰、3个波谷,主波峰出现在1980年代,次波峰在2005—2010年,3个波谷则分别出现在1970年代、1990年代和2010年以后,其中1990年代的波谷最明显。

“不过,这些玉器受老人的福泽,日久通灵,已然有了神性。本应散在宅院各处,结果又被放在一起,灵性相互冲突,生了异变。好在被封在箱子里,多年来也相安无事。结果坏就坏在这个小伙子身上了,半年前他也不知道为什么打开了箱子的封条,才引出他们一村的骚动。这些玉器只想着护主,不知不觉夺了旁人的福气。”

图3 1971—1979年(a1,b1,c1)、1980—1989年(a2,b2,c2)、1990—1999年(a3,b3,c3)、2000—2009年(a4,b4,c4)、2010—2016年(a5,b5,c5)汉江流域降水量(a1—a5;单位:mm)、潜在蒸散发(b1—b5;单位:mm)和相对湿润度指数(c1—c5)的空间分布 Fig.3 Spatial distributions of annual mean(a1-a5)precipitation(unit:mm),(b1-b5)potential evapotranspiration(unit:mm)and(c1-c5)relative moisture index in Hanjiang River basin under different decadal backgrounds of 1971-1979(a1,b1,c1),1980-1989(a2,b2,c2),1990-1999(a3,b3,c3),2000-2009(a4,b4,c4)and 2010-2016(a5,b5,c5).

2.2 汉江流域地表干湿状况的空间分布特征

图3给出汉江流域1971—2016年不同年代平均降水量、ET0和MI的空间分布。

从汉江流域不同年代降水量分布图上(图3a1—a5)看出,该流域降水量变化总体表现为从西北向东南方向逐渐增加的特征,其北部的镇安、商州和西峡,降水量最小,为200~400 mm,而东南部的武汉,降水量最大,达1 400 mm左右。值得注意的是,该流域下游降水量分布区域尽管在不同年代有所差异,但大致集中在900~1 400 mm之间,仅在2010—2016年该量值的降水量范围有所减少(图3a5)。该流域上游的汉中、佛坪和石泉等地,从1970年代到2000年以后,降水量具有显著的年际变化特征,其减少趋势明显。

从图3b1—b5中看出,汉江流域ET0高值中心从1970年代和1980年代的东南部向1990年代和2000年以后的流域中部移动,其中,1990年代是高值中心移动的转换时期,其中心值和高值范围均显著小于2000年以后。

从图3c1—c5中看出,汉江流域MI与降水量的空间分布特征较为一致,但与ET0的空间分布呈一定的负相关,其低值中心主要位于该流域北部的镇安、商州和西峡等地,达到-0.70左右,且该量值范围从1970年代到2000年以后存在逐渐扩大的趋势,这说明该区域地表湿润度状况变差,而流域上游和下游的地表湿润度状况变化较小。不同MI在不同年代的分布范围较为一致,其量值范围主要在-0.55~-0.45和-0.30~0.30之间,其中1970年代的该流域地表湿润度状况最好,从该流域十堰到武汉段MI均大于0.00。

这三十一字作为插叙的文字出现在原文中,而译者在翻译过程中直接将这三十一字调整到“故弗从”之后,使得匈奴大入上郡事紧接李广成为上郡太守,线性特征更明显,便于读者理清李广整个人生轨迹,不至于混乱。从《史记》全文来看,这种结构上的调整很多。一方面,这种结构上的调整遵循了译者整体结构调整的意图,即按照历史叙述的结构安排全文,这有助于读者清晰明了的了解故事发展轨迹,不会产生凌乱的感觉。另一方面,这样的结构调整没有遵循原作,译文的忠实性就会降低,不利于读者对原作面貌的真正了解。

2.3 汉江流域地表干湿状况的月变化特征

通过计算各站不同年份相同月份MI的平均值,图4给出汉江流域17站平均及西北—东南向分布的6个代表站的MI的逐月变化。

图4 汉江流域17站平均及6个代表站相对湿润度指数(MI)的逐月变化 Fig.4 Monthly variations of relative moisture index(MI)by 17-station-averaged and six representative stations in Hanjiang River basin.

四是形式多样,目标导向。医院的培养思路是以发展为导向,以需求为目的。通过干部系列讲座、主题报告、专题讲座、圆桌会议和管理论坛等丰富多彩的载体与形式,全方位加强干部队伍的思想素质、品格修养、组织管理、专业技能、改革创新等方面的学习教育。

式(6)中,T为平均温度(单位:℃);es为温度为T时的饱和水汽压(单位:kPa)。

2.4 影响地表相对湿润度指数的气象要素分析

地表干湿变化可由MI来反映。从式(9)看出,该指数大小取决于降水量和潜在蒸散量,而潜在蒸散量又与气压、风速、气温、日照时数和相对湿度等气象要素密切相关。因此,为了探讨影响汉江流域MI增减的主要因素,计算了降水量、ET0、平均气温、最高气温、最低气温、日照时数、相对湿度和风速等8个气象因子与MI的相关系数,其结果见表1。

表1 不同气象要素与相对湿润度指数的相关系数 Table 1 Correlation coefficients between different meteorological factors and relative moisture index.

注:表中数据为原始数据四舍五入并保留2位小数;*、**分别表示通过0.05、0.01显著性水平检验。

风速-0.28*气象要素相关系数降水量0.84**潜在蒸散发-0.66**平均气温-0.22*最高气温-0.36**最低气温-0.15日照时数-0.61**相对湿度0.46**

从表1中可见,研究时段内MI与降水量和相对湿度呈显著正相关,与ET0、平均温度、最高气温、最低气温、日照时数和风速呈显著负相关,且均通过了0.05显著性水平检验(除最低气温外)。其中,与降水量的正相关最好(相关系数达0.84),与ET0的负相关最好(相关系数为-0.66)。这说明MI随着降水量和相对湿度的增加而增加;随着ET0、平均温度、最高气温、最低气温、日照时数和风速的增加而减少,这与图2中的结果一致。平均气温、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均与MI呈负相关,其中,与最高气温的相关性最好,且通过了0.01显著性水平检验,相比而言,平均气温仅通过了0.05显著性水平检验,最低气温的相关性最差,且未通过显著性水平检验。

3 结论

(1)汉江流域降水量和ET0在近46 a间总体表现为波动下降趋势,MI呈现微弱上升趋势,这说明近46 a来汉江流域降水量和ET0都在逐渐减少,而地表干湿状况却略有变湿,其中ET0的减少趋势最明显。

就业型实习主要训练学生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素质目标的实现情况,侧重于学生专业综合能力的培养,学生可以根据实际情况任选其一,在18周时间完成,主要内容如下(图1所示)。

(2)汉江流域降水量变化自西北至东南方向表现为逐渐增加的特征,其中,该流域北部的镇安、商州和西峡降水量为不同年代降水量最小区域,且2010—2016年降水量减少较为明显。流域上游的汉中、佛坪和石泉等地的降水量从1970年代到2000年以后呈现显著减少的变化特征。ET0的高值中心从1970年代和1980年代的流域东南部向1990年代和2000年以后的流域中部移动。MI的低值中心主要是位于流域北部的镇安、商州和西峡等地,达到了-0.7左右,且范围从1970年代到2000年以后存在逐渐扩大的变化趋势,而流域上游和流域下游的地表湿润度状况变化较小

(3)汉江流域MI月平均变化主要表现为单峰型,最高值出现在7月。从汉江流域上游到下游,其MI的月均值变化峰值月份有所提前,存在着由典型的单峰型曲线向双峰型曲线转换的趋势,地表湿润状况显著转好。

(4)汉江流域地表干湿状况的变化是各气象要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其中降水量和相对湿度是影响干湿事件的正影响因子,ET0、最高气温、日照时数和风速是影响干湿事件的负影响因子。

对于开罐检验的空气储罐,类别为Ⅰ类的可不进行表面检测。对于不开罐检验的空气储罐,如宏观检验和壁厚测定未发现异常情况,则对其进行表面检测,检测长度一般不少于500 mm或是对接焊缝长度的20%。对于表面无损检测抽查时发现裂纹的,应在抽查处两端各扩探20%的抽查长度,如果还有裂纹,则进行100%表面检测。

参考文献:

[1]史培军,孔锋.1951—2010年中国年代际累积暴雨时空格局变化的相关因素研究[J].地理科学,2016,36(10):1 457-1 465

[2]杨建平,丁永建,陈仁升,等.近50年来中国干湿气候界限的10年际波动[J].地理学报,2002,57(6):655-661

[3]吴绍洪,尹云鹤,郑度,等.近30年中国陆地表层干湿状况研究[J].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2005,35(3):276-283

[4]张方敏,申双和.中国干湿状况和干湿气候界限变化研究[J].南京气象学院学报,2008,31(4):574-579

[5]刘波,马柱国.过去45年中国干湿气候区域变化特征[J].干旱区地理,2007,30(1):7-15

[6]苏秀程,王磊,李奇临,等.近50 a中国西南地区地表干湿状况研究[J].自然资源学报,2014,29(1):104-116

[7]靳立亚,李静,王新,等.近50年来中国西北地区干湿状况时空分布[J].地理学报,2004,59(6):847-854

[8]孙力,沈柏竹,安刚.中国东北地区地表干湿状况的变化及趋势分析[J].应用气象学报,2003,14(5):542-552

[9]夏智宏,周月华,许红梅.基于SWAT模型的汉江流域水资源对气候变化的响应[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10,19(2):158-163

[10]朱非林,王卫光,孙一萌,等.汉江流域实际蒸散发的时空演变规律及成因分析[J].河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41(4):300-306

[11]陈华,郭生练,郭海晋,等.汉江流域1951—2003年降水气温时空变化趋势分析[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6,15(3):340-345

[12]郑晓东,鲁帆,马静.汉江流域降水多时间尺度特性及其与环流因子的相关性分析[J].地球科学进展,2013,28(5):618-626

[13]梁文谦,易善桢,曾小凡,等.基于GIS的汉江流域水汽输送与降水时空模式研究[J].地球信息科学学报,2014,16(4):575-581

[14]曾浩,张中旺,孙小舟,等.湖北汉江流域水资源承载力研究[J].南水北调与水利科技,2013,11(4):22-26

[15]易凤佳,黄端,刘建红,等.汉江流域湿地变化及其生态健康评价[J].地球信息科学学报,2017,19(1):70-79

[16]赵佐平,闫莎,同延安,等.汉江流域上游生态环境现状及治理措施[J].水土保持通报,2012,32(5):32-37

[17]曾燕,刘昌明,邱新法.从气候学角度分析西北地区水资源状况[J].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2003,20(4):458-463

[18]姚玉璧,王润元,杨金虎,等.黄土高原陆地表层最大可能蒸散量的变化特征[J].生态环境学报,2011,20(8-9):1189-1195

[19]韩松俊,刘群昌,杨书君.黑河流域上中下游潜在蒸散发变化及其影响因素的差异[J].武汉大学学报(工学版),2009,42(6):734-737

[20]吴锦奎,丁永建,魏智,等.干旱区天然低湿牧草地参考作物蒸散量研究——以黑河中游为例[J].干旱区研究,2005,22(4):514-519

[21]Allan R G,Pereira L S,Raes D,et al.Crop evapotranspiration:guidelines for computing crop water requirements.FAO Irrigation and Drainage Paper[G].FAO,2005:56

[22]程玉菲.黑河干流中游平原作物蒸发蒸腾散量时空分布研究[D].兰州:兰州大学,2007

[23]Murray F W.On the computation of saturation vapor pressure[J].J Appl Meteor,1967,6(1):203-204

[24]Brunt D.Physical and Dynamical Meteorology[M].Cambrige University Press,1952:428

[25]侯灵,姚展予.环北京地区空气污染指数与降水的周循环特征及其影响机制分析[J].大气科学,2012,36(4):686-696

黄俊杰,周悦,周月华,高正旭
《暴雨灾害》 2018年第2期
《暴雨灾害》2018年第2期文献

服务严谨可靠 7×14小时在线支持 支持宝特邀商家 不满意退款

本站非杂志社官网,上千家国家级期刊、省级期刊、北大核心、南大核心、专业的职称论文发表网站。
职称论文发表、杂志论文发表、期刊征稿、期刊投稿,论文发表指导正规机构。是您首选最可靠,最快速的期刊论文发表网站。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 粤ICP备202304699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