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全的杂志信息网

浅谈城市水土保持与生态文明建设

更新时间:2009-03-28

城市化是经济发展和文明进步的产物,是散居人口不断向城市汇聚并参与城市组建的过程[1]。据《中国新型城市化报告2012》统计,2011年我国城市化水平首次突破50%,这意味着中国城市化发展进入了关键阶段。据预测,到2025年,我国的城镇化率将达到65%[2]

数学应该是每个学生都十分头疼的学科之一,再加上很多学生不良的学习习惯,更使得学习数学之路变得艰难无比。尤其是人手一本的错题本,常常流于形式,存在以下几个误区:

城市化极大地推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但是剧烈的人为活动也对原有的生态环境造成一定的破坏,导致水土流失加剧、水体资源污染和人居环境恶化等一系列生态问题。城市化进程具有人口密集、基础建设项目集中、自然土体扰动强烈等特点,这使得城市水土流失程度和影响远远大于传统的农业用地所产生的水土流失[3]。随着城市化建设进程的加快,城市化发展带来的水土流失和生态问题将更为突出。

顾名思义,城市水土流失是指城市化过程中因城市建设等人为活动产生的水土流失现象,主要是由于生产建设活动超越城市的承载力和管理水平导致的,将造成水土资源的损失和生态景观的破坏。十九大明确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城市化进程导致的水土流失不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制约着美丽中国的建设。城市水土保持旨在通过采用切实可行的监督管理手段和防治措施,保护水土资源和生态环境,具有恢复植被、改善景观和维护生态安全的功能。因此,加强城市水土保持工作,深化城市水土保持管理和水土流失机理和防治措施研究,对生态文明建设和美丽中国建设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采取SPSS21.0进行数据处理,计数资料以(%)表示,计量资料以(±s)表示,分别行χ2或t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1 城市水土保持发展进程

受其特殊的环境、地位和作用的影响,城市水土流失比农村水土流失的危害影响范围更广,危害程度更高。

1995年以前,我国城市水土保持多为开展行政管理方面的研究工作。主要由中央和地方水行政主管部门组织开展,侧重于探索管理机制和政策,对城市水土流失的成因和侵蚀规律等研究较少[6]

(1)准确把握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变化对城市水土保持提出的新要求。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人民群众从求生存发展到求生态美好,对干净的水、清新的空气、优美的环境的需求更为迫切。

2000年以后,城市水土保持转入目标导向型阶段[5]。2000年以来,在深州、珠海和株洲等试点区,城市水土流失的严峻局面有所缓解,水行政主管部门和研究者们开始总结和反思过去的工作,注重借鉴和应用可持续发展、城市生态学、景观生态学和地理信息系统等新的学科理念,强调城市水土保持与生态文明建设、城市生态安全和环境保护目标的结合。这阶段的工作主要集中在城市水土保持的规划编制、机制完善和生态功能等方面。水利部还开展了城市水土保持试点工作,株洲市的《城市水土保持暂行规定》和南昌市的《城市水土保持条例》等法规条例的出台进一步规范了城市水土保持行为,有力地推进了城市水土保持工作。

本研究的优势:(1)不同厂家CT机的肝脏灌注参数存在差异[6-7],且不同的灌注软件及灌注模型获得的肝脏灌注参数值一致性较低[8-9],不适用于进行CT灌注随访观察。而本研究的两台CT机均为东芝公司的320排螺旋CT机,第2代320排螺旋CT机仅在第1代CT机的软硬件配置上进行了升级,而数据采集方案、灌注值测量工作站均一致。(2)由于不同肝占位性病变的CT灌注值差异较大,难以相互比较,而正常肝实质的灌注情况变化较小,故本研究在正常肝实质区域选取ROI;同时,为了使测量数值准确反映全肝灌注情况,选择测量横断位、冠状位和矢状位三方位的灌注参数值,并取平均值,从而能减小测量误差。

2 城市水土流失成因及其对生态环境的危害

2.1 城市水土流失的成因分析

城市水土流失的成因研究是开展城市水土保持的基础,城市水土流失是人为因素和自然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前者起主导作用[5]

除自然流失外,城市水土流失的成因主要包括:生产建设活动破坏原地貌引起的侵蚀、乱堆乱排废弃物和城市垃圾引起的侵蚀、地面下沉塌陷引起的侵蚀和交通建设弃土弃渣引起的流失等[7~8]。土地的超强度开发、水土保持方案管理机制不健全和缺乏生态环境保护意识是导致城市水土流失的主要人为因素[6]。在不同自然条件和不同社会经济发展程度的地区,城市水土流失成因不同[6]

城市水土流失具有随着建设周期而变化的特点,水土流失持续时间一般是土地裸露时间和自然环境恢复所需时间的函数。随着工程建设的开展,开发建设区水土流失发生阶段性的变化[9]。城市水土流失多发于城市边缘区的开发建设区,其地域随城市扩展而不断向外推进演替[10]

2.2 城市水土流失对生态环境的危害

城市化进程伴随人类社会文明应运而生,但是从人口的迅速汇聚和对生态前所未有的破坏而言,真正意义上的城市化始于工业文明时期。我国城市化进程导致的水土流失等生态问题,最先引起关注的是20世纪70年代香港地区斜坡失稳引起的水土流失及其防治问题,80年底,我国台湾及东南亚等地区城市化进程导致的水土保持问题受到广泛重视[1]。1994年,“6.18”洪水导致湘江防洪大堤溃决,直接经济损失达1.5亿元,其主要原因是水土流失淤积河道、抬高河床[4]。1995年,水利部在“部分沿海城市水土保持工作座谈会”上首次正式提出了城市水土保持的概念[5],这也是我国城市水土保持工作的分界点。

(2)加重环境污染。城市建设过程中的水土流失导致大量表土进入水体,不仅使土壤中的养分随水流失,也把土壤中的化肥和农药等污染物带入水体,使水质进一步恶化。此外,严重的水土流失还会在大风天气形成尘埃,降低空气质量,直接或间接地危害人民的身心健康[11]

表面缺陷指金属餐具表面的光洁度,光洁度主要反映在图像的灰度特征上[8],因此只需提取图像的灰度特征参数。

(1)诱发地质灾害。由于城市建设中土石方大量的开挖和回填,形成许多高陡边坡和松散的弃土弃渣堆积体,在高强度暴雨的诱发下,极易造成滑坡、崩塌等地质灾害,危及城市基础设施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高校突发事件的发生,往往是因为多方面因素影响的结果,因此在预防高校突发事件发生上面应当建立完善的预防机制,从而降低突发事件发生概率。同时在发生突发事件后也能够及时进行处理,将突发事件带来的影响降到最低。

(3)影响城市防洪。城市中水土的大量流失还会造成城市排水管道和桥涵等排洪设施的堵塞和江河湖库的淤积,使排水管渠过水能力下降,影响城市防洪安全。在暴雨季节容易出现洪水漫流出槽、城市被淹的现象,例如深圳市的布吉河由于河道淤积严重,其防洪能力已由50年一遇下降到5年一遇[12]

3 城市水土保持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作用

2012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着力提高城镇化质量,把生态文明理念和原则全面融入城镇化建设全过程。然而,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大量城市基础设施和建设项目动工建设。一些建设单位忽视水土保持工作,破坏植被地貌和原有水系,乱弃渣土,导致水土流失严重,城市生态遭到严重破坏。20世纪90年代初的水土流失肆虐城市的情景尚历历在目,近期发生的深圳市红坳余泥渣土受纳场滑坡事故和恩施市龙凤坝堰塞湖溃坝事件更是触目惊心。生态文明建设的关键是人与自然的和谐,城市化进展中的各种生态环境问题,使人们开始重新审视和评价人与自然生态的和谐关系。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城市规模的扩大,城市水土流失问题愈来愈成为城市生态文明建设中的突出问题[3]

党的十七大作出了建设生态文明的战略部署,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提出了“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生态兴则文明兴”、“山水林田湖草是一个生命共同体”、“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等一系列重要理论,号召我们努力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2016年1月在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明确强调,要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要实施好长江防护林体系建设、水土流失及岩溶地区石漠化治理、退耕还林还草、水土保持、河湖和湿地生态保护修复等工程。在十九大报告中,习总书记强调指出要牢固树立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设美丽中国。生态文明建设作为“五位一体”建设的基础和环境保障,是实现人类社会永续发展,建设美丽中国的必然之路。

生态文明的本质是资源和环境有效支撑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其内涵是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生态环境的健康和谐,表现为生产建设活动的环境友好和生态环境的可持续依托。水土保持涉及水资源和土地资源,一切人类生活、生产活动都离不开这两种资源,它们是社会发展的基础。水土流失是生态环境损耗的表现,一旦一个城市的水、地资源流失或受到污染,将直接影响该地区的经济发展和人群健康,影响该区域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做好城市水土保持工作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对生产建设项目采取必要的水土保持预防和治理措施,对生态环境脆弱区采取必要的修复措施,都是实现社会发展和生态文明所必须的。

一阵低音马达的轰鸣,车库卷闸门被打开了,露出两辆轿车,一辆银灰色奔驰,一辆黑色桑塔娜。张仲平把车钥匙递给徐艺,让徐艺开他的车。徐艺接过,把旅行袋放进大奔的尾箱里,“啪”地一声关上,又往上拉了拉,确定已经关严,这才拍了拍手,对张仲平说:“姨父,左达已经是个输得精光的赌徒,这五十万说是借,可他能还得上吗?我看难,不,几乎不可能,别的拍卖公司可都不敢借啊。”

4 加强城市水土保持生态文明建设的对策和措施

1995~1999年,城市水土保持进入问题导向型研究阶段[5]。这一阶段是城市水土保持研究的高峰时期,城市水土保持的研究框架大致构建起来。城市水土流失问题的突发性、普遍性和严重性,加强了城市水土保持研究的紧迫感,研究主要集中在如何认识和解决城市水土流失问题。

城市水土保持是维护和改善城市生态环境的重要手段,是实现城市人与自然和谐的重要基础,是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13]。城市水土保持与城市园林、城市防洪、矿区开采保护与复垦等既有联系,又有分工。无论是建设生态城市、山水城市还是海绵城市,都必须强调生产建设中的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城市水土保持可为城市的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生态保障,它渗透到城市建设的多个行业和每一项工程中,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基础和重要内容,在生态文明建设中发挥着至关重要且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城市水土保持工作的有效开展有利于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求,有利于推动美丽中国建设。

城市水土流失严重制约了城市的发展,城市水土保持设施同其他城市基础设施一样,属于社会公共产品的范畴。新时代城市水土保持工作要从新的历史起点和时代特点出发,主动适应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找准新时代城市水土保持工作的定位。城市水土保持作为一项涉及水利、国土、城建、交通和环保等多部门的综合系统工程,涉及的学科多、政策性强。光靠水利部门来抓是孤掌难鸣的,要搞好城市水土保持工作,必须在政府统一的领导下,更加注重保护水土资源和生态环境,更加注重满足提高人民生活质量的需要,各部门各司其职,密切配合,落实责任,形成社会合力,创造更加丰富、更加优质的生态产品,最大限度地发挥城市水土保持工作的综合效益,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推动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建设。

(2)加强城市水土保持监督管理,完善监测网络。各级水行政主管部门要更加注意处理好城市开发与保护的关系,坚持节约优先、预防优先、自然修复为主的方针,全面加强对城市开发行为的水土保持管控,担负起保护水土资源的神圣责任。城市化进程中的水土保持与生态保护,首先要有法制作保障。各地应跟据经济发展的新形势和生态文明建设的新要求,修订或制定切实可行的地方性水土保持法规,并根据城市发展的需要,加快城市水土保持立法进程,为城市水土保持监督管理工作的有效开展提供法律依据。

水库安装橡胶坝后,蓄水能力增强,可增加库容447万m3,年弃水量相应减小,径流利用率为60%,利用率仍然不高。水库下游原设有一座高6 m、长86 m的溢流坝。将此溢流坝改建加高,仍采用开敞溢流型式,结构简单、管理方便。如此既可增加水资源利用率,解决水库因淤积库容减小的难题,又可以起到缓洪、滞洪作用,减轻河道负担。

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建立健全水土保持监督管理机构,搞好人员培训,提高队伍素质,切实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要以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方案管理为抓手,促进生产建设单位在城市开发利用中减少地表扰动、做好表土保护、提高弃渣综合利用,实现水土资源节约集约利用。要用最严格的监管保护城市水土资源,加大监督执法力度,深入开展水土保持“天地一体化”监管示范工作,全面推进“互联网+监管”,实现源头严防、过程严管、事后追责,全面提高对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监督管理的管理水平和监管效率。 同时,进一步优化完善水土保持生态环境监测网络体系,加快监测站点建设进度,研究制定水土保持监测评价体系标准,实现水土保持监测和监管联动,为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建设提供基础数据及评价标准参考。

(3)大力开展宣传教育,提高人民群众生态意识。正确的行动来自正确的认识,很多市民对城市水土流失的严重性、危害性及城市水土保持工作的作用和意义仍缺乏系统性的认识,必须要持续加大水土保持普法力度。我们要充分利用电视、网站、报纸和微信公众号等宣传载体,广泛地向社会各界进行水土保持法规和城市水土保持工作重要性的宣传。引导各级领导干部和水土保持干部职工带头尊法学法守法用法,增强全民城市水土保持的意识,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使广大民众充分认识到城市水土保持在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建设中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推动形成绿色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营造全社会保护水土资源、保护生态环境的良好氛围,从而减轻对城市自然生态系统的破坏和扰动,还城市以和谐、美丽。

(4)进一步加大科研力度和信息化水平,注重应用推广。进一步加大科学研究力度,提高城市水土保持政策理论水平,加强城市水土保持规划等顶层设计研究,深入开展城市水土流失的过程机理和防治措施体系研究。以信息技术应用为抓手,加快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卫星遥感、无人机等高新技术与水土保持业务工作深度融合,以信息化带动城市水土保持工作现代化。探索城市水土流失动态监测方法,充分运用大数据、“互联网+”等新技术手段提高监督管理效率,加强多学科交叉综合研究和科技资源共享,促进产学研结合,形成直接为生态文明建设服务的科技体系。不断推动科技创新成果的应用,大胆推广新工艺和新技术,引导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增强城市水土流失防治效果和生态文明建设水平。

5 结论

城市水土保持是一项复杂而综合的系统性工程,需要在水土保持管理机制、管理手段和防治措施上不断创新。随着城市水土保持研究的深入开展,以城市水土流失治理为核心的城市水土保持工程作为水生态文明建设的基础和重要内容,必将为人民创造更好生产生活环境,有利于推动美丽中国建设。

参考文献

[1]吴长文.城市水土保持的理论与实践 [J].中国水土保持科学,2004,2(3):1-5.

[2]刘治彦.城市化与城市发展的新理念 [J].企业经济,2011,(10):138-139.

[3]王玉杰.浅谈我国城市水土保持[A].中国首届城市水土保持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3.

[4]黄正平.城市水土保持初探 [J].湖南水利水电,2001,(4):34-35.

[5]曾祥坤,王仰麟,李贵才,等.中国城市水土保持研究综述[J]. 地理科学进展,2010,29(5):586-592.

[6]邓岚,宋桂琴.我国城市水土流失研究进展初探[J].水土保持学报,2001,15(S1):72-75.

[7]徐刚.城市水土流失及其防治探讨[J].水土保持通报,1997,(5):40-45.

[8]王鹏,罗东翔.城市水土保持理论与实践研究进展[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07,(3):211-212.

[9]袁仁茂,杨晓燕,李树德.论城市水土流失及其类型系统[J]. 北京大学学报(然科学版),2001,37(3):400-406.

[10]王继增,吴志峰,朱立安,等.关于城市水土流失研究中若干问题的探讨[J]. 水土保持通报,2005,25(4):106-110.

[11]曹丽军.城市水土保持与生态文明建设若干问题的探讨[J]. 浙江水利科技,2014,42(2):38-40.

[12]林军.关于深圳市城市水土流失问题的探讨[J].中国水土保持,1997,(1):33-35.

[13]刘宁.抓住机遇积极探索推动城市水土保持工作再上新台阶[J]. 中国水土保持,2011,(12):4-6.

 
左双苗
《湖南水利水电》 2018年第03期
《湖南水利水电》2018年第03期文献

服务严谨可靠 7×14小时在线支持 支持宝特邀商家 不满意退款

本站非杂志社官网,上千家国家级期刊、省级期刊、北大核心、南大核心、专业的职称论文发表网站。
职称论文发表、杂志论文发表、期刊征稿、期刊投稿,论文发表指导正规机构。是您首选最可靠,最快速的期刊论文发表网站。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 粤ICP备202304699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