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全的杂志信息网

2017年中国纪录片创作年度报告

更新时间:2009-03-28

自2013年国家广电总局推出 “30分钟”政策 (即全国卫视频道每天至少播出30分钟国产纪录片的政策)以来,不少业内人士感叹“中国纪录片发展的春天来临了”,甚至直呼这是 “中国纪录片的黄金时代”。据中国纪录片研究中心2017年11月在第23届中国纪录片学术盛典上发布的数据显示,截至2017年前三季度,电视纪录片播出总量约5.14万小时,年底达到7万小时左右,与2016年相当。明显的变化是,2017年第三季度纪录片的地区收视首次超过黄金时间电视剧,逼近综艺节目,迎来 “强国”主题。纪录电影票房创新高(如 《二十二》,单片票房超过1.7亿),其票房占总票房比例继续攀升 (同比增长238.9%)。纵观2016—2017年中国纪录片创作,纪实影像的边界已被无限拓展,多元、创新、跨界、共生成了本年度中国纪录片创作的关键词。

参考孙宝国等[10]人总结的香精调配技术可知,在香精调配过程中,若各种香原料的香气不够协调时,可尝试加入适量的精油来达到目的。且百香果是一种具有强烈特征香气的热带水果,可加入少量的硫代薄荷酮来突出百香果香精的热带水果气息。由此,得到百香果香精配方B(表5)。

一、多元题材内容,讲述中国故事

(一)时政专题片:献礼 “十九大”

时事政论片作为国家意识形态的重要载体,对党的十九大精神内涵起到了举足轻重的诠释和解读作用。自党的十八大以来,传递 “中国梦”“中国精神”,宣传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展现党和国家取得的一系列重要成绩和重大施政方略,成为砥砺奋进的五年来时政题材纪录片的核心。自今年七月份以来,中央电视台连续热播的 《将改革进行到底》《法治中国》《大国外交》《巡视利剑》《打铁还需自身硬》《强军》《辉煌中国》《不忘初心继续前进》等多部大型时政专题片,播出频次之密集,影响辐射之广泛,不仅在短时间内收获了国内十亿人次以上的观看量,还引发了国际社会对中国的深度聚焦。以美国探索频道 (Discovery)为代表的国际主流媒体也通过China:Time of Xi(中国:习时代)等与十九大会议时间同频播出的纪录片,首次全面、深入、系统地阐释中国国家领导人的治国理政思想。这些纪录片作品格局高远、立意深刻、制作精良,为党的十九大成功召开奠定了良好的舆论氛围,同时也成为世界观察、了解中国改革发展的新窗口。比如纪录片 《强军》,外媒通过此片解读中国五年来的强军之路:武器技术突飞猛进,年轻人扛大梁 《外媒解读中国强军历程,外媒解读中国强军历程:武器技术突飞猛进 年轻人扛大梁》,参考消息网:http://m.cankaoxiaoxi.com/mil/20171006/2236891.shtml,2017年10月6日。。再如,针对 “中国威胁论”,中欧论坛创始人大卫·戈塞评价纪录片 《大国外交》:“中国是捍卫全人类利益的负责任的一股力量。实际上正是如此,中国已是新时代全球复兴、和谐 “世界梦”的不可或缺因素。” 《海外专家学者谈电视专题片 〈大国外交 〉》,新华网:http://news.cctv.com/2017/09/17/ARTIeI9OIC82B9HZOTgrunbK170917.shtml,2017年9月17日。德国资深社会活动家黑尔佳·策普-拉鲁什说,《大国外交》中反映出的 “一带一路”、人类命运共同体以及发展新型大国关系等思想,是解决当前国际社会诸多地缘政治危机的重要途径。他认为,这些理念呈现出面向未来的独特视角,能够将人类从大国沙文主义、地缘对抗和单极化等旧有思维模式中解放出来,为世界树立新的发展范式。 《海外专家学者谈电视专题片 〈大国外交 〉》,新华网:http://news.cctv.com/2017/09/17/ARTIeI9OIC82B9HZOTgrunbK170917.shtml,2017年9月17日。为什么这些以往被认为是宣教意味浓厚的政论片,如今却广受海内外研究者和媒体关注?伦敦大学国王学院中国研究所所长克里·布朗对 《大国外交》的评价是:“全球化的领导人,全球化的时代,全球化的中国”。 丁扬,唐立:《锐参考:这几天,外媒正通过这面新的 “放大镜”观察中国》,参考消息网:http://ihl.cankaoxiaoxi.com/2017/1017/2239110_4.shtml,2017年10月17日。五年来,中国国际地位的重大变化让外国媒体对中国题材纪录片及其所讲述的中国故事格外关注,客观上中国的崛起正日益为世界政治、经济全球化发展的难题提供着中国话语和中国方案。

《2018年全国物业管理行业发展报告》显示,截至2017年底,我国物业管理行业已经是一个6000亿级的市场,物业管理总面积达到24665亿平方米,物业服务企业超过11.8万家,物业管理从业人员数量约9047万人。物业管理行业的持续健康发展,有力地支撑了消费升级、服务业产业结构优化和新经济发展,促进了我国服务业向高质量发展方向迈进,成为推动服务业乃至国民经济增长的强大动力。

(二)文献资料片:铭记重大历史

2016年恰逢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2017年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90周年、香港回归20周年。依据国家顶层设计的传统,逢十年或五年会进行历史回溯与事件纪念。在当今所有意识形态的宣传普及手段中,历来文化开道、影视冲锋。每逢重大历史时刻,纪录片则首当其冲、责无旁贷承担起了铭记历史、铸刻时代的排头兵作用。从 《筑梦路上》到 《重生》,从《一带一路》到 《永远在路上》,这些纪录片展现了我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进行的艰苦卓绝的革命以及创造的丰功伟绩;从 《长征》到 《永远的长征》,从 《红军不怕远征难》到 《长征纪事》 《说不完的长征——巾帼列传》等,以不同视角全景式地回顾了中国工农红军缔造的人类壮举,以老革命家真挚的情感和口述诠释伟大的长征精神;从 《永远的英雄》到《战地黄花》,纪念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90周年的同时不忘 “强军梦”;从 《解读香港》到 《紫荆花开》,不仅回望历史上的香港,更关照香港的今天和未来的发展方向。这些纪录片不仅为重大历史事件提供了翔实的资料注解,更抒写着今天的人们对新时代历史使命的认同与传承。

[11] 陈久福,魏晋忠,张国江,等.大直径钻孔联合孔内下套护孔增透技术研究[J].煤炭科学技术,2018,46(10):73-77.

(三)人文历史片:弘扬文化自信

情景再现的手法和真人扮演常见于现实题材纪录片中,而在革命历史题材的纪录片中较为少见。在2016—2017年度的历史人文作品中情景再现的手法得以灵活运用。在讲述1921年建党到1949年建国这段历史的纪录片 《重生》中,以143位和历史真实人物极为相似的演员,以极为考究的服装、化妆和道具,来展现符合那一时代特征的事件。在北京师范大学纪录片中心发布的 《中国纪录片发展研究报告 (2017)》中,该片成为唯一一部进入2016年纪录片收视率前十的党史纪录片。 韩业庭:《用匠心做无愧于时代的中国纪录片》,光明网:http://cul.jschina.com.cn/whgdxw/201706/t20170613_643350.shtml,2017-06-13。 《红军不怕远征难》也是一部“中国故事,国际表达”的范例。其真人扮演体现为两位主持人各自承担的 “历史回望者”和 “现场讲述人”角色,以双视角交叉叙事,既增进了故事的代入感,又丰富了观众对历史的想象,让长征这一中国工农红军的历史创举更加真实可感、震撼人心。

(四)社会现实片:描绘民生画像

信息技术的发展和互联网的应用与普及,正在深刻影响和潜移默化地改变着每个人的生活和观念,互联网为人们构筑起了一种全新的生活和生存方式。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报告显示,截至2011年底,中国网民规模已突破5亿,其中青少年已占据了半数。正如中国青年网执行总编蔺红玉说:“如今的互联网,已经成了青少年的器官,成为他们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五)自然探索片:对话人与自然

因自然探索类作品拍摄难度大、耗时长、要求高,整体创作较之其他题材纪录片的繁荣景象来说显得略显单薄。但从发展的眼光来看,较之过往的国产自然类纪录片创作,2016—2017年涌现的诸多作品可谓质量上乘,如 《中华水塔》、《自然的力量》、《重返森林》、《重返深渊》、《野象营救行动》、《纪录马文》、《希望的田野》、《塔里木河》、《高原巡线》、《巢里巢外》、《中国雪豹大调查》之三 《等待·盐池湾》等,这些作品的拍摄横贯东西南北,制作团队集科学院院士到野保员于一个团队,他们 “土法上马黑科技”,隐蔽自身融入自然环境观察拍摄,克服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将客观自然世界与主观人文情怀有机地结合,借物喻人,凸显了中国人对自然、动物、环境、生态问题的独特思考与希冀之声。

二、多重手法创新,推动国际合作

对史料的考据与合理运用是历史文献类纪录片创作过程中所要选取的首要内容。然而,举凡带有纪念意义的历史文献片,其重要史料基本都已反复使用过,这为此类纪录片的创新带来了较大难度。为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和建军90周年制作的 《长征纪事》在历史资料的深度挖掘方面进行了全面的创新。首先,本片发现并创新运用了国内仅存于上海鲁迅博物馆的孤本誊清稿 《二万五千里》 李婷:《最早的长征回忆录誊清稿珍藏在沪》,《文汇报》2016年10月20日。。《二万五千里》是参加长征的指战员在长征结束9个月后进行的关于红军长征最早、最真实、也最鲜活的记录。该片不仅完整地拍摄了这部罕见手稿,还以此为结构线索,串联起六集叙事,将其和重大历时事件、多维口述者 (当事人、见证者、研究者等)的评说有机结合,细腻地呈现了大历史背景中个体生命的直观感受,具有强烈的感染力。其次,摄制组还远赴台湾,进一步发掘珍贵历史文献,并首次将其运用到纪录片创作中。此外,摄制组还从海外高校、图书馆、学术机构、影视公司、私人收藏品等多渠道搜集、获取涉及20世纪30年代长征的纪实视频,这些资料从多角度展示了真实可感的历史,让人们从更为宏观的角度,立体多元地认识长征的艰苦卓绝。

(一)视听语言:以领导人同期声取代画外音解说

《追忆宋金时代的别样生活》是一部追思宋代风俗历史的人文系列纪录片,其创作者没有沿用传统 “衣食住行”的思路来讲述唐宋盛世的故事,而是小中见大,从古今对比的平行叙事中寻找到了其与当下时代命运的共同点,从而深度挖掘出宋代风俗文化和现代人生活的联系,为书写民族文化自信,找到宋金文明与世界文明发展背后的关系做出了良好的示范。该作品一改历史题材的厚重风格,以美食制度、城市规划、经济发展、文化娱乐破题,分为 《菜羹赋》 《故城志》《富贾经》《俗世吟》4集,在轻松活泼的叙述中追忆了宋金时代领先世界的文明光辉。例如,片中以博物馆藏中的宋代儿童存钱罐类比今天的儿童早教,数千年前国人的家庭教育中已经包含理财意识的启蒙,这样生动形象的平行叙事成功地展现了盛世王朝背后所蕴含的古人智慧。

全片不设画外音解说,全程由习总书记本人自述或历史见证者亲诉,极大程度地提升了纪录片的真实性。每一集片尾,都会引用一句习总书记在历史重要场合的指示,画龙点睛,印证 “初心”即是他多年恪守的本心。三集结尾的三句话分别是: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老百姓是天,老百姓是地;心中常思百姓疾苦,脑中长谋富民之策;坚持零容忍的态度不变,做到有案必查、有腐必惩,让腐败分子在党内没有任何藏身之地。为了找寻历史资料,创作团队两去延安、三赴正定、四下福建。三集短片中截取了大量习总书记在不同时期(1995年、1999年、2003年)接受中央电视台采访的珍贵影像。为了寻找当事人及历史物证,多次实地取景拍摄。《初心》第一集中习总书记妈妈亲手绣的针线包 “娘的心”是首次以视频形式出现在公众面前的。类似这样的资料物证使国家领导人的形象更具亲切感,极大程度地丰富了观众的视听体验。其创作手法的变化也表征着时政类纪录片的叙述语境的从 “我说”、“我们说”进入了 “你们说”时代。其话语权的下放和与民众的双向互动,为作品赢得了更多的社会关注、认同与回响。

(二)情景再现:真人扮演+历史资料深度挖掘

在过去的2016—2017年中,人文历史类纪录片呈现出了产量高、质量高和口碑高的 “三高”特点。《飞虎之心》《东京审判》《改变世界的战争》《两弹结合风云录》《李庄纪事》 《幸存者——见证南京1937》等,以穿越时空的非凡视角,从典型人物和历史亲历者中抢救性地获取独家影像资料,揭露历史真相,具有较高的人文情怀和现实意义;从 《本草中国》到 《本草中华》《本草传》等系列纪录片以 “疗愈生命的中国智慧”为主题,拨开中药世界古老而神秘的外纱,呈现了与人民生活紧密相连、具有中国符号意味的中医药文化; 《我在故宫修文物》、《传家本事》(第二季)、《手艺》(第七季)、《了不起的匠人》(第二季)、《寻找手艺》、《记录四川100双手》(第三季)等作品,淋漓尽致地讲述了一个个深藏于民间,朴实无华却又彰显伟大 “匠人精神”的温暖故事;《国家宝藏》《中国玉文化》《布衣中国》《追忆宋金时代的别样生活》等电视纪录片从历史宝库中深度挖掘古今对话的文化乐趣,为今天的人们带来高品质的审美体验;《苏东坡》《罗哲文与古迹》《木心·我只是散步散远了》《柳青在皇甫》《谭派传人》《八大山人》 《著名指挥家杨鸿年》等作品选取文化名人,以隽永的镜头语言勾勒出人物的生活和精神世界,充满人文美和艺术美;《读书的力量》《一本书和一座城》《青果巷印象》 《旷野上的歌者》 《味道新疆》《流动的盛宴》《人间三月天》《中国彝族大歌》《鹤舞邙山》《齐鲁家风》《苏州史记》《深圳河》等纪录片为我们书写出浓郁地域色彩和地方文化背后的中国智慧和民族发展;《丝路:沙与海的交响》、《海丝寻梦路》、 《穿越海上丝绸之路》、 《草原新丝路》、《活力南丝路》、《稻米之路》、《广府春秋》(第一季)、《解密中车》、《大国根基》、《泊客中国.海外书店》等作品展现了国家 “一带一路”伟大倡议背景下人民生活的变革和社会的变迁,以及为沿线各国、地区带来的发展与机遇。这些优秀的历史人文纪录片以纪实影像带给人们精神陶冶、美学引领、心灵润泽和文化自信。

某桥梁工程在桥梁工程中属于跨年工程,跨度48m+80m+80m。在本次工程中,属于单相似结构,桥梁的主体形式结构主要为变截面形式。在本次桥梁项目中,量箱顶部的位置宽达12m,底部宽达7m,底板厚度设置在40~100cm之间。本次桥梁建设工程属于该市重点项目建设工程,对桥梁设计的要求较高,对施工进度有较高要求,因此,在商量之后,项目相关负责人根据实际情况,决定采取预应力技术进行项目环节施工。

为了满足观众不断提升的审美观赏需求,纪录片逐渐找到主旋律与艺术表达不再泾渭分明的创作方式,“画面+解说”的老八股与不注重声画质量的观念早已被时代淘汰,而“好看的故事”几乎成了新时代纪录片的标配。尤其是2016—2017年度,一批在叙事结构和影像语言上大胆创新的纪录片作品映入观众眼帘,主要体现出以下几大特征:

先秦时还没有“中国人民”这个词,当时“中国”和“人民”都是单独使用,词义也不同于今天。“中国”本意是指京城,如《诗经·大雅·民劳》云:“惠此中国,以绥四方。”《毛诗传》就训释为:“中国,京师也。”后来,“中国”也引申指中原地区、天下之中心等。

本年度关注社会现实内容的纪录片作品也非常丰富,区别于政论题材的宏大叙事,社会现实类纪录片通常以小人物为表现主体,通过平凡人的视角,讲述人们身边一个个熟悉又陌生的中国人的故事。《老马的丝路》取材新颖,以敏锐的触角,讲述了意大利记者老马眼中的中国和改革开放以来的社会巨变;《最后的沙漠守望者》、《瓷痴》、《木偶背后的提线人》、《戏梦关东》、《中国梵高》、《最后的棒棒》、《记住乡愁》(第三季)、《中国人的活法》 (第二季)等作品跨越中国东西南北,选取不同地域的普通人,展现他们面对现代社会的冲击寻找身份认同和与精神家园的温情故事;《人间世》《生命方舟》《天眼》《有一个医生叫姚晓明》《我的老师黄大年》 《付妈妈的守望》 《家在青山绿水间》《山脉人脉文脉》 《摇摇晃晃的人间》 《白》《邹市明,你行不行?》 《我在CBA擦地板》《回家过年》 《走遍中国——从成都出发》《城市梦想》《直播江湖》《缪斯之旅》《谈婚论嫁》《镜子》《零零后》《我的藏历新年》《汶川的孩子》等一系列民生主题的纪录片,关注不同职业、身份、性别、年龄的人物,这些个体生命或牺牲自己照亮别人,或直面不公、奋发自强,或为了伟大事业鞠躬尽瘁,或身陷家庭关系的泥淖渴望理解与尊重。这些片中的主人公有的是科学家、医生、军人、老师、运动员,有的是城市打工者、艺术从业者、农民、残障人士、学生及其家长,这些平凡的人物共同为我们构建起当代中国人的群像。除了人物纪录之外,还有 《航拍中国》等全景式、立体化展现中国别样的历史人文景观和自然地理风貌的纪录片佳作。从非常规视角观察中国的社会经济发展,其独特的视觉魅力和引发的情感关怀和人文思考同样值得关注。

(三)平行叙事:古今对比中的时代命运共同点

前文提到的第一类时政献礼题材中,一部现象级的微纪录片 《初心》非常引人注目。该片以微视频优势解读最高领导人的执政理念,以小切口获得高立意。片名取自习总书记讲话中 “不忘初心”一词,“初心”也作为年度热词进入了人们的视野。整部作品沿循总书记的从政实践和历史渊源,分为三篇:梁家河篇、正定篇和宁德篇,追溯了总书记 “初心”的形成脉络。本片的创新之处在于视听语言的大胆革新和使老资料焕发新活力。

(四)航拍+混合现实:跨国合作共同书写人类未来

随着科技的突飞猛进,以往受资金等限制,航拍技术使用较少。如今在 《航拍中国》大型系列纪录片中,其却成为进行主体叙事的手法。本片根据不同地点和场景的拍摄所需,采用载人直升机和无人机两种飞行设备相结合的方式来进行拍摄。前者用于高海拔的宏观场景拍摄,如高山、河流、湖泊等,并利用三轴航拍陀螺仪提供高质量、唯美的画面。无人机,即无人航拍器,常用于低空具体事物的拍摄,如建筑、景观等。《航拍中国》采用了当下国际最先进摄影设备进行拍摄,其影像都达到了超高清晰度(4K)的要求。飞行的路线就是每一集的结构线,配合三位动画制作的路线图,画面既有设计感,又带给观众清晰的叙事线。本片的成功也让人看到VR(虚拟现实)、MR(混合现实)等原本在游戏竞技、人工智能前沿领域的技术探索已逐渐进入影视创作的范畴,并催生更广泛和深入的跨国合作。近一两年来,《超级工程》(第二季)、《你所不知道的中国》 (第三季)、《智慧中国》、《极速猎杀》、《中国春节——最大的盛会》、《一个美国制片人眼中的海上丝绸之路》、《中国设计》、《中国艺术》等合拍片均获得了较好的观众反响。希望随着互联网的影响,未来的跨国合作能提供更多关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中国书写。

三、多维跨界传播,按需获取精准分众

(一)多屏互动与融媒体

据中国社会科学研究院 《网络舆情生态研究报告》最新调查数据显示,民众对传统媒体中电视的信任度最高。但全媒体平台、跨界传播已成为2016—2017中国纪录片的鲜明趋势。纪录片 《人间世》《重生》《我在故宫修文物》《寻找手艺》等从进入人们的视线到成为 “爆款”,无一例外都是融媒体的传播在助力。除了自身的质量过硬,弹幕网站、手机APP及其他移动端的多屏共振,让传统媒体上默默无闻的作品瞬间成为年度炙手可热的文化事件。前文提到的 《初心》是中央电视台首次制作习总书记的人物专题片,也是首次将国家最高领导人的人物专题纪录片首发平台从传统电视端移交给新媒体社交平台。该片一经社交平台发布,迅速成为现象级作品。短 (10分钟以内)、新(题材新颖)、活 (鲜活的事例)成了此类新媒体短纪录片的特征。类似的还有2016年的 《有事@深改组,组长是咱总书记》,四集故事以动画的方式呈现,没有说教的意味,没有居高临下的口吻,从人民最关心的角度,讨论网约车、物流服务、食品安全和户籍制度。该片充分体现了创作者对当今舆论场域矛盾的认识,不是受众对信息渴求与提供的信息不对称之间的矛盾,而是互联网提供的海量信息的丰富性和受众认知引导下的情绪单一性之间不匹配的矛盾。这些 “网红纪录片”的成功,看似巧合,实则与其选择与时代脉搏相契合的题材和主题密不可分。如何在新型的融媒体环境中找寻高质量纪录片的传播路径,仍是需要探索的重要问题。

(二)网生纪录片与真人秀

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第40个 《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7年6月,中国网民规模达7.51亿,占全球网民总数的五分之一。互联网成为满足人们获取资讯、人际交流、娱乐消遣等需求的重要渠道。除传统媒体的门户网站外,爱奇艺、腾讯、搜狐、优酷土豆、凤凰网等都设有纪录片专区,在播放经典纪录片作品的同时,也为网生纪录片提供了广阔的发展天地。《侣行》(第二季)、《了不起的匠人》(第二季)、《一个人的美食》、《国家宝藏》等虽然备受争议,它们游走于纪录片与真人秀之间,创造热议话题,但它们带来关注焦点的同时,也降低了因社会冲突而引发的危险的可能。浮躁的社会需要更多的纪实影像来降温。在微信、微博、今日头条、秒拍、美拍、二更、一条、梨视频、拍客等多种网络媒体上广泛传播的短纪录视频已爆发出广告吸纳优势。其以每集1—10分钟的体量,将镜头对准时代人物、事件、景观及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却被忽视的美好。我们在抨击网络短视频“泛娱乐化”“碎片化”信息传播的同时,也应仔细思考如何利用这些媒介属性来为受众传递更有意义的内容。

四、多层营销宣发,助力文化共生

2016—2017年有多部国产纪录电影十分抢眼,从题材内容到艺术表现来看都是历年来少有的。它们有的在国际影视节上已收获赞誉,《舌尖上的新年》《我们诞生在中国》《我的诗篇》《摇摇晃晃的人间》《生门》《二十二》《我只认识你》等纪录电影口碑都不错,但票房却参差不齐。这与中国电影市场不断成熟有着一定联系,也与纪录电影的营销、宣传、发行意识提升有着必然联系。例如,被业界称为 “捡漏”的 《二十二》,踩准历史时机,利用公益平台众筹,不仅解决了资金难题,还通过点映及适当的名人宣传孵化了其观影生态。这一现象让人们看到当下观众与纪录电影的良性互动,也让人意识到纪录电影的排片对观影人次的严重影响。2017年11月举行的中国纪录片学术盛典开幕式上发布了 《2017年第1—3季度纪录片行业分析报告》。该报告显示,第三季度纪录片收视率超过综艺节目,真人秀退场,院线纪录电影票房创新高,纪录电影票房占总票房比例继续攀升。如何在宣传、发行等运营环节助力作品收获好的社会和经济效益,让人们了解纪录片的市场价值、商业价值和文化IP价值,是值得纪录片人深思的问题。有学者提出,除了建立电影分级制,在商业院线之外再建立艺术院线或纪录电影院线,也许是为中国纪录电影健康可持续发展开辟的新道路。

纪录片从电视形态走向电影形态和新媒体形态,其媒介载体的变化会带来视听语言、叙述方式及观看习惯的变化。传统的电视纪录片工作者往往只关注以多元的艺术创作手法来提升作品的艺术性,增强其吸引力、说服力和感染力。现在应在观念上与时俱进,大银幕并不是只有娱乐消遣功能,小屏幕也并不是肤浅的代名词。如何吸引更多的人群成为纪录片受众,如何在越来越多的国际合作中 “借船出海”,完成 “中国故事,世界表达”,从而让 《二十二》这样的纪录电影不是成为 “捡漏”的孤品,而是成为为引领中国文化走出去、“乘风破浪”的压舱石和定盘星,这是我们努力前行的方向之一。

结 语

回顾2016—2017年的中国纪录片创作,有许多亮点:时政纪录片成规模、高质量的出现,甚至成为 “网红爆款”;民间创作“匠人匠心”焕发生机活力;纪录电影IP价值升级;新技术新手法不断运用在创作中……与此同时,中国纪录片在传播思想、传承历史、表述生活、价值认同方面的优势也不容忽视。随着纪录片产业发展中资金不足、专业人才队伍短缺、社会重视程度较低等问题的不断得以解决,融媒体环境对纪录片创作的商业挑战和宣传、发行难题都会迎刃而解。

 
李 姝,欧阳宏生
《民族艺术研究》 2018年第02期
《民族艺术研究》2018年第02期文献

服务严谨可靠 7×14小时在线支持 支持宝特邀商家 不满意退款

本站非杂志社官网,上千家国家级期刊、省级期刊、北大核心、南大核心、专业的职称论文发表网站。
职称论文发表、杂志论文发表、期刊征稿、期刊投稿,论文发表指导正规机构。是您首选最可靠,最快速的期刊论文发表网站。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 粤ICP备202304699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