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全的杂志信息网

论“山寨文化”发展与新媒体网络传播的关系

更新时间:2016-07-05

再说“山寨”现象。而今流行的“山寨”最早出自于电信行业,是指某些科技公司使用技术,仿造市场上最新最受欢迎的手机样式,进行整合创新,模仿生产出质量不错又价格低廉的手机。由于这种手机或不是经过官方批准生产的,或与主流不合,或相识度极高,因此也被戏称为“山寨手机”。由山寨手机开路,“山寨”一词风头一时无二,似乎只要是与模仿有关的,几乎都能被冠以“山寨”产品的称号。手机、包包,如果我们不给它们冠上山寨的头衔,它们大可以被称为仿冒品,也就是我们通常说的假货。撞脸明星、电视节目、电视剧之类的,我们也大可不必把它们当成山寨行为,它们就是模仿再加工生产的产品。

2003年,上海的朱燕翎女士诉雀巢公司未在其“雀巢巧伴伴”产品中进行转基因产品标识败诉一案,反映出我国对于转基因产品标识制度的不完善。在该案中,数家测试机构对于该产品的转基因测试结果的不统一亦反应出我国对于转基因成分的规定缺乏权威的国家标准以及缺乏专门的检测机构的问题,这些问题都是完善标识制度的掣肘。因此完善标识制度必须先确立权威的含有转基因成分程度的统一制度以及建立专门的检测机构。

而真正导致这个山寨风越刮越猛的原因就在于网络传播独特的优越性,再加上近几年“草根阶级”“平民精神”的盛行,山寨简直成了“平民文化”的代名词。随着“山寨文化”从网络话题一跃成为全民话题,我们不得不说,这么多年的时间,“山寨”现象俨然已经成为了一种大众休闲娱乐文化,尽管它依然倍受争议。

一、网络孕育了“山寨文化”

且说互联网给大众生活带来的便利,我们可以足不出户,通过键盘和鼠标顺利完成一天的工作任务。从最初的电子邮件,到后来的远程教育,再到网上购物,沟通、学习、生活这三个生存最基本的保障,我们都只需要一台电脑就能轻易完成。而网络作为一种与广播、电视、报纸并列的媒介,其优势还体现在信息交流系统的交互性、方式的综合性、运行的实时性、范围的广泛性,以及信息内容的开放性等特点。正是因为网络具备了这些传统媒介所不能媲美的优越性,所以,网络才成为了“山寨文化”滋生繁衍的土壤。

(一)网络传播过程由单向变为双向

互联网时代,网民既是信息的接收者,也是网络信息的发布者。当传统媒介还没引以为然的时候,网络上就开始了对山寨产品的传播讨论。网民们可以在自己的个人空间(个人日志、博客、微信朋友圈、公众号等)自由发表购买山寨产品后的心得体会,直接表明自己的看法和意见。然后,其他网民便随着开始关注这一话题并与之互动。虽然,传统的大众传播媒介已经很努力地在打破单向传播的这种模式,而且也已经取得了不错的效果。但是网络传播独有的这种“实时”的交流方式带来的巨大冲击力是不容小觑的。

(二)网络传播者:嬗变的“把关人”

网络传播过程由单向变为了双向,这也就意味着受众传统的角色已经发生了位移,在网络传播中,只要具备发表言论的可能性,受众就可以转身变为传播者,参与到整个传播过程中。

要说网络言论的出现最重大的意义就在于它给了所有人更多的话语权和知情权。当“山寨”以压倒式的速度席卷人们生活的时候,我们才后知后觉地发现网络言论的力量是如此之大。从最初的山寨手机,到后来的山寨明星,山寨电视剧,山寨电影,山寨综艺节目,到现在的山寨搜索引擎,山寨诺贝尔奖等等,山寨几乎无处不在。而所有的这些,也几乎都是大家自发组织的,可以说是“集体智慧”的结晶。

无障碍式的双向信息传输,也宣告了“无人把关”的传播时代来临。在这样一个大而杂的网络体系中,只要有一个人关注了山寨产品或是山寨现象,随之而来的肯定是一大批的关注者,而在这个一大批的关注者中同样肯定会诞生一大批的二次传播者。试想,如果传统的“把关人”还存在的话,一旦“山寨”这个词汇被把关人给淘汰,就不会引发相应的蝴蝶效应。而恰恰因为互联网不存在真正意义上的把关人,传播者也发生了相应的位移,这才让“山寨文化”之风盛行有了继续往前发展的契机。

二、网民心理特征与“山寨文化”形成的联系

互联网,除了用来学习和获取信息之外,最大的功能恐怕就是休闲娱乐。要说“山寨”从商业产品的前缀,发展成为“文化”的前缀,整个变化过程体现出来的就是网民的娱乐精神。在网民的内心深处,“山寨”是靠“仿冒品”起家的,不管什么东西,只要冠上“山寨”的头衔,都似乎包含着对主流文化的一种消解。正是这种原因,所以它便理所当然地成为了草根阶级坚持守护“山寨文化”的坚强后盾。

(一)网民的求真心理

“山寨赵薇事件”曾在网络上火极一时,网上莉莉·艾伦和赵薇的照片放在一起真是相差无几,瞬间,便有很多网友发表言论说中国山寨火了外国人,并呼吁大家把山寨精神坚持到底。对于娱乐圈的事情,很多网民都是本着娱乐的精神一笑置之,当然无所谓莉莉·艾伦到底是什么人。但是好像已经形成了这么一个怪圈,只要一跟“山寨”挂上名,网民们似乎就很乐于“凑热闹”。可想而知,网民们无穷的想象力让网络上关于这件事的标题立刻变得五花八门了,要多怪异就有多怪异。事后很长一段时间,有网友突报莉莉·艾伦早就已经是成名的女歌手和时尚偶像了。

(二)网民的匿名心理

评选“山寨诺贝尔奖”就是一个典型的案例。乍一看,其实这些都是段子,本可一笑而过,但是却被网民们津津乐道,甚至还设置评选比赛,从网民们热心投票分析研究“山寨诺贝尔奖”这件事情开始,到最后挑出最具代表性的获奖者,就足以证明网民的娱乐心理在网络传播中举足轻重的作用。

(三)网民的娱乐心理

为什么“山寨”可以借网络成功上位,华丽变身为一种大众文化呢?源自于:网民的好奇心理。在网络这个浩瀚无垠的信息系统里,我们总是能不断地接触到一些新鲜的事情。当山寨作为一个网络流行语出现的时候,网民们甚至都不能容许自己不明白这个词语的身世来历。如果真不明白,绝大多数的网民都是会去认真查阅相关信息,去了解清楚整个事件的来龙去脉。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在强化背诵积累的过程中,力求做到家校结合,共同做好学生阅读、积累、背诵的管理和引导教育工作。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学校和家庭更加重视古诗文的学习和背诵,越来越多的孩子成为传统文化的受益者。每日坚持阅读,每周坚持背诵古诗文,不但开阔了学生的视野,增强了传统文化的学习和感悟,而且锻炼了学生的积累程度和记忆力。

匿名性是互联网的特性之一,网民们往往会用一个昵称来隐匿自己的真实身份。这也就意味着,在一定程度上,网民的言论是没有社会道德和价值观约束的,一切都可以依照自己的好恶来进行,选择自己想要关注的信息,发表自己想要发表的言论,只要不会被自动屏蔽。当“山寨”从一种流行语渐渐延伸到人们生活中去的时候,在网络上形成了正反两方的辩论,其参与人数更是无可估量。有一部分网民认为,山寨现象从其本质上就是一种盗版文化,是对知识产权的侵犯,是不值得被推崇的,也有人则是站在平民草根阶级的角度为“山寨文化”辩护,称其是平民阶级的文化,它更多的是一种娱乐精神,并非是对主流文化的攻击和背叛。

所以在“打假”和维护知识产权这方面,网络就可以发挥它海量信息和最强时效性的优势,给公众提供“议题设置”,以便更好地维护整个社会正常有序地发展,维护公众最基本的利益。

三、网络言论的特点有助于推动“山寨文化”的发展

在复习阶段初期,就要注重整个历史知识网络的联系,培育学生以面记点的观念。当前,在很多中学教材的内容编写中,出现知识零散的现象,许多重点知识未能集中编制,可能存在于不同单元,也可能存在于不同的课本中。因此,学生需要养成有意识的记忆,并善于思考的学习习惯,该习惯的养成有助于学生对历史知识的掌握。同时,教师应在一轮复习中引导学生进行知识归类,例如:必修一中政治文明涵盖斗争史、格局史、制度史和外交史等知识点。因此,培养学生建立历史知识网是掌握整个历史脉络的前提。

四、规范网络舆论,使“山寨文化”与主流文化走向融合

不得不说,有些山寨产品确实侵害原创者的利益,是对原创者的巧取豪夺,造成了不公平的竞争秩序。市场经济的特征就是竞争,而有些山寨行为则破坏“游戏规则”,甚至藐视法律,通过山寨假冒品牌、制售劣品、剽窃技术、仿造证照等不正当竞争手段抢占市场,造成优而不胜,劣而不汰的现象,最终造成损害消费者利益的恶劣后果。这些年来的假冒伪劣产品泛滥,已经泛化到人们的吃、穿、住、行甚至医药方面,受害报道也不绝于耳。对于部分山寨产品,我们需要谨慎行事,甚至于敬而远之。

(一)议程设置功能

我们知道,大众传播有一种“议程设置”的功能,通过各种媒介的新闻报道和信息传达活动以赋予各种“议题”不同程度的注意力,来影响公众对已发生或正在发生的“大事”进行分析判断。然而对于互联网这个“把关人”作用不占据主导优势的媒介,我们同样可以有意识地设计话题和主题以供网民们了解、讨论。对于“山寨”这个曾经一度成为最火网络词汇,我们要清醒地看到利弊两个方面。

假设要给“山寨”定义的话,可以从两方面加以理解。一是物质层面,也就是“山寨”这个词语的字面意思,表现为山寨产品,其特点表现为仿造性,快速化,平民化。第二是从精神层面上,即表现为“山寨文化”,包含了其折射出的民众的社会心理、审美取向和社会思潮的出现、价值体系的新建等。显然,精神层面折射出来的意义正是研究“山寨文化”的核心。按照“存在即合理”的哲学观点,我们再来探讨山寨文化到底是该继续生存还是消亡毁灭似乎没有多大的意义,但是如果通过规范网络舆论来使“山寨文化”与主流文化走向融合才是一个双赢的策略。

(2)货币供应量对不良贷款率的影响,一般认为M2与不良贷款率存在负相关关系。当货币供应量下降,利率上升,企业利润随之下降,选择向银行贷款维持资金流通,商业银行风险增加;当货币供应量增加,利率下降,企业融资成本下降,利润增加,企业财务状况也得到改善,银行不良贷款率下降。

意象指客观形象与主观心灵融合而成的带有某种意蕴与情调的东西[6]。它往往是主客观融为一体的形象,融合了表达者的主观体验、感受和情感,赋予客观事物以某种象征意义。意象为人们发挥想象力提供了广阔的思维空间,它不仅指示某个事理,而且代表着具有特殊意义的生活意象[2]。意象作为表征实践性知识的一种形式,可以反映出教师对自身、教学、学生和教育情境的认知。

(二)提供真实的新闻报道

毕竟,网络新闻报道的真实性确实还不能与传统媒介相提并论。曾经某论坛上看到过“山寨一条街”的帖子。帖子说一条挂满“山寨”招牌的商业街惊现南京文安街,曲同氏(假冒屈臣氏)、必胜糊(假冒必胜客)、李明(假冒李宁)、巴克星(假冒星巴克)、哈根波斯(假冒哈根达斯)等等各大品牌都惨遭毒手。至于这条新闻到底是真是假,尽管最终也没有得到准确的答案,但是,却显著地增加了大家对“山寨”这个词汇的感受。或许“山寨”已经摆脱了产品和现象的说法,慢慢演变成了一种行为,一种全民娱乐心理。

(三)重视“意见领袖”的作用

网络上的“意见领袖”可以是网民当中专业权威的发言人士,也可以是网站特派的负责人。对于网络上沸沸扬扬的议题,网络媒介可以借鉴传统媒介的一些方式方法,比如邀请专家学者发表权威观点。毕竟,一个有理有据的言论好过风风火火的七嘴八舌。

五、结语

不可否认,“山寨文化”起步于对“主流文化”的模仿,毕竟,当主流已经建立起它的品牌,甚至已经形成市场垄断时,模仿并嵌入几乎是唯一的方法。但是模仿归模仿,我们更应看到的是山寨文化的创新性和超越性。

总之,“山寨文化”是一个引人注目,也是引起非常大争议的一种现象。它几乎是中国特有的,而且现象之普遍、规模之大、参与人数之多、内容之庞杂来看,也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而在互联网这个大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山寨文化”本身就带有下里巴人的气息,它的平民、草根、仿造和创新是最应该被我们所关注的。

It is obvious that the central 2-D DOAs can be obtained by rooting this polynomial Eq.(29)and selecting the K roots closest to the unit circlesimilar to the traditional root-MUSIC estimator.21

参考文献:

[1]约瑟夫·斯特劳巴哈,罗伯特·拉罗斯.今日媒介:信息时代的传播媒介[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4).

[2]赵志立.从大众传播到网络传播[M].四川大学出版社,2001(6).

[3]赵志立.网络传播理论与实践前沿[M].四川大学出版社,2007(1).

[4]匡文波.网民分析[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12).

[5]廖为民.互联网媒体与网络新闻业务[M].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11).

[6]谢新洲.网络传播理论与实践[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1).

[7]南宏师.网络传播学[M].国防工业出版社,2008(3).

[8]韩祖和.如何科学报道“山寨现象”[J].中国记者,2009(8).

[9]徐占品.山寨文化的起源、现状及发展趋势[J].新闻爱好者,2009(8).

[10]赵璞.山寨文化的传播、建构和发展[J].新闻知识,2009(8).

[11]党生翠.网络舆论蝴蝶效应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3.

[12]杜依民.山寨文化中的知识产权问题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2010.

[13]王美丁.网络环境下山寨文化的传播学解读[J].陕西师范大学,2010.

[14]付小平;郑欢.山寨文化——网络语境下的中国式狂欢[J].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06).

[15]王超.解读网络媒体山寨文化的勃兴[J].青年记者,2009(08).

[16]曹喜蛙.“山寨文化”魂断网络[J].报林,2009(01).

[17]吴晓恩.电视节目同质化和网络山寨文化的兴起[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10(01).

[18]张好梅.青年网络亚文化辨析——以山寨文化和恶搞文化为例[J].艺术科技,2015(02).

[19]王倩,黎军.传播社会学视野下的山寨文化[J].江西社会科学,2009(6).

[20]吕鹏.山寨文化的多视角解读[J].中国青年研究,2009(8).

颜财斌
《传媒论坛》 2018年第9期
《传媒论坛》2018年第9期文献

服务严谨可靠 7×14小时在线支持 支持宝特邀商家 不满意退款

本站非杂志社官网,上千家国家级期刊、省级期刊、北大核心、南大核心、专业的职称论文发表网站。
职称论文发表、杂志论文发表、期刊征稿、期刊投稿,论文发表指导正规机构。是您首选最可靠,最快速的期刊论文发表网站。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 粤ICP备202304699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