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全的杂志信息网

信息化技术在农机化生产领域的应用

更新时间:2009-03-28

随着计算机的兴起,人类社会逐步进入了信息时代。当今,“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高热词汇的背后,信息化浪潮已然融入了农机化生产领域。如何利用信息化技术手段,更好地为农机化生产领域服务,是摆在当前的重要课题之一。

农业农村部副部长张桃林“在新的更高的起点上推进农业机械化”讲话中提出“建立健全以计算机和现代通讯技术为主要手段,功能齐全、服务优良、高效共享的农机化信息网络,以信息化推动农机化进程”的要求。农业机械化,重点在农业生产领域的机械化。那么,如何将现代的信息技术运用到农机化生产领域中去呢?

一、几个重要概念

农业机械化(简称“农机化”)是指运用先进适用的农业机械装备农业,改善农业生产经营条件,不断提高农业的生产技术水平、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过程。

农业生产就是对生物及其环境条件的控制。从所包括的内容和范围来划分,农业可以区分为狭义农业和广义农业。前者指种植业,后者指种植业、林业、畜牧业、副业和渔业。

由于信息技术发展十分迅速,学界对“信息化”概念的认识并不像“农机化”那样初始统一。经过近年来不断摸索和向国外借鉴,在《2006-2020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中提出了信息化的基本定义,“信息化是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开发利用信息资源,促进信息交流和知识共享,提高经济增长质量,推动经济社会发展转型的历史进程。”

目前云南省MS7.0级地震灾害风险加大。地震活动及其潜在威胁严重影响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掣肘城镇化进程。总结鲁甸地震灾害救援经验教训,得出云南省应急应对地震灾害要以组建应急管理厅为契机,加强即时灾情信息获取与处理、雷达装备建设、空中救援力量组建、统一调度指挥平台建设、加强自救互救培训、加强大灾救援训练、集中救援力量于震灾威胁大、灾损更严重的滇东-滇中区域等。

2、农机合作社信息化管理系统:利用信息化手段,帮助农机合作社实现订单、农机、人员的规范化管理,提升合作社服务质量,提高合作社经营效益。

初中思想政治教学中,教师想要更好地在初中思想政治教学中融入情感教育,就要摒弃以往照本宣科的教学方式。通过将课本知识以灵活的方式展开在学生,从而学生对知识也会有更加深刻的理解。教师通过更加灵活的教学方式进行教学,实际上也是在优化情感教学方法,只有教师自己自身的教学方式能够得到优化,学生的学习也才更加轻松自在。其中一种方式就是让学生们之间进行合作探究,运用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课堂教学,学生不仅仅学到了知识,而且还可以增进学生之间的友情。让学生在学习中接受到和同学互帮互助的情感教育。

项目划分工作要先进行初步规划方案,后进行实施“细则”。开工前根据初步设计的工程项目、设计方案、施工部署划分单位工程和分部工程,开工后结合各施工单位的施工部署、设计结构、质量考核、工种工序以及现场条件等再划分单元工程。开工前的划分主要考虑施工质量评定的宏观控制因素,开工后的划分是考虑施工质量评定的微观控制因素,即具体工艺的实施。

二、农机化生产的信息化现状

近年来,以计算机、网络技术、移动通讯等为主要内容的新一代信息技术发展日新月异,随着科技的进步和需求的提升,单一的网站服务形式和孤立的应用系统已无法满足政府、社会对农机化生产的信息化需求。以跨区作业为代表的农机作业社会化服务为例,在春耕、“三夏”“双抢”“三秋”等重要农时季节,产生巨量的农机作业进度信息、农机作业供需信息。通过原有方式管理,政府难以及时、全面、准确地掌握抢播抢收进度、跨区机具分布等农机化生产信息,对农机化发展宏观调控和农机作业市场有序指导存在困难。种植户需求信息与跨区机手供给信息缺少快速对接媒介。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对农业生产要素进行科学化管理、精准化运行和数字化设计已成为推动我国农机化事业向科学、高效、绿色发展的重要课题。

在中央财政支持下,农业农村部农业机械化管理司2014-2017年连续开展“全国农机作业信息动态监测与服务平台”项目研究建设。根据“大数据整合行业资源,互联网服务农机生产”这一宗旨,打造出“信息技术+政务+服务”应用模式,建设出一个国家级的惠农公益开放性平台。在原有中国农机化信息网基础上,开发完成了基于互联网PC端的“全国农机化生产信息服务平台”和基于手机移动终端的“农机直通车”系统(手机App)及微信公众号,建立起农机生产领域立体化的政务服务系统,实现了电脑端和手机端农机生产进度信息报送、农机作业供需信息对接、跨区作业应急调度和农机合作社信息化管理等功能。

  

图1 中国农机化信息网平台建设

 

200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机械化促进法》出台。从2004年至今,中央连续13年的一号文件都提到了要大力发展农业机械化,其中,2013-2016年“农业现代化”连续4次出现在文件的标题中,由此可见中央对农业机械化、现代化的重视程度。全国范围内农机购置补贴政策的实施促进了农机保有量的提升,加快了农机化进程。回顾“十二五”时期,我国传统农业改造加快、农业机械化发展势头迅猛。“十三五”以来农业现代化发展受到广泛关注。农机化与信息化融合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三、信息化助推农机化生产主要做法

农业农村部农业机械化管理司作为全国农机化工作的主管部门,于1999年创办了全国性的农机化政府网站——中国农业机械化信息网。经过18年的发展,该网站搭载了农机化政务、购机补贴、试验鉴定、技术推广、安全监理、教育培训等各类应用系统,在推进政务公开、服务部门决策、展示农机化发展成就、反映最新动态、交流工作经验等发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首先,大数据能够为学生的实验理论学习以及实践学习,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随着当前整个教育改革制度的持续推进,理工类高等院校当中的实验教学模式也在不断地发生着相应的变化,以往传统的以教师讲授为主体的教学模式,被逐渐的淘汰掉了,而更加具有灵活性、更加具有开放性的实验室教学逐渐成为主体,学生在这样的过程当中能够得到教育工作者的关注和青睐。而理工类专业的学生,在实验课程上能够更好地验证自身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正是凭借着良好的实验室环境以及高效的管理模式,最终也就为学生的理论学习以及实践能力培养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力。

(一)信息化+政务

1、农机化生产数据报送平台:春耕、“三夏”“双抢”“三秋”期间,通过电脑端的“全国农机化生产信息服务平台”或手机端的“农机直通车”实现农机生产进度信息的实时报送、统计。

本例患者肿块较大,呈分叶状,增强扫描病变实性部分与边缘明显强化,与文献报道相同[3][4][5],肿瘤内伴有较多点状、条状、块状钙化,与文献报道有所不同,提示EMC病灶内可伴有较多钙化,这为进一步认识EMC提供了依据。总之EMC临床及CT表现缺乏特征性,确诊主要依据病理组织学及免疫表型。

3、跨区作业证管理平台:提供跨区作业证的电脑端和手机端信息录入,二维码扫描查询服务,提高农机化生产信息管理效率。

(二)信息化+服务

1、农业版的嘀嘀打车平台:电脑、手机、微信多方搜集和发布农机作业市场供求信息,满足农机合作社、农机主、农机手等农机拥有者与种植户、经纪人等农机服务的需求者之间的信息对接。

2、农机化生产应急调度平台:基于农机手注册手机的位置信息,农机管理部门实时掌握辖区内跨区机具数量及位置情况,在极端天气或特殊情况下,对辖区内机手通过点对点推送短信,发布用机信息,实现应急调度。

体育课上跳箱,双手要撑住跳箱的瞬间,心头竟浮上那个鸟问句,害我跳箱变撞箱,五层叠高的箱子被我撞成五块分散的箱子。

本文所讲的农机化生产领域即种植业生产过程的农机化。将先进的信息技术注入农机化生产领域当中。

四、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收效显著

全国农机化生产信息服务平台上线以来,通过手机定位、生产进度报送等功能,农机管理部门能够及时、全面、准确地掌握农机化生产信息,为农机化发展宏观调控、农机作业市场有序流动和农业经济顺畅运行提供有力支持。

1.抓手得力,调度有效。自2017年起,全国农机化生产信息均通过该平台上报,经过数据汇总分析,农业农村部能够实时掌握全国主要作物的生产进度。每年“春耕”“三夏”“双抢”“三秋”等重要农时期间,全国都有数十万台各类农业机械进行农事作业。2017年,各地区农机管理部门根据气象、环境等因素发布抢播抢收讯息,完成了126次农机调度,为粮食颗粒归仓保驾护航。

2.信息通畅,有效对接。2017年上半年,平台发布各类作业信息近3000条,推送作业短信6千万余次,2万多名用户达成了作业信息对接。信息化媒介已成为农机手订单服务、定向服务、节支增收重要法宝。中央电视台、农民日报、人民日报、新浪网、人民网等诸多中央主流媒体对信息化平台在农机化生产中起到的突出作用进行了报道,“城里有嘀嘀打车,麦收也能手机抢单”在农机手群体中广为流传。据报道,使用信息化手段跨区机收的农机手单台机具的作业面积是未使用农机手的20倍。课件,农机化生产的信息化服务为农民带来了实实在在的经济效益。

3.功能丰富,用户量大。互联网+农机化生产模式的建立,使政府政务与为民服务有机相连。大数据支撑下,嘀嘀麦收、应急调度、合作社管理有效连接起农机管理部门、农机合作社、农机手、农户等用户群体。截至2016年底,全国农机化生产服务平台用户总量突破41万户,其中农机手近34万。

4.服务便捷,辐射域广。随着信息化技术载体的延伸,依靠手机App和微信提供农机化生产领域服务愈发便捷,受众人群愈加广泛。通过手机定位功能,机手可轻松找到附近加油站、维修点;通过“扫一扫”功能,交管部门可轻松验真跨区作业证。据统计,2016年通过手机端跨区证书录入量与查询量较2015年同期分别增长了803%和177%,用户对信息化的好感度大大提升,使用用户扩展到农业外,切实为农机化生产领域提供了有效服务。

五、面临的挑战

信息化技术的应用给农机化生产注入了活力,为农机现代化增添了助力。但信息化下的农机化发展仍面临一些挑战。首先是平台数据的实时更新维护,长期稳定且有效的数据支撑,是平台开展政务服务的基础,而这项工作需要相当的资金投入。探索政府与企业PPP(Public Private Partnerships)合作模式,形成“政府搭台、企业助力、无缝对接、协同发展”合力,促使平台形成长效稳定地发展态势,长久黏住目标用户,为社会提供更有效率的公共产品和服务,平台才能得以运转。其次是现有“嘀嘀麦收”平台缺少对供需信息真实性把控手段,信用评价等级和网上支付亟待引入现有模式。第三是先进信息技术与农户认知度之间的矛盾。随着农村青年人口转移和老龄化加剧,现有种地者多为50岁以上农民,他们对智能手机和应用软件使用困难也是信息化发展不容忽视的局限。在特定时期,引入人工电话服务是对信息化技术的有力补充。Θ

 
彭彬
《农机质量与监督》 2018年第04期
《农机质量与监督》2018年第04期文献

服务严谨可靠 7×14小时在线支持 支持宝特邀商家 不满意退款

本站非杂志社官网,上千家国家级期刊、省级期刊、北大核心、南大核心、专业的职称论文发表网站。
职称论文发表、杂志论文发表、期刊征稿、期刊投稿,论文发表指导正规机构。是您首选最可靠,最快速的期刊论文发表网站。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 粤ICP备202304699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