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全的杂志信息网

侧墙和顶板毛细管辐射供冷性能的实验研究*

更新时间:2009-03-28

0 引言

随着能源与环境越来越成为大众关注的热点,我国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法规、奖惩机制等来实现国家能源总量控制和降低碳排放的目标[1]。因此,在保证室内环境舒适度和降低供暖空调能耗的发展背景下,辐射空调由于舒适性高、可利用低品位能源多、节能潜力大等优势成为研究重点。早在2002年,美国能源部已把辐射空调列为当今和未来15项重点发展的节能空调技术之一[2]

自20世纪70年代起,国外学者已经在辐射系统性能、室内热环境、舒适性等方面开展了大量理论和实验研究[3]。Miriel等人对平面辐射空调供冷的室内热舒适及能耗进行了实验和模拟研究,证实了辐射顶板可在保温较好的建筑中供冷,且可节能10%左右[4]。针对辐射供冷结露和冷量小的问题,欧洲学者提出了独立送风除湿与冷辐射吊顶复合系统[5]。Ge等人进一步对降低高湿地区辐射表面结露风险的通风策略开展研究,并给出了合理预除湿时间[6]。我国在90年代引入辐射供冷技术并对其性能、辐射材料等开展了大量研究[7-9]。高志宏等人通过人工气候室研究了新型毛细管网辐射空调安装方式、水系统参数等对供冷性能的影响,并定量分析了室内热源环境对辐射板供冷能力的影响[10-11]。姚万祥等人采用数值模拟(CFD)和实验测试对毛细管辐射空调双表面传热情况下室内温湿度、气流分布及热舒适性进行了研究[12]。虽然早期学者对侧墙辐射的不对称温度场等开展了舒适性研究并给出了推荐辐射不对称温差[13-14],且被现有国内外舒适标准等采用[15-17],但对侧墙辐射的系统响应特性、供冷性能、室内热环境分布等研究较少。由于侧墙辐射可以将辐射效果直接作用于人员活动区,可同时满足辐射供冷和供暖需求,因此作为一种潜在的有效供冷方式,有必要对其开展研究。

综上,目前多数学者集中在顶板辐射供冷性能研究,而对侧墙辐射供冷以及顶板和侧墙2种辐射供冷形式供冷性能的对比研究较少。随着长江流域供冷供暖需求增大,选择适宜的辐射末端方式,对改善该地区建筑热环境及建筑节能具有重要意义。因此,本研究以重庆地区某典型办公室为测试对象,分析顶板和侧墙毛细管辐射供冷在不同供水温度下末端开启及关闭过程中室内热环境变化特性及舒适性等,为长江流域地区供冷供暖适宜的辐射末端选择提供依据。

1 实验方案

1.1 实验平台

测试房间为典型办公室,普通砖墙,无围护结构外保温和窗体遮阳。空气源热泵系统经二次换热提供毛细管辐射所需高温冷水。实验对象为2个相邻房间410和412,每个房间尺寸为6 m(长)×3.5 m(宽)×2.7 m(高),如图1,2所示,布局相同,以保证实验可对比性。410房间左、右侧墙分别敷设间距4 cm和2 cm的毛细管网,其中左侧墙毛细管网规格1 000 mm×2 500 mm,敷设4块;右侧墙规格1 000 mm×5 000 mm,敷设4块。412房间顶板敷设间距2 cm毛细管网,规格1 000 mm×7 000 mm,敷设3块。施工阶段已在所有毛细管网表面作普通抹灰处理,抹灰层厚度2 cm。

  

图1 房间平面与测点布置示意图

  

图2 房间布置现场图

1.2 测试参数及测试仪器

测试参数主要包括围护结构壁面温度、室内空气温度、新风量,以及室外温湿度,实验测试仪器及测量精度见表1。

 

表1 实验测试仪器及测量精度

  

仪器名称测量参数及范围精度及灵敏度采集频率备注数据采集仪Agilent34970A铜-康铜热电偶-40~125℃0.5℃10min一次万向微风速仪AirDistSys50000.05~5m/s±0.02m/s或±1%读数10min一次新风温度、速度温湿度自记仪HOBOUX100-011温度-20~70℃相对湿度1%~95%温度±0.21℃相对湿度±2.5%10min一次记录室外温湿度红外热像仪FLIRT650-sc-40~150℃±1℃或±1%读数灵敏度<0.02℃围护结构壁面温度

实验施工阶段已在左右侧墙和顶板、地板毛细管网间以及抹灰处理后的墙体表面预埋热电偶探头。左右侧墙、地板、顶板毛细管网内以及墙壁外表面共计60个温度测点。室内空间测点分别在地板对角线四等分点abcde 5个测量位置的0.1,0.6,1.1,1.7,2.5 m高度上布置热电偶探头,共计25个温度测点,具体测试布置见图1,2,施工测点见图3。实验时对所有墙体表面热电偶探头均用锡箔纸遮挡,以避免辐射影响。

  

图3 实验温度探头测点布置示意图

1.3 实验条件及工况

实验时间为2016年7月中下旬,包括2种设计:410左侧墙(4 cm)和412顶板(2 cm)辐射末端同时开启运行;410右侧墙(2 cm)和412顶板(2 cm)末端同时开启运行。在2种设计下,连续测量辐射顶板和辐射侧墙的供冷性能及室内热环境。供冷实验期间,与测试房间410,412相邻左右和上下楼层房间均为相同围护结构普通办公室,410房间左侧相邻房间408未供冷,而412右侧邻室414房间持续供冷。由于重庆地区夏季高温高湿,为了避免辐射表面结露并提供足够冷量,本研究分别采用毛细管供水温度16 ℃和18 ℃,具体实验设计如表2所示。

 

表2 实验系统运行测试工况

  

供水温度/℃测试房间情况运行时间1)新风调节/(m3/h)16410侧墙4cm毛细管08:00—20:0060412顶板2cm毛细管16410侧墙2cm毛细管08:00—20:0060412顶板2cm毛细管18410侧墙4cm毛细管08:00—20:0060412顶板2cm毛细管18410侧墙2cm毛细管08:00—20:0060412顶板2cm毛细管

1) 由于本文主要关注2种辐射末端的热响应特性及供冷性能,因此其他运行时间段的实验及分析未在本文列出。

实验过程中利用HOBO温湿度自记仪记录室外空气温湿度变化情况。测试仪器放置在室外同一楼层裙房、高度0.6 m位置处,通风,无遮挡,无太阳直射。仪器设置采集频率与室内温湿度采集相同,实验期间连续监测并保存。

2 实验结果与数据分析

2.1 室内热环境动态特性

2.1.1 平均辐射温度随时间动态变化

tpr<15 ℃)

tr=t1Fp-1+t2Fp-2+…tnFp-n

(1)

式中 tr为平均辐射温度,℃;tn为第n个表面平均温度,℃;Fp-n为第n个表面与人员的角系数。

考虑到Cannistraro法计算角系数方便且计算结果在误差允许范围内,本文采用其计算人-环境角系数[19]。假设人处于房间正中位置,面向左/右侧墙(人员具体位置、垂直围护结构指代可参考图1中标注),计算所得人员对测试房间各个表面的角系数见表3。特别地,由于该算法是通过对Fanger摄影法得到的图表数据[18]进行线性拟合得到的,其计算过程将人体简化成一个中心高度0.6 m的球形,因此表3计算得到的人与各个表面的角系数累加值小于1。此外,由表3可以看出,由于假设人员位于房间正中位置,地板面积最大,且坐姿下人体中心高度离地仅0.6 m,所以人员对地板的辐射角系数最大,这与王志航等人研究结果一致[20]

 

表3 人与围护结构各个表面的角系数

  

顶板地板左侧墙右侧墙内墙外墙累计角系数0.1470.3660.1430.1430.0920.0920.983

 
  

图4 410右侧墙2 cm毛细管间距时与412顶板辐射供冷平均辐射温度随时间的变化曲线

图4给出了供水温度16 ℃和18 ℃时,410右侧墙2 cm毛细管间距与412顶板相同间距毛细管条件下,辐射末端从08:00开启到20:00关闭的室内平均辐射温度变化以及末端关闭后到次日08:00平均辐射温度自然衰减变化。对于相同供水温度,末端开启最初2 h内2个房间平均辐射温度迅速降低,4 h后平均辐射温度基本稳定(波动小于0.5 ℃)。关闭末端后,平均辐射温度又逐渐升高,经过12 h衰减,房间基本恢复初始热环境状态。供水温度16 ℃时,2种辐射末端的室内平均辐射温度都低于供水温度18 ℃,表明系统供水温度显著影响室内平均辐射温度,进而影响室内供冷热环境。进一步对比相同供水温度下2种辐射末端的供冷性能,供水温度16 ℃时,测试房间410(右侧墙2 cm毛细管)稳定阶段的平均辐射温度在27.15 ℃左右,412(顶板毛细管间距2 cm)稳定阶段的平均辐射温度在25.45 ℃左右,2个房间平均辐射温差为1.7 ℃左右;供水温度18 ℃时2个房间稳定阶段平均辐射温度低于供水温度16 ℃,且2种末端的平均辐射温差也减小了(1.64 ℃左右)。

 
  

图5 410左侧墙4 cm毛细管间距时与412顶板辐射供冷平均辐射温度随时间的变化曲线

由于410右侧墙与412相邻,右侧墙毛细管间距2 cm供冷时向邻室412传热可能会影响其室内热环境。因此,图5给出了供水温度16 ℃和18 ℃时,410左侧墙辐射末端(毛细管间距4 cm)和412顶板辐射末端(毛细管间距2 cm)同时开启的室内平均辐射温度变化。可以看出,供水温度16 ℃时,2种末端房间平均辐射温度差异较大,末端开启4 h后410房间平均辐射温度降低了1.42 ℃,而412房间平均辐射温度从28.83 ℃下降到26.3 ℃,降低了2.46℃;随后8 h,2个房间平均辐射温度基本稳定,差值为1.51 ℃左右,小于图4a中2种辐射末端平均辐射温度差值。当供水温度提高到18 ℃,平均辐射温度随时间变化与供水温度16 ℃时相似(见图5),但稳定阶段差值为0.95 ℃,与图4b相比减小0.69 ℃。这可能是由于410左右侧墙铺设毛细管网时没有作墙体绝热保温,410右侧墙供冷时其部分冷量通过墙壁导热直接传到相邻房间412,从而使412房间的平均辐射温度进一步降低,因此相比图5,图4中在相同供水温度条件、相同毛细管间距下2种末端的平均辐射温度的差值更大。

2.1.2 侧墙不同毛细管间距下辐射供冷性能

还有一个情节让我感到十分奇怪,就是香菱学诗的事情,香菱本来得天独厚,身边有薛宝钗这个诗人,却最终向黛玉学诗,而且香菱学诗十分痴迷,这一点似乎与黛玉对感情的专一有着相似之处。而且两人又是老乡,相似的处境,让彼此有了温情。

为了探讨上述图4,5中侧墙辐射供冷时毛细管间距对室内热环境及供冷性能的影响,本文分析了410房间左侧墙(毛细管间距4 cm)和右侧墙(毛细管间距2 cm)分别供冷时单位面积热流量变化(期间412房间顶板辐射正常开启供冷)。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4年5月考察河南的行程中,第一次提出了“经济发展新常态”,即经济增长速度从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升级,经济增长动力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在新常态背景下,中国经济发展面临6大机遇,包括人口城镇化、经济服务化、发展低碳化、产业高端化、社会信息化以及经营国际化,这也是宿迁市未来电子商务进一步发展的机遇。为了克服电子商务发展过程中的问题,把握经济发展新常态下的机遇,宿迁市电子商务产业的发展需要进行以下的改进。

以16 ℃供水温度为例,表4给出了410房间左侧墙4 cm和右侧墙2 cm毛细管间距辐射分别供冷时,管间测点和墙面测点的平均温度从系统开启到关闭过程中温度的变化。可以看出,2种毛细管间距辐射供冷时,其侧墙表面的平均温度均高于毛细管内部测点平均温度。需要指出,表4中初始阶段右侧墙2 cm毛细管间距供冷的温度响应变化小于左侧墙4 cm毛细管间距,这可能是由于测试不在同一天完成,墙体蓄热差异造成的,但毛细管间距2 cm时其测点内外平均温差明显大于毛细管间距4 cm时。

 

表4 410左右侧墙毛细管供冷内外测点平均温度随时间变化

  

时刻右侧墙2cm毛细管间距辐射供冷左侧墙4cm毛细管间距辐射供冷表面测点平均温度内部测点平均温度表面测点平均温度内部测点平均温度08:0029.0929.1929.6029.5009:0027.7127.5124.5223.9810:0023.9823.2122.1421.5311:0022.4821.4021.4620.7912:0021.8020.6021.1720.4513:0021.5620.3021.1420.4014:0021.5420.2521.2320.4715:0021.5820.2821.3420.5716:0021.5020.2121.4820.7017:0021.3820.1121.1620.4218:0021.3120.0720.4819.7519:0021.0019.6719.7419.0120:0020.4819.0619.6418.96

由于毛细管网表面普通抹灰,导热系数取0.8 W/(m·℃)[21],抹灰层厚度2 cm,则根据侧墙毛细管间测点与表面测点温差可计算侧墙辐射单位面积热流量变化,如图6所示。

  

图6 410房间不同间距毛细管侧墙供冷壁面热流量随时间的变化曲线

根据标准[15]推荐人工冷热源室内热湿环境评价,由于辐射室内温度分布均匀,可采用整体评价指标PMV进行预测分析。假定人员典型办公室着装(短袖0.12 clo,长裤0.2 clo,运动鞋和棉袜0.05 clo,内衣0.03 clo,共计0.4 clo),静坐(1.1 met),室内处于无风状态。根据实验测试,供冷期间室内相对湿度基本稳定在60%~65%,因此可得到不同供水温度下PMV随时间的变化曲线,如图11所示。

频率稳定度是精密振荡器的重要特性之一,也是衡量频率标准稳定性的重要指标[15-16]。对于频率稳定度的精确测量即可以确定振荡器的性能优劣,同时可以促进精密振荡器的研制。频率稳定度的测量分为频域测量和时域测量,文中主要在时域对卫星本振频率稳定度进行测量分析。

考虑到410侧墙供冷未作保温绝热处理,因此侧墙向邻室412的传热也会影响其供冷效果,引起图4,5中2种末端平均辐射温度的差异。同样根据412左侧墙毛细管网内部测点和表面测点平均温度差值,图7给出了供水温度16 ℃时410房间左右侧墙2种不同间距毛细管供冷12 h内相邻412左侧墙表面热流量变化。

  

图7 410左右侧墙供冷时邻室412左侧墙热流量的变化曲线

当410开启左侧墙4 cm毛细管间距供冷时,对邻室412左侧墙热流量变化基本没有影响,其热流量基本都在0附近波动,表明此时2个房间之间通过墙壁的传热量较小。相比之下,当410房间采用右侧墙2 cm毛细管间距供冷时,412房间相邻左侧墙热流量明显增加。供水温度16 ℃时其热流量从开始的-1.6 W/m2在4 h内增加到12.36 W/m2,且在供冷期间持续增加,到结束时达到15.85 W/m2。表明由于410右侧墙毛细管辐射供冷引起412房间左侧墙热流量变化较大,从而使2种末端的平均辐射温度差值增大(见图4),侧墙供冷效果较顶板辐射供冷差。因此当采用侧墙辐射供冷时,施工前应对墙体进行保温处理,以提高侧墙辐射供冷能力和供冷效率。

2.1.3 室内操作温度随时间的变化

  

图8 410和412围护结构壁面温度分布

由以上分析可知,410采用右侧墙毛细管辐射末端供冷时,对邻室412房间热环境影响较大,因此下文主要采用410左侧墙毛细管末端和412顶板毛细管末端进行分析。图8给出了410左侧墙(4 cm)毛细管辐射末端和412顶板(2 cm)毛细管辐射末端开启后连续供冷6 h稳定阶段的内围护结构壁面温度分布。可以看出,410左侧墙和412顶板辐射供冷面的表面温度明显低于其他围护结构表面,且顶板辐射表面温度低于侧墙辐射。

辐射供冷时室内热环境同时受室外气候、毛细管铺设方式等因素影响,主要表现在:

 

(2)

式中 to为室内操作温度,℃;为室内平均辐射温度,℃;ta为室内平均空气温度,℃;hr为辐射换热表面传热系数,W/(m2·℃);hc为对流换热表面传热系数,W/(m2·℃)。

根据ASHRAE 55-2013[17],一般辐射环境中辐射换热表面传热系数为4.7 W/(m2·℃)。由于实验中新风量较小,风速较低(房间中心位置风速低于0.05 m/s),计算人与环境自然对流换热表面传热系数为4.09 W/(m2·℃)[17]。图9给出了410房间左侧墙辐射(毛细管间距4 cm)和412房间顶板辐射(毛细管间距2 cm)的室内操作温度和室外空气温度随时间的变化。

超声引导下对细菌性肝脓肿的治疗相比于常规治疗措施具有对患者创伤小、安全性更高等优点,其逐渐替代了传统治疗方式[1]。为分析该研究方法在细菌性肝脓肿的有效性。本研究比较超声引导下经皮肝穿刺细针抽吸术与置管引流术在治疗细菌性肝脓肿中的疗效。结果如下。

图9a表明供水温度16 ℃时,初始时刻2个房间操作温度基本相同(410侧墙29.57 ℃,412顶板29.18 ℃),08:00开启末端后操作温度迅速降低。运行4 h后,410房间操作温度由29.57 ℃下降稳定在27.93 ℃左右,412房间操作温度由29.18 ℃下降稳定在26.57 ℃左右,表明顶板辐射供冷室内操作温度下降速率大于侧墙辐射,稳定阶段410和412室内操作温度随室外空气温度变化稍有波动,但幅度小于0.2 ℃。20:00末端关闭后,房间温度自然衰减,室内操作温度逐渐上升。图9b供水温度18 ℃时室内操作温度变化与供水温度16 ℃相似,但稳定阶段2种末端的室内操作温度差值减小(1.05 ℃左右)。

 
  

图9 2种末端室内操作温度和室外空气温度随时间的变化曲线

2.2 室内热环境舒适性分析

2.2.1 室内温度分布

图10为供水温度16 ℃时侧墙和顶板辐射供冷稳定阶段的室内空气温度分布。其中,虚线表示410和412房间正中位置c点的空气温度变化。顶板辐射的测点空气温度均低于侧墙辐射,2种末端房间中心c点1.1 m高度处温差达1.2 ℃。2个房间c点的空气温度相比其他测点位置的温度更低。对于侧墙辐射,c点空气温度随高度增加变化更大,0.1 m与2.5 m的温差为1.4 ℃,而顶板辐射的竖直温差不到0.2 ℃,表明2种末端室内竖直温差都符合标准要求(≤3 ℃)[16-17],室内温度均匀性较好,满足舒适性要求。

财政监督检查工作采取政府购买服务方式是一项新的改革,要求我们不断总结经验,大胆进行尝试,逐步完善财政监督检查工作实施政府购买服务的工作机制。

图10a中410侧墙辐射房间不同位置测点温度都随高度增加逐渐升高,但在0.1 m高度处,由于冷空气下沉且积聚在靠近辐射侧墙的地板附近,导致靠近侧墙d点与远离侧墙be点温度最大差值分别为0.7 ℃和1 ℃左右。随着高度增加,不同位置测点间温差逐渐减小,1.7 m高度时温度基本相等。与410侧墙辐射不同,412顶板辐射供冷时水平不同位置测点竖直高度上温度并不自上而下呈线性下降趋势,而是1.7 m高度空气温度最低,从1.7 m到1.1 m温度逐渐上升,随后0.6 m处再次降低(见图10b)。这可能是由于测试房间采用顶板侧送入新风,新风的扰动和冷却作用使顶板下层空气形成受迫对流,造成1.7 m高度附近空气温度较低。但新风量较小,扰动作用有限,不能将辐射顶板下部冷空气直接送入人员活动空间,而室内热空气由于浮升力作用上升,导致0.6 m处空气温度较1.1 m高度的低。

 
  

图10 侧墙和顶板辐射供冷稳定阶段室内空气温度分布

2.2.2 热舒适评价

末端开启后2种毛细管间距下侧墙辐射热流量都是先迅速上升后逐渐稳定,由于毛细管间距4 cm时内外测点平均温差小(见表4),其单位面积热流量明显小于2 cm的。最初4 h内,左侧墙(毛细管间距4 cm)辐射热流量从3.78 W/m2迅速增加到28.39 W/m2,随后逐渐稳定在29.97 W/m2左右;而右侧墙(间距2 cm)单位面积热流量从-3.82 W/m2(壁面测点温度小于其内部测点温度,故热流量为负)迅速增加到48.04 W/m2,之后稳定在50.89 W/m2左右。2种间距稳定阶段的单位面积热流量差值为20.62 W/m2,表明辐射供冷时毛细管敷设间距显著影响其供冷能力。

  

图11 不同供水温度和末端环境下室内PMV随时间的变化曲线

2.3.2 稳定性试验 取“2.2.2”项下供试品溶液(批号:20170508)适量,分别于室温下放置0、2、4、8、12、24 h时按“2.1”项下色谱条件进样测定,以橙皮苷峰的保留时间和峰面积为参照,记录各共有峰的相对保留时间和相对峰面积。结果,11个共有峰相对保留时间的RSD均小于0.50%,相对峰面积的RSD均小于0.79%(n=6),表明供试品溶液于室温下放置24 h内基本稳定。

进一步分析不同供水温度下侧墙和顶板辐射供冷时人-环境对流和辐射换热量。稳定阶段,供水温度16 ℃时,侧墙辐射供冷的对流和辐射换热量分别为15.46 W/m2和20.51 W/m2,顶板辐射供冷的对流和辐射换热量分别为17.61 W/m2和24.62 W/m2,2种末端的辐射换热量比例分别为57.02%和58.30%;供水温度18 ℃时,侧墙辐射的对流和辐射换热量分别为13.37 W/m2和16.87 W/m2,顶板辐射的对流和辐射换热量分别为17.52 W/m2和24.80 W/m2,2种末端的辐射换热量比例分别为55.79%和58.60%。可以看出,辐射供冷的人-环境辐射换热量均大于对流换热量,且降低了对流换热引起的吹风不舒适感,因而具有较好的舒适性。

2.2.3 辐射供冷不对称温差引起的人员不满意率

实施更加精准聚焦的人才工程。对接新旧动能转换重点产业升级人才工程,调整领军人才工程支持范围,聚焦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围绕高端装备制造、高端化工、信息、能源原材料、海洋经济、现代农业、文化、医养健康、旅游、现代金融等新旧动能转换重点产业发展和现代管理需要,面向海内外集中遴选一批“高精尖缺”人才,提升青年人才和创业人才支持数量。

对于辐射冷侧墙,有

换能器前后盖板通常采用钢、硬铝以及钛合金等金属材料,TC4钛合金具有优越的综合力学性能,材料疲劳强度高,机械损耗小,因此选用TC4型钛合金作为换能器前盖板材料。后盖板材料选用45钢,保证换能器产生的能量大部分从它的前表面辐射出去。超声加工属于轻负载大功率超声应用,要求压电陶瓷介电损耗小、耦合系数高、工作稳定性好,PZT-8是较为理想的材料。前、后盖板和压电陶瓷的部分材料性能参数如表1所示,压电陶瓷的常系数矩阵见表2。

 

tpr<15 ℃)

(3)

对于辐射冷顶板,有

 

本文采用定义法计算测试房间平均辐射温度[18]

(4)

式(3),(4)中 Δtpr为平面辐射温度不对称温差,℃。

从图11可以看出:末端开启后,2个房间PMV值都由初始大于1.1迅速减小,与侧墙相比,顶板辐射的PMV减小量更大。参考标准推荐的Ⅱ级热环境时PMV变化区间(0.5<PMV<1),顶板辐射末端开启约1 h室内热环境即满足舒适要求,且末端关闭后5 h内室内仍可维持舒适水平(PMV≤1)。2种供水温度的稳定阶段PMV值都维持在[0.2, 0.5],满足Ⅰ级热环境标准[15]。相比之下,供水温度18 ℃时侧墙辐射需3 h其PMV值才降低到1左右,之后逐渐下降到0.65左右。当供水温度16 ℃时,初始PMV值变化与顶板相似,但稳定阶段PMV大于0.5,波动在[0.5, 0.7](满足Ⅱ级热环境标准[15]),表明2种供水温度下侧墙辐射也可满足热舒适要求。

根据式(3),(4)可计算不同辐射末端下人员的不满意率,如图12所示。

根据本研究结果可以认为,对脑卒中偏瘫患者给予的基于“生活重建”作业理念的出院指导效果明显优于传统康复训练方法的出院指导,差距主要来源前者对上肢功能的改善明显优于后者。因此基于“生活重建”作业理念给予出院指导对患者出院后的功能(尤其是上肢功能)改善更有使用价值。“生活重建”作业治疗理念的提出为脑卒中患者回归家庭和社会提供了一种新思路[19],可广泛应用到脑卒中患者的社区及家庭康复中。

  

图12 辐射供冷不对称温差引起的人员不满意率随时间的变化

由图12可以看出:末端开启后,由于辐射供冷表面与非辐射供冷表面的温差逐渐增大,不对称温差Δtpr也逐渐增大,导致人员的预测不满意率增加;末端关闭后,随着不对称温差Δtpr逐渐减小,不满意率PD逐渐减小到0。供水温度越低,辐射供冷引起的不对称温差越大,人员的不满意率PD越大。且供水温度16 ℃和18 ℃时,稳定阶段410左墙辐射供冷的预测不满意率PD分别为1.4%和1.1%,高于412顶板辐射供冷不满意率PD(16 ℃:0.22%;18 ℃:0.19%)。但总体来看,由于毛细管辐射供冷采用的是高温冷水,引起的辐射供冷不对称温差较小(410左侧墙Δtpr为7.18 ℃,412顶板Δtpr为6.21 ℃),因此预测人员的不满意率也较低(最大值未超过1.6%,小于ASHRAE 55-2013 [17]规定的不满意率5%),辐射供冷环境下人员由于不对称温差引起的不满意风险较小。

女孩用来遮挡和装饰胸部的白色羽毛,在下落的山风中被吹得松散凌乱,胸前的两只玉兔随着她的怒火高低起伏,呼之欲出。

3 讨论

考虑到实际办公环境中人员通常处于坐姿状态,因此室内平均空气温度取0.6 m高度、水平不同测点稳定阶段的平均值,根据式(2),结合平均辐射温度,可计算室内操作温度。

1) 室外空气温度变化。

室外温度的变化直接影响围护结构的蓄热和房间冷负荷,进而影响到辐射的供冷效果。以410侧墙辐射为例,图9中供水温度18 ℃时,11:00左右室外空气温度才接近16 ℃供水时初始室外温度,导致2种情况下测试房间蓄热不同,室内初始温度相差较大(约1 ℃),供水温度16 ℃时室内操作温度4 h左右达到稳定,而18 ℃时室内操作温度反而3 h即达到稳定,且稳定温度低约0.58 ℃,室内热环境差异较大。因此建议辐射供冷在推广应用时应尽可能结合围护结构墙体隔热、窗体遮阳等被动式设计,从而减小室外温度波动对冷负荷及室内环境的影响。此外,由于本文实验主要在重庆7月中下旬开展,室外温度波动范围较小,后期应针对室外不同温度区间开展不同系统供水温度的室内热环境特性分析,从而确定夏季供冷不同时期的适宜供水温度,在保障室内热舒适的同时,通过系统供水随室外温度动态调节来尽可能减小供冷能耗。

由于辐射供冷环境中冷辐射面与其他表面间的温度差异,即使整个环境处于中性,人员也可能由于冷辐射面的存在而产生不舒适感,因此ISO 7730:2005[16]中引入平面辐射温度不对称温差,给出了辐射供冷环境下人员不满意率PD的评价方法。

2) 毛细管辐射供冷传热损失。

综上,本研究结果表明,丹红注射液联合给药可影响ATV在大鼠体内的药动学行为,即可增加ATV在大鼠体内的暴露量。考虑到实际用药中两药的给药次数、给药剂量及人与大鼠对ATV代谢存在的种属差异,因此有必要开展后续研究以明确两者在临床上合并用药时的药动学相互作用,以确保安全、合理用药。

若带点粒子的初速度不为零,因初速度方向与电场线平行,即带电粒子所受合外力方向和速度方向相同,那么带电粒子将做匀加速直线运动或匀减速直线运动,同样可根据动能定理得出:

辐射供冷面传热对其供冷效果也有显著影响[11-12]。由于测试房间毛细管侧墙未作绝热处理,综合图6,7,410房间开启右侧墙辐射末端供冷时通过导热向邻室412产生的散热损失与向供冷房间410产生的供冷量比例可达1∶5,这意味着侧墙供冷时有16.67%的冷量损失。因此,采用侧墙辐射供冷时应适当考虑对墙体进行绝热处理,从而提高侧墙辐射供冷能力和供冷效率。

本文在室内热环境分析时选择毛细管间距4 cm的410左侧墙与间距2 cm的412顶板辐射供冷开展研究,这可能是上述实验结果412顶板辐射的室内热环境稍优于410侧墙辐射的原因,但总体而言410侧墙供冷在2种供水温度下其室内操作温度、热环境舒适度等都能满足标准要求,可达到供冷效果,从而表明侧墙可作为一种辐射供冷末端推广应用。因此,下阶段拟通过改造实验平台,增加墙体绝热保温,在控制室外气候条件、供水温度、毛细管间距、施工等因素完全相同情况下,进一步对侧墙和顶板2种辐射末端开展对比研究,以便更客观地评价侧墙辐射的供冷效果,为下阶段长江流域辐射末端的推广应用提供研究基础。

参考文献

[1] 清华大学建筑节能研究中心. 中国建筑节能年度发展研究报告2016[M].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6:16-17

[2] ROTH K W, WESTPHALEN D, DIECKMANN J, et al. Energy consumption characteristics of commercial building HVAC systems volume Ⅲ: energy saving potential[R]. U.S. Department of Energy, HVAC’ final report, 2002: 80-86

[3] RHEE K N, KIM K W. A 50 year review of basic and applied research in radiant heating and cooling systems for the built environment[J]. Building and Environment, 2015, 91:166-190

[4] MIRIEL J,SERRES L,TROMBE A. Radiant ceiling panel heating—cooling systems: experimental and simulated study of the performances, thermal comfort and energy consumptions[J]. Applied Thermal Engineering, 2002, 22(16): 1861-1873

[5] WILKINS C, KOSONEN R. Cool ceiling system—a European air-conditioning alternative[J]. ASHRAE Journal, 1992, 34(8):41-45

[6] GE G M, XIAO F, WANG S W. Neural network based prediction method for preventing condensation in chilled ceiling systems[J]. Energy and Buildings,2012, 45(2):290-298

[7] 狄洪发, 王威,江亿,等. 辐射吊顶的实验研究[J]. 暖通空调, 2000,30(4): 5-8

[8] 张瑜,胡松涛,王东. 冷辐射地板系统的实验研究[J]. 能源技术, 2004,25(2):61-68

[9] 李青,刘金祥,陈晓春,等. U 形毛细管席冷却顶板换热性能数值模拟与分析[J]. 暖通空调, 2010, 40(4):136-140

[10] 高志宏, 刘晓华, 江亿. 毛细管辐射供冷性能实验研究[J].太阳能学报,2011,32(1):101-106

[11] 高志宏, 刘晓华, 张伦,等. 辐射板供冷性能影响因素与计算方法[J]. 暖通空调, 2011,41(1): 33-37

[12] 姚万祥, 张志刚, 赵树兴,等. 毛细管辐射空调系统双表面传热的研究[J]. 建筑热能通风空调, 2010, 29(2):21-24

[13] FANGER P O, IPSEN B W, LANGKILDE G, et al. Comfort limits for asymmetric thermal radiation[J]. Energy and Buildings,1985, 8(3): 225-236

[14] MCNALL P E, BIDDISON R E. Thermal and comfort sensations of sedentary persons exposed to asymmetric radiant fields[G]∥ASHRAE Trans, 1970, 76(1):123-136

[15] 重庆大学, 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 民用建筑室内热湿环境评价标准:GB/T 50785—2012[S].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12:5-7

[16] ISO. Ergonomics of the thermal environment—analytical determination and interpretation of thermal comfort using calculation of the PMV and PPD indices and local thermal comfort criteria:ISO 7730:2005[S]. Geneva: 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 for Standardization, 2005:6-10

[17] ASHRAE. Thermal environmental conditions for human occupancy:ASHRAE Standard 55-2013[S]. Atlanta: ASHRAE Standards Committee, 2013:10-13

[18] FANGER P O. Thermal comfort[M]. Copenhagen: Danish Technical Press, 1970: 100-106

[19] CANNISTRARO G, FRANZITTA G,GIACONIA C, et al. Algorithms for the calculation of the view factors between human body and rectangular surfaces in parallelepiped environments[J]. Energy and Buildings, 1992, 19(1):51-60

[20] 王志航, 何梅. 地面对人体的角系数的影响因素分析[J]. 建筑科学, 2014, 30(2): 89-93

[21] 陆耀庆. 实用供热空调设计手册[M]. 2版.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8:235-237

 
杜晨秋,李百战,刘红,程勇,陈金华
《暖通空调》 2018年第05期
《暖通空调》2018年第05期文献

服务严谨可靠 7×14小时在线支持 支持宝特邀商家 不满意退款

本站非杂志社官网,上千家国家级期刊、省级期刊、北大核心、南大核心、专业的职称论文发表网站。
职称论文发表、杂志论文发表、期刊征稿、期刊投稿,论文发表指导正规机构。是您首选最可靠,最快速的期刊论文发表网站。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 粤ICP备202304699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