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全的杂志信息网

千年“沉淀”的蓝印花布

更新时间:2009-03-28

蓝印花布,是江南一带的传统印染工艺品,用天然植物蓝草的液汁,经浸泡沉淀手工印染制成,有蓝底白花或白底蓝花的花布,所以,又称“药斑布”“浇花布”和“蓝斑布”。用蓝印花布制成的蚊帐、被面、包袱、头巾、门帘等生活用品,图案充满浓郁的乡土气息,自然,清新,具有鲜明的地方色彩和民族特色。

 

跟着浙江省桐乡市崇福镇蓝印花布传承人周继明的脚步,我们逐渐了解到一块蓝印花布的前世今生。

桐乡蓝印花布源于秦汉,兴盛于商业发达的唐宋时期。蓝印花布传入桐乡大概在元代。明清以后,蓝印花布的印染广泛应用于民间。据清光绪年间《石门县志》记载,当时政府已专设织染局,其中在册的染匠有19户。又据桐乡崇福、石门、乌镇、濮院等镇镇志记载,清末民国初这些地区以蓝印花布为业务的民间染坊遍布各处,其中影响较大、历史较长的有石门的丰同裕染坊和崇福的蓝茂丰染坊、协大染坊等。

西门庆毫无疑问是金瓶梅里当之无愧的男一号,对他的研究也是颇为深入。西门庆的形象内涵十分丰富,他既耽于女色,又善于经营;既天真多情,又精于谋算。其人生哲学就是赚钱与纵欲。以西门庆为核心,小说也设置了一系列影身人物。

 

在蓝印花布厂的设计室里,戴着眼镜儒雅的张老师在伏案制版,他用柿漆将六张桑皮层叠相裱成一张厚的板子,待干后在上面画上设计好的图案。图案淳朴典丽,都是平民百姓喜闻乐见的“瑞鹤鸣祥”“岁寒三友”“梅开五富”“榴开百子”等等。然后用斜口小刀和各种口径的圆孔小凿子,把已设计好的图样刻出或凿出。蓝印花布分为蓝底白花和白底蓝花两种,就要看花纹板是将花纹刻去,还是将底板刻去。刻好之后,在板子上涂一层桐油可增加牢度,在印染时还不易透水。

 

AI机巡平台、物联网、高温超导、智慧电网、光场摄影技术、裸眼3D全息技术、液态金属3D打印、石墨烯材料技术、X射线机器人……在实物展区,131个展位以实物、展板、模型、影像、现场解说及现场演示互动相结合等形式展示着高新技术、设备、工具及软件四大类科技成果。

在另一边,还有两位师傅配合默契,娴熟地在一块布料上刮浆,等阴干了又在另一面刮上不同的图案,这是专供出口日本,在家庭里作屏风之类的高级摆设,日本人非常喜爱,价格不高的成品到那里已是身价百倍。

在氤氲的印染车间,两排染池依次排开,都盛着天然蓝靛染料。几位胼手胝足的师傅,把阴干刮好图案的生白布用吊笼固定好,浸入到加温的染料里,经过十几次的重复印染,每个染池需要浸染多少时间,全凭师傅的经验,充分氧化,经过时间的沉淀,原本的偏青色渐渐才会变成厚重的蓝色。

在刮浆车间,工人师傅把已刻成的镂空花纹板覆在生白布上,均匀地涂上一层灰浆,这种灰浆很奇特,真不知道是谁想出来的?竟是石灰和黄豆粉合成,我们不小心蹭到衣服上,很难擦去。工人师傅熟练地用刮刀轻轻刮动,使灰浆从花纹板的镂空处渗入到布料上,拿开样板后,就可看到布料上染成的花纹了。师傅说他一天要刮13匹布料。

 

“马蓝花,马蓝花,勤劳的人们告诉你,请你马上就开花”。周继明说童谣里的马蓝花就是马蓝草,它的根茎即是可入药的板蓝根。蓝印花布所用原料都是在染坊种植的马蓝草,用马蓝杆茎和叶子在池子里沤成天然蓝靛染料。当然,这么一小片马蓝草是远远不够的,每年都要到外地收购很多。

染制成型的蓝印花布经清洗,去掉灰浆,由两位壮硕的工人配合着,用长长的竹竿挑着,像撑杆跳高运动员一样,动作优雅地将布匹一挑一甩,顺当地晾晒在高耸的晾衣杆上。

1.1.1 茶叶 品种为福鼎大白茶,采自贵州省湄潭县,鲜叶,黄绿色,一芽1叶75%~80%,一芽1叶出展20%~25%。

艺术教育之所以被重视又很好的实施,我们在实践中也渐渐体会到艺术教育形式的生动性,我们要围绕艺术教育学的目标,教育者实现艺术教育学的效果,让学生去理解美,培养学生的艺术理念,作为教育者不仅仅是专业技能的提高,教育能力方法和指导也要同步提升,同时我们也深刻的明白不仅要有完备的专业技能水平,更要有更丰富的学科知识,才能更好的教孩子们进行学习;在此同时,艺术教育学引领我们丰富了上课的内容,为学生提供艺术创作活动;既能丰富学生的动手合作能力,又能让学生深刻体会到艺术存在于生活之中,在学习艺术知识的领域下更加理解教育的力量。

阳光下一匹匹花布蓝白相间,蓝得浓烈,白的纯洁,扎实好看。

 

江南的能工巧匠有着何等的智慧和才能,在长期实践中,他们用大自然馈赠的最朴素的原料柿漆、桑皮纸、石灰、黄豆粉、马蓝……全凭一招一式的手工操作,印制出这些瑰丽的蓝印花布,朴素大方、色调清新明快,图案淳朴典雅,美化着人们的生活,成了水乡摇撸摆桨女子头上的头巾,成了新婚喜房的蚊帐、被面,成了小媳妇回娘家的包袱……

桐乡蓝印花布作为国家级非遗项目,在经历了近千年的“沉淀”后,也面临着如何“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问题。要根植于百年老字号染坊,在传承传统的基础上不断推陈出新,将这门可追溯至战国时代的制作技术,重新带入现代人的日常生活。

 
朱琴
《农家书屋》 2018年第04期
《农家书屋》2018年第04期文献

服务严谨可靠 7×14小时在线支持 支持宝特邀商家 不满意退款

本站非杂志社官网,上千家国家级期刊、省级期刊、北大核心、南大核心、专业的职称论文发表网站。
职称论文发表、杂志论文发表、期刊征稿、期刊投稿,论文发表指导正规机构。是您首选最可靠,最快速的期刊论文发表网站。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 粤ICP备202304699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