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全的杂志信息网

乡村用地结构生态化调适研究——以兰州新区东川村为例

更新时间:2016-07-05

0 引言

在快速工业化和城镇化发展浪潮下,我国乡村作为城市二产、三产转嫁发展成本的“受体”,主体性缺失[1],以乡促城、以农促工成为该时期社会发展的缩影,乡村劳动力、土地、资本等生产要素单向净流失,使乡村长期处于弱质化发展,乡村建设缺乏主体及科学规划引导,呈无序发展态势,乡村问题日益凸显。土地作为人类社会经济活动的载体,在乡村发展中暴露出诸多问题,涉及用地布局、用地比例、用地利用率等方面,具体表现在农业生产空间逐渐消减、生态空间挤压与破碎、农村空心化程度不断加剧、乡村空间功能结构失衡、土地利用率下降、生态环境日益恶化等问题[2]

在新时期城乡一体化发展背景下,诸多学者从乡村功能结构变化、乡村转型发展驱动机制、土地利用多功能、土地利用转型等方面对乡村用地结构形态变化及演进机制进行研究[3-7]。本文在此研究基础上,将生态文明理念融入用地结构调适过程中,将生态文明建设作为乡村建设的重中之重,谋求“生产-生活-生态”三生空间的融合发展。以兰州新区东川村为例,拓展深化用地结构生态化内涵,阐述用地结构与生态化关系,探讨用地结构与生态化的互馈机制和相互影响,强化用地结构生态化研究成果在乡村建设实践中的应用。

1 生态化与用地结构调适关系

1.1 生态化是用地结构调适的社会需要

“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生态文明建设”国家战略。“十九大”将建设生态文明提升为“千年大计”。生态化理念已成为经济和社会活动的基本价值规范,生态文明的建构可协调人与人、人与物、物与物之间的关系,促进两者和谐发展[8]。我国是农业大国,农村地域广、人口多,要实现美丽中国目标,必须建设美丽乡村。土地是乡村居民主要社会经济活动的载体,有效合理地利用土地资源对建设“美丽乡村”发挥着决定性作用。

1.2 用地结构是生态化方法作用要素

生态文明以和谐发展理念为主,追求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共处[9]。生态化用地结构调适旨在尊重和运用事物发展的内在规律,重点关注生态资源的有效利用。在深入剖析用地结构生态困惑基础上,以生态化约束为切入点,从用地之解和调适之策2方面进行规划求解。通过用地结构生态化调适,既可发挥土地资源的自然属性,促进乡村生态环境建设,又可发挥其社会属性,促进乡村经济、社会、文化的可持续发展。

2 研究区域与用地现状分析

2.1 研究区域

东川村地处秦王川腹地,处于永登县、皋兰县、景泰县交汇区,西北距永登县43km,南邻兰州新区核心建成区,距兰州市72km。东川村东与砂梁墩村相邻,南与秦川镇区相望,西与红井槽村毗邻,北与天山村交界。东川村面积约40km2,地势平坦开阔,海拔2075~2100m。选择东川村进行研究出于以下2方面考虑。

恶性肿瘤发病率逐年升高,且呈年轻化趋势,同时恶性肿瘤早期诊断相对困难,其死亡率高,对人类健康造成严重威胁[1]。为提高恶性肿瘤患者的疗效,改善预后,临床早期确诊并进行积极有效治疗至关重要。现就血清肿瘤标志物的临床意义及研究进展作如下综述。

1)区位背景促进乡村生态化建设 研究区域位于我国第5个国家级新区、 西北地区第1家国家级新区——兰州新区内,是“两型”社会和城乡统筹发展的重点示范区,也是生态建设和未利用土地综合开发试验区[10],也是西北地区重要的经济增长极、国家重要的新型产业基地、向西开放的重要战略平台及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11-12]。在此背景下,新区内乡村生态化建设成为必然趋势。

3.预防:(1)预防指征:CD4+T 淋巴细胞计数<200 个/μL的成人和青少年,包括孕妇及接受HAART治疗者。(2)药物选择:首选SMZ-TMP,一级预防为1片/d(1片固定剂量为0.48 g),二级预防2片/d。若患者对该药不能耐受或者过敏,替代药品有氨苯砜。PCP患者经HAART治疗使CD4+T淋巴细胞增加到>200个/μL并持续≥6个月时,可停止预防用药。如果CD4+T淋巴细胞计数又降低到<200个/μL时,应重新开始预防用药。

3)用地布局不合理 用地缺乏系统性与整体性,各用地功能板块混杂。用地板块破碎化程度较高,无法发挥用地的集聚效应。由于未经过系统规划,乡村长期处于无序发展状态,用地布局随意性较强,忽视了不同功能用地组合产生的复合效益。

(1)个体适应力(A1)指适应城市生存、发展,并长期在城市生活的能力,包括开发力(x1)、适应力(x2)和问题解决能力(x3)。

2.2 用地现状分析

由于缺乏统一规划和科学管理,东川村用地结构存在布局分散、集约程度低、用地比例不合理、部分耕地撂荒等问题。公共服务设施缺位,市政基础设施相对薄弱。

产业用地应结合村域优势资源和丰厚文化底蕴,吸引对农村产业的投入资本,在适当减少低效产业用地基础上,集中发展节约型农业、循环农业、生态农业、优质高效农业,从而获得高效产出,提高经济效益[16],产业用地由现状占建设用地比例24.91%调整为18.50%。通过清理闲散宅基地,适当减少低效产业用地,增加公共服务设施用地、道路用地、绿化广场用地,将公共服务设施用地和基础设施用地由现状综合占比11.78%调整为25.50%,使基础设施基本配套,公共服务设施基本齐全,改善人居环境,提高村民生活质量,美化村庄生态环境。产业用地通过复垦整理成为耕地,发展设施农业,提高产出,发挥农林用地固有的生态效应。

2)用地比例不合理 经过实地调研与资料收集整理,统计东川村各功能用地数量与比例发现,村庄住宅用地面积为96.02hm2,占建设用地面积的62.75%。公共服务设施用地、公共场地、公用设施用地各占比不足5%。村内水、电、气、通信、道路等基础设施建设滞后,文化、教育、医疗、卫生等设施配套不足,为农村居民生产生活带来不便,严重影响村庄居民的生活质量(见表1)。

表1 东川村村庄用地统计

用地名称 现状面积/hm2现状人均建设用地/(m2/人)占建设用地比例/%村民住宅用地 96.02180.1862.75村庄公共服务设施用地 4.658.733.04村庄公共场地 4.959.293.23道路用地 8.4315.825.51村庄公用设施用地 0.120.230.08产业用地 38.1271.5324.91商业服务业设施用地 0.731.370.48非建设用地 设施农用地 25.80其他农林用地 81.35规划用地总计 260.17村庄建设用地

2)生态环境较脆弱,突出生态化路径的优越性 东川村为典型城郊型乡村,位于陇西黄土高原西北部,是青藏高原、蒙古高原与黄土高原的交汇地,生态环境较脆弱。如何在此实现经济与生态的共生,对于乡村用地结构生态化来说是全新挑战,更具现实意义。

3 趋于生态化的用地结构调适方法

3.1 方法建构

电网电压骤降恢复对双馈风电机组连锁脱网的影响//周步祥,董申,林楠,刘舒畅,张冰,赵磊//(17):34

李峤汝从石家庄带回来的信,一共14封,苏楠用了一个上午读完了。信里,杨小水首先回答了常江问到的问题,一个女孩为什么叫小水这样过于随便过于平常的名字。汝河岸边,因为近水,好多小孩生下来就跟水结下了不解之缘。大人给孩子起的名字里多跟水有关,张大水,刘水,陶小水,王水生,陶水旺……这个水字还有一层意思,因为水是贱物,河里塘里地里井里沟里,到处都是,人叫了水,就不稀罕,好养活。杨小水出生那天,碰巧汝河水又溢了,院子里到处都是水,小水就是这样来的。

3.2 方法应用

3.2.1 集约土地资源

当前农村土地集约利用的重点在于农村居民点用地的集约利用[13]。农村居民点的集约利用不仅可有效增加村内耕地面积,而且很大程度上可改善居民的生产生活条件,是目前农村土地集约利用重要突破口之一。农村居民点建设一般以农村社区的形式存在,通过对农村居民点选址、用地规模和用地功能等规划与设计,引导和实现农村生态化建设中的农村居民点用地集约化[14]。村内建筑布局应以传承历史建筑文化为重心,保存原有空间格局及建筑肌理,建筑风格不宜千篇一律,更不能片面追求规模上的宏伟,造成土地资源浪费。

中心村建设及农村社区的合并确有必要,可节约大量农村宅基地和其他用地。通过土地置换,不仅把乡村建设规划节约用地的潜在价值转化为现实资本,而且有效增加耕地数量,贡献于我国亿亩耕地红线的保护[17]

上海市《关于进一步加强本市孤儿保障工作的意见》对扶持孤儿成年后就业做出了如下规定,“认真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就业促进法》,落实积极的就业政策,鼓励和帮扶有劳动能力的孤儿成年后实现就业,按照规定落实职业培训补贴、职业技能鉴定补贴、免费职业介绍、职业介绍补贴和社会保险补贴等政策;孤儿成年后就业困难的,优先安排其到政府开发的公益性岗位就业;孤儿成年后自主创业符合条件的,给予场地安排、小额贷款担保及贴息、创业服务和培训等方面的优惠政策扶持。”

图1 方法建构示意

无序分散的公共服务设施需按村庄需求与合理服务半径成片整合布置于聚集的居民点内,在满足居民日常生活需要基础上,既发挥设施的聚集效应,又避免其他用地板块的破碎。尽量减少村内其他建设用地用于住宅用地和农林用地,发挥农村固有生态效应(见图2)。

3.2.2 用地比例合理分配

东川村建设用地153.02hm2,由于村内乱搭乱建,建新房不拆旧房;多数村民迁入城镇,老宅基地过剩等现象存在,导致人均建设用地达287.15m2,村庄住宅用地比例占村内建设用地62.75%。由于社会生产力水平相对较弱及农村产业投入相对较少等原因,占建设用地24.91%的产业用地未发挥应有经济效应。公共服务设施用地、道路用地、绿化广场等用地仅占11.78%,村民生活较为不便,日常生活需求无法满足(见图3)。

图2 土地利用整治

图3 东川村现状建设用地比例调适

针对村庄用地比例不合理问题,对村庄用地比例结构做出相应调整,就村内宅基地闲置浪费现象,在保证居住需求基础上,建立以激励和约束机制为核心的宅基地退出机制,由现状比例62.75%调整为47.51%。其核心目的是在保障农户对宅基地应有合法权益、不增加合法占有宅基地农户经济负担的前提下,建立农村自愿退回宅基地补偿制度,健全多元化农村住房保障体系,保障农村宅基地有偿使用制度的实施,健全农村宅基地高效整理、置换及复垦机制[15]。对于拆除旧宅、交还宅基地的农民给予一定经济补偿,对于超占宅基地的农户实行有偿使用,利用经济手段促使农民自愿交还多余宅基地,促进宅基地合理高效使用。

针对村庄存在的住宅用地不集约、用地比例不合理、各功能板块破碎化程度较高等问题,结合当前国家政策及科学规划理论,提出“控-调-提”三驱合一的生态化调适方法(见图1),逐步实现村庄用地结构的生态化。

1)村民住宅用地不集约 由于农村经济结构发生变化,不少农村剩余劳动力转入非农产业,出现大量“离乡进城”农民,大量旧有宅基地处于闲置、废弃状态。随着经济水平的提高,居住于农村的村民大多在原有宅基地基础上扩建房屋,不可避免地占用优质农田。

3.2.3 推进土地置换政策

当前,我国多地积极推进乡村建设规划工作,通过建设中心村及合并规模较小的农村社区进行乡村建设规划。在此过程中仍存在亟待解决的矛盾和问题,资金短缺成为最根本问题。调查发现,由于乡村集体经济实力不足及国家资金补贴有限,大多数农村无法提供建设规划中心村所需的巨额资金。这对有意愿搬进中心村、住上新式楼房的村民产生直接经济压力,每个家庭需花费数万乃至数十万元,这违背了建设中心村的初衷,很大程度上对社区合并及集约用地产生了制约影响。

在农村社区建设中,应充分尊重农民意愿采取整治措施,强化居民点的整合,在原有建筑布局基础上拆除质量较差的建筑,充分挖掘存量建设用地,将一社二社分散的居民点尽量整合聚集安置在三社四社,拉近人与人的空间距离,方便沟通交往。对于村庄内宅基地闲置现象,通过加大宣传,转变农民思想观念,引导农民合理建房。同时,在国家易地扶贫搬迁政策背景下,鼓励农民放弃原有偏僻、居住环境恶劣的宅基地,搬迁至政府统一修建的生活和生产条件较好地区,既有利于基础设施集中配置,又缓解了宅基地零散闲置等问题;科学规划农村社区,规范宅基地市场,鼓励其合理流转;加快宅基地立法,加强监督管理,严把宅基地审批关。

在村庄建设规划中应充分挖掘存量建设用地,推进土地置换政策有效施行。土地置换的前提是在满足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下,以调整和优化土地空间结构布局为目标,以土地适宜性和兼容性为依据,通过异地调整,以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为标准,调整局部用地的空间布局,最大限度提高土地利用率,发挥各用地间的集聚效应。在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将闲置、浪费的宅基地及其他利用效率较低的建设用地复垦为耕地,涉及土地置换的农户给予城市保障型住房或资金补贴,最终实现用地总量不增加,耕地面积不减少,城乡用地结构布局合理、生态化[18-19]

3.2.4 生态空间廊道

东川村生态环境较脆弱,为充分发挥山、水、绿地、农田等自然要素固有的生态效应,需进行生态空间廊道建设。紧密结合村内各片区,加强村庄与外界联系,按照有序、高效、集约化发展原则,采用组团式布局,并通过三轴(东西向为连接农林种植片区和养殖片区的产业发展轴,南北向为以县道129为依托的交通联系轴和连接3个居住片区的空间发展轴)构成生态廊道,将村内各组团、村内外紧密联系。增加居民与公共服务设施、开放空间的可接近性,促进村内各组团的紧凑集约发展,发挥空间集聚效应。

乡村空间结构构成要素分自然与人工两部分。乡村空间结构自然要素由山、水、绿地、农田等自然嵌块构成,与生态环境质量息息相关[20]。为了自然嵌块本身的存续及更好地发挥生态效应, 通过构建生态廊道提高村庄内部自然嵌块与其他功能板块间的连通性,并在廊道沿线布置多点公共开放空间,并加强绿化景观的渗透性(见图4)。

图4 东川村生态空间格局优化

4 结语

我国乡村在快速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中暴露出自发性、无序性、盲目性等问题,严重影响村域生态效应及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大多数乡村在建设发展过程中,受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和城乡一体化政策的影响,片面追求经济效益提升,忽略生态及人居环境,出现乡村布局混乱、各功能用地破碎化程度较高、建设用地不集约、比例不协调等制约乡村建设发展的不利因素。在全国美丽乡村建设背景下,不仅要追求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增长,更应注重生态和人居环境。空间结构的合理建构是乡村建设的重中之重。本文将乡村发展与生态环境建设紧密结合,以乡村用地结构生态化调适为出发点,探索东川村生态化建设路径,有助于集约用地、维护生态平衡、发挥各类用地集聚效应、最大化利用乡村资源。

参考文献:

[1]洪惠坤,谢德体,郭莉滨,等.多功能视角下的山区乡村空间功能分异特征及类型划分[J].生态学报,2017,7(37):1-13.

[2]BOUMARIS T,MOULOGIANNI C,MANOS B.A multicriteria model for the assessment of rural development plans in Greece[J].Land use policy,2014(38):1-8.

[3]张晓平,朱道林,许祖学.西藏土地利用多功能性评价[J].农业工程学报,2014,30(6):185-194.

[4]甄霖,魏云洁,谢高地,等.中国土地利用多功能性动态的区域分析[J].生态学报,2010,30(24):6749-6761.

[5]WILSON A.The spatiality of multifunctional agriculture:a human geography perspective[J].Geoforum,2009,40(2):269-280.

[6]林若琪,蔡运龙.转型期乡村多功能性及景观重塑[J].人文地理,2012,27(2):45-49.

[7]冯健.乡村重构:模式与创新[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2.

[8]潘国亮.基于农村生态文明视角的美丽乡村建设分析[J]. 农村建设与发展,2015,26(12):253-254.

[9]沈清基.论基于生态文明的新型城镇化[J].城市规划学刊,2013(1):29-36.

[10]及志松.兰州新区成为第五个国家级新区意义重大[J].国际融资,2012(10):33-35.

[11]范义.甘肃经济转型的首要战略升级版——兰州新区开发建设实践思考[J].甘肃行政学院学报,2013(2):97-104.

[12]吴昊天,杨郑鑫.从国家级新区战略看国家战略空间演进[J].城市发展研究,2015,22(3):1-10,38.

[13]朱泰峰,张凤荣,李灿,等.农村居民点用地集约利用评价——以北京市门头沟区为例[J].地域研究与开发,2015,34(1):160-165.

[14]蒋斌,邹洪伟.地震灾后农村社区建设中的过程目标及其实现[J].成都理工大学学报(社科版),2009,17(2):13-17.

[15]欧阳安蛟,蔡锋铭,陈立定.农村宅基地退出机制建立探讨[J].中国土地科学,2009,10(23):26-30.

[16]赵其国,黄季.农业科技发展态势与面向 2020 年的战略选择[J].生态环境学报,2012,21(3):397-403.

[17]付文军.乡村建设规划与土地置换[J].今日国土,2011(7):43-45.

[18]伍学林.我国农村土地集约利用政策与集约利用方向[J].社会科学家,2011(5):110-113.

[19]骆丽霞.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中农村居民点整治模式探讨——以广东为例[J].新农村建设,2013(7):5-6.

[20]赵娟,王亚楠,车冠琼,等.美丽城市理念下的城市绿色开敞空间构建[J].规划师,2015,31(2):114-121.

龙良初,陈磊
《城市住宅》 2018年第4期
《城市住宅》2018年第4期文献

服务严谨可靠 7×14小时在线支持 支持宝特邀商家 不满意退款

本站非杂志社官网,上千家国家级期刊、省级期刊、北大核心、南大核心、专业的职称论文发表网站。
职称论文发表、杂志论文发表、期刊征稿、期刊投稿,论文发表指导正规机构。是您首选最可靠,最快速的期刊论文发表网站。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 粤ICP备202304699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