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全的杂志信息网

基于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视角的新兴产业示范区发展规划——以建水西庄紫陶特色小镇为例

更新时间:2016-07-05

0 引言

《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指出,“具有特色资源、区位优势的小城镇,要通过规划引导、市场运作,培育成为文化旅游、商贸物流、资源加工、交通枢纽等专业特色镇。” 可见,特色小镇建设是当前振兴区域经济、拉动内需、开创新经济增长点的有效手段。

在全国特色小镇建设进程中,需警惕“小镇热”背后的盲目跟风。通过对我国特色小镇建设项目的调研分析,发现不少特色小镇存在无特色文化、无精准定位、无特色项目等问题。

1 建水西庄紫陶小镇概况

1.1 地域优势

建水县位于云南省东南部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西庄镇位于建水县西部,地处泸江河上游,东接临安镇、南庄镇,南连青龙镇,西接石屏县坝心镇,北与甸尾乡相连,南北长14.15km。西庄紫陶小镇总规划面积3.46km2,其中修建性详细范围1.2km2,是西庄紫陶小镇近期重点开发建设区域。

建水紫陶被誉为中国四大名陶之一,代表着我国手工陶艺的最高水平,西庄镇是孕育紫陶的原乡产地,也被列为我国传统村落集中连片保护示范区。西庄镇计划通过3年努力将其打造成以紫陶文化传承为宗旨、紫陶产品应用及品牌价值提升为目标的特色小镇。

1.2 文化底蕴

建水宗教文化丰富,集本土宗教、佛教、道教、伊斯兰教等于一体,据清代《建水县志》记载,兴盛时期临安古城各类宗教寺庙47所,现存黄龙寺、圆通寺、五龙寺、永宁庙等宗教建筑。建水古城宗教文化底蕴深厚,深受儒家文化影响,形成一套民间价值信仰体系。建水民俗文化丰富,包括各民族传统节日和民俗生活,是建水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拥有生产劳动、日常生活、岁时节日、曲艺文化等多种民俗文化,包括祭孔乐舞、建水小调、哈尼族奥马昂节、长街宴、彝族花灯、烟盒舞等,彝族民族“四大腔”等民间艺术具有浓郁的地方韵味,是滇南地区特有的民间艺术。

1.3 规划定位

以鸡石高速、新323国道和2条连接西庄镇和碗窑村的规划通道作为各规划片区的交通联系,促进区域联动发展。严格落实总体规划确定的主干路网骨架及规划区对外交通路网的控制点,保证规划区与外部其他道路的有序衔接,结合规划区的发展要求和项目设置等实际情况,调整规划区的路网密度与道路等级。在区域内部交通组织上采用集中外来车辆停放、内部绿色能源车辆疏导、步行与骑行系统辅助的“三位一体”策略,既保证游客与物流出入方便,又降低了对生态环境的污染。

克错铜矿位于青海省柴达木盆地东南部柴达木南缘小区,属祁漫塔格—都兰铁、铜、铅锌、钨、锡、铋、金、钼成矿带[1]。该区构造活动强烈,火山活动频繁,是近年来研究关注的热点之一。区域上已发现了一系列铁、铜多金属矿床,该区成矿潜力巨大。克错铜矿在区域上具有较好的成矿条件,前人在该地区从矿床形成,成因,成矿环境、条件,找矿方向等方面做了大量研究[1-2],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关于本区的详细地质特征介绍较少。本文结合近年来的地质工作成果,对该区的地质特征进行详细介绍,并对该区找矿前景做出分析。

2 建水西庄紫陶小镇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策略

2.1 生态环境保护

将紫陶制作生产地——碗窑村作为产业示范区核心,并在其周边规划紫陶创意产业园、紫陶文艺中心、紫陶街等产业配套(见图2)。依据碗窑村前店后厂的建筑空间布局,将过去以生产和经营紫陶为主的模式提升到紫陶文化的研究和推广方面,使紫陶产业从原先的开采加工、生产制作、营销推广向产业文化交流、紫陶工艺创新等高附加值的产业链环节拓展,起到龙头示范作用。在紫陶产业推广过程中注重与当地传统美食文化相结合,如位列十大滇菜之一的汽锅鸡在烹饪过程中必须以紫陶汽锅为炊具,否则其味欠佳,这就是美食文化与紫陶文化结合的共生点和突破点。

若仔细考察杰克·伦敦的其他作品,会发现其中蕴含着大同小异的意识形态立场。以《海狼》(1904)为代表,得出结论:弱者终于战胜了强者,文明终于战胜了野蛮(王宁、张艳红2010:124)。以《白牙》(1906)为代表,白牙的整个成长过程充满痛苦和挫折,最后在人类爱的感召下变成了一只忠实的“狗”,表现出作者强调博爱与毅力对人类发展的重要性(李智2012:208)。

图1 整治后的西庄小镇内部河道

紫陶生产需开矿挖(陶)土,挖矿应严格执行矿山地质环境影响评价和三同时制度,先评价,后建设,从而加强对矿山科技的投资,提高矿产资源开发水平。案例在开发中坚持“谁开发、谁保护”原则,使矿山开采企业与个人有效、自觉合理开发利用矿产资源,保护生态环境,实现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相统一。尤其针对紫陶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气、废水和废渣等,一律需达标排放。为进一步改善区域空气质量,积极推广使用液化气、电能等新型能源,从而降低烟尘和二氧化硫污染。

2.2 古建筑保护

西庄紫陶古镇最著名的古建筑为双龙桥与团山古村落群。双龙桥俗称“十七孔桥”,为三阁十七孔石质拱圈结构桥梁,始建于清朝乾隆年间,道光年间得到扩建,是云南省著名古迹之一,并被载入中国造桥史册,也成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为保护双龙桥这座凝聚着滇南人民高超技术和聪明智慧的古桥,本案特将其所在区域列为重点保护对象。将双龙桥周边200m范围划定为开发禁止区,严禁在该区域内从事项目建筑施工,在禁止机动车通行基础上对游客通行采取动态人数限制,避免发生桥梁荷载过大而造成的事故。

依托紫陶资源,以西庄紫陶特色小镇发展为契机,将紫陶文化与工艺相结合,打造以紫陶加工制造、工艺研发为主的产业示范区,同时,将文化传播、体验展销等功能同步纳入示范区建设规划中。乡会桥片区充分依托乡会桥及乡会镇公所历史文化资源,挖掘乡会桥红色文化,打造文创综合体;双龙桥区域则可利用双龙桥文保单位资源优势,融合双龙桥湿地公园等生态资源,打造休闲生态旅游片区;团山古村落作为紫陶文化的最佳载体,成为集文化体验、休闲旅游为主要功能的古村休闲度假区(见图3~5)。

治疗前,两组MMSE评分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治疗后的MMSE评分均高于治疗前,同组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观察组的MMSE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2.3 紫陶工艺保护

碗窑村是建水紫陶的发源地,本案将其列为紫陶工艺保护与传承的重点区域。碗窑村位于建水临安古城北部绣球河谷地带,村落分上、中、下碗窑,呈带状分布。碗窑村后山(张家沟、圆通寺后山)集中分布近20座不同历史时期古窑口遗址,其中大部分未被发掘。

初唐陈子昂曾有诗云:“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这句诗极好地预示了后世精妙绝伦的大唐盛景,服饰文化亦是如此。开放的社会风气、包罗万象的大气胸襟、富足的经济生活,共同成就了历史上绝一无二的盛唐女子服饰。

2.4 小镇社会活动保护

稳定繁荣的特色小镇不仅需大量外部资金和游客带来的经济效益,也需要小镇原住民安居乐业,从事祖祖辈辈传承千年的劳作,继续在此生活繁衍。据相关资料统计,建水县从事紫陶产业的商户共890户,从业人员高达2.17万人,本案将紫陶产业、生态体验农业、特色乡村旅游作为振兴西庄的三大重要举措,通过将紫陶生产、加工和相关产业有机整合形成紫陶产业集聚区,该产业示范区建成后预计可承载约2万人的紫陶生产及艺术设计等岗位。同时,生态体验农业、特色乡村旅游作为辅助可提供不少于1万人的酒店餐饮、会展服务等相关就业岗位。不仅满足西庄镇自身劳动力岗位需求,还可为周边乡镇提供部分工作岗位,并就近工作,免去外出打工的旅途奔波之苦。

3 西庄紫陶特色小镇开发策略

3.1 打造紫陶产业示范区,带动区域经济发展

项目现场踏勘发现,项目所在地的泸江河、五龙湖和青山等自然环境均未得到有效保护,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首要任务是保护其周边环境资源,本案生态环境保护中最需要迫切解决的问题为:泸江河水质与水源、生态廊道界定、青山水土流失治理及森林复垦等。应对策略中充分应用碳汇分析、海绵城市设计等先进技术,确保各项开发在不突破《云南省建水县生态建设规划》确定的生态指标前提下实施推进(见图1)。

图2 西庄紫陶特色小镇产业示范区核心区域规划

3.2 紫陶文化产业传播与振兴

团山古村落成为第七批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本案将其整体纳入建水“民居博物馆”的重要组成部分,使团山古村建筑群落整体风貌得到有效保护和保存,充分展现其景观价值及人文环境。目前,该区域已成为建水县东西历史文化游览轴不可欠缺的重要组成,未来将成为滇东南文化旅游区的黄金节点。

深度挖掘保护古村历史文化内涵和实物遗存,积极梳理整治村落空间环境与风貌,通过申报世界级历史文化名村行动,达到进一步保护碗窑古村的目的。在保护措施上除协调各项功能和空间布局外,还向游客展示手工专业村落的历史特色风貌,深入挖掘和传承紫陶制作工艺。完善古村落各项配套设施,提高古村居民生产生活水平,保持传统村落形态,使之具有可持续发展的长久动力。

图3 整治后的西庄小镇乡会桥片区

图4 整治后的西庄小镇双龙桥片区

图5 整治后的西庄小镇团山片区

3.3 交通保障物流与游客出行

通过培育紫陶文化创意产业链,打造“传承+创新+加工+销售+体验+培训”一体化产业模式,结合西庄“世界纪念性建筑遗产+文化古村落集群+法式米轨火车+泸江河田园风光带”为特色的文旅资源,形成“紫陶文创+田园度假+观光体验”复合功能特色小镇模式,最终发展成具有国际知名度和影响力的中国紫陶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和世界紫陶艺术小镇。

“当然,除了大大的供暖房,还有小小的取暖器。比如唐朝时期已经有了‘拥炉取暖’的风尚,大诗人白居易就曾吟诗作赋——

3.4 建筑风格再现小镇昔日风光

新建和修缮的建筑物基本延续当地青砖白墙的建筑风格,商业街、酒店、民居、住宅与公寓结合中式坡顶建筑,以青灰色、白色、木色为主色调,起到呼应自然,保存原生态的作用(见图6)。建筑细部设计充分融合当地民俗,如屋顶延续当地双坡顶造型,简化线条,以灰瓦或黑瓦为主;延续明清建筑的斗拱风格,化繁为简将其简化为金属饰面线脚;建筑门窗多为铝合金及塑钢门窗,但造型上延续传统镂空花窗形式,窗为简化镂空花样或内部安装镂空装饰板,以达到装饰及遮阳目的。

3.5 完善市政配套设施

规划小镇市政配套设施布局时,需考虑当前小镇发展需要,并对小镇后期产业扩充所需配套量进行合理预留,其中,再生水利用与海绵城市建设极具前瞻性。

望城区的生境质量建设需要重视植树造林以及已有林地的保育,控制生境质量逐渐下降的趋势,可通过调整区域用地规划,来逐渐恢复区域的生境质量。一方面,可在保持耕地红线的前提下,调整基本农田保护区,退耕还林,减少耕地对于生境质量的破坏;另一方面,可在中部流域及林地分布密集的区域划定生态保护红线,建立生态缓冲区,以此降低建设用地扩张对生态源地和生态廊道的破坏,逐渐恢复区域的生境质量。

图6 整治后的西庄小镇紫陶文化主题酒店

本案采用2处污水处理站作为规划区再生水水源,可为小镇提供0.55万m3/d的再生水源,并将其作为日常市政养护、景观补水等水源。海绵城市建设综合采取“渗、滞、蓄、净、用、排”等措施,最大限度减少城市开发建设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将大部分降雨就地消纳和利用,实现“小雨不积水、大雨不内涝、水体不黑臭、热岛有缓解”,成为生态宜居、人水和谐的海绵城市示范区。考虑西庄紫陶小镇内为新建城市区域,海绵城市措施主要围绕整个小镇,结合道路、绿地、建筑、广场及水体进行实施。

4 结语

通过对西庄紫陶特色小镇现状及发展规划分析,充分挖掘小镇紫陶产业及文化的先天优势,结合市场需求对相关产业结构进行优化调整,并融入目前颇受欢迎的乡村游憩经济元素,实现振兴紫陶产业、打造紫陶示范区的最终目的。

参考文献:

[1]肖勇智.基于凸显地方特色文化的特色小镇编制方法探索——以诏安汾水关风情小镇概念规划为例[J].福建建材,2017(7):26-28.

[2]汪千郡.产城融合视角下特色小镇规划策略探讨——以青神苏镇为例[J].住宅与房地产,2016(27):41-43.

[3]罗翔,沈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视角下特色小镇规划建设思路与对策[J].规划师, 2017,33(6):38-43.

[4]宋文杰.项目包带动式的特色小镇规划创新——以柯桥酷玩小镇为例[J].小城镇建设,2016(3):92-94.

[5]李小兰.“田园城市理论”视域下浙江特色小镇发展探究[J].山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16(6):22-26.

朱进
《城市住宅》 2018年第4期
《城市住宅》2018年第4期文献

服务严谨可靠 7×14小时在线支持 支持宝特邀商家 不满意退款

本站非杂志社官网,上千家国家级期刊、省级期刊、北大核心、南大核心、专业的职称论文发表网站。
职称论文发表、杂志论文发表、期刊征稿、期刊投稿,论文发表指导正规机构。是您首选最可靠,最快速的期刊论文发表网站。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 粤ICP备202304699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