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全的杂志信息网

扇三角洲前缘储层构型解剖与实践——以渤海湾JX油田东块为例

更新时间:2016-07-05

0 引言

渤海海域辽中凹陷是中国东部重要的富烃凹陷,也是渤海油田重要的油气产区之一,JX油田正是其典型代表[1-2]。 随着油田勘探开发程度的提高,前人[3-10]对JX油田的构造特征、沉积相、烃源岩地化特征以及油气成藏规律等方面进行不同程度的研究。强昆生、余一欣、肖锦泉、邓津辉等[3-6]利用三维地震、岩心、测井等资料,研究了JX油田反转构造带变形特征,探讨并揭示了该反转构造带对油气成藏的作用;肖二莲、杨志成等[7-8]对JX油田不同井区的沉积相类型、特征以及沉积模式进行了研究;张文凯等[9]依据近年来对该区地化测试分析资料,利用多种地化参数对研究区烃源岩进行了综合评价;梁家驹[10]运用平衡剖面、油源对比、流体包裹体分析和盆地模拟等技术和方法解决了该区油气来源、油气充注期次和时间、油气成藏过程等问题。随着JX油田开采进入中高含水期,层间、层内矛盾日益突出,亟需开展油气储层的精细研究,以便更深入地认识储层砂体空间分布特征及连通关系。笔者在消化前人储层相关研究成果基础上[11-17],以JX油田东块沙河街组扇三角洲前缘为研究对象,利用丰富的岩心、测井、地震和生产动态等资料,依据储层地质学和储层构型理论,对扇三角洲前缘储层构型进行精细的定性和定量解剖,以期能够指导油田高效开发。

1 研究区概况

JX油田位于渤海海域东北部辽中凹陷的中洼反转带上,被辽中1号断层分为东、西两块,研究区油田东块则是受辽中1号断层和一系列南掉近东西走向的次级断层控制的复杂断块[1-6](见图1)。研究区开发目的层系为古近系沙河街组一段、二段,属于扇三角洲前缘沉积,物源来自东南部的胶辽隆起,具有相变快、储层厚度差异大、非均质性强的特点。沙河街组一段、二段为高孔、高渗储层,依据沉积旋回和油气水分布特征,各细分为2个油组,油气藏类型主要为纵向上发育多套油气水系统的层状构造油气藏[7-9]

图1 渤海JX油田区域构造位置

JX油田于2011年正式投入开发,先后进行了多次井网层系调整及注采调整;目前综合含水率68%,采出程度为11%。在开发生产中主要存在层间、层内干扰严重、地层压力差异大以及储层非均质性强等问题,注采矛盾突出。亟需对研究区扇三角洲前缘储层构型单元特征、类型、空间分布等进行精细研究,明确储层砂体间的连通性及剩余油分布,对解决油田开发生产问题及提高油田采收率具有重要意义。

综合这些研究成果来看,内创业过程及影响因素的研究分析很好体现出内创业行为的过程性特征,而且较好地归纳了公司层面内创业活动的纵向分布和时间顺序关系。

2 构型界面级别划分

本次研究参考Miall[11]河流相构型界面分级方法,在充分考虑研究区扇三角洲前缘储层砂体发育条件和沉积特征的基础上,提出扇三角洲前缘储层内部构型的7级划分方案。其中,第7级为多期扇三角洲前缘沉积体界面,第6级为多期水下分流河道与河口坝叠置体界面,第5级为同期水下分流河道复合体(河口坝复合体、水道与河口坝复合体)界面,第4级为单一水下分流河道(河口坝、溢岸砂)沉积体界面,第3级为单一水下分流河道(河口坝、溢岸砂)内部增生体界面,第2级为交错层系组界面,第1级为交错层系界面。依据研究区油田开发的需求,重点阐述第4级构型单元(单砂体级次)的分布。

3 单砂体级次构型解剖

3.1 单砂体构型单元识别

单砂体构型单元实质上是某一单砂层沉积时间单元内的沉积微相[18]。依据岩心、测井和录井等资料,研究区识别出水下分流河道、河口坝、席状砂和溢岸砂4种4级构型单元。其中,以水下分流河道和河口坝沉积为主。

水下分流河道岩性主要为中—粗粒岩屑长石砂岩,碎屑颗粒以石英、长石、岩屑为主,纵向上呈正韵律。颗粒分选、磨圆中等,点接触为主,孔隙式胶结。内部发育块状、槽状交错层理、平行层理等,底部可见泥砾,具冲刷面;孔隙分布均匀,连通性较好,以粒间孔为主,平均孔隙度 28.5%,平均渗透率 636.6×10-3μm2,属于高孔、高渗储层。测井曲线形态呈钟形、箱形和纺锤形(以研究区取心井B12井为例)(见图2)。

根据不同成因单砂体的横向组合关系,可将研究区单砂体的拼接组合样式分为河口坝-河口坝拼接、席状砂-河口坝拼接、席状砂-河口坝-水下分流河道拼接、席状砂-水下分流河道拼接、水下分流河道-水下分流河道拼接以及水下分流河道-溢岸砂拼接(见图4)。

依据以上 “垂向分期-侧向划界-平面组合”的思路,对研究区不同期次单砂体进行精细解剖,发现研究区水下分流河道较为发育,主要识别出单一水下分流河道46个;且对单一水下分流河道的宽度(W)和厚度(H)进行统计,定量刻画水下分流河道的发育规模。

不同期次单砂体构型单元的识别本质是识别与其对应的构型界面[21-22]。研究区单砂体间构型界面主要为泥质夹层和钙质夹层2种类型。

3.2 单砂体垂向期次划分

《上海护理》是上海市卫生局主管、上海市护理学会主办的面向国内外公开发行的综合性护理技术类期刊。是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收录期刊、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来源期刊、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全文收录期刊、万方数据库全文收录期刊和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全文收录期刊;首届《CAJ-CD规范》执行优秀期刊。

1)泥质夹层。泥质夹层是河道水动力条件减弱时形成的泥质沉积,主要为泥质粉砂岩、粉砂质泥岩和泥岩,为单砂体层间主要的渗流屏障;典型的测井响应特征为:自然伽马高值,自然电位低值,井径扩径明显,声波时差明显高值。

在单砂体垂向期次划分的基础上,根据侧向界面识别标志,对切物源和顺物源剖面的砂体叠置关系进行空间组合分析。以E-3D井区沙二段Ⅰ油组3小层为例,由切物源剖面(见图5a)可知,依据河道间沉积、韵律差异确定该区发育3支水下分流河道。顺物源剖面(见图5b)显示,沿着河道方向,砂体厚度逐渐变薄直至尖灭,测井曲线形态特征具有继承性和连续性变化特征,反映砂体从分流河道到河口坝再到湖泊泥岩的成因变化;从而,厘定清楚单砂体的平面分布特征,明确井间储层连通关系(见图5c)。

图2 构型单元综合分析

3.3 单砂体侧向界面识别

单砂体边界划分是识别平面单一砂体的关键。依据研究区单一砂体横向精细对比成果,总结了扇三角洲前缘单砂体的侧向边界识别标志。

1)河道间沉积。同期不同水下分流河道(或河口坝)之间往往发育泥质沉积,不连续分布的河间(或坝间)泥质沉积是识别单一水下分流河道(或河口坝)边界的标志(见图3a)。

3)高程差异。同一沉积时间单元内可发育不同期次的水下分流河道,不同时期发育的水下分流河道形成水动力条件和发育时间不同。因此,不同水下分流河道顶界面与地层界面的高程差具有差异性,该高程差异是识别单一水下分流河道砂体边界的重要标志 (见图 3c)。

2)韵律差异。不同水动力条件下形成的砂体韵律具有差异性,与其对应的测井曲线形态也具有差异性,即砂体正韵律、反韵律对应的典型测井曲线特征分别为钟形(箱形)、漏斗形。利用这种差异性可识别不同成因的单砂体边界(见图3b)。

近年来,随着医学技术水平的不断发展与提高,急慢性肾功能衰竭晚期及急性中毒的患者行血液透析治疗后生存率及生活质量得到了显著提高,但由于患病人数的不断增加、血液透析护理人员缺乏、相关人员法律意识淡薄、操作技术的不规范等等问题,从而导致患者在血液透析过程中各种感染、低血压反应、导管脱落等不安全事件的发生[1],严重影响患者健康,甚至出现死亡。因此,临床中应当更加注重对护理人员的专业技术知识和操作的培训、加强护理人员责任心及法律意识,保证血液透析过程中的安全问题。笔者回顾性分析了我院64例血液透析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分析在血液透析护理中的安全因素,并提出护理对策,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4)厚度差异。由于同一水下分流河道砂体自河道中心向两侧厚度逐渐减薄,因而在同一沉积时间单元内,不同水下分流河道砂体的侧向拼接,在剖面上会表现出“厚—薄—厚”的特征;据此,可有效识别单一水下分流河道砂体边界的大致位置(见图3d)。

扇三角洲前缘河口坝普遍不发育或者发育规模较小[19-20]。研究区水下分流河道前方发育一定规模的河口坝;河口坝岩性以细—中粒岩屑长石砂岩为主,碎屑颗粒以石英、长石、岩屑为主,垂向上具反韵律特征。颗粒分选、磨圆中等—较差,点-线接触为主。内部发育交错层理、平行层理等。河口坝平均孔隙度为21.2%,平均渗透率为486.5×10-3μm2,属于中孔、中渗储层。测井曲线形态呈漏斗形或箱形(见图2)。

安宫牛黄丸联合化学药治疗重型颅脑损伤及影响患者外周血Mg2+浓度的Meta分析 ……………………… 涂 淮等(1):121

图3 单砂体侧向界面识别标志

3.4 单砂体平面组合分析

2)钙质夹层。钙质夹层与碳酸盐胶结等成岩作用有关,出现频率较低,以中—细砂岩为主,致密,基本无渗透性;典型的测井响应特征为:自然伽马低值,自然电位无明显变化,井径扩井不明显,声波时差低值。

图4 单一构型单元横向组合样式

3.5 单砂体解剖成果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人们生活方式、居住环境以及饮食习惯均发生转变,不良生活、饮食习惯加上环境污染导致肺癌发病率日益上升,吸烟是导致发生肺癌的重要原因,故男性发病率高于女性[4]。糖尿病是临床常见的代谢性疾病,以血糖特异性升高为主要临床特征,早期症状不明显,若不及时控制血糖,病情进一步进展可造成全身多器官功能损伤,对患者生命健康造成巨大威胁。一期肺癌患者伴发糖尿病加重病情,增加临床治疗难度,因此治疗的同时要提升护理服务质量,调节患者心态,控制血糖水平,保证治疗效果[5]。

研究区单一水下分流河道宽度为100~500 m,主要集中在150~300 m,呈现正态分布特征。其中,80%的水下分流河道宽度小于300 m,56%的水下分流河道宽度小于250 m,19%的水下分流河道宽度小于200 m(见图6a)。单一水下分流河道厚度1~7 m,厚度3~5 m的水下分流河道占所有水下分流河道的63%,分布特征同样呈典型的正态曲线(见图6b)。再者,在对水下分流河道的宽度(W)和厚度(H)统计的基础上,拟合了二者之间的关系,得到适合研究区的水下分流河道宽/厚比拟合经验公式,即W=84.03e0.2911H,且二者的拟合效果较好,相关系数R2高达0.98(见图6c)。

这样一份出色的成绩单,不仅是华东理工大学信息学院复杂化工过程系统集成与优化方向研究团队在研究领域创造的佳绩,同时也是团队在推动石化行业向智能化转型方面的出色表现。

4 成果应用

据前文所述,E-1井区B29井和B9井为注水井,B7井和B18井为采油井 (见图7)。油藏动态资料显示,B29井沙二段Ⅰ油组相对吸水量为92.3%,而与之对应的采油井B7井沙二段Ⅰ油组相对产液量仅为9.1%,二者存在严重的注采矛盾。

图5 单砂体平面组合分析

图6 单一水下分流河道宽度厚度分布及二者拟合关系

研究认为,B29井与B7井、B18井E3s2-Ⅰ-1层(主力油层)均发育水下分流河道砂体,平面上为复合砂体连片分布。在复合砂体内部,首先依据单砂体间夹层的测井响应特征,可知B29井、B9井、B7井、B18井E3s2-Ⅰ-1层内发育3期砂体;然后,依据单砂体的侧向界面识别标志,分析后认为B29井与B7井、B18井属于不同支的水下分流河道砂体,B9井与采油井B7井、B18井的各期砂体处于不同的构型单元内。因此,注水井B29井、B9井与采油井B7井、B18井间的储层连通关系较差,最终导致了B29井与B7井注采受效性较差(见图7)。基于该认识对同井抽注井B7井及时实施转注作业,补充地层能量。B7井转注后,B18井产液量不变,井底流压稳步回升,油田开发效果得到明显改善。

2.1 miR-145在子宫颈癌细胞中的表达 与正常子宫颈上皮细胞比较,SiHa、Hela、MS751子宫颈癌细胞中miR-145的表达水平均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图1。

图7 注水井与采油井间单砂体叠置关系

5 结论

1)JX油田扇三角洲前缘复合砂体主要发育水下分流河道、河口坝、席状砂和溢岸砂4种构型单元。单砂体构型界面发育泥质夹层和钙质夹层2类夹层。

2)单成因砂体的拼接样式划分为河口坝-河口坝拼接、席状砂-河口坝拼接、席状砂-河口坝-辫状水道拼接、席状砂-辫状水道拼接、辫状水道-辫状水道拼接以及辫状道-溢岸砂拼接等6种类型。

3)扇三角洲前缘不同单成因砂体的发育规模存在差异,其中水下分流河道厚度主要集中在3~5 m,宽度主要集中在150~300 m,均呈正态分布;且宽/厚呈指数关系,相关系数高达0.98。

参考文献

[1]金宝强,赵春明,张迎春,等.海上复杂卫星断块油田开发实践与认识:以 JX 油田东区为例[J].海洋石油,2011,31(4):34-37.

[2]孙红杰,金宝强,杨志成,等.海上中深层断块油田滚动开发研究及实践:以 J油田沙河街组为例[J].海洋石油,2016,36(2):56-61.

[3]强昆生,吕修祥,周心怀,等.渤海海域北部JX1-1反转构造与油气成藏关系[J].天然气地球科学,2013,24(2):329-334.

[4]余一欣,周心怀,徐长贵,等.渤海辽东湾坳陷金县构造变换带发育特征[J].现代地质,2013,27(5):999-1004.

[5]肖锦泉,李坤,胡贺伟,等.辽东湾坳陷辽中凹陷金县1-1油田构造特征与油气成藏[J].天然气地球科学,2014,25(3):333-340.

[6]邓津辉,周心怀,魏刚,等.郯庐走滑断裂带活动特征与油气成藏的关系:以金县地区为例[J].石油与天然气地质,2008,29(1):102-106.

[7]肖二莲.辽东湾JX油田东三段沉积相与储层特征研究[D].青岛:中国海洋大学,2008.

[8]杨志成,宋洪亮,郑华,等.渤海Q油田沙河街组精细地质研究实践[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6,18(4):62-65.

[9]张文凯,邹黎明,谢丹,等.渤海湾盆地金县1-1构造烃源岩地化特征及评价[J].天然气技术与经济,2015,9(5):1-4.

[10]梁家驹.辽中凹陷JX1-1油田油气成藏规律研究[D].成都:成都理工大学,2011.

[11]MIALL A D.Reconstructing the architecture and sequence stratigraphy of the preserved fluvial record as a tool for reservoir development:a reality check[J].AAPG Bulletin,2006,90(7):989-1002.

[12]吴胜和,翟瑞,李宇鹏.地下储层构型表征:现状与展望[J].地学前缘,2012,19(2):15-23.

[13]张昌民,林克湘.储层砂体建筑结构分析[J].江汉石油学院学报,1994,16(2):1-7.

[14]张昌民,裘亦楠.青海油砂山油田第68层分流河道砂体解剖学[J].沉积学报,1996,14(4):70-76.

[15]岳大力.曲流河储层构型分析与剩余油分布模式研究[D].北京:中国石油大学(北京),2006.

[16]吴胜和,纪友亮,岳大力,等.碎屑沉积地质体构型分级方案探讨[J].高校地质学报,2013,19(1):12-22.

[17]陈明战.大庆长垣南部油田储层精细描述及剩余油分布规律研究[D].杭州:浙江大学,2012.

[18]宋璠,杨少春,苏妮娜,等.扇三角洲前缘储层构型界面划分与识别:以辽河盆地欢喜岭油田锦99区块杜家台油层为例[J].西安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30(1):7-13.

[19]李岩.扇三角洲前缘储层构型及其控油作用:以赵凹油田赵凹区块核桃园组三段Ⅳ31 厚油层为例[J].岩性油气藏,2017,29(3):132-139.

[20]林煜,吴胜和,岳大力,等.扇三角洲前缘储层构型精细解剖:以辽河油田曙2-6-6区块杜家台油层为例[J].天然气地球科学,2013,24(2):335-344.

[21]秦国省,吴胜和,郑联勇,等.基于沉积过程的三角洲前缘河口坝储层构型精细分析:以老君庙油田L11小层为例[J].岩性油气藏,2015,27(6):55-63.

[22]姜建伟,肖梦华,王继鹏,等.泌阳凹陷双河油田扇三角洲前缘构型精细解剖[J].断块油气田,2016,23(5):560-568.

陈善斌,李红英,刘宗宾,杨志成,刘斌
《断块油气田》 2018年第02期
《断块油气田》2018年第02期文献

服务严谨可靠 7×14小时在线支持 支持宝特邀商家 不满意退款

本站非杂志社官网,上千家国家级期刊、省级期刊、北大核心、南大核心、专业的职称论文发表网站。
职称论文发表、杂志论文发表、期刊征稿、期刊投稿,论文发表指导正规机构。是您首选最可靠,最快速的期刊论文发表网站。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 粤ICP备202304699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