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全的杂志信息网

基于GlobeLand30的中国城市扩张模式及其对生态用地的影响

更新时间:2016-07-05

0 引言

21世纪以来,我国城市化呈现更快的发展趋势,城市化率由2000年的36%上升到2016年的57%,在带动区域经济发展和改善人民生活条件的同时,也加剧了城市用地与农业、生态用地之间的矛盾[1-4]。在我国地域辽阔、自然条件和经济发展水平差异明显的背景下,从城市用地的时空变化入手,揭示不同区域城市扩张模式的相似性和差异性,并探讨城市扩张对生态用地的影响,对于因地制宜规划城市土地利用、兼顾生态环境保护、提高土地利用效率以及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

近年来,高精度遥感信息成为城市扩张研究的主要信息源[5]。在利用高分辨率遥感数据或夜间灯光数据提取城市像元的基础上[6-8],研究者主要参引景观生态学、分形几何学、经济学等理论与方法,通过一系列参数在时空维度的变化刻画城市扩张[9-16]。根据城市扩张空间特征判定扩张模式的常用研究方法包括两类:1)基于拓扑分析的方法。该方法以斑块周长拓扑法为代表,通过分析新增城市用地边界与原有城市用地边界的重合比例确定城市扩张类型[17]。2)基于凸壳原理的方法[18]。该方法通过城市用地斑块生成的凸形判定城市用地的扩张类型,无需设定参数,可以避免拓扑分析方法人为设定缓冲区界限的影响以及行政区划对斑块统计的影响,在宏观尺度的城市研究中具有优势并得到广泛应用。例如,陆张维等[19]采用凸壳原理构建城市扩张模式的识别方法,分析了杭州市1985—2005年的扩张模式及特点;高金龙等[20]结合周长拓扑分析与凸壳原理两种方法,研究了南京市区1985—2007年的建设用地扩张模式及空间结构特征。除了研究方法的探索,还有研究聚焦城市扩张在时、空两种维度的对比分析。在时间维度上,对单一城市或城市群的扩张面积、扩张模式、空间形态等在不同时间节点的变化进行研究[21-24];在空间维度上,揭示不同城市的扩张模式和空间分布特征[25-28],但受数据量和数据精度的限制,针对全国尺度的研究相对薄弱,难以全面反映我国不同区域的城市扩张空间分异规律。

GlobeLand30是国家基础地理信息中心研制的高分辨率地表覆盖产品,具有空间分辨率高(30 m)、分类精度高(>80%)[29,30]、数据质量在空间和时间上一致性强的特性[31],被广泛应用于土地利用/覆盖变化研究中[32,33],也为城市扩张模式研究提供了数据保障。本文以2000年和2010年的GlobeLand30数据为基础,以全国320个地级以上城市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不同规模、不同区域的城市用地变化特征,揭示城市扩张的空间分异规律及其对生态用地的影响。

1 研究区与数据

选取全国30个省级行政区(不包括香港、澳门、台湾和海南省)的320个地级以上城市作为研究对象。按照自然地理特征,这些城市分属七大区域,即:华东(包括上海、江苏、浙江、安徽、福建、江西、山东)、华南(包括广东和广西)、华北(包括北京、天津、山西、河北、内蒙古)、华中(包括河南、湖北、湖南)、西南(包括四川、贵州、云南、重庆、西藏)、西北(包括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东北(包括黑龙江、吉林、辽宁);按照国家经济开发战略,这些城市分属东、中、西三大区域,即:西部地区(包括四川、重庆、贵州、 云南、广西、西藏、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内蒙古)、中部地区(包括吉林、黑龙江、山西、安徽、河南、湖北、湖南、江西)、东部地区(包括北京、天津、河北、辽宁、上海、江苏、浙江、福建、山东、广东)。

一是原始创新的启动作用。原始创新源于原始创意,原始创意启动原始创新。原始创意源之于直觉想象能力。原始创新型人力资本具有直觉未来的灵商,直觉本质的悟商。其最大特点是发挥自己独特的超前超常想象力,提出新的创意,力排众议,在现在显性的“无”中看到潜在的未来的“有”,推进未来的无中生有。

本文还将320个城市置于重点城市群尺度下研究。《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提出建设世界级城市群的目标,具体涉及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21个城市群[34]。考虑到研究时段为2000-2010年,参考2006年《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的城市群选择[35],最终确定12个城市群为研究对象,包括长江中游城市群、哈长城市群、成渝城市群、长三角城市群、中原城市群、北部湾城市群、珠三角城市群、京津冀城市群、辽中南城市群、山东半岛城市群、海峡西岸城市群、关中城市群。

GlobeLand30产品包括2000年与2010年两个基准年,地表覆盖可分为耕地、森林、草地、灌木地、湿地、水体、人造地表、裸地、冰川和永久积雪、苔原10类,各地类的分类精度分别为82.76%、83.58%、72.16%、72.64%、74.87%、84.7%、86.7%、81.76%、75.79%(不包括苔原类型)[30]。本文将人工建造活动形成的人造地表(包括城镇等各类居民地、工矿、交通设施等[36])视为城市用地,根据其在2000—2010年间的变化分析城市扩张模式。

2 研究方法

2.1 城市范围提取与规模增长率计算

本文采用凸壳原理的方法提取城市范围。以GlobeLand30中集中连片的人造地表斑块生成的凸多边形作为城市范围,首先提取320个地级以上城市在2000年和2010年的人造地表分类栅格数据并转化为矢量数据;然后结合行政区划数据,通过空间关联提取人造地表斑块;最后利用ArcGIS软件,以人造地表斑块生成凸多边形,得到城市范围。

观察组进行腰硬联合麻醉。侧卧位,穿刺L2-3,平卧,硬膜外用16号硬穿刺针,达到硬膜外腔后,用合适的鼻尖式腰穿针经硬膜外穿刺针进入蛛网膜下腔,脑脊液出现后给予麻醉药物注入((0.75%布比卡因2ml+脑脊液1ml),拔除腰穿针后将硬膜外导管置入头侧,平卧,调整麻醉平面。

报道中采用了间接缓和语the U.S.Tsunami Warning System said,引用美国海啸预警系统的预警,警示潜在的海啸风险。

以北京为例,核算2000年和2010年城市范围(图1中的A和B)内的人造地表面积,将其作为量化城市规模的指标,记作St1St2。根据式(1)计算2000-2010年城市规模增长率R,以表征城市扩张的程度。

R=(St2-St1)/St1

(1)

1 人造地表斑块及城市范围 Fig.1 Built-up area patch and urban boundary

2.2 扩张模式系数

城市扩张模式主要通过新增城市用地与原有城市空间的关联形式来反映,常见的扩张模式有填充型(Infilling)、边缘型或延伸型(Extension)、飞地型(Outlying;New-generated)、孤立型(Isolated)、线型(Linear branch)和簇型(Clustered branch)等[17,37,38],其中的填充型和延伸型最为普遍。

另一方面,对于原有规模较大的城市,随着规模增长率由小变大(图5中B1、B2、B3),城市扩张模式也由填充型为主、多种模式并存向延伸型为主转化。但无论何种扩张模式,对应的生态用地指数变化量均较小,尤其是增长较慢的城市(B1),变化最小。而且规模增长率较大的城市对应的生态用地指数正负变化均有,说明城市生态用地的增减受城市扩张模式的影响较小,二者之间的相关性较弱。

Iinfilling=(Ei-Ee)/(Ei+Ee)

(2)

2.3 填充增长率和延伸增长率

本文将分布于城市用地内部的连片绿地(包括森林、草地、灌木地等类型)以及湿地、水体视为生态用地,并根据式(5)计算生态用地指数IGW (t),用以分析城市扩张对生态用地的影响。该指数的取值范围为0~1,其值越高,表明城市中的生态用地占比越多,意味着城市生态环境越好。

Vinfilling=Ei/St1

(3)

Vextension=Ee/St1

(4)

2.4 生态用地指数

确定城市扩张模式后,为进一步刻画原有城市规模对城市扩张的影响,定义填充增长率Vinfilling和延伸增长率Vextension,用于对比不同规模城市的扩张程度,公式如下:

(5)

式中:Af(t)As(t)Ag(t)Awet(t)Awater(t)分别表示t年城市范围内的森林、灌木地、草地、湿地和水体的面积;Aall(t)表示t年的城市总面积。

3 结果分析

3.1 城市规模及其增长率

首先参考全国2000年城市规模和2000-2010年城市规模增长率的分布(图2),以及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特大城市规模,以59.7 km2和400 km2为参考值,将320个城市划分为A(城市规模<59.7 km2,240个)、B(59.7 km2≤城市规模≤400 km2,76个)、C(城市规模>400 km2,4个)3种类型。为揭示城市扩张模式与城市原有规模以及城市规模增长率之间的关系,分别绘制320个城市的扩张模式系数与城市规模及其增长率的散点图(图3)。由图3a可知,扩张模式系数与城市规模不相关。然而,当城市规模小于全国均值时,扩张模式系数在±1之间均匀分布;随着城市规模增加,扩张模式系数的取值范围有所缩小;而当城市规模大于400 km2时,扩张模式系数在0值附近波动,表明当城市规模增大到一定程度时,有趋于均衡型发展的倾向。图3b的结果则反映出城市扩张模式与城市规模增长率具有负指数相关性,即:无论城市原有规模多大,规模增长较快城市的扩张模式系数为负值,表现为延伸型扩张;而规模增长相对较慢城市的扩张模式系数为正值,表现为填充型扩张;规模增长中等的城市则为均衡型扩张。这一结果说明,尽管城市扩张模式受诸多因素影响,但城市规模快速增长必然要求充分的用地保障,在原有城市范围内的填充型扩张显然不能满足需求,因而只有依赖延伸型扩张。

1 城市规模相关指标分区统计(平均值) Table 1 Regional summary of urban size indexes (average value)

区域分类区域名称城市数量城市规模2000年(km2)2010年(km2)增长率地理分区经济分区城市群华东7774.8146.50.96华北3677.8124.60.60华中4251.582.70.61西北4830.543.60.43西南5024.336.90.52东北3583.4105.40.26华南3287.2107.60.23东部98106.4175.90.65中部10048.976.40.56西部12231.144.50.43长三角26105.3212.71.02中原2851.694.70.84京津冀10153.8257.50.67山东半岛8121.8227.90.87辽中南9145.9198.00.36长江中游2754.879.40.45成渝1442.870.40.64关中758.998.30.67海峡西岸1755.590.00.62哈长1185.5103.60.21北部湾746.755.50.19珠三角13150.9193.10.28全国均值32059.794.70.59

2000-2010年间,全国的城市规模增长率为0.59,华东地区城市规模增长率均值达0.96,远远高于排名第二的华中地区(均值0.61);而华南和东北地区的城市增长率均值仅为0.23和0.26。从经济分区看,东部、中部和西部地区的城市规模增长率相差不大,东部地区增长率均值为0.65,西部地区增长率达0.43。城市群层面,长三角城市群在2000-2010年间城市规模增长率高达1.02,山东半岛、中原、关中、京津冀、成渝、海峡西岸等城市群的城市规模增长率也高于全国均值;而北部湾、哈长、珠三角、辽中南、长江中游等城市群的规模增长率低于全国均值。

3.2 城市扩张模式

表2显示320个地级市的扩张模式系数平均值为0.01,说明我国的城市扩张整体上属于均衡型,即填充型扩张和延伸型扩张并存。然而,延伸型扩张的面积均值为22 km2,约是填充型扩张面积均值(13 km2)的2倍,说明不同城市在扩张模式上存在较大差异。进一步根据320个城市的扩张模式系数,以±0.2为阈值,将所有城市划分为3类,即:-0.2≤Iinfilling≤0.2为均衡型扩张,Iinfilling>0.2为填充型扩张,Iinfilling<-0.2为延伸型扩张。由表2可知,华东、华北和华中地区的扩张模式系数为负值,大部分城市以延伸型扩张为主,且华东和华北城市的延伸型扩张更为显著;而东北和华南地区的扩张模式系数分别为0.18和0.49,多数城市表现为显著的填充型扩张;西北和西南的城市则呈现均衡型扩张的特点。城市群层面的扩张模式差异更为突出:长三角、中原、京津冀等城市群为显著的延伸型扩张;珠三角、北部湾、哈长等城市群为显著的填充型扩张;海峡西岸、关中、成渝、长江中游、辽中南、山东半岛等城市群则属于均衡型扩张。

3.3 扩张模式与城市规模及其增长率的相关性

由表1可知,2000年和2010年的全国城市规模均值分别为59.7 km2和94.7 km2,华东、华北、东北、华南地区的城市规模较大,而西部地区的城市规模较小。从经济分区看,东部地区2000年和2010年的城市规模分别为106.4 km2和175.9 km2,远远高于全国均值以及中部、西部地区均值。在城市群层面,东部地区的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山东半岛、辽中南、哈长等城市群的城市规模较大、分布密集。

3 生态指标分区统计(平均值) Table 3 Regional summary of ecological land indexes(average value)

区域分类区域名称城市数量填充型面积(km2)填充增长率延伸型面积(km2)延伸增长率扩张模式系数地理分区经济分区城市群华东7723.560.2548.180.79-0.24 华北3618.350.1928.360.41-0.21 华中429.010.1722.190.38-0.04 西北485.160.208.030.370.07 西南505.400.227.260.330.09 东北3510.190.1011.810.170.18 华南3213.490.126.870.060.49 东部9826.380.2043.140.49-0.05 中部1008.680.1818.800.45-0.03 西部1225.780.207.680.340.07 长三角2633.590.2973.841.06-0.33 中原289.040.1934.150.62-0.27 京津冀1037.780.2065.920.37-0.20 山东半岛848.740.3457.420.47-0.18 辽中南923.800.1328.340.28-0.08 长江中游2711.220.1913.320.39-0.01 成渝1411.340.1916.320.300.02 关中714.840.2724.530.390.05 海峡西岸177.690.1226.850.370.08 哈长118.540.109.580.100.27 北部湾76.560.132.150.050.55 珠三角1327.640.1514.630.080.60 全国均值32013.000.1922.010.42 0.01

2 城市规模及其增长率直方图 Fig.2 Histograms of urban size and urban growth rate

3 城市规模及其增长率与扩张模式系数的关系 Fig.3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urban expansion coefficient and urban size,urban growth rate

3.4 城市生态用地基本特征

根据式(5)计算320个城市的生态用地指数,结果如表3所示。2000年全国的生态用地指数均值为0.168,中部和西部地区的指数分别为0.174和0.18,高于全国水平;而东部地区为0.148,低于全国水平。相应地,华东、华北、西北的生态用地指数较低,华北最低(0.095);而西南和华南的生态用地指数分别为0.237和0.265,高于全国均值。就城市群而言,京津冀、长三角、哈长等城市群的指数低于全国均值,关中、山东半岛、中原等城市群的指数更低;而辽中南、北部湾、成渝等城市群的指数高于全国均值,珠三角城市群的指数最高。

(二)悲观绝望,自杀倾向严重。单亲家庭学生尚处在青少年时期,一方面,青少年心理、性格尚处于成长和发育阶段,自我调节能力以及对社会环境和心理痛苦的承受能力都还较差。如果这个时期家庭发生变故,他们就易降低生活与人生的自信心,产生己不如人之感甚至产生绝望心理。另一方面,单亲家庭的困难处境给青少年憧憬美好未来以致命打击,经济的贫困、亲属关系的变化、社会地位的歧视和人际交往的排斥等带来许多预想不到的打击,再加上缺少父爱或母爱,受到父(母)亲的体罚、虐待,他们就会感到家庭、社会没自己立足之地,或是认为自己是父母的包袱,自己的存在是多余的,从而对这个世界充满了绝望而选择了结束自己的年轻生命。

3 生态指标分区统计(平均值) Table 3 Regional summary of ecological land indexes(average value)

区域分类区域名称城市数量生态用地指数2000年2010年变化量地理分区经济分区城市群华东770.1470.138-0.009 华北360.0950.1110.016 华中420.1730.1870.014 西北480.1160.1190.003 西南500.2370.2370.000 东北350.1720.1800.008 华南320.2650.2670.002 东部980 1480 146-0 002 中部1000 1740 1770 003 西部1220 1800 1880 008 长三角260 1210 117-0 004 中原280 0360 0390 003 京津冀100 1120 1140 002 山东半岛80 0850 079-0 006 辽中南90 1790 1890 010 长江中游270 2610 2700 009 成渝140 1940 176-0 018 关中70 0990 089-0 010 海峡西岸170 2170.2170.000 哈长110.1520.143-0.009 北部湾70.1860.2010.015 珠三角130.3250.310-0.015 全国均值3200.1680.172 0.004

进一步计算2000-2010年的城市生态用地指数变化量,并结合图4的空间分布可知,生态用地指数增长明显的城市集中分布在湖南、广西、云南三省区以及甘肃、青海、内蒙古、山西、陕西、辽宁和黑龙江等省区的部分地区;而生态用地指数减少的城市,在东、中、西部均有分布,多集中在东部的山东、江苏、安徽、江西、福建、广东以及中部的湖北、西部的四川、贵州和西藏等省区。

4 2000年生态用地指数及其2000-2010年变化量 Fig.4 Ecological land index in 2000 and its variation from 2000 to 2010

3.5 城市扩张模式对生态用地的影响

依据图2和表1,将城市规模按照大于或小于全国均值(59.7 km2)分为两组,同时,将规模增长率按照幂律分布的均值分割方法[39]分为慢速、中等和快速3组。针对城市规模及其增长率的6种组合,分别绘制生态用地指数变化量与城市扩张模式系数的散点图(图5),分析城市扩张模式对生态用地指数的影响。

多组分粒径分布特征一般受控于搬运介质的性质、动力强度和搬运方式等因素[16]。鄱阳湖的悬浮颗粒物粒径的分布特征复杂,不同区域受自然条件和人为因素等外部因素干扰。

对于原有规模较小、规模增长率较低的城市(图5中A1),多种城市扩张模式并存,填充型城市呈现明显优势(67个城市)。而且,填充型城市的生态用地指数正负变化均有,表明城市的填充型扩张与其生态用地的增减没有密切关联;但均衡型和延伸型城市的生态用地变化指数多为正值,反映城市的均衡型和延伸型扩张为生态用地的增加提供了空间。

对于原有规模较小、但规模增长率较高的城市(图5中A2、A3),其城市扩张模式由多种模式并存向延伸型过渡,生态用地指数变化与扩张模式系数呈负相关,即:扩张模式越倾向于负向变化,则生态用地越偏正向变化,而且均衡型和填充型城市的生态用地指数变化为负值。结合A1组合的结果,揭示出城市的填充型扩张可能会挤占生态用地,不利于城市生态环境的改善;而延伸型扩张为生态用地预留了一定空间。

根据前文确定的2000年和2010年城市范围(图1中的A和B),将包含在A中的新增人造地表面积视为填充型扩张面积,记为Ei;将包含在B中、不包含在A中的新增人造地表面积视为延伸型扩张面积,记为EeEiEe之和为新增人造地表的总面积。如式(2)所示,定义EiEe之差与新增人造地表总面积的比值为城市扩张模式系数Iinfilling,用以判定城市扩张模式。该系数的取值范围为-1~1,当取值为1时,表示完全填充型扩张;当取值为-1时,表示完全延伸型扩张;当取值接近0时,表示两种扩张模式并存。

5 城市扩张模式系数与生态用地指数变化量 Fig.5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variation of ecological land index and urban expansion coefficient

4 结论与讨论

本研究利用GlobeLand30的2000年和2010年两期地表覆盖分类数据,在应用凸壳原理提取全国320个城市范围的基础上,分析了城市规模及其增长率的区域分异规律,并通过扩张模式系数、填充增长率、延伸增长率、生态用地指数等定量参数,刻画了城市扩张基本模式和生态用地基本特征,揭示了扩张模式与城市规模及其增长率的相关性,并分析了扩张模式对城市生态用地的影响。主要结论为:

式中:ΔE为节能量,t;η为原热力系统效率;COP2为原系统制冷系数;β1,β2,β3分别电力、热力以及天然气对应的折标系数。

On the Fruitful Practice of Xi Jinping’s Eco-civilization Thought in Jiangxi Province Hua Ming

(1)城市规模的空间分布具有不均衡性,东部地区的城市规模显著高于中部和西部地区,且规模较大城市高度聚集在东部的城市群。2000—2010年间,尽管东、中、西部的城市规模均在增长,但以长三角、山东半岛、京津冀等城市群为代表的东部地区的城市扩张最为剧烈,而以珠三角、北部湾、哈长、辽中南等城市群为代表的华南地区和东北地区城市扩张相对缓慢。

(2)城市扩张多呈现填充型和延伸型两种模式并存,华东、华北及华中以延伸型扩张模式为主,东北和华南以填充型扩张模式为主,而西部城市多表现为均衡型扩张模式。

(3)扩张模式与城市规模及其增长率的基本规律是(图6):无论城市原有规模大小,随着城市规模增长由慢变快,为寻求更大的发展空间,城市扩张都会逐步转向延伸型模式;但当城市规模增大到一定程度时,则倾向于均衡型扩张模式。

回顾这40年河南现代戏园地,最显眼的是深受民众喜爱、具有广泛影响的剧目:《朝阳沟内传》《谎祸》《倔公公与犟媳妇》《金鸡引凤》《倒霉大叔的婚事》《儿大不由爹》《红果,红了》《糊涂盆砸锅》《老子·儿子·弦子》《铡刀下的红梅》《香魂女》《常香玉》《焦裕禄》,还有小戏《调查》《一把雨伞》,等等。此外,现实题材的话剧《劳资科长》《十五的月亮》《红旗渠》,等等,都获得了广大观众的高度认同。

6 城市扩张模式与城市规模城市规模增长率变化规律 Fig.6 The summary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urban expansion pattern and urban size,urban growth rate

(4)与城市规模的空间分异相反,生态用地的特点为中部和西部地区高于全国水平,而东部地区低于全国水平。2000—2010年间,生态用地增长明显的城市集中在湖南、广西、云南三省区以及甘肃、青海、内蒙古、山西、陕西、辽宁和黑龙江等省区的部分地区;而生态用地减少的城市集中在东部的山东、江苏、安徽、江西、福建、广东等省,以及中部的湖北、西部的四川、贵州和西藏等省区。

(5)城市扩张模式对生态用地的影响因城市规模及其增长率的不同而不同。对于规模较小的城市,若其增长较慢,则填充型扩张与生态用地增减没有密切关联;若城市规模增长较快,则填充型扩张有可能大量挤占生态用地,而延伸型扩张可以避免对生态用地的影响。对于规模较大的城市,尽管随着规模增长率的变化,扩张模式也会转化为延伸型,但生态用地的增减受城市扩张模式的影响较小。因此,对于规模较小城市,在其快速发展时期采用填充型扩张模式会不利于城市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改善。

城市扩张受多种因素影响,尽管本文探讨了城市扩张模式的判定方法,但仍存在很多不足,其应用潜力也需进一步挖掘。例如:原有城市范围外的村镇、开发区或卫星城,在城市扩张后可能被包含在城市范围内,这部分新增城市用地不同于由耕地、裸地等转化而来的新增城市,将二者统一归属为延伸型扩张会造成一定误差。此外,本文仅仅聚焦我国城市扩张模式的空间分异规律,没有涉及对其驱动力的分析,需要在今后研究中加以深化。

参考文献

[1] 张利,雷军,李雪梅,等.1997-2007年中国城市用地扩张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地理科学进展,2011(5):607-614.

[2] 刘纪远,匡文慧,张增祥,等.20世纪80年代末以来中国土地利用变化的基本特征与空间格局[J].地理学报,2014(1):3-14.

[3] 周春山,叶昌东.中国特大城市空间增长特征及其原因分析[J].地理学报,2013(6):728-738.

[4] 柯新利,郑伟伟,杨柏寒.权衡城市扩张、耕地保护与生态保育的土地利用布局优化——以武汉市为例[J].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16(5):9-13.

[5] HEROLD M,COUCLELIS H,CLARKE K C.The role of spatial metrics in the analysis and modeling of urban land use change[J].Computers,Environment and Urban Systems,2005,29(4):369-399.

[6] 谈明洪,李秀彬,吕昌河.我国城市用地扩张的驱动力分析[J].经济地理,2003,23(5):635-639.

[7] 匡文慧,邵全琴,刘纪远,等.1932年以来北京主城区土地利用空间扩张特征与机制分析[J].地球信息科学学报,2009(4):428-435.

[8] 刘纪远,张增祥,徐新良,等.21世纪初中国土地利用变化的空间格局与驱动力分析[J].地理学报,2009(12):1411-1420.

[9] 刘小平,黎夏,陈逸敏,等.景观扩张指数及其在城市扩展分析中的应用[J].地理学报,2009(12):1430-1438.

[10] CHEN J L,GAO J L,YUAN F.Growth type and functional trajectories:An empirical study of urban expansion in Nanjing,China[J].PLoS One,2016,11(2):e0148389.

[11] JIAO L M,MAO L F,LIU Y M.Multi-order landscape expansion index:Characterizing urban expansion dynamics[J].Landscape and Urban Planning,2015,137:30-39.

[12] SHI Y Q,SUN X,ZHU X D,et al.Characterizing growth types and analyzing growth density distribution in response to urban growth patterns in peri-urban areas of Lianyungang City[J].Landscape and Urban Planning,2012,105(4):425-433.

[13] YUE W Z,LIU Y,FAN P L.Measuring urban sprawl and its drivers in large Chinese cities:The case of Hangzhou[J].Land Use Policy,2013,31:358-370.

[14] 俞艳,胡珊珊,童艳,等.基于公共边测度的城市扩张模式建模研究[J].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17(1):78-81.

[15] ESTOQUE R C,MURAYAMA Y.Intensity and spatial pattern of urban land changes in the megacities of Southeast Asia[J].Land Use Policy,2015,48:213-222.

[16] WU W J,ZHAO S Q,ZHU C,et al.A comparative study of urban expansion in Beijing,Tianjin and Shijiazhuang over the past three decades[J].Landscape and Urban Planning,2015,134:93-106.

[17] XU C,LIU M S,ZHANG C,et al.The spatiotemporal dynamics of rapid urban growth in the Nanjing metropolitan region of China[J].Landscape Ecology,2007,22(6):925-937.

[18] 刘纪远,王新生,庄大方,等.凸壳原理用于城市用地空间扩展类型识别[J].地理学报,2003(6):885-892.

[19] 陆张维,徐丽华,吴次芳,等.基于凸壳原理的杭州城市扩展形态演化分析[J].地理科学,2015(12):1533-1541.

[20] 高金龙,陈江龙,袁丰,等.南京市区建设用地扩张模式、功能演化与机理[J].地理研究,2014(10):1892-1907.

[21] YU W,ZHOU W.The spatiotemporal pattern of urban expansion in china:A comparison study of three urban megaregions[J].Remote Sensing,2017,9(1):45.

[22] 张新乐,张树文,李颖,等.近30年哈尔滨城市土地利用空间扩张及其驱动力分析[J].资源科学,2007(5):157-163.

[23] 王翠平,王豪伟,李春明,等.基于DMSP/OLS影像的我国主要城市群空间扩张特征分析[J].生态学报,2012(3):942-954.

[24] 蔡俊,项锦雯,董斌.中国城市建成区扩张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动态计量分析[J].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16(4):100-105.

[25] ZHAO S Q,ZHOU D C,ZHU C,et al.Rates and patterns of urban expansion in China′s 32 major cities over the past three decades[J].Landscape Ecology,2015,30(8):1541-1559.

[26] 王新生,刘纪远,庄大方,等.中国特大城市空间形态变化的时空特征[J].地理学报,2005(3):392-400.

[27] LIU Z F,HE C Y,WU J G.General spatiotemporal patterns of urbanization:An examination of 16 world cities[J].Sustainability,2016,8(1):41.

[28] LI J D,DENG J S,WANG K,et al.Spatiotemporal patterns of urbanization in a developed region of eastern coastal China[J].Sustainability,2014,6(7):4042-4058.

[29] YANG Y,XIAO P,FENG X,et al.Accuracy assessment of seven global land cover datasets over China[J].ISPRS Journal of Photogrammetry and Remote Sensing,2017,125:156-173.

[30] CHEN J,CHEN J,LIAO A P,et al.Global land cover mapping at 30m resolution:A POK-based operational approach[J].ISPRS Journal of Photogrammetry and Remote Sensing,2015,103:7-27.

[31] 陈军,陈晋,廖安平,等.全球30m地表覆盖遥感制图的总体技术[J].测绘学报,2014(6):551-557.

[32] 陈军,陈利军,李然,等.基于GlobeLand30的全球城乡建设用地空间分布与变化统计分析[J].测绘学报,2015(11):1181-1188.

[33] BROVELLI M,MOLINARI M,HUSSEIN E,et al.The first comprehensive accuracy assessment of GlobeLand30 at a national level:Methodology and results[J].Remote Sensing,2015,7(4):4191-4212.

[34]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R].2014.

[35] 倪鹏飞.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No.4[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

[36] DI GREGORIO A,JANSEN L J M.Land Cover Classification System (LCCS):Classification Concepts and User Manual[M].Rome:Food and Agriculture Organization of the United Nations,1998.

[37] LIU X P,LI X,CHEN Y M,et al.A new landscape index for quantifying urban expansion using multi-temporal remotely sensed data[J].Landscape Ecology,2010,25(5):671-682.

[38] WILSON E H,HURD J D,CIVCO D L,et al.Development of a geospatial model to quantify,describe and map urban growth[J].Remote Sensing of Environment,2003,86(3):275-285.

[39] JIANG B,LIU X T.Scaling of geographic spac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ity and field blocks and using volunteered geographic information[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Geographical Information Science,2012,26(2):215-229.

于溪,李强,肖逸雄,陈晋
《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18年第03期文献

服务严谨可靠 7×14小时在线支持 支持宝特邀商家 不满意退款

本站非杂志社官网,上千家国家级期刊、省级期刊、北大核心、南大核心、专业的职称论文发表网站。
职称论文发表、杂志论文发表、期刊征稿、期刊投稿,论文发表指导正规机构。是您首选最可靠,最快速的期刊论文发表网站。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 粤ICP备202304699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