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全的杂志信息网

孝感市小麦赤霉病发生特点分析及防控对策

更新时间:2009-03-28

孝感市地处湖北省东北部,自南向北为平原、丘陵、山区,是重要的粮棉油生产基地。小麦是孝感市主要粮食作物,种植面积和总产量在全市粮食作物中仅次于水稻,居第二位。近几年来,我市小麦常年种植面积10.67万hm2左右,平均单产225kg/667m2左右。小麦赤霉病是孝感市小麦生产上最重要的病害之一,2017年小麦赤霉病在孝感市偏重流行,发生面积达7.43万hm2,为近几年最高,对小麦生产构成严重威胁。

小麦赤霉病不仅引起小麦大幅度减产,而且赤霉病病菌分泌产生的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DON)毒素对人畜危害极大。根据国家粮食收储相关标准(GB/T5494):小麦中赤霉病病粒数量如超过4%就不能收购,麦粒含DON毒素达1mg/kg以上就不能食用。本文总结了近几年孝感市小麦赤霉病的发生特点、分析发生原因,并对防控对策进行了探讨。

1 小麦赤霉病的发生特点

1.1 偏重流行年份频率增加,危害愈来愈重

小麦赤霉病偏重流行的间隔时间逐年缩短,频次加快,发生程度较重。据统计,至20世纪末,孝感市小麦赤霉病发生面积在6万hm2以上的年份仅有1977年(发生面积6.41万hm2)、1990年(发生面积6.02万hm2)。进入21世纪后,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及耕作制度、耕作方式的改变,我市小麦赤霉病偏重流行频率增加,2000年~2017年18年间,先后于2003年、2012年、2014年、2015年、2016年、2017年偏重流行,平均3年偏重流行一次,特别是2014年以来,几乎年年偏重流行,不仅严重影响我市小麦的产量,而且对其品质影响很大。见表1。

 

表1 2000年~2017年孝感市小麦赤霉病发生面积

  

年份 2000 2001 2002 2003 2005 2006 2007 2008发生面积/万hm2年份发生面积/万hm2 2004 1.07 0.082.054.186.472.942.71.363.77 2009 4.43 2010 5.09 2011 1.61 2012 7.2 2013 2.73 2014 7.4 2015 6.67 2016 6.59 2017 7.43

1.2 发生期早、发病范围广、危害程度重

2017年4月13日~14日在大悟大新镇、孝昌卫店镇、孝南西河镇等地调查,首见小麦赤霉病,为零星发生,始发病期较常年提早5d~7d。5月初,田间病情开始扩展激增,病穗率上升迅速。据统计,2017年全市小麦种植面积10.63万hm2,发病面积7.43万hm2,占小麦种植面积的69.9%。5月中旬全市定点调查,病田病穗率5.7%~62.5%,平均 35.7%;病指2.6~59.3,平均18.6。其中病穗率5.7%~10%的面积0.72万hm2,占发病面积的5.83%;病穗率10.1%~20%的面积0.65万hm2,占发病面积的12.39%;病穗率20.1%~

第二,东道国制度在发挥中国OFDI经济增长效应时有着重要的作用。根据回归结果,只有东道国制度质量越过拐点,中国作用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基础设施建设的直接投资活动才能够促进东道国经济增长,否则,这一相互作用将严重阻碍东道国的经济发展。但由于中国目前对“一带一路”国家的直接投资活动有相当比例集中在东道国基础设施建设,若想这部分投资收到预期的经济效果,必须重视东道国制度的作用。

农村人居环境改善直接关系农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倪虹介绍,在推进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过程中,住建部创造性地提出乡村“美好环境与幸福生活共同缔造”新模式。村里有哪些待解决的问题,由村民自己提出。房屋、厕所改造采用什么方案,由村民和专家商量决定。在共同缔造活动中,村民参与项目决策,通过投工投劳等方式不同程度地参与村庄建设,成果由村民代表参与评价。

成长期:度过迷茫期后的毕业生经过实践锻炼后拥有一定的工作技能和独立的工作能力,他们在取得一定的工作业绩后有了相当的自信心,同时也开始慢慢地形成一套自己的工作思路和方法,对优秀的毕业生,要敢于委以重任,敢于放在科研生产和经营管理的关键岗位上,敢于放手,使他们独当一面。只有经过关键岗位的功练,才能促使他们尽快成长,成为油田发展的栋梁之才。

1.3 不同小麦品种间发病程度差异显著

孝感市种植的小麦品种较多,主要有郑麦9023、襄麦 55、襄麦 25、鄂麦 596,根据田间调查,各品种间发病程度有一定差异。

 

表2 2017年孝感市小麦不同品种赤霉病病情调查表

  

品种 病穗率/% 病指 品种 病穗率/% 病指郑麦9023 39.8 23.2 西农979 10.7 4.9襄麦55 54.3 36.8 45.3 18.2襄麦25 5.7 2.6 西农999 31.7 15.1鄂麦596 16.7 6 瑞星1号 36.4 24.4兰考198鄂麦27豫麦70 33.4 18.8 19.1 8鄂麦23 62.5 59.3

从表2可以看出,病穗率最高的品种为鄂麦23,病穗率62.5%,病指59.3;病穗率最低的品种为襄麦25,病穗率5.7%,病指2.6;小麦种植面积最大的品种郑麦9023病穗率39.8%,病指23.2。

1.4 不同田块间发病程度不同

~20日、25日~26日。其中前3次降水过程较强,分 别 为 6.4mm~53.9mm、36.6mm~72.4mm、12.7mm~47.7mm,其余过程以小到中雨或分散性小雨天气为主。2017年孝感市小麦大部分在 4月上旬齐穗扬花,此期间降雨较多,降水量为56.8mm~123.5mm,平均温度为 15.3℃~16.5℃,气候条件对小麦赤霉病的侵染和发展蔓延极为有利,加上播期不齐导致生育期相对拉长,孢子释放时间与小麦易感病期吻合度高,最终导致小麦赤霉病偏重流行。

1.5 不同播期发病程度有差异

小麦赤霉病的流行程度主要取决于抽穗扬花期平均气温15℃以上的雨水情况。2017年4月份平均气温为17.2℃~18.3℃,雨日为10d~

2 发生原因分析

2.1 田间菌源广泛

小麦赤霉病是我市常发性病害,近几年偏重以上发生年份频率高,田间菌源分布广、基数高。据孝感市植保站3月20日在汉川、孝南等地调查,稻桩带菌率为47%;3月28日在孝南区卧龙乡复兴村调查,稻桩带菌率为52%。菌源量满足小麦赤霉病偏重流行条件。

2.2 子囊壳弹射与抽穗扬花期吻合

3月20日室内镜检子囊壳成熟度为0级,3月28日室内镜检子囊壳成熟度为2级。4月上旬子囊壳成熟开始弹射,刚好与抽穗扬花期吻合。

近几年由于我市农业种植结构的调整,以前的南油北麦常规区域种植格局已经打破,并逐步形成南麦北油格局。全市小麦种植主要分布在汉川市汉江南部原棉产区集中乡镇、汉宜公路荷沙线和水稻集中产区的汉北河沿线乡镇,应城市的汉北河流域的陈河、义河、天鹅、黄滩和安陆市,以南部县市区为主,南部降雨相对北部较多;南部江汉平原小麦连片种植面积大,部分田块田管难以到位,若遇降雨较多年份,田间湿度较大,进一步加重了病害的扩展蔓延;南部湖区多,湖区地势低洼、土质黏重、排水不良,也是导致小麦赤霉病大流行的原因之一。

2.3 气候条件有利于流行

早播的麦田,花期早,正好与今年4月上中旬强降雨相遇,导致早播的小麦赤霉病田间表现要早于迟熟小麦,并且早播的小麦病菌流行扩展快、程度重。

30%的面积1.08万hm2,占发病面积的14.54%;病穗率30.1%~40%的面积3.27万hm2,占发病面积的43.79%;病穗率40.1%以上的面积26.42万亩,占发病面积的23.45%。

13d,月内主要出现了5次降水天气过程:分别为4月4日~6日、8日~11日、16日~17日、19日

图1是500 hPa位温误差与降水场的关系。由图1a、b可知,在预报6 h、12 h时,位温误差大值中心几乎与降水中心一致,范围集中在降水大值区范围之内;随着预报时间的增加,预报18 h、24 h后(图1c、d),扰动位温的误差大值区不只集中在降水大值区,而是沿着降水大值中心向四周扩散,范围明显增大。由此说明湿对流区域是此次飑线过程中误差易快速增长地区,也是预报不稳定区域所在。

抽穗整齐的麦田发生轻,而抽穗不整齐的麦田发病重。地势低洼、土质黏重、排水不良的田块,田间湿度大,病害发生较重。

2.4 种植结构调整加重小麦赤霉病流行

甲醛释放水平达到950 ppm,是世界卫生组织指南规定的10倍,大约是在使用了12个月后。另一位供应商提供的重复测试也给出了类似的结果。

2.5 用药习惯影响防效

一方面受粮食价格影响,小麦收益不稳定,不少农户存在惜工惜本思想,对病虫防控投入少,直接影响防治效果;另一方面,目前生产上使用的都是保护性杀菌剂,对已发病的病穗治疗作用不明显,农业技术部门要求是在小麦扬花初期(扬花10%)开始防治,但大多数农民在防治时间上往往会推迟,有的甚至等小麦普遍扬花后才开始施药,导致防效受到影响。

煤粉燃烧特性参数见表3。由表3可知,钙硫比的增加导致燃烧残余率加大,钙硫比由1.0增至3.0后,燃烧残余率升高了3.61%,发热量降低了1.73 MJ/kg,着火点温度由405 ℃下降至400 ℃。这是因为,钙硫比的增加意味着样品中可燃质含量的减少,导致样品发热量逐渐减小,同时其可折算为灰分增加,灰分的增加降低了O2在焦炭表面的扩散速度,延长了燃烧时间,使相同时间内燃烧不完全程度递增。结合图8可知,随着燃烧温度的升高,有机气体快速析出,焦炭开始大量燃烧,燃烧强度更加剧烈,在460 ℃左右燃烧最激烈,相比之下,钙硫比在1.0~3.0,其对最大燃烧速率的影响较弱。

3 防控对策

3.1 加强田间管理

及时清理“三沟”,做到雨住田干,明水能排、暗水能滤,降低地下水位和田间湿度,促进小麦稳健生长,恶化病害流行的田间小环境。

3.2 抓住防治关键时期

小麦赤霉病的防治要立足预防、见花打药,但小麦抽穗扬花期若遇降雨天气,很可能就错过了防治的最佳时期。因此,若遇降雨较多年份,首次施药时间应提前至破口抽穗期,间隔一周左右再防治一次,以确保防治效果。

3.3 加强统防统治

由于我市小麦收益低,农民种植积极性受到限制。很多县市区小麦赤霉病的防治主要依靠政府的支撑,各地应及时加强组织领导,协调运用好项目防治资金,落实好各类防控物资,充分发挥植保专业化服务组织的优势,开展植保专业化统防统治,提高防治效果。

3.4 正确选用防治药剂

目前防治小麦赤霉病的药剂主要有氰烯菌酯、戊唑醇、咪鲜胺、多菌灵等单剂或其复配剂。为避免病害对某一种药剂产生较强的抗药性,防治时一定要注意上述药剂的轮换、配合使用。

 
刘正
《湖北植保》 2018年第02期
《湖北植保》2018年第02期文献

服务严谨可靠 7×14小时在线支持 支持宝特邀商家 不满意退款

本站非杂志社官网,上千家国家级期刊、省级期刊、北大核心、南大核心、专业的职称论文发表网站。
职称论文发表、杂志论文发表、期刊征稿、期刊投稿,论文发表指导正规机构。是您首选最可靠,最快速的期刊论文发表网站。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 粤ICP备202304699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