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全的杂志信息网

黄颡鱼池塘养殖技术试验推广总结

更新时间:2009-03-28

0 引言

黄颡鱼(peiteobagrus fuividraco)属鲶形目,鲶科,黄颡鱼属。南昌一带居民又称之为黄芽头,因其肉质细嫩、无肌间刺、富含有人体必需的多种氨基酸、尤以谷氨酸、赖氨酸含量高,而颇受消费者欢迎。黄颡鱼喜群居、群体产量高,黄颡鱼具有生长速度快、管理方便、病害少等优点,只需5~6个月规格可达50~100克/尾,非常适宜单养,同时在南昌市由于黄颡鱼销量稳定、市场价高且稳定,故风险比养殖普通四大家鱼要小得多而备受养殖者青睐。鉴于此,江西省恒湖垦殖场在省农垦办农业处渔业科技入户工程将黄颡鱼列为主要品种加以推广,特别是2012年我们在恒湖垦殖场水产场推广了黄颡鱼健康高效养殖7.33公顷,平均每公顷产黄颡鱼11377.5千克,每公顷产花白鲢900千克,亩效益6613.03元,折算为每公顷净利润约为99195.45元,取得较好的养殖效果和经济效益。为进一步普及黄颡鱼养殖技术,尽快使该项技术在江西农垦发挥效益,现将养殖技术总结如下:

本次统计的20种期刊(其中18种为中文核心、CSSCI“双核心”,2 种为 CSSCI),涵盖国内图书馆学、情报学领域中文核心或CSSCI的全部来源期刊,代表国内图书馆学、情报学学术研究的最高水准。统计结果显示(见图2),20种被统计期刊中有19种均刊载有探讨图书馆与MOOC相关问题的论文,表明图书馆与MOOC相关问题已引起国内图书馆学、情报学研究领域的充分重视。19种载文期刊中,平均每种期刊载文10篇,最多载文27篇、最少载文1篇,载文量超过20篇的期刊有3种,表明国内有关图书馆与MOOC相关问题的研究论文在刊载期刊方面的富集现象已经初现。

1 材料与方法

1.1 池塘选择

选择水源充沛、水质清新、无污染、排灌方便、面积0.2~0.667公顷、水深1.5~2米的鱼池15口。鱼池池底平坦,出水口比四周低20~30厘米,以备干塘捕鱼之用。进排水口用60目筛绢网过滤防野杂鱼等敌害进入。塘口每0.33公顷池塘用纱窗布网搭建成100平方米的食台,并配备增氧机、水泵等机械设备。

1.2 放养准备

投放鱼种前10~15天,用生石灰或漂白粉彻底清塘,以杀灭野杂鱼及有害微生物。带水清塘,生石灰每米水深公顷用量2250千克,或漂白粉每米水深公顷用量300千克,化水全池均匀泼洒。干塘清塘,生石灰每公顷用量1125千克,或漂白粉每公顷用量150千克,生石灰宜选择质量好的块灰。干塘清塘时可在池底挖多个小坑,将生石灰倒入,用水化开,趁热将溶化的石灰水全池泼洒。待清塘清野除杂后,再向池塘施放有机肥,每公顷施2250~3000千克,或者施复合肥45~75千克/公顷,以繁殖天然生物饵料。约一周后,池水中出现大量的浮游生物后,即可试水投放黄颡鱼种。

中高职院校在确定课程内容时缺乏有效的沟通,官方的、一体化的专业课程标准尚未确立,中高职没有协同设计合理对接的课程体系,导致中高职阶段的课程内容存在交叉重叠、脱节、断层等现象[4],课程衔接不实。

1.1.4 灭菌情况:组织培养是一种常规无菌操作,利用细胞的全能性外加给予适宜生长的外界培养条件,通过植物组织获得整个植株的过程。而在操作过程中所使用的培养皿、接种用具、实验药剂都需要严格灭菌,否则也会造成大量污染。

崔:我们总会听到评论家的声音,他们会说格里格来自北欧,而您来自南欧的意大利,他们会说起所谓“文化差异”,即便是一些微小的差异,您怎样看这个问题?

1.3 鱼种放养

当水温维持在22℃以上,经试水12小时证实池塘水质安全后就可以安排下苗,放养前5小时左右开动增氧机,下苗时关闭增氧机,也可以在放苗前2小时每公顷水面1米水深,泼洒增氧粉7.5千克,放苗时先将苗种与池塘水体混合,使温差平衡,然后慢慢倒入池塘,此时黄颡鱼苗种会结团集中在一起,应立即用手泼水将鱼苗驱赶开,否则结团的苗种容易缺氧窒息死亡,影响成活率。

1.3.1 放养要求

部分养殖户收获的黄颡鱼个体较小,主要是为了提高产量而盲目增加放养密度,这样做的弊端是容易引发疾病。黄颡鱼的背和胸各有个硬刺,放养密度过大,容易造成黄颡鱼生存压力,鱼摄食时也容易刺伤对方。同时,黄颡鱼养殖过程中容易发生裂头病又称一点红,放养密度过大会产生交叉感染。在养殖水平一般的情况下,放养规格在2000尾/千克,放养密度应控制在180000~225000尾/公顷为宜。产量每公顷可达15000公斤,成活率可达85%以上。

苗种来源于安徽铜陵和浙江湖州,并已经驯食成功的黄颡鱼苗种,2012年6月19~25日分两次共放养黄颡鱼苗种132万尾,平均体长达到3厘米左右,体重2000尾/千克,平均亩放养黄颡鱼苗种10000~12000尾,且规格均匀,但两次放养的苗种经15~18小时长途运输后,已出现部分死亡。饲养半月后0.0667公顷套养大规格花白鲢鱼苗80~120尾(花白鲢配比为1∶10),规格15尾/千克左右,特别要控制鲤鱼、鲫鱼等吃食性的底层鱼类的放养,以防与黄颡鱼争夺饲料和栖息环境,影响其生长。

1.4 饲料投喂

1.4.1 饲料来源

黄颡鱼为杂食性鱼类,自然条件下主要摄食浮游动物、水生昆虫、螺蚬、小鱼虾等,也摄食部分水草、腐屑等饵料。人工饲养条件下,可投喂鳗鱼、甲鱼及蛙类的配合饲料,最好是投喂黄颡鱼配合饲料。黄颡鱼的配合饲料,其苗种粗蛋白质含量需达到42%以上,商品鱼粗蛋白质含量达到38%~40%。养殖场主要分阶段选用浙江明辉及广东海大的黄颡鱼膨化料。

1.4.2 驯食

从2012年6月20日开始放苗到2013年4月20日~5月20日拉网干塘捕鱼,本次项目共收获黄颡鱼83435千克,平均亩产黄颡鱼758.5千克,折合每公顷产黄颡鱼11377.5千克。其中,50克/尾以上的黄颡鱼共计66748千克,占80%,50克以下的黄颡鱼占20%,计16687千克,雄性率占80%(计算方法是按总重量计算),符合项目推广预期。

1.4.3 投饲与投饲量

坚持“以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原则。危害黄颡鱼养殖的主要病害为车轮虫、裂头病(一点红病)。防治车轮虫可用硫酸铜+硫酸亚铁5∶2,0.7克/立方米水体的浓度全池泼洒。防治裂头病即一点红病,可用含量45%苯扎溴胺或者用含量10%聚维酮碘,加含量20%戊二醛全池泼洒,即每0.0667公顷1米水深用45%苯扎溴胺250毫升或者用10%聚维酮碘250毫升加20%戊二醛250毫升全池泼洒,病情严重可隔天再用一次,同时内服抗菌药物氟苯尼考+多维+三黄粉按说明书使用,做成药饵连喂3~5天,即可防治黄颡鱼一点红病,傍晚每天1次,连用3~5天,有较好的疗效。定期使用微生态制剂调节水质,抑制池塘中的细菌、病毒和其他病原微生物等的繁殖,严格防控氨氮及亚硝酸盐浓度超标,并定期泼洒抗应激药物。一年来防治效果显著,基本没有发生大的病害。

教学设计是在执教之前对一节课的整体规划,它主要包括教材分析(明确重点)、学情分析(明确难点)、教学目标、教学过程(明确每个环节的设计意图)、板书设计、作业布置等几部分主要的内容.写教学设计(这里可以认为是日常所说的教案)是每一位刚站上讲台的青年教师必须具备的基本功,而且最好是写详案,具体到每一句话,每一个动作,只有这样才有可能做到心中有数.

1.4.4 水质管理

首先要做好水质管理工作,黄颡鱼属底层鱼,喜高溶氧的清新水质,因此养殖中要做到勤换水:4~6 月份,每10~15天加注新水1次,每次加水 20~30 厘米;7~10月份,每7~10天加注新水1次,每次加水15~25厘米。晴天中午开动增氧机将池水曝气2小时。高温天气、高密度养殖带来塘底大量的残饵和排泄物,分解后致使有害物浓度高,大量消耗水中氧气。因而要定期适当施放EM菌、芽孢杆菌、光合细菌等,让有益菌群去除水中的氨氮和亚硝酸盐,以保持良好水质。同时要勤巡塘、勤观察生长情况、勤捞杂草污物、做好记录。

1.4.5 病害防治

黄颡鱼有集群摄食的习性,每0.3~0.67公顷鱼塘可设1个食台。一般将整个投饲过程应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6月份以前每日投饵4次,日投饵率在6%~10%;第二阶段7~9月份日投饵3次,投饵率3%~5%;第三阶段10月份以后日投饵2次,投饵率2%~3%。具体投喂量正常以60分钟内是否能将所投喂饲料吃完且不剩为宜,酌情增减投饲量,投喂时间早晨6:00,下午7:00。投喂要做到“四定”。由于黄颡鱼口裂较大,因此饵料粒径要相应加大,以粒径1.0毫米的颗粒料作为开口饲料,成鱼料粒径可达到3.0毫米以上。浮性饵料则会更好地提高饵料利用率。另外,天气闷热及阴雨天时,应适当少投或不投,保证吃饱但不浪费。

2 结果

2.1 项目推广效果

投喂黄颡鱼膨化配合饲料前,需先对黄颡鱼苗种进行驯食。驯食方法是,在苗种下塘1天后,将黄颡鱼喜食的鳗鱼、甲鱼饲料做成汤圆大小的圆粒,沿池塘四周水下面15~20厘米处,每隔2米放1粒,每天早晚各1次,连喂3天,就可看见有鱼苗接连不断来吃料,待其习惯吃食后,3~5天后饵料逐渐做成食团状,逐渐减少四周的投食量,增加食台附近的投食量,慢慢就把黄颡鱼引向食台吃料,在驯食过程中应逐渐增加黄颡鱼膨化配合饲料,减少鳗鱼、甲鱼配合饲料量,直到鱼习惯到固定食台摄食配合饲料为止,驯食即告成功,也可以用投料机投料进行驯化。

2.2 项目推广经济效益分析

黄颡鱼总产量83435千克,其中50克/尾以上的黄颡鱼共计66748千克,售价24元/千克,产值1601952元,50克以下的黄颡鱼计16687千克,售价13元/千克,产值12169131元,花白鲢产量6600千克,平均售价8元/千克,产值52800元,合计总收入为1818883元,总支出为1191420元;其中,苗种费158400元,饲料858000元,鱼药12320元,人员工资100000元,水电排灌费11000元,鱼塘管理费51700元。净利润727463元,亩净利润为6613.03元(折算为每公顷净利润为99195.45元),饵料系数1.3,投入产出比1∶1.532。

3 小结与讨论

3.1 放养密度

1.3.2 放养规格及密度

(2)提升旅游企业创新能力。创新是发展的源泉,一个企业要想击败众多竞争者,在市场上占据一定份额,必须要与时俱进,不断提升自身的创新能力。通过分析可知,“企业的结构、战略和竞争”一项中得分最低。目前我国的旅游市场同质化竞争严重,惠州市的旅游企业应树立独树一帜的品牌,提高旅游企业的知名度。

3.2 鱼体变色

黄颡鱼在养殖过程中鱼体容易变色,偏黄或发白。在养殖过程中,有些养殖户为贪图便宜,购买了一些质量较差的饲料,结果收获时黄颡鱼体色发发白。当然鱼体变色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据资料介绍,主要原因是鱼体质、养殖环境与饲料品种三大因素。因此在养殖过程中应选择高品质的黄颡鱼配合饲料,同时做好饲料的保存是很重要。养殖环境(如光照、温度、盐度、密度和水质因子等)也常引起鱼体变色。过高密度养殖、乱用药等引起的环境胁迫问题导致鱼体变色也常有发生。体色不好会严重影响到黄颡鱼的上市销售。

采用SPSS 20.0统计软件,描述性分析:对于NSE、S100B蛋白、NNNS神经行为评分定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对于听力筛查结果定性资料,采用率表示。统计学检验:对于定量资料的比较,采用t检验,以P<0.05认为有显著性差异。

3.3 水质管理

黄颡鱼对池水的水质要求较高,故养殖时要注意调节水质,控制水体中的氨氮、亚硝酸盐的浓度不能超标,在养殖过程中要经常使用EM菌、芽孢杆菌、光合细菌等生物制剂,让有益菌群去除水中的氨氮和亚硝酸盐,以保持良好水质。成鱼养殖会经常使用硫酸铜+硫酸亚铁杀灭车轮虫,次数多了也很容易引起重金属含量超标,强化解毒、保持水质清新及溶氧充足非常必要。特别在黄颡鱼越冬时期,更应加强水质管理,培肥水质,否则,开春后水温升高,如管理不当,黄颡鱼很容易发病影响产量和养殖效益。例如,在推广过程中,其中有一口 0.33 公顷的鱼塘因管理不当,开春后黄颡鱼发生水霉病和出血病引起大批死亡,损失惨重。

3.4 市场前景

黄颡鱼味道鲜美、价格略高,是大众性消费水产品种,国内及南昌消费市场巨大。目前,黄颡鱼养殖技术已趋成熟,养殖效益日益显现,特别在当今普通水产品市场需求较疲软的情况下,市场前景更为看好,值得大力推广。

3.5 鱼种习性

黄颡鱼为底栖穴居性鱼类,白天多潜伏池底及暗处,活动范围小,抢饲能力差,是池塘套养黄颡鱼难以实现高产的主要因素,池塘单养,黄颡鱼群居性较强,其他鱼干扰又较少,反而具有很强的群体摄食能力,在纯单养的养殖环境下,能够形成较高产量及效益。

3.6 全雄鱼种养殖的推广

由于在同样的养殖条件下,雄性黄颡鱼生长速度比雌性黄颡鱼生长期速度快30%~50%,特别是由于雄性黄颡鱼个体特别大,更受消费者青睐,售价高出雌性1倍,且养殖雄性黄颡鱼既可缩短养殖周期,又可降低养殖成本,提高养殖效益,今后全雄黄颡鱼养殖值得大力推广。

3.7 池塘清塘消毒一定要彻底

清塘消毒目的有两个:一是杀灭病菌;另一个是杀死池中的小杂鱼、虫卵及螺蚌,特别是小杂鱼更是与黄颡鱼争水体抢饲料。黄颡鱼生性胆小,小杂鱼会干扰黄颡鱼采食,导致黄颡鱼采食量下降,降低饲料报酬,影响养殖效益。

 
封高茂,陈文静,丁立云,饶毅
《江西水产科技》 2018年第01期
《江西水产科技》2018年第01期文献

服务严谨可靠 7×14小时在线支持 支持宝特邀商家 不满意退款

本站非杂志社官网,上千家国家级期刊、省级期刊、北大核心、南大核心、专业的职称论文发表网站。
职称论文发表、杂志论文发表、期刊征稿、期刊投稿,论文发表指导正规机构。是您首选最可靠,最快速的期刊论文发表网站。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 粤ICP备202304699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