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全的杂志信息网

稻鳅综合种养技术

更新时间:2009-03-28

0 引言

泥鳅是我国传统的名优水产品之一,素有“天上斑鸠,水中泥鳅”之称,具有较好的营养价值,其具有的保健功效和药用价值,颇受消费者的青睐,另外日韩两国及东南亚地区也是传统的泥鳅进口市场。随着国内外市场需求量的增长和野生泥鳅资源量的下降,市场供需矛盾将日益突出,开展泥鳅养殖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

泥鳅适合在有一定肥度,水位较浅的小水体生活,尤其适合在耕作层较深的稻田中养殖。稻田养殖泥鳅是目前较为理想的一种稻田综合种养生态农业模式,但必须结合当地水资源特点,为促进稻田养殖技术的普及,推动泥鳅养殖的发展,在深入到多个稻田养殖泥鳅试验、示范点收集材料基础上进行总结,简述要点如下:

湿法脱酸对HCl和SO2的去除率高达99%以上,并对烟气中粉尘、二恶英等污染物也具有一定的去除作用。该工艺在火电、烧结厂等应用较广泛,技术成熟,脱酸率稳定。

1 稻田条件和田间工程建设

1.1 稻田选择

养殖稻田要无农药残留污染,或工业废水污染。土壤要求保水力强,无渗漏,水源充足,冬天不干枯,水源水质应符合渔业水质标准要求的规定。土质以壤土或黏土为宜,每个稻鳅综合种养区域10公顷以上较佳,每块面积0.1~1公顷(1.5~15亩),不宜过大,通常较多选择隔离条件较好的山区垄田、丘陵山坞稻田更好控制外来污染,进行稻鳅综合种养。

1.2 田块工程建设

1.2.1 开挖暂养沟池

在稻田的进出水两边开挖宽4米左右深0.8~1米的暂养沟池,进水区沟池面积为出水沟池面积的4倍左右,暂养沟池总面积约占稻田面积的5%。

2.2.2 消毒

目前推广的养殖模式有三种,如表1所示:

开挖环沟和田间沟沿四周田埂内侧,距埂0.5~1米挖环形沟,沟宽0.5米,深0.4~0.5米。在田中加挖“十”字或面积稍大的“井”字形的田间沟。暂养沟、环形沟、田间沟面积之和占稻田面积的10%左右,并做到沟沟相通。

1.2.3 加高、加固田埂

大学同学聚会,他们都去了。有不知情的人说着艳羡的话,两人都不争辩,聚会到热闹处,有知道的人也开始起哄,让他们喝个交杯酒,于是喝了,酒很涩,加了他的懊悔和她的泪。

用开挖环沟和暂养沟的耕作层土加高田埂达到高出田块0.6~0.8米,加宽田埂达到耕作和收割机械能顺利通行,并夯实加固,严防漏水。

另外,应辅助以大直径钻孔等卸压方式实施巷道迎头超前和工作面两帮的立体式卸压,提前释放部分积聚能量,从根源上减少较大压力的突然释放,减轻冲击波对围岩的破坏程度(图8)。

1.2.4 进排水口加防逃设施

进水口和排水口地基要求相应宽些,并夯实加固,用网目适宜的筛绢或聚乙烯网片等做防逃设施(也可采用有关专利产品)。

泥鳅苗种放养前对稻田中的暂养沟、环沟、田间沟要彻底消毒,每公顷用生石灰750~1000千克,化水泼洒。

1.2.5 架设防鸟网

在进出水口暂养沟池上方架设防鸟网,防止夜鹭和白鹭等摄食泥鳅。

2 水稻栽插

2.1 整地施肥

稻田要精耕细作,施足基肥。宜用肥效长的粪肥、饼肥等有机肥料,用量根据土地肥力掌握在7500~30000千克/公顷之间,外加生物有机肥等1500千克/公顷或复合肥1500千克/公顷,插秧前均匀撒入田间,再灌水整田。

2.2 插秧准备

栽秧时要做到浅水(2~4厘米)、匀、稳、直,深度1厘米。田中行距25~30厘米,株距10~14厘米,可适当提高田埂内侧、沟旁的栽插密度,株距 4~5 厘米,充分发挥边际优势。每1/15公顷(1亩)1.0~1.5万株基本苗为宜。

宜选择耐肥力强,抗倒伏,抗病力强,产量高,品质优的品种,选种要因地制宜,避免未经试用大面积推广。常见选用的有江西中南丘陵山区,早稻品种为:淦鑫203;晚稻品种为:金优299等。湖南早稻品种为:中喜早17号、金优974;福建中稻品种为:中浙优1号、中浙优21号;安徽中稻品种为:杨两优6号、皖稻131、丰两优4号、D优202;鄂东南中稻品种为:荆两优10号、杨两优6号;贵州高原品种为:T优613、中优849和深优9743等。

①检查预制构件的堆放和场地转弯平面的布置(场地面积,承载能力和道路回转半径应满足项目建设的需要)。②检查起重机械的选择和布局(机器的起重能力和回转半径应满足起重和安装部件的要求)。③检查预制构件的整体安装过程(根据组装顺序和工艺流程)。④对工程的质量进行严格监控,对其严格把关。⑤审查子项目的施工方法(按照规定的要求和数据编制的相关要求)。⑥检查组件产品(运输,堆叠,存储)的保护措施。⑦审查技术措施,确保施工安全和质量。⑧审查绿色施工和文明施工的措施。

最后,本文存在两个问题可以进一步改进:第一,使用跨越时间更长的面板数据得到的两步估计值更加稳健,但由于数据局限,目前无法实施;第二,其他因素,如预期、相对收入等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在整个分布上的变化如何,以及中国其他群体,如农村居民、城市移民、老年人等主观幸福感的决定因素用面板分位数回归方法分析后得到的结论又有何异同,需要更深一步地研究。

插秧前2~3天,遍施一次高效、低毒、低残留的生物农药,消灭病原,预防水稻病虫害发生。

2.2.3 插秧

图像小波去噪首先要根据去噪图像的特点选择合适的小波基函数。针对肺部CT图像的特点选择Daubechies小波(dbN)。dbN小波具有紧支集的标准正交基,其离散形式如下:

2.2.1 水稻品种选择

3 稻田养殖泥鳅模式

1.2.2 开挖环沟和田间沟

为研究超厚宽幅水泥稳定碎石基层应用效果,本文参照《公路路基路面现场测试规程》(JTGE60—2008)对试验段基层与并机分层摊铺施工的基层表面平整度进行检测。检测方法选用3m直尺法,每100m测试2处,每处10尺,检测结果如表4。

 

表1 稻鳅综合养殖泥鳅放养模式

  

养殖模式投放规格放养时间密度(万尾/公顷)收获时间起捕规格(尾/千克)产量(千克/公顷)饲养周期(天)当年苗养殖水花4月中下旬10011月中下旬50~10030002104~5cm 0.5~1.0g5月中下旬4511月中下旬50~1003000180隔年鱼种养殖8~10cm 4~5g3月初12~187月初30~503000120

4 消毒与泥鳅苗种投放

4.1 消毒

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简称RFID技术也就是射频识别技术,是构成物联网技术非常关键的一个组成部分。一套完整的RFID技术系统主要包括阅读器、电子标签以及应用系统。其主要的工作原理就是利用阅读器发射具有一定频率的无线电波给应答器,以此来驱动应答器输出所需数据,然后阅读器会读取收到的数据,将其送给应用系统进行处理。

4.2 放苗时间

大规格鱼种投放在3月初进行,当年苗种放在4~5月中、下旬进行。

4.3 泥鳅苗种基本要求

泥鳅苗种建议选择泥鳅(青鳅),也可选用大鳞副泥鳅。苗种要体质健壮,无伤病,自繁自育或就近购买。

4.4 放苗地点

稻秧栽插前,将苗种先放入暂养沟池中暂养,待秧苗栽插完毕并返青后加水将苗种引入稻田。

5 饲养管理

5.1 饲料

泥鳅是典型的杂食性鱼类,喜食各种浮游动、植物及腐殖质、种子、底栖动物等。麸皮、豆饼、菜饼等也能较好地利用。养殖宜采用动、植物饲料合理搭配的配合饲料为主,蛋白质含量30%~38%。饲料卫生指标及限量应符合《无公害食品渔用配合饲料安全限量》的规定。水花下暂养沟池前15天,采用有机粪肥培肥水并接种水蚯蚓,控制在轮虫高分期泥鳅水花下暂养沟池,下池前1周,不需投饵,1周后添加生物有机肥、肥水王和粉状配合饲料等,培养1个月左右,可投喂微颗粒饲料。

5.2 投饵方法

按照“四定”原则投喂,每天投喂2~3次,早上9时和下午5时各1次,饵料、饲料投在环沟中设置的食台上,每1/15公顷设直径50厘米的圆形食台10~15个。做到不投喂变质饵料,饵料、饲料组成相对稳定。投喂量在一段时期内要相对恒定,具体量根据天气、温度、水质、鱼类活动情况进行适时调整。

5.3 水质调控

正常情况下,稻田保持水深10~15厘米的。一般稻田应保持微流水,水花苗下池养殖模式进水管要采用60目筛网布过滤,并保持一定的肥度,过肥要及时换水,过淡要补充肥料,通常3~5月和10月每10~15天换水1次,5~6月每7~10天换水1次,7~9月每5~7天换水1次,每次换水量为稻田水量的1/4左右。定期用生石灰、过氧化钙、钙镁磷肥(约600千克/公顷)或微生物制剂调节和改善水质。底质发黑时使用适量过硫酸氢钾复合盐等进行改低。

5.4 水稻水肥管理

实现氮肥前移,攻苗早发,促进根系发育,促进分蘖早生快发。

5.5 病害防控

经常寻田观察稻田水位,捞出蛙卵、蝌蚪等摄食泥鳅苗的敌害生物。冬前全部翻沤浸泡,适当迟栽,加深水预防白叶枯,垄口高密度安装太阳能杀虫灯防外区域虫源进入,利用生物农药,性诱剂诱杀二化螟,安排部分早播早栽稻田块诱虫危害,集中专杀等进行虫害防控。

6 收获

在水稻收割前水温降至15℃时用地笼网结合进排水刺激在沟或中诱捕达到规格泥鳅上市,小规格转入出水口暂养池继续强化培育至上市规格。

 
刘君楠,王自蕊,张正洲,王海华,徐先栋,周秋白
《江西水产科技》 2018年第01期
《江西水产科技》2018年第01期文献

服务严谨可靠 7×14小时在线支持 支持宝特邀商家 不满意退款

本站非杂志社官网,上千家国家级期刊、省级期刊、北大核心、南大核心、专业的职称论文发表网站。
职称论文发表、杂志论文发表、期刊征稿、期刊投稿,论文发表指导正规机构。是您首选最可靠,最快速的期刊论文发表网站。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 粤ICP备202304699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