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全的杂志信息网

新媒体语境下偶像养成节目的创新初探——以《偶像练习生》节目为例

更新时间:2009-03-28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进步和新媒体的逐步发展,带来了综艺选秀节目的许多变革。自2005年开始,以《超级女声》为代表的一系列电视选秀节目层出不穷,2016年浙江卫视推出的《燃烧吧少年》、湖南卫视的《夏日甜心》、以及浙江卫视少女“偶像养成”节目《蜜蜂少女队》,再到2017年浙江卫视制作的《天生是优我》等都不同程度地吸引了观众的视线。在新媒体语境下,诸多网络偶像养成综艺节目也逐渐以其新颖、开放、活跃的节目特点吸引公众视线。

选定4个硅钙合金标准样品(GSB03-2197-2008、QD10-122、QD10-123、GBW01431a),按1.1和1.2的条件,1.4的熔片方法和1.5校准曲线进行了测定。所测结果按公式(4)进行校正,质量校正前后的分析结果、玻璃片质量和统计量列于表3。表3中:x为测定值,为测量平均值,s为测量结果标准偏差,μ为标准样品的认定值,srm为标准样品的标准偏差,t为t检验计算出的t值,t=

中国“偶像养成”类综艺选秀节目的制作模式多借鉴日韩,将新人的训练、选拔过程及出道经历搬上荧屏打造成综艺节目。由爱奇艺公司打造的《偶像练习生》节目于1月19日晚8点正式上线。100位练习生集结于此,接受所有观众的“挑选”,最终由观众投票选出的9位练习生将组成偶像男团出道。节目上线一小时后,播放量轻松破亿,微博阅读量达到15亿,开播当晚共拿下了18个微博热搜关键词。“练习生”制度是日韩一种挖掘新艺人的方法,经纪公司定期进行选秀并培训作为出道艺人的预备人选。如吴亦凡、鹿晗等偶像明星都是通过练习生方式出道成为艺人。《偶像练习生》将练习生的培训过程以真人秀的形式播出,并由娱乐公司的内部选拔变为观众投票选择,以此来推动粉丝和偶像的共同养成。

1 《偶像练习生》节目的创新之处

1.1 强大的制作团队和宣传优势

《偶像练习生》节目本身具有敏锐的市场洞察力和资源整合能力。

本次兰心奖还对行业里的公益人士、优秀企业家、优秀培训师等为家政服务业做出杰出贡献的人员进行了表彰,评出了“公益奉献奖、兰心希望之星、杰出贡献企业家”等奖项。

⑦有学者认为,被遗忘权是用于个人信息数据被不当获取或使用时的救济制度。参见万方《终将被遗忘的权利——我国引入被遗忘权的思考》,《法学评论》2016年第6期。

偶像养成类综艺节目具有较强的固定粉丝的能力,此过程中粉丝与偶像共同经历其成长变化、进步退步,使粉丝与偶像的关联性大大增强。这种模式下诞生的偶像如李宇春、TFboys、华晨宇等人,至今依然拥有高人气。作为偶像养成的重点之一,粉丝在练习生成为偶像的过程中担任接近主导的角色,粉丝由此提升了节目的代入感,这也是粉丝经济的特点之一。

节目平台将节目定位为偶像男团竞演养成真人秀节目,既具有传统综艺选秀节目依据标准选拔明星的“选秀”性质,又具备纪实性的真人秀综艺节目特点。节目制作团队动用了158个机位进行112天不间断的拍摄,全方位展现练习生的演出表现、训练过程和日常生活。与以往偶像对于观众来说仅是在舞台上的星光熠熠的明星不同,节目纪实性的跟拍全面展示偶像作为普通人的性格特点、喜怒哀乐,使受众从心理上与偶像一起“养成”。此制作模式更能吸引年轻受众,符合现代“90后”“00后”的追星心理。

1.2 拉近观众与节目距离,“全民”成为“制作人”

从2005年的《超级女声》开始的电视综艺选秀节目到2017年的《天生是优我》等电视偶像养成节目,其节目主体大多由“评委”或“导师”和“选手”构成,观众更大程度上是节目的旁观者,参与的部分较少,对选手最终的去留决定程度较小。而《偶像练习生》在消除与观众的隔阂方面进行了更为大胆的创新,通过限时的线上投票,将练习生的去留完全交给观众决定。粉丝就此产生参与感以及基于粉丝身份的自我认同感。

《偶像练习生》节目播出过程中不仅在平台进行大面积宣传,更是利用了新媒体环境下多种传播媒介进行多种形式的节目推广。例如上文提到的利用官方微博的高密度更新和抽取现场观众的方式提高全民参与度,后又在新浪微博的“明星势力榜”中开辟“练习生榜”,吸引粉丝在微博为偶像“打榜”。粉丝通过发布相关微博、增加互动数等方式为偶像助力,也使节目相关话题多次登上微博热搜榜,并多次拿下微博阅读量及短视频播放量首位。对于练习生本人来说,最显著的是微博粉丝数量的变化,如第一期被评为A等级的陈立农来说,其粉丝数从2 000多猛增至148万。其次节目也联合网易云音乐制作练习生歌曲合集,播放量不断飙升。节目团队利用各方媒介资源参与节目传播过程,极大程度地提升了节目的关注度和影响力,也由此带来了经济效益的大幅提升。

2.优化高校周边生活环境。我国高校有着较高的开放性,学生与外界社会有着较多的接触,校外校内的生活环境如果不好,将会对学生的思想价值观念带来较大的影响,进而在校园内产生一些不良的社会风气,引发突发事件发生。因此应当加强对高校周边生活环境的改善。

1.3 “选秀”融合“真人秀”,满足受众心理

第三,节目中的“全民制作人代表”张艺兴和节目中的导师李荣浩、王嘉尔、欧阳靖等明星艺人也使节目拥有了不小的粉丝基础。参与节目的100位练习生虽然对观众来说大多是陌生面孔,但也不乏原本已经小有名气的“明星”练习生。如大热选手蔡徐坤在节目播出前个人微博就有164万粉丝,也有不少粉丝数量几十万的练习生选手。此外,节目开播前,79位明星大咖为相关练习生录制加油视频,无疑为节目带来了大量粉丝。这就使得节目还未开播便已博取了众多眼球,赚取了大量流量。

第一,播出平台爱奇艺于2017年底已拥有5 080万订阅用户,其庞大的用户数量使节目拥有了一定数量的基础受众群。加上爱奇艺平台在节目上线之前以节目嘉宾张艺兴、王嘉尔、李荣浩等明星艺人和节目独特的选拔方式为宣传特点在平台上播出广告进行造势。

1.4 整合媒介资源,制造粉丝经济

第二,节目中的100位练习生除了8位个人练习生,其余的92名练习生分别来自31家经纪公司。其中包括国内知名的传媒公司华谊兄弟、国内最早体系化培养练习生的乐华娱乐、《康熙来了》制作公司野火娱乐、著名影视公司慈文传媒等。在节目开播之前各个经纪公司也利用其自身的媒介资源为节目宣传推广。

此外,节目制作团队融合各类媒介资源,利用舆论关注度最高的官方微博抽取能够进行现场录制的“全民制作人”。通过节目的官方微博发起与微博用户的互动,利用时下较为流行、受众参与度较高的微博抽奖的方式抽取现场观众。这不仅在微博领域对节目进行了大范围、高频率的宣传,受众参与的积极性得到更大程度的提高,同时也增强了心理的参与感和认同感。

2 《偶像练习生》节目存在的问题

2.1 制作模式借鉴韩国,创新程度不足

偶像养成形式多见于日韩,“练习生”制度一开始也是由日韩传入我国,成为当今我国各经纪公司培养偶像艺人的形式之一。2016年韩国Mnet公司推出的选秀节目《PRODUCE 101》从101位来自不同经纪公司的女练习生中选择成绩优秀的前11名组成团体出道。后又推出第二季男生版本。

《偶像练习生》作为国内独树一帜的网络偶像养成节目,其节目形式和传播方式具有一定的创新性,但在节目制作方面主要借鉴了韩国综艺节目的经验,在赛制、舞台和选手风格等方面都能看到韩国偶像养成类节目《PRODUCE 101》的影子。节目内容和形式上创新程度不足,需要在节目的创意策划环节加强创新性,并从内容上创新偶像养成的过程和观众参与的形式,以此来增强节目的新鲜性、关注度以达到在受众群中产生良好的接受效果。

2.2 选手水平参差不齐,传播效果有待提高

作为一档偶像养成类综艺选秀节目,其拍摄时间只有3个月左右,在较短的时间内培养偶像,对练习生的水平也应当有较高的要求。但是节目海选之后参与节目录制的100位练习生并不都具有较高的舞台表演水平。例如第一期节目对练习生进行评级之后,最优秀的A等级练习生和最低的F等级练习生之间有着不小的水平差异。虽然练习生由低等级向高等级的进步过程也作为节目的看点之一,但也不乏有的功底较差、表演能力较弱的练习生仅靠幽默感、综艺感和节目效果提高人气,与节目打造优质偶像男团的初衷有所不符。

3 结论

《偶像练习生》节目以其新鲜性、独特性和广泛的受众参与成为了国内具有代表意义的网络偶像养成真人秀节目。它从制作模式上和传播过程上改变了传统的综艺选秀节目的范式。节目从播出平台到宣传媒介全部依托新媒体平台,融合视频媒体、社交媒体和网络音乐媒体共同作用于传播过程,最终收获了良好的传播效果。虽在创作上借鉴韩国综艺节目模式,但具有适应国内环境而做出的改变,适应国内网络综艺节目的传播要求。节目以其显著的互动性、受众参与性成为未来新媒体偶像养成真人秀节目值得借鉴的节目类型。其媒介整合传播的方式也在增强节目传播效果和提高经济效益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刘光磊,饶婷.我国电视养成类节目的赢利模式探析[J].东南传播,2018(1):83-85.

[2]刘光磊,饶婷.我国养成类电视节目存在的问题与解决对策[J].今传媒,2017,25(12):7-9.

[3]李晨.偶像养成类综艺选秀节目特色与发展策略探析[J].南方电视学刊,2017(3):64-66.

 
常艺馨
《科技传播》 2018年第09期
《科技传播》2018年第09期文献

服务严谨可靠 7×14小时在线支持 支持宝特邀商家 不满意退款

本站非杂志社官网,上千家国家级期刊、省级期刊、北大核心、南大核心、专业的职称论文发表网站。
职称论文发表、杂志论文发表、期刊征稿、期刊投稿,论文发表指导正规机构。是您首选最可靠,最快速的期刊论文发表网站。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 粤ICP备202304699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