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全的杂志信息网

老手艺 新机会——探秘广西手工制作古法红糖

更新时间:2009-03-28

广西盛产甘蔗,以蔗手工制作红糖已经有几百年的历史。在儿时的记忆里,红糖是珍贵的零食,腊月里家家户户开始准备年货,人们用红糖、花生做成糍粑作为迎接新年的小吃。但很长一段时间,这个有上百年历史的工艺也面临着被冷落的境地,红糖还只是村民们逢年过节时桌上的一道甜品,并未形成相应的产业。如今,不少村庄延续传统手艺,整合甘蔗种植和提高制糖工艺,规模化、品牌化,推进红糖制作从小作坊走向大市场。古法红糖越卖越火。

 

老工艺穿“新衣”迎来商机

2月初,春节临近,武鸣区府城镇富良村里炊烟袅袅,许多农户将刚从地里砍回来的甘蔗切碎碾压熬煮。清冽的空气中弥漫着醉人的甜香,熊熊燃烧的灶火上架着的十几口大锅,红色的糖浆在锅中咕噜咕噜冒着泡;几名制糖师傅手握长勺,不停搅拌着糖浆……糖浆装罐冷却,纯正的古法熬制的红糖便制成了。

府城土制红糖是府城镇富良村的传统产品,精选优质甘蔗,历经洗净、切碎、碾压、开泡、赶水、出糖、打沙、成型等18道古法天然传统工艺步骤,通过直风抢灶、古法连环锅等纯手工精心熬制而成。采用传统工艺熬制的红糖,自然清甜,蔗香浓郁。

“师严然后道尊,道尊然后民之敬学”“附手、高揖、拜”简单的揖礼三拜将“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孝亲尊师”的传统经典植根于中和学子的心中。学生行儒家拜师束脩六礼对孩子们来说更是一次意义非凡的体验与荣耀,中和学子会随着阅历的增加,逐渐领悟,体知其中的微言大义。

富良村村民熬制红糖的时间一般为春节前,持续一个月左右。村民李桂青也在自家门口支起大锅,烧柴熬制。

站在石塘庄村口,未见红糖,但闻糖香。一缕缕白烟不断升腾,空气中弥漫着香甜的味道。

待糖浆的水分基本蒸干,再次舀入一口冷铁锅内,继续不停地打冷锤,加速沸腾的糖浆冷却。打完冷锤之后静置两三分钟,即可倒入模具,等糖浆凝结成型。

而有着“红糖之乡”的广西忻城县城关镇黄金村,每当秋冬季节,家家户户便开始收砍甘蔗熬制红糖,他们的古法纯手工熬制红糖技艺传承了上千年,熬制出的红糖不添加任何添加剂,香醇可口,味道纯正,成为当地著名的特产。

近年来,有着传统年节色彩的红糖在市场上重新走俏。像李桂青一样,在不少人看来,“大城市的年货虽然琳琅满目,仍难以取代老家甘蔗熬制出的那股子独特风味”。

红糖生产带动村民就业致富

红糖在市场上重新走俏让李桂青看到了商机,便在前两年成立了红娘糖坊。“创业伊始,困难重重,榨糖条件简陋,产品没有包装,生产出来的红糖再好,买的人还是不多。”李桂青说,过去村里的基础设施条件差,很多经销商对这里的产品不感兴趣。

为了得到市场认可,她在保留“古法”红糖原味的基础上,试着增加生姜、玫瑰花等新口味,还发展出了真空袋装、罐装等包装方式,后来,还尝试着在网上推销自己的红糖产品,终于受到消费者的欢迎,畅销区内外。

古法红糖越卖越火,对李桂青一家来说,春节前正是最忙碌的时候。为了能在收获季里榨出足够数量的红糖,从去年11月开始,她家的12口连环锅就开启了满负荷运转模式,一天也没闲着。

穿上“新衣”的古法红糖,在走出家门、畅销市场的同时,也使农民们的钱袋子鼓起来了。那又如何创立品牌让传统土制红糖从小作坊走向更大市场呢?

“从榨甘蔗开始,只需10个多小时,红糖就能成型。”李桂青说,她家的12口连环锅,一天能生产红糖1000公斤左右。随着红糖产量不断提升,李桂青以平均每天130元的薪资,找来30多个村民帮忙。“从收甘蔗、榨甘蔗,到熬煮、冷却,每一个环节都需要人手,正好大家农闲时也有活可干。”如今,每年到了甘蔗成熟收获的季节,村民们都忙着砍甘蔗、榨糖水、熬红糖……

广西既然盛产甘蔗,当然就不止府城才有土制红糖。

目前,富良村红糖作坊已发展有近20家,年产量大约15万公斤,产值达到300多万元。

手工制作红糖也是上林县白圩镇龙宝村石塘庄一些群众的祖传手艺,靠这门手艺,村民每年可以挣到不少收入。

物理法工艺主要包括磁选法、浮选法、风选法、重选法、电解法以及多种物理方法组合等,主要利用粉尘及废弃物物理性质不同,从而起到筛选效果。物理法主要以辅助回收为主,无法完全通过物理法实现锌回收,物理法主要用于辅助火法或湿法炼锌。

现在熬糖的工艺和以前相比,除了榨蔗汁用了机器取代人工,其他工序一直没有变。而后便是榨取蔗汁,据李桂青介绍,熬制过程至少需要过滤四、五道才能将放置沉淀干净的蔗汁入锅熬煮。第一锅是煮水锅,甘蔗汁沸腾的同时会有很多杂质浮上来,将它捞起去除。转移到第二锅,同样不停地蒸发水分,进一步去除更细小的杂质,以保证红糖的口感。第三锅水分已经很少,基本变成浓稠的甘蔗糖浆。这时需要技艺娴熟的手艺人不停地打锤,防止糖浆变焦,粘在锅上。

40来岁的周海银,从懂事的时候就开始跟着父辈学制糖,所以对熬制红糖的手艺已经很娴熟。他熟练地舀起刚熬制出锅的红糖浆往一旁的木模具里浇制。他的妻子则在炉灶前烧火。

第二,对传播途径进行融合。在这个被网络所渗透和覆盖的当今社会,媒体借助网络这一极具包容性的渠道进行传播和发展。成熟的科学技术为媒体的有效传播提供了技术支持。在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的融合中,应该建立更容易被观众接受的媒体形式。例如:网络视频、音频、图像等。

岑瑞庆的家乡在广西贵港市五里镇垌心村,村里的古法制糖工艺自清朝流传至今,2013年,大学毕业回到家乡的岑瑞庆给古法红糖打造了一个叫“乌乡”的品牌,力图用他研制的“乌乡红糖”为家乡为这个时代带来传统的味道。

然而,传统制糖一个榨季要持续四五十天。因为活儿辛苦、赚钱少,现在村里的年轻一辈几乎都不肯学这门手艺。因此,这个有上百年历史的工艺也面临着被冷落的境地,很长一段时间里,红糖还只是村民们逢年过节时桌上的一道甜品,并未形成相应的产业。坚守着传统制糖工艺的村庄更是屈指可数。

新销路,电商营销创品牌

“工艺改进了,硬件设施改善了,我们的订单越来越多。”李桂青说,现在她家的作坊生产线一个榨季能生产约5万公斤红糖,仅红糖收入就达到30多万元。

你不进屋了?呼伦吓了一跳,心想不进屋你想干什么呢?像石狮子一样守在门口?晚上睡在门口?就算你是丈母娘,也不能倚老卖老,咄咄逼人吧?

周海银家种植了8亩甘蔗,亩产原蔗5吨左右,每吨原蔗可制成红糖约90公斤,按目前市场行情价每公斤20元计算,他家生产红糖年收入达7万多元。

在榨季到来之前,岑瑞庆把作坊的环境、制糖工艺的照片和视频放在网上,许多人关注到他的“乌乡”,他用网络众筹的方式获得了3万元的定金。有了资金的保障,他甩开膀子干,2015年就有了6万斤的产量,较前一年的产量增长了15倍。

岑瑞庆把古法红糖店铺开到了豆瓣和淘宝上,销售的品种除了传统的原味红糖,还有姜茶红糖、桂花红糖、玫瑰红糖等多种不同口味的红糖。在围绕红糖研发新产品的同时,2016年,他还请来糕点师傅,用红糖研制出饼干、花生酥、牛皮糖等小零食,这些新产品一上线就受到年轻顾客的欢迎。

环保加湿型空调是在普通空调上加以改进,利用SolidWorks创建的空调模型结构如图1所示,在壁挂空调的下侧增加的小方柜里面放超声波加湿器和制冷剂回收箱体,用2根水管将焊接板式冷凝器与超声波加湿器连接起来,通过外部结构图(见图2)可以确定超声波加湿器,制冷剂回收箱体、高压管、低压管及2根冷却水管的具体位置。

“这就是我们的原料产地,从来不打农药,因为用心呵护,这些甘蔗可甜了。”为了拓宽零售市场,岑瑞庆把直播的场景带进甘蔗地里,给网友看他们的生产环境。网友清楚地了解古法红糖的制作过程后,每逢榨季,订单总是源源不断。

随着“乌乡”品牌的打响,岑瑞庆拿出大部分的收入改造了作坊,原本家庭式的作坊,因为越来越多的村民参与而不断壮大。他还向当地农户提前半年订购甘蔗。有了保障,村民们种蔗更加积极,仅这项每年就帮当地村民增收近千元。

在忻城,2016年电商平台建立后,忻城的古法红糖开始销往全国各地,成为了抢手货,线上零售价从10元/公斤提高到40元/公斤以上。以前,全县只有几家糖坊,在赶圩时摆摊卖,销量很小。电商平台建立后,忻城的古法红糖销量直线上升,2016年卖出了17万斤。

订单雪片般飞来,得益于地方特色品牌的打造,这也是从小作坊走向大市场的关键。

图3是液力缓速器制动特性曲线,由图3可见,当液力缓速器在转速大于1 000 r/min 时,制动力矩基本保持稳定,但在转速小于1 000 r/min 时,制动力矩急剧下降,这种特性表明液力缓速器在高速时制动力矩大,因而特别适合高速运输车辆,但在低速时,能够提供的制动力矩比较小[4]。

为研究中间品进口对不同区域的技术溢出效应影响,设立东、中部的虚拟变量。若某省份隶属为东部,那么值设定是1,反之是0;若某省份隶属为中部,那么值设定是1,反之是0;如果前两个值都设定是0,那么则表示这个省份隶属于西部。使用固定效应模型进行回归检测,估计结果分别用表2、表3和表4来表达:

近日,武鸣区府城镇红娘糖坊、曾氏宏伟土制红糖坊分别获得南宁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府城土制红糖》传承基地牌匾,有200多年历史的府城土制红糖焕发出更加诱人的魅力。

相对于过去,现在影视制作真是“生财有道”。此前,有关影视剧插入广告的问题引起广泛关注。所谓插入广告,实是“卖道具”,而这件事则告诉人们,现在影视制作已经进入“卖演员”阶段了。在过去,也存在“卖演员”的隐讳传说,但其更多是通过赞助等方式曲线进行,而现在,“卖演员”已经进入公开化了。

李桂青家的红娘糖坊,是本次获得“府城土制红糖”传承基地牌匾的两家糖坊之一。这激发了李桂青做大红糖产业的决心,也让更多富良村村民对生产红糖有了信心。“整个武鸣区,只有我们村还在生产古法红糖,这正是我们的特色。”富良村党支部书记李宝坚认为,李桂青给村民们树立了榜样,也打开了特色产业致富的门路。

 
 
刘光琳
《农家之友》 2018年第03期
《农家之友》2018年第03期文献

服务严谨可靠 7×14小时在线支持 支持宝特邀商家 不满意退款

本站非杂志社官网,上千家国家级期刊、省级期刊、北大核心、南大核心、专业的职称论文发表网站。
职称论文发表、杂志论文发表、期刊征稿、期刊投稿,论文发表指导正规机构。是您首选最可靠,最快速的期刊论文发表网站。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 粤ICP备202304699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