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全的杂志信息网

浅谈丁香在颐和园应用的合理性

更新时间:2016-07-05

1 丁香在颐和园内的种植历史追溯

颐和园内现今的植物群落,以元、明时期的植物生态环境为基础,参照清漪园时期的景观要求,充分利用当地自然生态条件,根据造园要求,按照不同的山水环境,栽植不同的树木种类,从而突出各地段的景观特色,渲染各自的景观意境。这些植物的种植充分记录及显示着颐和园的历史发展与变迁。

1.1 建国前丁香在颐和园内的种植情况

在1995年所做的“昆明湖3500年沉积中的孢粉”研究测定中,落叶灌木类里已含有丁香孢粉,花木类中记载着“紫丁香”及“白丁香”这两个品种。这一测定肯定了3500年前作为我国本土植物,万寿山、昆明湖地区已有木犀科丁香的种植。

(3)打开本地电脑中的参数文件后,点击图23所示的“写入数据记录”按钮,系统即图24所示的进入写入记录过程中。

1928年7月1日,内政部颐和园管理事务所向清室办事处经理颐和园事务所接收的树木花草中,有盆花16种共454盆,其中含丁香20盆(交接中不含园林树木)。

1.2 建国后至上世纪末丁香在颐和园内的种植情况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北京市政府注重了对颐和园植物生态的保护,按照乾隆时期植物配置的风格,在现存原有的植物景观造景的基础上,进行了大规模的绿化种植及调整。其中丁香的种植发展变化如表1所示。

1.3 现今丁香在颐和园内的种植情况

2009年10月3日,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华语环球广播的《中国之窗》,以《跨越历史的音符》为题向全世界介绍了桂涛声、冼星海创作的《在太行山上》。节目中,国家二级作曲家王学军评价说:“这首歌为什么我们唱得那么舒服?因为我们觉得情绪在这个歌里得到释放。这首歌词不多,但句句都精彩。最令我感动的,就是慢板的后半部分,它的旋律很美。我每次唱到这里,心里会涌出一阵热浪来。”

2 现状调查

2.1 分布情况

其中紫丁香、白丁香及裂叶丁香为欧丁香系,花期在4月中旬至5月上旬;蓝丁香为巧玲花系,花期在5月中旬至5月下旬;暴马丁香为短花冠管系,花期在5月中下旬至6月上旬。

2.2 品种花期

颐和园内现植有木犀科丁香属植物品种5种,分别为:紫丁香(Syringa oblata)、白丁香(Syringa oblate var.affinis)、裂叶丁香(Syringa laciniata)、蓝丁香(Syringa meyeri)及暴马丁香(Syringa reticulate var.mandshurica)。

1.5.3 PCR法特异性试验 采用上述反应体系和条件,以华支睾吸虫囊蚴DNA为阳性对照,检测并殖吸虫囊蚴DNA、日本血吸虫DNA、牛带绦虫DNA、猪带绦虫DNA、刚地弓形虫DNA、隐孢子虫DNA、蓝氏贾第鞭毛虫DNA、溶组织内阿米巴DNA和蛔虫DNA,以双蒸水为模板做空白对照,进行PCR反应观察交叉反应。

经过多年的不断种植与调整,同时采用本土品种按照历史原貌进行了景观恢复,现今颐和园内丁香的种植已成规模,600余株丁香花开放时的景观效果极具特色,吸引了大量的国内外游客来园参观。

颐和园内丁香的种植分布较广,主要以万寿山东、西部地区及耕织图景区分布较多,其余零星分布在万寿山前山各个院落、后湖、西区凤凰墩一带及南湖岛。

2.3 数量统计

从上世纪至今,经过将近70年的不断种植、改造与调整,首次通过网格化定位系统统计出颐和园园内现植有丁香的数量。截止到2017年,颐和园园内现植有丁香共计642株,分别为:丁香(紫丁香和白丁香)629株、蓝丁香8株、暴马丁香4株、裂叶丁香1株。

表1 丁香在颐和园内的种植发展变化

年代 种植发展变化1 9 4 9年 北京市人民政府在接收颐和园的同时,对园中所有植物进行全面调查,其中养花园土花洞中有丁香4盆。1 9 5 2年 颐和园为贯彻上级“三季有花,四季常青”的要求,培育了众多树种,其中含有丁香。在后山植成丁香路,以丁香路更新了原树龄已老的杏树。1 9 6 0年 对西堤地区花木进行补植,并在后湖两岸进行重新绿化,种植观赏树木3 0 0 0余株,其中对丁香进行二次补植、种植。1 9 8 0年后 参照清漪园时期的景观要求,重新对西堤地区进行设计及绿化种植恢复,大量新植、补植树木,丁香在西堤区域进行了再次补植。1 9 9 1年1 1月至1 9 9 4年3月用时3年对颐和园内植物进行历史上继乾隆种植,光绪补植后的第三次大规模调整,保留了中御路上成景的丁香路。2 0 0 0年 经过历年的植物调整,颐和园上报的各种树木花卉中,其中丁香共计6 1 9株。

3 种植应用的依据

作为北方皇家园林代表的颐和园具有古典园林的历史特殊性,它是人类文明与自然环境和谐发展的具体体现。因此对古典园林其任何一部分的维护、保护、修复及重建工作,都要在保持历史文化真实性的前提下,为每次改造所采用的植物找到合理的历史依据。

3.1 诗词楹联记载

“意境”一词最早可以追溯到佛经,佛家认为:“能知是智,所知是境,智来冥境,得玄即真”。乾隆皇帝在清漪园建园的过程中,极其注重意境的创造。意境的创造是其基本的造园原则之一,即在有限的园林空间内利用诸多要素和题材,创造出可绘、可咏、可游的半自然图画,其中诗词、楹联、镌刻就是体现其造园意境的一种表达手法。下面通过颐和园诗词楹联中对植物景象咏诵的研究,考证出乾隆时期颐和园内木犀科丁香属植物的种植情况。

进入21世纪以来,世界经济一体化使各国之间相互联系和依赖逐渐加强。作为世界重要通用语言的英语,在国与国之间、在不同领域、不同行业的交流,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特定领域和行业间的交流必然涉及较多的专业词汇,英语教学由通用英语(EGP)向专门用途英语(ESP)转变是必然趋势。自2007年鄂州职业大学在机械学院开设机械专业英语课程至今已有七年时间,现在该课程已经成为该院各专业每届必开的一门专业选修课。

碳源同化试验基础培养基:(NH4)2SO4 0.5%、KH2PO4 0.1%、MgSO4 0.05%、CaCl2 0.01%、NaCl 0.01%、酵母浸膏0.02%、糖或其它碳源2%,115 ℃高压蒸汽灭菌20 min。

3.1.1 清漪园时期乾隆御制诗

颐和园的园林布局是以中国古典自然山水风景园林为特征,建国后对其植物景观的恢复承袭了清漪园时期的景致,在遵循“前山柏树为主间植松树、后山松树为主辅以柏树”的上层植物群落格局的基础上,对中下层植物做出部分品种的种植调整,其中极具特色的植物景观为万寿山后山的丁香路。丁香路的建成恢复了乾隆皇帝御制诗文中的景色(见上文表2《赅春园》诗句),用紫丁香及白丁香替代了原树龄已老、树势已弱的杏树,真实还原了清漪园时期的景观。

表2 乾隆御制诗中的相关描写

时间 诗文题目 诗文内容乾隆二十一年 《绮望轩》高下黄云一色同,西成今岁幸绥丰。秋郊端胜春郊望,惟是闲花紫间红。乾隆二十一年 《花承阁》月匡早种千年树,云构常承四季花。何必饵芝将炼石,陵尘是处即仙家。乾隆二十八年 《赅春园》山阴数宇小园开,却是今年初度来。万紫千红归静观,春光原可一言赅。乾隆二十八年 《凤凰墩》墩在水中央,乘闲一系航。楼台皆倒影,花木有奇芳。到必因风水,騫如引凤凰。忽疑游惠麓,溪泛憶从梁。

3.1.2 颐和园内楹联镌刻

《红楼梦》中贾政所说:“偌大景致,若干亭榭,无字标题任是花柳山水,也断不能生色”。颐和园内诸多殿宇石桥等建筑均附有楹联匾额,通过有形文字的形式表达着园主人在造园时想要抒发的情感及所要传达的思想意境。

通过颐和园内各建筑楹联上文字的描写,可查证到清漪园时期丁香在园内已被广泛种植(见表3)。其中宜芸馆楹联中描述的“隔簾花氣静聞香”、近西轩楹联中描述的“仙露琪花碧澗香”,这两处所指的“花气”及“琪花”均为现在夕佳楼处种植的白色丁香花开放时的景象。宜芸馆、近西轩与夕佳楼所处的位置仅一墙之隔,由回廊连接互通,墙边种竹,白色的丁香花开放时淡淡的花香透过竹帘飘来,在回廊的转角处隐约可见其花影,通过文字的描述使游园者在嗅觉及视觉上感受着造园艺术的美,即使在非开花时节看到上述楹联也会使游览者仿佛置身其景之中。

相关关系不等于因果关系.A和B之间的相关,只能说明A与B有内在联系,可以意味着A是B的决定条件,也可以意味着B是A的决定条件,还可以意味着第三个变量X既决定A又决定B,或者A与B之间的关系是由人为因素造成的.换句话说,A与B之间存在相关关系并不意味着两者之间就是因果关系.

中国古典园林植物配置的最大特色是师法自然,追求“源于自然、高于自然”的境界。造园中植物虚实结合的应用不但体现了园林景观的空间美,同时利用植物的线条、姿态、形体、芳香等特点,使人们在视觉、嗅觉等感官上感受着造园者所要传达的园林意境美。颐和园内丁香的种植应用所表现出的艺术美可以归纳为以下三种形式:

3.2 人文宗教文化的影响

相传佛教创始人释迦摩尼曾在菩提树下坐禅觉悟成佛并创立了佛教,因此菩提树在佛教寺院广为种植。但真正地菩提树只适合种植在热带及亚热带地区,在我国只有华南、东南沿海一带才适宜生长。我国北方四季分明,夏季高温炎热,冬季寒冷干燥,生长在南方的菩提树在北方地区种植后无法成活。基于此种原因,北方的寺庙内只好选用适应北方当地气候环境的原生树种来代替南方的菩提树。经过筛选后发现丁香花(暴马丁香)的花型细小如钉,花序呈聚伞状排列成圆锥花序,同时字义“丁”为百字头、“香”为千字头、“花”为萬字头,与佛教的三千大千世界相对应,并且极度适应北方的高温及严寒气候。因此丁香花就被佛门命名为北方的“菩提树”,在北方的园林及寺院中广为种植且延续至今。

清漪园建园时,一向标榜“以孝治天下”的乾隆皇帝选择在瓮山圆静寺旧址上建“大报恩延寿寺”为其母庆祝60大寿,再以寺庙为中心在万寿山一带相继设计规划其他建筑群落。从园内众多建筑如“云会寺”、“善现寺”、“香岩宗印之阁”、“须弥灵境”等的命名及部分楹联如养云轩钟式门上的“羣玉爲峰樓台移海上,衆香是國花木秀人寰”等题字可以看出当时佛教文化在园林建筑及植物造景上的应用。因北方的“菩提树”暴马丁香为佛教用花,在建造清漪园时,被乾隆皇帝种植应用于园内。但暴马丁香花色单一,景观色彩不够丰富,后选用同科属的紫丁香、白丁香分别以不同的种植形式植于佛香阁两侧的万寿山区、各组建筑院落内及南湖岛等地,增添了色彩变化的同时,表达出对人文宗教文化信仰的虔诚及敬重。

3.3 因地制宜的植物群落配置

乾隆皇帝在描写清漪园时期园内景色的御制诗文中曾提到“秋郊端胜春郊望,惟是闲花紫间红”、“月匡早种千年树,云构常承四季花”、“万紫千红归静观,春光原可一言赅”、“楼台皆倒影,花木有奇芳”等诗句(如表2所示)。从诗文描写的景象中,可以追溯出乾隆时期木犀科丁香属植物在清漪园内已有种植,并且地点分布较广,涉及到整个万寿山区及环昆明湖一线。同时从御制诗的年限可以看出经过多年恰当的养护,在丁香花开放的时节,部分地区已呈现出较为壮观的景象。乾隆皇帝通过吟诗的方式记录下其植物造景的意境美,为后人恢复清漪园时期的景观景象留下了有力的历史依据。

表3 楹联镌刻中的描写

出处 内容(红色部分为关键句) 译意宜芸馆楹联 繞砌苔痕初染碧隔簾花氣静聞香 石阶周围的青苔刚刚泛绿,透过竹帘花气幽幽的飘来。近西轩西向楹联(现无) 彩雲寳樹瓊田晚仙露琪花碧澗香五彩云飞,嘉木静立,落日余晖散落昆明湖上;甘露、仙花随涧水散出香气。南湖岛月波楼楹联 琪花銀樹三千界霞影瑶台十二層这里有仙境花草,珍贵树木,犹如大千世界;还有霞光照耀的瑶台琼阁,高高耸立。

4 种植应用的合理性

丁香作为中国的本土植物,因其姿态优美,香气宜人,并带有浓厚的人文宗教色彩。在清漪园建园时期,乾隆皇帝就已将丁香应用于园内,并形成颇具规模的景观效果。后经不同历史时期的变迁,园内丁香的种植也随着历史发展进程的变化几经风雨,最终于建国初期开始逐步对其景观景象进行恢复。经过60余年不断的种植、补植调整,现今园内丁香在盛花时节所呈现出的景象已逐渐达到了清漪园时期的景观效果。

4.1 季相变化营造出的特色景观

在我国古典园林中,利用植物的自然规律来模仿四季的交替,是其园林造景的手法之一。植物配置的季相变化,是提升园林景观内涵的重要措施。植物的季相变化是植物对气候的一种特殊反应,大多数的植物会在春季开花、秋季结实,叶片也会由绿变黄直至冬季脱落仅存枝条。植物的季相变化成为园林景观中最为直观和动人的景色,万寿山后山丁香路的建成营造出了小区域内四季更迭的景观季相。春季丁香盛开时,“丁香雪”的壮观景象吸引着大量游客驻足观赏。夏季高温炎热,丁香的株型冠幅较大,在路两侧形成了一定的密闭空间,其对生的广卵形叶片有效的起到了遮阳降温的作用,行走在其间大大的提高了夏季游园的舒适度。秋季丁香叶片色彩多变,与其周边乔木形成一条彩色的画径。冬季丁香落叶后,其飘逸舒展的枝条极具观赏价值。一场大雪过后,其枝条上的落雪好似春季的盛花景象。丁香路所呈现出的四季景观,既有色彩变化,又突出了季相交替,使人们领略到其间植物所创造出的景观意境美,进而印证了其中的历史文化内涵。

4.2 园林植物造景反映出的艺术美

南湖岛月波楼楹联中描述的“琪花銀樹三千界”,“琪花”一词再次出现,表明着北方佛教“菩提树”丁香在南湖岛上也有种植,这里种植的仙花等犹如三千大千世界的景象,坐落在昆明湖中仿佛一座仙岛一般。

一是单株植物自身营造出的姿态美。丁香在颐和园内被种植应用在全园各处,当其单株种植时表现出的是其飘逸枝条的姿态美,白色的丁香花随风摇曳时枝条的轻盈舞动,犹如美丽的少女在翩翩起舞(见图1)。

二是不同植物间相互搭配产生的视觉美。作为中层构景植物,丁香在园内多与常绿乔木配植。北方常绿树种其叶形多为针形或鳞形叶,与具有广卵形叶片的丁香相互搭配种植,利用叶形的不同有效分割了植物的造景空间,从而丰富了人们的视觉游览体验(见图2)。

图1 景福阁西单株白丁香

图2 丁香与油松的配植

三是植物与建筑构成虚实结合的空间美。园林花木最成功之处就是与山体建筑等硬质造园素材相互融合成不可分割的整体,最终形成“虚中有实、实中有虚、虚实相间”的景观效果。丁香作为芳香形观赏花木,除植于万寿山两侧山体处,在园内各组院落建筑中也被广泛应用。其中永寿斋院落八角形月亮门内对植两株丁香,现今枝繁叶茂,以院墙为背景枝条随墙而生飘出墙外,利用丁香飘逸的枝条有效地虚化了墙体建筑的硬实(见图3)。通往益寿堂的小径两侧间植丁香,当丁香花开放时,阵阵花香随风飘来,人们跟随着香气寻到此处建筑院落。通过植物芳香构成的“虚”,最后到达建筑院落的“实”(见图4)。除这两处外,颐和园内还有许多建筑院落及周边同样配以丁香的种植,如贵寿无极院内、清华轩院内、霁清轩院外等处,利用植物的“虚”与建筑的“实”相结合,使园林植物与园林建筑融为一体,产生和谐的空间美感。

坑塘建设规划要立足于现实,满足坑塘各项功能要求,突出可操作性,要有远近期目标,以近期为主,把项目安排到位。远期要安排好项目储备库,提高近期建设规划的完整性和远期发展战略措施的适应性。

4.3 种植品种的选择与配置形式的多样化趋于成熟

4.3.1 种植品种的选择

我国是丁香栽培的起源中心,本属植物约27种,我国产22种。后经近百年的品种选育,目前参与国际园艺学会登记的品种已超过2000个。颐和园内丁香品种的选育种植,遵循着在本土原生品种的基础上选择株型饱满、适应性强的变种的原则。园内现有的5个品种的丁香,原产地均为我国东北、华北、西北等北方地区。作为我国北方的本土植物,其全部具有生理性状稳定、抗逆性强、易栽植的特点。

4.3.2 配置形式的多样化

颐和园内的植物景观是受控于布局形式的,园林植物的配置形式千变万化,在不同区域、不同场合,因不同目的及要求,可以有多种多样的组合与种植形式。作为中国古典园林的代表,丁香在园内采用了混合式的种植形式,既有自然式种植如:孤植、丛植、群植,又有规则式种植如:对植、列植(丁香路)。其种植形式的多样化,即在视觉上丰富了植物空间的层次感,又使丁香的姿、形、色、香得到了全面的展现,给人们带来不同形式的感官体验(如图5-8)。

图3 永寿斋院内的丁香

图4 益寿堂外的紫丁香

图5 后山中御路孤植形式

图6 园艺队前草坪地丛植形式

图7 草亭周边群植形式

图8 贵寿无极院内对植形式

5 结论

中国古典园林中植物的应用充满了人对自然美的认识、理解和感情。利用植物这一特殊文化语言,结合颐和园的历史文化及自然景观,使二者相互因借、相互补充,产生内涵丰富、意境深远的园林景观。本文通过对丁香这一植物在颐和园内的应用做出详细的调查、分析,从历史文献入手,论证其在园内应用的合理性,为今后园林植物的合理种植应用抛砖引玉,最终达到恢复清漪园时期历史景观原貌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北京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北京志·世界文化遗产卷·颐和园志[M].北京出版社,2004.11.

[2]钧成.成钢编.颐和园楹联镌刻浅释 [M].北京日报出版社,1985.6.

[3]尹吉光.图解园林植物造景[M].机械工业出版社,2008.6.

[4]孟昕.北京地区丁香属种植资源收集以及园林应用[J].中国林业出版社,2011.8.

[5]金学智.中国园林美学[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8.

[6]胡振园 颐和园植物造景的初步研究 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14.5.

肖倩,王然
《北京园林》 2018年第1期
《北京园林》2018年第1期文献

服务严谨可靠 7×14小时在线支持 支持宝特邀商家 不满意退款

本站非杂志社官网,上千家国家级期刊、省级期刊、北大核心、南大核心、专业的职称论文发表网站。
职称论文发表、杂志论文发表、期刊征稿、期刊投稿,论文发表指导正规机构。是您首选最可靠,最快速的期刊论文发表网站。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 粤ICP备202304699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