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全的杂志信息网

徽派建筑 粉墙黛瓦中的水墨意境

更新时间:2016-07-05

徽派建筑是徽州的一大标志,也是徽州的精气神所在。作为中国古代社会后期一种成熟的建筑流派,徽派建筑是徽州文化乃至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被誉为“东方文化的缩影”。

时至今日,徽州境内还保存着数量众多、精品荟萃的古建筑,其中既有精彩绝伦的古民居、高高矗起的祠堂、肃穆庄严的牌坊等徽派建筑“三绝”,还有伟岸恢宏的庙宇、飞檐翘角的楼阁、笔直摩天的宝塔、精巧坚固的古桥……这些鳞次栉比的徽州古建筑,就像是层层叠叠的藏经洞,隐藏着数不清的秘密和宝物,它们拥有素净、自然的色彩,与山川、河流、田地、道路等融合在一起,显山露水,错落有致,构成了徽州整体上淡雅简约的和谐景象。

如今,多少年过去了,或许连当初的徽州人也没想到,他们所构建的安身立命之所,他们代代繁衍生息的温柔故乡,竟成了无数今人寻觅的建筑标本与“世外桃源”。

他不得不这样想,不然,他就用不着这样拼命,他早就会躺下来死掉了。当那团模糊的像圆球一样的太阳慢慢向西北方沉下去的时候,他一再盘算着在冬天追上他和比尔之前,他们向南逃去的每一寸路。他反复地想着地窖里和赫德森湾公司站头上的吃的东西。他已经两天没吃东西了;至于没有吃到他想吃的东西的日子,那就更不止两天了。他常常弯下腰,摘起沼地上那种灰白色的浆果,把它们放到口里,嚼几嚼,然后吞下去。这种沼地浆果只有一小粒种籽,外面包着一点浆水。一进口,水就化了,种籽又辣又苦。他知道这种浆果并没有养份,但是他仍然抱着一种不顾道理,不顾经验教训的希望,耐心地嚼着它们。

左右页图:如今,留存下来的徽州建筑,主要是明清时期的遗存。在装饰上,明代的崇尚简洁明快,清代的讲究精细繁复,各有其特色,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

古民居:远不止黛瓦、粉壁和马头墙

徽州到处是茂林修竹、潺潺的流水,而众多由黛瓦、粉壁、马头墙构成的徽州民居,宛如散落其间的粒粒珍珠,精气内蕴,融有山光水色。

在具体选址上,徽州古民居讲究因地制宜,或在山坞隘口交通要道旁,或在河口、渡口以及河流冲积扇地,呈现出依山傍水、随形就势的格局,天然美与人工美融为一体,充满平和、恬淡的氛围。

某中学综合楼抗震性能化设计思路与实现方案研究……………………………………………… 李轩直,余文柏(3-1)

人们常说,建筑是凝固的音乐。呈现在人们面前的徽州古民居,多随地形自然起伏,远远望去,错落有致,恢宏壮观,而满眼的黑白相间、光影交错,更有一种很强烈的、优美的韵律感。那鱼鳞似的灰瓦、高高的白墙,就是跳动的音符。在当地被称作“五岳朝天”的高低错落的五叠墙或马头墙,更是以其抑扬顿挫的起伏变化,体现了徽州民居独一无二的韵律美,在蔚蓝的天际间,墙头轮廓分明,空间层次丰富,给人的感觉就像由箫或者古筝奏出来的乐曲,余韵悠长。

徽州古民居普遍以高大的外墙封闭起来,采用硬山做法,马头墙高出屋脊,依循屋顶坡度层层跌落,呈现出水平阶梯形状;也有些马头墙中间高、两头低,露出双坡屋脊,半掩半映,半藏半露,呈折线变化;间或有弓形做法的民居,其曲线与水平线柔和相接,富于变化。马头墙又叫“防火墙”“封火墙”“屏风墙”等,为阶梯状山墙,一般由三个部分构成:一是墙体部分,二是拔檐、垛板、垛头部分,三是马头墙脊部分,同一标高的一段被称为一档,根据建筑物的进深尺寸确定山墙阶梯数和尺度,工匠称之为“定档”,进深大,档数也就多,但每坡屋面不会超过四档。

徽州人常说:“家有天井一方,子子孙孙兴旺。”徽州民居往往在进门之后便是天井,天井居中,由正房与辅屋围合而成,为进深较浅的窄条形空间,天井以石板铺地,四周置盖板明沟,并和住宅下水道相通,另外天井上方周沿还设有雕刻精美的栏杆和弧形靠背座椅“美人靠”。天井的前檐,是木装修物件的集中部位,门窗槅扇、撑拱、栏杆、“美人靠”等都进行了精心的处理。由于部位适当,重点突出,雕琢繁简相宜,与周围素雅的板壁、粉墙、砖石地面、天井绿化等相得益彰,组成了一个统一协调的整体,形成了幽静、温婉的居住空间。

学科实践活动课程包含在国家和北京市规定的综合实践活动必修课中,还同时内含信息技术、劳动技术、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等。如何处理好各门课程之间的关系,是在主题下融合,还是各自实施,抑或是统筹并举都需要因校而异、因学生需要而异、因教师队伍素质而异。为确保学科实践活动课程的有效实施,还需要相关部门建立一定标准,避免学校在实施中迷茫,甚至依葫芦画瓢,致使学科实践活动课程无法真正落地。笔者认为,学科实践活动课程也可以充分利用中小学学生社会大课堂实践基地、高校、科研院所、博物馆、科技馆、展览馆、纪念馆、企业、社会团体等社会资源,进行校内外结合的综合活动课程设计。

徽州古民居讲究门楼的建筑装饰。在实用功能上,门楼主要是防止雨水顺墙而下溅到门上。著名建筑研究专家朱永春认为,徽派建筑门楼可大体分为门罩式、牌楼式、八字门楼式三类。对于门楼,大户人家可谓是非常讲究,用的是牌楼式,也就是门坊,常见的有单间双柱三楼、三间四柱五楼、三间四柱三楼,材料有砖、石、木等几种,古代工匠一般在大门上方挑出双角起翘的小飞檐,鸱吻角兽,下砌檐椽头,上覆瓦片垫翘,像一对展开的燕翅;飞檐下方和门楣之间的花边图案框内,镶嵌着砖雕图案。徽州区岩寺镇的进士第门楼,为三间四柱五楼,仿明代牌坊而建,用青石和水磨砖混合建成,门楼横枋上雕饰有“双狮戏球”,刀工细腻,柱两侧配有巨大的抱鼓石,高雅华贵。

至于八字门楼,则是牌楼式门楼的变体,变异的是平面的大门向内退进去少许,形成八字形,典型的有婺源豸峰八字门楼、歙县呈坎罗耐庵宅八字门楼,后者上部还用了月梁及斗拱承托木板壁和屋檐。有意思的是,门楼当初是从驱魔避邪的“符镇”演变而来的,随着岁月的流逝,“符镇”的意义变得模糊不清,并转化为装点门面的装饰物,成为徽州古民居的重要构成要素。

徽州民居的平面格局有凹形、H形、回字形、日字形等几种类型,内部的基本组成单元有天井、厅堂、厢房、门屋、廊等,它以中轴线对称分布,正屋一般面阔三间,中间为厅堂,两侧为厢房(卧室),以天井为延展,纵向为进,横向为列,院落相套,纵深发展,形成二进堂、三进堂、四进堂甚至五进堂等。后进高于前进,一堂高于一堂,庭院深深,幽暗神秘。一些大家族,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子孙繁衍,几世同堂,房子就一进一进地套建,以至于形成“三十六个天井,七十二个槛窗,一百个庭院”的豪门深宅。

在徽州,一些“大宅门”的侧面马头墙层层叠叠,或平行起伏,或垂直交错,有着递进、重复、交叉和贯通的建筑形态,静中有动,生动活泼,让人体悟到有张有弛、刚柔并济的自然节律。其中,黟县木坑村、歙县黄备村等地的民居皆堪称代表。

天井具有通风、采光、排水、遮阳、交通等多项功能。正因为有了天井,坐在室内的人们,可以感受四时之气、一日之变,晨沐朝霞,夜观星斗。有的徽州人还在天井中筑池养鱼,摆放盆景,使天井别开生面。徽州古民居内部的采光,主要依靠天井,而自然光线经天井的“二次折光”后,变得相当柔和,增添了静谧之感。

在已有的技术支持下,信息化建设需耗费大量人力、无力和财力,但在大数据时代下,问题迎刃而解,尤其是云计算技术的出现,使会计信息化资金投入成本大大降低。

从立体空间来看,徽州古民居的天井是由四面屋顶、屋檐围成,下雨的时候,雨水从“四角的天空”飞流而下,通过天井四周的水枧流入阴沟,这就是有名的“四水归堂”说法。不少人认为,“四水归堂”寓意“肥水不外流”,反映了徽州人单门独户,一心聚财的心理。天井不仅有着“肥水不流外人田”的意味,还可能源自中原一带原始人类的穴居方式。

左右页图:图为素有“民间故宫”之称的宏村古民居——承志堂,是大盐商汪定贵1855年修造的,占地面积2100平方米,其正门“福”字下有三扇门,中门原为官署而设,两扇侧门为“左文右武”,仿宫廷式样,门上横梁做成倒过来的元宝状,元宝上端雕刻的如意图案,与两侧门柱和门楣一起构成一个缺“口”的“商”字。

第二,机械故障,导致这一故障出现的原因有很多,其中车辆的车门的相关部件由于挤压等出现了变形,或者是在生产的过程中,尺寸的误差比较大而使得硬件条件不符合相关要求是最重要的因素,同时在轨道车辆运行的过程中,由于车辆车门的开关频率比较高,从而使得车门硬件条件发生变化也是导致这一类型故障出现的主要原因。在客流量比较大的时候,乘客在上下车的时候都会挤挤攘攘,很多乘客会被挤在车门的位置,长此以往就会导致车门发生变形,这样一来就会使得车门出现开关迟钝等常见故障,不利于轨道车辆的正常运行。

古祠堂:徽派建筑工艺的典范

徽州祠堂的第三进是寝楼或者说是寝殿——供奉祖先牌位的地方,也是宗祠最重要的部分。从享堂还要再上几级台阶才进入寝楼。整座宗祠从大门到寝楼,由低到高、步步向上,为的是显示祖先居于崇高地位,也是为了营造庄严肃穆的气氛。

从更高的层面来看,包括“四水归堂”在内的天井的诸多功用,体现了徽州人亲近自然、融于自然、顺应自然,追求“天人合一”的思想。

忙完丧事我就赶紧回屋,大梁还是冇回,今朝可是第五天了!一种不祥之感像密实的蛛网,把我牢牢地笼罩起来。这两天忙二丫的后事,心思占满了。现在腾出空儿了,这不安是一阵紧似一阵。天还冇擦黑,我们就早早吃了晚饭。我叫槐生就在屋里玩,想困了自个儿上床,就慌忙火急锁上门,朝东坡梁子奔去。

徽州祠堂大多为三进砖木式结构建筑。

第一进被称为“仪门”,或者是“大门”“门楼”。第一进的门楼由大门和门厅组成,一般为歇山式建筑。面阔五至七间,进深两间。门楼由数十根粗大的立柱和月梁组成主体结构,前后用跳或翘将屋檐前挑达一米多,形成高翘的大翼角,犹如凤凰展翅欲飞。所以,徽州宗祠的门楼又被称为“五凤楼”,五凤楼下中间的大门就是仪门。每座宗祠平时只开中门栏栅门和二道的侧门,举行重大宗族活动时,才打开仪门。仪门上画的门神,是唐朝开国将领秦琼和尉迟恭,在民间,他们一直是看家护院的保护神。过了门楼,就是天井了,天井里多用石板铺设甬道。甬道平时不让人走,只有宗族举办重大活动时,宗族中德高望重的长者,才能从仪门进入,踏上甬道,走上正厅。甬道两侧的空地上,一般会各植一棵柏树或者桂花树,寓意宗族代代兴旺富贵。天井两侧还建有回廊,既遮风挡雨,也便于举办酒席时摆桌,届时族中各房子孙依序集于廊下会餐,以增进宗族子弟之间的族谊。

对于祠堂的建筑结构,国内一些专家将其大致分为天井式和廊院式两类。

徽州祠堂的第二进为享堂,是宗祠的主体部分。享堂一般要比第一进高出几级台阶。作为祭祀祖先和处理族间大事的场所,享堂通往都建得高大雄伟。

智慧教室以学习者为中心,打破物理空间的束缚,为学习者打造一个开放的学习空间。其不再是一间封闭的教室。网络互联扩延了传统教室的空间,基于网络的互动教学突破了空间局限,调动了生生之间、师生之间、班级之间的互动积极性,让区域间的班级互动成为可能,学习也由个体的机械记忆转变为集体的、互动的过程。

在徽州,最恢宏的古建筑,首推祠堂。徽州古祠堂可谓美轮美奂,是徽州古建筑工艺和文化的代表。

母乳中含有婴儿生长发育所需的营养成分及抗体,是婴儿最好的食品。同时,母乳喂养也能促进子宫收缩,减少产后并发症发生,加速恶露排出,不仅利于产妇产后康复,也利于亲子情感[1]。但是受多种因素影响,我国目前母乳喂养率低于世界水平,尤其是剖宫产术后。剖宫产所致手术创伤会导致产妇产生身体应激反应,术后可能出现体位不适、伤口疼痛、睡眠不足等,无法做到按需哺乳。泌乳不足及乳房胀痛是导致无法母乳喂养的主要原因。针对母乳喂养中存在的问题,本研究将射频电疗用于剖宫产术后护理中,现报道如下。

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为加强绩效管理,要求项目提交年度进展报告和结题绩效报告,在此基础上,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形成其年度绩效报告。

天井式祠堂,其平面、外观、梁架和装饰,与徽州“四水归堂”式民居几乎相同,有些祠堂本来就是住宅。一般而言,家祠和较小的支祠为天井式祠堂。这种形式的祠堂,不论是子孙以祖先故居为宗祠,还是按《家礼》祠堂之制兴建,死后以宅为祠,都与住宅类似。这类祠堂大多位于乡村中,与其他建筑风格相同,正立面很简洁,山面砌出混水薄逢板,从外观上看,与住宅很难区别。

左右页图:左下图为歙县叶村洪氏宗祠内,村里的青年人在享堂中排练已有数百年的叶村习俗“叠罗汉”。右上图为绩溪县龙川村一名挑柴回村的村民路过胡氏宗祠大门前。右下图为婺源县汪口村的俞氏宗祠。

较大型的支祠和宗祠(总祠),在建筑结构上属于廊院式祠堂。廊院式祠堂较多地保留了四合院式建筑的格局,接近廊院古制。祠堂一般一层,由三、四进院落组成,有的横向还有跨院。轴线上有大门,院内有碑亭。过了仪门,便是第二进大院,甬道通达享堂。第三进有天井,寝堂建在高台基上。从仪门到享堂、寝堂之间,以过厢或廊相连接。这类祠堂规模宏大,空间层次丰富,享堂前院尤其宽敞。

整体来看,祠堂前的空间序列设计,容易让人们产生压抑心理,给人以肃穆、庄严的感觉。廊院式祠堂正立面相当气派、豪华,门楼及屋顶发展至清代,出现了民间可以采用的最高级五凤楼式结构,有的还在大门前置放石狮,两侧八字墙上饰以细腻的砖雕,其余三面比较简洁。廊院式祠堂的结构、装修做法,与徽州大型宅第大致相同,只是梁架用材更为硕大,前檐柱还采用木石组合柱。廊院式祠堂的结构普遍使用草架,以及覆水椽等;斗拱类型较住宅复杂,插拱可达七踩,节头多为象鼻、凤头、如意,有时上面装有翼形云板。除砖雕门楼、木雕梁架外,在栏杆等处还大量使用石雕,也为徽州一般民居所不及。这类祠堂的不少梁枋、檩等构件上,绘有精致的彩画,构图设色为“杂式彩绘”,不同于北方的繁丽风格。

左右页图:左上图为建于明嘉靖四十一年(1562)的绩溪县奕世尚书坊,高10米,宽9米,进深3米,端庄稳重,傲然挺拔。右下图为建于明万历十二年(1584)的歙县许国石坊,是一座特殊的立体式牌坊,它巍然矗立在歙县的老街上,集绘画、书法、装饰、雕刻等工艺于一炉,技艺高超,举世无双,是徽州牌坊最杰出的代表之一。

徽州的祠堂规模宏大,装饰精美,建筑资金耗费惊人。20世纪60年代就被列为“国保单位”的呈坎罗氏宗祠,相传光白银就花了1亿两。呈坎罗氏宗祠全称是“贞靖罗东舒先生祠”,整体上仿曲阜孔庙等规制,非常少见,它四进四院,轴线对称,前有高大的棂星门和仪门,中为享堂,享堂和庭院可容纳三四千人跪拜。祠里一进高过一进,后进外墙高达16米以上;前阶的沿石,是用长6米、宽1米、厚15厘米的花岗岩石铺成,这一结构和规模在江南地区极为罕见。对此,古建专家郑孝燮评价它是“当之无愧的国宝”。

规模宏大的徽州祠堂,还有黟县南屏村的叙秩堂、奎光堂等祠堂群,由于这里聚居着叶、李、程三大宗族,所以各姓都有自己的宗祠(总祠)、支祠和家祠,祠堂密集,高高低低,气势嵯峨。其中最大的叶氏支祠“奎光堂”,几经改建,到清乾隆年间才算定型,是一座三进五开间的徽州祠堂建筑,祠堂四周砌有高耸的砖墙,仪门、享堂、寝楼梁架用86根硕大木柱和石柱支撑,占地面积达1000平方米。

徽州祠堂装饰精美,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每座祠堂都有精致的木雕、砖雕和石雕构件,比如绩溪龙川的胡氏宗祠、婺源汪口的俞氏宗祠、歙县大阜的潘氏宗祠、屏山的舒庆余祠堂、西递的敬爱堂、呈坎的罗氏宗祠、屯溪篁墩的程氏祠堂、绩溪华阳的周氏宗祠、黟县南屏的叶氏宗祠、祁门六都的祠堂林、休宁溪头的三槐堂……在徽州,几乎每一个宗族的祠堂都是杰作,都修建得气势磅礴,精美绝伦。

古牌坊:程朱阙里的历史缩影

历史上,徽州出现的牌坊数量之多,工艺之精湛,堪称天下之最,素有“牌坊大观园”之称。据考证,明清时徽州一共有数千座牌坊,休宁建有各类牌坊185 座,绩溪建有182 座,婺源建有156 座,而曾为徽州府治所在的歙县,更是有好几百座,现存的牌坊就有82 座,占整个徽州现存牌坊的九成。

牌坊是一种独特的门洞式纪念性建筑物,一般用木、石、砖等材料建成,上面刻有题字。从源流上来看,古代的牌坊,当源于衡门及华表柱。所谓衡门,就是两立柱上横置一木,并安门扇而成。两立柱加高成华表柱,便是“里坊”的门,古称“棂星门”;棂星原作灵星,灵星即天田星。汉高祖规定:祭天时先祭灵星。到宋仁宗天圣六年(公元1028年),朝廷在祭祀天地的建筑郊坛外垣,设置灵星门,后来这种建筑被移置于孔庙,也就是说用祭天的礼仪来祭奠、尊重孔子。后来,人们认为汉代祭祀灵星是为了祈求丰年,与孔庙无关,所以又将孔庙里的“灵星门”改为“棂星门”。宋式营法中称其为“乌头门”,乌头门中无门扇的,就是牌坊;乌头门加尾盖、斗拱之类的,就是牌楼。

由宋元开始,这种建筑不仅置于郊坛、孔庙,还建于其他庙宇、陵墓、祠堂、衙署、园林前或者是街旁、路口,也不仅用于祭天、祀孔,还用于褒扬功德、旌表节烈等等。

左右页图:歙县,古为徽州府所在地,人称“牌坊之乡”。在徽州遗存的100多座牌坊中,歙县就占了9成,其中又以棠樾牌坊群最为有名。1996年,棠樾的七连座牌坊群被国务院公布列入第四批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徽州的牌坊,有的是实力雄厚的徽商为了光宗耀祖而建的,也有的是为了旌表忠君、父慈、子孝、妻节的,另外还不乏表彰乐善好施的。黟县宏潭乡竹溪村的圣人坊,据说就是竹溪富商方守仁在水灾之年,义捐大米二千石,解救了一方百姓,于是朝廷准许建立牌坊,以示旌表。就内涵、功能而言,徽州牌坊大致可分为标志坊、官禄坊、科举坊、尚义坊、孝行坊、贞节坊和百岁坊等。也有将科举坊和百岁坊合在一起,称为“里坊”的,原因就是这两种牌坊主要是表彰本族、本门的科举盛事与高寿老人,还有的将官禄坊与科举坊合在一起,称为“功名坊”。不管怎样划分,徽州古牌坊在本质意义上,类似于西方的纪念碑,是通过它来旌表那些用传统价值观所判定的优秀人物,而透过一座座貌似凯旋门的牌坊,可以透视徽州人的内心世界,洞彻他们的精神目标,从另一个侧面清楚地认识徽州文化。

为了宣扬和标榜,徽州牌坊不仅力求高大雄伟,气势不凡,还往往将牌坊树立在村口、祠堂前等,有的是村口数座牌坊连成一片,组成蔚为壮观的牌坊群。当人们从牌坊群下走过时,感受到的似乎是一种隔世传递的显荣和不屈。黟县西递村的村口,就曾经连续排列着十三座牌坊。如今,在歙县棠樾村的大道上,依然屹立着明清时代的七座牌坊,也就是徽州乃至全国最有名的牌坊群——棠樾牌坊群。

棠樾牌坊群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歙县的棠樾村,七座牌坊呈弧形排开,耸立在村头田野里,由东向西,分别是鲍象贤尚书坊、鲍逢昌孝子坊、鲍文渊继妻吴氏节孝坊、乐善好施坊、鲍文龄妻汪氏节孝坊、慈孝里坊、鲍灿孝行坊。有意思的是,鲍灿和鲍象贤祖孙俩的牌坊,一个打头,一个殿尾,既相互凝视,又一脉相承,像一本传承有序、保存完整的族谱。七座相连的牌坊,还体现了“忠孝节义”这完整的封建伦理道德荣誉体系,从两头向中间数,七座牌坊也基本上是按照“忠孝节义”的次序来排列的,其中以“义”字为中心。

鲍氏一族是从南宋时期迁入棠樾村的。按民间风水的说法,棠樾村“枕山、环水、面屏”,是一处风水宝地、人居天堂。没过多久,在这里繁衍生息、欣欣向荣的鲍氏,因为一次父子争死的遭遇,从而有了第一座牌坊。时值宋末元初,战乱四起,徽州守军李世达起兵叛乱,为筹备军饷,到处劫杀,其中就绑架了鲍宗岩和鲍寿父子,并威胁他们父子俩,如不交足银两,就杀死其中一个。面对屠刀,父子二人争相就死,紧急关头,村边的树林里突然狂风大作,吼声阵阵,吓得叛军仓皇逃窜,父子二人幸免于难。到了明朝,明成祖朱棣被这个故事所感动,为表彰他们“父慈子孝”,就赐建了“慈孝里”牌坊。清朝乾隆皇帝同样为这个故事所感叹,还在鲍家祠堂题写了一副对联:“慈孝天下无双里,锦绣江南第一乡。”

棠樾牌坊群是一个家族的丰碑,是所有徽州牌坊的代表。由起点到终点,充斥着功利、虚荣的人生游戏,也游荡着孤独、悲戚的魂灵。同时,它还见证了徽商的盛衰起落,是徽州历史文化的缩影。

赵焰,张建平,江志红,王斌,田志民
《城市地理》 2018年第7期
《城市地理》2018年第7期文献

服务严谨可靠 7×14小时在线支持 支持宝特邀商家 不满意退款

本站非杂志社官网,上千家国家级期刊、省级期刊、北大核心、南大核心、专业的职称论文发表网站。
职称论文发表、杂志论文发表、期刊征稿、期刊投稿,论文发表指导正规机构。是您首选最可靠,最快速的期刊论文发表网站。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 粤ICP备202304699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