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全的杂志信息网

未来10~15年我国城市地质工作战略构想

更新时间:2016-07-05

城市化已经为我国经济繁荣和社会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未来10~15年我国城市发展的VUCA特点日益明显,城市化过程中所带来的问题也日益凸显,尤其是“大城市病”更加突出。科学诊断大城市病“病因”,从城市地质安全风险角度提出有效“防治方案”,意义重大!

按照国家教育层次高职是介于中职和本科之间的一个层次。从目前来看中职着重于动手能力,而本科着重于理论,不过随着一批本科院校转向应用性本科,本科也开始注重学生的技能。理论上高职生是应该掌握一定的技能知识和理论知识,但实际情况是高职生是既无扎实的理论也无可靠的操作技能,处境比较尴尬。这也迫使高职教育不得不改革,适应环境的变化要求。

1 近10年我国城市地质工作主要进展

近10年来,我国城市地质工作总体上属于城市地质工作理论创新和城市重大地质问题调查评价时期,取得了明显成效,主要表现在:创新了城市地质工作发展理念、创立了浅层地温能地质学理论体系、构建了城市地质调查和区域工程地质勘查评价体系、找准了影响城市发展的重大地质问题、完成了一系列城市重点建设区地质条件适宜性评价和重要战略资源勘查评价工作、开展了地质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监测预警平台建设。

1.1 创新了城市地质工作发展理念

创新了城市地质工作发展理念,包括城市地质工作分类创新、城市地质工作发展模式创新和城市地质安全危机管理理论创新。

城市地质工作分类创新 以往的地质工作我们习惯按照地质专业进行分类和部署工作,如矿产勘查、区域地质调查、水文地质、环境地质、工程地质和基础地质研究等。为了使城市地质工作更好地服务于城市建设和经济社会发展,站在城市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高度来划分地质工作类型,提出了3大类、7个亚类的分类方案(表1)(北京市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等,2008a;卫万顺,2010a)。

城市地质工作发展模式创新 为了充分发挥地质工作在城市可持续发展过程中的先行性和基础性作用,需要科学遴选其发展模式,从根本上加强地质工作对城市发展的基础支撑作用(卫万顺,2008a)。地质行业内外对“加强地质工作”有着不同的理解。地质行业内的人认为各级政府有关部门应该在规划、部署、安排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及时规划、部署、安排地质工作;而地质行业外的人则认为地质部门要主动为城市经济建设及时提供有关服务。实际上这两种观点都具有一定的片面性,那就是双方都过分强调了对方应该如何做,而考虑自己应该如何为对方做得工作太少。在这种模式下,地质工作就算表面上得到了加强,也只是问题推动型的,而不是理念发展型的,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加强。如果用理念发展型的思想作指导,地质工作将在服务中获得真正加强,得到极大发展(卫万顺,2007a)。因此,城市可持续发展过程中应该选择理念发展型地质工作发展模式。

北京总体规划(2004—2020年)→京津冀规划纲要(2015.4.30)→北京总体规划(2016—2035年)→雄安新区总体规划

表1 城市地质工作创新分类方案 Tab.1 Innovative classi fication scheme for urban geological work

大类亚类特点问题推动型I为解决城市发展过程中存在的现实地质问题而开展的地质工作。常是被动性的,适用于城市地质工作的初级阶段(按解决问题途径)理念发展型为保障城市可持续发展和对城市生态系统长期动态平衡而开展的前瞻性、基础性地质工作。常是主动性的,适用于城市地质工作的发展和成熟阶段调查评价型II(按地质工作方式)为城市规划建设服务而开展的大比例尺立体地质填图和多参数、多目标地质调查评价工作监测预警型周期性的调查型地质工作就是监测型地质工作,主要通过建立城市地质安全监测预警预报系统来实施信息服务型通过建立城市地质安全信息系统,为城市建设和发展提供地质信息社会化服务的地质工作III(按解决地质安全危机事件手段)正常型为预防和解决正常情况下城市地质安全危机事件而开展的城市地质工作。前面论述的调查评价型、监测预警型和信息服务型均属正常型范畴非正常型为预防和解决非正常情况下城市地质安全危机事件而开展的地质工作

1.2 创立了浅层地温能地质学理论体系

自2006年以来,开展了一系列的浅层地温能研究和勘查评价工作,先后出版了《中国浅层地温能资源》《浅层地温能资源评价》《北京浅层地温能资源》3部专著和“浅层地温能开发利用中的关键问题研究”、“北京平原区浅层地温场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研究”等20余篇浅层地温能方面的关键性论文。创立了完整的浅层地温能地质学理论体系,首次明确了浅层地温能属于资源范畴的概念,科学厘定了浅层地温能概念,研究了浅层地温能资源特点及其影响因素。创立了完整的浅层地温能资源勘查评价体系,系统阐述了浅层地温能资源评价理论基础,提出了资源赋存条件评价、开发利用方式适宜区划、资源潜力评价、经济效益评价、环境影响评价和评价信息系统建立的原理和方法(北京市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等,2008b;卫万顺,2010b;卫万顺,2010c)。在此基础上全国省会城市全面完成了浅层地温能资源的调查评价。

战争年代早已远去,和平时期的军队没有经历过战场,没有经受过战火洗礼的军队,很难在突然发生的战争中发挥应有的实力。而全息投影则很好地解决了这个问题,利用全息投影模拟战场环境,为军事行动提供高空间感的仿真环境支持。这在陆军方面或许作用不是非常显著,但是在海空军中用来模拟飞机飞行,舰队行驶,不仅训练了参战人员的实际操作能力,还节省了使用真实装备进行演练的经费,减少了设备的损耗。

1.3 构建了城市地质调查和城市区域工程地质勘查评价体系

构建了城市地质调查工作体系。程光华等出版了《城市地质技术指南》,对不同类型城市的区调、水工环地质以及灾害地质、地质资源、地球物理调查、钻探、遥感地质、数据库和成果三维可视化信息系统提出了统一的技术要求。

各种考站的设置可以提高学生的多种能力,在解释核对过程中可以提高护患沟通能力,标准化病人能通过学生欠缺的能力给予及时提问,创造了良好的沟通环境;在案例分析过程中,可以提高学生团结合作及系统分析问题的能力,避开单项操作的缺陷,使操作更系统,但也更考验学生的综合处理问题的能力;在护理文书书写的过程中,可以提高学生处理问题严谨性的能力;在整个考试过程中,可帮助学生的评判性思维的形成,学生自主完成收集资料、处理案例、操作及评价等过程,为更好的工作提供助力,这也是提供OSCE模式的动力。

构建了城市区域工程地质勘查评价体系(卫万顺,2010d;卫万顺,2011)。卫万顺、郭萌等构建了包括北京中心城区多参数立体地质勘查评价体系、北京规划新城区域工程地质勘查评价体系、北京村—镇区域工程地质勘查评价体系和“京津冀”都市圈区域工程地质勘查评价体系的北京区域工程地质勘查评价体系。提出了顺义平原区式、门头沟采空区式、延庆水库浸没区式和房山山区式4类北京规划新城区域工程地质勘查评价方法体系。

日清的Air系统使用2.4GHz频率进行通信,最大通信距离为30米。相比竞争对手,日清的通信距离似乎有些短,但是我们在实际使用中发现这并不是问题。Air 1引闪器拥有非常直观的操作界面以及符合逻辑的操控布局。相比其他引闪器,日清还有一些其他功能,比如最多三组分组引闪,对焦辅助灯,并且支持佳能、尼康、索尼以及富士相机的TTL功能。

1.4 找准了影响城市发展的重大地质问题

开展了一系列战略研究,找准了影响城市发展的重大地质问题。如北京市完成了《北京市重大地质问题战略研究》(之一~之十)工作,包括《北京市地面沉降对城市安全影响战略研究》《北京市浅层地温能资源调查与开发战略研究》《北京市突发性地质灾害对城市安全影响战略研究》《北京新农村建设对地质工作需求程度的战略研究》《北京市地下水对城市安全影响战略研究》《南水北调进京后地下水蓄养方案战略研究》《北京市城市地质安全信息系统战略研究》《矿山地质环境对北京生态环境安全保障程度战略研究》《北京建设世界城市对地质工作需求的战略研究》和《北京地下空间开发利用对城市安全战略研究》等12份研究报告。找出了影响北京可持续发展的关键问题是:战略资源对城市可持续发展的保障程度不高,地质条件对城市规划建设的制约性明显,城市发展对地质生态环境的影响日益增大,提出了相应的对策与建议(卫万顺,2009;卫万顺,2010e)。

1.5 完成了一系列城市重点建设区地质条件适宜性评价和重要战略资源勘查评价工作

如北京市针对提出的重大城市地质问题,按照城市地质学的创新理论,科学部署了城市地质工作。完成了“北京市多参数立体地质调查”、“北京市规划新城前期区域工程地质勘查评价”、“北京平原区活动断裂监测专项地质调查评价”、“北京市42个规划新城镇综合地质调查评价”、“首都经济圈重大线性工程前期区域工程地质勘查”和“北京平原区浅层地温能资源地质勘查”、“北京市再生水热能利用研究及规划”、“北京市矿产资源潜力评价”、“北京市岩溶水勘查评价工程”、“北京市农业土地资源综合调查与评价”、“北京市地下水库勘查”、“北京市矿产资源集中开采区矿山地质环境调查”、“北京市地质灾害调查”、“北京市地下水环境调查”、“北京市垃圾填埋场专项调查”、“北京平原区土壤地球化学调查”等项目(北京市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等,2008c;卫万顺等,2008b)。

1.6 初步建成了首都地质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监测预警平台

C1区: 战略资源保障能力强,环境承载能力强,但地质条件适宜性差;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和大数据时代的到来,“徐玉玉案”的发酵、热议,越来越多的传统犯罪模式逐渐转变为新型网络犯罪模式,即利用信息数据进行违法和犯罪活动?

2 未来10~15年我国城市发展和城市地质安全风险分析

2.1 “城市发展”和“VUCA环境”

城市发展主要受自然、经济和社会3大因素制约(图1)。其中自然因素是经济发展和社会治理的基础和前提,经济发展和社会治理又会影响和改变自然因素,自然因素的改变又有可能引发社会问题、影响经济发展。其中:

图1 自然因素-经济因素-社会因素关系图 Fig.1 Relationship diagram of the factors in natural,economic and social

A区:自然环境好,经济发展快,但社会不稳定;

第一,一般经济规模是会直接影响金融发展的规模。相关定律显示由于经济的不断发展劳动力会从第一产业转向第二产业而后向第三产业转移,由此经济规模的扩大就会使得金融规模得以增长。另外因为由于经济规模的扩大会产生出来越来越多的金融需求,由此金融行业自身就会自动进行调整结构以保证自身的发展,最终使得整个结构能够得以演变。最后因为经济规模的扩大所以居民的储蓄就会增加,相应就会产生很多的投资机会,由此金融效率就会得以提升,为了满足市场的基本需求金融机构就会自动进行调整,促进结构的演化。

B区:自然环境好,社会稳定,但经济发展慢;

C区:经济发展快,社会稳定,但自然环境差;

D区:自然环境好,经济发展快,社会稳定,城市发展的最高目标,但D区的范围很小。

在任务解决中,学生发现要还原一个魔方,并不是一个面一个面地还原的,而是分为三层,需要一层一层地还原。在还原过程中,学生还发展了一些技巧,如“十”字拼花、顶点确定等。与魔方还原相关的数学知识,如对称、排列组合、群对称、群变换等与一年级学生的认知相去甚远,但在不断地尝试中学生建立了各种经验,特别是单个面上色块的轴对称、中心对称变换,甚至是立体多个面中色块的变换,对学生来说都是极其充分而有效的。

影响城市发展的自然(地质、地理)因素、经济因素和社会因素交织、混杂在一起,使城市发展具有明显的易变性(Volatility)、不确定性(Uncertainty)、复杂性(Complexity)和模糊性(Ambiguity);这四种特性交织、混杂在一起,这种现象被称之为城市发展的VUCA环境或VUCA现象;城市发展的VUCA环境诱发了“大城市病”。

VUCA一词是易变性(Volatility)、不确定性(Uncertainty)、复杂性(Complexity)和模糊性(Ambiguity)的缩写。VUCA一词是20世纪90年代美国军界发现国际局势变化越来越VUCA;进入21世纪,商界精英们发现商场如战场,越发瞬息万变,心想也来个VUCA;这两年,VUCA蕴含的时代理念震荡了教育培训咨询界,开始日益重视VUCA带来的需求变化,我们在研究城市地质工作时,也越来越觉得未来城市发展和城市地质安全风险具有VUCA特征,或者说未来10~15年城市发展和城市地质安全的VUCA时代即将到来。

2.2 “大城市病”四大根源

虽然,城市化为我国经济繁荣和社会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但城市化过程中所带来的问题也日益凸显,尤其是“大城市病”更加突出。例如,北京城市发展十分重视自然因素的研究,在《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2020年)中明确提出:城市发展必须具备城市发展的重要条件,尤其是资源环境的承载能力条件。其中,土地、水、能源及地下空间等战略资源的节约与合理利用是保障北京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前提条件,而生态环境承载能力则是制约北京城市发展质量的重要因素(北京市人民政府,2002)。但仍然产生了“大城市病”。北京市发改委提出的北京“大城市病”4大根源:

人口增长过快 “十二五”以来,北京市常住人口年均增长50万人以上,人口无序增长导致城市不堪重负(社会因素);

中心区域功能过度集中 全市71%产业活动和71.8%从业人员集中在城6区,如果功能和产业在中心城区继续集聚,交通拥堵只会更加严重(经济因素);

资源能源禀赋不足 从资源能源看,人均水资源量不及全国平均水平的1/20。约70%电、40%成品油、98%煤炭、100%石油和天然气均需外部供应。如果继续发展“大而全”的产业体系,城市正常运行甚至安全稳定都会受到影响(自然因素);

弹性评分标准[5]:1分,病灶区呈均匀的绿色;2分,病灶区以绿色为主,内及周边可见少许蓝色;3分,病灶区以蓝色为主,伴有少许绿色和红色;4分,病灶区为均匀蓝色。

环境形势严峻 大气污染形势依然严峻,垃圾处理、水环境治理形势依然不容乐观(自然因素)。

由此可见,虽然产生“大城市病”的原因很多,既有自然方面的原因,又有经济方面原因,也有社会方面原因。但其中以自然因素尤其重要,研究和解决自然因素方面的问题,对缓解北京“大城市病”,促进首都城市可持续发展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1.1.4 结局指标 ①中央角膜厚度(CCT);②顶端角膜厚度(ACT);③最薄角膜厚度(TCT);④眼压。

关于生物科学发展史的教学,教师不仅要让学生体验科学研究的发展历程,更要让学生学习科学家的研究思想与研究方法。例如,在必修2有关果蝇红眼与白眼的杂交实验中,摩尔根如何确认这对等位基因只位于X染色体上?真实的研究历程如何?教学中,教师应适时补充摩尔根的3次杂交实验:①野生型红眼雌蝇×白眼雄蝇(教材的杂交模式F1自交);②F1中的红眼雌蝇×白眼雄蝇(测交);③野生型红眼雄蝇×白眼雌蝇(隐雌×显雄)。这三次杂交实验即可排除这对等位基因位于X与Y染色体同源区段的问题。2016年全国Ⅰ卷理综第32题,有关果蝇控制黄体的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的实验设计,正是该内容的应用。

2.3 “自然因素”和“地质资源环境承载力”

(2)工程建设阶段。交通:开展工程地质条件勘查,查明工程地质特征,保障工程建设安全;生态环保:制定地下水开采及调蓄涵养方案等,保障城市供水安全,制定清洁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规划、开展固体废弃物处置选址勘查,保障生态环境安全;产业升级转移:开展地质条件适宜性综合评价,查明工程地质条件特征、水土环境状况,制定资源开发利用规划,保证建设安全和城市可持续发展。

图2 地质-资源-环境关系图 Fig.2 Relationship diagram of geology,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A1区:地质条件适宜性好,战略资源保障能力强,但环境承载能力低;

B1区: 地质条件适宜性好,环境承载能力强,但战略资源保障能力弱;

北京市开展了首都地质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监测预警平台建设工作,该平台包括八大监测预警系统和一个监测预警信息平台。目前已建成了北京市平原区地面沉降监测预警系统、北京平原区地下水环境监测预警系统、北京市平原区土壤地质环境监测预警系统、北京浅层地温能开发利用环境影响监测预警系统和突发地质灾害监测预警系统;拟建活动断裂监测预警系统、重大线性工程地质安全监测预警系统和重大构筑物及地下空间地质安全监测预警系统。初步研发了首都地质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监测预警信息平台。

D1区: 地质条件适宜性好,战略资源保障能力强,环境承载能力强,是城市发展过程中地质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的最高目标,但D1区的范围很小。

2.4 “城市地质安全风险”及其“VUCA环境”

地质资源环境承载力方面的问题称为城市地质安全问题,城市地质安全问题发展到一定程度,严重影响到城市运行,诱发“大城市病” ,这种风险称之为“城市地质安全风险” ;未来10~15年城市范围内的地质、资源、环境三大因素交织、混杂在一起,使城市地质安全风险具有明显的易变性(Volatility)、不确定性(Uncertainty)、复杂性(Complexity)和模糊性(Ambiguity),这4种特性交织、混杂在一起被称之为“城市地质安全风险”VUCA环境或VUCA现象。其中

(1)规划布局阶段。交通:查明交通沿线地质条件、活动断裂、地面沉降、突发地质灾害分布及发育特征,为交通选址提供支撑;生态环保:查明区域地质环境背景及区域地下水资源、地下水环境、土壤地质环境现状,以及地热、浅层地温能资源赋存状况;产业升级转移:查明区域地壳稳定性、地质灾害发育特征、查明地下水资源、地热、浅层地温能资源的保障程度。

(2)Uncertainty(不确定性):指城市地质安全风险结果的不确定性,有可能造成经济问题,也可能造成社会问题;

可惜我无能用后续的写作告慰这种鼓励。一个月很快过去。我写出的文字连我自己都羞于出手。看过稿子的王朝垠对我说,别灰心,慢慢来。大约是看我过于沮丧,他邀我去他家喝酒。

(3)Complexity(复杂性):指产生城市地质安全风险原因的复杂性,地质、资源和环境因素间的关系无法用定量化,一种、两种,3种或综合?

(4)Ambiguity(模糊性):指对每个因素的认知模糊性,尤其是在城市。易变性、不确定性、复杂性和模糊性相互交织、相互混杂、相互影响,诱发“大城市病”。

3 未来10~15年我国城市地质工作战略构想

面对未来10~15年城市发展和城市地质安全风险的VUCA环境,城市地质工作必须由过去10年的 “以调查评价城市地质安全问题为中心”转为“以管控城市地质安全风险为中心”,提出了未来10~15年我国城市地质工作战略构想。

3.1 如何面对?

预见未来:关注结果,建立连接。建设地质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监测预警平台,构建“e地质”网站。

主动变革:勇于担当、捍卫价值。要认真学习贯彻十九大精神、习近平总书记系列讲话精神和相关规划要求,提出主动变革思路。如研究构思北京地区城市地质工作,就需要学习贯彻十九大精神、习近平总书记两次视察北京重要讲话精神(2014.2.26,2017.2.24)、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2015.4.30)、北京市总体发展规划(2016—2035年)和雄安新区总体发展规划等。

快速反应:小步快跑、精于创新。如北京地区就需要落实一部3地会议( 2016.2.26 )精神,积极支撑新机场、北京副中心、冬奥会场馆和环球影城建设等。

洞察秋毫:系统思考,克服盲点。如北京地区需要“北京建设地质响应计划”、“京津冀协调发展地质响应计划”。

面对未来10~15年城市发展和城市地质安全的VUCA环境,应该采用如下态度:

3.2 战略构想

战略目标:落实5大发展理念,科学制定“未来10~15年VUCA环境下城市地质安全风险管控战略”,有效管控城市地质安全风险,加快“大城市病”防治步伐,有力支撑区域城市协同发展。

主要任务:调查评价城市地质安全问题→管控城市地质安全风险

战略定位:城市(北京)战略(市域2004—2015年)→国家战略(京津冀2016—2035年)

规划支撑:市域规划(封闭式)→国家或区域规划(开放市)。如北京市

城市地质安全危机管理理论创新 运用哈佛大学的“三圈理论”, 探讨了非正常情况下城市地质安全危机管理战略,提出了《北京市非正常情况下城市地质安全危机管理战略框架》建议方案:全面实施“两项工程和一个系统”发展战略,建立一种创新的、富有想象力的、随机应变的《非正常情况下城市地质安全危机管理应急预案》和定期会商机制,建立强有力的指挥组织体系,严防非正常情况下城市地质安全危机事件发生(卫万顺,2007b)。

战略措施:“两项工程、一个系统(平台)”战略 →“两快、三高”战略

近年来,我国城市商业银行的整体满意度不高,从表1可以看出我国城市商业银行的客户综合满意度的竞争力不足,表明国内城市商业银行在客户的整体满意度感知方面的排名还处于较低水平,这也在一定程度上说明城市商业银行在营销和服务工作上做得不够,导致顾客认可度不高,使得银行市场竞争力无法得到质的飞跃。

组织团队:封闭的局、院组织体系→开放的网络团队组织

政策支持:城市地质工作立法、供给侧改革

3.3 部署原则

紧盯四大挑战:人居、空气、饮用水和固体废弃物安全;优先3大领域:交通、生态环境、产业升级转移;把握三个阶段:城市规划布局、工程建设、城市运行。

(1)Volatility(易变性):指产生城市地质安全风险因素的易变性,有可能是地质因素,也有可能是资源因素或环境因素;今年是资源因素,明年就有可能是环境因素;

自然因素主要包括地质条件、资源条件和环境条件(图2),即地质条件的适宜性、战略资源(能源)的保障能力和环境容量的承载能力,称之为城市地质资源环境承载力。地质条件约束性,土地、水、能源及地下空间等战略资源的保障能力是支撑北京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前提条件,而生态环境承载能力则是制约北京城市发展质量的重要因素。其中:

在竹书的起源叙述中,汪忍坡被塑造成傈僳族反抗不平等的民族英雄,强调了本土的力量和智慧,并且与其本土宗教活动有密切联系,但这也是在特殊历史背景下表现出来的反抗意识。尽管如此,无论是西方传教士创造的拼音文字还是本土所造的字,都与宗教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3)城市运行阶段。交通:开展交通沿线影响运行安全的活动断裂、地面沉降、突发地质灾害监测,确保交通运行安全;生态环保:开展地面沉降、水、土地质环境、浅层地温能开发利用影响、突发地质灾害等监测和预警预,开展可再生清洁能源开发利用,有效缓解能源紧张,减轻大气污染;产业升级转移:建立完善的地质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监测预警平台,对影响城市安全运行的地质问题开展动态监测,为政府决策及应急处置提供支撑。

3.4 全面实施“两快、三高”战略

未来10~15年,城市地质工作必须贯彻落实5大发展理念,持续创新发展,实施“两快、三高”战略,支撑“大城市病”防治和区域城市协调发展。“两快、三高”是指加快“高智能”京津冀地质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监测预警平台建设步伐,加快“高精度”地质条件适宜性综合评价步伐;提高可再生能源对城市能源供给保障能力,提高地质工作与其他工作的“融合”程度,提高广大市民参与和共享地质成果的方便程度。

(1)落实创新发展理念,突出 “监测”和“预警”特点,加快“高智能”地质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监测预警平台建设步伐。

落实创新发展理念,推进城市地质工作模式由问题推动型向理念发展型转变,工作方式由调查评价型向监测预警型转变,建设“高智能”的地质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监测预警平台(图3),构建城市发展地质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监测预警机制,保障城市生态地质安全。随着城市发展对地质数据的要求不断提高,城市地质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监测预警平台由原来的信息化、自动化向“智能化”转变,通过子系统间的高度融合提高数据的共享应用。如地面沉降监测预警系统的GPS数据可用于城市活动断裂监测预警,从而提高数据的综合利用效率;地下水环境监测预警系统也将实现数据实时、自动采集,提高监测数据的时效性。

图3 首都地质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监测预警平台工程分布图 Fig.3 Engineering distribution map of the monitoring and forewarning platform for the bearing capacity of the capital geological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2)落实协调发展理念,强化“综合”和“精度”意识,加快“高精度”地质条件适宜性综合评价步伐。

统筹协调“水、工、环”等地质条件的制约因素,实现城市地质工作由“低精度”的水工环“单项”适宜性评价转变为“高精度”的地质条件适宜性“综合”评价。以往的“低精度”的水工环“单项”适宜性评价,无法满足城市规划建设需要。而“高精度”的地质条件适宜性“综合”评价,可按不同的需求开展不同精度的调查工作,但比例尺均须大于1:2.5万,以满足规划建设部门的需要(图4)。

(3)落实绿色发展理念,树立“低碳”和“循环”观念,提高可再生能源对城市能源供给的保障能力。

图4 京津冀协同发展地质工作部署图(北京部分) Fig.4 Geological work deployment diagram for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of Beijing, Tianjin and Hebei(Beijing region)

实现由开发利用“传统能源”转为勘查开发“可再生能源”,推动城市低碳循环发展。随着城市传统能源的枯竭和环境问题的不断凸显,可再生清洁能源的勘查开发意义重大,合理开发利用可再生清洁能源可有效缓解能源、环境危机。北京将围绕城市副中心、新机场、冬奥场馆等重大建设工程,率先创建“近零碳排放”示范工程,“低碳” 可再生能源将成为将来城市能源供给的主流,地热“两能”的勘查和开发将成为城市地质工作的重要任务。

(4)落实开放发展理念,淡化“地质色彩”,提高地质工作与其他工作的“融合”程度。

城市地质工作内容正在向多目标、多参数转化,支撑和服务领域不断拓展,服务对象从原来的国土资源部门,扩展到规划、水务、城建、环保、农林、发改、交通、能源、人防等十几个政府部门。落实开放发展理念,淡化“ 地质色彩”,促进“地质工作”与“其他工作”的高度融合,实现城市地质工作由地质部门的“孤军作战”向与其他部门合作共为的“联合作战”转变,促进地质工作融入到城市建设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

(5)落实共享发展理念,推广“互联网+地质”模式,提高市民共享地质服务的程度。

推广使用“互联网+地质”的成果应用方式,提高地质成果服务广大市民的程度,让广大市民共享地质成果。如市民可通过手机APP,直接获取突发性地质灾害隐患点、突发地质灾害应急避险场所等相关信息,达到减灾防灾目的。

4 结论

城市地质工作是城市规划建设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支撑。近10年来,城市地质学理论创新取得明显进展,城市地质工作得到长足发展。未来10~15年,我国城市地质工作必须贯彻落实五大发展理念,实施“两快、三高”战略,支撑城市建设和经济社会协调发展。落实创新发展理念,突出“监测”和“预警”特点,加快“高智能”地质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监测预警平台建设步伐;落实协调发展理念,强化“综合”和“精度”意识,加快“高精度”地质条件适宜性综合评价步伐;落实绿色发展理念,树立“低碳”和“循环”理念,提高可再生能源对城市能源供给的保障能力;落实开放发展理念,淡化“地质色彩”,提高地质工作与其他工作的“融合”程度;落实共享发展理念,推广“互联网+地质”模式,提高市民共享地质服务的程度。

参考文献

北京市人民政府,2002.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年—2020年)[R].

北京市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北京市地质调查研究院,2008a.北京城市地质[M].北京:中国大地出版社.

北京市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北京市地质勘察技术院,2008b.北京浅层地温能资源[M].北京:中国大地出版社.

北京市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北京市地质调查研究院,2008c.北京城市地质图集[M].北京:中国大地出版社.

卫万顺,2007a.未来10~15年北京城市地质工作的战略思考[J].城市地质,2(1):1-5.

卫万顺,2007b.非正常情况下北京城市地质安全危机管理的战略思考[J].城市地质,2(4) :1-4.

卫万顺,2008a.城市地质工作应走理念发展型之路[J].城市地质,3(4):1-6.

卫万顺,等,2008b.北京地质工作50年[M].北京:中国大地出版社.

卫万顺,2009.城市可持续发展对地质工作需求研究[N].中国国土资源报,2009-2-6.

卫万顺,2010a.北京城市地质工作理论创新[C].城市地质调查理论方法创新研讨班论文集.

卫万顺,李宁波,冉伟彦,等,2010b.中国浅层地温能资源[M].北京:中国大地出版社.

卫万顺,郑桂森,冉伟彦,等,2010c.浅层地温能资源评价[M].北京:中国大地出版社.

卫万顺,2010d.北京区域工程地质勘查评价体系研究[J].城市地质,5(4) :1-7.

卫万顺,2010e.北京建设世界城市亟需解决的关键地质问题[J].城市地质,5(3) :1-7.

卫万顺,2011.北京规划新城区域工程地质勘查方法体系研究[J],城市地质,6(1) :1-11.

卫万顺,郑桂森,于春林,徐吉祥
《城市地质》 2018年第1期
《城市地质》2018年第1期文献

服务严谨可靠 7×14小时在线支持 支持宝特邀商家 不满意退款

本站非杂志社官网,上千家国家级期刊、省级期刊、北大核心、南大核心、专业的职称论文发表网站。
职称论文发表、杂志论文发表、期刊征稿、期刊投稿,论文发表指导正规机构。是您首选最可靠,最快速的期刊论文发表网站。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 粤ICP备202304699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