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全的杂志信息网

防震减灾科普游戏制作与推广的探索

更新时间:2016-07-05

引言

互联网和信息技术的发展,为公众了解防震减灾知识提供了便捷的渠道。汶川大地震之后,为满足社会公众对地震相关安全知识的需求,在传统防震减灾教育的基础上,涌现了一系列数字化、新媒体形式的减灾科普作品,但针对学龄前儿童的作品相对欠缺。

科普游戏是在传统教育的基础上,经由在教学培训过程中应用数字游戏发展而来的,目前尚没有严格的定义。科普游戏的最大特点就是将玩与学习严谨的内容巧妙地结合起来,借助游戏的愉悦感带来的主动性和自愿性,使玩家更容易接触和注意其中的科学信息,使科普达到“自主学习”的理想状态。同时随着游戏引擎技术的提升,游戏给玩家带来的感官体验程度越来越高,向受众传递科学信息会获得更好的效果。针对学龄前儿童形象化的认知特点和减灾技能养成的目的,科普游戏可以充分发挥其直观形象、互动性好、传播面广的特点,推动学龄前儿童防震减灾科普启蒙和教育的发展。

[66]U Nu, Burma Looks Ahead: Translation of Selected Speeches by the Hon’ble U Nu from 19th July 1951 to 4th August 1952. Rangoon, Government printing and Stationary, 1953, p. 98.

这个声明平息了公众的不安。但也引起了始料不及的效应。它深刻地改变了公司的精神和活动。我所剩时间不多了;已通知我们船快启航;我尽可能解释一下。

本文以《宝宝地震安全》防震减灾科普游戏APP的开发和推广的实践为例,探讨开展学龄前儿童防震减灾科普教育工作的一些思路。

防震减灾科普教育类游戏的现状及问题分析

(一 )科普教育类游戏的发展现状

科普游戏是以电子游戏为载体进行科学普及的活动形式,是丰富科普教育手段,提升科普效果的一种重要途径。我国从2010 年起就倡导开发内容健康、主题向上的“绿色游戏”,目前开发科普游戏、利用电子游戏寓教于乐、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赢”,已成为科普界和游戏界共同探讨的一个话题。2016年《中国科普游戏产业报告》指出,目前我国科普游戏不仅作品数量少、影响范围小,而且参与创作的群体较单一。仅是科普、教育等相关机构在主导和促进科普游戏的开发与推广,较少有知名互联网游戏或教育启蒙类企业主动参与到科普游戏作品的开发和制作中。

从专业角度上讲,市场上并不缺乏优秀的地震专业科普作品,但是推广往往是老大难问题,主要存在两方面,一是推广平台受限导致公众关注度低。二是形式不能做到喜闻乐见、寓教于乐、口口相传。因此制作该游戏首要考虑的并不是制作内容,而是通过什么平台推广和怎么推广的问题。首先,通过市场调研,我们选择了一家专注儿童启蒙认知、情商培养、艺术创作和思维训练等方面教育,具有一定品牌影响力的智能互动教育APP移动产品提供商进行合作。其150余款(在线运营)APP产品矩阵、全球3亿家庭用户、APP下载超过 100亿次、视频点播超过 150亿次、日活跃用户可达800多万等先天优势条件,是我们能够有效推广游戏的重要基础。其次,由于是首次将防震减灾科普知识做成游戏面向公众,所以优先考虑将公众比较关注的防灾避险基础知识作为游戏主要内容。最后,根据受众特点,我们优先考虑开发一款儿歌,并制作成MV动画,利用儿歌口口相传的特点,配合整个游戏,合力传播防震减灾知识。

(二 )开发防震减灾科普教育类游戏APP的必要性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越来越关注安全问题,政府也非常重视民众安全素养和科学素养的提升。但2009年,地震及地质灾害防治研究会“关于公民防震减灾意识”的一项调查显示:71% 的民众不会主动选择阅读有关防震减灾知识的书籍,70% 的人没有接受过防震减灾科普知识宣传。目前我国的防震减灾科普宣教仍主要采用配发书籍、手册、制作展板和挂图等传统手段开展工作。近年来兴起一批配合微博、微信开展的“互联网+”宣传,内容及形式主要以文字、图片和视频为主,但是存在内容质量参差不齐,互动性不够,难以吸引公众参与等不足。这些问题的出现迫切需要我们推动防震减灾科普宣教工作模式的创新与变革。

(三 )防震减灾科普教育类游戏APP“生存”的可能性

目前民众利用手持移动设备获取信息、进行学习和娱乐的现象非常普遍。2014年中国青少年宫协会主题活动专业委员会“媒介与儿童”调研课题组,发布的《媒介与儿童——2013中国儿童媒介素养状况调研报告》显示,在全国城市儿童家庭中,普及率最高的是手机(97.8%),44.5%的儿童拥有自己的手机,90.1%的孩子接触过网络游戏。另一方面对于儿童及青少年来讲,玩是生活中必不可缺少的部分,而这个群体又是防震减灾科普教育的首要群体。根据《中国游戏产业报告》数据显示,2016年国内移动游戏用户规模达到4.05亿人,用户群体主要是青少年和儿童,市场消费潜力非常大。

因此,积极开发基于移动智能终端的防震减灾科普教育类手机游戏,以游戏为知识载体和认知工具,生动、形象地展现防震减灾科普知识,吸引公众以“参与者”的身份自行探索学习,在玩中学,在学中玩,是符合时代环境特征的宣教模式。同时优质的防震减灾科普教育类游戏APP,可通过互联网端覆盖大量人群,将科普转被动为主动,进而实现寓教于乐,可达到科普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赢。

APP制作目的和思路框架

科普游戏的制作首先要考虑的就是科普与游戏的交互兼容问题,即首先通过专家指导,保证科普知识的严谨性,其次考虑在保留竞争、挑战或角色扮演等基本游戏特点的基础上融入科学性。本着市场需求的原则,保证游戏既能满足防震减灾科普需求,又能满足受众人群的娱乐休闲需求(图1)。

图1 APP吸引小朋友参与互动

(一 )明确受众群体和游戏定位

2~8岁的儿童或学龄前及相近年龄的儿童是本科普类游戏APP所需要重点考虑的受众群体。在制作游戏初期,本人曾深入思考科普类游戏APP的受众对象。在当前譬如王者荣耀、绝地求生等现象级手游霸占手游市场的背景下,如果一味地让科普类游戏APP与现象级手游去争夺游戏群体,必然会以失败告终。既然无法与其竞争,就应该考虑避其锋芒。现象级手游的受众对象基本覆盖大中小学生,甚至是走入社会的成年人,年龄区间基本在8~45岁。让45岁以上成年人通过玩游戏学习掌握科普知识的可能性不大。

以本APP为例,2016年10月13日正式在安卓和苹果市场上线,截至2018年3月,经过若干轮大型推广,根据第三方软件统计,全球累计下载用户已接近1800万,日活跃用户18万。其中安卓用户近1500万,苹果用户达到300万以上。同时,儿歌MV视频播放超过2200万次,音频播放超过230万次,音乐基本覆盖北京KTV曲库。以目前各类数据统计计算,推算影响人群可超过5000万人。

例如:教师可以在平时通过网络等途径,观看其他学校优秀教师的讲课视频,充分了解朗读教学的重要性。同时,平时教师也可以多与学生交流,充分了解学生的基本情况,从而更好地开展朗读教学。

整个游戏考虑了主题引入、知识学习和情景互动的需求,内容包括MV动画、科普动画片和情境模拟游戏三部分。

(二 )明确工作重点

具体到防震减灾科普教育类游戏,作为一种创新型的科普形式,国内现有的此类游戏仍未摆脱传统的说教式理念,科普与游戏的融合性差,无法满足游戏的娱乐性与休闲性,缺乏吸引力,形式的创新并没有改变受众被动接收的局面。同时受传播渠道影响,推广能力和受众范围严重受限。兼顾游戏性、科普性和普及性的优秀防震减灾科普教育类游戏可谓是凤毛麟角。

确定了受众对象,下一步就该考虑科普类游戏APP的类型。2~8岁,正是儿童早教启蒙的阶段。早教启蒙在目前的中国市场又属刚性需求,易于推广。因此明确以孩子的兴趣启蒙为出发点,以从小培养他们的安全和科学素养为目的,根据2~8岁儿童的发育特征、敏感期特点和学习重点来设计产品,打造符合其年龄和能力的针对性产品,即为孩子量身定制玩、视、听、学全方位的启蒙产品。同时利用亲子特点,也为家长提供了专业、全面、丰富及个性化的教育产品,实现教育一个孩子,影响一个家庭,带动整个社会的目标。

(三 )明确具体内容

雨似乎没有停的打算,孔老一忽然感觉很冷,冷到牙齿打战,肚子抽筋,他把弟弟紧紧抱在怀里,只有这样,才感觉到一丝真切的温暖。

首先针对2~8岁儿童特点,以一部时长2分钟左右的《地震安全歌》动画MV带入地震情境,歌词大量使用容易上口的三字诀和七字诀的形式,比如儿歌一开头的“地震啦,要冷静;护住头,别跳楼”非常容易吸引儿童的注意力,随后从地震发生时的感官印象“大地晃,桌椅摇 ,大地震房屋会倒。”到安全提示“大家保持冷静,不要慌忙逃跑。”再到安全措施“捂住口鼻护住头, 蹲在桌下或桌旁。不坐电梯走楼梯,千万不可以把楼跳。”结束第一段。第二段重复开头的三字诀,进一步以七字诀的方式对室外避震、逃生路线、万一遇险被埋压,外伤处理,等待救援等安全要点进行强调。最后以循环第一段避险要点作为结尾。整首儿歌童声悦耳、节奏明快,配合相应的肢体动作,非常易于儿童掌握。

情境模拟游戏中则根据低龄儿童特点,虚拟了家庭、超市、学校和户外四个模拟场景,引导儿童认知地震、消除恐惧心理、掌握基本的防震避震技能,重点是熟悉避震和疏散过程。但每个场景的避震重点有所区别。家庭室内避震重点是找应急背包、选择安全位置躲避和等待救援;超市避震重点是选择安全位置躲避,寻找应急救生品和等待救援;学校避震重点是选择安全位置躲避和听从指挥有序撤离;室外避震重点是躲避身边坠落物和逃往空旷场地。游戏过程中有叉形错误提醒和“你真棒”语音鼓励,激励儿童在反复游戏中熟悉不同场景的安全要点。每个避难逃生模拟游戏结束后,设置了互动环节对重要知识点进行回顾与巩固。

进入科普入口之后,会有一段有趣的动画片给小朋友介绍地震是什么,接着进入介绍地震应急包及相关产品用途的互动游戏,通过游戏选择应急物品,让小朋友了解地震应急包应该准备什么东西,分别有什么用途。

APP推广方式及成效

科普的初衷是普及,只有让受众群体看到、学到,才能够保证科普工作的效率和意义。因此在精心完成内容制作以后,即使是便于推广的移动端APP,在形成一定影响面之前也需要考虑推广的问题。借助具有丰富产品推广经验和自媒体渠道的合作伙伴,作为品牌产品的一部分嵌入其中,通过品牌产品更新,利用已有的庞大用户群进行推广。在产品上线之后,通过应用市场和自媒体双向推荐方式,达到产品曝光和分发的效益最大化。国际上在APPStore和Google Play等知名应用商店以多国语言进行全球发布;国内常见的推广渠道有开屏推荐、网页巴士车内推荐、产品内互推、退屏推荐等。

用客户满意度来度量客户对银行所提供的产品和服务是否满意,是从定性描述向定量转化的过程,在转化中,选取一部分具有代表性的中介指标,称为银行客户满意度评价指标[8]。对于中介指标的选取,需遵循一些普遍的原则,如全面性、重要性、可控性、独立性、区分度原则[9]。本文结合前人对于银行客户满意度的研究与上述指标选取原则,选取了金融产品、服务、环境、品牌形象四个一级指标及相应的二级评价因素,基本包括了影响客户选择商业银行的因素,能够合理准确地包含对商业银行的总体评价,特建立如下指标体系(图1)。

制作APP的几点体会

首先需要根据实际情况,精准定位受众对象。相比主流纯娱乐游戏,科普游戏吸引力是不足的。因此将受众人群定位在2~8岁低幼或学龄前后的阶段,而不选择其他年龄段,就是为了避开与当今主流娱乐性游戏的竞争,这样可以使产品从内容到风格更有针对性,通过精雕细作,提高了作品本身的吸引力;同时针对特定用户,提高了推广效率,节约了推广成本。截至目前,《宝宝地震安全》仍然排在APP Store儿童专区免费APP排行榜第33名,这和此款游戏定位准确,内容经得起用户和时间的检验不无关系。

在物流网的环境下网购成为了现在主流的购物形式。物流网融合了信息时代的网络技术,以网购为核心为客户提供专门的服务。客户可以在物流网上反馈产品的信息,企业可以通过物流网分析出客户所需要的服务和对产品的满意度。为此以月活跃用户榜首的淘宝网为例,进行物流网模式下提升网购物流配送客户满意度的研究,使研究结果更具有针对性、代表性和有效性[1]。因此,影响网购物流因素的7个指标体系,包括配送成本、配送速度、在线追踪与客服、配送人员的态度与素质、配送人员的统一服饰、配送货物的完好程度、货物包装情况。

其次品牌植入可以为游戏开发与推广带来巨大优势。本游戏选择了一家国内专门关注儿童启蒙,已经有百余款儿童益智类游戏,大量活跃用户,具有一定品牌影响力的智能互动教育APP移动产品提供商进行合作。他们更善于掌握定位群体的需求,制作专业的游戏,拥有专业的推广经验。利用其得到市场认可的游戏设计理念、已有多渠道多款产品随机互推的推广模式,有效解决了多年来我们科普工作推广困难的问题。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专业科普与品牌游戏两者合力,很容易就产出了易于大众接受的防震减灾科普游戏,并成功向市场推广。这也是一次政企合作的成功尝试。政府公益事业通过商业行为广泛开展,企业则通过积极参与公益事业,树立良好的社会形象,提高品牌的曝光率和市场占有率,提升了企业的社会责任感,实现了政府与企业互利共赢的良好局面。

最后,实现多年来提倡的“小手拉大手”。2017年6月11日,在江苏卫视播出的《歌声的翅膀》中,来自雅安的小女孩唐子桐在舞台上演唱了《地震安全歌》(图2)。一首儿歌不仅让大家看到了一个亲历地震后的小女孩的坚强与勇敢,更让地震安全知识科普这一话题引起了讨论热潮。在百度、今日头条等知名媒体的亲子专栏里,都在积极推荐《宝宝地震安全》。同时,在游戏玩家当中,经常出现父母辅导儿童一起体验游戏内容的情景。可以说,多方面的实例表明,防震减灾科普游戏制作与推广的实践确实实现了教育一个孩子,影响一个家庭,带动整个社会的目标。

图2 江苏卫视播出《地震安全歌》

《宝宝地震安全》是国内第一款针对亲子家庭的防震减灾科普游戏。作为尝试,本游戏也向海外市场进行了推广。截至2017年9月,海外用户下载量达到200万以上。在海外最受欢迎的国家有韩国、越南、美国、印尼、泰国、日本、巴西。此款产品得到了Google Play市场家庭专区的全球推荐,其中韩国、日本教育榜单持续3周排名第一。未来Google Play还会在地震多发国家的商店首页去推荐这款产品。可以看出,国内外对优秀的防震减灾科普作品都有极大的需求,此次尝试,为防震减灾科普工作国际化提供了一定的帮助。

结论

本科普游戏是在我国自然灾害严重、而科普技术手段相对落后,均衡化、精准化服务能力亟待提升的大背景下,为满足民众对防震减灾安全知识的需求,而创新开发的一种科普形式,借助信息技术手段、与企业合作完成了针对儿童群体的地震安全游戏的开发和推广,定向精准地将科普信息送达目标人群,为进一步提升防震减灾科普创新能力提供了有益的实践案例。

曹开
《城市与减灾》 2018年第2期
《城市与减灾》2018年第2期文献

服务严谨可靠 7×14小时在线支持 支持宝特邀商家 不满意退款

本站非杂志社官网,上千家国家级期刊、省级期刊、北大核心、南大核心、专业的职称论文发表网站。
职称论文发表、杂志论文发表、期刊征稿、期刊投稿,论文发表指导正规机构。是您首选最可靠,最快速的期刊论文发表网站。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 粤ICP备202304699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