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全的杂志信息网

塔西南叶城地区新生代沉积物源分析:来自碎屑锆石U-Pb年代学证据

更新时间:2016-07-05

0 引 言

新生代以来, 受欧亚板块碰撞和帕米尔构造带向北推移旋转的强烈影响, 西昆仑造山带重新活化,并向塔里木盆地强烈挤压冲断, 形成塔西南新生代再生前陆盆地, 在盆地西南缘沉积了巨厚的新生代沉积, 记录了丰富的青藏高原隆升和塔里木盆地相对沉降的信息。物源分析是连接沉积盆地与造山带的枢纽, 对于确定沉积物源位置和性质以及沉积物搬运路径, 甚至对整个盆地的沉积作用和构造研究具有重要意义(赵红格和刘池洋, 2003)。山前盆地沉积物是造山运动的重要标志, 高原隆升剥蚀的重要信息在前陆盆地具有很好的耦合性。众多学者从沉积特征、构造变形特征、磁性地层学及低温年代学、重矿物分析等方面进行了大量的研究(金小赤等, 2001;郑洪波等, 2002a, 2002b, 2003, 2009; 刘胜等, 2004;Zheng et al., 2006; 司家亮等, 2007; 曹凯等, 2009;刘函等, 2010; 叶荷等, 2010; 闫淑玉等, 2013), 但对本区的物源分析研究较少。郑洪波等(2002a)通过对中新世乌恰群(N1W)和上新世阿图什组(N2a)古流向分析, 认为中新世物源区主要来自南和偏南方向。裴军令等(2008)则认为中新世古流向为 NEE至SWW, 上新世古流向发生明显改变, 由 SWW 至NEE, 研究区呈西南高北东低的地貌, 暗示西昆仑或青藏高原在此期间发生明显隆升, 从而导致研究区水系方向发生改变, 也说明研究区以西的隆升幅度要大于东部。乌恰群NEE-SWW向的古流向证明当时研究区地貌为北东高南西低, 物源方向发生重大改变。本文以叶城地区柯克亚剖面新生代砂岩样品为研究对象, 在锆石阴极发光图像分析的基础上,利用LA-MC-ICP-MS原位微区分析技术, 进行碎屑锆石U-Pb同位素年龄测定, 探讨其主要的物源, 以期对西昆仑隆升历史进行约束。

1 地质背景

塔里木盆地西南缘叶城凹陷位于青藏高原与塔里木盆地结合部位(图1a)。始新世末期开始, 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碰撞和持续汇聚作用导致西昆仑剧烈隆升,在山前发育西昆仑北缘逆冲断裂(又称铁克里克断裂),该断裂是西昆仑与塔里木盆地的边界断裂。新生代以来受帕米尔构造结大幅度向北推移、旋转的影响, 西昆仑山前冲断带及其周缘呈弧形展布(程晓敢等,2012)。研究区以柯克亚为界, 自西向东分为北西向和近东西向两段, 转折处没有明显的走滑断层发育。构造带由三到四排背斜构造组成(梁瀚, 2014), 发育十余个背斜或鼻状构造, 形成时代为上新世早期。西昆仑北缘断裂以南大量出露元古宇-古生界, 断裂以北大部分被全新统覆盖, 紧靠断裂处零星分布上古生界。构造变形复杂, 发育基底卷入构造, 早期褶皱被后期陡立断裂破坏改造, 靠近山前断裂出露近直立甚至倒转的中生界、古近系及部分新近系(程晓敢等, 2011)(图 1b), 盆地内大部分被第四系砾岩覆盖, 其中古近系底部的阿尔塔什组为一套膏岩层, 膏岩层下伏地层由于西昆仑的推挤作用形成逆冲叠瓦构造, 膏岩层上覆地层沿膏岩层发生滑脱, 形成北倾的反冲逆掩断层,反冲逆掩断层上覆新生代地层被动抬升(程晓敢等,2011), 形成北倾的单斜构造(图2)。

剖面位于叶城县柯克亚乡西南方向(图1中A-A′)(起点: 77o07′E, 37o19′N; 终点: 77o21′E, 37o38′N)。由南向北地层逐渐变新, 地层倾角逐渐变缓。根据野外观察, 可以将剖面大致分为 4套, 分别对应于巴什布拉克组(E2-3b)、乌恰群(N1W)、阿图什组(N2a)和西域组(Q1-2x)。其中巴什布拉克组(E2-3b)至阿图什组(N2a)以红色、紫红色、黄褐色中-厚层细砂岩为主, 西域组(Q1-2x)以灰黑色粗砂岩、含砾黄褐色粗砂岩为主, 总体砾岩多于砂岩。

在河流污染治理方面,多年来存在着脱实向虚的问题,即:“水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是实,“水质达标(率)控制”是虚。着眼于“水质达标(率)控制”的必然结果就是我国的水污染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

图1 塔里木盆地西南缘叶城地区地质简图 Fig.1 Geological sketch of the Yecheng district in the southwestern Tarim Basin

图2 柯克亚剖面图(Zheng et al., 2003) Fig.2 Sketch of the Kekeya sedimentary section and sampling sites

2 样品和分析方法

将砂岩样品(表1)经破碎和分选之后, 随机选取超过 100粒锆石颗粒固定在双面胶上, 注入环氧树脂制靶, 之后将锆石颗粒抛光至锆石的中心(基本打磨和抛光掉锆石的一半), 充分揭示锆石的内部结构特征并判别锆石成因。锆石阴极发光(CL)图像在北京大学扫描电镜实验室拍摄, U-Pb年龄在天津地质矿产研究所同位素实验室利用激光剥蚀多接收器等离子质谱仪(LA-MC-ICP-MS)进行微区原位测定,激光剥蚀束斑直径为32 μm, 采用GJ-1作为外部锆石年龄标准进行U-Pb同位素分馏校正(Black et al.,2003; Jackson et al., 2004)。采用ICPMSDataCal(Liu et al., 2010)和Isoplot(Ludwig, 2003)程序进行数据处理, 采用 208Pb校正法对普通铅进行校正(Andersen,2002), 其中, 1000 Ma以下的测点采用206Pb/238U年龄, 大于1000 Ma的锆石采用207Pb/206Pb 年龄。分析结果见表 2(由于数据较多, 印刷版表 2略, 具体数据见网络电子版: http://www.ddgzyckx.com/)。

表1 样品采集位置和地层 Table 1 GPS parameters of sampling positions and stratigraphic horizons

样品编号 地层 经度 纬度TXN-18 N2a顶部 77.150138E 37.378552N TXN-16 N2a中部 77.140464E 37.367982N TXN-12 N2a底部 77.122978E 37.352113N TXN-11 N1W上部 77.120376E 37.348920N TXN-09 N1W中上部 77.122357E 37.332559N TXN-08 N1W中下部 77.123665E 37.330116N TXN-07 N1W底部 77.123185E 37.329417N TXN-06 E2-3b 77.124525E 37.327829N

3 结果分析

3.1 锆石年龄分布和CL特征

图 3为碎屑锆石阴极发光图像, 从图中可见,同一样品中锆石颗粒大小比较均匀, 不同样品中锆石大小差别较大, 样品TXN-08和TXN-09的锆石明显大于其他样品, 绝大多数大于100 μm, 而样品TXN-16和 TXN-18锆石最小, 绝大多数为 50 μm左右。整体上看锆石大小具有较小-小-大-小的变化趋势。

本文共分析了 8个样品, 每个样品随机选取约120颗锆石进行分析。其中样品TXN-06至TXN-12共计 6件样品, 选取谐和度在 90%以上的锆石进行作图分析, 而样品TXN-16和TXN-18分别只有65颗和30颗样品年龄落在谐和线上(图 4), 与前6个样品相比具有明显的突变。TXN-16和TXN-18分别取自上新世阿图什组底部和顶部, 因此从锆石的来源也可以看出, 在阿图什组沉积时期, 研究区的物源发生了明显的改变, 代表了西昆仑一次快速隆升过程(闫淑玉等, 2013)。由于两件样品都来自阿图什组, 为了满足统计学上对锆石数量的要求, 将二者落在谐和线上的锆石年龄放在一起进行统计, 编号为TXN-1618。进行统计时, 已去掉明显落在谐和线以外的锆石年龄。

图5a为各个样品的年龄分布直方图, 从图中可以看出7个样品(TXN16和TXN-18样品合并)具有相似的年龄谱峰, 大致分布在五个强峰值区域: <70 Ma、200~500 Ma、800~1000 Ma、1600~2000 Ma和 2400~2800 Ma。其他年龄段的锆石零散分布。

(1) <70 Ma的锆石样品较少, 每块样品只有几个, 占总锆石的比例小于4%。不同样品中大小有显著差异, 样品TXN-06和TXN-08的锆石直径大多超过100 μm, 其他样品中直径多在50 μm附近。锆石磨圆程度低。自形程度较好, 可见清晰的生长环带,Th/U大于0.4, 基本可以判定为岩浆锆石。在TXN-06和 TXN-07中具有较高的峰值, 而在其他样品中只有很低的峰值, 随剖面向上其峰值不断降低。

图3 碎屑锆石阴极发光图像 Fig.3 Cathodoluminescence images of representative zircons

(2) 年龄值 200~500 Ma的锆石是样品的主体,在总锆石中, 占比约为 40%, 自形程度较高, 具清晰或较清晰的振荡环带, 绝大多数锆石的Th/U大于0.4, 磨圆程度中等, 综合判断可能为快速搬运的岩浆锆石。

(3) 800~1000 Ma的锆石在样品中占比第二, 约有三分之一可以看到比较清晰的振荡环带, 磨圆程度较高, 有部分锆石的 Th/U低于 0.4, 显示有变质组分加入, 且沉积时间增长。

(4) 1600~2000 Ma, 几乎不出现振荡环带, 仅有少数几颗能看到环带的锆石存在边部蚀变, 且所有锆石的磨圆程度较高, 多数锆石 Th/U小于 0.4, 说明以变质岩区为主, 或经过循环沉积。

(5) 2400~2800 Ma, 每件样品中只有10颗左右,样品基本无环带, CL图像较黑, 在个别颗粒上可见边部蚀变, 且磨圆度较好。Th/U大部分大于0.4。

3.2 锆石物源分析

塔西南凹陷中新世为北缓南陡的箕状凹陷, 沉积特征总体显示为冲积-湖泊环境, 沉积相的展布及沉积物粒度的变化特征显示, 沉积物主要来自于南北两个方向, 南部物源为青藏高原西北部的西昆仑, 北部物源为天山及塔里木中央隆起区(李维锋等,2003)。为了分析可能的物源, 搜集了塔里木盆地周边已有的测年结果, 将所列数据按照区域进行重新统计(图 5b), 并与研究区的碎屑锆石年龄进行对比,托云盆地位于研究区西北方向西南天山一带, 奥依塔克位于研究区西部, 铁克里克和喀喇昆仑位于研究区南侧(图6)。

Bershaw et al. (2012)对研究区西侧的奥依塔克剖面新生代砂岩样品碎屑锆石进行 U-Pb年代学测定, 其年龄分布如(图5c)实线所示。奥依塔克位于叶城弧形转换带西侧(图 6), 本研究区位于弧形转换带东侧。本区的锆石年龄谱峰与奥依塔克剖面上得到的碎屑锆石年龄谱峰具有很好的一致性, 二者位于同一弧形带上, 因此有理由认为二者具有相似的物源。其中小于70 Ma的年龄分布与本区类似, 在古近纪和新近纪底部地层中出现小于 70 Ma的年龄峰值,而在新近纪其他地层中则没有该峰值, 本研究区中上新世部分层位中也没有该年龄值。年龄<70 Ma的锆石与西南天山托云地区和喀喇昆仑断裂以南地区相对应。中国西部天山地区自晚二叠世以来大部分地区的火山活动基本停止, 唯一例外的是在托云盆地及其周边有约 1.8×105 km2的玄武质岩浆喷发。新生代托云盆地位于天山造山带、西昆仑造山带和塔里木板块三大构造域之间, 属于天山褶皱系南天山褶皱带托云山间坳陷小区。盆地内广泛出露石炭系、侏罗系、古近系, 火山岩主要分布于盆地的中南部, 与红色钙质砂岩、砾岩互层, 时代上相当于白垩纪-古近纪(120~46 Ma)。晚新生代以来, 随着天山山脉的隆升, 托云盆地隆起成山, 最高海拔高达4000 m, 不再接受沉积, 以剥蚀作用为主(季建清等,2006)。前人对托云火山岩的同位素年代学研究取得了一系列K-Ar法和Ar-Ar法测年结果。这些年龄相对集中在120~110 Ma和67~36 Ma两个年龄段(韩宝福等, 1998; Sobel and Arnaud, 2000; 王彦斌等, 2000;季建清等, 2006)。托云火山岩被分为下玄武岩和上玄武岩, 分别归属于早白垩世和古近纪(Sobel and Arnaud, 2000; 王彦斌等, 2000)。梁涛等(2007)认为盆地内火山岩主要为玄武质岩石, 其中锥状岩席SHRIMP单颗粒锆石U-Pb测年结果为48.1±1.6 Ma,代表托云盆地火山活动的起始时间, 与前人 Ar-Ar法得到的120~110 Ma的年龄明显不同。本文综合了前人的年代学数据, 认为虽然存在67~36 Ma之间的岩浆活动, 但西南天山的隆升时间为 13~25 Ma(Sobel, 1997, 2006), 而本文中巴什布拉克组(E2-3b,年龄老于25 Ma)和渐新世地层(Bershaw et al., 2012)均老于西南天山隆起的时代且剥蚀时间短, 剥蚀量小, 剥蚀程度低(陈正乐, 2012), 因此物源来自托云地区的可能性较低。除托云地区外, 研究区西南方向喀喇昆仑断裂以南拉达克(Ladakh)等地区出露大面积的新生代花岗岩(Weinberg and Dunlap, 2000;Rolland et al., 2002; Schlup et al., 2003; Jamieson et al.,2004; Wu et al., 2007; Ahmad et al., 2008; Upadhyay et al., 2008; McCarthy and Weinberg, 2010; St-Onge et al., 2010; Thanh et al., 2010; Kirstein, 2011; Thanh et al., 2012), 其主要年龄为45~68 Ma。Bershaw et al.(2012)认为 40 Ma左右年龄的锆石可能来自于东南帕米尔的Muskol背斜, Budanov et al. (1999)在靠近Murgab的中帕米尔区域发现了一条200 km长的晚始新世钾玄质岩石, 可能是40 Ma左右锆石的物源。Zhang et al. (1996)在塔什库尔干河谷发现早始新世的碱性花岗岩, Lukens et al.(2009)在西帕米尔沉积地层中也发现~39 Ma的火山岩。因此70 Ma左右的锆石很可能来南部喀喇昆仑地区, 而40 Ma左右的锆石可能来自研究区西南方向帕米尔地区。样品TXN-09 和 TXN-16、TXN-18在小于 200 Ma (120 Ma)附近有一峰值, 与喀喇昆仑的频谱图吻合得很好。Phillipsa et al. (2004)通过测试拉达克(Ladakh)北部地区剪切带中样品的U-Pb ID-TMS数据, 推测其起始活动时间为15.7~13.7 Ma。李海兵等(2006)认为喀喇昆仑断裂形成时代在23~25 Ma之前, 其连续变形作用持续到约 12 Ma, 之后伴随阿伊拉日居山的快速隆升; 张克信等(2008)认为喀喇昆仑-西昆仑地区在中新世晚期(13~8 Ma)和上新世以来(约5 Ma以来)进一步大幅隆升。研究区碎屑锆石可能来源于喀喇昆仑地区, 并暗示在中新世中晚期和上新世, 喀喇昆仑经历了两次快速隆升事件。

图4 碎屑锆石年龄谐和图 Fig.4 Concordia diagrams for zircons from eight samples

图5 研究区及邻区锆石年龄频率直方图 Fig.5 Histograms of zircon U-Pb ages in the study area and its adjacent areas

(a) 本次研究区; (b) 喀喇昆仑、托云、奥依塔克、铁克里克地区锆石年龄分布图; (c) 奥依塔克剖面碎屑锆石年龄频率图(Bershaw et al., 2012)。

图6 研究区邻区锆石年龄分布图(年龄单位: Ma) Fig.6 Zircon ages of geological units nearby the study area

刘胜, 汪新, 伍秀芳, 邱斌. 2004. 塔西南山前晚新生代构造生长地层与变形时代. 石油学报, 25(5): 24–28.

800~1000 Ma年龄段锆石只在库地有出露, 张传林等(2003b)在库地片麻状花岗岩中获得了815±57 Ma的锆石年龄, 认为这一年龄代表了古塔里木板块作为 Rodinia超大陆一员发生裂解的时间。王超等(2009)在铁克里克地区前寒武纪地层埃连卡特岩群绿泥方解石石英片岩中获得锆石 206Pb/238U年龄集中在736~810 Ma, 峰值为780 Ma; 塞拉加兹塔格岩群变凝灰岩中获得锆石的 206Pb/238U年龄值介于779~792 Ma之间, 其加权平均年龄为787±1 Ma。

伊秉绶:阴胜国[29]从清初隶书家审美观念的对比中探讨伊秉绶的审美思想,认为伊秉绥的书学思想有3个要点:①取法雄强宽博、静穆方正风格的汉碑;②用笔的中实简省与结体的方正更易;③追求静穆而不失古拙的气息。总之,伊秉绥在审美观念的指引下,凭借自足的勇气和气魄,锐意进取,将隶书革新到底,成功的塑造了崇尚古朴和趋拙避巧的艺术形象,对后来碑派书法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手术室围手术期护理干预实施过程中,通过合理应用胰岛素来有效控制患者的血糖水平,积极避免术后低血糖;通过心理护理干预,疏导患者不良情绪,提高患者手术配合度,同时可减少由于情绪波动对血糖控制造成的不利影响;通过围手术期饮食指导,不仅满足患者营养需求,提升患者机体免疫力,还能够有效控制血糖。同时配合实施并发症预防护理,积极预防并发症的发生,促进患者在较短的时间内得到康复[5]。该次研究也充分地证实了这一点,通过实施手术室围手术护理,不仅使患者术后获得了良好的血糖控制效果,同时显著降低了术后低血糖发生率、切口感染和切口延迟愈合率,从而缩短了患者的切口愈合时间。

1600~2000 Ma和2400~2800 Ma年龄的锆石主要来自于铁克里克地区的前寒武纪结晶基底。黄建国等(2012)在西昆仑北缘库斯拉甫一带发现中元古代两期岩体, 早期以喀特列克岩体为代表, 晚期以阿孜巴勒迪尔岩体为代表, 年龄为1432 Ma。目前在这一地区获得最老的年龄是阿卡孜至许沟一带的赫罗斯坦侵入杂岩, 形成年龄为 2.34~2.42 Ga, 并在1.9 Ga发生重熔(张传林等, 2003a)。西昆仑北带片麻状花岗岩主要出露在康西瓦-红柳滩以北, 库地南、阿卡孜达坂、瓦恰、布伦口、木吉等地区, 延伸上千公里。片麻状花岗岩分为两个类型, 一是含石榴石片麻状花岗岩, 主要见于瓦恰、布伦口、木吉等地, 为同构造花岗岩; 另一类片麻状花岗岩, 主要见于康西瓦北、库地等地区, 岩石具有高碱度、高轻稀土, 为大陆裂解背景下的产物(张传林等, 2003b)。王超等(2012)对塔里木西南缘的铁克里克地区博查特塔格组中的条带状大理岩和含砾粗砂岩中的碎屑锆石进行了 LA-ICP-MS U-Th-Pb同位素分析, 结果显示含砾粗砂岩中的碎屑锆石频谱图具有1953 Ma、2038 Ma、2163~2182 Ma、2225~2243 Ma、2281~2343 Ma等多个峰值。昆北构造带最老变质基底的片麻岩年龄为 2261 Ma (U-Pb)和 2800 Ma (Sm-Nd)(许志琴等,2004)。胡军(2015)在甜水海岩群中测得2076~1644 Ma年龄段碎屑锆石, 认为来自于太古宙古老地壳物质的重熔, 碎屑锆石具有近源特征, 碎屑物质主要来自西昆仑造山带的各地块。

国家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于2014年2月上线运行,用户只要输入企业名称、统一社会信用代码或注册号,就可以查询相关企业的信用信息。

本省SGSN间的GTPC路径断,具体影响用户发生RAU、TAU切换时业务会被终端,需要UE重新发起附着方可继续使用业务(概率性问题,后面有详细分析),对于没有发生切换,或者在 intra内进行 RAU、TAU业务的用户也不受影响。

4 结 论

研究区碎屑锆石年龄存在<70 Ma, 200~500 Ma,800~1000 Ma, 1600~2000 Ma, 2400~2800 Ma五个年龄段, 反映了该地区物源的复杂性。物源区主要包括铁克里克、奥依塔克及喀喇昆仑地区, 来自西南天山的可能性比较低。研究表明:

Lukens C E, Carrapa B, Schoenbohm L M, Singer B S and Jicha B. 2009. Tectono-thermal evolution of the Western Pamir Mountains, using 40Ar/39Ar thermochronology on modern river sands // American Geophysical Union Fall Meeting, Abstracts id: T43C–2099.

程晓敢, 雷刚林, 陈汉林, 杜治利, 廖林, 罗俊成, 师骏.2011. 西昆仑山前甫沙-克里阳地区新生代变形特征及油气控制作用. 石油学报, 32(1): 83–89.

(2) 研究区与奥依塔克地区位于同一弧形带,二者具有相似的物源区。

(3) 上新世阿图什组前后锆石特征具有明显的突变, 代表了西昆仑一次快速隆升过程。

参考文献(References):

曹凯, 王国灿, 刘超, 孟艳宁. 2009. 西昆仑及邻区新生代差异隆升的热年代学证据. 地球科学, 34(6):895–906.

陈正乐, 周永贵, 韩凤彬, 陈柏林, 郝瑞祥, 李松彬, 刘增仁. 2012. 天山山脉剥蚀程度与矿产保存关系初探.地球科学, 37(5): 903–916.

由于资金短缺,旅游服务设施建设滞后,功能低下,生态脆弱,吸引力下降,急需提高旅游服务功能和自我补偿反哺能力。

(1) 外围地区车站差异分析:从天津的城市开发情况来看,居住人口仍然集中在城市中心区,外围车站所处的快速环路以外区域的土地利用强度不高、人口较为分散,因此按照600 m半径计算的各类指标均较少。而且城市外围地区车站的接驳条件较好,实际服务范围应大于600 m,车站越靠近外环线,服务范围就越大,因此测算的评价指标低于客流表现。

韩宝福, 王学潮, 何国琦, 吴泰然, 李茂松, 刘玉琳, 王式光. 1998. 南天山早白垩世火山岩中发现地鳗和下地壳捕虏体. 科学通报, 43(23): 2544–2547.

2.审计委员会社会独立性研究。中国是一个重视人情的国家,费孝通教授(2007)指出中国特色的人情世故,使得企业内部的组织活动和外部的经营活动,都存在独特的社会关系。那么能否将这种特色的社会关系引入审计委员会?这种社会关系又会怎样影响审计委员会成员的独立性?为此,我们进一步梳理有关社会关系的文献。

胡军. 2015. 西昆仑大红柳滩铁矿床成矿时代、动力学背景及成因研究. 广州: 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博士学位论文: 1–174.

黄建国, 杨瑞东, 杨剑, 崔春龙, 侯兰杰. 2012. 西昆仑北缘库斯拉甫一带中元古代岩浆活动及地质意义. 地质科学, 47(3): 867–885.

季建清, 韩宝福, 朱美妃, 储著银, 刘玉琳. 2006. 西天山托云盆地及周边中新生代岩浆活动的岩石学、地球化学与年代学研究. 岩石学报, 22(5): 1324–1340.

金小赤, 王军, 陈炳蔚, 任留东. 2001. 新生代西昆仑隆升的地层学和沉积学记录. 地质学报, 75(4): 459–467.

张传林, 杨淳, 沈加林, 王爱国, 赵宇, 董永观, 郭坤一.2003b. 西昆仑北缘新元古代片麻状花岗岩锆石SHRIMP年龄及其意义. 地质论评, 49(3): 239–244.

李博秦, 姚建新, 王炬川, 计文化, 韩芳林. 2007. 西昆仑柳什塔格峰西侧火山岩的特征、时代及地质意义. 岩石学报, 23(11): 2801–2810.

李海兵, Franck Valli, 许志琴, 杨经绥, Paul Tapponnier,Robin Lacassin, 陈松永, 戚学祥, Marie-Luce Chevalier.2006. 喀喇昆仑断裂的变形特征及构造演化. 中国地质, 33(2): 239–255.

阿里一口气吃了三大碗热干面。吃完肚子开始咕咕叫。他按着肚子,急步走到姆妈睡觉的房间,又站在门口说:“姆妈,我屙

李天福, 张建新. 2014. 西昆仑库地蛇绿岩的二辉辉石岩和玄武岩锆石LA-ICP-MS U-Pb年龄及其意义. 岩石学报, 30(8): 2393–2401.

李维锋, 卢华复, 王成善. 2003. 塔里木盆地西南坳陷中新统安居安组辫状河三角洲沉积. 地质通报, 22(9):675–679.

刘函, 王国灿, 曹凯, 孟艳宁, 王岸, 张克信. 2010. 西昆仑及邻区区域构造演化的碎屑锆石裂变径迹年龄记录. 地学前缘, 17(3): 64–78.

200~500 Ma年龄段的锆石可以细分为两段, 一是200~350 Ma, 峰值为250 Ma; 二是380~500 Ma,峰值为430 Ma。年龄特征主要与奥依塔克和铁克里克地区相对应, 说明本区的主要物源来自研究区南侧的西昆仑地区。潘裕生等(1994)以库地-苏巴什缝合带为界, 将西昆仑分为北昆仑和南昆仑地体, 分别对应加里东期花岗岩带和海西期花岗岩带, 在加里东花岗岩带中, 还分布少量的前寒武纪花岗岩(张传林等, 2003b)。在南昆仑地体中发育大量的海西期-印支早期花岗岩, 沿麻扎-康西瓦发育的西昆仑海西-印支期的主造山期发生在200~240 Ma之间(张传林等, 2005)。Robinson et al. (2004)对公格尔山及北部地区片岩石榴石中的独居石包体的电子探针测年揭示 230~200 Ma是帕米尔东北部地区公格尔山一带一次峰期变质作用年龄, 这一峰期变质年龄与利用锆石 U-Pb 年龄获得的岛弧花岗岩事件年龄吻合,反映 230~200 Ma 由于古特提斯洋的俯冲引起的区域岩浆-变质事件; 这一事件直接构造表现反映在西昆仑和甜水海之间的康西瓦断裂曾发生左旋韧性剪切(许志琴等, 2007)。李博秦等(2006)对西昆仑叶城南部麻扎地区弧火山岩中角闪石英闪长岩进行锆石 SHRIMP U-Pb 定年, 测得其年龄为338±10 Ma,时代为早石炭世。在西昆仑麻扎-康西瓦-苏巴什结合带的柳什塔格一带火山岩建造中, Rb-Sr等时线年龄分析, 时代为 563±48 Ma, 证明麻扎-康西瓦-苏巴什结合带所代表的洋盆在震旦纪就已经存在(李博秦等, 2007)。库地蛇绿岩的二辉辉石岩和玄武岩锆石LA-ICP-MS年龄为494.28±0.86 Ma和500.30±8.0 Ma(李天福和张建新, 2014)。袁超等(2000)在新藏公路145~152 km处库地北岩体(黑云母二长花岗岩和黑云母钾长花岗岩)测定锆石U-Pb年龄为404 Ma。结合本区的古流向分析, 在巴什布拉克组(E2-3b)沉积时期主要有自西向东和自南西向北东两组古流(内部研究报告), 此时古地貌变为西高东低, 与现今的地貌基本一致, 因此认为本区物源主要来自西部或西南方向。200~500 Ma年龄段的锆石为本区锆石的主体, 说明铁克里克和奥依塔克地区是本区的主要物源区。

梁瀚, 汪新, 陈伟, 王宇. 2014. 西昆仑山前和田-柯克亚挤压构造带新生代变形时序及其地质意义.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38(1): 27–37.

梁涛, 罗照华, 柯珊, 魏阳, 李德东, 黄金香, 黄凡. 2007.新疆托云火山群SHRIMP锆石U-Pb年代学及其动力学意义. 岩石学报, 23(6): 1381–1391.

移动通信生产性实训基地建成后,基本具备企业真实工作环境,可以更好地进行校企深度合作,为共同培养学生、承接生产性项目、更好地为通信行业提供报务打下良好的基础。

一般情况下,普通硅酸盐水泥或者是硅酸盐水泥是道路桥梁施工中常用的施工材料,但是,为了能够切实提高整体建设项目的质量,就可以考虑适用钢纤维混凝土材料。主要是钢纤维混凝土在施工过程中,其厚度摊铺量可以比较小,同时它具备抗压、抗磨抗冻等特点,因此,水泥的选择上可以采取钢纤维混凝土进行施工。

潘裕生, 王毅, Matte Ph, Tapponnier P. 1994. 青藏高原叶城-狮泉河路线地质特征及区域构造演化. 地质学报,68(4): 295–305.

裴军令, 孙知明, 李海兵, 司家亮, 潘家伟, 刘静, 刘雪刚, 赵越. 2008. 青藏高原西北缘晚新生代沉积岩古流向的磁化率各向异性确定及其构造意义. 岩石学报, 24(7): 1613–1620.

司家亮, 李海兵, BARRIER Laurie, VANDER WOERD Jerome, 孙知明, 裴军令, 潘家伟. 2007. 青藏高原西北缘晚新生代的隆升特征——来自西昆仑山前盆地的沉积学证据. 地质通报, 26(10): 1356–1367.

王超, 何世平, 时超, 于浦生. 2012. 塔里木盆地西南缘铁克里克地区博查特塔格组的组成和时代: 来自碎屑锆石U-Pb年龄的指示. 地质通报, 31(8): 1233–1243.

知名农资营销和技术培训讲师、艾力素中国区技术应用首席专家马高升在会议现场就《新时期终端零售商如何做大做强》等内容进行了分享交流。马东升表示,目前农资终端零售商多处于“出力多、盈利少”的状态,主要是因为存在着技术、团队、资金、管理等“门槛”。农资终端零售商应从制约发展的这些问题出发,着力实现某一方面的突破,带动自身竞争力的全面提升,真正成为农民的亲人、给老百姓提供增产方案的人、农民的贴心植保专家和为农民提供长期服务的人,在带动农民种植水平提升的同时,实现自身收益的增加。

闻一多研究唐诗,用清代朴学的方法,在考据方面下了极大的功夫。以1930年青岛时代为分界线,此前是在“故纸堆内讨生活”的预备时代,此后才“渐渐上题”。

王超, 刘良, 车自成, 何世平, 李荣社, 杨文强, 曹玉亭,朱小辉. 2009. 塔里木南缘铁克里克构造带东段前寒武纪地层时代的新限定和新元古代地壳再造: 锆石定年和Hf同位素的约束. 地质学报, 83(11): 1647–1656.

王彦斌, 王永, 刘训, 傅德荣, 肖序常, 戚龙水. 2000. 南天山托云盆地晚白垩世-早第三纪玄武岩的地球化学特征及成因初探. 岩石矿物学杂志, 19(2): 131–139.

许志琴, 戚学祥, 刘福来, 杨经绥, 吴才来, 曾令森, 梁凤华. 2004. 西昆仑康西瓦加里东期孔兹岩系及地质意义. 地质学报, 78(6): 733–743.

许志琴, 戚学祥, 杨经绥, 嵇少丞, 李海兵, 陈方远. 2007.西昆仑康西瓦韧性走滑剪切带的两类剪切指向、形成时限及其构造意义. 地质通报, 26(10): 1252–1261.

闫淑玉, 张进江, 宋岩, 李本亮, 王晓先, 王盟. 2013. 西昆仑上新世隆升的砂岩重矿物特征及金红石地球化学记录. 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49(6): 1009–1016.

叶荷, 张克信, 陈奋宁, 陈锐明, 徐亚东, 季军良. 2010.新疆叶城柯克亚8~3.85 Ma沉积地层中常量和微量元素分布对气候演化的响应. 地质科技情报, 29(4):43–50.

袁超, 周辉, 孙敏, 李继亮, 侯泉林. 2000. 西昆仑山库地北岩体的地球化学特征及构造意义. 地球化学, 29(2):101–107.

张传林, 王中刚, 沈加林, 毕华, 郭坤一, 王爱国. 2003a.西昆仑山阿卡孜岩体锆石SHRIMP定年及其地球化学特征. 岩石学报, 19(3): 523–529.

李博秦, 姚建新, 计文化, 张俊良, 尹宗义, 陈高潮, 蔺新望, 张清胜, 孔文年, 王峰, 刘曦鹏. 2006. 西昆仑叶城南部麻扎地区弧火成岩的特征及其锆石SHRIMP U-Pb测年. 地质通报. 25(1-2): 124–132.

张传林, 于海锋, 王爱国, 郭坤一. 2005. 西昆仑西段三叠纪两类花岗岩年龄测定及其构造意义. 地质学报,79(5): 645–652.

张克信, 王国灿, 曹凯, 刘超, 向树元, 洪汉烈, 寇晓虎,徐亚东, 陈奋宁, 孟艳宁, 陈锐明. 2008. 青藏高原新生代主要隆升事件: 沉积响应与热年代学记录.中国科学(D辑), 38(12): 1575–1588.

赵红格, 刘池洋. 2003. 物源分析方法及研究进展. 沉积学报, 21(3): 409–415.

郑洪波, Butcher Katherine, Powell Chris. 2002a. 新疆叶城晚新生代山前盆地演化与青藏高原北缘的隆升——I地层学与岩石学证据. 沉积学报, 20(2): 274–281.

郑洪波, Butcher Katherine, Powell Chris. 2003. 新疆叶城晚新生代山前盆地演化与青藏高原北缘的隆升——Ⅱ沉积相与沉积盆地演化. 沉积学报, 21(1): 46–51.

程晓敢, 黄智斌, 陈汉林, 杜治利, 李康, 师骏. 2012. 西昆仑山前冲断带断裂特征及构造单元划分. 岩石学报, 28(8): 2591–2601.

郑洪波, 陈惠忠, 靳鹤龄, 李孝泽, 董光荣. 2002b. 上新世-早更新世青藏高原北缘隆升的磁性地层学证据.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22(2): 57–62.

郑洪波, 贾军涛, 王可. 2009. 塔里木盆地南缘新生代沉积: 对青藏高原北缘隆升和塔克拉玛干沙漠演化的指示. 地学前缘, 16(6): 154–161.

Ahmad T, Tanaka T, Sachan H K, Asahara Y, Islam R and Khanna P P. 2008. Geochemical and isotopic constraints on the age and origin of the Nidar Ophiolitic Complex,Ladakh, India: Implications for the Neo-Tethyan subduction along the Indus suture zone. Tectonophysics,451(1): 206–224.

Andersen T. 2002. Correction of common lead in U-Pb analyses that do not report 204Pb. Chemical Geology,192: 59–79.

Bershaw J, Garzione C N, Schoenbohm L, Gehrels G and Li T. 2012. Cenozoic evolution of the Pamir plateau based on stratigraphy, zircon provenance, and stable isotopes of foreland basin sediments at Oytag (Wuyitake) in the Tarim Basin (west China). Journal of Asian Earth Sciences, 44: 136–148.

Black L P, Kamo S L, Allen C M, Aleinikoff J N, Davis D W,Korsch R J and Foudoulis C. 2003. TEMORA 1: A new zircon standard for Phanerozoic U-Pb geochronology.Chemical Geology, 200(1–2): 155–170.

Budanov V, Volkova N and Dronov V. 1999. Petrochemistry of a rhyodacite-trachyte series in a Paleogene volcanoplutonic belt in the Southeastern Pamirs. Russian Geology and Geophysics, 40(5): 648–654.

Jackson S E, Pearson N J, Griffin W L and Belousova E A.2004. The application of laser ablation-inductively coupled plasma-mass spectrometry to in situ U-Pb zircon geochronology. Chemical Geology, 211: 47–69.

Jamieson S S R, Sinclair H D, Kirstein L A and Purves R S.2004. Tectonic forcing of longitudinal valleys in the Himalaya morphological analysis of the Ladakh Batholith,North India. Geomorphology, 58(1–4): 49–65.

Kirstein L A. 2011. Thermal evolution and exhumation of the Ladakh Batholith, northwest Himalaya India. Tectonophysics, 503(3–4): 222–233.

Liu Y, Gao S, Hu Z, Gao C, Zong K and Wang D. 2010.Continental and oceanic crust recycling-induced meltperidotite interactions in the Trans-North China Orogen U-Pb dating, Hf isotopes and trace elements in zircons from mantle xenoliths. Journal of Petrology, 51(1–2):537–571.

Ludwig K R. 2003. User’s manual for isoplot 3.00. A geochronological toolkit for microsoft excel. Berkeley Geochronology Center, Special Publication, 4: 25–32.

(1) <70 Ma碎屑锆石主要来自于南部的帕米尔和喀喇昆仑地区; 200~500 Ma年龄段的锆石来自西南部奥依塔克地区和南部的铁克里克, 这两地区是主要的物源区; 800~1000 Ma年龄段的锆石主要来自库地缝合带; 1600~2000 Ma和2400~2800 Ma年龄段的锆石主要来自于铁克里克地区前寒武纪结晶基底。

McCarthy M R and Weinberg R F. 2010. Structural complexity resulting from pervasive ductile deformation in the Karakoram Shear Zone, Ladakh, NW India. Tectonics,29(3): 1–18.

Phillips Richard, Parrish Randall and Searle Michael P. 2004.Age constraints on ductile deformation and long-term slip rates along the Karakoram fault zone, Ladakh. Earth and Planetary Science Letters, 226(3-4): 305–319.

Robinson A C, An Y, Manning C E and Harrison T M. 2004.Tectonic evolution of the northeastern Pamir Constraints from the northern portion of the Cenozoic Kongur Shan extensional system western China. Geological Society of America Bulletin, 116(7–8): 953–973.

Rolland Y, Picard C, Pecher A, Lapierre H, Bosch D and Keller F. 2002. The cretaceous Ladakh arc of NW Himalaya-slab melting and melt-mantle interaction during fast northward drift of Indian Plate. Chemical Geology,182(2–4): 139–178.

Schlup M, Carter A, Cosca M and Steck A. 2003. Exhumation history of eastern Ladakh revealed by 40Ar/39Ar and fission-track ages the Indus River-Tso Morari transect NW Himalaya. Journal of the Geological Society,160(1): 385–399.

Sobel E R and Arnaud N. 2000. Cretaceous- Paleogene basaltic rocks of the Tuyon basin, NW China and the Kyrgyz Tian Shan: The trace of a small plume. Lithos,50(1): 191–215.

Sobel E R, Chen J and Richard V H. 2006. Late Oligocene-Early Miocene initiation of shortening in the Southwestern Chines Tian Shan: Implications for Neogene shortening rate variations. Earth and Planetary Science Letters,24(7): 70–81

Sobel E R and Dumitru T A. 1997. Thrusting and exhumation around the margins of the western Tarim basin during the India-Asia collision. Journal of Geophysical Research,102(B3): 5043–5063.

St-Onge M R, Rayner N and Searle M P. 2010. Zircon age determinations for the Ladakh batholith at Chumathang(Northwest India): Implications for the age of the India-Asia collision in the Ladakh Himalaya. Tectonophysics,495(3–4): 171–183.

Thanh N X, Itaya T, Ahmad T, Kojima S, Ohtani T and Ehiro M. 2010. Mineral chemistry and K-Ar ages of plutons across the Karakoram fault in the Shyok-Nubra confluence of northern Ladakh Himalaya, India. Gondwana Research,17(1): 180–188.

Thanh N X, Rajesh V J, Itaya T, Windley B, Kwon S and Park C S. 2012. A Cretaceous forearc ophiolite in the Shyok suture zone, Ladakh, NW India: Implications for the tectonic evolution of the Northwest Himalaya.Lithos, 155(2): 81–93.

Upadhyay R, Frisch W and Siebel W. 2008. Tectonic implications of new U-Pb zircon ages of the Ladakh batholith, Indus suture zone, northwest Himalaya, India.Terra Nova, 20(4): 309–317.

Weinberg R F and Dunlap W J. 2000. Growth and deformation of the Ladakh Batholith, northwest Himalayas: Implications for timing of continental collision and origin of Calc-Alkaline batholiths. Journal of Geology, 108(3): 303–320.

Wu F Y, Clift P D and Yang J H. 2007. Zircon Hf isotopic constraints on the sources of the Indus Molasse, Ladakh Himalaya India. Tectonics, 26(2): 1–15.

Zhang Y Q, Xie Y W and Xu R H. 1996. Geological Evolution of the Karakorum and Kunlun Mountains. Beijing:Seismological Press: 94–136.

Zheng H B, Huang X T, Butcher K and Butcher K. 2006.Lithostratigraphy, petrography and facies analysis of the Late Cenozoic sediments in the foreland basin of the West Kunlun. Palaeogeography, Palaeoclimatology,Palaeoecology, 241(1): 61–78.

Zheng H B, Powell C M, Butcher K and Cao J. 2003. Late Neogene loess deposition in southern Tarim Basin:Tectonic and palaeoenvironmental implications. Tectonophysics, 375(1): 49–59.

闫淑玉,张进江,王晓先,陈竹新,雷永良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2018年第02期文献

服务严谨可靠 7×14小时在线支持 支持宝特邀商家 不满意退款

本站非杂志社官网,上千家国家级期刊、省级期刊、北大核心、南大核心、专业的职称论文发表网站。
职称论文发表、杂志论文发表、期刊征稿、期刊投稿,论文发表指导正规机构。是您首选最可靠,最快速的期刊论文发表网站。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 粤ICP备202304699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