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全的杂志信息网

HACCP食品安全管理体系在黄秋葵茶生产中的应用

更新时间:2016-07-05

黄秋葵茶是以新鲜的黄秋葵果实为原料,经凋萎、分切、发酵、烘干、包装等工序而制成的代用茶。饮用黄秋葵茶有助于保持人体消化道和呼吸道的润滑,减少脂类物质在动脉管壁上的沉积,保持动脉血管的弹性。然而,随着国民经济的蓬勃发展,消费群体对食品安全的关注力度也日益加剧,从而导致黄秋葵茶的质量与安全卫生也越来越备受广大消费群体的重视。

HACCP食品安全管理体系的中文缩写是“危害分析与关键控制点”,由危害分析(HA)和关键控制点(CCPs)两部分组成[1],是一种最有效、可靠的食品质量管理方法之一,已获得联合食品标准计划国际食品法典委员会的高度认可,在食品行业中得到广泛的推广与使用。本文主要探讨如何将HACCP食品安全管理体系结合到黄秋葵茶的整个生产过程,对可能发生在加工制造环节中的各种潜在危害或安全隐患进行系统性的危害分析评估,构建黄秋葵茶HACCP管理体系,保证黄秋葵茶生产的安全卫生、质量得到有效控制,为HACCP食品安全管理体系在黄秋葵茶加工过程中的应用提供相关的经验及理论依据。

1 黄秋葵茶加工工艺流程

黄秋葵茶加工工艺流程包含了黄秋葵采摘到成品流通的各个环节及生产中各环节之间的次序与关联性等内容(图1)。主要包括预处理、发酵、烘干、异物检测、包装、装箱标识等工序。

图1 黄秋葵茶加工工艺流程图

2 黄秋葵茶的危害识别与可接受水平的确定

黄秋葵茶的食用安全隐患来源于生物性危害、化学性危害和物理性危害。而致病菌、农药和污染物残留超标、金属异物和其他锐利性异物(如:石块、玻璃碎片和贝壳碎片等)是构成生物性危害、化学性危害、物理性危害的主要组成及来源。黄秋葵茶危害来源识别见表1,可接受水平[2-4]的确定见表2。

频率调制(FM)是角度调制的一种,用低频调制信号调整载波的瞬时频率,即载波的瞬时频率携带低频调制信号信息。FM 最常用于广播和电视。事实上,工作在88MHz 到108MHz 的FM 广播就是使用FM 调制方式传输音频信号。模拟电视也使用了FM 调制。0~72 频道的电视台使用了从54MHz 到825MHz 的不同频带。这些频带将用于各种技术,其中也包括FM 广播。

1 黄秋葵茶危害来源识别

危害类型代表物危害来源生物性危害 致病菌,寄生虫 加工环境及人员造成污染,包材灭菌不足,产品封口未达标造成二次污染化学性危害 农药及污染物残留超标 种植环境的本底性污染,设备清洗灭菌时化学试剂残留,种植时滥用或超量使用化学试剂物理性危害 金属异物,沙砾等 原料采摘与加工过程中引入异物或人为带入

2 黄秋葵茶可接受水平的确定

项 目可接受水平基本指标干净、无异臭味及无霉变,无非茶异物。不得添加任何色素、食品用香精及其他食品添加剂感官要求 外观为棕红色,无杂质、无劣变及无霉变;汤色为浅杏黄色、浅黄色;香气为烤麦香、清香,无异味;滋味为甘甜、厚实,无异味理化指标 水分≤13.0%,总灰分 ≤12.0%,铅(以Pb计)≤5.0 mg·kg-1,敌敌畏≤0.1 mg·kg-1,氰戊菊酯≤0.5 mg·kg-1,总砷(以As计)≤0.5 mg·kg-1,毒死蜱≤0.2 mg·kg-1,乐果≤0.2 mg·kg-1,镉(以Cd计)≤5.0 mg·kg-1,乙酰甲胺磷≤0.1 mg·kg-1,克百威≤0.1 mg·kg-1,二氧化硫≤100 mg·kg-1,六六六≤0.2 mg·kg-1,三唑磷≤0.2 mg·kg-1,三氯杀螨醇≤1.0 mg·kg-1,滴滴涕≤0.2 mg·kg-1,杀螟硫磷≤0.5 mg·kg-1

3 原辅料及包装材料的特性描述

语言可以在不同的环境中获得,主要分为“课堂环境”与“自然环境”。环境的区别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语言学习的效果,显而易见的是,“自然环境”下的语言习得比“课堂环境”下的语言学习容易得多。

4 危害评估与分析

关键限值是采取具体措施对食品显著性危害进行控制的参数指标,不仅对食品危害的控制明确了控制参数,同时也体现了关键控制点的严格程度指数。为了确保所制定关键限值的合理性与适宜性,食品安全小组应参考相关的科学依据从而制定关键限值的合理指标。作为参考的科学依据主要来源包括:危害分析和控制指南、国际惯例、各类自然学科刊物、国家现行有效的标准法规、委托具有第三方资质的实验室进行科学研究而得到的相关结论。综上所述,结合黄秋葵茶的实际生产,对关键控制点的关键限值进行了分析说明,如表 5所示。

3 黄秋葵茶的原料和包装材料的特性描述

名 称新鲜黄秋葵镀铝膜真空袋主要成分黄秋葵果实VMPET/PE产品特性 B:采摘、生产及转运过程中致病菌污染C:种植及采摘环节中农药和污染物污染P:采摘、生产环节混入各种异物B:生产及转运流通环节中的致病菌污染C:生产加工环节中超量使用化学溶剂P:生产及转运流通环节混入各种异物生产方式种植,采摘,收购吹膜,真空镀铝,复合,制袋包装方式袋装,每袋50 kg塑料袋包装外加瓦楞纸板箱预处理无包装材料灭菌处理

注:B 生物性危害,C 化学性危害,P 物理性危害。

分析已确定的潜在食品安全隐患,并制定相关的措施以此来加强合理有效的控制。确保已知的食品安全隐患的食品危害得到有效控制,防止甚至杜绝其在黄秋葵茶生产过程中污染或扩散。危害分析可结合“关键控制点判断树”(图2)进行[6]。通过对黄秋葵茶的生产过程进行危害分析,同时结合黄秋葵茶生产实际情况确认关键控制点,并制定全面有效的控制措施及其组合来保障黄秋葵茶的食用安全性,黄秋葵茶生产过程的危害分析列于表4。

依据HACCP食品质量管理的相关要求,对黄秋葵茶的生产原料及包装材料特性进行详细描述。结合黄秋葵茶生产的相关真实情况,将黄秋葵茶的原料和包装材料的特性描述列于表 3。

5 关键限值的确定和HACCP计划的建立

危害评估是根据黄秋葵茶生产环节的工艺及产品属性,对各个加工工序的危害来源、发生概率、危害性质及危害发生的严重程度等相关方面进行综合评估与评判[5],同时通过查阅科学文献、搜索有关数据库及咨询相关专家来进一步完善食品危害评估信息。食品危害评估通常采用风险评估方法, 一般利用危害发生的可能性与严重性之间的函数关系及矩阵图的方法对食品危害进行评估,进而确认各种潜在的食品安全隐患的危害显著性。

结合危害分析以及关键限值,制定监控体系及纠偏程序,同时建立相应的验证程序与记录系统,以此来构建完整的黄秋葵茶加工制造HACCP计划(表 6)。

6 结论

本文依据HACCP食品安全管理体系,对黄秋葵茶生产环节中可能存在的食品安全隐患进行分析,从而确认关键控制点(CCPs)及其关键限值(Cl),进一步构建监控体系及其纠偏系统,从而构建黄秋葵茶HACCP计划,并结合良好操作规范(GMP)和卫生标准操作程序(SSOP)来降低黄秋葵茶的食品安全隐患,确保黄秋葵茶的品质与安全卫生得到有效保障。黄秋葵茶HACCP计划的建立,为茶叶企业提供了合理的生产与营运模式,同时为市场监督管理局的监管提供了相应的监管方式,并为茶叶企业申请HACCP体系认证奠定了合理有效的理论基础,有利于企业进入国际市场并与国际外企进行交流与合作。

根据TensorFlow 的设计模式,设计人工神经网络模型,可以得到TensorFlow 的数据流图如图6 所示。

图2 关键控制点判断树

4 黄秋葵茶生产过程的危害分析

加工工序食品安全危害或隐患显著性对显著性的判断依据控制措施与方案CCP判定黄秋验收收 B:致病菌污染、寄生虫滋长C:污染物污染、农药残留P:金属异物及锐利性异物是是是采摘环节致病菌污染本底性污染,种植时超量使用农药采摘环节混入各种异物SSOP控制+后续高温烘干去除HACCP计划控制异物检测工序可去除否是否包材验收 B:致病菌污染C:污染物污染、化学溶剂残留P:无是是-生产和贮运过程中的致病菌污染加工制造过程中使用的化学试剂 包材灭菌工序可去除HACCP计划控制-否是否凋萎杀青 B:致病菌污染C:润滑试剂泄漏污染P:金属异物是是是工作器具及人员卫生差,造成污染设备不清洁或发生泄漏现象设备零配件或组件脱离机体SSOP控制+高温烘干工序去除制定SSOP控制后续异物检测可去除否否否分 切 B:致病菌污染C:润滑试剂泄漏污染P:金属异物是是是工作器具及人员卫生差,造成污染分切设备不清洁或发生泄漏现象分切设备零配件或组件脱离机体SSOP控制+高温烘干工序去除制定SSOP控制后续异物检测可去除否否否发 酵 B:致病菌污染C:润滑试剂泄漏污染P:金属异物是是是工作器具及人员卫生差,造成污染发酵设备不清洁或发生泄漏现象发酵设备零配件或组件脱落SSOP控制+后续高温烘干去除制定SSOP控制后续异物检测可去除否否否烘 干 B:致病菌污染C:润滑试剂泄漏污染P:金属异物是是是烘干条件选取不当,杀菌不充分烘干设备不清洁或发生泄漏现象烘干设备零配件或组件脱落HACCP计划控制制定SSOP控制后续异物检测可去除是否否筛 分 B:致病菌污染C:润滑试剂泄漏污染P:金属异物是是是工作器具及人员卫生差,造成污染筛分设备不清洁或发生泄漏现象筛分设备的金属筛网脱落制定SSOP控制制定SSOP控制后续异物检测可去除否否否异物检测 B:致病菌污染C:润滑试剂泄漏污染P:金属异物及小石块是是是检测仪不清洁造成污染检测仪不清洁或发生泄漏现象检测仪零配件脱落,灵敏度失灵制定SSOP控制制定SSOP控制HACCP计划控制否否是包材灭菌 B:致病菌污染C:无P:无是--灭菌参数选取不当,导致灭菌不足--HACCP计划控制--是否否真空包装 B:致病菌污染C:无P:无是--工具、员工卫生条件差,造成污染--制定SSOP控制--否否否装箱标识 B:致病菌污染C:无P:无是--装箱时致使包装袋破损,造成污染--制定SSOP控制--否否否成品检验 B:无C:无P:无---------否否否成品贮运 B:致病菌污染C:无P:无是--贮运时温湿度使代用茶发生劣变--制定SSOP控制--否否否

注:B 为生物性危害,C 为化学性危害,P 为物理性危害。

5 黄秋葵茶加工制造的关键限值分析

关键控制点加工工序关键限值关键限值的确定依据CCP1黄秋葵验收包材验收及时有效的随货报告或官方检验证明经过危害分析,确定了黄秋葵验收和包材验收工序为CCP点。危害为:黄秋葵的污染物超标和农药残留,镀铝膜真空袋的污染物超标和化学溶剂残留[7]。必须加强对种植基地和供应商的有效监管力度,对供应商进行年度考核,选取资质齐全的企业作为有效供应商,供应商在供货时要提供及时有效的随货报告或官方检验证明。CCP2烘 干烘干温度:115℃±10℃持续时间:(2.5±0.5)h经过危害分析,确定了烘干工序为CCP点。危害为:致病菌残留。黄秋葵茶烘干时,烘干温度和烘干时间参数制定不合理导致产品致病菌残留或水分超标造成产品在流通环节中品质及其商业价值下降。通过试验和生产经验,确认烘干温度参数:(115±10)℃,烘干时间参数:(2.5±0.5)h,可使黄秋葵茶达到商业无菌的状态,并将黄秋葵茶的水分含量控制在13.0%以下。 CCP3异物检测金属异物:φ≤1.5 mm非金属异物:φ≤2.0 mm经过危害分析,确定了异物检测工序为CCP点。危害为:金属异物和其他锐利性异物残留。在异物检测中,设备的灵敏度失灵是造成黄秋葵茶中混入各种异物的主要因素。根据国际惯例及各级销售代理商的相关指标,确定将X射线异物检测仪的检测参数设定为:金属异物φ≤1.5 mm,非金属异物φ≤2.0 mm。CCP4包材灭菌臭氧浓度: ≥20 mg·m-3灭菌时间: ≥30 min经过危害分析,确定了包材灭菌工序为CCP点。危害为:包材致病菌残留。包材灭菌时,由于臭氧浓度和灭菌时间参数选取不当导致产品致病菌残留。通过查阅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灭菌技术规范(2002版)》以及大量的生产试验,确定包材灭菌的参数为:臭氧浓度≥20 mg·m-3,灭菌时间≥30 min,足以彻底杀灭致病菌。

6 黄秋葵茶加工制造HACCP计划

关键控制点加工工序显著危害关键限值监 控 体 系对象方法频率人员纠偏系统验证程序记录系统CCP1果实验收包材验收污染物污染、农药残留溶剂残留和污染物污染及时有效的随货报告或官方检验证明检验各种资质证明查验每批IQC加强对种植基地和供应商的监管力度,拒收无资质证明的产品进行供应商年度考核,产品委托第三方检验供应商考核汇总记录,来料验收记录,产品检验报告CCP2烘干致病菌残留烘干温度:(115±10)℃烘干时间:(2.5±0.5)h温度仪计时器观察每次操作员隔离产品、待评估后返工或报废并无害化处理进行设备校准,检验产品设备校准记录,产品检验原始数据及报告CCP3异物检测金属异物及小石块残留金属异物:φ≤1.5 mm非金属异物:φ≤2.0 mm异物探测仪器测试2 h·次-1PQC分离设备灵敏度异常时的产品,待检验合格后给予通过设备灵敏度定期抽检,记录审核结果设备抽检记录,返工记录CCP4包材灭菌致病菌残留臭氧浓度: ≥20 mg·m-3灭菌时间:≥30 min臭氧机计时器观察每次包装工进行二次消毒灭菌定期抽检产品,记录检验结果消毒记录,涂抹试验记录

参考文献

[1]陈发河.HACCP的原理及在食品生产中的应用[J].中国乳品工业,2000,28(5):18-22.

[2]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GH/T 1091-2014代用茶[S].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14.

[3]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GB 2762-2017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中污染物限量[S].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17.

[4]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GB 2763-2016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中农药最大残留量[S].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16.

[5]曾庆孝,许喜林.食品生产的危害分析与关键控制点(HACCP) 原理与应用[M].广州: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2001.

[6]夏延斌,钱和.食品加工中的安全控制[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5:271.

[7]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GB 9683-1988复合食品包装袋卫生标准[S].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1988.

林燕德
《福建农业科技》 2018年第03期
《福建农业科技》2018年第03期文献

服务严谨可靠 7×14小时在线支持 支持宝特邀商家 不满意退款

本站非杂志社官网,上千家国家级期刊、省级期刊、北大核心、南大核心、专业的职称论文发表网站。
职称论文发表、杂志论文发表、期刊征稿、期刊投稿,论文发表指导正规机构。是您首选最可靠,最快速的期刊论文发表网站。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 粤ICP备202304699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