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全的杂志信息网

13个大豆品种在甘肃不同生态区的适应性分析

更新时间:2016-07-05

大豆是人类植物蛋白和脂肪的主要来源,在人们的日常饮食中占有重要地位,对增强国民体质具有不可代替的重要作用,大豆也是世界公认的精饲料之王[1-2]。大豆蛋白的营养功效完全可以满足人类需求,在全球食用油中大豆油脂的需求量仅次于棕榈油,居于第二位[3]。充分开发利用大豆种质资源,加快引进和培育高产优质大豆新品种[4-8],建立与新品种相配套的综合栽培技术措施[9-10],可有效促进大豆产业的发展。甘肃省大豆种植面积约9.33万hm2,主要分布在陇东、陇南旱作农业区和河西、沿黄绿洲灌区等不同生态区域,生产区多属干旱或半干旱地区,干旱缺水,品种退化,使全省大豆生产受到严重威胁,引进选育高产、优质、多抗、广适的大豆新品种对全省大豆产业发展和种植业结构调整具有积极作用。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供试大豆品种(系)共13个,以晋豆19为对照,其中,中黄30、中黄10号、中作071、中品661、中作00-683从中国农业科学院引进,邯豆3号、邯豆5号从河北农业科学院引进,高丰1号、高作选1号从山东农业科学研究所引进,徐豆9号从徐州市农业科学研究所引进,陇中黄601、GZ11-277为甘肃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选育并提供。

合作创新市场绩效的经验研究,由于数据资料的缺乏,其发展程度远远落后于理论研究,在20世纪八九十年代只有少量零星文献。四大数据库⑧的建立,为学者们的经验研究提供了可靠的数据来源,经验研究才开始逐步发展起来,但是研发方法的局限性日益凸显出来。这方面的内容可以概括为两大主题:合作创新市场绩效的评价和技术溢出对合作创新市场绩效的影响。

1.2 试验方法

试验设在甘肃省大豆主要生产区的5个试验点,分别为庆阳市镇原县、平凉市泾川县、白银市会宁县、武威市凉州区、张掖市甘州区。试验随机区组排列,重复3次。小区面积18 m2,行长6.0 m,行距0.5 m,6行区种植。人工穴播,穴距0.1 m,每穴播种2~3粒,定苗18万株/hm2左右。田间管理水平略高于大田。试验地四周设4行保护行,播前施磷酸二铵225 kg/hm2,结合浇水一次性人工追施尿素120 kg/hm2。田间记载和室内考种均按照统一标准进行,按小区单收计产。

1.3 数据处理

利用 Excel 2007 和 DPS(9.50)分析软件[11]进行数据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生育期

由表1可知,13个品种(系)的全生育期在5个不同生态区差异明显,在陇东地区的镇原试验点生育期最短,河西灌区的甘州试验点生育期最长。其中中黄10号、徐豆9号、中品661、高丰1号比对照晋豆19晚熟6~9 d,差异达显著水平。其它8个品种(系)生育期与对照差异不显著。

由表2可知,参试品种(系)的株高为66.0~108.4 cm,平均为90.5 cm。其中高丰1号、中品661、邯豆5号、中作00-683较高,均在100 cm以上;徐豆9号、GZ11-277、高作选1号均在80 cm以下;其余品种为80~100 cm。主茎节数为13.5~22.3节,平均为18.6节,以邯豆5号最多,为22.3节,较对照增加2.7节;其次是陇中黄601、中作00-683,分别为21.7、20.5节,较对照分别增加2.1、0.9节;徐豆9号最少,为13.5个,较对照减少6.1个。有效分枝为1.4~5.2个,平均为3.1个,以中作071最多,为5.2个,较对照增加2.8个;其次是陇中黄601、中作00-683,均为4.3个,均较对照增加1.9个;徐豆9号最少,为1.4个,较对照减少1.0个。单株荚数为37.0~67.1个,平均为49.9个,其中以中作071最多,为67.1个,较对照增加21.0个;其次是邯豆3号、陇中黄 601、中作 00-683,分别为 60.9、60.7、58.6个,较对照分别增加14.8、14.6、12.5个;中黄10最少,为37.0个,较对照减少9.1个。单株粒数为78.1~162.3粒,平均为104.4粒,以中作071最多,为162.3粒,较对照增加72.6粒;其次是中作00-683、陇中黄601,分别为136.8、126.9粒,较对照分别增加47.1、37.2粒;中黄10号最少,为78.1粒,较对照减少11.6粒。每荚粒数为1.8~2.2粒,平均为2.0粒,其中以中黄30最多,为2.2个,较对照增加0.3粒;其次是高作选1号、中黄10,均为2.1粒,均较对照增加0.2粒;邯豆3号、高丰1号较少,均为1.8粒,均较对照减少0.1粒。单株粒重为16.47~30.55 g,平均为22.0 g,其中陇中黄601最重,为30.55 g,较对照增加10.33 g;其次是中作071、中作00-683,分别为30.16、27.32 g,较对照分别增加9.94、7.10 g;徐豆9号最轻,为16.47 g,较对照减少3.75 g。百粒重为18.59~24.07 g,平均为21.1 g,其中陇中黄601最重,为24.07 g,较对照增加1.53 g;其次是GZ11-277,为23.58 g,较对照增加1.04 g;中作071最轻,为18.59 g,较对照减少3.95 g。

2.2 农艺性状

老龄化的问题在发达国家中一般比较普遍,但包括中国在内的许多发展中国家同样面临着这个问题。根据我国国家统计局数据资料显示(见图),中国从2000年起,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已经达到7%,开始步入老年社会,随后这一比例逐年上升,到2014年首次突破10%,截止到2016年,我国65周岁及上人口占比已达10.8%[1]。

表1 参试品种(系)在各试验点的生育期

品种(系) 试验地点 生育期/d平均/d镇原 泾川 会宁 凉州 甘州中黄 10号 133 132 141 158 163 132~163 145 a徐豆 9号 136 132 135 157 163 132~163 145 ab中品661 133 133 146 148 158 133~158 144 abc高丰1号 129 129 147 149 158 129~158 142 abc GZ11-277 132 135 136 147 158 132~158 142 abcd陇中黄601 129 137 139 146 153 129~153 141 abcde邯豆 5号 131 129 136 147 153 129~153 139 bcde中作00-683 121 129 134 150 158 121~158 138 cde中作071 132 129 125 148 158 129~158 138 cde中黄30 126 128 136 148 153 126~153 138 cde邯豆3号 121 129 136 148 156 121~156 138 cde晋豆19(CK) 128 133 128 147 143 128~147 136 de高作选1号 130 122 126 145 153 122~153 135 e平均 129 131 136 149 156 129~156 140

表2 参试品种(系)的农艺性状

①表中数据为5个试验点的平均值。

百粒重/g陇中黄601 95.5 21.7 4.3 60.7 126.9 1.9 30.55 24.07中作071 94.8 18.7 5.2 67.1 162.3 2.0 30.16 18.59中作00-683 100.3 20.5 4.3 58.6 136.8 2.0 27.32 19.97邯豆3号 88.9 19.5 3.7 60.9 108.2 1.8 24.64 22.77 GZ11-277 76.2 17.1 2.4 46.6 98.9 2.0 23.32 23.58高作选1号 77.2 18.4 2.6 41.2 88.3 2.1 18.55 21.02中黄30 85.9 18.7 2.2 42.9 98.8 2.2 21.00 21.25晋豆 19(CK) 86.4 19.6 2.4 46.1 89.7 1.9 20.22 22.54邯豆5号 100.4 22.3 3.5 51.5 101.1 1.9 20.03 19.80中品661 104.9 19.3 2.5 48.0 92.6 1.9 19.31 20.85中黄10号 91.0 16.7 2.4 37.0 78.1 2.1 17.37 22.23徐豆9号 66.0 13.5 1.4 44.7 86.2 2.0 16.47 19.12高丰1号 108.4 19.2 3.6 42.8 88.6 1.8 16.87 19.04平均 90.5 18.6 3.1 49.9 104.4 2.0 22.00 21.10品种(系) 株高/cm主茎节数/节有效分枝/个单株荚数/个单株粒数/粒每荚粒数/粒单株粒重/g

2.3 产量

品种和地点间的互作效应表明品种的适应性,效应值越高,品种对地点的适应性越好。品种和地区间的互作方差反映品种的稳定性,互作方差小则说明品种具有广泛的稳定性,属稳定类型,但仅仅比较品种的互作方差还不足以对各品种的稳定性做出准确的评价,还要考虑品种的相对变异性。两个品种的互作方差可能完全相同,但是产量水平却不同。显然,产量较高的品种的相对变异性较小,稳定性强。综合分析产量结果(表5)表明,陇中黄601的互作效应值显著高于其余品种(系),为0.864 4,丰产性好;中作071、中作00-683、邯豆3号等3个品种次之,互作效应值为0.329 6~0.450 3,丰产性较好;GZ11-277、高作选1号、中黄30、晋豆19等4个品种互作效应值为0.027~0.1667,丰产性一般;邯豆5号、中品661、中黄10号、徐豆9号、高丰1号等5个品种效应值为负,为-0.9853~0.1321,丰产性较差。

对折合产量进行方差分析的结果(表4)表明,品种间、试点间、品种与试点互作之间差异达极显著水平。进一步对产量进行新复极差测验的结果(表3)表明,陇中黄601与中作071差异显著,与其余品种差异达极显著水平;中作071与中作00-683、邯豆3号、GZ11-277、高作选1号、中黄30差异不显著,与对照差异显著,与其余品种(系)差异达极显著水平;中作00-683、邯豆3号、GZ11-277、高作选1号、中黄30之间差异不显著,与对照的差异均不显著;邯豆5号、中品661、中黄10号与对照差异不显著,徐豆9号、高丰1号与对照差异达极显著水平。

表3 参试品种(系)的产量

品种(系) 小区平均产量/(kg/18 m2)折合产量/(kg/hm2)增产率/%陇中黄601 5.87 3 261.11 a A 16.70中作071 5.46 3 033.33 b AB 8.55中作00-683 5.35 2 972.22 bc BC 6.36邯豆3号 5.34 2 966.67 bc BC 6.16 GZ11-277 5.17 2 872.22 bcd BCD 2.78高作选1号 5.15 2 861.11 bcd BCD 2.39中黄30 5.09 2 827.78 bcde BCD 1.19晋豆19(CK) 5.03 2 794.44 cdefBCD邯豆5号 4.87 2 705.56 defCD -3.18中品661 4.74 2 633.33 efDE -5.77中黄10号 4.67 2 594.44 fDE -7.16徐豆9号 4.32 2 400.00 gEF -14.12高丰1号 4.02 2 233.33 gF -20.08

谁知那里边就是新房呢,于是许多的嫂嫂们就哗然的叫着,说:“翠姐姐不要急,明年就是个漂亮的新娘子,现在先试试去。”

表4 产量方差分析结果

变异来源 df SS MS F值 概率Prob.地点内区组 10 2.211 5 0.221 2 0.959 1 0.482 6地点 4 237.398 9 59.349 7 257.387 8 0品种 12 43.125 3 3.593 8 15.585 5 0品种×地点 48 72.723 4 1.515 1 6.570 6 0试验误差 120 27.670 2 0.230 6总的 194 383.129 3

2.4 适应性稳定性分析

由表3可知,参试品种(系)在5个试点的平均折合产量为2 233.33~3 261.11 kg/hm2。较对照品种晋豆19增产的品种(系)有7个,其中陇中黄601折合产量最高,为3 261.11 kg/hm2,较对照增产16.70%;其次是中作071,为3 033.33 kg/hm2,较对照增产8.55%;中作00-683、邯豆3号、GZ11-277、高作选1号、中黄30等5个品种(系)较对照增产1.19%~6.61%。邯豆5号、中品661、中黄10号、徐豆9号、高丰1号5个品种较对照减产3.18%~20.08%,其中徐豆9号和高丰1号较对照减产14.14%和20.11%。

中作 00-683、GZ11-277、中黄 30、中品661、中黄10号和高丰1号等6个品种互作方差较高,为0.422~1.691,变异系数也大,为12.55%~32.33%,品种稳定性较差;陇中黄601、邯豆3号、高作选1号、晋豆19、徐豆9号等5个品种互作方差为0.132~0.283,变异系数为6.81%~10.34%,品种稳定性中等;中作071和邯豆5号互作方差较小,分别为0.009和0.041,变异系数较低,分别为1.77%和4.13%,稳定性好。综合产量水平,陇中黄601丰产性突出,稳产性中等,中作071丰产性较好,稳产性突出。

J是被解释变量,表示本科生考研行为,该变量作为一个二分变量,只区分本科生是否参加考研,具体表现为考与不考两种情况。

3 小结与讨论

作物的丰产性、稳产性和适应性评价是为鉴定优良作物品种以推广适宜种植区域而服务的,对品种布局具有重要意义[12-13]。试验结果表明,陇中黄601产量达到3 261.11 kg/hm2,较对照增产16.70%,互作效应值0.864 4,互作方差0.271,互作变异系数8.86%;中作071产量为3 033.33 kg/hm2,增产8.55%,互作效应值0.450 3,互作方差0.009,互作变异系数1.77%。2个品种均表现出较高的丰产和稳产能力,在不同生态区表现出较好的适应性,可在全省中东部旱地和河西灌区种植。

大豆的群体产量由荚数,粒数、粒重和百粒重构成。在一定范围内,单株荚数决定产量的高低,但荚数过多,则粒数减少,粒重下降,产量亦降低。合理的群体结构可协调群体与个体之间的矛盾,充分发挥大豆的产量潜力。陇中黄601单株结荚数60.7个、单株粒数126.9粒、单株粒重30.55 g、百粒重24.07 g,中作071荚数单株67.1个、单株粒数162.3粒、单株粒重30.16 g、百粒重18.59 g。两品种都具有协调的群体结构,能充分发挥品种的产量潜力。

表5 参试品种(系)丰产性及其稳定性分析

①E1为镇原县;E2为泾川县;E3为会宁县;E4为凉州区;E5为甘州区。

品种(系) 小区平均产量(kg/18 m2)与地点的互作效应与地点互作方差变异系数/% 适应地区陇中黄601 5.870 9 0.864 4 0.271 8.86 E1,E2,E3,E4,E5中作071 5.456 8 0.450 3 0.009 1.77 E1,E2,E3,E4,E5中作00-683 5.351 2 0.344 7 0.700 15.64 E3,E4邯豆3号 5.336 1 0.329 6 0.132 6.81 E1,E2,E3,E4,E5 GZ11-277 5.173 2 0.166 7 0.422 12.55 E1,E4高作选1号 5.149 9 0.143 4 0.283 10.34 E1,E2,E3,E4,E5中黄30 5.087 1 0.080 6 0.511 14.06 E2,E3,E5,晋豆19(CK) 5.033 5 0.027 0.187 8.59 E1,E2,E3,E4,E5邯豆5号 4.874 4 -0.132 1 0.041 4.13 E1,E2,E3,E4,E5中品661 4.737 5 -0.26 9 0.867 19.65 E1,中黄 10 号 4.670 7 -0.335 8 0.751 18.55 E2,E4,E5,徐豆 9 号 4.322 -0.684 5 0.196 10.23 E1,E2,E3,E4,E5高丰1号 4.021 2 -0.985 3 1.691 32.33 E3,E5,

参考文献:

[1]傅蒙蒙,王燕平,任海祥,等.东北春大豆籽粒性状的生态特性分析[J]. 大豆科学,2016,35(5):705-716.

[2]南琴霞,陈光荣,樊廷录,等.兰州地区玉米/大豆间作模式效益分析[J].甘肃农业科技,2017(7):31-36.

[3]SINGH G.The soybean:botany,production and uses[M].India:CABI Publishing,2010.

[4]肖俊红,卫 玲,刘 博,等.夏大豆新品种晋豆50号的选育及高产栽培技术[J].山西农业科学,2017,45(12):1923-1926.

[5]汪凯华,王学军,缪亚梅,等.夏大豆新品种通豆11的选育及栽培[J]. 中国农学通报,2017,33(35):30-35.

[6]郭建秋,常丽丹,马 雯,等.高产抗病大豆新品种洛豆 1号的选育[J]. 中国种业,2017(12):56-57.

[7]王新风,董岭超,汪 辉,等.吉林省中早熟大豆新品种吉育321的选育[J].大豆科技,2017(3):47-49.

[8]苟升学,肖金平,张 璞.适宜陕西关中地区夏大豆新品种选育研究[J]. 西北农业学报,2017,26(8):1183-1188.

[9]陈喜凤,孙 宁,谷 岩,等.钾调控对大豆茎秆抗倒性能的影响[J]. 吉林农业科学,2013,38(5):25-28.

[10]张铁柱,新 风,王巍巍,等.吉林高油大豆新品种吉育100的选育及栽培要点[J].贵州农业科学,2012,40(11):17-19.

[11]唐启义,冯光明.实用统计分析及DPS数据处理系统[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2.

[12]齐 晓,贠旭疆,洪 军,等.我国草品种区域试验工作进展[J].草地学报,2013,21(6):1033-1042.

[13]张群远,孔繁玲.多年多点区试中一种分析品种稳定性的方法[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1997(3):37-43.

李玥,王兴荣,张彦军,张金福,苟作旺,祁旭升
《甘肃农业科技》 2018年第05期
《甘肃农业科技》2018年第05期文献

服务严谨可靠 7×14小时在线支持 支持宝特邀商家 不满意退款

本站非杂志社官网,上千家国家级期刊、省级期刊、北大核心、南大核心、专业的职称论文发表网站。
职称论文发表、杂志论文发表、期刊征稿、期刊投稿,论文发表指导正规机构。是您首选最可靠,最快速的期刊论文发表网站。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 粤ICP备202304699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