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全的杂志信息网

浅析新传播环境下气象科普问题及对策

更新时间:2009-03-28

1 引言

我国的气象事业是科技型、基础性社会公益事业,气象事业的这一行业属性决定了气象行业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把提升公共气象服务水平作为气象工作出发点和落脚点,而气象科普作为公共气象服务重要组成部分,是气象现代化建设内在要求,在提升公众防灾减灾意识和能力、科学引导社会舆论、提高公民气象科学素质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随着融合传播时代的到来,各种新媒体、新技术、新手段强势崛起,新的媒体格局和传播生态对气象科普提出了新挑战和新要求,如何有效推动气象科普应对新技术变化,适应新传播环境,对提升气象科普工作效益具有重要意义。

2 气象科普在公共气象服务中的作用

2.1 国家科普事业重要组成部分

党中央高度重视科学普及事业,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科技创新大会上明确提出,科技创新、科学普及是实现创新发展的两翼,要把科学普及放在与科技创新同等重要的位置。作为国家科普事业重要组成部分,气象科普工作已纳入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做好气象科普工作,有效提升公众气象科学素质,对于公民科学素质提升具有实际的推动作用。

2.2 展现和提升气象服务水平的重要渠道

气象工作从本质上是为民服务,“一切气象工作应以围绕做好服务为中心,保证服务工作的开展,提高服务工作的时效和准确性,如果离开这个方针来谈气象工作,那是没有意义的”[1]。气象服务能力的提升需要依托科技创新基础上的综合观测、预报预测等气象业务能力的提升,也需要业务支撑下公共气象服务水平的提升,面向决策者和广大公众提供了决策服务、专业服务、公众服务等终端性服务,以此展现气象综合能力和社会效益,气象科普作为气象服务直接体现方式,有着独特的价值和作用。

2.3 科学引导社会舆论的有效手段

基于气象灾害占自然灾害70%的比例的实际,决定了气象防灾减灾在国家减灾事业中的主体地位,在全球变暖、极端天气灾害的多发背景下,气象作为预测科学的不确定性以及社会公众的高关注度,决定了气象极易成为舆论的焦点,在融媒体时代传播主体多元化的环境下,海量信息鱼龙混杂,如何以科学的方式回应社会关切从而有效避免和消减负面舆情十分必要和重要。实践证明,基于科学角度的气象科普能够提升公众科学认知,有效引导社会舆论。

3 新传播环境下气象科普面临新问题

当前,随着互联网、人工智能、大数据信息技术的发展,引发了媒体传播技术的新变革,“实时”“全时”这种新状态,已经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舆论的形成和扩散机制,以手机为代表的移动新媒体不仅仅是传播信息的工具,还成为各类信息的集散地和信息传播的助推器[2]。新的传播环境下,长期束缚气象科普发展的症结性问题依然存在,但也面临一系列新问题和新挑战。

3.1 气象科普传播内容供给不精准

假设在其他条件与图1c)相同的情况下,本部分仿真通过适当降低港口群内上海和宁波舟山等核心枢纽港直接腹地的货物数量,同时将减少的货物增加到港口群内各港口的交叉腹地货物中,以说明腹地货源对港口群干支航线网络分配的影响。

面对传播领域新技术、新趋势、新变化,党中央做出了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的战略部署,谈及于融合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推动各种媒介资源、生产要素有效整合,推动信息内容、技术应用、平台终端、人才队伍共享融通”[3],要从根本上实现气象科普在资源、产品、传播渠道等诸多层面的深度融合,需要加强顶层设计,在科学机制下保障科普工作有效运行,从而通过融合发展构建起“大科普”发展格局,其中,气象业务、服务、科研与科普的融合机制,及气象科普评价激励机制等都是关系气象科普发展的关键性问题。

3.2 气象科普传播形式创新不充分

适应新的传播环境,气象部门在科普形式上进行了积极探索,但基本还以传统的科普传播形式为主,一些品牌性的活动长期沿用老形式、老做法,影响了气象科普品牌打造。近年来,适应新技术、新手段、新媒体,气象科普产品制作、传播、体验手段不断发展,可视化技术、VR技术、移动直播技术等手段和渠道也让科普形式日渐丰富,但由于各种原因,新的科普形式还局限于比较窄的范围,没有成为常态化科普形式。

基于气象对公众生产生活巨大影响力,气象科普在内容上有了丰富的积淀,但与新时代人民群众对气象需求相比,气象领域科普品牌活动、产品、作品偏少,高层次气象科普专家数量偏少,在整个科普领域影响力偏小,很重要原因在于气象科普内容供给不够精准、缺乏针对性:一方面没有充分把握公众个性化、精细化需求,所提供内容偏专偏硬,不够接地气,对公众缺乏足够的吸引力。另一方面,没有充分适应新传播环境下公众碎片化信息接受习惯,形式死板不活泼,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气象科普内容的传播度和影响力。

3.3 气象科普融合传播不深入

2.1.2 接穗选择 选取一年生的金叶榆枝条为种条。采集生长健壮、无病虫害、节间短、萌芽饱满的枝条,每50根为一捆。

融媒体时代,随着公众信息获取方式多元化,网络尤其是移动互联网已成为科普工作重要渠道,气象科普多元化、差异化需求明显,要求气象科普更有内涵、有特色,信息推送更及时、更精准,服务更贴心。如何适应新的传播环境,是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气象科普工作者需要面对和思考的问题。笔者认为,气象科普作为社会传播有机组成部分,融合传播理念为新传播环境下气象科普发展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4 融合发展理念下气象科普工作对策

除了以上问题,新传播环境的变化,对当前气象科普管理体系和运行机制提出了新的挑战,相应地对气象科普工作者尤其是气象科普管理者提出了新的要求,这其中,既有管理机制层面的问题,也有管理理念的问题。同时,随着信息技术进步,传播环境也处于动态变化中,由此引发的新问题亟待在气象科普实践中深入研究。

4.1 建立完善气象科普深度融合机制

本研究采用NDBI、监督分类和非监督分类3种方法进行建成区提取,将提取出的建成区信息结合实地采样数据进行对比研究,选取分类最好、精度最高的方法作为本研究建成区提取方法.由于遥感影像存在同物异谱、异物同谱和混合像元等现象,基于光谱值统计的分类方法都难以避免错分、误分[13],因此需要对分类结果结合实地考察进行人工目视解译.目视解译结果表明,监督分类下的最大似然法分类精度最高,与实际地物的符合程度最为贴切.

从资源融合看,气象部门内科普资源还没有有效统筹,尤其是业务部门科技成果并没有有效转化为科普资源,气象科普内容生产受到局限,制约了部门融合传播效应的发挥;从产品融合看,气象科普内容生产还停留在传统科普产品“+互联网”简单嫁接状态,并没有实现“互联网+”深度融合,这与当前传播领域“一体化发展”的深度融合态势并不契合;从传播融合看,气象科普传播主要依托气象部门渠道,没有充分与社会传播体系相融合,大大降低了气象科普传播覆盖面和影响力。

4.2 提高气象科普传播内容质量

媒体融合发展让气象科普在传播渠道和载体方面产生了革命性的变化,但“内容为王”,对气象科普效果起决定性作用的因素是科普内容。契合新时代科普发展、满足社会公众所需、高质量的气象科普产品作品依然是科普工作核心所在,而这其中人的因素是决定性因素,一流的科普作品需要一流的创作者,历史经验证明,科普精品力作往往是科学大家智慧的结晶,科普是科学的延伸和升华,科普创作需要专业知识和艺术表达有机结合,除了气象工作者,还需要气象科普相关主体尤其是气象科学家的共同参与。《世界公众科学素质促进北京宣言》明确,“科学素质不仅包括对科学知识、科学方法的掌握,更体现对科学精神和科学思想的尊崇”[4]。因此,气象科普不仅是面向公众知识的简单传递,更是科学思维的培养、科学精神的弘扬,这也是气象科普创作创新需要考量的重要因素。

4.3 发挥传播技术对气象科普的引领作用

内容创新离不开先进技术的引领支撑,而优质的气象科普内容需要借助先进技术实现更好呈现、更广传播,气象科普内容与技术的深度融合,内容才能真正为王,没有先进的技术,再好的内容也走不远、传不开。因此,气象科普要顺应传播方式移动化、社交化、视频化、互动化趋势,积极运用新技术、新手段,打造适合新媒体传播环境、适应新舆论生态的气象科普作品,提高气象科普的有效性与公众参与度,从而在传播过程中实现科普效果倍增效应。此外,在融合传播时代,气象科普创作需要充分运用互联网思维,由“+互联网”转向“互联网+”,实现科普内容与信息技术的深度融合。

如果酒店的个性化服务能满足消费者不同的个性化需求,必定能够提高顾客的满意度和忠诚度,最终也将增强酒店的知名度,这样就会吸引更多的忠诚顾客,通过回头客和良好的声誉来使酒店赢得更多的利润,占有更大的市场份额。

4.4 推动气象科普与国家科普事业深度融入

气象科普作为国家科普事业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提升公民气象科学素质的职能,因此,气象科普工作的有效推进,不能单单依靠气象部门自身力量,而是积极落实国家关于科普工作决策部署,主动融入国家科普事业大局。加强社会联动,形成推动气象科普工作的合力,一方面要发挥部门垂管优势,形成气象科普工作“全国一盘棋”局面,另一方面要加强部门协作,完善社会动员机制,统筹部门内外资源,依托全媒体传播进行多样化展示、多介质推送,形成部门内外社会广泛参与的气象大科普格局。

参考文献

[1]温克刚.涂长望传(修订版)[M].北京:学苑出版社,2017:523.

[2]新华通讯社课题组.习近平新闻舆论思想要论[M].北京:新华出版社,2017:144.

[3]新华通讯社课题组.习近平新闻舆论思想要论[M].北京:新华出版社,2017:235-236.

[4]世界公众科学素质促进大会.世界公众科学素质促进北京宣言[EB/OL].

 
闫志刚
《黑龙江气象》 2018年第04期
《黑龙江气象》2018年第04期文献

服务严谨可靠 7×14小时在线支持 支持宝特邀商家 不满意退款

本站非杂志社官网,上千家国家级期刊、省级期刊、北大核心、南大核心、专业的职称论文发表网站。
职称论文发表、杂志论文发表、期刊征稿、期刊投稿,论文发表指导正规机构。是您首选最可靠,最快速的期刊论文发表网站。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 粤ICP备202304699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