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全的杂志信息网

桂南民俗生活史从历史深处走来的风土人情

更新时间:2009-03-28

在时间的长河中,桂南地区延续、保留了丰富的民俗活动:岭头节、花朝节、采茶戏、南路壮剧、金山花炮节……这些独特的人文风情,展现出桂南人多彩的生活图景。

 
 

“岭头节”中最重要的祭祀活动是“跳岭头”,这是一种为村屯辟邪收妖除瘟、祈求庄稼丰收、人畜平安所进行的宗教活动,气氛庄严而神秘。

在深受越巫文化影响的桂南地区,宗教信仰贯穿在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从那些丰富多彩的民俗活动中,我们便能捕捉到深厚的宗教遗风,源自古代傩舞的“岭头节”和热闹非凡的“金山花炮节”,就是最好的见证。心中虔诚的信仰源于对生活的热爱,而这种情怀在歌舞中尤为突出。无论是采茶戏、南路壮剧,还是三月三的欢乐对歌,都传达出桂南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

自古传承的风土人情,是桂南人生活的真实印迹。岁月变迁,如今,当我们探寻这些极具地域特色的文化遗存时,仿佛是在解读一部桂南人生动鲜活的“生活史”。

源自古代傩舞的跳岭头清新浪漫的花朝节

在桂南,除了春节,人们最期盼的日子当属岭头节。岭头节广泛流行于桂南的灵山、浦北、合浦、防城港等地,各个地方举行岭头节的时间略有不同,从农历八月一直延续到农历十月,其中又以中秋节最为集中。

  

(左右页图)在都分布有世界级濒危鸟类大鸨,为了保护这种珍稀的鸟类,志愿者们日复一日地在它们栖息的地方巡护,只为减少人类对其的伤害。

根据当地的传说,岭头节源自对忠臣朱千岁的纪念。相传,当时深得百姓爱戴的忠义之官朱千岁在钦州市灵山县被刺杀,人们将灵柩运回北方厚葬时,灵柩突然下沉于泥土中。人们认为这是朱千岁显圣,便在灵柩下陷的岭头建庙,并举行隆重的祭祀仪式,周边村寨也纷纷效仿,岭头节由此而来。

时至今日,岭头节已发展成为隆重性仅次于春节的节日。节日当天,当地人都会邀请亲朋好友来家里做客。于是在岭头节当日,常常出现村口人头涌动、车流不息的盛况。屋主人下塘捕鱼、宰鸭设筵,大家举杯问盏、高唱祝词,场面热闹非凡。

在对山歌时,年轻女子若遇到心上人,便会将自己精心绣制的绣球赠予,眉目含情、情谊切切。夕阳西沉,到了要分别的时候,人们从四周围拢到木棉树下,将手中的绣球向木棉树的高枝抛去,并虔心祈祷。人们相信,在此时,身居木棉树上的百花仙子,将接收到人们最诚挚的心愿:让大地百花灿烂,同时也保佑自己与心上人最终能走在一起,成就一段好姻缘。

跳岭头由当地的岭头师公主持,师公身穿长甲,脸戴面具,手执大山刀、手斧铲、红缨枪等法器,所跳之舞源自古代傩舞,动作酷似崇左宁明江花山岩画上凿刻的舞姿,粗狂、刚健而有力,表现着最原始的人类力量。

跳岭头的时间从岭头节前一天晚上一直延续到岭头节次日早上,整个过程共分四个部分:第一天晚上,师公请来各方师父扶持,并将妖怪、瘟疫收归坛下;到了岭头节的早上,师公会请在村里显过圣的鬼神降临坛前,鬼神以“社王为主,朱千岁为纲”,此后,师公还会逐家入室驱除邪疫;到了岭头节的晚上,就是跳岭头最热闹、最具观赏性的时刻了,师公所跳之舞多达12种,表现的内容涉及十分广泛:神仙显灵、官府勾结杀害长工、士兵战死沙场、妖精作妖……在次日早上,师公将妖精押上龙船,并将龙船掉头后燃烧,这意味着当地的妖魔厉鬼已被送去东洋大海,永不能复返。人们相信,经过此番祭祀之后,来年一定能风调雨顺、六畜兴旺。

日式唐草风格来源于谢里丹风格,但比之构图更加严谨,细节上更加较真。日式唐草风格对图案线稿的要求近乎苛刻。线条通常不会溢到边线外,对图案的完整性要求特别高。日式唐草风格偏爱涡旋图案,其涡旋图案的内外线条方向多为相反走向。刀线方面,日式唐草比美式唐草更加深,因此选皮也相对较厚,结合特殊的皮面处理方法,图案的浮雕效果较之美式唐草更为立体。其代表人物是漥田敦司、小屋敷清一、大冢孝幸等名家。

 

如果说岭头节的鬼神祭祀严肃而隆重,那么桂南壮族人民拜谒百花仙子的活动——壮族花朝节,就显得清新而浪漫。

壮族花朝节流行于崇左市宁明县、龙州县一带,举行的时间为每年农历的二月初二。相传,百花仙子常栖于木棉树之上,所以当地举办花朝节的地方,常选在有高大木棉树的地方。来参加花朝节的,大多都是身穿民族服装的年轻男女——女子头戴银钗、银链,身着黑布短上衣和长褶裙,脚穿花布鞋,男子则身穿当地土布制作的破胸对襟衣服。人们携带着五色糯饭、糍粑、粽子等食物聚于木棉树周围,享美食,对唱山歌。

岭头节的重头戏是“跳岭头”。跳岭头因活动多在村边缓坡岭头举行而得名,在明嘉靖年间篡修的《钦州志》就有此类记载:“八月中秋,假名祭报,扮鬼神于岭头跳舞,谓之‘跳岭头’。”

采茶戏的本地化之路一人唱众人和的南路壮剧

其实,在桂南,“歌圩节”众多,位于桂南的左江流域就是壮族歌圩文化的重要发源地。

 
 

桂南最初的采茶戏仅为采茶歌舞,曲调也简单,仅有“十二月采茶”“南昌小曲”“四季莲花”三个曲牌。随着采茶戏逐步融入到桂南人的生活中,采茶戏开始吸收桂南地方小戏的精华,丰富了曲调和表演形式,最终在清末民初形成了独具一方特色的戏曲艺术。那时,每逢庙会、观音诞、做社等重要日子,人们都会邀请采茶戏班前往助兴——台上艺人表演入了戏,台下观众跟着唱入了神,整场终了,意犹未尽,人们在回家的路上仍会一路哼着采茶曲调回去。

水浸提液是板栗花综合利用的主要中间产品,饮料和酒是大众化的消费品,应当持续开展板栗花饮料和板栗花酒的开发研究,针对不同的消费人群(如青年人、妇女、儿童和老人等)开发不同的配方产品。还可以将板栗花直接预处理、烘制等,或将板栗花定量加入到茶叶中,开发出多样性的板栗花茶等。

人类情感丰富,单独的采茶歌舞常不能表现人们的思绪,于是,情节丰富的故事、传说开始出现在采茶戏的舞台上,采茶戏的表演内容日渐丰富,如桂南采茶戏中的著名剧目《煮朝放马》,讲述了牧马人放马、护马、寻马的故事,反映的是牧马人互帮互助的精神。而表现中国经典爱情的剧目《梁山伯与祝英台》,更是在桂南玉林市博白县创造了连续上演56场、场场爆满的奇迹。

  

(左右页图)桂南采茶戏属于民间戏曲,艺人在长期的演出实践中,不断吸取民间小调、山歌以及其他剧种的曲牌及音乐,具有多元性。南路壮剧源于当地民间歌舞,最初为唱做分开的“双簧式”演唱形式,后逐渐丰富发展成为戏曲形式。

  

(左右页图)无论是壮族三月三,还是金山花炮节或壶关歌坡节,人们都会载歌载舞欢庆节日,场面热闹非凡。从这些极具地域性的节庆活动中,我们能深深感受到桂南人对生活的热爱。

如果说桂南采茶戏是外来戏曲的本地化,那么南路壮剧就是名副其实的“土著”。在古代,壮族有着丰富的巫文化,他们通过跳巫神实现天人之间的沟通,巫师在跳巫神时都会唱词助阵。后来,民间艺人发展了这种带有浓厚宗教色彩的曲调,并与民间传说、历史故事相结合,形成了当地的特色戏剧,因为旧时壮族自称“布托”,即“土著”,因此这种戏剧被称为“土戏”,在新中国成立后,被正式改称为“壮剧”。由于广西各地方言、风土人情不同,壮剧的曲调和表演形式各具特色,为示区别,人们将流行于桂南,采用南部方言演唱的壮剧称为“南路壮剧”。

在城市副中心的背景下,通州区的农村公路网规划是依据传统的农村公路网规划思路首先进行了合理规模的测算,其次对于遇到的具体问题规划了具体细化的解决方案. 除上述几种典型方案以外,区域内有改造需求的农村公路体量也较多.

左江源于越南,流经崇左市的凭祥市、龙州县、宁明县、江州区、扶绥县,最终汇入邕江,流域沿线的壮族人自古便有对唱山歌的习俗,左江流域也因此被誉为“歌海”。

吕温卒后,其子安衡寻刘禹锡,为其父吕温整理文章。经刘禹锡整理后,吕集分上、下两册。现因年代久远等多种原因,无法还原吕集的全貌。关于吕集残卷的研究论文,主要有两种说法,一种认为吕温文集有三个版本系统;一种认为吕温文集有两个版本系统。据不完全统计,现存吕温诗歌收录最多的是《全唐诗》,共计102篇;收录吕温文章最全的是《全唐文》,共收八十八篇;《吕衡州文集》共收八十二篇。

壮族三月三金山花炮节和壶关歌坡节

1.2.3.2 ABTS法[8]。将5 mL 7.4 mmol/L的ABTS储备液与88 μL 2.6 mmol/L K2S2O8储备液混合,避光静置12 h后得到ABTS工作母液,再用双蒸水稀释8倍后得到ABTS工作液,备用。

说起壮族最具代表性的传统节日,总绕不过“壮族三月三”。相传,三月初三是壮族始祖布洛陀的诞辰日,在节日当天,壮族人民做五色糯米饭、染红鸡蛋、祭祀先祖,而在这个节庆里,最重要的活动是“对山歌”,所以三月三也被称为“歌圩节”。

时至今日,人们依然可以在南路壮剧中发现其发展的历史痕迹——唱做分离演变而来的“后台提词”,即演员在台上演唱,乐队在后台助唱,帮腔多用在起板首句和唱段收尾的衬词、拖腔,一人唱众人和,舞台氛围热烈而震撼。

明朝末年,采茶戏从江西传入桂南地区。很长一段时间里,采茶戏只是当地舞龙、舞狮和舞麒麟表演的配角,康熙年间编撰的《荔浦县志》记载:“元宵自初十至十六,各门悬一灯,选清秀孩童艳装女服,携花篮唱采茶歌或演故事,耍龙灯嬉戏以为乐。”后来,当地人对采茶戏的喜爱与日俱增,逐渐开始有人专门请采茶戏班单独表演,采茶戏才逐步与舞龙等活动分开,成为独立的表演形式。

最初,南路壮剧采用的是唱做分开的“双簧式”演唱形式,这与流行于桂南的提线木偶戏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在清光绪年间,靖西县足院木偶戏班师傅组建土戏班,戏班以人代替木偶登台表演,唱词者仍在幕后唱词,产生了“唱做分离”的特殊壮剧形式。辛亥革命后,南路壮剧唱做逐渐融合,并与桂南的德保马隘土戏、靖西足院土戏相融合,发展了更为丰富的唱腔,最终形成了现代意义上的南路壮剧。

左江流域的歌圩节开始于“金山花炮节”。在江州区左州镇西北角的一座小山上,有一座修建于明永乐年间的寺庙,因建前在山上发现一个金炉,寺庙得名金山寺——这里便是金山花炮节的主要活动场地。金山花炮节于每年的农历二月十九日举行,在中国的传统信仰里,农历二月十九为观音诞辰,所以金山花炮节又被称为“观音诞”。

①针对异构多部件系统,提出了一种(N,m)维修模型。多部件系统由高维修优先级部件和低维修优先级部件两种部件构成。当高维修优先级部件出现失效,或者低维修优先级部件的失效累积数量达到m时,对系统进行维修。现有文献中,在制定维修决策时,很少涉及到多部件系统的异构性及维修优先级的不同。

在农历二月十九日一早,花炮节以一场“观音巡游”拉开帷幕。人们身穿传统服饰,四人为一组,抬着立有观音像的仙桌走街串巷。一路上,当地人早已将当“猪血肠、粽子、年糕”等美食摆放于街边,供人免费食用。当观音巡游的队伍通过时,屋主人还会点燃香纸蜡烛、燃放烟花爆竹,以祈求巡游的观音保佑家人健康平安、一帆风顺。

当巡游结束时,巡游队伍会来到金山寺,金山花炮节的重头戏——“抢花炮”即将在这里举行。所谓花炮,是一个直径约5厘米的圆形铁环,环外缠绕着红绸。比赛前,花炮将被装入送炮器中,随着一声炮响,花炮腾空而起,花炮争夺战正式打响。每场抢花炮比赛有2支队伍参与,每队14人,将花炮投入对方花篮得1分,在规定的时间内得分多的一方为胜队。赛场内,抢花炮手赤裸着膀子,在场上斗智斗勇、大汗淋漓;赛场外,观众们全神贯注,为每次花炮的抢断、投射发出阵阵欢呼。比赛结束后,年轻的姑娘、小伙子们还会相约来到山下广阔的农田里对唱山歌,情真意切的歌声便萦绕在了山间,与金山寺中缭绕的香烟组成了这座小山最富诗意的篇章。

在当地流传着一句俗语:“二月十九拜金山,四月十六唱壶关。”即是崇左壮族的歌圩节从金山花炮节起,经过各个乡镇村屯大大小小多个歌坡后,于农历四月十六日壶关歌坡节逐渐收尾。

呼吸道感染是儿童常见病、多发病。非典型性病原体由于其在呼吸道感染患儿中阳性率逐年上升,且易引发大流行,与其他病原体感染难鉴别,易误诊等原因,越来越受儿科医师重视。为了明确呼吸道感染非典型性病原体分布特点,为临床选择合适的抗感染药物提供依据,对海南省妇幼保健院收治的呼吸道感染患儿九项呼吸道感染病原体IgM抗体检测进行总结,报道如下。

壶关位于崇左江州区太平镇,每到壶关歌坡节时,江州区各乡镇以及周边各县的群众纷纷聚集于此,其参与人数可达上万人之多。清代道光年间壮族举人黎申产就曾描绘过当时的盛况:“岁岁歌圩四月中,聚欢白叟与黄童。陇娘衣服平脐短,唱彻壶关酒面红。”对唱山歌以“五人一组、十人一群”的形式进行,通常男一边女一边,人们以歌传情、依歌择配,在对唱时常使出全身解数,接上对方抛过来的歌,歌曲即兴而作,内容涉及耕种、自然、地理等各个方面。时常有在白天对不完的,他们在晚上还要转移地方继续对唱,势必要分出个伯仲来。

 
 
 
 
 
詹左,梁武,黄佩强,冯涛,梁迅,卢华守,何春琼,赵成艺,沈海滨
《环球人文地理》 2018年第07期
《环球人文地理》2018年第07期文献

服务严谨可靠 7×14小时在线支持 支持宝特邀商家 不满意退款

本站非杂志社官网,上千家国家级期刊、省级期刊、北大核心、南大核心、专业的职称论文发表网站。
职称论文发表、杂志论文发表、期刊征稿、期刊投稿,论文发表指导正规机构。是您首选最可靠,最快速的期刊论文发表网站。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 粤ICP备202304699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