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全的杂志信息网

《牛虻》作者与数学家的女儿远水楼琐语之二

更新时间:2009-03-28

2011年4月,笔者于易贝(eBay)拍得《中断的友情》(An Interrupted Friendship,图1)精装本,伊莎尔·莉莲·伏尼契(Ethel Lilian Voynich, 1864—1960)著,1910年伦敦Hutchison & Co.初版一印。售家来自英国东萨塞克斯(East Sussex)。

  

图1.作者签名本《中断的友情》外观及扉页

扉页上有作者的题赠:

致 莫德

对于在写作此书之际她所经受的一应麻烦以及忍受的不守时而不尽感激

她的朋友

E.L.伏尼契

主要观察缼齿蓑藓的枝叶形态和细胞性状,并参照Yu等[7]的方法进行测量。缼齿蓑藓配子体枝叶13个形态性状具体见表2。

1910年2月23日 原文为:To Maud With grateful recognition of all the trouble she took and the unpunctuality she put up with when this book was being written Her friend E.L.Voynich 37 St. Peter’s Sq - W.23 rd Feb. 1910.

彼得广场西街37号

《中断的友情》实为《牛虻》的续集或补编,叙述牛虻在十三年流亡期间的故事,故此俄文版径译为《放逐中的牛虻》。它可谓是在前书成功基础上的续貂之作,意境、情节完全附着于前著。如同大获好评的电影总会拍续集,叫好的小说往往不乏补编(中国也不例外,于是乎有《水浒后传》《红楼梦补》等等)。20世纪80年代后国内至少出现了两个译本(图5,图6),封面也都以《牛虻》续集为号召。

  

图2.伏尼契夫人照

  

图3.苏联电影《牛虻》剧照

半世纪之前,西方文学中有关爱情的名著如《少年维特之烦恼》《忏悔录》《查特莱夫人的情人》等在中国处于被基本封禁状态。“山中无老虎”,《牛虻》因此跻身最响亮的外国小说之列,在960万平方公里上的知名度大概与《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并驾齐驱。有意思的是,这部英国小说也深为后书作者奥斯特洛夫斯基喜好 看来20世纪20年代即有了俄译本,但同30年后的中文译本一样,都遭删节。,他借主人公保尔之口不只一次鼓吹(时语是“宣传、造势、打广告”)《牛虻》。因着《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而走红,《牛虻》在苏联先成为最抢手的书籍 根据《维基百科》英文版,《牛虻》单独在苏联发售的数字就有250万册。,及至20世纪50年代,随着对“老大哥”的顶礼膜拜一道舶入中国《牛虻》的中文本也是因为译者李俍民读了《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的产物,参见[2]。

蓝天白云,绿树红墙,在阳光灿烂的日子里荡起双桨,迎面吹来了凉爽的风,再捧上一部《牛虻》……,无奈何,这传说中五十年代的美好时光与我无缘。大约十一、二岁时,四海翻腾、五洲震荡的“峥嵘”岁月尚未去远,趁着“翻案阴风”,笔者开始窃读 当时严查私下流传“封、资、修”书籍,因而不可道与他人,只能“窃读”,以防被打“小报告”。起一本来无影去无踪、缺头短尾的《牛虻》。因离可理解该书的年龄还差三、四年,所以重要的看点“爱情”,读得恍恍惚惚;另一要点“宗教”,更是不知所云 了解《圣经》的读者不难看出书中隐含着亚伯拉罕以独子献祭的典故。;余下的“革命”或者“恐怖”篇章,对笔者而言均谈不上精彩辉煌,不如《战地黄花》《遍地英雄》来得痛快。内容不出半年就忘了个精光,仅对其中几幅插图留下了一些模糊的印象。

现金流的管理控制对房地产企业生存和发展具有重大意义,在获得金融机构贷款后,如果房产公司内部流动资金短缺,客户的回款不及时或受到阻碍,无外来投资的介入,地产公司的现金链很容易形成断裂,以至于公司处于破产的风险中。房地产企业现金流管理重点就是抓好现金预算管理,由于资金流出是必然的,而资金的流入又存在不确定性,这种流入与流出的失衡,导致房产公司的资金紧张,甚至威胁公司的安危,因此在资金的管理过程中,要对现金的流入与支出与成本费用的预算进行核对与管控,做好收支的平衡,才能努力保持资金链的良性运转。

“文化大革命”后的早春解冻,令我得缘一睹苏联拍的同名电影(图3),算是补课。十年前用新媒质DVD重温起这个红色经典时,猛然省起《牛虻》原著The Gad fl y,还能寻到留有作者手泽的签名本么?一查方知,尽管成书于19世纪末、讲述的故事更在19世纪上半叶,但直至20世纪60年代初,这部蜚声赤域的浪漫英雄主义作品的原创者伏尼契夫人尚在人世;更令人惊奇的是,这位共产主义信徒们的偶像,竟是在资本主义的心脏——纽约度过了她的后半生!据说:

谨代表《牛虻》的中国读者向您致敬。[3]

此时,棋盘中棋子状态明确,有严格对应的位置坐标、次序和对应棋手,可以容易算出获胜方。当叶子节点的评估值为1时,黑色获胜,而当它为0时,白色获胜[3]。

综上所述,由于该水电站拱坝岩石为Ⅱ、Ⅳ岩体,从开挖预裂面结果层面进行分析,应保证大岗山水电站拱肩槽开挖半孔率在85%以上。因此,在实际高拱坝拱肩槽开挖阶段,施工人员可依据工程地质条件,进行爆破试验的试点设计分析。以最终设计结果为依据,合理设置爆破孔方位及孔距。结合钻孔期间钻孔倾角的审核纠正,可以保证最终高拱坝拱肩槽开挖质量与设计标准一致。

亲爱的夫人:

中国读者对您,这本优秀的小说的作者,一向怀着崇敬和感谢的心情,我们的出版社也因为已经出版的优秀作品里有一本《牛虻》而感到高兴。现在我们已将您的稿酬五千美元通过有关方面寄给您,并另外通过我国国际书店寄赠给您四本《牛虻》的中译本,希望您收到以后给我们一封回信,并希望您能为该书的中译本写一篇序言。

我很愉快地告诉您,虽然这也许是您第一次接到一个中国出版者的信,但新中国千千万万的青年读者早已熟悉您的名字和您的著名的长篇小说《牛虻》了。《牛虻》这本书于1953年7月由我社出版了中译本,该书的出版满足了新中国青年读者长期的渴望,出版之后立即轰动一时,并且在全中国大大小小的图书馆里和私人的书架上占据了显著的地位。报刊上发表了很多推荐的评论,读者们举行了很多次讨论会。书中主角牛虻的热爱祖国、热爱正义事业的优良品质以及他的坚贞不屈、为自己的崇高信仰牺牲生命的伟大精神,深深地激励了每一个读者的心灵。单是本书的发行数量就足以雄辩地说明它在中国的读者群中发生了多么巨大的影响:截至1955年8月为止,该书共印行了七次。初版的印数为二十万零四百册,第7次的累计印数为七十万六千七百三十五册。应该指出的是,在中国解放以前,翻译小说一般印数不超过本书现有印数的百分之零点五。

1955年,苏联读者终于从《名人录》(Who is who)中得知她仍然健在,居住在美国。众多苏联记者蜂拥而来,将她的陋室挤得水泄不通。美国记者自然也不肯放过她,这位英国作家60年前写成的作品,如今在苏联变成了经典!苏联人给她寄去稿费,她每天都能收到苏联读者的热情洋溢的信件。苏联人甚至将电影放映器材搬到她家中,给她播放了苏联拍摄的同名电影。 引自文学博客“《牛虻》作者伏尼契的传奇人生”,见http://blog.sina.com.cn/s/blog_498fd3830100e62j.html。中国人也不甘人后,不仅随即播映了苏联的采访纪录片 学长刘钝告诉我:“过去没有外来的消息渠道,电影院正片上映前常播两三个名为‘新闻简报’的短片。我上小学三四年级时看到一个苏联记者采访老太太的新闻短片才知她还健在人世,随后找了书来读。”,而且在半个世纪前就表现出超越时代的“知识产权”意识。在1956年,由中国作协到团中央书记处(胡克实)、并团中央宣传部(项南)的渠道,把版税支付的“办字0065号”请示文件上达团总书记(胡耀邦)。胡总书记的两字批示“同意”,给伏尼契夫人带来5000美金的可观稿费。兹将中青社总编辑的致敬信全文照录:

在当今欧美,《牛虻》及其作者几乎都默默无闻《维基百科》英文版用“一部过后拥有成百上千万苏联和中国读者的小说”(a novel later read by millions of Soviet and Chinese readers)和“一本冷战时期在苏联畅销的美国书”(one American bestseller in the Soviet Union during the Cold War)来定义《牛虻》,意味深长!,像《签名件行情指南》(Sanders Price Guide to Autographs)这样的大部头工具书都未罗致,甚至2011年维基百科的英文、中文版中既无“伊莎尔·莉莲·伏尼契”、也无《牛虻》的词条,及至近年这些条目才始露端倪。是虑其政治左倾(与恩格斯、赫尔岑、普列汉诺夫的友谊,以及同俄罗斯、意大利革命党人的联系)吗?否,比她左倾的知识分子有的是,在西方用舆论或行政来封杀又谈何容易!无论如何,这部作者签名的《中断的友情》未出现竞拍者,书价倒也不昂贵,当代新潮小说如《达芬奇密码》的初版初印本或签名本,便五倍、十倍地超越了它——最后也只能归结于没有号召和市场罢了。

  

图4.网上拍卖的作者签名本、纽约版《中断的友情》书影

原以为伏尼契夫人的签名本早已寥若晨星,甚至绝无仅有了。自把该书列入笔者在易贝上的观察名单,头四、五年网拍只现身过一部疑似签名本、纽约版的《中断的友情》,有上款却无日期。当时无大把握,也想再等等看期待中的《牛虻》,只存录了书影一帧(图4)。现在与笔者拍得的这部初版题签本比照,当系真迹无疑。

《牛虻》(The Gad fl y)作者原姓布尔(Boole),按照旧例通称为伏尼契夫人(图2),就像称呼大名鼎鼎的居里夫人一样。布尔女士的父亲和夫君都不是平凡之辈,后文将会提到。曾几何时,《牛虻》——伏尼契夫人的处女作和最具号召力的作品——是红色国度里少男少女们的必读之书。且不说该书1989年以前在苏联及东欧国家引起过的轰动、向往和崇拜,单单对新中国红旗下成长的第一代乃至第二代的影响,就非同一般:有绵延的纪念、回忆文章可资参考“《牛虻》的作者英国女作家伏尼契在西方文学史上不占地位,《牛虻》更远非经典,但这本书由于特殊的历史原因,曾在上世纪五十年代成为在中国大陆发行量极大、影响极深的一部外国小说。”见[1]。;有众多的译本、庞大的印数来作旁证;有一映再映的电影、视频以为说明;更有甚者,其影响力还辐射到周边地区,香港的武侠小说《七剑下天山》里居然也能找到牛虻的踪影“梁羽生……说有个中学生读者看出《七剑下天山》的重要人物凌未风就是英国女作家伏尼契处女作《牛虻》中的19世纪意大利革命份子牛虻,并骄傲地承认不单事实确如此,还指出牛虻的化身是一析为二,由凌未风和易兰珠(天山七剑客中二人)来分任。”(引自“金庸图书馆”,见http: //jinyong.ylib.com.tw/lib/jystudy0004-1.htm),这不能不说是书界的奇闻一桩!

例如,《烛之武退秦师》一文主要记叙秦、晋围郑,郑国大夫烛之武奉命退秦军的事情,作者集中笔墨来塑造烛之武的形象,详细地叙述了烛之武说秦王的过程,一曰:亡郑,邻厚君薄;二曰:舍郑,有益无害;三曰:助晋,西封阙秦。烛之武在说服秦王的过程中以退为进、分析利害、离间秦晋,层层深入、步步紧逼,文中笔墨将烛之武的形象跃然纸上,让我们看到了烛之武的机智善辩、智勇双全、不卑不亢等。与“烛之武说秦王”这一环节相比,本文首尾几段的叙事却极为简洁,如开头对事件发生原因的介绍不过“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一句,对故事的结局也只是用了寥寥数语,简略交代。

  

图5.《中断的友情》封面(海天出版社,2007)

  

图6.《中断的友情》封面(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2)

在教育的过程管理中,强调以质量为本,即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直接目标。而提高教育质量的根本目标又在于直接服务于教育对象即服务于学生。在提高教育质量的同时,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教学水平也会随之提高,实现了自我教育和自我发展。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讲,教育过程管理仍是以人为本。

不过,说到名气与人望,与伏尼契夫人相关者却大有(名)人在,其中,她的两个最近亲友的名姓就如雷贯耳。首先,她的父亲是乔治·布尔(George Boole,1815—1864)——对,就是那个符号逻辑的奠基者与“布尔代数”的创立者,亦即为当代计算机基本元件设计提供理论基础的人,那个软件工程师用C/C++、C#、Java等语言编程中一日不可缺的BOOL或boolean!

乔治·布尔出身于林肯郡一个皮匠家庭,尽管他做出了19世纪英国最具创造性的工作,却没能在剑桥、牛津等名校谋得职位,只是在爱尔兰科克市(Cork)的女王学院担任数学教授。小女儿伊尔莎就在他去世那年出生于科克市,因此许多文献上都说伏尼契夫人是爱尔兰作家;其实在她出生的时候,爱尔兰还是大英帝国的一部分,遑论她的父母都是地地道道的英格兰人了。

伏尼契夫人的母亲玛丽·埃佛勒斯(Mary Everest,1832—1916)是一位自学成才的数学教师,也是一位标榜女权的教育家,玛丽的叔叔(也就是《牛虻》作者伊莎尔的舅爷)曾在殖民地印度担任测绘局长,珠穆朗玛峰的西名埃佛勒斯峰就是以其命名的。

“伏尼契”这姓氏也不同寻常,通过各种搜索引擎都很容易找到,但首先蹦出来的不是“她的”现代小说《牛虻》,而是“他的”古代秘籍《伏尼契手稿》(Voynich Manuscript)——一件15世纪初期完成、被耶鲁大学图书馆收藏、货真价实的“达芬奇密码” 关于《伏尼契手稿》的真伪,学界仍有很大的分歧,本文不予涉及。。这部神秘书籍的发现者和得名者、原籍波兰的美国书商伏尼契(Wilfrid Voynich,1865—1930),就是伊尔莎的丈夫!

话说伏尼契当年也是一位英俊潇洒的革命青年,因参加波兰民族解放斗争,曾被沙皇流放到西伯利亚。他与伊尔莎于1892年结为夫妻,伊的“牛虻”就有几分伏尼契的影子。不过他后来对革命感到厌倦,而她却执着不弃,两人因此分道扬镳。伏太太在这本《中断的友情》上题写赠言之际,距伏先生发掘出那部让世人瞩目、让其姓氏留传的“外星人”杰作,尚有两年的光景。

(2)我见这会稽城市中的人,有穿着那宽衫大袖的乔文假醋,诗云子曰,可不知他读书也不曾!(元·无名氏《渔樵记》第一折

伏尼契夫人还有几个名人亲属与中国多少有些瓜葛,只是一般少为人知。首先是她的姨内孙女琼·辛顿(Joan Hinton),20世纪40年代前期曾是美国原子弹制造计划“曼哈顿工程”中的少数女科学家之一,据说还做过大物理学家费米的助手。1948年,琼随着未婚夫投奔了红都延安,之后留华逾半多世纪,“将毕生精力都献给了中国,献给了中国的奶牛事业。夫妻俩被称赞为白求恩式的国际主义战士” “寒春:中国‘绿卡第一人’逝世,她是《牛虻》作者伏尼契的孙女”,载于2010年06月11日新浪新闻。又,“孙女”应为“姨内孙女”,因为伏尼契夫人是寒春的great-aunt(准确来说是寒春父亲的姨母,寒春本人的姨内祖母)。。她的中文名是寒春,先生的中文名是阳早。寒春有一个哥哥威廉(William H.Hinton)也是“中国人民的老朋友”,中文名韩丁,说起来是伏尼契夫人的姨内孙。上文提到中国支付伏尼契夫人稿费一事,就缘于韩丁授意他太太、北外教师倍沙·史克(Bertha Sneck)写信给中国作家凤子,反映伏尼契夫人的生活困境,并要求她转告给郭沫若[3]。韩丁有个女儿卡玛(Carma Hinton),是有名的纪录片导演,说起来则是伏尼契夫人的曾侄孙女了。

当今网络时代,我们可按图索骥地去瞅一眼女作家的旧居,来满足一下好奇心。图7是从谷歌地图街景中截取的“彼得广场西街三十七号”(37 St.Peter’s Sq W.)照片。绿化未显古旧,房舍貌似簇新,未知是仅仅翻修过(英人惯玩的旧瓶装新酒把戏),还是推倒重来过?这样的排屋(Townhouse)在大伦敦属于中等偏下的档次,况且在一次大战之前该地还处郊外,远不会是富豪区的豪宅或高尚区的雅舍。于是产生了一个疑问:彼时的伏尼契夫人是如何涉足蓝血阶层,又是如何体验贵族生活,来成就她在东方国度中遐迩闻名的《牛虻》?无论怎样,一百零几年前,在此地点她写下“To Maud ……”,这应该是错不了的。

  

图7.今日纽约彼得广场西街37号

2011年5月24日作于德州达拉斯远水楼

2018年2月9日改于华府西郊维也纳

致谢 本文写作和修改中,得到学长刘钝先生的若干建议,在此表示衷心感谢。

参考文献

[1]刘心武.《班主任》里的书名[N].文汇报·笔会, 2009-01-07.

[2]胡守文.能不忆《牛虻》?[N].中华读书报, 2004-06-11.

[3]胡守文.能不忆《牛虻》?[N].中华读书报, 2000-08-30.

 
王树军
《科学文化评论》 2018年第01期
《科学文化评论》2018年第01期文献

服务严谨可靠 7×14小时在线支持 支持宝特邀商家 不满意退款

本站非杂志社官网,上千家国家级期刊、省级期刊、北大核心、南大核心、专业的职称论文发表网站。
职称论文发表、杂志论文发表、期刊征稿、期刊投稿,论文发表指导正规机构。是您首选最可靠,最快速的期刊论文发表网站。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 粤ICP备202304699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