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全的杂志信息网

浅埋综放工作面初采期间CO异常涌出机理及治理技术

更新时间:2009-03-28

浅埋矿井工作面开采时常常出现CO超限的现象,严重影响矿井的正常安全开采。矿井异常涌出的CO主要来源包括煤层中原生赋存CO、采空区遗留煤自燃生成的CO、开采时高温作用生成的CO、爆破作用生成及井下防爆柴油机车生成的CO等[1],其中以煤中原生和采空区煤自燃产生的CO浓度高、涌出量大,对工作面安全开采影响最大。据统计,2000年以来神东矿区浅埋煤层开采时工作面上隅角CO超限现象时有发生[2]。近15年我国煤矿发生CO中毒事故47起,给煤矿造成了巨大损失[1]

开滦内蒙云飞矿业有限责任公司串草圪旦煤矿主采6#煤,该矿6104工作面在初采期间就发生了CO异常涌出的现象,在工作面上隅角、工作面中部支架后方、底板中均监测到了CO超限的情况。通过理论分析、现场监测等方法,研究6104工作面初采期间CO来源,分析CO异常涌出机理[3-7],提出井下正压通风、采空区注氮、提高回采率、地面填埋裂缝等地面、井下协同综合治理技术,期望对类似开采条件矿井的CO超限防控提供借鉴。

据悉,根据农民合作社发展实践和调研情况,江苏、浙江、安徽、山东、湖北、广东、陕西等7个省均有实践探索的基础。在这7个省各选3个左右县(市、区),共计20个左右县(市、区)开展试点。按照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要求,重点围绕乡村组织振兴,充分发挥农民合作社组织优势和制度优势,在推动乡村产业振兴、助力脱贫攻坚以及引导促进合作社规范创新发展等方面开展试点。

1 工程概况

6104工作面位于1水平1盘区,地表为丘岭地貌。工作面埋深在111.3~164.3 m,平均埋深117.4 m,属于浅埋开采。工作面北部为主运输大巷保护煤柱,南部为6#煤层风氧化带,东西均为实体煤。上部赋存4#、5#煤层,其中4#煤层的4104已回采完毕,5煤层未回采。经鉴定6#煤具有自然发火倾向,属于Ⅰ级容易自燃煤层,自然发火期为40~60 d。6104工作面走向长度2 093 m,倾斜长度148 m,工作面煤层厚度10.9~13.7 m,平均厚度为12.8 m。煤层平均倾角5°。工作面采用放顶煤开采工艺,两刀一放,多轮等量顺序放煤,采高3.8 m,放煤高度9 m。矿井通风方式为抽出式,工作面采用“一进一回”的“U”型通风方式。

工作面基本顶为浅灰色细砂岩,厚度为2.5 m;直接顶为褐灰色粉砂岩,厚度8.3 m;直接底为褐灰色粉砂岩,厚度1.60 m;基本底为蜂窝状中砂岩,厚度3.2 m。地表表土层在5~10 m之间。

2 CO异常涌出机理

2.1 工作面初采期间CO异常现象

现场正是在工作面回采了28 m时测试到了CO异常涌出。关键层砂质泥岩破断后向采空区下方回转运动,压缩采空区冒落的松散矸石,矸石堆中的空隙逐渐较小,其中的气体受压溢出,流向工作面。

2.2 CO涌出来源分析

1)采空区与地表形成贯通性裂缝。当工作面回采至32 m时,对应工作面采空区中部的地表产生微小的裂隙,裂隙宽度在0.01 m左右,延展范围在20~30 m长不等;2 d后工作面回采39.6 m,地面(工作面中部)裂隙数量及长度均有增多,在距工作面机头35 m,距机尾55 m,地表塌陷形成了1个椭圆形坑,长轴20 m、短轴12 m,深度15 m,椭圆坑体积约为9 231 m3,地表表土层有近10 m厚。初采期间地表裂缝如图1。

于大三上学期开设计量经济学,总学时适当增加到64~72,注重先修课程的协调与衔接,各课程授课教师需增强教学信息沟通和交流,在授课时不仅要强调课程的理论性,也要重视其应用性,突显其作为经济学工具为经济学服务的地位。

3)底板岩层中 CO。现场在工作面的 20#、30#、60#组支架底板中均监测到了CO涌出,3组支架底板处CO 涌出量分别为 24×10-6、15×10-6、26×10-6。底板岩层为砂质泥岩,经初步判断底板中测试到的CO应为采空区内的CO,而非底板岩层中赋存有CO,因工作面开采底板岩层发生了破坏,形成了裂隙通道所致。

2.3 CO异常涌出机理

1)工作面上覆4#、5#煤氧化生成CO。4104工作面位于6104工作面上方,较6104工作面早2年开采结束,经过调研和测试,采空区内遗留一定量的煤,已经氧化生成CO;同时受4#煤开采扰动影响,5#煤虽未开采,但也有不同程度的氧化,也存在一定量的CO。

  

图1 工作面初采期间地裂缝

根据工作面初采期间CO异常涌出机理的分析,提出了井下正压通风、采空区注氮、提高回采率、地面填埋裂缝等地面、井下协同综合治理技术[9-11],具体方法如下:

2)6#煤风氧化带产生CO。6104工作面南部为6#煤层的风氧化带,煤层经低温缓慢氧化生成了一定量的CO,随着工作面的采动,沿煤岩体裂隙流动到工作面。

  

图2 CO异常涌出模型

3)顶板初次破断回转驱动采空区气体流向工作面。根据关键层理论,可知工作面上覆距离6#煤25.9 m的砂质泥岩为关键层,根据砌体梁初次来压步距式(1),求得关键层初次来压步距为29.5 m。

 

式中:L为关键层初次破断步距,m;h为关键层厚度,取13 m;Rt为砂质泥岩抗拉强度,取2.05 MPa;q为覆岩载荷,取0.8 MPa。

工作面自2014年7月5日开始回采,7月19日回采28 m时,现场监测到工作面上隅角CO浓度为6×10-6。7月22日8点班(回采了39.6 m)监控显示工作面自20组支架到上隅角均有CO涌出,且60#~80#组支架之间CO浓度较其它区域高,在(15~20)×10-6之间,上隅角 CO 浓度为 15×10-6,回风巷风流中浓度为10×10-6,瓦斯、CO2等其它有害气体浓度无异常现象。数据测点均在支架后立柱以里200 mm。同时发现工作面早班(检修班)CO浓度低,中班、晚班(生产班)CO浓度较高。

3 综放工作面CO防治技术

2)负压通风地表空气返灌采空区气流运动模型。6104工作面埋深在111.3~164.3 m,属于浅埋开采。初采期间工作面埋深在105~110 m之间,表土厚度10 m,覆岩岩性强度在30~40 MPa,属于弱胶结类岩石,具有松散、强度低、胶结性差等特性,根据文献[8]成果该类地层条件导水断裂带高度将达到7~10倍采高,6104工作面开采煤层总厚度12 m,则导水断裂带高度为84~120 m。说明工作面采空区仅能形成垮落带和裂隙大,缺失弯曲下沉带,现场地裂缝也证明了这点。由此形成了可供气体流动的通道。矿井采用的是负压通风,一旦采空区上方形成了贯通性的导气通道,地面空气压力大于井下工作面风压,很容易将地面空气和上覆4#、5#煤中氧化生成的CO压入采空区,由此进入工作面,造成工作面的CO异常涌出。CO异常涌出模型如图2。

2)采空区注氮。井口房北侧设置了1台能力为1 000 m3注氮机,利用原有的采空区灌浆系统,将氮气输送到工作面下出口,通过预埋的管路向采空区注氮,初采期间累计注氮约5 000 m3,起到了填充采空区空隙和抑制采空区遗漏煤的自燃氧化生成CO。

1)实施井下正压通风。井下负压通风时,现场测试漏风量在3.76~10.5 m3/s。采空区内大量的气体被返灌到工作面,因此,必须采取正压通风,减小工作面与地面的压差,以此减少漏风,并可大幅度减小地面空气进入采空区为遗漏煤提供氧源:①现场安设4台型号为FBD NO8.0/2×55 kW局部通风机,其中,在6104工作面主运巷外口的6煤主、辅运大巷联络巷中安设3台,另外1台安设在6煤主运大巷中,2台使用,2台备用;②在6104主运巷90 m位置构建2道调节风窗,风筒自局部通风机出风口引出沿主运巷敷设,穿过2道调节风窗,风筒口距离工作面1 000 m。随着正压局部通风机不断向工作面供风,增加工作面风压,依据现场测定工作面进、回风量,采取调节6104回风绕道调节风窗、风压的方式,使工作面进、回风风压基本平衡稳定,实现正压状态。实施期间工作面风压稳定在300 Pa,进风量调整到600 m3/min。同时制定了详细的安全技术措施,保证现场的有序施工。

以广东省为例,在2015年8月前“广东省医疗机构的制剂价格由省价格主管部门制定和调整,且不得超过国家和省公布的同类规格药品的最高零售价格,原则上应低于市场上可替代的同类药品的价格”,医院制剂零售价格实行政府定价,以保本微利原则,医院制剂定价以生产成本为基础,规定成本利润率不得超过5%。其中,制剂成本主要包括原材料成本、辅助材料成本、周转材料、其他费用等四大类,原材料、辅助材料按定额给予一定损耗率计算。

从表3可以看出,各处理产量由高到低依次为可降解地膜大垄种植产量148.25kg/40m2,黑色全膜大垄面种植118.73kg/40m2,膜上覆土栽培108.57kg/40m2,黑色全膜双垄垄侧种植105.56 kg/40 m2,旱地垄作秸秆覆盖栽培102.86kg/40m2,露地种植94.6kg/40 m2。经方差分析(见表4),个别处理产量差异达到极显著水平。经多重比较分析(见表5),可降解地膜大垄种植与黑色大垄垄面种植达到显著水平;可降解地膜大垄种植与膜上覆土栽培、黑色双垄垄侧种植、秸秆覆盖带状覆盖、露地种植之间的差异达到极显著水平,其余各处理未达到显著水平。

3)地面填埋地裂缝。针对地表沉陷呈台阶状、椭圆形坑等特点,设计了采用先平整后填埋的方法,使用了3台挖掘机和2台推土机,将井下工作面对应的地面沉陷区(面积约8 800 m2)进行了填埋处理,累积填埋高度2 m,挖掘土方量约2.5万m3

4)提高工作面回采率。放顶煤开采放煤工序的管理优劣是提高工作面回采率的有效保障。提高回采率也可以大大减少采空区遗留煤。在初采CO异常期间,将放煤步距调整为一采一放,并要求放煤工放煤时见到矸石放出后再关闭放煤口。

【文化说明】习语talk turkey源于美国民间传说。相传北美殖民时期,一个白人和一个印第安人一同打猎,事先商定要平分猎物。他们打到了两只火鸡和三只乌鸦(另一说是红头美洲鹫(buzzard)。白人把乌鸦都给了印第安人,把火鸡全留给了自己。印第安人反对,白人说:“You have three birds, I have only two.”(你分了三只鸟,我只有两只。)印第安人回答说:“Stop talking birds. Talk turkey.”(别说鸟,说火鸡。)

在管中依次加入3.5 mL 6.5×10-5 mol/L DPPH溶液和0.5 mL 60%的乙醇,总体积为4 mL,混匀20 min后,于比色皿中在517 nm处测定吸光值,记为A0;加入3.5 mL 6.5×10-5 mol/L DPPH溶液和0.5 mL待测试样溶液,测定值记为As;加入3.5 mL体积分数为60%的乙醇和0.5 mL待测试样溶液,测定值为Ar,用3.5 mL无水乙醇和0.5 mL 60%乙醇作为参照,以上各管均做三组平行。按公式(4)计算对 DPPH自由基清除率R[15]。

治理工程自工作面发现CO涌出异常,7月22日开始实施治理,至8月7日结束,历时17 d。治理期间工作面不同部位CO涌出量情况如图3。由图3可知,通过采用综合治理方法,CO涌出量在治理后的第3 d就全面恢复到《煤矿安全规程》规定的24×10-6以下[12],并随着治理时间的增加,工作面CO涌出量呈线性递减,10 d以后工作面下部基本检测不到CO。另外,经统计治理期间漏风量由10.5 m3/s减小到0.55 m3/s。现场治理效果显著,保证了工作面有序安全开采。

4 结论

1)6104工作面为浅埋、特厚煤层开采,采空区覆岩仅能形成垮落带和断裂带,地表与井下工作面形成了贯通性裂缝,为工作面漏风形成了通道;同时矿井采用负压通风方式,为地面空气、4#、5#煤层中CO等有害气体通过岩层裂缝返灌工作面提供动力。

  

图3 工作面CO涌出量随治理时间变化

2)工作面上覆4#、5#煤氧化生成的CO和6104工作面南部的6#煤风氧化带储存的CO,是工作面初采期间异常涌出CO的主要来源。

3)井下正压通风、采空区注氮、提高回采率、地面填埋裂缝等地面、井下协同综合治理技术,有效的控制了工作面CO的异常涌出,实测结果证明了该技术的可靠性。

参考文献:

[1] 张德鹏,王志刚,孙勇,等.我国煤矿CO超限研究现状及趋势[J].煤矿安全,2013,44(4):183-185.

[2] 王新宇,邬剑明,吴玉国.神东矿区工作面CO来源分析及超限控制措施[J].煤矿安全,2013,44(8):132.

[3] 张登龙,曾佑富.长山子煤矿1121综放工作面上隅角CO 超限原因分析与治理方法[J].煤矿安全,2014,45(7):159-162.

[4] 鹿存荣,杨胜强,李伟,等.元堡煤矿1901综放面初采期采空区一氧化碳超限原因分析及防火措施[J].中国煤炭,2011,37(10):99-101.

[5] 陈明河.五虎山煤矿1201工作面CO浓度超限原因分析及治理[J].矿业安全与环保,2014,41(3):105-108.

[6] 李俊成.综放工作面CO超限原因分析及治理[J].煤矿开采,2012,17(5):91-94.

[7] 魏引尚,裴旭艳,王鹏科.易自燃煤层综采工作面CO涌出源及特征研究[J].煤矿开采,2017,36(8):115.

[8] 许家林,王晓振,刘文涛,等.覆岩主关键层位置对导水裂隙带高度的影响[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9,28(2):380-385.

[9] 佟金婉,吴士良,刘思利,等.综采工作面采空区CO浓度异常升高原因分析及防治措施[J].煤炭技术,2016,35(6):166-168.

[10] 翟小伟,何勇军,王凯.王洼二矿综放工作面煤自燃灾害防治技术[J].煤矿安全,2016,47(7):66-72.

[11] 姜仁生,陈衍宽,张亮.浅埋深回采工作面CO气体超限的治理措施[J].煤矿安全,2011,42(5):90-92.

[12] 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国家煤矿安全监察局.煤矿安全规程[M].北京:煤炭工业出版社,2016.

 
董树兵,董石红,孙利辉
《煤矿安全》 2018年第05期
《煤矿安全》2018年第05期文献

服务严谨可靠 7×14小时在线支持 支持宝特邀商家 不满意退款

本站非杂志社官网,上千家国家级期刊、省级期刊、北大核心、南大核心、专业的职称论文发表网站。
职称论文发表、杂志论文发表、期刊征稿、期刊投稿,论文发表指导正规机构。是您首选最可靠,最快速的期刊论文发表网站。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 粤ICP备202304699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