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全的杂志信息网

两种路向,殊途同归——两种美育刊物之比较

更新时间:2009-03-28

自20世纪初西方美学和美育思想传入我国后,关于美育的研究和学校教育中的美育实践逐渐发展起来,出版相关杂志来推动美育研究、推进审美教育实践,是美育工作者的必然选择。以“美育”命名的刊物,最早可追溯至“中华美育会”于1920年创办的《美育》杂志。“中华美育会”是中国第一个美育学术团体,1919年11月由吴梦非、刘质平、丰子恺等人牵头组织成立,广泛吸纳各地艺术教师等加入,并于次年创办了会刊《美育》杂志,由吴梦非任主编。杂志宗旨是“在‘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基础上开展‘艺术教育的运动’”,“用‘艺术教育’来建设一个‘新人生观’”。[1]这一首创的美育刊物,对当时的审美教育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第二本《美育》杂志,是由李金发在1927年创办的,前后历时10年,不定期出版,共出4期。该杂志主要引介西方艺术,向国人介绍欧美造型艺术及文学、戏剧作品等,其核心宗旨是“由艺术而使人生远离现实社会的纷扰,使人们过艺术的生命,发现美,感到留恋,并深入探索”。[2]这本美育杂志基本由李金发一人选编,具有较为鲜明的个人色彩。

20世纪80年代初期,在“第一次全国美学会议”的推动下,同时由于时代和形势的迫切需求以及思想界、理论界对美和审美教育问题的关注,经过前期的调研和筹备,湖南人民出版社于1981年元月出版了《美育》杂志,由陈望衡担任总编辑。杂志“普及美学知识、进行审美教育”,广受读者欢迎,在当时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杂志社的读者调查表明“青年审美趣味正向高一级发展”。[3]杂志创刊初期为季刊,后改为双月刊,至1988年停刊,共出版了46期。

这三种历史上曾存在的美育杂志在传播美育思想和理念、介绍美育方法和措施等方面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在中国美育史上留下了重要的痕迹。而且由于杂志这种方式周期短、传播广泛,在形式和内容上较专业学术著作更为活泼,所以不但在从事美育工作的专业人员中传播最新观念和理论、交流思想观点和实践做法,而且在传播美育理念、引领大众审美等方面也起到了重要作用。

近一个世纪的以办刊推动审美教育的传统得到了传承和发展。目前中国正在出版发行的以“美育”命名的专门刊物有两种,一是由杭州师范大学主办的《美育学刊》,一是由台湾地区艺术教育馆发行的《美育》,两种刊物的英文名称均为Journal of Aesthetic Education。《美育学刊》创刊于2010年,2010年11月出版创刊号,为双月刊,逢单月20日出刊,至今(2018年3月)已出版9卷45期,其刊名中的“美育”二字仍沿用1920年第一本《美育》杂志由弘一大师(李叔同)题签的字体;台湾地区的《美育》创刊于1989年,初为双月刊,1991年9月至1999年8月期间曾改版为月刊,自1999年9月(总第111期)起又改回双月刊,逢单月1日出版,目前已经出至222期。两种刊物都以“美育”为名,二者在办刊宗旨、版式风格、作者群体、读者群体等方面都有相当大的差异,但是在关注的主题、内容范围、艺术志趣等方面,又有着相似之处,在推进专业美育研究、推动学校审美教育以及大众审美教育方面,有着共同的旨趣和使命。

参与本次研究的133例患者,先行前哨淋巴结定位活检术,然后行腋窝淋巴结清扫术[3-4]。每例患者淋巴结切除6~25枚,共计1995枚。每例检出前哨淋巴结1~5枚,共399枚;每例检出非前哨淋巴结5~20枚,共1596枚。将每例患者切除的淋巴结1867枚行常规单层切片HE染色,并每枚隔100 μm的深度连续切片进行卡纳琳免疫组化染色法。用微波修复抗原法将其置入微波炉加热10~15 min,取出后自然冷却。PBS每次间隔3~5 min进行冲洗;依次滴加AE1/AE3-抗工作液、第二代生物标记二抗工作液、第二代辣根酶标记链酶卵白素工作液,每次滴加工作液后进行PBS冲洗3次,放置室温进行孵育。

第一,在刊物的定位和风格方面,《美育学刊》是一本专业性较强的学术刊物,主要面向美学、艺术学、教育学等学科领域的专业研究者,以及关注美育话题的其他领域研究者。刊物的栏目设置,前期紧紧围绕“美育”展开,有美育理论、美育实践研究、美育史论、学校美育研究、社会美育研究、艺术教育研究、艺术与审美文化研究等,后期范围扩展到与美育研究密切相关的艺术研究和美学研究,其中艺术研究又包含了艺术史、艺术理论、艺术批评等;就刊物风格而言,其版式设计较为严肃,文章要求严格按照学术论文的体例撰写,有摘要和关键词、较为规范的引文,等等。台湾地区的《美育》主要功能定位为加强“教育推广”,侧重推动学校艺术教育和民众艺术教育,“走通俗活泼的路线”,追求图文并茂、雅俗共赏,所以文章形式较为自由,一般没有关键词、摘要等,文章的类型有偏学术性的论述文章(但不是采用学术论文体例撰写),有些文章后有参考文献和延伸阅读文献目录,供读者进一步深入探究该主题的学术背景。除此之外,大部分的文章是艺术活动介绍、艺术教育课堂实例分享、艺术家创作随笔、艺术评论、艺术鉴赏等等,篇幅比学术论文短。杂志的版式设计活泼,全彩画面,插图较多,如介绍某一剧作家或导演,则穿插有大量的导演作品的场景照片、海报等,呈现出综合性大众刊物的特征。

传统国画中常常强调虚实结合的重要性,在粉彩瓷绘画上同样十分注重这项规律。粉彩花鸟瓷画作品在表达虚实造型关系的时候同样需要画者的深思熟虑与画面需要经得起考究。

但是两种刊物在其宗旨和精神追求上,又有着一致的取向。《美育学刊》发刊词中说,接续先贤理想,重新出版美育杂志,“缘于对应试教育泛滥、工具理性膨胀、人文精神缺失、拜金主义盛行而心生怵惕”;《美育》杂志创办的背景之一,也是台湾地区在20世纪七八十年代科技迅速发展,经济开始腾飞,人们对技术的重视无以复加,在教育领域则存在着“升学主义”的弊病,重视考试和成绩,忽略了孩子的人格发展和创造力。所以,美感教育要“以艺术的鉴赏力、创造力来平衡工业所带来的‘非自然、非人性’的氛围”。其刊物宗旨即为“以美感教育完成其道德”,通过美感教育“提升人们在情意方面之能力,使其具备美感素养”。[4]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两种刊物的精神旨归都以席勒意义上的美育思想为源头,强调通过美感教育,对抗技术理性和物质社会对人的异化,从而培养身心健康发展的人,达到人性的复归和道德的完善。

2.课外:进行初中语文古诗词读书分享学习模式探索。采用因材施教的方式,成立古诗词读书分享学习小组,实施过程中采用专业教师监督指导与自主管理相结合方式,完成课外的促读及拓展诵读训练。同时定期举办诵读、小组分享、诗词比赛等活动,激发学生对古诗词的兴趣,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思考,在活动中收获知识。

对此,理论界展开了激烈的讨论,各种观点学说众说纷纭。然而,本文认为其始终未能给出令人信服的理由并从根本上解决以上矛盾。下面本文将对现有理论进行梳理与评析。

第二,从作者来源来看,《美育学刊》的作者群体多为高校教师和科研机构的专门研究人员,少量是中小学艺术教育方面的教师、艺术家等,而台湾地区的《美育》的作者群分布较为多样,其专业范围包括影视、动漫、设计、戏剧、文学等,有戏剧演员、导演、设计师、艺术场馆负责人、文化公司负责人、剧场或公司艺术总监、剧评人等,但从比例上看占大多数的还是高等院校的艺术专业教师。写作群体的不同,也带来了刊物的整体风格和具体文本上的差异。总的来说,《美育学刊》的文章重理论分析和数据依据,行文个人色彩比较少,而《美育》中的文章个人色彩较为浓厚。

首先,两刊都非常关注政策层面的美育措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和推动美育相关的教育政策的形成。《美育学刊》刊载过若干讨论美育相关教育政策的文章,如《美育政策的完善与美育的发展》《当前我国国民审美素养的现状、影响因素及教育建议》等,涉及目前的美育相关的学科划分、学科发展、课程设置与方案、师资培养、课程与教学改革,展开了大量的讨论;此外,还有一些文章对目前美育教育现状的调研,在实施、效果等调查研究基础上,进行分析、评价、思考,提出问题的对策、改革的措施和建议,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美育和艺术教育在政策方针层面上向前推进;在具体的学科划分、课程设置等问题上,登载了一些国外的相关领域现状的研究以及中国与其他国家的比较研究,如关于英国、加拿大、美国、德国等国家的艺术专业课程设置、艺术教育发展趋向等的研究,为我国的艺术教育、美育相关政策的制定提供借鉴。再看《美育》的相关情况。这本双月刊本身就属于台湾地区教育管理当局,承担着在公共层面的美育与艺术教育研究、辅导、组织和推广的职能,因此,《美育》也直接地受到当地美育政策的导向和统筹安排。特别是台湾地区2014年提出的全民教育的纲领性文件“美感教育五年计划(2014—2018)”,体现了台湾社会对艺术教育的重视。《美育》也在其中有诸多体现,如刊物大量登载艺术教育课堂实录和案例分享、讨论各种艺术教育课程中的新“课纲”实施等。此外,为了响应这一美感教育计划,《美育》双月刊还开展了“美感教育年”的征稿活动,可以说是通过刊物对政策的直接呼应。

第四,在关注的艺术种类上,《美育学刊》关注的艺术种类集中在音乐、美术、戏剧、影视等几大传统的艺术领域,而《美育》则在此之外还包括了一些较为小众的、先锋的艺术种类,如行为艺术、绳缚艺术、街头导览等文化实践活动也在探讨之列。

《美育》则淡化学科的范畴和纯理论研究的色彩,侧重宽泛意义上的美育思想普及和美育实践探索,不仅面向学校美育,在很多的美育实践视野中也将大众美育涵括在内。在学校艺术教育方面,涵盖了从戏剧、影视到视觉传达等艺术教学实务,在教学、学习交流基础上,进行进一步的思辨探讨。在最新的刊物征稿范围中,罗列和涵盖了以下内容:国内外艺术教育政策、现状及未来发展、艺术人才培养、艺术教育新思潮;基于多元文化需求的创意教学相关的教材教法、课程研发及国内外教学实例;艺术学习与鉴赏以及心得体会;艺术教育家的访谈及教育教学理念的阐述等,扩展开来,还包括艺术史、艺术故事、艺术治疗、文化生活等。体现在栏目设置上,有“焦点话题”“专栏市集”“创作处方”“鲜师出招”“欣赏有谱”“艺术春秋”等栏目,栏目的名称较为活泼和时尚,内容较为多样化。如“专栏市集”(Special Feature)包含了两种文章,一种是“游艺美感解码”(Decoding Aesthetics in A/r/tography),一种是“艺教观点”(Drama Education)。“游艺美感解码”栏目,在2016年的几期中,分别考察了中国传统玩具、虎头鞋帽、玄机壶、公道杯等传统日常生活器具物品,通过“解码”的方式,分析其设计、功能、意义,总结在日常生活美育中的作用,倡导一种艺术与生活相结合的“生活美学”。“艺教观点”则较多集中在戏剧教育方面。

对两种刊物进行比较研究,可以观察两种不同定位和取向的刊物在“美育”这一共同目标上所做的不同的探索和努力,从而通过对美育实践和研究的理论形态的考察,来发现和总结审美教育的一些共同规律。本文在两种刊物的办刊宗旨、作者群体、主题内容、影响等方面进行分析和考察,在分析与对比的基础上,进一步总结两种刊物所关注的研究内容和研究方向,对今后办刊的栏目特色以及对美育学科的发展提供参考。

近年来,政府越来越重视社会力量在危机管理中的作用,不管是在危机救援的实际参与中还是在法律法规中,社会力量都有了一定的存在感。在取得的令人瞩目的成就的同时也暴露出了多元主体在危机管理中不协调的短板。

在以上比较项目的异同之外,可以选取一个两种刊物共同涉及的话题及文章的处理方式,从中一窥两种刊物的特色。在《美育》目前的栏目设置中,有一个“游艺美感解码”专栏,其英文表述为Decoding Aesthetics in A/r/tography。其中,A/r/tography理论为近年从加拿大起源的艺术教育理论,它是一种基于艺术的教育和研究方法(Art-based Research),指集艺术家(aritist)、研究者(researcher)和教师(teacher)三种角色为一体进行体验、探索和教育的一种方法。就这一理论,《美育学刊》刊登过两篇相关的文章,一是2015年第1期的郑江梅子、易晓明的文章《A/r/tography:一种新的基于艺术的教育研究方法》,一是2017年第2期刊载的《掠影与撷英:加拿大艺术教育与课程设置——瑞塔·欧文教授访谈录》,前文是对A/r/tography理论方法的介绍,后者是对这一理论的提出者——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课程与教学系教授瑞塔·欧文(Rita L. Irwin)的访谈。台湾地区将A/r/tography翻译为“艺游志”,《美育》“游艺美感解码”这一栏目所载的系列文章,就是运用A/r/tography的理念和方法,来对日常生活中的器物进行“解码式”研究和分析,在自然的生活中体悟艺术,以艺术的眼光进入生活。可以看出,就这一当下最新的艺术教育理论与方法,《美育学刊》侧重理论的陈述和阐发,而《美育》则侧重对方法和理论的实践与运用。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了两刊的不同的办刊理念和思路。

第五,两种刊物都设置有“专栏”或者“专稿”。《美育学刊》是在常规栏目之外,不定期推出“专稿”,专稿围绕某一学术议题,一般由一位主持人组织相关研究者的3至6篇文章组成,如2011年第5期的专稿“科学与人文教育专题研讨”,汇集了从不同角度、不同载体讨论科学与人文教育的6篇文章;《美育》的专栏每期固定,即每期设置一个“焦点话题”,由某一艺术领域的一位艺术家或者研究者来主持,围绕某一种艺术类型或者艺术特征、艺术术语,就某一话题邀请相关各领域的艺术家、艺术批评者等,撰写相关文章,每组约4至5篇文章,从各个角度、各个领域进入话题,对这一话题进行多样性和纵深的呈现。如2016年第1期(总第209期)“焦点话题”这一组文章里,有5篇文章,分别是关于地方文史导览、肖像/手势与政论传播的关系、妈祖庙徒步进香、“男扮女装”与多重性别认同、日本“绳缚”与剧场表演等话题。文化旅游导览、政治人物的肖像与手势、妈祖信中徒步进行、“男扮女装”者,甚至日本小众剧场的SM绳缚表演,这些看似毫无关联的话题与形式,都被视为一种戏剧场合,或者是一种“表演”的形式,正是通过这样的组合,在看似无关、纷繁的现象下面,呈现的是一种“表演”的结构,证明了导读文章里所说的“表演无处不在”。

通过以上的比较可以看出,两种美育刊物有着较为鲜明的特点和不同之处:形式方面,《美育学刊》较为严肃和学术化,《美育》更加活泼和大众化;内容方面,《美育学刊》注重理论的分析和探讨,《美育》注重实践的探索;在受众方面,一个主要面向学术研究群体,一个尽量面向大众。尽管风格差异较大,受众不尽相同,但两刊的办刊出发点、以期达到的育人目标和社会效果大致相同。二者在推动两岸的美育与艺术教育方面,也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和影响。从两种刊物与各自的地域、文化、教育语境出发,可以从中看出美育刊物与美育研究与实践之间的互相推动作用。

第三,从刊物所关注的主题和切入的角度来看,两刊亦有较大的差别。首先,从刊物的栏目设置来看,《美育学刊》的栏目设置更多地向学科的分类靠拢,如从哲学—美学—美育这一学术路向上,包含了“美学研究”和“美育研究”,主要侧重美学和美育的理论方面的探索,从“艺术学”这一学科路向上来看,则包含了艺术史、艺术理论、艺术批评、艺术教育等分支学科内容,此外,涉及艺术与文化的文章,则纳入“艺术与文化批评”栏目。概括起来可以说是融和学科意义上哲学美学、艺术学、文化学在“美育”这一对接点上所阐发出来的各个面向。

刊物通过研究、实践总结、问题提出与建议等推动美育政策的发展,反过来,美育相关政策也推动刊物的繁荣与发展。《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明确提出要加强美育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促进德育、智育、体育、美育有机融合,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台湾地区则推出上述所说的“美感教育中长程计划”的五年规划,从管理层面去推动学校乃至全民的审美/美感教育。这些政策层面的重视和规划,对美育刊物的发展提出了要求,也带来了机遇。

第二,两刊都把“学校艺术教育”作为一个重要的关注点,从理论到实践切实推动学校艺术教育的发展。由《美育学刊》的作者大多来源于高等学校教师这一特点决定,刊载的艺术教育相关讨论文章也比较明显地集中在高等学校的艺术教育方面,如公共艺术教育,音乐、美术、舞蹈、戏剧等专业艺术教育,从教学过程的实施、教学法、教学效果等等,都有具体和深入的讨论文章,刊物也成为艺术教育教学的一个重要交流平台。也有部分文章涉及学前艺术教育和中小学艺术教育。《美育》中登载的教育教学实录,中小学、高等学校的内容分布较为平均,其特点是文章如实记录课堂或者课外艺术教育实施的具体过程,实操性强,记录具体,配以大量的图片,对一线的艺术教育工作者有较强的借鉴意义。

第三,在学校艺术教育之外,社会和公众的艺术教育也是两种刊物共同关注的话题。如《美育学刊》曾组织过一期专稿,讨论博物馆与公众艺术教育的问题,以及一些文章介绍国外艺术中心的公共教育项目的实施和评价等。而《美育》则通过具体的艺术教育实践来贯彻这种关注,如戏剧教育走进社区、学生艺术实践与社区艺术实践进行互动等。

要体现“大国风范”,要蕴含“传统文化”,要有“时代风貌”,要“端庄典雅”……如何才能在元首服装设计中体现礼记中的深衣理念?2013年12月底,从接到APEC会议领导人服装设计这项艰巨的任务之初,楚艳和团队最纠结的就是款式选择。

另外,两刊的一个共同特点是都紧跟时代,记录当下最新的美育动态,回应科技发展、社会进步对美育提出的新问题和新要求。《美育学刊》近期组织了关于“大数据时代”美育新特点的一组文章,围绕“大数据时代的创意美术教育”展开的一组专稿,汇集了中、日、美三国学者对大数据时代创意美术教育的思考;以及关于“网络时代”“自媒体时代”美育的特征和变化等文章,对当前美育所面临的新的情况做出了回应;《美育》则用“e时代”“自拍时代”等词汇,来概括当下的美育时代场景、美育受众的特点,讨论在这样的科技、信息、媒介条件下美育和艺术教育如何调整、改变和应对。由于这本刊物创刊时间较长,可以从中看出一个刊物与时代互动的历史发展轨迹,“《美育》创刊迄今,所刊登文章的内容明显随时代而有不同的诠释,从中国艺术美学移转为台湾地域艺术思想,又从传统的书画移转为当今更多元化的媒材诠释”。[4]

两种刊物在风格、作者群体、受众等方面存在着不同,这也意味着两者有相互借鉴的空间。《美育学刊》的定位是“高水平、有特色的学术期刊”,因此,理论性、学术性和思想深度是它的特色;而《美育》对当下正在发生着的丰富、广泛、生动的艺术和艺术教育实践有更好的捕捉和呈现,以及刊物与受众的广泛互动和刊物所获得的深度的社会支持,值得学习和借鉴。总的来说,两种刊物以不同的风格、不同的发展路向,在探索推动学校和社会审美教育方面展开各自的探索,而一脉相承的文化、审美精神和审美意识的共通感,又使二者在人文传统、精神追求等方面有着相通之处。

参考文献

[1] 苏迟.《美育》创刊号[J].美育学刊,2010(1):封二.

[2] 殷波.由三本《美育》杂志看中国二十世纪美育进程[J].社会科学家,2006(6):30-33.

[3] 陈望衡.我与《美育》杂志[J].美育学刊,2014(2):13-28.

[4] 陈怡蓉,王凤翎,杨铭.《美育》杂志的创办及艺术教育的发展方向——陈怡蓉、王凤翎访谈录[J].美育学刊,2015(2):49-53.

 
刘琴
《美育学刊》 2018年第03期
《美育学刊》2018年第03期文献

服务严谨可靠 7×14小时在线支持 支持宝特邀商家 不满意退款

本站非杂志社官网,上千家国家级期刊、省级期刊、北大核心、南大核心、专业的职称论文发表网站。
职称论文发表、杂志论文发表、期刊征稿、期刊投稿,论文发表指导正规机构。是您首选最可靠,最快速的期刊论文发表网站。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 粤ICP备202304699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