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全的杂志信息网

中西建筑文化融合下的苏州杨家桥天主堂

更新时间:2009-03-28

引言

天主教是基督教的一个派别,其拉丁文名称Ecclesia Catholica Romana在中文里直译为“罗马公教”又称“罗马天主教”,与东正教和抗议宗并称为基督教三大派别。苏州天主教传播始于明代,并在清末民初有较大的发展。明万历二十七(1599)一月,意大利耶稣会传教士利玛窦被江苏巡抚赵可怀邀请至苏,当地始有教闻。清康熙二十九年(1690),罗马教皇设立南京教区,苏州为传教站[1]。民国11年(1922)苏州教区被划归于上海教区,至建国初期,苏州从上海教区划出,另设苏州教区。

下分苏州、常熟、太仓3个总本堂区,教友1万左右[2]。20世纪60年代受“文化大革命”中“破四旧”的影响,苏州许多教堂被强行关闭。文革结束后,神职人员先后回堂,到1980年5月政府正式恢复教会组织,拨款资金对苏州堂区内的教堂进行修缮。作为近代苏州仅存的天主教教堂建筑之一,修缮后的杨家桥天主堂保留了中西建筑艺术融合的历史痕迹,极具社会影响力。通过对该教堂建筑的考察,既能清楚地了解近百年来天主教在苏州的传播,作为一部生动、真实的历史石头书[3],又能洞窥天主教在面对中国文化时适应、调整的建筑修缮策略。

  

图1 杨家桥天主堂鸟瞰图

  

图2 主教堂东立面

1 杨家桥天主堂的历史沿革

181 4年天主教的耶稣会在欧洲得以恢复,1840年耶稣会总会长选派法国传教士来华传教[4]。 光绪十八年(1892)法籍神父窦总铎在第二教堂之西,购地12亩,翌年起造大堂一座, 名“七苦圣母堂”,即现存圣母堂的雏形。杨家桥天主堂,全名为“天主七苦圣母堂”,坐落于苏州市姑苏区三香路,莲香桥旁。此地原属教友殷氏,原有教堂群大部分在太平天国战争中焚毁,后由当地教友与渔民集资重修,设立男女读经班,为渔民教友云集之所,又称“网船公所”。抗战期间受战火破坏,教堂院内部分建筑被摧毁。1958年教堂被用作社会主义教育学校,20世纪60年代中期曾被附近大队、工厂、小学等占用,到1981年归还于教会。整个教堂群占地面积约8000m2,建筑风格中西合璧,具有浓厚的苏州地方特色,从空中鸟瞰主教堂大厅屋顶宛如十字(图1)。经过五十多年的岁月洗礼,圣母堂墙面严重风化,表皮脱落(图2),墙体开裂。1982年苏州政府出资对教堂进行修缮,新建神父楼、修女楼和其他附属建筑,其中对主厅外墙进过4次翻修后,复原了青砖清水墙,院内树木葱茏,假山清池,花木扶疏,宁静古朴。教堂于1991年1月被公布为苏州市文物保护单位。

2 杨家桥天主堂的建筑特征

2.1 平面——西式布局

圣母堂平面承典型西方“拉丁十字”布局(图3)。教堂共一层,最高点10.8m,东西长46.3m,南北进深29.2m。主入口由东侧大门进入,两侧为告解室(拉丁文Paenitentia,意为“忏悔”),中间均匀分布座位,大厅占地面积为1114m2,可同时容纳300人参加集会。东面和北面、南面分别设教堂的正门和侧门,正门面对教堂的广场。从正门进入是一个三柱距的“排架”空间,两侧设有会众席,会众席后面设木质抽屉和平台,供教徒存放圣经和跪地祷告而用。中间第四至六排柱子开始向南北两侧各延伸出一个柱跨(共三排)空间,南侧摆放圣母遗像坛,北侧为唱诗班位置。南侧柱跨东端的大门通向由连廊贯通的二层附属办公楼,北侧柱跨北端的大门通向室外的连廊和假山水池。至第七至第八排柱子时,又各向中间收一个柱跨。最后排柱子的正中间摆放着圣坛,圣坛由祭坛、咏经台等组成。圣坛西北角的小门通向圣母室,里面供奉着圣母的灵柩(仿制品),用于圣母升天瞻礼用(纪念圣母玛利亚肉体和灵魂一同荣召升天的节日)。

针对我院骨科地佐辛注射液在2017年度开始使用量较前明显增大,特抽查2017年1-6月份骨科出院手术患者病历30份,其中使用地佐辛病历12份,对其用药剂量、溶媒、给药方法、是否联用含地佐辛的镇痛泵、手术时间、用药时间进行列表,根据《地佐辛术后镇痛专家建议》[2]《骨科常见疼痛的处理专家建议》[3]《中国髋、膝关节置换术加速康复-围术期疼痛与睡眠管理专家共识》[4]以及地佐辛说明书等相关文献,对地佐辛使用进行点评。其中有9份病例存在不合理使用,9份病历用药情况见表1,主要不合理情况见表2。

2.2 立面——中式外观

修缮后的圣母堂立面风格始终保持着江南建筑的风格,立面装饰也融入了浓厚的苏州“香山帮”建构手法。教堂室内外高差300mm(北向由于连通走廊,与室外齐平),南、东及西三面由1500mm高的暖灰色毛石勒脚及线脚湿贴而成,让人感受到稳重敦厚的建筑形象。圣城耶路撒冷位于西半球,因此,教堂主入口由东面广场进入,朝向西方,在整个空间序列关系上,东立面自然成为圣母堂的主立面。东立面(图4)在竖向上被分为三段,立面造型上看宛如江南封火墙(五山屏风墙)。墙面采用青砖砌筑,白浆勾缝。墙面砌筑采用一顺一丁式方砖组砌,局部外凸的柱子采用全顺式,白浆勾缝侧则运用典型的苏式做法——内凹洼缝,这种做法又称“镂活”,做工精细,手法独特。当时的建造者可能是想通过这种将青砖(青色)和白浆(白色)在色彩上对比的处理方法,能将教堂整体色调体现的较为朴素,从而增加当地人对此的亲切感,便于传教活动 。东立面中间段柱跨约7.2m宽,最高点约14m,树立着一个铁艺十字架。两侧柱跨约5.4m宽,9.1m高。三个柱跨之间各有圆拱门加小柱廊,两侧柱廊上各站一尊白色圣像,中间圆拱门在高度与宽度上都大于两侧,中间柱跨约5m的高度有一扇圆形的玫瑰窗。根据资料显示(图2)毛石勒脚和小柱廊是后来修缮时新增的。东立面在整体造型立面分三部分,中间高两边低,部分墙上端均有类似于中心四岔槛墙的做法,两侧有黑色的岔角砖雕,中间则是金色的名言:崇真、万有真源、尚德(从左至右)。墙顶最高处均有封护檐砖檐,墙帽采用真眉子顶压顶,鸡嗉檐封口,上端铺设黑色小青瓦,瓦顶筑脊是由镂空石砖拼砌而成。整个砖檐采用庑殿顶的形式,翼角采用嫩戗发戗的构造做法,体态轻盈,小巧玲珑。除西面端头部分外,教堂南、北立面呈镜像分布。

圣母堂的结构体系采用传统的砖木混合结构搭建而成 。教堂大厅内分为3个柱跨,如图3-3剖面(图5)分两个高度,中间柱跨净高为8.77m(轩梁下),两边柱跨均为5.70m高(轩梁下)。檐口高度为5.1m,最高处屋脊为10.8m,中间直径600mm的砼柱踩着八边形的柱础,墙体以砖块砌筑,四周墙厚300mm,内墙刷白色涂料,中间部分砼柱每进一间柱跨左右各有一副对联匾。中厅空间和侧厅空间的高宽比约2∶3,与西方传统教堂的大空间相比更加平稳安逸。在中厅第四排与南北两侧凸出的相交的转角处,形成两个屋面阴角部位交接处的窝角沟,使其下方有一根斜向(45°)的轩梁存在(图6),轩梁上立弧形的“草梁”支撑屋顶上的桁,这种弧形的草梁造型类似苏式建筑中的“月梁”,弯曲地更加夸张,在作用上起到叉手的功能。“草梁”匀称的分布在每跨柱子之间的轩梁上(图7),形成一种独具匠心的木构件体系,这种体系类似于江南厅堂建筑中的满轩正贴式木构架(图8),圣母堂的屋顶构架体系在苏州近代木构架建筑实例中凤毛麟角,不仅是因为其繁琐的构造体系,也因为它是两种不同文化融合孕育出的产物 。教堂屋顶采用传统的江南瓦屋面做法,基层采用板椽竖向分隔,椽条间距约为青瓦小头宽度的4/5,上面再盖木望板刷白色涂料,板上抹10mm~15mm厚的护板灰,再抹40mm~60mm厚的底瓦泥用于粘接瓦片。屋顶的整个平面布局如同建筑平面,长轴分布8个柱跨,短轴分布5个柱跨,两轴交接在6~7柱跨段,从而形成鸟瞰图中的拉丁十字的布局(图9)。

圣母堂就是在以上诸多因素的综合嬗变下“易风随俗”,将中国古建技术与西方宗教文化作为“本性”表达在教堂建筑风格上,以天主教教义作为“超性”融入到教堂设计理念中,最后孕育出具有中西融合特色的“苏式”教堂。

  

图3 圣母教堂以及周边建筑平面

  

图5 主教堂3-3剖面图

  

图7 主教堂1-1、2-2剖面图

  

图4 主教堂各立面

  

图6 “轩梁”节点构造图

  

图8 满轩正贴式木构架剖面

2.3 剖面——体系独特

人物形象、故事情节、环境描写是小说的三大要素。针对小说的三要素,教学小说时,就要把人物形象的刻画作为核心目标,在品析作者精妙写法的同时,关注言语形式,领会小说的表达技巧,并进行相应的模仿表达,实现学以致用。小说的基本教学策略:梳理人物关系——聚焦核心情节——聚焦环境描写。

  

图9 教堂建构单位解析图图10 教堂细部图11 景观导向图

  

图10 教堂细部

  

图11 景观导向图

2.4 细部——苏式风格

雨落的思绪陷进了沼泽中,一时难以自拔。本以为这事只取决于许沁的态度,许沁不至于为难。现在许沁把钻戒送人了,牵扯到了第三方,许沁又没能力补上三十万,事情便变得复杂了。玉敏又一把鼻涕一把泪了,许沁也托着脑袋,一副力不从心的样子。雨落一时不知所措,气氛显得有些冗闷。

2.5 景观——“移步异景”

建筑的内墙或侧壁通常会采用150mm的石材砌筑,近年来,由于技术的发展和石材的匮乏,也会采用隔热性能更好的空心砖取代部分石材的使用。石材两侧抹15mm的水泥砂浆找平,最后再在外侧涂抹10mm厚的石膏层。

移步异景(圣像)为对景手法之一,用视点的移动来引导观赏者移动,在移步中,时密时疏,让人感受到极强的流动性与空间性的存在。圣像是天主教的崇拜对象和圣人的艺术形象,包括画像、雕像及景观等形式。教堂外四周,零散分布许多这样的景观小品,表面上看似零碎,但设计者通过圣象中人物“视线”的“对景”(图11),将各个不同的圣像(异景)串联成整体,并赋予寓意。进入教堂院门口向左边的树林走去,教堂旁的假山中竖立着两尊圣像(01),跪在地上玛利亚(马大的妹妹)向圣母祈祷,其寓意为:看见祂,就俯卧在祂脚前,寓意主啊,你若早在这里,我兄弟必不死(约11:32)。场景被身后圣像(02)所注视着,该圣像右手持牧羊杖,左手捧鲜花。看完两处圣像走入东面广场,见假山凉亭中站立着一尊圣像(03),身披红袍,心脏外露,目光注视着天主堂及大门广场,造型似耶和华,其寓意为:耶和华虽高,仍看顾低微的人,每个人在神面前,都是赤露敞开的、无所遮掩的(诗138:6)。假山脚下跪着另一尊圣像向天使祈祷(04),天使双手举圣杯,其寓意为:我要举起救恩的杯,称扬耶和华的名(诗歌116:13)。这一幕被水池假山中圣像(05)注视着,圣像双手展开,抬头凝视,仿佛在为他们祈祷。穿过教堂的大厅,出南门,看见对面一尊圣像(06)背靠十字架,双手合十,眼神慈祥,造型为圣母玛利亚升天,顺着圣母的眼神向西北方望去,便是圣母堂南立面玫瑰窗上的圣像(07),圣像右手持剑,左手捧书,造型似圣保罗(Saint Paul)。7个造型不同圣像用目光来进行“对景”将教堂内大部分空间游览一通,这种借用《园冶》中设计手法最大的益处在于,“被分隔开的空间本身都处于静止的状态,但是视线如果能够连通,那么随着观赏视线的渗透,仿佛每个空间都融入到其他的空间中去了,这样原有的静止状态立刻转化为流动状态,从而给观赏者带来一种流动的感觉[6]”(图12)。

  

图12 教堂后院透视图

  

图13 教堂室内图

2.6 文化——中西融合

随着苏州逐渐成为国际知名城市,要让更多的人了解苏州,从某种意义上看杨家桥天主堂也是苏州对外开放的窗口之一。圣母堂作为中西建筑艺术融合下的产物,它是一份珍贵的近代建筑遗产,通过研究和保护它能清楚地了解到西方天主教在苏州传播天主教文化的历史简况,能清晰地剖析到中国古建筑的建构技术,能透彻地领悟到苏州古典园林的造园手法。站在教堂内外,我们看到西方元素与东方母题的相互融合,看到西方理念与中国技术的起承转合,看到教堂与园林的转瞬之间,看到的既是中国的,也是西方的;既是苏州的,也是世界的天主七苦圣母堂。

墙身则采用白色外墙涂料,屋顶檐口采用冰盘檐的砖檐造型进行修饰,但后期加设不锈钢外天沟和雨水管,对立面造型美观造成一定的影响。由于受室内第四至六排的柱子向南北向凸出一个柱跨的影响,该立面凸出部分呈硬山墙的造型,从立面上看山墙没有博缝,墙身从上到下垂直齐平,只是到山尖能看到一皮厚的薄丁砖和屋脊。南北山墙中间设门,门上约1m高度有类似于东立面的玫瑰窗。南北立面的西端头部分是向内收进一个柱跨,墙身6m高处有一扇半圆形的玻璃窗。与西面转角处向外凸出约5m高的库房,紧邻圣母室,北立面上看多出一个体块。圣母室西北角开小门一扇,与北侧的连廊景观相通。西立面的外墙造型与南、北立面相同,由于立面外围一圈的库房和圣母堂山墙相连,在视觉上存在前后关系,呈现出建筑体块之间错落有致的美感。

通过对西部矿业企业竞争环境及财务指标的分析,发现西部矿业企业在同行业中具有一定的竞争优势,同时也存在着一些问题,为增强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中的竞争砝码,针对问题提出进一步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建议。

结语

探索一座教堂的物质结构,描绘一个教会的建筑和内容,离不开探讨教堂建筑所体现和表达的丰富主体[7]。与基督教建筑的俭朴之风不同,天主教教堂内部悬挂带有神秘色彩的圣画和较多陈列雕塑圣像作品,在建筑的体态上也比一般基督教堂显得高大。教堂的主体是作为天主教传播福音的场所,其本身带有浓厚的宗教特征,通过这些特征表达出宗教的内涵文化,从而引起教徒们进入一种对救恩史的追忆。在圣母堂中,设计者通过建筑的平面布局和圣像对景布置,传播了西方天主教的文化。但作为西方建筑文化下嬗变的产物,教堂在建造时受到中国儒家思想的抵制和西方石筑技术的难点,建造者为克服这些问题,对建筑造型和结构体系进行适当本土化。在拉丁十字的平面基础上,外墙和屋顶采用苏州当地常见的“粉墙黛瓦”做法,而内部的结构支撑体系则用木材代替石头,借鉴了江南厅堂建筑常采用的木构架(图13)。 建筑细部的装饰,如屋檐、砖墙、屋脊及瓦件等部位都均采用的香山帮的构造做法。这些融合验证了之前国内学者的观点[8],在中国近代基督教教堂艺术的本土化的嬗变,绝不仅仅形式的变化,本质上异质文化相互融合的必然结果。西方天主教的外来思想、文化和艺术要想深入地影响中国当地人的思想、文化和艺术,就必须要寻求与当地固有思想、文化和艺术的某种恰当的有价值的自觉融合,否者它无以长期立足。这也正如天主教早期在中国的传教政策相同,“在无形之中,灌输圣教道理;要从本性的学问,引人归到超性的学问[9]”。

宗教是个动态的概念,具有丰富厚重的文化内涵,其形态、趋向和功能处于不断演进的状态之中,没有常驻常在的原型 [4]总序。天主教传入苏州三百多年后建造的圣母堂在西方古典主义影响下设计的同时,也受到苏州地域文化和香山帮工艺的影响,建筑的细部装饰处理与其他天主教堂相比,不仅大大简化,而且还带有中国传统的古建筑构造技术。教堂的窗户主要采用单扇的尖劵窗,窗上部的亮子为两个小尖劵组成的固定窗(图10),并在劵内镶嵌彩色玻璃窗,下部开启的窗采用开平窗的形式,窗框为朱红色油漆涂料,表面虽有破损脱皮,但做工精致,坚固。教堂正门(东立面)外各有3个大小不同的拱形门廊,门廊由简化的科林斯柱和圆拱门组成,造型小巧,精致。我国古建筑将屋脊做的较为高耸,端头配上兽吻雕饰,使得屋脊有很强的装饰性。圣母堂屋顶上的屋脊采用了清代屋脊构造做法中的大式黑活屋脊,通过观察发现,大厅(长轴方向)屋脊采用哺龙脊,西北角的圣母室则采用哺鸡脊(图10),这两种做法均为苏南地区古建筑屋脊构造做法,普通厅堂多用哺鸡脊,而寺庙建筑中的厅堂多用哺龙脊[5]

图片来源

图1:徐刚毅.老苏州·百年历程(全二卷)[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2001:374;

图2:《文化遗产 苏州古城》编委会编.《文化遗产 苏州古城》[M].苏州:古吴轩出版社.2003:60;

图3~7、9~13:作者绘制或拍摄;

图8:http://blog.sina.com.cn/s/blog_e46f8b8c0102va7o.html

参考文献

[1]苏州市平江区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平江区志[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6:1472.

[2]苏州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苏州市志[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95:1153.

[3]高雷.苏州的基督教传播与教堂建筑简史[A].98年中国近代建筑史国际研究研讨会论文集[C].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8:154-157.

[4]任延黎.中国天主教基础知识[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5:250.

[5]王晓华.中国古建筑构造技术[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13:288.

[6]任绍辉 曹竣.浅析苏州园林对景手法中的“渗透”的作用[A].//2013年国际工业设计研讨会暨第十八届全国工业设计学术年会论文集[C].机械设计,2013(10):128-128.

[7][英]理查德·斯坦普著.教堂建筑的秘密语言——解密世界最美建筑的隐秘结构与神圣象征[M].萧萍译.北京:北京时代华文书局,2015:11.

[8]李丕宇.跨文化融合:中国近代教堂艺术的本土化嬗变[J].西夏研究,2014(1):60-66.

[9]徐宗泽.中国天主教传教史概况[M].北京:商务印刷馆出版社,2015:224.

 
张康,虞彬
《南方建筑》 2018年第02期
《南方建筑》2018年第02期文献

服务严谨可靠 7×14小时在线支持 支持宝特邀商家 不满意退款

本站非杂志社官网,上千家国家级期刊、省级期刊、北大核心、南大核心、专业的职称论文发表网站。
职称论文发表、杂志论文发表、期刊征稿、期刊投稿,论文发表指导正规机构。是您首选最可靠,最快速的期刊论文发表网站。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 粤ICP备202304699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