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全的杂志信息网

以智慧和汗水书写美好人生——何镜堂建筑人生展

更新时间:2009-03-28
  

图1 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副院长王世福主持展览开幕式

  

图2 华南理工大学学校党委副书记陶韶菁致辞

  

图3 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党委书记司聚民致辞

  

图4 华南理工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副院长倪阳致辞

  

图5 《何镜堂传》作者周莉华老师致辞

  

图6 何镜堂院士致答谢辞

  

图7 何镜堂院士论文原稿封面

  

图8 何镜堂院士向学院赠送研究生论文原稿

  

图9 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华南理工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共同回赠礼物给何镜堂院士

  

图10 开幕式与会嘉宾合影

  

图11 嘉宾共同开启展厅大门

  

图12、13 何镜堂院士在展厅讲解

  

图14 何镜堂院士手抄书稿

  

图15 何镜堂院士读书笔记

  

图16 何镜堂院士接受媒体采访记录

  

图17 何镜堂院士在讲座现场

  

图18 中国工程院院士、广东院士联合会执行会长刘人怀宣读中国工程院、广东院士联合会致何镜堂院士贺词

  

图19 华南理工大学学校党委副书记陶韶菁宣读华南理工大学党委书记章熙春及中国工程院院士、华南理工大学校长王迎军贺信

  

图20 讲座现场座无虚席

  

图21 讲座结束后部分嘉宾合影

图片来源

图1~5、6、8~15:李志强拍摄;

图7:王世福拍摄;

质感主要反映了窖泥的物理组织状态,品质优良的老窖泥表层柔熟细腻、起悬或有明显黏稠感,断面泡气或呈疏松的颗粒状,手感细滑;质量一般的窖泥表层较柔熟细腻,有一定的黏稠感,断面较泡气;质量比较差的窖泥柔熟一般,手感较硬,断面板结。

凡系统都有其所处周边环境,凡动态系统都有其内在的变化动力,因此溃坝系统的全部,还要包括溃坝动力、溃坝环境和溃坝演变发展动态全过程(包括溃前、溃中与溃后三阶段)。从系统各组成元素之间联系可以看出,各组成元素之间在不同的时空环境存在大量的组织权衡协调问题,要使其有机配合联动取得相对最佳效果,全部要靠溃坝应急指挥机构来完成。

履职较为被动。一方面,队伍建设相对滞后。纪检监察工作的性质决定需要有高素质人员来执行,专职的纪检监察人员要有高度的政治觉悟、扎实的理论功底和严谨的实际操作能力,需经过严格的培训和长期的培养。但现实的情况却普遍地存在在岗时间不长、专业知识匮乏、工作经验不足等现象,严重制约了监督效率的提升。另一方面,专责主业不够突出。有的把纪检监察部门视同“养老”部门,把大量本属于经营层或其他部门的事务性工作交给其负责,有时候不该抓的抓了,不该管的管了,自己的事反而耽误了不少,结果是“种了别人的地,荒了自己的田”。加之同级纪委的独立性相对较差,若没有制度设计或相关政策支持,开展工作较为被动。

图17~21:杜若礼拍摄。

1999年,是何院士南下的第16个年头,历经近二十载辛勤耕耘的春秋,已近花甲之年的何院士正式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当屏幕上放映着当选为院士的照片时,何院士泛着欣慰的笑容说道,院士荣誉是鼓励是鞭策,更是新的起点。从此以后,他更坚定地探索出一条理论结合实践的创新道路:创作一个精品,写一篇学术论文,加以总结,提高凝练理论与方法,争取获一个奖项。即便已至垂暮,即便已功成名就,但何院士依然坚守在建筑创作一线。在中国建筑学会评选建国60周年全国300个建筑创作大奖时,他主持设计的项目有13个入选,而其中11个是当院士后主持设计的作品……此时,报告厅里响起了如雷鸣般热烈的掌声,现场听众无不为这位毅力超群、创造力惊人的建筑先锋人物所震撼。

他正其心、修其身,以谦逊儒雅、宽厚仁德之心待人处世;他精于思、敏于行,以乘风破浪直挂云帆之志勇敢接受时代挑战;他潜心耕耘、追求卓越,以纵身时代、建功立业之豪情肩负历史使命,他就是中国工程院院士何镜堂。

4月,春风温润柔和,华园香溢。在何镜堂院士八十华诞到来之际,为分享何院士卓尔不凡的建筑人生故事、弘扬中国建筑巨匠精神,广东院士联合会、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华南理工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在华南理工大学励吾楼国际报告厅联合举办了何镜堂院士“建筑人生·八十感怀——以智慧和汗水书写美好人生”讲座以及“何镜堂建筑人生展”。

1 以智慧和汗水书写美好人生——何镜堂建筑人生展

3月31日14时,何镜堂院士“建筑人生·八十感怀——以智慧和汗水书写美好人生”讲座在华南理工大学励吾楼国际报告厅举行。中国工程院院士、广东院士联合会执行会长刘人怀出席并宣读了中国工程院、广东院士联合会致何镜堂院士贺词。

我想,如果一座建筑, 仅仅拥有现代化的设施与架构,而没有其本身的文化底蕴与精神基础,我们是无法从建筑本身感受到他的思想、感受到他的建筑力量的,而何院士的建筑作品正如同一座座富有生命力的物质载体,述说着中国历史长河里百转千回的民族故事。俄国批判主义作家果戈理曾说:“当歌曲和传说都缄默的时候,只有建筑还在说话”。随着时光飞逝,靠口耳相传的音乐戏曲都湮没之时,建筑作品却以它的方式依然在传递艺术的魅力,后人也从这样的艺术形式中去体味设计师对时代的认知,历史的解读。无论是沉郁悲怆的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 还是热烈弘扬的上海世博会中国馆,何院士的建筑作品带给我们的艺术感染力将是久远而深长的。

面对中国时代变革的巨大挑战,何镜堂院士及其团队跨越了城市地理文化的差异,创作出大量风格多样、兼容并蓄的建筑。“以智慧和汗水书写美好人生——何镜堂建筑人生展”不仅将上海世博会中国馆、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等主要代表作品进行展示,同时涵盖了何镜堂院士80载春秋的个人成长照片、获奖证书、手稿、著作、建筑精英团队、个人专访报道等多种类型。照片影像,让我们见证何院士从青春烂漫的少年到今日耄耋之年的成长足迹;熠熠生辉的获奖证书,让我们惊叹何院士所立下的赫赫战绩;密密麻麻的创作手稿,让我们仿佛看到了何院士无数个伏案疾书的日日夜夜……,这位中国建筑巨匠卓尔不凡的建筑人生在重新上演着,而他带来的震撼人心的力量早已深深烙印在每一位观展人的脑海里。

2 建筑人生·八十感怀——何镜堂励志讲座

3月31日9时, 在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副院长王世福的主持下,“何镜堂建筑人生展”拉开序幕。华南理工大学党委副书记陶韶菁在展览开幕致辞中感叹道:“我们可以从何院士主持设计的2010上海世博会中国馆中感受国家的富庶,从南京遇难同胞扩建工程中感受民族的悲怆……而这些优秀作品的背后,蕴含的是何院士对国家的自豪、民族的热爱以及一份浓浓的赤子情怀”。

华南理工大学党委副书记陶韶菁宣读了华南理工大学党委书记章熙春及中国工程院院士、华南理工大学校长王迎军贺信。贺信中写道:“尊敬的何镜堂院士为我校乃至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既创作出大量优秀设计作品,又培养了一大批富有创新精神、高素质的建筑英才,为中国建筑学科发展作出了开创性贡献,高尚的人格、渊博的学识和严谨的治学态度,更是学校广大师生学习的典范!”。

80年艰苦卓绝的岁月历程在一张张泛黄照片中如同昨日重现般地在报告厅里回放。时间追溯到1983年,已过不惑之年的何院士决定为了自己的建筑梦想重新开始,便带着家人从北京辗转回到改革开放前沿的广东,到达华南工学院的第三天,便与妻子投入到深圳科学馆的设计竞赛里,短短20天的时间,他们在局促的招待所里夜以继日地准备着投标方案。谈及此处,何院士感叹到,深圳科学馆是他第一个中标的项目,也是回到广东的第一个机会,而他用自己的汗水与努力紧紧地握住了这命运的转折点。而试想,如果没有蝉蛹蛰伏般地蓄积力量,哪里有命运契机到来时的绽放成蝶呢?我们为何院士顺利中标而欣喜,更感动于他在等待机遇时,从未放弃对梦想的追逐与坚持。

60年建筑故事,80年人生感怀。在建筑生涯的60年间,何镜堂院士倾注所有的时间与心血,用建筑作“石头的史书”,记录着国家的发展与变迁。面对挫折,他不弃初心,紧握人生机遇。面对逆境,他坚韧不拔,淡定从容,笑对人生。他以严谨的治学态度、谦逊的气质、高尚的人格,告诫建筑人在顺境中虚怀若谷,在困境中寻求突破。60年的建筑光辉岁月,80年的励志人生故事,中国建筑巨匠何镜堂院士在建筑设计的道路上一路乘风破浪,并仍将踏歌而行!

图16:何镜堂建筑创作研究院提供;

在虚无坐席的报告厅里,面对上千位慕名而来的建筑学子及建筑业界人士,何院士以精彩的人生故事、经典的建筑作品诠释了中国当代建筑理念以及做人、做事、做学问的人生哲理。回望青葱岁月时的懵懂稚嫩、大学时代的意气风发、文革岁月时的韬光养晦,直至扛鼎之作——东方之冠的横空问世……何镜堂院士在不同的时代背景下,以理想为灯塔,以艰苦奋斗为船帆,在人生汪洋之海里乘风破浪、砥砺前行。

何镜堂院士的建筑教育生涯是令人敬仰的,无论取得多大的成就,他始终珍视自己的学者身份,一如昨日地在建筑学术研究和教育园地里耕耘,这是他对学者和教师身份的坚守。从1983年至今四十余载任教的漫长岁月里,何镜堂院士始终认为对建筑师的培养,应该包括德与能两方面,并时刻教导学生“学建筑,先学做人”。虽然事物繁重,但他从未放弃作为导师言传身教的职责,他重视培养学生正确的思维方法,视之为最根本的基本功,他着重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强调在实践中感受建筑创作真谛。

“平台化”是个有意思的概念,它既可以帮助某个品牌创造出丰富的产品线,也可以让同集团的不同品牌拥有相同级别的产品。雷诺-日产集团就是一个善于利用平台技术的典型范例,雷诺与日产联合开发的CMF平台拥有着不同尺寸的分支,其中CMF-CD平台上就有雷诺科雷嘉和日产逍客两款紧凑型SUV。如今,有着日本血统的科雷嘉迎来了改款车型。

他是中国建筑设计大师,主持设计的上海世博会中国馆、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侵华日军七三一部队罪证陈列馆等一大批具有重大影响力的建筑享誉海内外;他是中国建筑教育学家,培养了一批包括中国勘察设计大师在内的中国青年建筑师和近200位建筑硕博士研究生;他是华南理工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领路人,带领团队荣获了多个国家级教育一等奖、300余项省部级以上项目设计奖。

回望刚刚过去的2017年,何院士感言,2017年是收获颇丰的一年,也是最为忙碌的一年。当何院士翻出这一年已超过98%乘客的飞行路线图,细数每一次飞行的工作安排时,每一位听众都在惊叹着,他们无法想象这位已至耄耋之年满头银发的老人是在怎样坚定的信念和对建筑的挚爱之下完成一次次超强度工作的。何院士含着热泪感慨道,自己的人生也并非一帆风顺,其中也经历过迷茫艰辛,但无论在何种逆境中,他对生活对工作永远保持着热忱,并以智慧和汗水抓住每一个机会,最后走出了自己美丽的人生路。现场听众,无论是刚步入建筑专业学习的学生,还是在建筑行业已颇具名气的业界人士,在何院士近两个小时的讲座中,他们用一次次赞叹一次次掌声表达着对这位中国建筑巨匠的敬仰与钦佩。

3 60年建筑故事,80年人生感怀

和者筑善,行者无疆。要拥有卓越成就,必不能毕其功于一役。何镜堂院士如一位建筑行者,以一颗信仰般的赤诚之心,在建筑实践和建筑理论研究的道路上,从未停歇。他始终强调建筑设计是一项以人为本的创造性劳动,一个好的设计,从立意,构思到方案的形成,一切从人的需求出发,以人的尺度为准则,以满足人的活动和使用要求为检验标准。

本届展览入选作品形式多样,有平面绘画、立体雕塑、还有含声光电及行为表演艺术的作品,艺术手法有具象、意象、抽象和行为装置等。展出作品大的有十多米长,小的约四五十公分,均以鲜明特点表现了各自国家的民族情怀和艺术风格。在开幕酒会上三国艺术家欢聚一堂,进行了友好沟通与交流。

当代海外/美国华人学者,虽然学术背景、年龄代际、批评视野、学术观念、价值取向等存在诸多差异,但他们的现代汉诗研究多以其宽阔多维的批评视角、新颖丰富的理论资源、活跃动态的话语方式等彰显出一种异质性的“异邦新声”,为中国大陆学者带来了“另一种声音”。这种声音给中国大陆学界固有的封闭性与定型视域带来了重要的海外冲击波。

附录:

您十分关心工程院的工作,积极参加工程院的各项活动,在战略咨询、学术引领、学科发展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您热爱祖国、尊重科学;教书育人,爱岗敬业;学风正派、勇于创新,具有崇高的科学精神和人格魅力。您甘于奉献的高尚品德、严谨求实的治学态度、勤勉务实的工作作风,是我国工程科技界的楷模和学习的榜样。

——周济 (中国工程院院士) 李晓红(中国工程院院士)

激变的中国为建筑师提供了千载难逢的机遇,何镜堂院士把握了机遇,为这个时代,为这个国家,为这个国家的建筑文化的振兴做出的卓越贡献将载入史册!

——崔恺(中国工程院院士)

作为教授、学者、建筑师,何院士一直战斗在建筑创作第一线、教学第一线。他的言传声教以及自身的克己努力堪称楷模。他谦逊儒雅,又充满活力的状态是所有年青人的榜样。祝何院士永葆创作青春。

——庄惟敏(清华大学建筑学院院长)

何院士对建筑的热爱、创作的激情、设计的态度永远是我们后来者的榜样。他的建筑创作经历展现了中国的改革开启建筑的历史,他的建筑作品也代表着中国创作的典范,他的建筑理念影响着新一代中国建筑师,祝何院士创作青春永驻,精品辈出!

“无障碍”一词最初由Accessibility(易访问性、可及性等)演变而来[13]。无障碍包括物理环境无障碍和信息无障碍两部分,其中信息无障碍是指“任何人无论健全人还是残疾人、无论年轻人还是老年人在任何情况下都能平等地、方便地、无障碍地获取信息、利用信息[14]”,是在信息的搜索获取、处理和传递等方面的无障碍。

——赵元超(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

 
张弯
《南方建筑》 2018年第02期
《南方建筑》2018年第02期文献

服务严谨可靠 7×14小时在线支持 支持宝特邀商家 不满意退款

本站非杂志社官网,上千家国家级期刊、省级期刊、北大核心、南大核心、专业的职称论文发表网站。
职称论文发表、杂志论文发表、期刊征稿、期刊投稿,论文发表指导正规机构。是您首选最可靠,最快速的期刊论文发表网站。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 粤ICP备202304699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