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全的杂志信息网

小城镇历史街区的“自然生长”改造模式——以黄屯老街为例

更新时间:2009-03-28

引言

对于历史街区改造模式的探讨由来已久,阮仪三以其保护与更新方式不同将我国历史街区的改造模式分为以下几类,分别为:上海“新天地”模式;桐乡“乌镇”模式;北京“南池子”模式;苏州“桐芳巷”模式和福州“三坊七巷”模式。[1]从本质上讲,这些发达地区的历史街区改造大多是在资本驱动的压力下,通过历史街区的这张名片来发展旅游。由于资金和区位的优势,改造工程往往会取得巨大的经济效益,这使得全国各地争相效仿,但其结果往往是“东施效颦”,特别是对一些经济落后的小城镇地区而言,一方面其改造资金相对匮乏,另一方面小城镇地区的社会性质与构成特点与发达地区截然不同,参考发达地区的改造模式毫无意义甚至适得其反,因此针对这两点,笔者下面以安徽庐江黄屯老街为例,通过调研与理论分析来探索小城镇地区的历史街区改造模式。

1 前期调查

1.1 老街概况

黄屯老街位于安徽省庐江县龙桥镇,面积5.65ha,主街长度330 m,东靠铜盆山,西临黄屯河,距今有1000多年的历史。老街盛产毛竹,有“毛竹之乡”的美誉,当地的传统手工业保存较为完好,有不少传统工匠,如铁匠、竹匠等。2016年黄屯老街被列入安徽省首批千年古村落,在此基础上当地政府开始着手对黄屯老街进行更新改造与保护。

1.2 社会调查

针对黄屯老街居民的职业、收入、改造意向等方面的内容,笔者以问卷和访谈的方式随机调查了当地的40位居民,其主要内容如图1。

1.3 建筑现状调查

由于老街历史年代久远,因此各个时期的建筑同时存在于老街之中。这里,笔者调查了建筑的层数、质量、屋顶形式及建成年代,其结果如图2。

就立面风格来看,主要是清代末年到现在这一时间段的各种风格建筑,由于这些建筑风格大相庭径,造成老街的整体风貌十分不协调,因此在改造之初,笔者按照建筑风格的不同将老街建筑分为以下三大类(图3):

对发文作者进行统计分析,可以反映出某一领域研究的核心作者群和作者之间的合作关系。据统计(表1),该领域研究者共469人,发表1篇论文的作者有159人,占作者总数的33.90%。发文量较多的作者有汪传雷7篇,邓胜利6篇,邓小昭5篇,李贵成、吴丹各4篇,高产作者的数量可以根据普赖斯提出的计算公式得出。根据普赖斯定律,M = 0. 749( Nmax ) 1/2,M为论文篇数,Nmax 为发文量最高的作者所发表的论文数量,其中发表网络信息行为相关研究论文最多的是汪传雷,发表论文7篇,代入公式M取整为2,即发表2篇以上的为高产作者,共59人。

  

图1 黄屯老街居民认知意愿调查结果

  

图2 黄屯老街建筑现状

  

图3 黄屯老街建筑立面分类

借鉴了王冬“村落建造共同体”的概念,即“村落建造共同体”就是乡村聚落中有关人居环境、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住屋营造面的人的聚合体、合作组织及相关工作[12]。以黄屯老街为例,其“村落建造共同体”成员主要包括政府工作人员、设计人员、专家团队、技术顾问、社会精英份子、村委会、村民代表、“五老会”(当地民间组织)。各组织成员的主要职责如表1。

(2)黄屯乡土:这种类型的建筑基本由当地人自己建造,主要材料为石材和砖材。通常情况下,沿街的黄屯乡土风格建筑主要以砖材为主,非沿街的以石材为主,屋面与江淮传统风格相同,为小青瓦坡屋顶,墙面暴露的砖材和石材能充分体现当地的建造工艺,建筑一般不超过两层。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乡村地区的社会结构正在发生剧烈的变化,其中一个明显的特点就“不流动”的村庄演变为“大流动”的村庄。流动性的意义不是简单的乡-城之间的空间位移,同时还包扩职业、地位的流动性,以及社会空间的变动性。[4]这种“大流动”性导致了乡村社会结构的转变和村民价值取向的分化,部分村民由于受大城市价值观的碰撞,改造工程如何在其中进行取舍是首当其冲的重要问题。

(3)砖混建筑:此类型的建筑是20世纪80年代以后建造的,一般为钢筋混凝土结构和砖混结构,大多数为平屋顶,建筑层数通常在两层或两层以上,其风格严重破坏老街的传统古韵,是改造工程的重点对象。

2 改造工程所面临的问题

2.1 资金的匮乏性

黄屯老街当地经济较为落后,政府对改造工程投入的资金有限,而通过招商引资的办法也因离市区较远且交通不便而变得不切实际,这为改造工程带来一定的困难,就改造工程目前的状况来看,改造资金主要有两个来源,一是居民,主要承担自己房屋的改造费用;二是政府,主要承担老街公共空间的改造费用。在这个过程中,不管是政府还是居民,都希望能最大程度的节约改造资金,一旦他们无力承担改造工程的高昂费用,老街的改造必将“流产”,因此,对改造工程来说,不管是前期的方案制定还是后期的施工过程,最大程度的节约资金是改造工程顺利进行的基础。

2.2 居民的自治性

“站在基层上看,中国的社会是一种乡土性的社会”。[2]这是费孝通对中国乡村社会的一个定性判断。从社会关系上看,中国的乡村地区主要是以血缘关系和地缘关系为基础来决定人与人之间的亲疏关系的,费孝通以“差序格局”来概括这一特点,“我们的人际关系的格局……犹如一块石子被丢进水里而产生的一圈圈波纹,其中每一个人都是这一圈圈波纹的中心,被这些波纹所推及的就会与中心产生人际关系上的联系。每个人在不同的时间、不同的地点所动用的人际关系是不相同的”[3]这种特殊的农村基层社会关系使得中国的农村地区从古至今都有一种特殊的自治性,这种自治性是以血缘关系和地缘关系为纽带的,在看待问题和处理问题上他们往往有着共同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而改造工程作为一种外力与内力平衡的结果,这种自治性无疑是一把“双刃剑”,当内力与外力取得共识时,它是能推动改造工程的,当两者产生矛盾时,相较于城市地区,其内部的抵触力会更强烈。

2.3 价值观念的分化性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学生在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进行的一种主动建构,而不是被动地接受教师给予的知识和经验。适当的问题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促进学生的积极反思,不断拓展、更新和重构认知结构。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问题激活了思维,思维促进了问题解决,思维又在不断地解决新问题的过程中生长。问题引领教学的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3 “自然生长”概念提出

最近,王澍在接受南方都市报的采访中针对现代建筑的做法谈到了“自然建造”的概念,王澍认为,“现代建筑推翻了建筑的自然历史过程,中断了历史的运动,甚至是反历史的运动。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重新讨论文化的连续性,需要有一个讲述,需要有一个角度”。[5]

现代建筑如何成为了一种“反历史的运动”?笔者认为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公众话语权的丧失,用王澍自己的话来讲就是:“实际上整个现代社会的核心就是专业化,所以我们原来作为人的基本生存的建筑活动,变成了一个完全专业化的体制,有一群专业人来掌握话语权,来决定大家住什么样的建筑,住什么样的城市,一般的人失去了能够干涉或者掌握建造或者是建筑的基本权利”。[6]在王澍的建筑哲学里,“自然”往往占据着重要的角色,他曾这样写到:“人们不断地向自然学习,使人的生活回复到某种非常接近自然的状态,一直是中国的人文理想,我称之为‘自然之道’”。[7]在笔者看来,王澍所说的“自然”并不仅仅包括我们所能感受的生物学上的自然,更包括符合自然发展规律的本质上的“自然”。

鉴于此,综合前文对老街改造困境分析的基础上借鉴“自然建造”的概念,笔者在黄屯老街的改造工程中提出“自然生长”的改造模式,即在各组织充分协调的情况下最大程度的尊重老街(居民)本身的自然选择结果,以分步改造的“生长模式”来实现资源的合理分配。概括的来说就是“自然选择,逐步生长”。

4 “自然生长”理念分析

4.1 自然选择——尊重居民的价值取向

城乡规划是以空间资源配置为核心的利益再分配过程。总的来说,城市的形成与发展主要受到来自内部的自组织力和来自外部的他组织力的作用,是二者的相互交替才使城市逐步朝着有序的方向发展[8]。而历史街区保护更新作为一种典型的存量规划,空间及其分配已成为各种力量角逐的竞技场,多元利益主体博弈日趋增强[9]。与其说这是一场利益的“博弈”,不如说这是一场价值观的“博弈”,但在这个过程中,作为历史街区的“主人”,居民往往处于弱势的地位,目前,像召开听众会、民意调查、建立咨询委员会等公众参与方式都很难达到预期的效果,这直接造成的后果就是由外来力量所主导的价值观“不顾一切”的涌入历史街区,而这些外来力量所主导的价值观大多数所代表的是政府和开发商的价值取向,或为政府业绩或为经济利益。最突出的例子就是上海“新天地”的改造,新天地建筑文化内涵从一开始就被蓄意篡改了,它由一个平民的象征转换成了一个奢华的商业中心,其中包括各种高档的画廊、礼品店、咖啡馆、酒吧和餐馆[10]

走出神策门镝楼便是通往玄武门的路,这是一条坑洼不平的砖石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有人就偏爱这种表面生硬却暗含时空更迭之意的美,也有人就偏恨这不平整而又绊脚的路。这种类似未完工的状态可能会挫伤游客的旅游兴致。

右丙亚胺为双内酰亚胺类化合物,也属于细胞内交联剂,可轻松穿透细胞膜,水解成开环螯合剂,可与多种金属离子螯合,去除三价铁离子,抑制自由基,减轻心脏毒性[1]。参麦注射液属于中医现代注射剂,麦冬与红参是其主要成分,红参为君药,益气固脱,缓解心肌缺氧、缺血状态,麦冬为臣药,养阴生津,且可抗心律失常,二者协同,增强心肌收缩力,有效扩张外周血管,缓解心脏负荷[2]。本研究通过对比观察发现,急性白血病化疗联合应用右丙亚胺与参麦注射液,可有效减轻心脏毒性,效果显著。

因此,在黄屯老街的改造过程中,在统一老街整体风格,保护本土文化的前提下,我们最大程度的尊重老街自身价值观的自然发展趋势,通过与各参与主体协商合力编制不同样式、不同材料的建筑局部做法供居民选择,让居民根据自身的价值取向自然的选择“合适的、喜爱的、想要的”。

4.2 逐步生长——合理分配改造资源

植物在生长过程中,需要不断地从外界摄入水分和各种营养元素,这些营养元素在植物体内执行着各种不同的生理功能。[11]这是一种“缓慢、自然”的过程,同时也是植物对外界营养元素的合理分配过程。借鉴这种生物学的原理,如果我们把历史街区比作一个生命体,那么改造工程中的投入的各种资源便是外界的“营养元素”,对小城镇地区的历史街区改造而言,投入的资源有限。因此,我们期望整个改造工程与生物体的生长过程一样,是一种“缓慢、自然”的逐步改造过程,从而实现资源的合理分配避免不必要的浪费。

综上所述,该研究建立的凡纳滨对虾血细胞蛋白质双向电泳体系:裂解液提取血细胞蛋白质,10%TCA/丙酮沉淀法制备蛋白质样品,采用17 cm pH值5~8的预制IPG胶条进行第一向等电聚焦,浓度为12.5%的凝胶进行第二向SDS-PAGE电泳,采用银染染色法制备凝胶图谱。采用该体系能够将凡纳滨对虾血细胞蛋白质充分分离,得到斑点清晰、分辨率高的双向电泳图谱,为凡纳滨对虾血细胞蛋白质组学研究奠定基础。

与此同时,在逐步改造的过程中可以充分发动当地居民的参与,黄屯老街自古就有“帮工”的传统,在血缘关系、地缘关系和业缘关系的基础上,哪家缺少人力都会得到其他家的无偿帮助,如在20世纪80年代的手工制作中,某一家要在短时间内生产大量的手工制品,家中人手不足不能按期完成,这时候其它开工坊的居民会亲自过来或让学徒过来帮忙,通常情况下这种“帮工”是不计报酬的,在“帮工”结束后,主人家会办上一桌酒宴感谢前来帮工的人员。这种“帮工”的传统可以充分保证黄屯老街居民在改造工程中互帮互助,共同完成老街的改造。

5 “自然生长”模式的应用

这里的协商机制主要指的是“村落建造共同体”各组成部分之间的相互协商,根据各组织的人员身份特点,主要可以分为三大部分,第一部分指外来参与人员,如政府、施工人员、社会精英等,第二部分指老街内部人员,即老街居民,这两部分人员对于改造工程的不同看法往往是整个改造意见冲突的焦点,由此应由具有当地居民性质同时又代表政府的村委会人员居中协调,设计人员积极配合并提供策略上的指导(图8)。

3.人才建设方面。一号煤矿在建设智能化矿井的过程中,非常注重人才队伍的发展壮大,在完善矿区硬件设施与智能化装备的同时,不断吸纳高素质人才以丰富矿井人才队伍结构,建设劳模创新工作室,依靠创客联盟,促进专业技术人才迅速成长,发挥所长,鼓励其科技创新;在岗位成长中,陆续推行公开竞聘上岗,公开招录,公开竞聘,真正实现了能者担重担、能者创效益,矿区职工干劲十足,学习氛围浓厚。

  

图4 黄屯老街改造模式系统

5.1 公众参与机制

黄屯老街居民获取信息的途径较少,很多家庭的主要人员都在外地务工,无法及时获取和了解改造工程的具体情况,因此,借助当前发达的互联网平台,共同体成员建立了黄屯老街改造工程的微信公众号,每次共同体商讨的改造策略和相应的设计方案都在公众号上及时更新,使当地居民时时刻刻都能了解改造工程的情况,对改造策略存在疑问的,居民可以在公众号上进行留言,同时,共同体成员也积极将公众号推广到社会上,使更多的社会人员关注黄屯老街的改造,更好的收集相关意见。

听到这话,皮特玩闹的样子一下子消失了,他脸色一沉,手往回一抽,突然间,我的下巴剧痛难忍,整张脸都是,眼前一片黑暗,耳朵嗡嗡作响。我眨了眨眼,踉跄着走到一边,感觉整个房间都在倾斜摇晃,完全不记得他的拳头是怎么打到我的。

纵观小城镇历史街区的发展和演变,由于古代环境封闭和交通不便,人口的流动性较小,历史街区自身的价值观长时间是处于一种统一的状态,这种统一的价值观是历史街区自治性的基础,居民以这个共同的价值观凝聚在一起,这种共同价值观成为他们来评判事物的优劣与对错的标准,一旦外来价值观与之矛盾,居民会产生强烈的抵抗性,其历史街区的发展方式是由历史街区自身统一的价值观所主导的自然式发展。然而随着社会发展,这种统一的价值观开始分化,形成了受大城市环境影响的外出人口价值观与留守人口的本土价值观之间的共存,前者偏向“自由、新颖”的情绪,而后者更多是一种“宁静、悠然”的意境。这种情况是由于当今整个社会经济背景所决定的,是一种必然趋势,换句话说,这是小城镇历史街区自身价值观自然发展的一种新形态。虽然价值观的分化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历史街区的自治性,但由于其“差序格局”的社会关系的依旧存在并没有使自治性完全消失,当改造工程与居民自身价值观相违背时,居民所爆发出的抵抗性依旧不容小觑。

(1)江淮传统:建筑主体结构为木结构,外墙通常在木结构墙面之外糊一层泥墙以保护木结构,屋顶为当地传统的小青瓦坡屋顶,建筑一般为一层或二层(为阁楼),大多数有马头墙。

5.1.2 制定居民改造意向书

居民改造意向书主要是为了更好的了解居民对自家房屋改造的想法,由居民在“共同体”成员的指导下进行填写,包括三个部分:基本信息表、改造意向表和参考图库。基本信息表主要了解居民房屋的基本情况,包括家庭人口、房屋现状等;改造意向表是针对建筑的各个组成部分,居民根据“共同体”编制的参考图库,选择自己所喜欢的、合适的建造样式。意向书的填写需满足“共同体”制定的相应原则,填写完成后需要专业人员进行审核(图5、6)。

5.1.3 建立互联网交流平台

5.1.1 组建“村落建造共同体”

5.1.4 积极引导居民参与

为保证居民真正的参与到改造工程中来,黄屯老街“村落建造共同体”成员应对居民进行积极的引导,引导的方式主要有两种,第一种是在方案设计过程提供多种选择供居民参考,特别是对民居的改造,并向居民介绍各种选择结果的优劣,让居民觉得改造工程是与自己息息相关的,自己有权利决定自己的房屋被改造成什么样子。另一种是设计人员通过模型等较为直观的方式向居民介绍方案和策略,在此过程中,居民可以参与到方案设计的过程中来,从而使最终的方案得到居民的认可(图7)。

5.2 协商机制

“自然生长”模式关注的重点是本土居民自己的建造意愿,但对小城镇地区而言,大部分居民公众参与意识薄弱、文化水平较低,调查过程很难获得他们对改造工程意见的有效信息,这就需要建筑师在改造工程中与居民的积极沟通和引导。从参与主体来看,“自然生长”改造模式的参与主体主要有四种,政府、设计院、居民、其他参与组织(如下文的“村落建造共同体”),改造工程应以居民为主体,其他参与组织积极从旁引导,提供技术支持和政策支持,其模式系统如图4所示,其运作机制可分为:公众参与机制、引导机制、施工机制。

 

表1 黄屯老街“村落建造共同体”成员及职责

  

构成人员政府工作人员 村委会 设计人员 村民代表 专家团队 技术顾问 社会精英分子 五老会主要职责宏观把控,审核村民改造意向,监督工程实施协助政府工作人员协调各方意见,制定改造原则,审核改造意向反应村民意见工程完成后进行评估提供技术支持收集社会信息对改造工程提建设性意见整合村意见

  

图5基本信息表和改造意向表

  

图6 图库局部示意

  

图7 现场向居民展示方案

  

图8 黄屯老街改造协商机制

  

图9 老街完工的檐下支撑结构

  

图10 老街居民的“自我建造”

  

图11 C5号民居的重建

5.3 施工机制

为最大程度的节约改造资源,黄屯老街改造工程的施工应从以下两点来实施,第一点,对改造工程实施分期逐步的改造方式,保证资源的合理分配;第二点,积极调动当地的居民参与工程的实施,实现黄屯老街的“自我建造”。

5.3 .1分期逐步改造

除为推动居民改造积极性而率先改造的房屋外,其它房屋均实行分期逐步改造的方法,将房屋分成分为14个构成部分,分别为:屋面(瓦、屋脊、檐口)、外墙(勒脚、墙身、压顶)、外墙门(门上过梁、门罩、门框、门槛、门扇)、外墙窗(窗上过梁、窗框、窗扇、窗台、窗罩)、出挑(屋面出挑、阳台出挑、建筑出挑)、院墙、马头墙、院墙门、院墙窗、踏步、雨篷、招牌、空调机位、装饰构件,每期工程完成其中的3~4个部分(图9)。

5.3 .2自我建造

“自我建造”即是居民自己动手建造自己的家园(图10)。施工过程中,每个家庭并不是单独完成自己房屋的改造,而是在其它居民的帮助下共同完成。除此之外还应充分利用坍塌房屋的砖、瓦、木材等材料,因此,在改造工程中鼓励和引导居民在“帮工”基础上积极参积极参与取砂、碎石、拆卸砖瓦、刨槽、运输等工作,将极大的节约改造资金,以老街的C5号民居为例(图11),由于年久失修,户主准备对其重建,一开始户主准备将其承包给老街附近地区的农村包工头,商谈的价格大概在180元/m2,后来由于部分原因,房屋是在户主的叔父——当地传统木匠的主导下完成的,施工过程中的其它工匠与工人也大都是户主的血缘族亲,目前,房屋的主体已经完成,其造价大概在70元/m2

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来说,社区服务点是以服务于区域生活、商业中心为目的的快捷、便利的银行服务场所。作为余额宝服务的延伸,社区服务点将承担起未来开拓零售业务市场的重任。站在余额宝的业务经营角度,社区服务点的发展将成为余额宝改变传统业务模式,从“坐商”走向“行商”的重要一步。

1.7.1 单因素敏感性分析 本研究拟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选取药品购买成本、骨折导致的治疗成本、日平均工资、骨折患者平均住院天数及患者用药后的不良反应相关成本等变量作单因素敏感性分析。药品购买成本数据来自于米内网上各省的中标信息,各省市的最高中标价作为药品价格的上限,最低中标价为药品价格的下限。日平均工资的上下限是根据2016年全国地区平均最低和最高工资计算获得。骨折导致的治疗成本、骨折患者平均住院天数从文献中提取相关数据。若数据缺失则在基线值的基础上上下浮动20%作为上下限数值。

结语

小城镇历史街区是中国乡土文化的重要载体,其演变和发展往往都是当地居民自我意识和价值观念的反应,改造工程作为一种外来力量应充分尊重当地居民的意愿,在此基础上建筑师方能平衡各方力量,总的来讲,一方面是统筹各方意见,建立“村落建造共同体”,另一方面是积极引导各方参与,通过引导与协商相结合的方式实现历史街区的“自然生长”,为最大程度的保护传统乡土文化和节约改造资金而努力。

图、表来源

图9:http://ah.ifeng.com/special/hktzfhtlj/;

其余图、表均由作者拍摄或绘制。

从图2可以看出,施钾明显促进了钾素积累量的增加,与NP处理相比,施钾处理的钾积累量增加了35.87%~68.97%, 等施钾量条件下,100%OF 处理的钾积累量最小,为 156.71 kg/hm2,30%OF+70%CF 处理的干物质积累量最大,达到 194.89 kg/hm2,其他处理的钾积累量处于两者之间,且无明显差异。

参考文献

[1]阮仪三,顾晓伟.对于我国历史街区保护实践模式的剖析[J].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15(5):1-6.

[2]费孝通.乡土中国生育制度[M].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6.

[3]谢建杜,牛喜霞. 乡土中国社会“差序格局”新趋势[J].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37(1):8-13.

[4]陆益龙.后乡土中国的基本问题及出路[J].社会科学研究,2010(1):116-123.

[5]王澍.“自然建造”,绝不是简单的自然材料建房[EB/OL].http://life.oeeee.com/biz/nis/201608/17/457061.html,2016—08—16/2016—12—17.

[6]王澍.“自然建造”,绝不是简单的自然材料建房[EB/OL].http://life.oeeee.com/biz/nis/201608/17/457061.html,2016—08—16/2016—12—17.

[7]王澍.我们需要一种重新进入自然的哲学[J].世界建筑,2012(5):20-21.

[8]王勇.论“两规”冲突的体制根源——兼论地方政府“圈地”的内在逻辑[J].城市规划,2009,33( 10):53-59.

[9]杨梦丽,王勇.历史街区保护更新的协作机制[J].城市发展研究,2016,23(6):52-58.

[10]谢栋涛,林永乐.关于中国城市历史地段改造的探究——对上海新天地改造的一点质疑[J].长安大学学报(建筑与环境科学版),2004,21(2):28-31.

[11]李红双,刘巧辉.植物生长过程中对营养元素吸收情况分析研究[J].北方园艺,2008(12):125-127.

[12]王冬,族群、社群与乡村聚落营造——以云南少数民族村落为例[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2:188.

[13]龙灏,孟冬华. 空间整建、老屋新生——面向廉租房的重庆旧厂区住宅建筑改造研究 [J]. 西部人居环境学刊,2016 31(2):27-31.

[14]谢雯,阎瑾. 佛山市旧村改造的做法及启示——以佛山市石头村改造为例[J]. 南方建筑,2016(3):52-55.

[15]梅骏翔,郑文俊.传统城镇街区主题化改造思路与路径[J].规划师,2016(5):82-86.

[16]丁初敏,代玉海,赵瑞森.“微更新”理念下日照市山海天民俗旅游村更新与改造探讨[J].规划师,2017(10):158-162.

[17]杨真静,熊珂. 巴渝传统民居的可持续更新改造——以重庆安居古镇典型民居为例[J]. 西部人居环境学刊,2016 31(2):85-88.

[18]刘治国,胡毅军,陈晨.沈阳市棚户区改造历程回顾及模式创新[J]. 规划师,2016(1):5-10.

[19]何卓书,许欢,黄俊浩. 基于空间句法的历史街区商业空间分布研究——以广州长寿路站周边街区为例[J]. 南方建筑,2016(5):84-89.

 
马青锋,张鑫,郑先友
《南方建筑》 2018年第02期
《南方建筑》2018年第02期文献

服务严谨可靠 7×14小时在线支持 支持宝特邀商家 不满意退款

本站非杂志社官网,上千家国家级期刊、省级期刊、北大核心、南大核心、专业的职称论文发表网站。
职称论文发表、杂志论文发表、期刊征稿、期刊投稿,论文发表指导正规机构。是您首选最可靠,最快速的期刊论文发表网站。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 粤ICP备202304699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