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全的杂志信息网

晋江市一村一景景观设计总结

更新时间:2016-07-05

随着十九大报告的开展,进一步推进美丽乡村的建设已在全国积极开展,美丽乡村建设是美丽中国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体现[1]。在近几年的美丽乡村建设中,各乡村地区的经济、文化、生态等方面都取得了不错的成效,但仍有部分乡村面临着环境恶化、人口数量流失、人际关系淡化、特色文化缺失等问题,多数在景观建设中呈现出千村一面的景象[2]。笔者通过参与晋江市英林镇一村一景设计活动,在对活动过程有一定了解的基础上,总结活动中遵循的值得借鉴的四大原则,对活动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做出归纳并提出对应的思路和方法,供美丽乡村研究者参考。

1 英林镇一村一景景观设计原则

英林镇一村一景景观设计过程主要结合闽南地域特色文化元素,利用乡土材料进行创作,本着生态性、创新性、文化性、节约推广性四大原则进行设计,营造出和谐、生态、健康、自然的乡村氛围。英林镇一村一景景观设计活动在乡村整治上起到一定的示范作用和带动作用。

俄罗斯国家杜马信息政策、信息技术和通信委员会副主任亚历山大·尤先科在人工智能论坛上指出,如今全世界都在竞相发展人工智能,在这个领域俄罗斯不能落后,俄罗斯有IT行业优势,国家对人工智能立法责无旁贷,同时要立法部门和政府部门协同,学术界及社会广泛支持。

1.1 生态性设计原则

随着乡村地块的碎片化闲置增多,垃圾及废弃物的散乱放置,严重影响了生态环境质量;设计过程中结合场地环境,在原有基地上进行生态创作,将人工干预做到最小,力图从小尺度空间辐射影响周边多重空间;设计中较多采用生态嵌草砖、水体的循环利用、考虑动植物活动的影响等,降低建成后可能造成的景观性反弹影响,加强村落整体格局的生态延续性。在以维持小地块能量物质的循环过程中,最大限度的保护更大面域的景观资源[3],从而整体上提升乡村的生态效益。

在合作学习模式之下开展高效的语文课堂教学,要求教师能够选取合适的教学内容,最大限度发挥这一学习方式的优势作用。在这个方面,教师可立足于学生的学情及其兴趣点,激起学生对合作学习内容的兴趣,从而使其积极地参与到合作学习过程中来。比如在《刻舟求剑》这一课程中,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合作学习来思考该故事的寓意,并且探讨剑的位置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以小组形式展开交流与讨论,是活跃气氛的重要选择,利于小学生从中汲取精华,并整合观点,提升学习效率。

1.2 创新性设计原则

那么,计算与信息是什么关系呢?计算与信息,其实是分不开的两个方面,就像一枚硬币的两面。按瑞典学者的解释,对“信息”的理解,有两种不同取向:按照英国的经验论传统,信息与计算的联系往往比较具体,与计算机技术相联系,而在欧洲大陆的思辨哲学中,信息与计算理论有关,这种联系更为抽象。从中文译名来看,“计算”与“信息”,无论在概念上,还是在历史渊源上都有着紧密的联系。计算包括计算机、逻辑的内容,更强调方法论应用,信息则包含更宽泛的内容,如网络、通讯等。

1.3 文化性设计原则

现阶段乡村建设情况,村内举办的各项活动均由乡政府统一安排,每一项活动的进行都是领导管理人员自我表现的舞台[7]。一般来说,未涉及自身利益及严格管辖的情况下村民参与缺少自主创新性,积极参与的意识也逐渐淡化;同时,村民现有的参与技术手段还不够成熟,涉及面也不够广泛;而国外已出现有采用顾问小组的协作(Gemeischaft),即以群众座谈、社区合作座谈等授权决策(Devolved decision-making),或以群众积极参与、资源共享的方式做出决策的方式,在我国尚鲜有先例[8]

1.4 节约推广性设计原则

由于泉州市的地理位置较为特殊,故而形成了一定地域特色的闽南文化,结合侨乡文化,这里的每一座古厝,每一棵树木,每一条溪流都包含游子浓浓的思乡情怀,正如林语堂先生对英国乡村建设的慨叹“世界大同之理想生活,便是隐居英国乡村”[9]。所以,在建设美丽乡村的过程中,应尊重并深入挖掘地域特色文化,强化乡村的旧时记忆、宗教衍袭、人文古迹、手工技艺、地方古曲、乡间小吃等文化底蕴[1],使乡村独特文化的魅力广为传播。

2 英林镇一村一景景观设计活动中体现的问题

2.1 地域文化不够突出

在整体闽南红砖白石的风格下,村域独有文化在部分村落的景观设计中没有明显突出,呈现村庄有貌而无魂的景象;设计过程中对文化的深入考虑欠缺,家乡的民俗、文化、建筑等遗留下来的文化底蕴没有进一步挖掘并在设计中体现,致使村域原应有的独特文化味道没有得到更好的散播。

2.2 村民参与意识薄弱、形式单一

一个完整的景观设计缺少了文化也就缺少了灵魂,随着各种技术的深入与发展,微景观的设计也越发需要体现场所的文化与内涵。闽南华侨身在海外,是推动闽南侨乡发展的重要因素和力量,也改变了闽南地区的经济结构、建筑形式、社会观念,丰富了地域建筑层面的文化内涵[5]。同时结合各村本身具备的当地特有文化,如柯坑的红色革命文化,其设计采用当地的红砖白条石相互拼接,设计出入口长廊以及街边小游园的“长城”景墙视觉效果,进一步强化地域氛围。

2.3 对生态环境的重视度不够

农村中分割闲置地块或将废弃地作为垃圾场的现象大为存在,村民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较为薄弱。废弃地的生态修复打造对建设美丽乡村起着重要的作用,多自然痕迹少人工干预,是营造自然生态景观的重要体现,人工与自然痕迹的衔接、考虑引进植物跟当地植物的边缘效应处理、建成后期的少管理少维护等都是生态景观打造不可或缺的部分。

3 英林镇一村一景景观设计思考

3.1 尊重并深入挖掘地域文化

节约性设计简言之即“用最少的地、用最少的水、用最少的财政拨款,选择对周边生态环境进行最小干扰的绿色设计模式”[6];广义上说就是采用生态化设计手法,达到可持续利用的效果。节约性不仅仅体现在前期资金的低额投入,而是重在考虑设计中内部生态系统的循环模式,也节约后期对场地设计的养护管理投入。英林镇各村小场地景观设计均采用当地节约型造材,整体设计布局考虑周边环境与建筑形式协调,进行内部水系的循环设计、废旧物的重新利用、场地边缘的修补、植物配置的自然过渡等,施工简易而又便于后期的推广。

英林镇具有的特色闽南文化色彩的同时也带有着浓郁的侨乡文化,是游子归来的精神家园,20个行政村各有各独特文化内涵。景观的创新性设计原则主要体现在设计中充分利用旧物料、闲置物件等进行创作,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4],同时要求作品使用性高,如钞井与港塔村的庭前景观设计,利用旧有的陶罐、斗笠、草帽添饰创作,修补残缺的砖墙,在庭院中心打造核心精品景观,活化古厝,将原废弃的场地重塑成为周边村民休闲活动和日常集聚场所。

采用SPSS 19.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计数资料采用x2比较,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2 “三位一体”协同打造村域精品

国家在美丽乡村建设中的相关文件曾强调:“不以搞政绩而搞建设,不做没有民众参与的建设”,即体现多集体协同打造在设计过程中的重要性。首先鼓励村民积极参与,通过村民性别、年龄的不同影响因素分别对场地设计进行满意度评价,达到深化景观方案的目的,同时让村民参与其中,协同打造,进一步加强人际关系,融入村民的满意元素,发掘村域的文化精髓;其次设计者与施工队的协调运作,加强设计方与施工方的磨合沟通,协同村民的参与,让施工队与设计们感受到村民的热情以及当地文化的浓厚;不论是从村民的角度,或是从施工队、设计一方的角度,都是一个在不断学习过程,多一份交流沟通,景观打造也就进一步趋向精品,人人打造精品,村村走进美丽。

3.3 注重生态环境,打造精品,带动旅游发展

通过美丽乡村景观建设,提高保护环境意识,以生态设计为理念,在乡村小面积地块上打造村域精品景观,做乡村特色景观的提升,并由精品村点发射式影响周边场地的修建打造,从片域景观的设计到整体村域风貌的展现,改善村民居住环境、营造乡村人文地域氛围的同时,带动村镇的旅游业发展,进一步推动美丽中国的建设。

4 结语

全国各地美丽乡村建设的进行为进一步推动新农村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闽南地区的乡村建设也在火热的进行中。英林镇通过此次一村一景场地景观设计的展开,让村民的居住环境有了较大的改善,丰富了文化内涵,让村民们感受到前所未有的舒适与归属感,也让游子的记忆得到了深入的刻画;活动过程中遵循的原则为设计者提供有价值借鉴的同时,反映出的一些问题也为其他地域美丽乡村建设者或研究者提供了参考的思路和依据。

参考文献

[1]陈良启.基于乡愁文化理念的美丽乡村建设研究[J].泉州师范学院学报,2017,35(1):50-54.

[2]郑向群,陈明.我国美丽乡村建设的理论框架与模式设计[J].农业资源与环境学报,2015,32(2):106-115

[3]张洁.旧城区改造中微景观的生态化设计研究[D].扬州大学,2015.

[4]李君.景观小品的创新性设计初探[J].科技风,2012(8):179-179.

[5]韩旭,张洁.闽南侨乡文化背景下的传统村落保护发展研究[A].规划60年:成就与挑战——2016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15乡村规划)[C],2016,1172-1180.

[6]王珲.城市开放式管理的公共绿地的节约性设计研究[D].南京林业大学,2008.

[7]陆佩华,王英利,王苗苗.新农村社区建设中的村民参与问题研究[J].南通职业大学学报,2009,23(2):12-15.

[8]蔡定剑.公众参与,一种新式民主的理论与实践[EB/OL][2009-06-06]http//www.chixclections.org/NewsInfo.asp NewsID=149138.

[9]金磊.国外城镇化“乡愁”的文化记忆[N].中国建设报,2014(4).

翁佳丽,艾婧文,吴小刚
《安徽建筑》 2018年第4期
《安徽建筑》2018年第4期文献

服务严谨可靠 7×14小时在线支持 支持宝特邀商家 不满意退款

本站非杂志社官网,上千家国家级期刊、省级期刊、北大核心、南大核心、专业的职称论文发表网站。
职称论文发表、杂志论文发表、期刊征稿、期刊投稿,论文发表指导正规机构。是您首选最可靠,最快速的期刊论文发表网站。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 粤ICP备2023046998号